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电影起点的标志
1. 欧洲电影史
内容简介:
这是一套足以让任何一个资深影迷和电影工作者都为之兴奋的产品,它系统地阐述在过去100多年里,电影艺术在欧洲从诞生到发展、壮大、开拓的过程,按照地域的划分系统性地对欧洲主要各国在电影艺术上的发展做了一个梳理。第一集首先就给观众讲述了电影艺术在1895年诞生的过程,由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珍贵片段都被收录其中。第二集讲述的则是瑞典的电影,瑞典作为北欧最为重要的电影艺术发展国家,曾经诞生了伯格曼等着名大导演,但谁又曾想到,他们也经历过电影的低谷。1912年所有瑞典电影人聚集在一起的一次盛会真正让瑞典电影走向了世界的前沿。第三集则来到了法斯宾德、文德斯等的故乡德国,早期的表现主义电影正是从那里诞生而来,成为德国电影的标志之一。新浪潮运动的发源地法国是第四集的主角,它详细介绍了法国电影工业在战争后的复苏与巨大先导性,其中选用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电影片段。第五集则带领我们来到了英国,这个发明出特写镜头和蒙太奇技术的欧洲文化大国却在一战以后开始没落,被其他欧洲国家赶超,但它并没有气馁,一直以其独特的古典意韵在世界电影中独树一帜。在第六集里我们将详细看到有声电影工业对电影发展历史的影响。
《欧洲电影史》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p2q28MiYpZATz5QC1Nq5ew
2. 德国新电影的起源
谈论新德国电影也许还是应该从着名的“奥伯豪森宣言”谈起。
1962年,来自慕尼黑的26个大都从拍摄短片开始走上影坛的电影导演、摄影师和制片人,带着一纸宣言来到国际短片电影节所在地奥伯豪森,参加第八届国际电影节。他们对60年代的美国电影和德国商业片表示出不满,宣称要“创立新德国电影”,提出了“奥伯豪森宣言”,其主要内容有“因循守旧的德国电影的崩溃终于使我们所摈弃的思想立场丧失了经济基础”;“正如在其它国家那样,在德国短片也已成为故事片的学校和试验场所”;“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语言”;“我们现在要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影片需要自由。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我们要违背一些观众的爱好,创造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我们准备在经济上冒一些危险”;“旧的电影已经死亡,我们相信新的电影”。宣言标志着西德电影的转折点。此后,德国青年电影创作者拍摄出了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至今仍有意义的作品。
3.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发展
与西方其他电影艺术运动一样,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组织者们首要的任务是向政府伸手要钱。他们通过各种活动,于1965年成立了德唯凳国青年电影董事会亮李,集资500万马克资助拍片。他们用这笔青年电影基金,在三年时间里资助青年电影导演们拍出了20部新影片敬山迟。
4. 二战以后,欧洲出现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三次电影运动是什么
二战以后,欧洲出现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三次电影运动,它们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运动)(新德国电影运动)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4)德国新电影起点的标志扩展阅读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5. 西方电影的发展史
一:电影的的发明
1895月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铺辛路十四号的“大咖啡馆”地下室中第一次公开售票播放电影,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
此后,电影影响愈大,被成为“机械文艺女神”。
其诞生和成长的历 史,也即是连续摄影的机器、坚韧敏感的胶片和连续放映的机器这三种技术手段改进的过程。
(一)视觉残留原理(0.1s~~0.4s)
比利时:普拉托
(二)照相技术
1.1824年,法国:尼艾浦斯——《餐桌》(世界第一张照片)
2.英国:穆布里奇——第一个将照相术用于活动摄影
3.法国:马莱——1882年,第一次用一台摄影机拍摄电影
——1888年,第一架电影摄影机诞生
(三)动画
1888年,法国:雷诺——光学影戏机
(四)胶片
1889年,爱迪生vs伊斯曼工厂合作创制
(五)放映机
1.1894年,迪克逊vs爱迪生——电影视镜
2.法国:奥古莫斯
3.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活动电影放映机
二:电影美学思潮与流派
(一)写实主义
1.朴素写实主义(电影是“重现生活的机器”)
卢米埃尔兄弟——《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进站》
2.纪录片派
(1)美国:弗拉哈迪(人类学纪录流派)——《北方的纳努克》
(2)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派)——《电影真理报》《电影眼睛》《前进吧,苏维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
(3)英国:约翰*格里尔逊
《飘网渔船》《从乡村来到城市》《夜邮》
(4)荷兰:尤里斯*伊文思——《桥》《雨》《四万万人民》《风》
3.德国新客观派(即“街道电影”)
