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电影 » 以电影主题为切入点

以电影主题为切入点

发布时间: 2023-05-27 00:52:25

㈠ 满意的一定会采纳的,从哲学角度分析一下电影《超体》,找几个切入点具体谈谈

1、生命起源:画面一开始展示的是细胞分裂,从单细胞到多个单细胞。
1分2
2分4
4分8......无限分裂,无限多个单细胞体诞生

这里有个值得思考的地方:即使是分裂出来的仍然是同样的单细胞,为什么之后会演变成各种不同的生物呢?

那是因为分裂出来的单细胞,吸收不同的物质、杂质(食物源),导致异变,异变的单细胞再和其它细胞重组,诞生新的物种。(杂交阶段)

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距离太近了,没有规则的运动,也就是混沌期,杂交、重组,形成了之后各种不同的物种。

那为什么之后的物种没有杂交重组了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之后的物种,有了各自族群(你可以看做是文明期,就如人类不会去找动物做伴侣,同样的道理。),有了领地,就不会再像细胞阶段那么的混乱了。

物种起源:通过分裂自己,不停的复制更多的自己,从个体演化出群体,扩大生命范围。

物种会发生进化,基因、表型的突变积累后会形成新的物种。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居民"。假如把地球演化到今天的历史浓缩到一天,地球诞生是24小时中的零点,那么,地球的首批居民--厌氧性异养细菌在早晨7点钟降生;午后13点左右,出现了好氧性异养细菌;鱼和陆生植物产生于晚上22点;而人类要在这一天的最后一分钟才出现。

在大自然中,生活着一大类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命。无论是繁华的现代城市、富饶的广阔田野、还是人迹罕见的高山之巅、辽阔的海洋深处,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这一大类微小的"居民"称为微生物,它们和动物、植物共同组成生物大军,使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微生物王国是一个真正的"小人国",这里的"臣民"分属于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类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等几个代表性家族。

以细菌家族的成员来说,它们是靠自身分裂来繁衍后代的,只要条件适宜,通常2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一分为二,二变为四,四分成八,……就这样成倍成倍地分裂下去。如果按这个速度计算,一个细菌24小时内能产生2.2e43个后代,总重量为2.2e28克,相当于4个地球的重量 ! 虽然这种呈几何级数的繁衍,常常受环境、食物等条件的限制,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即使这样,也足以使动植物望尘莫及了。

物种定义的前提条件是与其它物种形成生殖隔离。
而在最底层的细胞,细菌,由于生存空间小,密度又高,很容易导致杂交混种。而体积越大的物种,就会形成生殖隔离,如陆地动物、人等。
2、人类起源:画面开始出现猿猴喝水,很简单的状态。

字幕:“数百万年前我们的地球,被赋予了生命。而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人类世界至今,越来越丰富,不再是像原始初期的猿猴那样只会简单的喝水,人类可以做更多的事。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工作。
3、人情关系
女主角露西(以下用露西)同一个认识不久的男人的对话,男的想让露西去帮他送货。露西想起了和这个男人认识一起游玩的日子,觉得有些亏欠那男的。
4、报恩?好人?
男的说自己去了博物馆:“有一个女人,大家都知道她叫露西”。

画面切换:博物馆里的猿猴。

男的想告诉露西,做好人,帮助别人,大家会记住她,她的名字,并写进历史。

但露西的回答是:“你说我们是好人么?”
男的回答:“是啊”后又补充:“NO”

露西的意思是:不会因为之前你给过我好处,我就欠你恩情并报答你,帮你做事。

5、诱惑与陷阱
那男的继续说服露西,说:“用你美丽的笑容,把他的手提箱送去!”
画面切换到老鼠和捕鼠器(有食物),食物很有诱惑力,但有陷阱,有代价。
6、他人的强制手段

露西仍然拒绝,但是男的硬是塞给露西500美元,并用手拷拷住露西,命运被动展开。
7、利益追逐

电影上部分经常画面切换到动物,动物界的从林法则,弱肉强食,换到人类,同样是如此竞争,只是看上去没有像动物那么的野蛮。

豹追杀猎物羊。

而女主角这时就像是被追杀的猎物。

画面:豹成功猎杀羊

那男的被杀,露西被抓。与动物画面吻合。
8、恐惧阶段

由于是弱势,露西成了猎物,心理非常恐惧害怕。

恐惧心理是人类与生惧来的,除了人类,别的动物同样有恐惧。
恐惧的源头是未知,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事,导致恐惧害怕。
9、智慧物种:大脑使用率

大脑使用率越高,物种越聪明,越有智慧。因此人类站到了地球食物链的顶端。

人类从原始人开始懂得使用工具,取火,开始了文明的发展。

普通动物大脑使用率在5%以下,
人类大脑使用率在10%左右(之所以在10%左右,没有更高的提升,是因为人类过渡依赖工具。)

唯一的特例,大脑使用率超过人类的海豚,大脑使用率达到20%。
虽然海豚的大脑使用率比人类高,但并没有像人类那样发展出文明,主要原因是没有像人类那样有灵活的肢体,灵活的手指,脚。无法创造工具。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痴迷拥有现状...”

