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电影 » 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主题意蕴

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主题意蕴

发布时间: 2023-05-14 03:38:51

Ⅰ 《那山,那人,那狗》的影评

第一篇: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朴实之美人说朴实之美方为真谛,我想真正的美丽不需要华丽的外表,有内自外散发出的美才是真美。翠绿的画面里没有一张不散发着这样的朴实的美感,多远景的镜头描摹这青翠的山,孤寂的邮路上演绎着一个平凡的故事。整部电影从摄影风格上来说像是追求纪实,大量的远景来表现山,山仿佛也是有生命的,它是生命意义的载体,承载了一个普通山间邮员的生活理念和职业理想。父亲作为一个普通的邮递员的一生在一趟护送儿子上岗的邮路过程中得以体现。山仍是那座山,狗仍是那条狗,只是人换了,邮路的生命意义却没有消失。一条漫长、崎岖、孤寂的邮路上,书写了老邮员的一生和刚开始的新邮员的生命历程,他们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邮员中的一个,用朴实和敦厚的品质感动着成千山万关注着他们的人。他们有着山一般的沉默,淳朴、不张扬,却也有着山一样高尚、深沉、厚重。与其说是父亲陪着儿子走过一趟邮路,不如说是儿子在邮路上历经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父子之间心与心的交谈。画面一开始就用远景来表现山,孤寂而美丽的山。紧接下来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一对有着陌生感的父子,陌生的仿佛只是相识,好像还有一丝硝烟的味道。儿子照着镜子,显然对自己即将成为一个邮员,一个国家干部是很认同的,可是我们也看到了儿子对父亲的生疏和不理解。作品通过镜头的切换描绘出一个“距离”,父亲与儿子之间的距离:父亲和狗走在山间孤寂的邮路上,儿子和母亲在家中的空间对立场景;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的沟渠在一次邮路上获得释然。影片中父亲与母亲的相识场面的蒙太奇效果又为这条寂寞的邮路添加了一点浪漫的色彩。整部影片采用绿色为大背景和基色调。绿,一种寓意生命色彩的颜色,欣欣向荣。曾经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对那种父子间不语的感情仍然记忆犹新,它和作品中的父子一样是父对于子深深地爱。狗在中国的定义是忠诚,就像是老邮员对自己有的事业的忠诚一样,自然的与山融为一体,陪答看似简单却和谐统一。山、人、狗,是山承载了人的意义,是狗彰显了人生的内蕴。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影片一直都在诠释着这个问题,是一个人活着动力,做人处事的原则和有担负的责任感。美丽的乡间风景和着清新的音乐,纯朴到有些憨厚的父亲和略显浮躁的儿子一起走在乡间的邮路上!对于父亲,这是一种责任的终结,里面承载着自己生命中的太多重量;对于儿子,这是一种新生活的开始,送信过程中对于自身责任重要性的渐渐认可、在此过程中与从未有过心灵对话的缓乱岩父亲慢慢和解乃至最终理解父亲。这样复杂的转变发生在三天的送信过程中。镜头推到父亲在儿子背上默默掉落的两滴眼泪,儿子看着父亲佝偻的身躯时复杂的表情,影片将这一情绪一直持续到父亲在家门前看着从此踏上自己为之奉献了一生的乡间邮路的儿子时候的怅然若失和欣慰的情绪时最后升华!侗家姑娘和倚门企盼的瞎眼老妪,希望和责任。这是儿子以后生活道路的两个推动点,是这条邮路承载的称之为希望的东西,还有那如山般厚重的人生,它们亦如我们的人生,要在朴实中见唯美,真实中显纯净。 第二篇:
因为喜欢刘烨演的电影,所以看了“那山那人那狗”,才发现居然是一部那么令我感动的影片,只是,这份感动是淡淡的,像阳光、空气和土地所带给我的那样一份深厚而平实的感动。
一条在今天这充满浮躁与喧嚣的时代显得那么乏味与孤独的邮路,书写着老邮员的一生和即将开始的、儿子的人生。在老邮员陪着儿子走过曲折而漫长的邮路、在父子俩于邮路上完成了彼此的认识和理解、在儿子终于读懂了父亲和这条邮路的意义时,我们,是否也在长长的邮路上读懂了——“人生”这条路?
曲折而漫长的邮路,好像我们人生的长路。面对人生,我们常常会问:人生有意义吗?就像老邮员的儿子无法理解和体会在孤独的邮路上行走了一辈子的父亲:这样孤独地走,有意思吗?这样只是一味付出、没有任何回报、甚至连一封感谢信都没有的人生,有意义吗?——其实,这岂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诘问?这难道不是人类面对冥扰御冥上苍所发出的诘问?——人类这样的活着,有意义吗?
是的,有意义吗?
影片中的老邮员用他的人生给了我们答案:邮路本无意义,如果只为“活着”而走,它将被走的很孤独、很乏味,而当你在邮路上洒下一路深情与挚爱,你的邮路就可以被走的很丰富、很多彩,甚而成为一条充满爱和希望、通向爱和希望的桥梁——这样的你,才是在生活着,而不只是活着。
是的,人生本无意义,只有用“爱”才能给人生赋予意义,只有用“情”才能将人生绘成美丽的画卷,这样的情与爱,是人类的阳光、空气和土地,博大而宽广——葱茏与生机就是它的意义。
大地无言、美丽的山川与河流无言,那像青山、大地般朴实、奉献的人民亦无言,她们静静地滋养着我们,爱着,却不求任何回报——而这,不正是我们生命的源?可她们又何曾得到过掌声和礼赞? 江河虽然无言,人民虽然无言,可我们又怎能忘记这生命的源?怎能不永怀一颗感恩的心?
多想说:不要让欲望的火继续焚毁我们的土地和江河,不要让虚荣势利的眼再去灼伤那些像土地、空气、阳光般虽“廉价”却是我们生命之源的人民。
难道,我们是在施舍我们的善良和仁慈?——谁能在阳光和大地面前谈施舍?谁能在人民面前讲仁慈?除了感恩与回报,我们还能有别样的感情?感激那些不知疲倦、用汗水浇灌着生命、用挚爱书写着人生意义的人们;感激那些像大地般朴实无言、应该被感激却常常在现实中昂不起头颅的人民——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最高的礼赞难道不应该给予他们?
是的,应该收回所谓的“现代人”因为无知而流露出的不可一世了,让我们时时轻叩自己的灵魂:向恩泽于我们的大地和劳动者感恩了吗?已除去我们眼中因浅薄无知而流露出的傲慢与优越了吗?
让我们的民族学会感恩,让我们的心灵充满感激,让我们的土地不再哭泣,让我们的人民不再羞怯——把属于大地和人民的尊严还给他们。让我们学会——在大地面前谦卑
我忘了自己思绪的源头了吗?是的,没有。我忘不了“那山那人那狗”, 那幅自然而美丽的画卷,那带给我阳光、空气和土地般温暖的感动,那满眼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葱绿。——是的,我感谢“那山、那人、那狗”。

