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爱洛伊丝电影是哪年的
‘壹’ 《新爱洛依丝》的故事梗概是什么大致内容,急!
故事发生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城克拉郎,平民圣普乐当了贵族小姐朱丽和她的表妹克莱尔的家庭教师。不久,朱丽和圣普乐相爱了,但遭到她父亲的反对,因为他已经将她许给了俄国贵族沃尔玛。圣普乐甘愿自动消失。朱丽在父亲的恳求下结了婚,成为贤妻良母,她把自己与圣普乐得关系坦诚地告诉了丈夫,得到沃尔玛的理解,他邀请圣普乐回到克拉朗。。圣普乐周游了世界,6年后重新见到朱丽,他虽然想同朱丽鸳梦重温,但朱丽没有越雷池一步,她因跳入湖中救落水的儿子,染病不起,临死时希望圣普乐照顾她的一家,并与克莱旅并尔结拆纤迹婚。但圣竖做普乐答应照顾她的家人,却拒绝和克莱尔结婚。
‘贰’ 新爱洛伊丝佳句
1.卢梭的《新爱洛绮丝》
卢梭《新爱洛绮丝》(1761)宝贵的认识价值;它是爱情小说,可又别同一般。和卢梭那些振聋发聩的启蒙论着一样.这部小说在揭示“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方面、表现了爱情受到封建势力摧残时的纯与真,不俗不卑,情操高尚,促人清心明目,具有深刻的启蒙性质。
《新爱洛绮丝》书名的全称是《尤丽,或新爱洛绮丝——阿尔卑斯山麓下一个小城市中两个居民所写的情书》,它是卢梭着名的书信体小说。
爱洛绮丝本是法国12世纪时的一位美丽而钟情的少女,她与老师、哲学家阿贝拉尔相爱而酿成悲剧;启蒙思想家卢梭,借用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推陈出新,展现出他那个时代的新的爱情悲剧:贵族小姐尤丽与平民出身的家庭教师圣·普乐相爱甚笃,尤丽的父亲却出于封建的等级偏见,以圣·普乐的出身不配而从中拦阻,终于迫使尤丽含恨死去。书名在爱洛绮丝的名字前冠以“新”字,题意含蓄,透露出作者对封建罪恶的强烈愤怒。人们只要把尤丽的悲剧与昔日的爱洛绮丝悲剧两相对照,便可深入—步地领会这部作品的反封建主题:时代,已由中古前进到18世纪的启蒙时期;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却旧迭新换,戕害人间正当感情的封建偏见和家长制依然悠意横行。卢梭感到反封建的任务时不我待,新的“新爱洛绮丝”悲剧再也不能重演。
《新爱洛绮丝》采用书信体格式来展开悲剧主人公的命运,相互通信的除尤丽和圣·普乐外,还有尤丽后来迫嫁的丈夫德·沃尔玛、禅碰尤丽的表姐克雷尔、歼世圣·普乐的好朋友英国爵士爱德华等人。说来是件憾事,这部书信体小说的全部译本目前很难看到;《外国文学作品选》中节选的《离别》和《游湖》(题目为编者所加),是《新爱洛绮丝》所有书信中最着名的两封情书。信中集中描写尤丽和圣·普乐这一对恋人纯真而炽热的感情,历来为人们所珍视。
2.《新爱洛伊丝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爱洛伊丝》是法国着名思想家、文学家卢梭(1712-1778年)在文学史上奠定其地位的第一部重要作品。
它借用12世纪青年女子爱洛伊丝与她的老师阿略卜的真实爱情故事,描写了贵族小姐尤丽和她的家庭教师圣•普乐之间的爱情悲剧。普乐是个平民知识分子,在贵族家庭担任家庭教师,天长日久,与学生尤丽小姐产生了爱情。
可仅仅因为他的出身,尤丽的父亲不一样意这门婚事,普乐不得不离去,尤丽也被迫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贵族。多年后,普乐又被请来任尤丽子女的家庭教师。
两人再度相逢,感情和义务使双方处于痛苦的矛盾之中,最后尤丽在这种痛苦中死去。小说人物集中,情节简单而曲折有致。
所采用的书信体裁便于抒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物尽情倾吐自己的内心情感、矛盾和心灵上的创伤。整个作品饱含反封建的激情,又充满感伤情调,犹如一首优美的抒情诗3在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时,卢梭加人了许多美妙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起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开创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3.为什么说《新爱洛伊丝》是18世纪最重要的小说
艺术特色
卢梭(本书作者)曾指出《新爱洛伊丝》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题材的简单和中心思想的连贯。”
这部作品主要用五个朋友相互间的通信这一单纯的手法构成,紧紧围绕朱丽、圣普乐、沃尔玛三个人物的友谊和婚恋这一中心主题来展开情节,竟将全部内容有机的糅进主人公们的故事中去,故能多侧面多层次的刻画人物,又让读者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人公的感情、心理和命运上,悬念迭出,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
卢梭的文艺创作强调歌颂大自然和突出人的纯洁感情的特点。在《新爱洛伊丝》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编辑本段]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次如此感人至深的把爱情当作人类高尚情操来歌颂。