因此人类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
10、节省时间
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发明、使用更多的工具帮助人类做事,节省时间。

11、独立与发展

“如果它的栖息地处在不利的环境,细胞将选择自生,也就是说,自给自足...”(只顾自己)

“但是,如果栖息地处于有利的环境,这就是复制的选择”:繁殖下一代。

“而当他们死去后,这些细胞重要数据,将通过遗传的细胞,知识,专业知识是通过时间遗赠的。”(部分知识:即生存本能,遗传下来的基础的生存本能,与寻食物有关,也就是寻找食物的能力。)。

例如:
许多动物生下来就具备某些能力,比如蜘蛛不学习就会结网;蚊子不用学习就会吸血;蝴蝶从茧中出来就会飞;小鱼孵化出来就会游;小海龟从蛋里孵化出来就会爬,而且知道向海的方向爬;哺乳动物的幼仔生下来就会吃奶;小羊生下来很快就会站立,几天后就会跑,等等。

而人类:

人生下来会有一些是天生就会的,比如吃奶,也算是技能,木头总不会这个吧,也要大脑来支配的行为,或者很多行为习惯,比如喜欢闻东西,是个习惯,很多人都有,也是没人教的。

遗传基因除了遗传体貌特质以外,也遗传了一些知识和行为类的东西,只是比例很小而已。
12、变化

电影主题:用药成佛,大脑被开发超过10%以后,甚至100%以后会怎样?

人脑中有2千亿多个脑细胞、可储存1千亿条讯息,思想每小时游走三百多里、拥有超过1百兆的交错线路、平均每24小时产生4千种思想,是世界上最精密、最灵敏的器官。人的脑部构造分为大脑、小脑与脑干。大脑由大脑皮质(大脑新皮质)、大脑边缘叶(旧皮质)、脑干、脑梁所构成。大脑皮质从位置上可分为额叶、颞叶及枕叶三部分。

此外,脑又分为左、右两半部,右半球就是“右脑”,左半球就是“左脑”。而左右脑平分了脑部的所有构造。左脑与右脑形状相同,功能却大不一样。左脑管理语言,也就是用语言来处理讯息,把进入脑内看到、听到、触到、嗅到及品尝到(左脑五感)的讯息转换成语言来传达,相当费时;左脑是理性分析判断脑,主要控制着知识、判断、思考、推理等,和显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让情商、联想、未知、感觉的右脑大量记忆,右脑会对这些讯息自动加工处理,并衍生出创造性的讯息。也就是说,右脑具有自主性,能够发挥独自的想象力、思考,把创意图像化,同时具有做为一个故事述说者的卓越功能。如果是左脑的话,无论是你如何的绞尽脑汁,都有它的极限。但是右脑的记忆力只要和思考力一结合,就能够和不靠语言的前语言性纯粹思考、图像思考相连结,而独创性的构想就会神奇般的被引发出来。

具体资料可参考网络:脑细胞、左脑、右脑
13、连接

“1亿人的神经元,只有15%在工作。还有人类的更多连接在银河星系。我们要有一个庞大的数据网络,但我们没有达到。”

(这段话为之后主角露西开发大脑后,看到人类身上有隐形的线条向上连接到天际,做铺垫。)

这种说法,想到了宇宙数据库,你可以把宇宙想象成一台超级量子计算机,它连接万物,所有万物产生的数据都会被上传到这个宇宙数据库中。

“下一步呢?可能是控制其他人。”(为此,我们至少要有40%的使用率)

电影要表达的思路就是:大脑开发度越高,控制范围越广,除了控制自己本身,还能看到其它人类、物种的资讯,并控制其它物种、人类。
14、浅恐惧、告别亲情

这时的露西还是有恐惧的(只是和之前相比,没有那么强烈了),就是对死亡的恐惧,不知自己接下来会怎样,会不会死。

恐惧是生物的本能反应,与生俱来。

露西给母亲打电话,诉说情感和自己现在的感受,就像是在说遗言。
15、关于用脑率和大脑使用率

有一段对话,露西说:“我现在的用脑率是100%”,这里并不是说大脑使用率已经达到100%,而是现有范围的大脑使用率的100%。

用脑率:可以用电脑上的CPU处理器来描述,百分比的利用率。

大脑使用率:大脑使用范围,还有未开发使用部分。可以用CPU的核心品质来描述,比如单核CPU、双核心CPU、4核CPU、8核CPU。越多核的CPU就能扩大越多的使用范围。

以5%作为核心数来推理,5%大脑使用率为单核,10%为双核,20%为4核,
40%为8核,80%为16核,100%为20核。
16、生命的本质、人生的目的

“起源于第一个细胞被一分为二,人生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有崇高的目标。”

“如果你问我怎么做,我想说的是拥有这些知识。如同所有的基本细胞都在时间旅行(包括人)”
17、排斥无规则

社会排斥无规则、不守法律道德的人(从新闻那段可以看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动机,只要犯错就会被吐嘈甚至追捕)
18、戴高乐

“我们的血统开始于巴黎戴高乐”

关于这段话,想来想去,有双重理解:
①露西所在位置是巴黎夏尔·戴高乐机场(它是以法国第一任总统夏尔·戴高乐的名字命名的。)

②夏尔·戴高乐的个人名言前两条:
1、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立意要成为伟人!
2、到月亮上去不算太远;我们要走的最大距离还是在我们之间。

用这两条名言就可以很好的解释:“我们的血统开始于巴黎戴高乐”这句话。

①露西正在朝伟人的方向发展。
②露西与普通人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了,超过了普通人类的能力范围。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是物质上的,(只要有钱,谁都能得到的并不算什么,而这也会有失去的一天)而是对知识的运用,导致能力的不同。19、测量单位、社会制度

“我们所有已建立的社会制度是底层的1+1=2”

“但1+1,不是2。没有数量、没有符号象征”:即一切都是能量信号,信号可以进行编辑重组成不同的物质。

“它编纂距离,以减少人体秤,明白人体秤,帮助我们忘了这个世界是深不可测的。”

“如果人类不是计量单位,而世界不受数学规律...怎么统治这一切呢?”