卡尔*格吕纳——《街道》
乔治*派勃斯特——《没有欢乐的街》
布鲁诺*拉恩——《街头惨剧》
4.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派
(1)先驱者
雷内*克莱尔 让*维果
(2)代表人物
让*雷诺阿——《母狗》《游戏规则》(最终确立世界电影写实主义传统并形成系统的写实主义电影语法)
5.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1)口号颂仔伍
“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
(2)诞生标志
1945年,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3)代表人物
罗西里尼 维斯康蒂 德*西卡 西柴烈*柴伐梯尼 德*桑蒂斯
(4)代表作
《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艰辛的米》《温别尔托*D》
6.心理式写实主义
(二)现代主义
1.欧洲先锋电影运动(以法国先锋电影运动为主)
(1)创始人
法国:路易*德吕克
(2)代表作
《机械戚改舞蹈》《幕间休息》《一条安达鲁狗》《卡里加里博士》
2.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1)代表人物
安德烈*巴赞(精神之父) 特吕弗 戈达尔 夏布罗尔 雅克*里维特
(2)代表作
《精疲力尽》《四百下》
(#)注:左岸派——《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3.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运动
(1)米*安东尼奥尼——《奇遇》《夜》《蚀》《红色沙漠》《放大》
(2)费德里科*费里尼——《道路》《八部半》
(三)娱乐电影
1.重要人物
梅里爱 爱森斯坦 普多夫金
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
2.中心:好莱坞
(四)政治电影
1.法国
(1)代表人
雷内*阿利奥 卡兰*卡尔兹 雷内*伏几埃
(2)代表作
《 *** 中的铁路员工》《这仅仅是开始》《温德尔工厂的复工》
2.意大利
(1)代表人
塔维亚尼兄弟 弗朗西斯野或科*罗西
(2)代表作
《怀疑》《奎伊玛达》《马太伊事件》《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对一个不受怀疑的公民的调查》《工人阶级上天堂》《希特勒的最后十天》《墨索里尼的最后行动》《我们曾如此相爱》三:好莱坞电影
(一)好莱坞影都简史
1.1909年11月,“好莱坞之父”格里菲斯率领剧组至此拍摄影片
2.八大影片公司
米高梅(MGM) 派拉蒙 华纳兄弟 20世纪福克斯
雷电华(RKO) 环球 联美 哥伦比亚
3.好莱坞制片业五大基本特征
高成本 高科技 高片酬 高收入 高利润
(二)好莱坞电影发展史
1.默片时期(1896~~1923)
卓别林——《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
勃斯特*基顿(喜剧电影奇才)(石面人)——《航海家》《将军号》
哈洛德*苏埃德
哈莱*兰登
2.有声电影时期(1923~~1932)
(1)1926年,华纳:《唐璜》
(2)1927年,华纳:《爵士歌王》
(3)1927年,《纽约之光》(标志有声电影正式诞生)
3.蓬勃发展时期(1932~~1941)
(1)演员
MGM:葛丽泰*嘉宝 克拉克*盖博 瑙玛*希拉 费雯*丽
华纳:卑蒂*戴维斯 亨弗莱*鲍嘉
派拉蒙:玛琳*黛德丽 克劳黛*考尔白 贾利*古柏(英雄明星)
电影神童:奥逊*威尔斯
(2)代表作
《安娜*克里斯蒂》《瑞典女王》《茶花女》《乱世佳人》《一夜风流》
《告密者》《公民凯恩》《一个明星的诞生》《红衫泪痕》
《绿野仙踪》《呼啸山庄》《关山飞渡》《费城故事》《蝴蝶梦》 《青山翠谷》
4.二战时期(1939~~1945)
《血雨腥风》《大独裁者》《纳粹间谍的自白》《希特勒的子孙》
《纳粹党徒》《卡萨布兰卡》
5.二战后时期(1945~~20C70S末)
威廉*惠勒——《黄金时代》
约翰*休斯敦——《宝石岭》
金*维多——《太阳浴血记》
贾利*古柏——《弗吉尼亚人》《永别了,武器》《战地钟声》《正午》
亨弗莱*鲍嘉——《非洲皇后号》《马耳它之鹰》《黑道》《夜长梦多》
奥黛丽*赫本——《罗马假日》《战争与和平》《窈窕淑女》
玛丽莲*梦露
伊丽莎白*泰勒
凯瑟琳*赫本
6.20C70S末~~20C80S末
《克莱默夫妇》《普通人》《母女情深》《坠入情网》
《金色池塘》《雨人》《为黛西小姐开车》
乔治*卢卡斯《星球大战》系列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E*T外星人》《第三类接触》《大白鲨》《夺宝奇兵》
《紫色》《太阳帝国》
7.20C90S~~
《木乃伊》《骇客帝国》《第六感》《女巫布莱尔》《诺丁山》《落跑新娘》《间谍奥斯汀》《老爸向前冲》《将军的女儿》《美国派》《泰山》《花木兰》《狮子王》《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肖恩克的救赎》《勇敢的心》《楚门的世界》《泰坦尼克号》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辛德勒名单》《侏罗纪公园》《拯救大兵瑞恩》
(三)好莱坞电影业的特色
1.制片厂制度
2.明星制
3.独立制片人制度
1977年,伍迪*艾伦《安女尼*霍尔》
斯派克*李
昆廷*塔伦蒂诺
斯蒂文*索德伯格
卡梅隆*克罗
科恩兄弟
4.类型片
(1)西部片
1903年,埃德温*鲍特《火车大劫案》(奠定西部片基本特点)
1939年,约翰*福特《关山飞渡》(西部片特点全面形成)
《大地惊雷》《约克军曹》《正午》
《不可饶恕》(20C90S西部片复苏标志之一)
《与狼共舞》(20C90S西部片复苏标志之一)
(2)科幻片
梅里爱《月球旅行记》
德国:弗里茨*朗格《大都市》(世界第一部现代科幻片)
英国:《侏儒》
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2001:漫游太空》(美国第一科幻片)