Ⅱ 《那人那山那狗》的影评。

转:

第一个:
谁都曾经在自己的少年时怨恨过自己的父亲的罢。谁都曾经在少年时挨过父亲的巴掌的罢。谁都曾经觉得父亲是法西斯般的罢。谁都是曾经埋怨过父亲不了解自己的罢。
可是又有谁,真正的了解过自己的父亲呢?
《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是一个老邮差退休后儿子第一天接替自己工作引出来的故事。
故事的画面风格是优美的柔顺的写意的温暖的,水墨画一般的平和娴静。
那应该是南方吧,那里总是很潮湿,那里总是很松软,那里总有许多琐碎事,那里总是红和蓝。
故事的音乐理念是抒情的清新的直接的清扬的,风吹水一样的顺滑与寂静。
无论是古典的民乐还是英文流行曲,他们都在适当的时候响起,把故事同音乐的意境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让人笑着流泪。
我记起我第一次远行,父亲去送我,在火车站,他站在风里面,目送我上火车,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把从火车站买的小糕点递给了我,示意我路上吃。我当时还埋怨他不懂得买东西,跟他讲火车站的东西是多么的难吃,他又如何让人骗了云云。
虽然我那样讲他,可是他的目光,就跟影片里的父亲那样,是充满了疼惜和爱的。中国的父亲们,从来都是隐藏着自己的感情的,他们的爱,从不会像母亲那样表达得那么外露。他们在家庭里,生活中,必须要保持自己一家之主的权威性同神秘感,他们要表现出一种山样的感觉,给整个家庭以安全感同支柱感。
所以他们心里是苦的,孤独,多么可怕的东西,可是他们要一辈子都在那种不被自己亲人了解的孤独中,但却始终坚持着,那是一种多么伟大的,默默的感情。
这是一个需要善良的年代,我们身边充斥着赤裸裸的物质同欲望,一切都在被标价,一切都在出售或答培者等待出售。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冷酷无情,变成石头或者木头,没有眼泪掉下来。
我想起电影里的那个阿婆固执的等待,那么的坚定,充满了希望,多么好。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是有些人,是在固执地,痴痴地,相信着未来的。
而她所相信的未来,却是老邮差给的,他退休了,他的儿子一定会继续将这个给予希望的事情继续下去,还是善良的人多,还是有些人,仍旧相信着爱。
影片里最让人动情的场景,应该是儿子背起父亲过河的那一段吧。儿子对父亲说,你背我那么多次,现在我长大了,应该我宏举镇背你了。父亲伏在儿子的背上,一个山一样的男子,就那样湿了眼睛。他心里是欢喜的,他知道自己的沉默终于有了结果,他知道儿子终于懂得他了,所以他高兴,所以他终于放心,让儿子接过他手中的工作,让儿子,通过一封封信件的传递,继续给大山里的人,播种希望,播种爱。
我没有背过我的父亲,我也从来没有跟他说过我对他的爱,我甚至没有告诉过他,我一直都是知道他的爱的,我一直羞于启齿,我所处的环境,注定了我要成为一个沉默的男子,注定了我会继续父亲的路,继续重复父亲的路,一条等待着被了解,被爱的路。
影片的结尾,父亲终于陪儿子第一次走完了那条邮路,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把儿子送出家门,终于可以放下他这么多年的负担,他知道儿子已经长大了,他终于可以歇歇了。
其实整个影片里,父亲陪伴儿子走邮路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对父亲由不理解变为理解的过程。那种感情,是暗流一样的,爱了就要说出来吗?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从来都是这样的,从来都是不需要也没有必要用言语去形容去描述的。
我们,的确是要有点信仰的,比如爱,比如,未来。

第二个:
原来中国也有如此唯美的电影
一直以为我们的电影就是霸王别姬的历史沧桑
或者是活着的悲天悯人……
原来我们也有用如画的镜头影象
用天籁般的配乐
用一幕幕简单而自然的细节
表达那些细腻而真挚的感情

山间那一片片如泼墨般浓郁的绿色
夕阳下被映红的绿色稻田呈现的橙黄
山里清澈见底的水
安静的水车
夕阳下随风飞翔的纸飞机
还有那侗族姑娘褂子的一抹鲜红
无不是饱含着感情的美丽意象

舒缓柔美的配乐贯串着始终
伴随着驿动的心 Westlife
恰似你的温柔 侗族姑娘的山歌
完美的烘托着影片的意境
最动人心的是两次突然高昂的音乐
一次是父子共眠时伴着父亲欣慰的笑容出现
一次是影片最后父亲将老二推向儿子的那一刻
那两个瞬间 让人热泪盈眶 感动而振奋

一如岩井俊二的电影
唯美的音画下蕴涵着的是浓浓的感情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幅以亲情为轴的纯美画卷
一路走来 儿子和父亲的心越走越近
穿插其中的蔽粗
是年轻时的父亲母亲的爱
是父子对五婆善意的欺骗中关切
是侗族姑娘笑声中渐渐萌生的爱情
是母亲离开山里后的乡愁
还有那母亲带着儿子伫立桥头的等待
母亲一人伫立桥头的等待
儿子一人出门时父亲母亲怜惜关爱的眼神
每一幕都是能击中心灵深处最柔软地方的感动