露西答:“汽车无限加速行驶,然后汽车消失,如果证明它们的存在呢?原因就是时间,他自己的存在,是最终的措施。他属性,它存在的物质。没有时间了,我们是不存在的。”(无限加速,超光速,最后穿越时空?)

“时间是统一的”

时间是人类文明世界的统治者

你可以把人类文明看作是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有时间的,你可以快进快退看到一切。

20、无知

“混沌是一种无知、不是知识”:相当于文盲、法盲之类。

部分人类滥用知识,不是因为掌握了更多知识,而是不懂合理运用知识,并且有的还是文盲、法盲等。
21、上帝之眼

在露西吸收所有的CPH4的过程中,图像显示CPH4在体内冲入一个三角形地带。那个地带是闭合的,CPH4强行闯入。(个人理解那里是大脑禁区,上帝区域)
22、暗物质世界

在宇宙学中,暗物质是指那些自身不发射电磁辐射,人类无法通过现有的任何观测工具来直接观测到它们,只能通过引力产生的效应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

宇宙中所能观测到的所有恒星、行星和星系,加在一起的总质量还不到整个宇宙质量的4%。宇宙中96%的部分是由一些神秘的物质组成的,科学家们看不到,探测不到它们,甚至无法想象出它们的摸样。

宇宙:普通物质是4%,暗物质23%,暗能量73%。

暗物质与暗能量被认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它们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质含量,而我们可以看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10%不到(约5%)。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但它却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

1932年,暗物质(dark matter)刚被提出来时仅仅是理论的产物,但是我们知道暗物质已经成为了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暗物质的总质量是普通物质的6.3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占了1/4,同时更重要的是,暗物质主导了宇宙结构的形成。暗物质的本质还是个谜。
看来,恐惧是人类瓶颈。

具体网络:暗物质

㈡ 关于电影的主题分析和评价

无论是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还是糟糕透顶的电影,都有导演想要表达的某种东西在里面。即使你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或是学这个专业的学生,但如果你熟知了电影的主题以及一些分析电影的方法,你就会知道一部电影好在哪里或是糟糕在哪里,而不再人云亦云。

什么是电影的主题?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主题是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电影来说,这个定义还不够全面。更加准确的来说,电影主题指的是将影片整合在一起的中心内容或特殊的关注点。一部电影的主题将决定整部片子的质感风格,以及怎么选演员、怎么剪辑、怎么配乐等等。

接下来我们将从常见的六种影片类型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划分:

一、以情节为主题中心

这类电影多出现在冒险故事或是侦探故事,电影制作者更加关注的是故事情节,通常电影的节奏比较快,人物思想和情感都从属于事件,电影的最后结局最为重要。如《蜘蛛侠》《泰坦尼克号》和《速度与激情》系列。

二、以情感效果或情绪为中心

有一类型电影,全片以某种特定的情绪或情感效果贯穿整部电影。虽然情节在这样的电影里同样不可或缺,但是事件从属于影片要实现的情感效果。大多数恐怖电影(《沉默的羔羊》)或是喜剧片(《夏洛特烦恼》)可以被归纳到这一类电影里面。当然,这一类电影有时候不是单一的以某种情绪为主,也有可能是两种情绪混合在一起。比如《绝命圣诞夜》,可以看作喜剧亦或是恐怖电影。分析这一类电影的切入点,最好就是从电影所营造的情感效果入手。

三、以人物为中心

有些影片,通过动作和人物对话来实现对某个人物的形象刻画。故事情节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发展。电影中人物的主要吸引力在于他有着常人不具备的品质,因此这类影片的主题在于对中心人物的塑造,强调人物不同寻常的品质及特有的个性。如《巴顿将军》《美丽心灵》。

四、以独特风格或结构为中心

少数电影中,导演开创了和过去电影史完全不同叙事方式,使得电影的风格质感成为令人们难以忘怀的特征。这种电影有一种能将自身与其他电影区分开的明显特质——其独特的灯光、氛围、配乐、人物对话在我们脑海里回荡,以至于我们很久以后在想起这部电影,似乎人能感受到那种不同寻常的观影感受。这类电影大多出现在那些名导一鸣惊人的处女座当中,或是极具天赋的导演作品中。如《冰血暴》《低俗小说》。

五、以思想为中心

在多数严肃电影当中,动作和人物都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有助于于观众理解生命、自身经历、或是人类处境的某个方面。这个思想可以是某个特定事件,也有能是某个人物的经历。对于这些较为明显的中心思想,观众们理解起来还不难,但是大多数影片创作人不希望自己所表达的东西能一眼被观众看出来,他们更多的是通过一种较为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观众们动一番脑经,才有可能窥探到导演的内心世界。

如果有可能对于电影所表达的主要思想进行具体的分类,那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道德含义