《第三类接触》《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天地大冲撞》《骇客帝国》
(3)歌舞片
《爵士歌王》《百老汇旋律》
勃斯比*伯克莱《第42街》
弗雷德*艾斯蒂尔——《高帽》《巡回演出》
金*凯利——《雨中曲》(第一歌舞片)
(4)犯罪片
1927年,《黑社会》
《疤面大盗》《教父》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悬念大师)《三十九级台阶》《失踪的女人》《蝴蝶梦》《爱德华夫人》《美人计》《后窗》《晕眩》《西北偏北》《精神病患者》《群鸟》
(一)法国电影简史
1.卢米埃尔兄弟
《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进站》《出港的船》《水浇园丁》
2.梅里爱
《贵妇人的失踪》《橡皮头人》《管弦乐队指挥》《月球旅行记》
《太空旅行记》《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
3.拉菲特兄弟
《吉斯公爵的被刺》《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麦克白》
4.印象派(20C20S)
路易·德吕克《狂热》《沉默》《西班牙的节日》《流 *** 》
谢尔曼·杜拉克《微笑的布德夫人》
阿倍儿·冈斯《车轮》《拿破仑传》
让·爱浦斯坦《红色旅店》
莱皮埃《黄金国》
5.抽象主义(20C20S)
费尔南多·莱谢尔《机械舞蹈》
雷内·克莱尔《幕间节目》
6.超现实主义(20C20S)
谢尔曼·杜拉克《僧侣与贝壳》
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
7.诗意现实主义(20C30S)
雷内·克莱尔《巴黎屋檐下》《百万法郎》《自由属于我们》《七月十四日》
让·维果《尼斯景象》《塔利斯》《操行零分》《驳船亚特兰特号》
让·雷诺阿《母狗》《幻灭》《游戏规则》《吾土吾民》
8.新浪潮运动(1958~~1962)
夏布罗尔《漂亮的塞尔其》
特吕弗《淘气鬼》《四百下》
戈达尔《筋疲力尽》
9.左岸派
阿仑·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亨利·科尔皮《长别离》
罗布·格里叶《横跨欧洲的特快列车》
玛格丽特·杜拉《印度之歌》
6. 外国电影史中技术主义的流变
●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考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形式主义Formalism
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响。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film
1920年兴起于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路易斯.布纽尔的《安达鲁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而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旨在反抗写实主义与传统艺术,领导人安德烈.布列东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种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试着以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来表现思想真正的运作情形。”后来超现实主义成为实验电影与地下电影的重要源头,如美国的玛雅.黛伦与肯尼斯.安格。商业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并不是主要派别,只出现在个别导演的电影中,如伍迪.艾伦。
●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个电影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罗贝多.罗赛里尼、狄西嘉、鲁奇诺.维斯康堤等。这类的电影大主题大都围绕在大战前后,意大利的本土问题,主张以冷静的写实手法呈现中下阶层的生活。在形式上,仔尘宏大部份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大量采用实景拍摄与自然光,运用非职业演员表演与讲究自然的生活细节描写,相较于战前的封闭与伪装,新写实主义电影反而比较像纪录片,带有不加粉饰的真实感。不过新写实主义电影在国外获得较多的注意,在意大利本土反而没有什么特别反应,1950年代后,国内的诸多社会问题,因为经济复苏已获抒解,加上主管当局的有意消弭,新写实主义的热潮于是慢慢消退。
<P> ●法国新浪潮NewWave
原本是没有严格界定的新闻性用语,指1958与1959年间一批法国新导演所拍摄的格调清新,频频获奖的首部作品。后则被广泛运用,概括了法国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电影制作与创作倾向。这些新导演有很多都是《电影笔记》杂志的影评人,如高达、楚浮、夏布洛、侯麦、李维特等。他们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传统电影的高度自觉,并用其作品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混合利用传统电影类型与好莱坞导演风格,来实验剪接与结构上的新形式。由于重视拍摄的自由度,往往只凭纲要性的脚本拍摄,喜欢即兴与自发的拍摄方式。而其主题上则带有存在主义的色彩,如亚伦.雷奈的,《广岛之恋》与高达的《断了气念册》均是这类兄基影片。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它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电影,1960年代的波兰与1970年代的德国新电影。
●真实电影