第一次饱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
古典主义文学描写感情是为了谴责感情,而这里却是为了肯定它、抒发它、讴歌它。
要了解更多,推荐楼主去这里看一下
4.《新爱洛依丝》的故事梗概是什么
故事发生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城克拉郎,平民圣普乐当了贵族小姐朱丽和她的表妹克莱尔的家庭氏袭肢教师。
不久,朱丽和圣普乐相爱了,但遭到她父亲的反对,因为他已经将她许给了俄国贵族沃尔玛。圣普乐甘愿自动消失。
朱丽在父亲的恳求下结了婚,成为贤妻良母,她把自己与圣普乐得关系坦诚地告诉了丈夫,得到沃尔玛的理解,他邀请圣普乐回到克拉朗。
圣普乐周游了世界,6年后重新见到朱丽,他虽然想同朱丽鸳梦重温,但朱丽没有越雷池一步,她因跳入湖中救落水的儿子,染病不起,临死时希望圣普乐照顾她的一家,并与克莱尔结婚。但圣普乐答应照顾她的家人,却拒绝和克莱尔结婚。
5.为什么说《新爱洛伊丝》是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小说
它具有反封建意义,它是一去争取不到爱情自由、被封建门第观念葬送的爱情理想的悲歌。
卢梭对爱情的热烈讴歌,也是以往的小说中不曾有过的。卢梭认为爱情和道德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调和、可以相容的。两位主人公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爱美德,这是一种崭新的道德,与违反人行的旧道德相反,它源自自然人性,自爱,自尊而又爱他人,尊重他人。
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得又一个重大特点,也是对文学创作的一大贡献。卢梭写出了大自然对人们心灵产生的影响。
《新爱洛伊丝》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还是一部哲理小说,其中包含了卢梭的重要思想,无论是教育观点、文艺观点、农村经济、社会平等的思想、宗教观点,还是园艺、决斗、自杀,小说都有多触及,甚至进行长篇议论。
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次如此感人至深的把爱情当作人类高尚情操来歌颂。
第一次饱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
古典主义文学描写感情是为了谴责感情,而这里却是为了肯定它、抒发它、讴歌它。
‘叁’ 卢梭的生平简介
1712年6月28日,让·雅克·卢梭出生于日内瓦共和国,父亲依萨克·卢梭是新教教徒、钟表匠,母亲苏珊·卢梭,本名苏珊·贝尔纳,出生于牧师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去世,之后,卢梭由姑姑抚养。
1722年,卢梭的父亲和人发生纠纷,逃往里昂避难。卢梭寄居舅舅家,后与表兄前往包塞,寄宿在郎拜尔西埃牧师家,学习古典语文、绘图、数学。
1724年,与表兄回到日内瓦舅舅家。1725年,在马斯隆先生处打杂。在雕刻匠杜康曼处当学徒,养成偷窃的恶习,阅读大量杂乱的书籍。1728年16岁从雕刻匠家逃跑,漫游数日,在安纳西结识华伦夫人。从安纳西经历七八天的旅行到达都灵,在都灵改信天主教。在巴西勒太太家当仆役。在维尔塞里斯伯爵夫人家当仆役,偷一条丝带,并诬陷一个女仆。
1730年,护送勒·麦特尔逃难到里昂,在麦特尔犯病的时候离开他。送麦尔赛菜小姐去弗赖堡。与麦特尔先生前往里昂,在洛桑当音乐教师。卢梭不懂乐谱却给人教音乐,自称是巴黎人。期间有短暂旅行,常到树林散步给一位希腊主教当随从,从弗赖堡经伯尔尼到索勒尔,得到资助去巴黎。在巴黎做军官的随从。
1732年,辗转回到尚贝里华伦夫人处,做土地测量工作,自学数学沉漫于音乐当中,结识音乐爱好者,教授音乐,大量阅读学术着作。和管家克洛德·阿奈一起成为华伦夫人的情人,三人和谐相处。
1734年,克洛德·阿奈病逝。帮华伦夫人管家,研究植物,制药。1737年,因化学实验双眼受伤,到沙尔麦特村养病。他享受乡村生活,享受爱情,并专心钻研学问,阅读洛克、笛卡尔等人的哲学着作。
1740年,到里昂马布利神父家当家庭教师,结识孔狄亚克。1742年,在巴黎科学院提出《新乐谱记谱法》,未被接受。将《新乐谱记谱法》改写成为《现代音乐论》并出版。结识狄德罗和一些启蒙运动思想家。在卢森堡公园背维吉尔和让·巴蒂斯特·卢梭的诗,往返于剧院和咖啡馆之间。进入杜宾夫人的沙龙,向杜宾夫人求爱被拒。学习化学。
1743年,写成歌剧《风雅的缪斯》,以教音乐、抄乐谱为生。到威尼斯法国大使馆,给蒙太居伯爵当秘书。1744年,与蒙太居伯爵吵翻,离开大使馆。回到巴黎,仍旧以抄乐谱为生。1745年,结识戴菜丝·瓦瑟,并与之同居。结识伏尔泰(1694-1778年),帮助修改他的歌剧《拉米尔的庆祝会》,他对歌剧的修改却没有得到承认。1747年,到都渣伏好灵写成喜剧《冒失的婚约》、诗剧《西尔维的幽径》等。1748年,结识霍尔巴赫男爵、杜克洛、埃皮奈夫人和乌德托夫人。
1749年,为狄德罗、达朗贝尔撰写《网络全书》的音乐部分。狄德罗因发表《论盲人的信札》被捕入狱。卢梭设法营救狄德罗。为应征第戎学院征文而写《论科学与艺术》,该文得到狄德罗的赏识。
1750年,应征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获第戎学院奖金,卢梭声名鹊起,却因《论科学与艺术》一文和众多文人笔战。疾病缠身,改变奢侈的生活,打算以抄乐谱谋生,过独立而清贫的生活。
1752年,歌剧《乡村卜师》成功上演,受到国王和王后的青睐,路易十五打算接见卢梭,并赐给他一项年金,然而卢梭顾虑会因为接受年金而失去自由,就刻意回避,遭到普追的谴责。《乡村卜师》后来曾多次上演,但卢梭从中获益很少。