电影通过某个事件向观众传达出确信或遵从某种道德原则的智慧和实用性,由此却说我们在生活中遵守这个道德原则(如电影《撞车》)。

2、人性的真相和那些以独特人物为中心的电影不同,有些电影关注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些角色代表了普遍的人性,作为艺术载体,他们被用来展示广泛和普遍意义上的人性真相(如《蝇王》)。

3、社会问题

当代的电影制作者常常关注社会问题并在电影中用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是揭露社会的罪恶或是抨击社会体制(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4、为人的尊严而抗争

这类影片描述了人物与自身弱点或是外界环境的对抗。比如他克服敌人为他制造的重重阻碍,在一系列的麻烦中最终战胜自己的敌人。亦或是克服自身的软弱、贪婪等弱点,从而赢得人性的尊严(如《辛德勒的名单》)。

5、年龄的增长,纯真的逝去

在这类影片中,人物通常被迫成熟起来从而获得自我意识。人物一般是变化的,一般来说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有很大的改变(如《杀死一只知更鸟》)。

6、道德或哲学迷题

有时候导演可能会围绕某个迷题或者是令人困惑的特质来发展故事,有意的展现出多样化的主题阐释。导演试图去暗示或神秘化主题。观众对于这类电影的典型反应是:这部电影导演想说些什么?这种电影主要是通过符号或人物对话来传达主题,所以要想分析这类电影,最后就是多留意揣摩人物的对话及片中重复出现的某些意象。

以上就是我们常见到的电影类型,但确立电影的主题大多数时候是不容易的,在前文当中也说过,导演是个喜欢玩捉迷藏的角色。我们只能通过电影中那些情节,人物对话,元素来确定我们所认为的主题或是推翻重新确立。

确立主题可以说是开始,也可以说结束。在确定主题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评价主题。主题是导演想要达到的某种目的,那我们就从导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和最后为这个目的展现出来的效果两方面来评价。至于怎么评价,如何评价,则需要更多专业的电影知识作为支撑,而不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

㈢ 渺小的恢宏——影片《冈仁波齐》长镜头下的主题分析

穹顶之下,踽踽而行

你问我为何背井离乡,将千山万水抛却?

只因

你是我最虔诚的辩悄信仰

当着酥油茶和青稞酒的香醇,还有那满山的牛儿羊儿

我们

去远方

啪嗒,啪嗒......

你我都是渺小的恢宏

——题记 小诗

影片《冈仁波齐》讲述了一群藏族牧民去拉萨朝圣的故事。“冈仁波齐”本为地名,是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影片的主题也如片名一般坦率直接——关于坚持与信仰,爱与陪伴。而张杨导演采用的长镜头的表现手法则给这朴素无华的主题笼上了一层圣洁的艺术之光。巴赞曾说:“长镜头是现实的渐近线”,于是,我们在观看一些长镜头丰富的影视作品时,只觉得如同在看客观现实状况而非视觉艺术展现,枯燥乏味得直叫人昏昏欲睡。而《冈仁波齐》则让我对长镜头的认识有了深刻改观,其传达出的深层次思想内涵既深刻又残忍,既残忍又绝美。下面,我索性就以《冈仁波齐》中的长镜头为切入点进行主题分析。

本片的长镜头主要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一暗一明,一个狭窄仄逼一个开阔大气,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而彼此间又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影片的第一幕一开场,就出现了一个长达三分钟的长镜头,将主角尼玛扎堆的家庭状携磨渣况和其家人的日常生活通过不加修饰的粗线条勾勒出来——家徒四壁,生活困窘,而家庭成员却通过分工将生活琐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一切家务活动虽庞杂却仍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就给影片奠定了一份稳健的节奏基调,给人以安心踏实的感觉,为主题“信仰”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安放场所。同时也为后来的情节发展设置了悬念——在这样一个贫穷潦倒的生活环境中,真的存在所谓“信仰”吗?如果有,这份“信仰”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我们凭什么去相信它?

除此之外,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许多个运用长镜头的室内拍摄过程中,导演都刻意在大荧幕的视野中央安置了一个类似木桩或房梁支架的障碍物,长镜头的长久停留使这个障碍物愈加突兀,同时,也正是这份突兀将观众与片中人物分割开来,使人产生距离感——的确,就像林徽因承认的那般自己在山西只能“考察”而非“生活”,永远只是“学者”而非“村妇”,生活在光怪陆离的大都市的我们与那遥远的藏民之间永远有一层无形的隔阂,他们的生活是我们永远无法进入的平行空间。而与“障碍物”同时存在的,是一堆低矮的却永不熄灭的炉火。作为整个几乎是黑白画游虚面的唯一火红的视觉焦点,它无疑是带有象征性意义的——此般生活艰辛,此间信仰不灭。

随着长者的一句“我们念经吧”响起,镜头很自然地随着无任何背景音乐的喃喃诵经声一道“飘”到室外。在这个广阔空间的长镜头中,天与地是完全静止的,而人和牛群却是缓慢流动的,这一动一静的对比,赋予了画面一定的律动性。同时,每一次景深的变化或镜头的轻微平移摆动,都流淌出绵绵不断又难以言表的情感。在大荧幕画面两侧高山的夹峙中,人如蝼蚁似芥子般渺小,大自然的一切都给人以窒息感,目光所能触及的,只用重重冷峻的雪山和清澈湛蓝、遥不可及的天,只有人世沧桑、自然永恒。“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学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我轻声背诵着,突然感慨,古往今来,无论是明初着有《送东阳马生序》的大学者宋濂还是影片中小人物身份的朝圣者,心境实则略同,都是为了脑海中一丝坚定的信念在困境中坚持到底,在风雨雪的殴打中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纵然身形渺小,但使信仰恢宏。此刻,所有富丽堂皇的华丽辞藻都是对这些至纯至净心灵的赘余和羞辱。