影片自始自终都是淡淡的叙事
刘烨 父亲 母亲安静自然的表演
舒缓 柔和
不时响起的旁白也是让人感动的源泉
记忆最深的是儿子背负父亲过河这一段
“村里的老人说 背得动爹 儿子就长成了
小时侯觉得我爸特高大
还担心自己时候才能背得动他
结果小学没毕业 个子就比爸高了”
接着镜头转到小时侯儿子骑在父亲脖子上走在街上
那一刻 父亲热泪盈眶 我也热泪盈眶……

那山 那人 那狗
真的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是一首悦耳的曲子
是一段温暖的感情
是一个纯真梦幻的梦

第三个:
这是一次灵魂的沉静,偏远的山村,一次远行中父亲与儿子的相和相知。儿子背父过河中,父亲得到了这一世的满足,潸然泪下。

太多太多,看完就想起那句“父爱如山”。自己的父亲和片里的没什么区别,这一世的愿望就是儿子的孝顺与成材。纷乱的世界,只有家的温暖是无私与恒久的,想起近年离家独居,很难在回家看看,心里便堵。其实也象影片里一样,在我记忆里重来没有对父亲表达过爱,说不出口,只能在心里翻涌。也是这种中国式的隐忍,在片子最后给我共鸣,让我泪如泉涌。

刘晔在里面表现青涩,确是男主角演技内敛入骨,演绎出了那两个字“父亲”!

第四个:
很多人都说陈凯歌的 《和你在一起》 是近年中国电影中反映人性化题材中难得的精品,但我以为霍建起导演的《那山那人那狗》却比它强过了n倍。它在国内的票房几乎都不能提起,甚至霍导本身的名气都远不及陈导,但它却在日本创造了近2亿日圆的票房奇迹。 这并不是说日本观众就更比我们懂得体会人性化的魅力,而更在于我们中国人往往忽略了自己身旁的佳做,就象我们习惯于忽略自己身旁存在的人和物。

墙内开花墙外香,这花香是那么的幽远,但却是发自于我们心灵深处的。故事很简单, 讲一个湘西山区的老邮递员带自己要顶班的儿子最后一次走邮路的故事。 秀丽的景色 潺潺的流水 浓郁民族风情的写实,加上优美的配乐, 就是一幅非常非常让人陶醉的图画。只可惜该片的日本二区版dvd并未进行太多的加工和修补,美丽的景致总是有种朦胧的感觉。

片中的男主角那时候还没出名, 能看的出他纯纯的样子,可惜,现在的他已经有了太多的矫情和造作,充满了城市里所谓青春偶像的铜臭。 他就是刘晔。 女主角,也不叫女主角吧,只出现短短的10分钟不到。现在也是非常红了。两相对比,的确很怀念她演这片刚出道的样子, 就象山野中盛开的鲜花,让人夺目却又青翠。她就是陈好,现在的“万人迷”。

故事本身很简单, 但我感觉似乎发现了内心一种城市里久远的东西,或者说是我们现代人心地一份久远的东西,也许正因如此,经历了经济泡沫的日本人才能体会的更强烈吧: 那就是人的本性关怀和关爱。 最让我感动的画面就是父亲被儿子背着过河时,他偷偷地流下了眼泪, 那是一种伟大的父爱,也是对儿子长大成人懂事的感怀。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的描写,就象父亲坚持给孤寡老人长年读信送钱等等,试问下我们自己,我们现在, 面对着自己的亲人,面对着自己身旁的人和事物,面对着自己周遭的一切一切, 是怎么做的呢。

说太多了, 也不好了, 还是推荐给大家吧, 各人感悟不同, 喜好不同,但愿看完后的收获也不同。

台湾关于这片的评论

大陆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片名简单率直得让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绪,虽然以最简单的角度来看就是深山里2个男人和一条狗的故事,然而该片却是历年来少见,如此单纯却真情流露的动人佳片,99年赢得中国电影最高荣誉金鸡奖2项肯定,说明了该片的可贵和精采。

《那山那人那狗》剧情讲述即将退休的乡邮员(台湾称邮差),在湖南茫茫的深山中送了一辈子信,马上要由唯一的儿子接下送信的工作,面对儿子首次出发,老邮员千叮咛万交代实在放心不下,于是带着长年跟随的忠狗,陪着儿子走一趟送信之旅。

父子俩徒步在壮阔的山林、清翠的田野间,展开前所未有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年轻气盛的儿子终于知道数十年来,父亲邮差工作的辛苦与意义。老乡邮员也体会20多年来,妻子终日等待的无奈和儿子长大成人的骄傲,于是那山、那人、那狗构筑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串串人性的感动。

如果说《那山那人那狗》是继《喜马拉雅》后,再一次呈现 无名英雄 世代交替传承的故事并不为过,《喜马拉雅》里成群的商队面临高山跋涉、暴风雪的阻挠;而《那山那人那狗》则是老邮差独自一人长途跋涉在湖南深山,为偏远地区的乡民传递一点一滴的信息。

《喜马拉雅》勾勒老酋长传递对抗大自然的经验和精神给下一代;《那山那人那狗》则是父子俩代融化长久以来的冷漠和距离。不论是《那山那人那狗》或《喜马拉雅》,都展现人类面临大自然的考验,所呈现出的坚毅不拔,《喜马拉雅》若是展现青康藏高原辽阔的景色,《那山那人那狗》则强调亚热带山林里无尽的绿,以及亲子间真挚的感动,在大陆新秀导演霍建起继96年《赢家》获得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后,《那山那人那狗》又再度夺下99年金鸡奖最佳剧情与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

第五个:

因为听说是北电曾经连续考了三年的片子,所以很仔细地看了下来。霍建起是我并不熟悉的导演,但这并不妨碍他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来传达给我一种绿意融融的温情。山灵水秀,清新悠长。

可能是由于习惯罢,视听语言的要素中我最重视的一直是画面——构图,色彩,影调,场面调度。霍建起没让我失望。镜头所到之处,都是画般美景。绵延的绿色,细密的绿色,辽阔的绿色。是包容感恩的颜色,是平和安静的颜色。雾蒙蒙的天光,整洁碧绿的麦田,缭乱的荧火虫……不同于国产电影独有的乡土气息,反而甚至有点诗的意境了。