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这些倡导者自言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尚.胡许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高达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
<P>
●第三电影ThirdCinema
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aThirdCinama)一文,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为“第一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人经验的作品为“第二电影”,“第二电影”是第一电影的一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而在革命中产生,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无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须要。在《迈上第三世界电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无穷征收者,放映机则是一秒发射24格的步枪。
●巴西新电影CinemaNovo
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最早以葛劳伯.罗恰领导的电影合作社方式经营,重要导演还有鲁伊.盖拉、尼尔森.皮瑞拉等。他们的电影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极力寻求大胆甚至古怪的美学风格,如罗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错的成绩。巴西新电影曾被激进左派批判为太重美学意义,并在发展上与电影工业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观众仍然较喜欢重娱乐的商业电影,对于新电影较不接受。1964年巴西军事叛变,检查制度变严,而重要创作者如罗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电影运动没落。但巴西新电影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以电影运动有不少的影响。
●德国新电影NewGermanCinema
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1950年代西德随着经济的复苏电影亦蓬勃发展,但内容逃避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电影业陷入低潮,连国际影展的参加资格也没有,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等国家新电影的影响,便产生了德国新电影。1962年的“奥伯豪森”西德短片电影节中,有26位导演一起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发起人大都是只拍过短片的年轻导演,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且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与某些利益团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不过宣言运动开始的前三年由于资金缺乏,只拍出一部电影。1965年取得政府协助,成立“青年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资助青年导演拍片,到1967年总共拍了20多部电影,并在国际影展中获得肯定,因此德国新电影声名大噪。但这初期的德国新电影并没有法国新浪潮那种轻松放任的感觉,反映的世界不是豪无希望,但也没有明确出路,因此在国内不受欢迎,很快又限入危机。1975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出现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资助法作了更改,变得有利于青年导演;电视台开始资助年轻导演拍片;1971年之后,德国创办了自助性的电影摄制与发行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与“新德国剧情片制片人工作协会”;美国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国新电影并开始投资。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时期出现许多人材:法斯宾达、荷索与温德斯等。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富有特色,在国际上也获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国内仍不受欢迎,于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状态。1979年新电影运动再次复兴,这得力于法斯宾达的《玛丽布朗的婚姻》与雪朗多夫的《锡鼓》在国内票房上成功,使德国新电影摆脱国际上得奖而国内不卖座的局面,1979年之后运动声势更为浩大,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
●直接电影DirectCinema
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和“真实电影”的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
7. 求德国电影特征
德国人善拍带有反思的片子,其中的二大主流是“政治反思片”和“战争反思片”,对于前者,我看过并不多,比如《罗拉快跑》、《柏林苍穹下》等等。