影片虽然大部分采用慢节奏的长镜头拼接而成,却并非一味单一的速度。导演适当融入的生活化情节给这条朝圣之路融入了一丝丝躁动的气息,使冷冰冰的信仰有了点暖暖的烟火味儿。几个孩子做冰上游戏时的欢声笑语起到了提速作用,使片段不至于显得拖沓难耐;年轻人趟水时的灿烂笑容使初春的高山冰雪融水也有了暖意,让冷色调的背景不至于叫人厌烦;前任村长口中农业的“机械化”,朝圣者与家人联系时使用的触屏手机似乎正暗喻着这里人们的生活正发生着某些不易察觉而又实实在在的变化......与此同时,新生儿的诞生和杨培爷爷的去世却在给人巨大冲击的同时拷问心灵:生死之间,到底什么是永恒不变?——那一个个长镜头会这样作答:信仰和爱是跨越生死鸿沟的永恒。

印象最深的情节是大家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同路人慷慨解囊、施以援手——没错,朝圣路上的相逢是你我的缘分。既然缘分如期而至,便不必过问出处和姓名,更莫要计较回报。正如片中多次重复的经典台戏:“我们磕头,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健康与快乐,更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这正揭示了五代十国时期西域佛学家鸠摩罗什以来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真谛。十一位藏民,有从前双手沾满鲜血的屠户、为两年前债务和人命郁郁寡欢的村民、已经走到人生边上的老者、还在上学的女孩、即将临盆的产妇、天生残疾的少年......虽然每个人过去的背景不同,但对于未来的执念却如此相似。在《冈仁波齐》里,信仰从不是一个人的踽踽修行,而是一群人的陪伴。

长长的镜头将最虔诚的信仰凝成永恒,苍茫的天地间你从不是孤独的一人。

我们,都是再渺小不过的壮丽恢宏。

㈣ 影片分析应该怎么写

电影评论如何写
一般来说,当你看完一部电影,想写点东西表达一下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想或者领悟,这都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你可以写一篇跟自己心情有关的日记,也可以写一篇根据电影某个情节所引起的感性散文,或者还可以写一篇根据电影所描述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的文章。基本上写出任何东西都是值得鼓励的。

2.1,写影评前的准备工作

在写一篇影评之前,我的建议是:
1, 选一部自己喜欢的影片。在评论前,评论者首先是观众,自己喜欢最重要。同时建议要多看电影,但自己不喜欢的电影不要勉强看。
2, 所选择电影要多看几遍。要尊重电影。
3, 尽量多的掌握一些电影评论分析的工具,尽量多的了解此部电影相关资料。
4, 搜集一下这部影片曾有哪些评论,以免重蹈前人说法。
5, 要勇于怀疑。

2.2,观感与通过观感进行对电影的初步分析

在观看完影片以后,你的直接观感就是对这部影片的最初评定。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事实上,对电影的最初分析已经在观看影片时完成。当观众看电影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向影片提出问题,“情节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演员所说的台词是否符合在影片中的身份?”在电影进行中的每时每刻观众都会对影片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观众会试图从电影本身的解释中找到“合理”的逻辑性,也会时刻根据以往的个人经验来审视着画面的可能性。观看好看的电影时我们会说,“是这样啊”或者“哦,原来还可以这样啊” 。我们不喜欢的电影往往是那种看着很虚假的“不真实”的电影,这种电影就像是背叛的情人所讲的蹩脚谎言。当然,如何愉悦观众是电影制作人所要关心的,作为评论者来说,不但要找出电影好看(合理)的地方,还要试图分析为什么。

2006-5-11 11:21:41 偷心

头衔:小小斑斑~~
等级:注册用户
文章:3681
积分:2193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7月2日第 3 楼

--------------------------------------------------------------------------------
2.3 电影评论的基本构成
影评通常包含的几个部分:电影简介,评论正文,引文出处。

电影简介

电影简介可以分为电影的基本简介与服务于评论正文的扩展简介。
基本简介通常包括电影的原名,电影的中文译名(别名),导演,主要演员,类型,片长,上映时间,国家等等。最好也要找到这部电影的海报。这里除了电影名称以外其它都不是必写项目。根据评论的需要,我们还可以加入剧情简介。剧情简介是对电影的再叙述,由于评论者对于电影理解的局限,再叙述时应尽量避免加入有严重主观倾向性的解读。建议剧情简介不要超过200字。
扩展简介通常包括对电影制作人员的更详细的介绍,影片产生背景的介绍,影片所描述的社会背景介绍,影片所获得的奖项等等。扩展简介作为评论的资料性工具要有选择的引述。扩展简介如果没有对评论产生直接影响,建议果断的舍弃,或者可放置于评论正文之后。