色调的变化出现在每一个用温情涂抹的情节中。黄昏的天光罩在他们身上,异常温暖的样子。由绿色到金黄色的转变,像父亲一直以来隐忍深沉的爱,终于等到了收割的季节。

“我还是国家干部呢。”开头儿子对母亲这样说,结尾父亲也在儿子面前不服气地嘟囔着这句话。都知道,“国家干部”只是一个名号,充其量也就是个自我安慰。父亲其实同儿子一样,都是需要被认同的人,需要乡亲对他们的需要,需要家人对他们的需要。因为被需要,生活才有了“想头”,工作才有了“干头”。实际上,小人物的最大特点,就是懂得自我安慰、自我娱乐呢。安慰得久了,往往他们自己也会把这安慰当成了真的,于是更加欢喜。这也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吧。

大山情结。母亲有着大山情结,其实父亲也有,住在山里的人们更有。习惯着住在山里,过着闭塞隔绝而又淳朴快乐的日子,这就是他们的大山情结。大山里的生活是一种单纯的境界,一种不被打扰的纯粹心境。山里的世界比起山外来,少了些世俗纷争,多了些清净悠远,少了些喧嚣繁杂,多了些安然简单。大山情结多少包含了一些出世的意味在里面,也许那就是作者心里的乌托邦,作者没明说出来的小理想。

有趣的是,故事的主角是一老一小两个邮差。邮差是山里与山外联系的纽带。也许这就暗示着,没有彻彻底底脱离尘世而存在的桃花源。大山情结也许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返璞归真的归属感。

在父亲和儿子之间,父亲代表着山里,儿子代表着山外。在山里的三天跋涉中,父子俩经历了从理解到包容到接纳的过程。他们之间的纽带呢,应该是母亲。儿子爱着母亲,丈夫爱着妻子,在这一点,他们是共通的。在三天的近似于仪式的跋涉后,父亲和儿子交换了位置,山里的人住在了山外,山外的人走向了山里。而这已经无关紧要,因为在跋涉的过程中,儿子已经完成了对父亲的回归。

相比之下,狗的作用似乎就并不那么重要了。也许可以理解为父亲对儿子的一种希望和寄托吧。

音乐。背景一直都是有着浓郁民族气息的配乐,而儿子的半导体里播出的流行音乐又不时打断着这些旋律。尤其是儿子和侗族姑娘的那场对手戏里,半导体中一直播放着外国流行歌曲。是因为年轻吧,年轻的人们带着他们年轻的文化,不断地为这个闭塞的地域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生机勃勃。这又一次证明,作者并不打算构造一个绝对的桃花源。

是一首诗,一首简短而意味深长的诗。一首关于爱,关于包容和感恩的诗

Ⅲ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如下:

一、画面唯美到无可挑剔

霍建起是美术出生,他导演的影片融入了自己的美学风格。影片在湖南湘西山区拍摄,湘西山区风景优美,给影片增色不少,特别是导演专门选择阴雨天拍摄,雾蒙蒙的山和景,整部影片宛如一幅山水画,诗意而唯美。

霍建起导演在画面和构图上的考究,是国内其他导演较少注重的。父亲走在前面时,儿子就走在后面;儿子走在前面时,父亲就走在后面。绝闹黄狗有时在前,有并早罩时落后,一幅温暖和谐的画面出现在山间。

二、故事朴实无华

整部影片没有特别激烈的矛盾冲突,像是讲述一个平静的故事,娓娓道来,不慌不忙。主人公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一个山区乡邮员,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连退休都没有惊动他人。这样的无睁改名英雄,在中国还有很多。

认识他们,可以更懂得无私和伟大。这些无名英雄,不是每个人都被社会公开认可和表彰。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也只是十三亿人中选择那么几个,比重太小。

电影简介:

《那山那人那狗》改编自彭见明小说《那山那人那狗》,由霍建起执导,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反映邮政题材的电影故事片之一。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间中国湖南西南部绥宁乡间邮路上的故事:即将退休的乡邮员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一路跋山涉水,父子的短暂独处却改变了原来的微妙亲情关系,父子俩渐渐消除了心中的隔阂。

该片先后在国内外的金鸡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等电影节中获得大奖。

Ⅳ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转载自豆瓣!

《那山,那人,那狗,那路,那人生》

电影很多时候是一种相当有张力和弹性的产物,某一部电影表达的主题稍微有些剑走偏锋就会使得所对应的受众群体变小。比如放《罪恶之城》和《低俗小说》就绝对有不买账的。但是有一类电影绝对叫大家捧场液运闷——比如像《那山那人那狗》这样的亲情类电影。

一个考大学失利的青年心不甘的回到了原来的小山村,情不愿的接替了父亲的工作。开始随着父亲开始第一次带有轮回性质的邮递之路。

我原来悄歼说,这个相当于中国的“公路片”或者确切的说是“山路片”。故事在父子的跋山涉水中不断展开。父亲和儿子之间的隔膜不断消溶。你静静的坐在电影院,面前展开的是滋润到掐一下就会出水的画面和父亲与儿子之间的默默的爱。动容,闹弯那是应该的。

关于画面。。。。。。

据说霍建起是做美工出身,所以你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把所有的山色水影包容的淋漓尽致。在侗族姑娘出现的那个黄昏,画面精致绽放到了绝美。倘若说李安的《卧虎藏龙》里的青山翠竹算得上有读书人的雅致和清傲,张艺谋的《英雄》里的水榭上的打斗的背景暗含着出世的洒脱和矛盾纠结,那么,我愿意说霍建起的这部电影背景有小家碧玉的风情和生活的质感。

这本是一部平静的电影,没有英雄要挽救人质,没有公路上的汽车追逐或者你吃纳米,我被克隆的科幻把戏。平白到你一定要耐下性子去倾听的电影。所以画面语言也这样为电影内容服务着。