60年代中期,德国电影事业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开始有了新的面貌,即推出了“新的
德国电影”。一些比较年轻的导演拍摄出形式上令人注目的、一部分还是针砭时弊的故事片,
从而声誉鹊起。不过,大多数新的德国电影还是难得与观众见面。其原因在于各个影片出租公司偏爱美国电影。然而,这同德国电影本身的特点也有关系。多数德国电影以揭露社会矛盾为题材,节奏缓慢,视角独特。他们更注重与引导人们思考,而不是以紧张的情节引人入胜。
新的德国电影最常见的体裁往往是纳粹时代发生的事及其后果;还有当今德国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但这些又可以追溯到纳粹时期
8. 二战时期,德国电影许多少年
30年代进入了有声电影时期,整个世界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德国电影也陷入困境。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老庆兆此时大多数电影创作者陷入了某种程度上的逃避之中,出现了大量的浅薄娱乐片。战后逃避心理还导致一些美化德国历史、描绘一战中德国的英雄表现等试图重塑民族信心的电影。再加上政府的干涉,这种题材逐步僵化,演变成了“电影一律”。这种创作的转向预示着纳粹电影的到来。
1933年,nacui占领德国。德国电影创作者遭到了法西施的迫害,优秀的电影被禁,造成了大量的电影创作者外流。在nacui政府的专制控制下,德国电影变得单调无生机,前景黯淡。此时占据电影市场的是喜剧片和逃避现实的“问题片”。
04 二战后电影发差兄展(1945-1989)
东西德冷战格局的影响
1945年,二战结束形成东西德冷战格局。东西德两个不同的社会体制下的电影也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直至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
西德电影
原电影资源大多集中在东德。因此西德电影发展初期比较困难,电影的创作主要集中对战争的回忆。
1948年,西德进行了货币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电影行业开始出新的发展契侍租机。政府为了刺激电影发展,配给电影导演资金支持,并于1951年设立联邦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
这一时期,西德电影从战后初期对于战争没有深度表现的“废墟电影”转向“乡土电影”、战争片、英雄史诗片、喜剧电影等。
50年代,西德电影发展迅速,但从内容的角度上看,缺乏艺术性,大量的文学、历史和民间传说改编的影片。虽有大量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但是充满了逃避现实、感伤主义,并没有对于战争深刻的反思。内容的空洞造成了大量观众的流失。
60年代,西德电影陷入了危机。1962年奥伯豪森国际短片节期间,以亚历山大·克鲁格为首的一批青年导演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表明要和过去的电影划清界限,创立“新德国电影”。新德国电影的运动也是世界电影新浪潮下的产物,这批青年导演受到了法国新浪潮、英国“自由电影”、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等电影运动的影响。新电影宣言是西德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新德国电影”给德国带来了新的创作生命。
70年代以后,“新德国电影”进入了繁荣时期,成为了德国电影史中继表现主义之后的又一次黄金时期。
9. 德国电影史
01 早期电影发展(1895-1919)
发展起源
德国电影的产生和欧洲是同步的,但早期电影发展一直处于比较平缓的状态。以政府为首,电影在德国普遍被当成是不道德的低级娱乐。
“作者电影”
1912年底,电影制作人开始拍摄由文学作品改编的“作者电影”,此处的“作者电影”并非是50年代相对于导演而言的作者导演,而是指电影剧本由作家写作。奠基之作 1913年麦克斯·麦克拍摄的《另一个人》,改编自着名剧作家保罗·林道的舞台剧。“作者电影”的出现虽然逐步摆脱观众对于电影是低俗文化的负面认知,但却因为精英文化没有收获多少票房,1914年之后,这种和文学戏剧结亲的电影很快衰落。
02 晚期默片(1919-1929)
“一战”的影响
战争期间,政府认为外国进口电影有反德内容,于1916年颁布法令禁止外国电影进口。这反而刺激了德国本土电影的发展,使德国在一战期间成为重要的电影国之一。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世界电影史中重要的表现主义电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作为一战战败国,德国政治动荡、经济萧条,人们生活困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面对残酷现实,许多艺术家创造了表达对现实不满的电影 即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主要特征:以恐怖、幻想和犯罪题材为主
带有风格强烈的打光 — 呈现战争的残酷
戏剧化的表演
20年代中期,德国战后危机结束,政治环境变得相对稳定,表现主义作为一个风行一时的流派,逐渐走向尾声。但它在漫长的德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德国室内剧
室内剧电影是20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一种与表现主义电影相对立的电影。室内剧电影促进了德国电影叙事方法和摄影技术的革新。
主要特征:狭小的拍摄环境
“三一律”的原则(地点、时间、情节被严格限定住)
注重对人物的心理刻画
悲剧为主,避免夸张,严肃平缓
03 有声电影初期(1929-1945)
战后低迷