评论正文

① 从观感轻松切入评论
我们注意到,观感往往产生于电影中最能让观众理解或是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因此对观感的分析也就成为对这部电影最容易入手分析的切入点。我们只要问一下自己,这部电影哪里最吸引人,然后根据以往的经验或是分析工具解析一下为什么吸引人,评论就产生了。
观感作为最初对电影的评定,势必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会因为评论者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必刻意减少这种差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差异,才使得评论更加开放,有了交流的土壤。因为影评的目的是发挥综合能力欣赏作品,同时将作品的丰美面呈现出来提供给别人,所以开放式的评论也就不必排斥专业分析工具。我们也不能夸大专业分析工具的功能,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影片分析方法并不存在。
观感是电影对观众的影响结果,它意味着观众从电影中最直接的得到了什么。对观众来说,观感从来就没有对错之分。作为评论者,要相信自己的观感,不要被导演的名气或电影所获得过的奖项等非电影本身的因素所左右。那些非电影本身的东西只能印证观感,而不能产生观感。

② 列举部分常见的评论切入点
1通过主题解读评论:例如,你可以通过《不准掉头》来解读“倒霉”,可以通过《躲闪》来解读“少年的爱情”,可以通过《着魔》来解读“疯狂”。观感可以让你对某些电影归结出一个主题词语,然后品味分析一下,电影所提供的哪些感知手段让你对这个主题词有了更好的理解。一个电影是如何变成一个词语的诠释例证的?
2相似主题联想评论:《两支大烟枪》《尼古丁》。
3通过形式对比评论:例如,作为警匪片的《猎豹行动》对以往战争片形式上的借鉴,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拍摄警匪片的新方法。与之对比的对象可选择《黑鹰计划》。
4典型例证:例如,可以通过木偶片《美国战队》的分析找出若干“美国大片”所常犯的“大片通病”。
5同系列讨论:从茂瑙的《吸血僵尸》到《惊情400年》《刀锋战士》《吸血情圣》等这一系列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上有哪些变化。又比如说以同性恋为题材的《橱柜里的男人》《男人心中只有男人》等等。又或者《异形》系列或《黄飞鸿》系列等等。
6伦理讨论:例如可以通过《老男孩》与《发情日记》来比较东西方伦理差别,《关于我们的爱情》来讨论母女关系。
7了解型电影:例如,从《梦想阿根廷》与《官方说法》中可以对“军权政府”有个初步认识。也可以在《戏梦巴黎》中找到些“新浪潮”的气息。
8结合他人的评论对电影的再评论。
9对某些导演或演员的偏爱也可以让我们集中讨论一下他们的特色。例如我比较喜欢的安德烈.佐罗斯基、盖.瑞奇、伊莎贝尔.阿佳妮、夏洛特.甘宝等,他(她)们导演或主演的电影只要留意就可以搜集得到。
我们要小心的是通过“作者论”[注释]来分析电影,这种分析方法使用不当就会变成是评论者的一厢情愿。在某些不严谨的评论者那里,影片被诠释的面目全非,之后就可能是评论者对导演的非理性评论。本来单纯地影片分析,变成了一个批斗导演的檄文或是对某个“伟大人物”表示忠心的保证书。批评电影与批评导演当然是两回事,批评导演更像是一种私人恩怨。

然而我们又不能完全否定“作者论”是一个很容易入手且简单易行的电影分析的切入点。所以在评论的时候要多关注的是电影而不是关注导演,更不要试图证明自己比那个导演还要了不起。
10对电影影象的评论,如从电影叙事、景框构图、电影剪辑等做切入点。如对电影《罗拉快跑》进行分析评论。

电影评论当然不只局限于采取以上这些方式作为切入点。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的观感,并且不片面滥用自己的感觉,其实一切可以使你产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切入点。

③选择一种自己所熟悉的评论工具。评论工具的范围其实非常广泛,复杂的如前文所述的一些专业工具,简单的如个人的观感。特定工具的好处是可以把某些问题分析得更具体,更深入。在特定工具的应用上,戴锦华对《玫瑰的名字》的精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当然她很可能是先分析了原着的小说的。那些特定的工具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难以掌握,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用符号学来分析一下《梦幻格林》,这将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④在分析与欣赏电影中间把握平衡。我们要警惕过度的分析对电影的欣赏性是有害的。有时候观众并不想变得那么“明察秋毫”,做一回快乐的“傻子”也许就是观看影片的初衷。盖•瑞奇导演的《偷拐抢骗》我已经看过了7次却一直舍不得分析它,因为害怕分析过后观看的乐趣就没有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抱着乐观的态度,分析以后会发现新的乐趣,但这毕竟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我认为好的评论同时也应该是一篇善意的推介文章,它要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还要保留原来电影的观赏性。

⑤笔法。评论者的笔法与评论选择的切入点密切相关,不同的切入点决定不同的笔法。如通过观感来叙述影片带来的感官审美影响,则很有必要借助大量修辞的运用;如果探讨影片的流派等历史性内容,则对经典理论的引用和同时期其他作品的类比必不可少。写评论时要把观点写清楚,行文要简洁流畅,不要堆砌资料。脏话痞话或许是通往个人文风的一条捷径,然而他们从来都不是严谨的,在评论的道路上我们甚至不需要反讽。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搜集影片的外围资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果不当地使用外围资料很可能会把你的评论淹没在看似相关实则不知所云的文字之中。外围资料可以帮助评论者理解这部电影,但不应把这些资料变成评论者的依据。原则上我支持“要排除一切非取自影片内部的任何文献或相关资料”的这一立场。电影评论并不会因为提到了一些大师的名字而变得更加精彩。