关于矛盾与平衡。。。。。。

父亲和儿子之间是有矛盾的,但是这种矛盾在最后得到了化解。父子之间的感情经过了四个层次的。出门的时候,父亲看到儿子和妻子亲密的道别,可爱的吃醋,而开始上路的时候,儿子和父亲连走路都离了很远,一路上儿子漫不经心的一路走一路跟着收音机唱歌不停,父亲则不断提醒儿子注意脚下的山路。

他们进了一个村子,给五婆送定期要送但是却根本不存在的信。这里是第一个层次的升华。

在进了侗族的村落以后,他们遇到了侗族姑娘并参加了一场侗族婚礼。父亲在这里含蓄的和儿子谈论起爱情。这里为止可以视做第二个层次。

最后在河边儿子执意要背父亲过河,父亲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儿子已经很强壮高大了,父亲趴在儿子的身上开始哽咽起来。这里是第三个层次。

最后则是走过风雨桥头的时候,信件飞起飞落,父亲,儿子和狗一起收集信件,这里是最后一个层次。

在父亲和儿子的矛盾中牵涉到了第三个人,儿子的美丽的母亲。儿子埋怨父亲总是叫母亲在家等待。父亲缓缓的流露出对母亲的爱。影片的不断出现的儿子的独白和父亲的记忆的回闪避免了讲述母亲的繁冗,使得语素变得集中而简单。

还有一对矛盾是儿子同深山生活方式的矛盾。儿子在山外的世界寻求一种自我认同,但是没有找到。山里的环境同他追寻的认同感的差距使得矛盾产生。最后经过父亲一路上带有仪式性质的送信之旅。终于使得这个矛盾达到一个平衡。

还要说到的是父亲与山外世界的矛盾。这个构想算是电影的神来之笔。父亲是深山的产物,淳朴而没有一点心机。他和山外的世界是单向绝缘并对立的。但是有意思的是,在片尾,儿子数落父亲接受山外世界的想法,叮嘱父亲注意和村里人的相处。父亲抱怨:山里还这么复杂。儿子出人意料的给出:”生活是复杂的”这样的答案。父亲才发现,其实儿子已经长大。于是父亲不作声。默默接受。

在这里三对矛盾互相交织。三对矛盾最后都达到平衡。

关于旅途所代表的意义。。。。。。

这本是条没有风景可看而且孤独寂寞的旅程。影片也只摘取了父亲和儿子的三天路程的影像。但是这段旅程却绝对有着别样的意义。

这段旅程是父亲为了叫儿子熟悉以后的邮递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带有仪式性的跋涉。在这次跋涉以后儿子要作为真正的接班人。而父亲也要退休。父亲在山路上跋涉几十年,退休怎么说都带有悲壮色彩,可是父亲却不悲哀,只是在最后流露出少许的留恋。影片没有在这里拿“悲伤”说事。在这段跋涉以后父亲将退休,儿子将继承工作。这样的维系和传承在这个带有仪式性质的跋涉过程中显得意味深长。

这段旅程是儿子对父亲生活的临摹和父亲对自己生活的重演与总结。原来儿子从来没有陪同父亲走过这么一段路程。这次路程中他体会到了父亲的辛劳和父亲默默流露的对他和母亲的爱。而他以后也要向父亲这样生活。这是一次对父亲生活的临摹。父亲的最后一趟山路过程中,他不断回忆起过去,所有的点滴好像历历在目,然而,以后这样的生活将不复存在。所以这是一次重演与总结。

这段旅程还是一种轮回与延续。路程是轮回的,从家门口出去还要从家门口回来。父亲在路上跋涉了几十年,儿子要接着跋涉。儿子曾经到过山外的世界,现在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就好像父亲在影片中说的:山里的人为什么喜欢住在山里,那就像是脚放在鞋里舒服一样。儿子是父亲的生命的轮回与延续,也是父亲工作的轮回与延续。电影的命题在这里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命题再一次被强调。

关于几个我喜欢的场景。。。。。。。

好像我开头说的,电影是哈姆雷特,多少人看就有多少哈姆雷特。在这里摘取几个我觉得有意思的片段。

儿子和父亲要开始旅程的时候,儿子同母亲亲热的告别,但是对父亲不理不睬,父亲赌气而带有吃醋意味的说了句:“妈、妈的,叫得亲!”。父亲憨厚而可爱的样子凸现了出来。

其次,父亲在侗族村落里的漂亮的侗族姑娘时和儿子说:“我每次进山,只要看见她就想起了你;我在心里面说,不定哪天要是我儿子看见了你啊,一定会迈不动步的。”这是父亲和儿子第一次讨论爱情。父亲说的含蓄而憨实。儿子有点埋怨的用母亲和父亲的事例作了回答。这个时候父亲和儿子已经在不断靠近。

侗族姑娘纯真的笑着告诉儿子:把碗扣在收音机上,这个就是立体声。儿子木讷了。儿子在山中的突兀感被这个姑娘打破。看到这里,我不禁微笑着。

给五婆送信的那段,儿子被父亲过河以及父子在捡拾信件几乎算是每一节的小高潮了。影片中这样的亮点很多,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部在小处上花心思取胜的电影。宏观上基调的平稳和水到渠成才真正然骨这部电影获得成功。

在这部电影中,虽然名字是叫那山那人那狗,但是狗只是被作为拟人化的龙套出现。少了很多值得渲染的地方。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这部电影的时间实在有些久了,于是几乎都是纯粹客观的来看待它,所以语言中少了许多美感。

《那山那人那狗》

雨是无声的风是沉默的
路是哺育的你是安静的
手是粗糙的脚是疲惫的
头发是零乱的你还是安静的

外面纷扰的梦是延续的
我是眷恋的你是守候的
歌还在唱着世界已变了
我总想远方哪你还是安静的

那山那人那狗,很文学化的名字。初次听闻,是源自传播学老师不着边际的胡侃,不想时至今日,两三年的光景倏忽而逝,当年还算时髦的流行句式,现在鲜有人再提及。职业的奔波常让人疲惫不堪,无暇像大学时代那样拥有闲适的时光来发散式的阅读,连沉静下来观影的时间,都显得如许珍贵。于是惟恐遇着那些糟糕的文字和影象,破坏了一个夜晚的美好心境。