1753年,到圣日耳曼短期旅行,为应征第戎学院征文而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54年,与果佛古尔、瓦瑟去日内瓦。受到日内瓦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恢复日内瓦公民权,重皈新教。起草《政治制度论》。后选取其中一部分出版为《社会契约论》。因厌恶频繁的社交生活,经常到树林里散步。
1756年,与瓦瑟迁往退隐庐,退隐庐是埃皮奈夫人的房产,卢梭在退隐庐期间受到埃皮奈夫人的资助。卢梭在退隐庐生活将近两年,尽管无法完全避免交际,他还是很享受这种孤独厅穗宁静的乡村生活的。
1757年,因与鸟德托夫人恋爱一事,和狄德罗、格里姆、埃皮奈夫人闹翻。写《新爱洛伊丝》,沉漫在对故事情节的幻想之中。准备写《爱弥儿》。年底搬出退隐庐,迁至蒙莫朗西。卢梭在蒙莫朗西一直受到卢森堡夫妇的资助和庞护,直到《爱弥儿》一书出版为止。
1761年,《新爱洛伊丝》出版,受如铅到女性读者的热捧。卢森堡元帅去世。1762年,因出版《爱弥儿》,法国法院对卢梭发出逮捕令,查禁他的书。在《爱弥儿》出版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卢梭渐渐感到气氛不对,但他认为自己是正直无辜的,因而并不慌张。巴黎大主教毕蒙对《爱弥儿》发出禁令,接着,巴黎高等法院也发出禁令,并下令追捕卢梭。
之后长达八年的时间,卢校直在逃难。在各种迫害、谴责甚至是密探的监视下生活,卢梭变得敏感多疑,以致后来不断怀疑身边的人要谋害他卢梭只身从巴黎逃至日内瓦,日内瓦当局焚烧《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并下令追捕作者。
1763年,逃至普鲁士辖内纳沙泰尔,和瓦瑟居住于莫蒂埃。结识乔治·吉斯元帅。接受普鲁士国王的庇护,但拒绝接受国王的馈赠。取得纳沙泰尔公民权,放弃日内瓦公民权。出版《致毕蒙教皇书》,抗议教会当局对他的迫害。
1764年,出版《山中书简》,责问日内瓦当局。科西嘉解放运动领袖德·布达福柯邀请卢梭为科西嘉起草宪法。
1765年,《科西嘉宪法草案》出版。谢绝普鲁士国王的年金迁居伯尔尼的圣皮埃尔岛,瓦瑟搬来和他同住。在享受几个月宁静的隐居生活之后,卢校再次遭到驱逐。卢梭的《山中书简》和伏尔泰的《哲学辞典》在巴黎一起被焚烧。潜回巴黎。
1766年,在大卫·休谟的带领下,与瓦瑟前往英国休谟家避难,后与大卫·休谟发生冲突。后前往英国武通。编写《植物学术语词典》。写作《忏悔录》第一卷。卢梭写作《忏悔录》的目的,与其说是要忏悔,不如说是辩护。在逃难的四年中,卢梭经历种种迫害、诬蔑和攻击,他感觉有必要展示自己的所作所为,为他所受的不公正的待遇做些澄清。
1768年,与瓦瑟正式结婚。到格勒诺布尔进行植物学考察,和植物学家通信。以抄写乐谱为生。1769年,迁居布戈市农场居住。《英雄所需要的道德》写成。重新使用真名。1770年,重返巴黎,誊写乐谱和作曲,准备写《对话录》。参加植物学家儒锡叶领导的采集标本旅行。
1771年,在瑞典朗读《忏悔录》,后因埃皮奈夫人的请求,朗诵会被禁止。应波兰威尔豪斯基伯爵的邀请,写《对波兰政府及其1772年四月改革计划的考察》。1774年,结识生物学家拉马克。1775年,未经卢梭同意,他的歌剧《匹克马梁》在法兰西歌剧院成功演出。
1767年,英国友人帮他领取英王乔治三世赐给他的年金。误解英国友人,化名勒努,潜回法国加莱。《音乐辞典》出版。
1776年,完成《对话录》,想放在圣母院的祭坛上,未能成功。写《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未竟。在散步时被马车撞伤。
1777年,健康恶化,停止抄写乐谱。生计困难。1778年,移居巴黎附近的埃尔默农维尔庄园。罗伯斯庇尔慕名来访。病逝于爱隆美尔镇,葬于爱隆美尔镇,1794年灵柩迁往巴黎国葬所。
(3)新爱洛伊丝电影是哪年的扩展阅读
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
卢梭反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
‘肆’ 为什么18、19世纪的小说都爱以“法国”和“英国”为题材或背景(比如说歌剧魅影,巴黎圣母院啊之类的~~~)
主要是着名的文学都是那个时期的,所以我们了解的也多是那个时期的,然我们误以为18、19世纪的小说都爱以“法国”和“英国”为题材或背景。
但其实也是那个时期的背景有关。
一、产生背景
(一)政治经济基础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并且鼓舞了欧洲的许多国家加速了反封建的进程。但是革命后出现的局面却并非人们所期望的。在法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虽已确立,资本主义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其政权形式和政治体制频繁更迭,各阶层的社会地位也多次变迁,因此,社会矛盾极其复杂和尖锐;在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金融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矛盾,劳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德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使得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展,但整个国家仍然处于分裂和落后的状态;在俄国,统治阶级对内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对外进行扩张,并且镇压法国革命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国内农民革命风起云涌,革命贵族十二月党人也举行了起义……法国大革命后的欧洲现实引起了人们普遍失望的情绪,浪漫主义由此而产生。