⑥个人风格。影评的个人风格需要逐渐形成,如同对于电影的口味一样,评论的侧重点与切入方式在不断书写影评中会逐渐形成风格,从而成为个人影评的某种标志。

⑦丰富你的影评。例如在以文字描述分析之外采用直观的图象,作为对评论的支持与补充,适当截取影片的画格会使你的评论更直观。除非是在评论影片剪辑的时候,制作表格或者图解对评论者来说太费力气。

⑧给自己的评论起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

引文出处

在评论正文之后要列出评论中所引的文字出处,这是对原作者辛勤劳动的尊重,同时也方便读者查阅相关资料。

2006-5-11 11:22:14 偷心

头衔:小小斑斑~~
等级:注册用户
文章:3681
积分:21939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5年7月2日第 4 楼

--------------------------------------------------------------------------------
3 在电影评论中应该避免出现的情况。
1, 要避免评论者的生活(经验)过多的干预评论本身。比如,看《食神》以后,你说你学会了怎么做叉烧饭。写评论的目的不是让读者关注评论人,而应该强调所要评论的电影。吃了油条喝了豆浆去看电影,同饿着肚子去看电影的心情可能不一样,但电影是一样的。
2, 要避免在没有叙述原因的情况下给出评论结果。例如:永远也不要说哪部电影是最好的电影,哪部电影是最伟大的电影。在我看来,即使看了很多电影也不要给电影排名次,但是可以给电影定位。
3, 要避免东拉西扯,主题模糊。慎用排比。要努力把一个问题分析清楚,而不是要具体描述10个还未解决的问题。不要隔靴搔痒,甚至是满世界找靴子。例如:评论《神话》的战争场面差,不能说它不如《勇敢的心》也不如《角斗士》,而应该明确指出它具体差在哪里。是场面调度问题还是画面构图问题?是剪辑问题还是电脑特技问题?
4, 要避免对演员导演等影片生产者私生活的关注。只有影片的宣传人员或者八卦杂志才有需要关注那些问题。
5, 要避免死撑面子硬评论,满眼都是某个电影的不足。应该放松心情,如果有部电影实在是差,那我们不去看它好了,更不用费心评论。评论是要把影片的丰美面呈现出来,舍本逐末的评论方式与悲观的分析角度实在让人惋惜。
6, 要避免一些对电影本身没有意义的评论。电影评论不同于电影商业宣传,评论要排除干扰。在选择切入点上要回避法律、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人文学科对电影的探究,尽量从影片本身切入影片论述。
7, 要避免评论者主观地对影片做过度诠释。不要对自己假想中的错觉挥动双拳,使读者莫名其妙。

-----------------------------------
[注释:作者论的观念,最早是由法国导演楚浮的文章〈法国电影的某个趋势〉在《电影笔记》上发表而开启。文章攻击停滞的法国电影工业,并称赞美国导演的作品,为作者论奠定基础。作者论认为,电影的整体风格和内容的处理主要可归功于一个人的理论。通常用来指具有可辨识风格和主题意识的导演,此理论也包括其它被视为一部影片的主要推动力的制作人员(编剧、演员、摄影、剪接)。作者论在逻辑上是一种以作品为重心的分析方法,然而实质上却是一种影片的诠释方式,影片的每项特殊因素都被分析者顺着导演世界观的方向加以诠释。出自书目《当代电影分析》《电影批评面面观》]

㈤ 如何分析影片

一部影片的构成,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分析结果,但无外乎主题、结构,人物,和场景、摄影,音乐等。而其中分析主题是最为核心,也是最为关键的,其他的角度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这个角度,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所以我们重点来说说电影主题的分析。

确立主题

在经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后,我们基本能确立电影的主题,也就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这还只是一个粗略的判断,只是为更细致的分析找到了起点。如果我们对影片主题的分析,不能支持最初的看法,主要是通过摄影,音乐,台词,节奏等分析,无法得出一致的结论,则应该根据分析所暗示的新方向重新考虑。


答主:王忠玮,邀你关注微信公众号【营销航班】

㈥ 影评怎么写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6)以电影主题为切入点扩展阅读:

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达到拍摄影片的目的,解释影片中所表达的主题,既能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帮助导演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又能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㈦ 2022国庆档:《万里归途》领跑,评分9.6,这部影片靠什么吸引观众

《万里归途》小故事一波三折,角色性格鲜明讨人喜欢,每时每刻将人紧紧钉进座位上,期盼着下一个的情节迈向。在镜头表现上细腻把握住姿势关键点,让每一个角色和故事都愈发圆润,平凡而不平庸地勾画出外交官的人特性和不容易,刚好展示出她们在此次撤侨事件中有一定的担负和大有作为伟大的与使命感。当这一切配搭恰到好处演出,电影创造的独有心态也随之冲出,推动了剧情快速发展,也触动观众的心。

㈧ 以影片《罗拉快跑》时空结构为切入点,分析导演是如何进行安排创造的。

把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说,只是因为两部电影的主人公都可以有神奇的力量去逆转时空,而时间倒流恰恰是会让所有人兴奋的题材。
《罗拉快跑》绝对是一部让人紧张刺激的好电影,75分钟,很短,但是窒息。
看这部电影的起因是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用来解读只有75分钟的电影,我真的觉得太奇怪了。于是我也让自己陷入这个游戏之中.