好在,这部为朋友誉为最爱的片子是好的。看过后,不由得将湘西,这个原本在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中神秘化过的地域,再次怀想成“异邦”式的超凡脱俗。整部片子,唯美而诗意,满目的绿色,满目的温情充盈其间,随着飘忽闪烁的影象静静的流淌。就仿佛描摹一幅水墨写意的长卷,吟颂陶谢二人的山水田园诗,过后身心得到涤荡,你禁不住会感觉到神清气爽,宠辱偕忘。

这近乎是一片在现代工业文明的铁蹄下幸存的世外桃源,拥有郁郁青青的山林,明眸般的泉水,弥漫着的雾霭,袅袅升腾的炊烟。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乡邮员带着他的儿子,穿梭在他走过千万次的邮路上,与环境那么和谐地交融,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仪式般的交接班在晨曦中开始。没有面目可憎的教化,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惟有行走,行走既是一种最基本的事实,又仿佛成了一条清晰明朗的线索,串联起他们自己的回忆、经历,以及那些收信人的生活。

恰是因为影片从头至尾透露出的浓浓的本土气息,那些平凡、质朴而真挚的故事打动了我们。父亲的形象是传统的,在我们的心目中,父亲就是这样,为了生计而常年奔波在外,因而父亲是陌生的、严厉的,是用来仰望和敬慕的,甚至让人心生畏惧。而母亲则代表了固守和等待的传统意象,母亲和孩子天然联系在一起,因而母亲是平易的、慈祥的、勤恳的,细辨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其实是存在很微妙的差别的。

儿子的形象亦是传统的。儿子起先对父亲的疏离和代沟到了不肯喊一声“爸爸”的地步,而这一次的子承父业,却给予了他对乡邮员这个职业,对父亲这个人慢慢产生深切的理解的机会。饰演儿子的刘烨不似陈坤那样的花样美男,没有他那样风流和油滑气质,却多了一份沧桑和硬朗,淳朴可爱的紧。

父子二人一步步跋山涉水,心灵一步步靠近,无数动人的细节触动我们易感的心。儿子背着父亲过河时父亲流下感动的热泪,面对儿子却又故作镇静地掩饰过去;儿子在山顶上凝望着父亲落寞的背影,复绽放出谅解的微笑;父亲在追赶被风吹走的信的时候,儿子担忧地失声呼喊他;儿子和父亲一起洗脚,在睡梦中还是像孩子一样将腿搁到父亲的腿上,父亲流露出宽厚慈爱的笑容;还有父亲在最后目送着儿子独自上路的时候,将狗推向儿子走的方向时昂扬的神情。男人间表达的感情,无疑更为含蓄,更为深沉。两个男人的互相谅解最终交汇在对他们同样深爱的女人:母亲的理解上。末了,一句“她也不容易”,多少沉甸甸的深情和体谅饱含其中。

最爱穿插在故事中间的父亲的回忆,年轻的父亲和母亲的爱情实在可爱,那些用光影营造的唯美画面让人不由的联想到岩井的影象语言。说不完的老话题,老故事,却无可替代的经典和永恒。甚至让人感觉影片是刻意地将那些最能体现文化韵味的人物和故事糅合进去,安详的老奶奶,纯朴的乡野少年,美丽的侗族女孩,他们都在静静地等待着,一封信,一个人,或是一个新的世界。怀抱着希望的生活是多么充满生命力啊。

我毫不讶异那些抨击封闭的小农思想和家长制权威的人,那些自诩为持有女性主义的信念的人的非议。他们会跳出来不厌其烦地强调那些陈词滥调。然而,对《那山那人那狗》提出这些异议是有违我们的本心的。每每与人论人生,我们理想中的生活模式居然依旧跳脱不出老庄和禅宗,跳脱不出解甲归田和归隐山林。

影片充满了对生存方式本身的哲学叩问。儿子的疑虑,不正是观影者的疑虑吗?

——山里人为什么住在山里?传说山里人是神仙的后代,而母亲却说,因为人住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子里那样,舒坦。

——父亲说:人心比腿更累。

——乡邮员成天走那么多路不枯燥吗?父亲说,有想头就不枯燥。想头大一点说就是理想。

我很想也能如此的带着平静的心,诗意的栖居在这个大地上。如海德格尔所言的“劳作地居住在大地上”,“技巧地居住在大地上”,“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尤其“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居住在大地上”。在这里,父亲平实的语言已经道明了一切。

