李安电影喜宴的主题
‘壹’ 1993年上映的中国影片《喜宴》为何会被很多人喜爱
《喜宴》带有荒诞,无厘头的风格,将这一切笼罩在影片所涉及的同性题材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冲突之中,通过隐忍而细腻的视角来描绘一场看似热闹喜庆的喜宴中隐藏的悲伤与无奈。观看以前的影片,会发现题材非常大胆新颖,但是在这些观众喜爱看的桃色画面之下,蕴含的是一个时代,是能够引起观众对当下社会的一些反思与探讨,是有厚度,有深度的作品。
1)整部影片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尤其是喜宴那一段,几乎要让我忘记这一段发生在美国,发生在一对假结婚的新人身上,无论是起哄新人拥吻,还是挨桌敬酒,抑或是闹洞房,简直正如宾客台词所说的是我们的"国粹"然而看似闹腾喜庆的画面,裏挟的是浓重的无奈,埋藏的是压抑多年的欲语还休。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与“离经叛道”的自我意识追求相碰撞,作为观众的我,之所以会心情复杂,也许就是因为我居然可以同时理解碰撞双方的心理。尽管理解并不表示赞同,但我亦深知在影片中这是无可奈何也无法改变的局面。
‘贰’ 你怎么看待电影《喜宴》的结局
电影《喜宴》延续了《推手》的主题,而且在《喜宴》中,文化间的冲突得到更强烈的展现。李安把婚礼,这个中国人十分看重的人生经历摆到了风口浪尖上。在多数中国人看来,婚姻的最为重大的意义在于家族的延续。故而婚姻最理想的结局必须是孩子的诞生。
‘叁’ 如何评价李安的《喜宴》这部电影
第一次看《喜宴》,还仅仅停留在熟背了李安父亲三部曲之后的文艺常识才开始下手的。
对李安的样貌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电影中说过一句“这是中国几百年的性解放”的儒雅表情。还记得他说这是诠释电影的一句台词,不过感觉镜头很傻,从此再也不出演自己的作品了。
《喜宴》的成功可以说是中国在表现东西方文化交流、同性恋、黄昏恋等元素的一部电影。如果将它比喻成一个人的话,我会幻想着是一个诗一样的儒雅男子,满袖清风的那种。可以驾驭得了各种风格的混搭。
影片为表现外国同性恋男人与中国同性恋男人的家族封建差异,伟同父母的介入就显得尤为有中国父辈的代表性。父亲的权威,母亲的柔软与忠贞均在无形中施已了巨大的压力。在其中一场戏中门的阻挡下,似乎也隐喻了这种新旧思想的碰撞与两代隔阂。
片中,外国打工仔的上海女人,在三无(无父母关爱、社会关注、地位)的背景下出场,才会很容易的扮演未婚妻一职,无任何包袱。但也正是源于这种经历,才会在遇到伟同父母后感受到了来自家的温暖与陪伴。一开始以利益为目的的她,逐步转变成了温顺的东方女性。
为何称之为父亲三部曲,自然和“父亲”脱不了干系。伟同的父亲严肃而伟大,他渴望了解儿子,有时以老顽童的形象在片中一傻到底,却只为这个为自己家族传宗接代的不孝儿子。当得知自己儿子是“弯”的时候,明显崩溃不已,戏外观众也在表情中充分理解。但这种父亲的高大影响是中国几千年来从祖辈传下来的,是重重的压在心底里的那种,无法喘息。所以伟同的表情也总是在父亲和基友之间判若两人。
但是,无论如何,伟同和父亲两人都做了妥协。儿子在父亲熟睡一幕想到了死亡,顿时感觉的恐慌很自然的联想到这是他的一种试图理解父亲的沟通方式。而在影片最后父亲的无奈离别,在经过安检是的双手举起,又何尝不是对儿子态度的一种投降?
‘肆’ 如何评价李安的《喜宴》这部电影
《喜宴》这部片子被定义为“剧情,喜剧,爱情,家庭。从结局看,算是几个人皆大欢喜,该得到的都已得到,该承认的都已承认,不能接受的也必须接受,同样,该丧失的也早已丧失。作为观众,却并不觉得这是个喜剧的体验。也许观影时看到种种无奈,种种妥协,那种并不讨喜的“喜悦”,和并不惨痛的“悲辛”,没有大起大合,却也如鲠在喉,让人生出世事难料、不过如此苟且之心。
‘伍’ 如何从跨文化角度看电影《喜宴》
定居美国的高伟同(赵文瑄饰)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和他的恋人、一位叫西蒙(米切尔·利希藤斯坦饰)的美国男子,一起住在纽约的曼哈顿。但高伟同在台湾的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他们不断地催促伟同快点结婚,好承继高家的香火。恰好高伟同的公寓里借住着一位来自大陆的非法女移民顾威威(金素梅饰),于是西蒙出了个让伟同和顾威威结婚的主意。这样一来既安抚了伟同远在台湾的父母,又能使顾威威拿到梦寐以求的绿卡,而且还能保持西蒙和伟同之间的同居关系。这个看上去的万全之策却引来了更复杂的事端,伟同的父母闻知喜讯欣然来到了纽约,为儿子操办喜事。于是各种各样的情感纠纷、人际冲突便在一个热闹忙乱的中国式喜宴背后展开了。
《喜宴》以开放的西方文化为背景,用中国文化的传统对立达到了忍俊不禁的喜剧效果,文化既是该片戏剧性张力的切入,亦也是其脉络的延伸,被世俗难容的同志之爱与亲情的点滴温情,两者既冲突确又找到了颇为讨巧的融点,难得于那完美结局。
‘陆’ 如何评价李安的《喜宴》这部电影
作为一个喜欢探讨伦理问题的导演,李安的这部影片在题材上延续了创作者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伦理道德冲突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复杂的人际情感纠葛的关注。影片前半部分的铺排也许会让人觉得它埋藏的火药引子足够去炸毁一座囚禁个体几千年的伦理建制,其间叫人咀嚼玩味的问号俯拾皆是。但李安在如此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所显示的,不是去肯定或颠覆任何道德价值观的思想锐度,而是其气定神闲的叙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