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角度电影罗生门的主题
1. 《罗生门》是谁的作品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罗生门》是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1915年11月发表于杂志《帝国文学》上。故事是引用古典民间文学《今昔物语》中“罗城门登上层见死人盗人语第十八”的部分情节,加上作者的想象完成的。
衍生作品及影响
1950年黑泽明所拍摄,并赢得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电影《罗生门》,是根据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及另外一部小说《竹薮中》改编,将其二剧情和主题融为一部电影。受到此部电影影响,“罗生门”成了众人各说各话,搞不清楚事情真相的代名词,但实际上这种现象是《竹薮中》的故事情节。
这些剧情桥段,开始广泛用在电视剧及电影上,把矛盾逐步升华,让剧情紧张,类似情况“法庭”、“警局”、“侦探”题材局多。
2. 罗生门的主题是什么
《罗生门》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讲的是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农民破产了,只好拿起刀来,决心作强盗。但是他力弱胆小,并且总是有些有愧于心。一天,他到一个刚刚发生了一场大战役的城墙上去,那里到处都是死尸,他想找到一些财物。结果他竟然发现有一个老妇人衣衫斓缕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卖钱谋生罢了。“而且,你以为她生前是个善人吗?她可是把蛇晒干了当成鳝鱼来卖。”“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生存啊!”。于是,强盗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走了
《罗生门》对于日本电影登上世界影坛和进入国际市场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它是东方电影首次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为东方电影敲开了国际影坛的大门。
影片以一宗案件为背景,描写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性和不可知性,然而其结尾的人性化转折又将原有的对整个世界的绝望和对客观真理的疑惑,一改成为最终强调人的可信,赞扬人道主义的胜利和道德的复兴。积极的主题和新颖别致的结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传奇色彩,使得《罗生门》获得了普遍的赞誉。
3. 日本着名导演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反映了什么主题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真相与谎言 利益与真理。
4. 罗生门电影赏析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于1915年发表的一部精致短篇小说,小说情节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语》第十九卷“罗生门楼上遇尸记”,虽是旧题材却赋予了新意。
《罗生门》应该是黑泽明最广为人熟知的一部电影,与其以往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不同的是,这部只是围绕一个很小的一个故事的几段叙述而已,这部电一影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在于,她比其他作品更加直面揭露人一性一的黑暗。
故事透过四个人的嘴巴,呈现四种不同的状态。故事的主角只有三人:强盗、武士、女人,他们都为了掩饰自己的龌龊与软弱而粉饰自己而说谎。武士和强盗一样,都是为了给世人表现自己的“男子汉”气概而把自己说成是“侠士”或“勇士”,其实都是一样懦弱,自私,更加可笑的是死去的人也要说谎。
女人阴险和恶毒,本身不止婬荡而且还在武士与强盗之间挑拨,要让他们自相残杀。她这样做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坏名声得以流传。最后透过了樵夫的讲述呈现了故事的真相。
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中透露出来许多人寰的悲剧,人性的龌龊。人一性一的黑暗比魔鬼还可怕。女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教唆人杀害自己的丈夫;武士可以为了保命而出卖自己的妻子。
强盗可以为了自己的兽欲而去玷污别人的妻子,这样组成了一个因果的环,人们在这个环里唯一做的事就是出卖别人。但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她只是为了表现社会的一个状态。
回到罗生门前,如果说上面的故事只是一个故事,就让我们真正见识现实中的“恶”。乞丐最后夺去婴儿的外衣,为了自己能买几个钱。整个影片呈现出的是一个疯狂而自私的世界,人们都为了自己而编织各种谎言,都是虚伪地隐藏自身的险恶,以至于每个人都不信任别人。
可能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不一定都为“恶”,世上也有善意的谎言。樵夫同样说了谎,同样偷了别人的东西,但他并没有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他是为了抚养家里的6个孩子。最后他收养了罗生门下的弃婴,这个婴儿象征着新生命,也是新希望。
黑泽明对于这个疯狂的世界并没有完全放弃,他还是“抱有希望”并借由樵夫的手来表现。暴雨过后,樵夫身后重回了一阳一光。不过社会再黑暗都要坚信有善和光明存在,永远都不要放弃希望,因为如果放弃了希望就会堕入黑暗之中。
5. 电影《罗生门》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人的主观陈述是不可信的。
这是日本导演黑泽明在其名作《罗生门》中想表达的一个主题。罗生门 这部黑白电影,明确无误的传达了人性的黑与白,再次用事实雄辩的告诉我们:真相是不存在的。它是如此的难以表达,你只能自己斟酌琢磨,作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于普通人而言,整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事实和人品,都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须知穿过重重迷雾作出事实判断是多么的困难,须知,知人与自知是人类终生都不能完美完成的事业。
四个版本的陈述,能相信谁?显然,谁的都不可全相信。所以,见证了审判过程的僧人说:“如果不能信任别人,这个世界和地狱有什么分别?”
不过,《罗生门》中也不是全然没有温暖。一直站在谴责者角度的樵夫,最后出现了自省,说:“我才是那个应该感到羞耻的人,我没理解自己的灵魂。”
不仅如此,他还理解了那对未露面的父母遗弃婴儿的苦衷,并抱起了被遗弃的婴儿。
于是,心地单纯的僧人说,感谢你,让我恢复了对人类灵魂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