(二)思想理论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也同浪漫主义文学关系密切。在当时,德国的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哲学十分流行,他们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天才、灵感以及人的理性自由和精神力量,从而对浪漫主义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感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但不主张政治斗争,幻想通过阶级调和、阶级互爱来代替社会斗争,消灭阶级对立,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他们的思想对浪漫主义否定现实、憧憬未来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文学基础
浪漫主义的产生有其坚实的文学基础。法国作家卢梭崇尚自然,主张个性解放、自由想象、直抒胸臆,写下了着名的小说《新爱洛伊丝》;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强调感情的力量,同情农民的贫困,诅咒炫耀门第和权势的人,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绪;德国的歌德提出“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概念”,认为古典诗和浪漫诗的基本区别是客观和主观的区别,而席勒也阐述了“素朴的诗”(古典主义)和“感伤的诗”(浪漫主义)的区别在于“尽可能完美地模仿现实”和“把现实提高到理想”……这些都对浪漫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主要特征
浪漫主义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的政治经济基础、思想理论基础和文学基础的诗歌流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偏重表现主观理想,抒发个人情感
黑格尔曾经说过:“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浪漫主义作家由于不满现实,将崇高的精神生活看作是同鄙俗的物质生活相对抗的有力武器,因而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来表现主观理想。他们进行创作时往往不是根据客观存在的现实,而是根据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来写的,按照茹科夫斯基的话来说,浪漫主义诗人是“透过自己心灵的棱镜”来看待生活的。因此,他们感到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诗歌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将情感、想象和创作自由放在首位,强调“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是“对理想真理的探索”(乔治?桑)。
(二)歌颂大自然,诅咒城市文明
资本主义发展物质文明的结果之一便是城市的工业化,这种现象令浪漫主义感到十分厌恶,他们响应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将现实的“丑”和大自然的“美”来对比,极力讴歌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大自然在他们的眼中是无所不在的神,是精神的避难所,因此常常作为精神的某种象征而出现,寄托着浪漫主义作家对现实的诅咒和对自由的憧憬,例如,普希金的《致大海》,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三)重视民间文学
浪漫主义作家认为民间文学没有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继承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语言淳朴、通俗易懂、形式自由等特点,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同时也有利于唤起被压迫民族的觉醒,因此他们对民谣和民间传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内容到形式都加以借鉴,对浪漫主义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追求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为了打破古典主义文学日益显现出的僵化与沉闷,浪漫主义作家喜欢选取古代或异域的题材,通过对比、夸张、巧合的手法,描述离奇的情节,塑造超凡脱俗的人物形象,以达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这一点在雨果的创作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三、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一)德国文学