30年代进入了有声电影时期,整个世界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德国电影也陷入困境。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此时大多数电影创作者陷入了某种程度上的逃避之中,出现了大量的浅薄娱乐片。战后逃避心理还导致一些美化德国历史、描绘一战中德国的英雄表现等试图重塑民族信心的电影。再加上政府的干涉,这种题材逐步僵化,演变成了“电影一律”。这种创作的转向预示着纳粹电影的到来。
1933年,nacui占领德国。德国电影创作者遭到了法西施的迫害,优秀的电影被禁,造成了大量的电影创作者外流。在nacui政府的专制控制下,德国电影变得单调无生机,前景黯淡。此时占据电影市场的是喜剧片和逃避现实的“问题片”。
04 二战后电影发展(1945-1989)
东西德冷战格局的影响
1945年,二战结束形成东西德冷战格局。东西德两个不同的社会体制下的电影也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直至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
西德电影
原电影资源大多集中在东德。因此西德电影发展初期比较困难,电影的创作主要集中对战争的回忆。
1948年,西德进行了货币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电影行业开始出新的发展契机。政府为了刺激电影发展,配给电影导演资金支持,并于1951年设立联邦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
这一时期,西德电影从战后初期对于战争没有深度表现的“废墟电影”转向“乡土电影”、战争片、英雄史诗片、喜剧电影等。
50年代,西德电影发展迅速,但从内容的角度上看,缺乏艺术性,大量的文学、历史和民间传说改编的影片。虽有大量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但是充满了逃避现实、感伤主义,并没有对于战争深刻的反思。内容的空洞造成了大量观众的流失。
60年代,西德电影陷入了危机。1962年奥伯豪森国际短片节期间,以亚历山大·克鲁格为首的一批青年导演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表明要和过去的电影划清界限,创立“新德国电影”。新德国电影的运动也是世界电影新浪潮下的产物,这批青年导演受到了法国新浪潮、英国“自由电影”、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等电影运动的影响。新电影宣言是西德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新德国电影”给德国带来了新的创作生命。
70年代以后,“新德国电影”进入了繁荣时期,成为了德国电影史中继表现主义之后的又一次黄金时期。
新德国电影
题材、叙事结构、风格等有很大创新
重视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 达到了理性思辨与现实形象、电
贴合电影的大众性文化特征 影审美与大众观赏性的融合统一
新德国电影彻彻底底打破了“德国是一个没有电影的国家”的讽刺,并使德国电影在20世纪世界影坛上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东德电影
战后东德拥有原德国的大部分电影工业资源。在苏联的统治下,东德当时只有一家电影垄断企业(德发公司),其他制片厂都是不合法的。最初德发公司拍摄的影片是关于历史的反思,主要是对纳粹的控诉,但是随着国家政治的逐步收紧,1950年,影片强制被要求表达对新国家的拥护。电影的任务是教育观众,呼吁大家一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在这样的环境中,电影的创作备受限制。
6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影片。
70年代,出现了大量反映个人日常生活问题的影片。
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两德统一。德发公司开始私有化。
05 走向独立创作时代(1989至今)
90年代初期美国电影占领了欧洲电影市场,德国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都被美国控制着,德国的电影发展较为低迷。
90年代后期,德国电影展现出了新的潜力。德国新生代导演们逐渐成为德国电影的主要创作力量。他们的作品更有创造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他们的作品里包含大量的新技术应用。
进入21世纪后,历史题材成为创作的主要题材,代表作《再见列宁》、《帝国的毁灭》、《何处是我家》、《窃听风暴》、《伯纳德行动》等。德国电影在新世纪以来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进入了一个“复兴”的发展阶段。
10.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介绍
新德国电影运动原来叫做青年德国电影运动。这个运动发起于1962年春的奥勃毫森电影节,当时有26位德国青年电影工作者联名发表了《奥勃毫森宣言》,宣称旧电影已经灭亡。我们寄希望于新电影。他们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他们还宣告:我们现在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新影片需要自由。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我们要违背一些观众的爱好,创造一种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电影。这番宣言被认为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正式纲领性文件,它揭开了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