解读东方电影《那山那人那狗》

片名:《那山那人那狗》
导演:霍建起
主演:滕汝骏 刘烨 赵秀丽 陈好
编剧:思芜
原着:彭见明
制片:李春华
摄影:赵镭
美工: 宋军
音乐:王晓峰
获奖:1999年金鸡奖最佳剧情奖与最佳男主角奖
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影片奖
北京大学学生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上海影评人协会年度十大佳片奖
2001年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第一名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步充满意境美的片子,影片充分显示了东方的情调与文化内涵,因此我认为《那是那人那狗》应该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东方电影。
在看《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的时候,看着湘西的美景和片中的故事,会让人想到沈从文的文章。虽然《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通过电影创作表现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湘西并没有沈从文笔下的文字那样质朴动人,但是影片的表现与文字的表现方式毕竟有所不同,所以在我看来,《那山那人那狗》通过电影的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湘西美景和讲故事的方式,还是具有唯美的气息的。
从我查到的资料可以看到,《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在拍出来以后,在国内的市场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甚至没有电影公司愿意发行上映,在国内只卖出了一个拷贝。相反,这部影片在日本却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获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有人说这部片子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或许与中国影片发行商近几年来只关注商业大片有密切的关系。发行商的不重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没有及时的了解到这部影片,但是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国内还是有很多的人喜欢这一部电影的,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放映了这部影片以后,很多人都表示很喜欢这一部电影。我自己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就是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时候看的,第一次看完以后很受感动,很喜欢这部片子的风格,在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一种唯美的风格。这次应为要写影评的原因,又找到这部片子仔细的看了两遍,觉得这部片子与现今的许多商业大片不同,是一部很值得回味的影片。
下面,我将从影片的叙事风格和镜头语言运用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部影片,谈以下自己对这部影片的见解。
一、影片的叙事风格
《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子之间的故事,父亲作为一个即将退休的乡邮员,在茫茫的深山中送了一辈子的信,因为病痛的缘故,不得不由自己的儿子来接替送信的工作。在儿子第一次送信的时候,父亲因为不放心,于是与儿子一起踏上了送信的旅程。在这一次的送信过程中,父子之间多年的隔阂得以消除。年轻的儿子终于理解了数十年来父亲邮差工作的辛苦和意义,而父亲也了解到了儿子这么多年以来的等待与无奈,于是,在青山绿水间,父子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
《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是伴随着父子之间的矛盾得化解而进行的。影片刚刚开始的时候,父子之间有一个二十多年沉积下来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由于父亲多年在外送信,与儿子的沟通不够而造成的。而在父亲陪儿子送信的过程中,这个矛盾得到了化解,这一矛盾的化解,有一个层进的过程。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儿子与父亲走在路上的距离,是隔得很远的,但是到了影片的后面,儿子与父亲之间的距离已经走得很近了。从我自己的分析来看,影片主要通过以下事情,使得儿子更好的了解了父亲。第一次是在刚进村以后,在村秘书家里,村秘书说:“外边来我们这的老师、医生、储蓄员、公安个个都能当劳模当干部,就你呀,光是走啊走啊,这么多年了……” 从村秘书的口中,儿子知道了父亲这么多年的艰辛和付出。在村秘书走后,儿子问了父亲为什么,在父亲的回答中,儿子又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父亲。在两人要走的时候,村里的人都出来送行,看新上任的邮递员,这应该也让儿子了解到了作为一个邮递员所获得的尊敬,对父亲邮递员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以后,从父亲为五婆送信给五婆一个慰藉,村民特意将婚礼定在父亲进山的这一天,村民为了不让父亲再滚下山而扔绳子以及附近村民在邮路上自发的将水灌盛满水等几件事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也逐渐加深,父子之间多年的隔阂也得以消除。影片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得儿子与父亲之间的隔阂得以消除,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从叙事上来说,《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述的,按照惯例,如果在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影片中出现意识流的闪回镜头,只能表现叙述者的主观意识。但是在《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中,不止一次的出现了在儿子的旁白引导下的父亲的主观意识的闪回镜头。这种方式虽然与第一人称叙述的电影有些不符,但并没有给人凌乱的感觉,观众也没有因此而感觉到布顺畅,这或许与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有关,影片所要表达的是父子之间生硬的感情在送信的途中得到修补的过程,而这种感情的修复,是需要父子两人共同努力来完成的。因此,在一儿子为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下插入父亲回忆的镜头,就使得父子之间感情的恢复显得更加客观、合理。
二、影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
1、影片的色彩
影片中让人影响深刻的是湘西的自然美景,在展现湘西的自然美景的时候,自然的色彩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影片中给人影响深刻的是那大片大片的绿。绿色的田野和山川,给人一种宁静、质朴的感觉,营造出了一种唯美的意境。除了绿色的广泛运用以外,傍晚金黄色的霞光的运用也充分的展现了自然的美景。
2影片中光效的运用
影片在室外拍摄的时候,多用了自然光效,而在室内拍摄的时候,则多运用了戏剧光效。
在置身自然的时候采用自然光效,充分的体现了自然的美景和导演遵从自然的意图。如父子走在清晨的田野和傍晚的田野中的时候,运用的就是自然的光效。
在戏剧光效的使用上,多用于室内。如父亲在帮助儿子整理邮包 的时候,用的就是戏剧光效。灯光打在人物的脸上,可以更加详细的刻画出人物的表情与心理。除了这一段以外,在影片将要结束,儿子在给父亲讲回村要注意的事情的时候,用了橙色的灯光,这种光效的使用,不仅刻画了人物的表情和心理,而且还暗示了父子之间隔阂的消除和相互了解的增进。此时,光效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影片的叙事当中。
3、影片的空间构图
在《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中,导演运用镜头为我们展现了两个空间形态,一个是开放的自然空间,另一个则是封闭的室内空间。
在拍摄自然的时候,,导演展示出了一个开放的自然空间。如运用固定镜头,先拍到的是父子两人的斗笠从山下出现,然后进入镜头再远去。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是在遇到侗族少女后,三个人从田野里穿过,镜头越拉越远,最后三个人逐渐消失在了无边的田野中。这些镜头的运用,能够使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更好的融入到影片的意境当中,突出了影片的特色。
与开放的自然空间相比,导演在拍摄室内的部分,展现出来的则是一个封闭的室内空间。如父亲在帮儿子装邮包儿子在向父亲交待回村要注意的事情的时候,都是在室内拍摄的,都展现出了一个封闭的空间。
4、影片中镜头的运用
《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中很多镜头的运用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刻。如景深镜头和慢镜头的运用。
在景深镜头的运用上,如影片刚刚开始的时候,前景是父亲在为儿子收邮包以及父子两人的对话,背景则是母亲在屋外做饭。这样一个景深镜头的运用,不仅在第一时间使得主要人物得以出现,而且清楚地交代了几个主要人物的关系。除此以外,影片中景深镜头运用较多的是在路上,近景、远景和中景三个镜头之间的变化。在镜头中,,人物从画面的左上方走来,越来越近,这时镜头已经完成了从远景到近景的转换,同时机位不动,镜头随着人物的移动而转动,人物越走越远,镜头完成了从近景到远景的转换。
在慢镜头的运用上,最明显的是父亲在追被风吹走的信的时候。在这里慢镜头的运用,深刻地表现出了父亲作为一个老邮递员的敬业精神,而这一幕,也深深地感动了儿子。除此以外,影片中的慢镜头多运用于回忆性的场景中,如母亲和儿子在等待父亲的归来,父亲背着年幼的儿子逛街的镜头,都运用了慢镜头来表达。在回忆性的场景中运用慢镜头来表达,能表达出一种历史的感觉,对抒发人物心中悠长的情怀,具有很好的效果。
除了以上分析以外,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导演可能对农村生活不太熟悉,在表现一些细节的时候,与现实的农村生活有一定的出入。如父亲与儿子在走入村子的时候,按理遇到的村民会问有没有自己家的信,但是这一点在片中却没有得到展现。
其次是在音乐的运用方面,虽然影片的轻音乐运用得很好,但是在一些流行音乐的运用上却出现了问题。如影片中播出的那首That’s why you go away是九五年的时候才推出的单曲,但却出现在了80年代的影片中,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失误。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那山那人那狗》这部片子,虽然在细节方面存在一些失误,但是从意境和风格以及表现方式来看,都具有浓重的东方色彩,所以我认为这部影片应该可以作为东方电影的代表之一。