18世纪末,浪漫主义文学最先出现在德国。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一般分为早期浪漫派、中期浪漫派和后期浪漫派三个阶段。
1789年,德国早期浪漫派的代表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与他的弟弟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一起在柏林出版了《雅典娜神殿》杂志,宣传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由此形成了一个以他们为核心的文学中心,史称早期浪漫派(或耶拿派)。他们提倡个性解放、创作自由,主张“诗人要凭兴之所至,不受任何狭隘规律约束。”
早期浪漫派的另一重要作家诺瓦利斯(1772—1801),原名弗里德里希?莱奥波尔德?封?哈登贝格,是浪漫派理论的主要实践者。他的代表作《夜颂》(1800)共分六章,包括一些诗和散文片段,是他深情眷恋的未婚妻和他笃爱的哥哥几乎同时病逝之后写成的,诗人处在精神危机之中,只能在主观幻想中寻求理想和美的境界。
1805年,拿破仑的军队占领了德国,一些浪漫派十分关注民族的命运,他们聚集在海德堡,共同出版了《隐士报》,并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史称后期浪漫派(或海德堡派)。后期浪漫派诗人的主要代表是阿尔尼姆(1781—1831)、布仑坦诺(1778—1842)和格林兄弟。阿尔尼姆和布伦坦诺共同编辑写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雅科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俩共同编写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为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霍夫曼、沙米索和海涅是后期浪漫派的代表。霍夫曼的作品想象力丰富,擅长心理分析,具有神秘、怪诞的色彩,后世的许多作家,如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爱伦?坡、波德莱尔等都受到过他的影响。代表作《小查克斯》写的是一个丑陋的侏儒靠着三根魔发到处招摇撞骗,最后终于垮台的故事,对当时的德国现实作了犀利的讽刺。
沙米索既是诗人,又是作家。他的代表作中篇童话体小说《彼得?史勒密奇遇记》(又译《影子的故事》)写的是贫穷的市民彼得?史勒密出卖自己的影子给魔鬼,换得一个能够获得财富的幸福袋,结果不仅没有得到幸福,反而招致很多烦恼,最后,他扔掉幸福袋,得到一双神鞋,在研究大自然中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海涅也是在浪漫派的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的,他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诗歌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他早期的诗歌创作以抒情诗为主,代表作为《歌集》,主要抒写爱情带来的欢乐和痛苦以及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感情真挚、意境优美,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有不少抒情诗被作曲家谱成歌曲,在世界各地广为传唱,如《乘着歌声的翅膀》、《罗累莱》、《你好比一朵鲜花》等。政治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是海涅最重要的作品,将诗人1843年在汉堡的所见所闻以梦幻的形式表达出来,揭露和讽刺了德国的专制制度,同时也表达出对人类前途的希望。
(二)英国文学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其主要成就体现在诗歌方面,先驱人物是彭斯和布莱克。第一代浪漫主义的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1770—1850)、柯尔律治(1772—1834)和骚塞(1774—1843)。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城市文明毁灭了人类天性,造成尔虞我诈和自私倾轧,只有重新回到大自然中,才能恢复人与人之间的纯朴关系,使社会健康发展。因此他们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讴歌平凡、古朴的农村生活和自然景物,描写神秘离奇的情节和异国风光。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合作出版了《抒情歌谣集》,这本集子的出版标志着华兹华斯诗歌创作已趋成熟。1880年该书再版时,华兹华斯写了一篇序言,系统地阐述了他们对诗歌的主张。这部诗集和这篇序言从诗歌的实践到理论,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新时代。在序言中,华兹华斯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但这种感情又是“经过在宁静中追忆的”。诗的内容应是“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景”,诗的语言在运用时要能给普通事物以“想象力的色泽”,诗人应当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卫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在诗歌创作上,华兹华斯实践着他的理论。他的诗大多歌咏自然,语言质朴无华,意境清新深远,形象生动感人,代表作主要有《丁登寺赋》、《序曲》、《不朽的征兆》、《孤独的收割女》、《杜鹃颂》等。