罗拉和艾伦的神奇在于他们有着超能力来逆转时空,她可以对自己说:“我不想这样。”然后时空隧道就可以因此而逆转。生活有很多种可能性,仅仅一秒钟而已。一秒钟的不同,就可以改变所有的事情。《罗拉快跑》中那个偷孩子的女人,偷自行车的人,父亲的情人,……《蝴蝶效应》中的艾伦的母亲、艾伦的朋友、抱竖伍小孩的母亲……通过他们的时空隧道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世界真的很奇妙。

可是,除了在游戏中一切都无法验证,只是想象而已。

关于起因:
《罗拉快跑》起因于丢失的十万马克,如果二十分钟拿不到十万马克,罗拉的男友曼尼肯定会被老大打死。所以,二十分钟,十万马克成了罗拉奔跑的主题。
《蝴蝶效应》起因于艾伦的大脑是于旁人不同的,他会间歇性失忆。他的记忆是破碎的,对断点的弥补成了他穿越时空的起因。

可以说罗拉的奔跑是起因于爱情,而艾伦的反复逆转是因为一切都不能如愿,解决一个问题反而会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

关于过程:
《罗拉快跑》中的两次时空逆转源于罗拉不想让自己死亡,也不想让曼尼死。可以说这是爱情的力量。在冥界中是两个人的谈话。第一次罗拉是在反复追问曼尼是否爱自己。罗拉想证明的是爱情。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她不甘心死亡,于是时间倒转。第二次,是曼尼死,曼尼反复想知道在他死后罗拉是不是就会爱上别人。对此,罗拉回答异常干脆:“别说了,你还没死!”于是,罗拉再次使时间倒流。
《蝴蝶效应》的四次时空逆转都是源于:他想知道自己在追寻记忆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他最初的想法只是想知道事情究竟是怎样的。可是由于他本身大脑的问题,回忆是一种痛苦。他其实都是在按照自己的解构来重新诠释未来。他在不停的修正以前的错误,以为一切都会变好。可是直到最后他才发现,几乎就是越来越糟,无论他怎样救火,似乎火是越燃越大。直到从女巫那里得知自己是一个没有生命线的人,他才意识到一切的根源在于自己本不应该出生的。

关于结尾:
《罗拉快跑》的结尾是喜剧的,曼尼找到了丢失的十万马克顺利交差,罗拉赢得了十万马克他们成了有钱人。罗拉的爸爸意外死亡,这也让罗拉免于知道自己的身世,罗拉的妈妈免于知道丈夫的不忠。
《蝴蝶效应》的结局更是一种大团圆。就在于艾伦让自己在出生前死亡。这样以后由于他所产生的种种不幸都没有发生了。

虽说两部电影都是追求的团圆的结尾(是不是就像人们以为的只要时空倒转一切都会解决的心理?),但是我认为罗拉的结尾是正常的,而艾伦是不亏雹正常的。主要是因为:在《罗拉快跑》的影片开始我们就被告知一切只是一个游戏,我会接受一个游戏以胜利的姿态结束。而《蝴蝶效应》不是。他以为他拍的是一种真实。我真的认为,如果最后艾伦以精神病人的身份入院,这样艾伦的一切其实都成了他臆想的幻影,一切都比较好解释,一切都会销纤帆比较合理,也比较好接受。

《罗拉快跑》是一部很精致的电影。从电影的开场一个男人哲人般追问的声音,就会深深的抓住观众。卡通的罗拉在拼命的狂奔,打碎一个个悬在她头顶的名字,这除了是电影开场片头中的增强视觉效果的手法之外,我认为还是罗拉能够打破一切桎梏的象征。接着,演员如被警察通缉照相般一一登场。感觉就像在向这个世界通缉他们的存在,他们生活在这个宇宙之中,所有的行动必将会被记录,记录者、通缉者也就是时间。

滴答滴答的时间的声音,让人紧张兴奋。然后一头象征着时间的无情的怪兽张开大嘴,把我们吞噬到时间的漩涡之中。整部电影的镜头都是快速掠过的,让人感觉目不暇接。由此是整个电影的节奏是非常快的紧张的,而且配乐也是在不停的加速这种紧张,只是在最后罗拉赢到钱而曼尼也找到钱之后,才有一个清澈的女声想起,歌声很辽远,很轻松,就像这部电影的结局一样让人放松。因为,这70多分钟整个人都太紧张兴奋了,所以就是这放松给人的感觉异常强烈。

看过之后想到了昆得拉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对错,因为时间是直线的,一切不可重来。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自己是对是错。
可是这两部电影都是在诠释着另一种可能性。是人类对于重蹈时间的渴望。我们在奔跑,和时间赛跑。有人会说,只有时间才是胜利者。可是,这场赛跑没有裁判,我们也不知道如果再早一秒抑或晚一秒到底会发生什么。所以,我并不认为,在这场比赛中我是失败的。可是如果人一生都无法知道什么是对错,那是不是很可怕?可是我们就是生活在这种无法分辨对错的时间的囚笼之中。

在时间的维度中,我们无法把握命运、无法把握世界。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589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562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544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263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281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931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244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670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676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