柯尔律治的诗作不多,主要有长诗《古舟子咏》、《克里斯特贝尔》和《忽必烈汗》,其特点是节奏鲜明,情感跌宕起伏,想象力丰富,具有超自然的神秘色彩。《古舟子咏》(又译《老水手谣》)是柯尔律治留下的唯一完整的长诗。诗中讲三位青年应约参加婚礼,其中一位在途中被一位老水手拉住,听他讲自己航海的经历。老水手说他的船一开始顺利航行,后遇到浓雾飞雪,一只信天翁给他们带来了平安,而老水手却在一种不可解的冲动下射死了这只吉祥鸟,于是大自然开始惩罚他们,南风把船送到赤道下困住,船上的人都陷入极度的干渴中,这时,老水手看见一条船的残骸驶来,上有两位女子骰子赌输赢,一个是“死亡”,一个是“死中生”,结果“死中生”赢了,她要下了老水手,于是别的水手都死了,唯独他活了下来,老水手感动于神的怜悯,为美丽而快乐的生物祝福。在他一觉醒来之后发现露水和雨水都降临了,死去的同伴们忽然能站起来操作,船儿又顺利前进。不过后来又经历了一次曲折,赎罪的过程才完结。最后,老水手告戒婚礼客:“热爱一切大小生命,祈祷才有效力。”青年听后,无心赴宴,他变得“更严肃,也更聪明了”这首长诗主题深刻,在道德、宗教、艺术、心理、环保等方面给读者以启示。
1817年,柯尔律治发表了关于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着作《文学生涯》,在这本书中,他强调了想象的作用,认为“诗的天才以良知为躯体,幻想为服饰,行动为生命,想象为灵魂。想象与幻想的区别在于:“想象是一切人类知觉的活力与原物力”,是一种重新创造,而“幻想实际上只不过是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秩序的拘束的一种回忆。” 优秀的诗人才有想象力,普通的诗人只有幻想。这些理论对英国浪漫主义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是拜伦(1788—1824)、雪莱(1792—1822)和济慈(1795—1821),他们的诗歌对其他各国的浪漫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波西?比希?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卓越诗人,他具有叛逆精神,一生追求理想、追求真理。他的诗作语言朴素、想象丰富、音韵和谐,抒情性强,大多以自然、爱情和政治自由为题材,在诗中,他追求纯洁高尚的爱情,为被压迫者鸣不平,支持妇女解放运动,憧憬着一个充满光明与自由的理想社会。其代表作主要有《西风颂》、《致云雀》、《麦布女王》、《伊斯兰起义》等,而最能体现其思想精髓的当属《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该诗剧分四幕,写的是为人类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受天神朱庇特惩罚,被绑在高加索的山崖上,后来冥王击败朱庇特,大力士赫拉克勒斯使普罗米修斯获得自由,整个世界沐浴在一片爱的曙光中。雪莱在浪漫主义理论上也有所建树,他的文艺思想主要体现在《伊斯兰起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等作品的序言以及长篇论文《诗辩》(1821)中,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济慈(1795—1821)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向往古代希腊文化,幻想在永恒的美的世界中寻找安慰。他的诗歌形象生动、想象丰富,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和立体感,渗透出对自由的热爱,对真美的追求。其代表作有《希腊古翁颂》、《夜莺颂》、《秋颂》等,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诗人对美的向往。丁尼生、布朗宁、王尔德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受到过济慈诗歌的影响,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闻一多亦是他的追随者。
司各特(1771—1832)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同时也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他同彭斯一样热爱苏格兰的民间文学,于1802至1803年间编印了三卷《苏格兰边区民谣》。他的长篇叙事诗主要以苏格兰的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为题材,代表作为《玛密恩》(1808)。他的历史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对话生动传神,将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为一炉,对后世的许多作家,如萨克雷、狄更斯、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等都产生过影响,代表作主要有《艾凡赫》(1819)、《昆丁?达沃德》(1823)。
(三)法国文学
法国的浪漫主义形成于1820年左右,其先驱人物是夏多布里昂和斯达尔夫人,夏多布里昂以英国湖畔派诗人为师,斯达尔夫人则以德国文学为楷模,分别将英、德浪漫气质引入法国,在德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说《阿达拉》(1801)的问世,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阿达拉爱上了青年夏克达,但是由于阿达拉是基督教徒,夏克达是异教徒,他们不能结合,最后,为了不背叛上帝,阿达拉服毒自杀,临死前她叮嘱爱人日后要皈依基督教,并约定死后在天国相见。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说《勒内》是《阿达拉》的续篇,写的是法国贵族青年勒内刚一出生,母亲就去世了,家人都嫌弃他,只有姐姐亚美丽和他相依为命。后来,姐姐又坚决要求出家修行。当勒内送她进修道院落发的那一刻,她吐露了真情:原来,她对弟弟产生了爱情,因此两人必须分手。从此勒内孑然一身,孤独忧郁,到处漫游,曾经远涉重洋,逃到美洲原始森林中寻找安慰,最后在基督教中找到精神的归宿。这部作品发表后影响很大,忧郁被称为勒内式的“世纪病”,因此勒内是欧洲文学第一个表现出“世纪病”特征的浪漫主义“英雄”的形象。
斯塔尔夫人的论着《论文学》(1800)和《论德国》(1813)为法国的浪漫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两部着作中,她分析了文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确立了社会学文学批评的方法,开启了法国实证主义文学批评的传统。她将欧洲文学明确划分为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两大类: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诸国文学和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兰西文学属于南方文学;英国、德国、丹麦和瑞典的文学则列入北方文学。在这里,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是作为古典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同义语出现的。通过对两种文学的比较,她态度鲜明地赞美北方文学是“土生土长的文学”,是有“无穷无尽的灵感源泉”的文学,是“唯一可以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文学”,对法国浪漫主义最终战胜古典主义,走上历史舞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她的两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黛尔芬》(1802)和《柯丽娜》(1807)描述的是才华出众、追求个性解放与爱情幸福的女性被社会偏见吞噬的悲剧命运,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了她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1869)善写爱情和自然,他的《沉思集》(1820)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篇之作。另一位诗人阿尔弗雷?德?维尼(1797—1863)以写哲理诗着称。他的《古今诗集》(1826—1837)、《命运集》(1864)宣扬孤傲坚韧的精神,表现出不满现实、悲天悯人的思想。在他的后期诗作里,对未来的憧憬处处可见。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也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他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1827),成为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剧本《欧那尼》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详见专节)
乔治?桑是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她感情丰富,热爱大自然,喜欢用理想主义的目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特别是在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后,她的小说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闪耀着乐观、明快的色彩,主要作品有:《康素爱萝》(1842—1843)、《安吉堡的磨工》(1845)、《魔沼》(1846)。
(四)俄国文学
19世纪初,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茹科夫斯基是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第一位抒情诗人,他的诗歌受感伤主义思潮的影响,充满神秘色彩,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对俄国诗歌的形式和格律的革新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发挥了重大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把俄国浪漫主义文学引上了为人民解放运动服务的道路,创作了大量富于革命激情和爱国、民主情绪的政治抒情诗。他们的创作从民歌中吸取营养,常借历史人物和民间传奇抒发自己的献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理想。30年代,莱蒙托夫继承了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创作出一系列谴责专制暴政,追求个性解放的诗篇,如长篇叙事诗《童僧》(1839)和《恶魔》(1829—1841)。在小说《当代英雄》中,他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的第二个多余人形象毕乔林。
(五)东欧文学
在德、英、法首先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迅速传播到欧洲各国,终于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全欧性文学思潮。在东欧,浪漫主义的兴起与19世纪初蓬勃开展的民族复兴、民族解放运动有密切联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和鲜明的民族色彩,出现了以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他们的诗歌不但具有鲜明的爱国民主思想倾向,而且富于民族特色和民间文学色彩,生活气息浓厚,抒情性强,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中别开生面。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先人祭》第三部抨击沙皇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揭露波兰贵族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颂扬了爱国志士的顽强斗志。裴多菲的叙事诗《雅诺什勇士》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英雄,反映了匈牙利人民的希望和要求。《自由与爱情》是诗人歌颂自由的最强音,在世界各国人民中代代相传。
‘伍’ 卢梭代表作
卢梭代表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1、《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创作的哲学着作,1755年4月初版于荷兰阿姆斯特丹。
该书探讨了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级关系。作者认为生产的发乱羡展和私有制的产生,使人类脱离了“自然状态”,产生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揣测到了矛盾斗争会发生对立面转化,以及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到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又认为每人有少量私有财产是社会平等的基础。
2、《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第二卷阐述主权及其权利,第三卷阐述政府及其运作形式,第四卷讨论几种社会组织。《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革命运唯肢动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
3、《爱弥儿》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书中以富家孤儿爱弥儿为主人公,论述了男子的教育改革,批判英国旧教育的荒谬腐朽,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指陪世并且借爱弥儿未来妻子苏菲的教育,论证了女子教育的革新。全书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述性善论。其思想对后世许多教育家都有启发和影响。
4、《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自传。从1766年,他已54岁的时候开始写作,一直写到1770年,前后4年方告完成,但直到1782年才出版上卷,1789年出版下卷。
5、《新爱洛伊丝》是18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它主要描写的是平民青年圣普乐与贵族小姐朱莉之间悲惨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