Ⅳ 赏析影片《那山,那人,那狗》

工业化的社会,失去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看着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满画面的绿意,想起了童年时期走过的一条条山路。电影并非要向我们传达山清水秀,而是山与人与狗的故事。山指的告谨是自然,人在影片中传达的是感情与责任,狗则是要表达人的寂寞,当然还有其他作用,比如凸显感情色彩与狗的忠诚,重点是狗凸显了人的矛盾体。

父亲因脚病无法承担起乡邮员这份工作,把工作交给儿子。儿子说要自己独自去送信件,父亲一开始并未要陪儿子走第一次,则是叫老二(狗)陪同带路,老二见父亲未走,老二也未走,最后似乎为了要让老二跟随儿子才陪同儿子走第一次。老二在这里的表现是矛盾的,老二明明知道父亲的心思,但是并未跟随儿子前往,实际上是要让父亲一个台阶下。因为父亲本身就准备好陪同儿子的第一次,因为两父子的隔阂,父亲并不想直接表达。两人走到巷子口,儿子叫妈妈回去,父亲在自白中表现出来的是吃醋,说:叫妈妈叫的那么甜。父亲渴望儿子能像对待妈妈那样对待自己,父亲心里明白,做乡邮员常年不在家,没有给儿子一个父爱,并未责怪儿子,反而更加爱儿子,只是没有直接说。父亲唤狗为老二,这样的称呼只是一种亏欠,把狗假想儿子,假想陪伴儿子身边,又或者说正因为假想儿子的陪伴才坚持了大半辈子的乡邮员的工作。

父亲与儿子第一次休息的时候,两人默契的说:“累不累”,无论父子之间有多大的隔阂,心还是会通的,儿子对父亲有多大的恨,还是会关心父亲。父亲迟迟没有跟上父亲,儿子回了一次头,放慢脚步继续往前走,第二次回头看依旧没有看见父亲,内心忐忑不安地把邮包放下回头急促地找父亲,看见老二在,却不见父亲,着急的问老二哪里去了。父亲并未因儿子回头着急的寻找自己,反而责怪儿子把邮包放下,又让儿子继续怕着自己。在感情与工作上,父亲就是一个矛盾,父亲完全可以利用这次机会改善与儿子的关系。父亲没有那样做,也许父亲陪同儿子的第一次道路,并非出于爱,而是不放心儿子不能把工作做好。

在父亲与儿子在田野中遇见侗族姑娘这片段,是影片的高潮。父亲有意要儿子娶这个侗族姑娘,只是儿子不想让侗族姑娘像自己的母亲一样,选择放弃。儿子对侗族姑娘是真爱,因为有了妈妈的遭遇,深深地明白一个在在家思念的滋味,儿子更加明白远行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淡化了思念,而守在家的人更加寂寞地思念远方的行人。

“村里的老人说,背的动起爹,儿子就长成了”。儿子背父亲过河,儿子喊了一句爸,父亲有点不相信。在这里儿子与父亲开始没有了隔阂,开始了互相交流。实际上在这一路走来,是众多因素叠加在一起,让儿子明白了父亲,不再恨父亲没有给妈妈一个爱,没有带给儿子与妈妈一个温暖的家。父亲与儿子说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儿子以为是真的,到达第一个村的时候,呈现在儿子眼前的是可有可无的,但在村秘书家里,村秘书说:“外边来我们这的老师、医生、储蓄员、公安个个都能当劳模当干部,就你呀,光是走啊走啊,这么多年了……” 从村秘书的口中,儿子知道了父亲这么多年的艰辛和付出。在村秘书走后,儿子问了父弊运亲为什么,在父亲的回答中,儿子又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父亲。父亲说要继续赶路,村秘书说等等还一个老租友梁师的报名表未取来。实际上村秘书也去叫大伙出来看看新上任的乡邮员,在两人要走的时候,村里的人都出来送行,看新上任的邮递员,这让儿子了解到了作为一个邮递员所获得的尊敬,对父亲邮递员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以后,从父亲为五婆送信给五婆一个慰藉,村民特意将婚礼定在父亲进山的这一天,村民为了不让父亲再滚下山而扔绳子以及附近村民在邮路上自发的将水灌盛满水等几件事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也逐渐加深,父子之间多年的隔阂也得以消除。

为父亲与儿子丢下绳子的小孩说将来要采访他们,父亲哀叹没有下次了,独自先行走,儿子看见瘦小的父亲的背影,这一刻儿子明白了父亲不舍得丢下工作。一样装着大山,一样装着邮路,人的心比脚还累。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国家干部的工作,若父亲在乎国家干部的身份,那么早就高深了。村里人主动写好表扬信寄到县里去,每次父亲都没有寄出去,父亲执着于乡邮员这份工作,是因为习惯了这条路,放不下一路上的人和事。父亲和母亲的相遇是在这条路上,一路上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若是父亲的离开,那些人没有人再会去帮助了。父亲不是执着于这份工作,而是默默地承担起了责任,舍去了家庭的温暖,给更多的人带去希望。在父亲与儿子回家的头天晚上,父亲看着熟睡的儿子,露出了难得的甜蜜笑容,我想起码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儿子可以胜任父亲的工作,父亲的担心放下了,二是父亲看着儿子长大成熟了,高兴着,三是父亲多年的惭愧终于放下了,知道了儿子并未真正的怨恨父亲,而是默默地承担起了家里男主人的角色。

回到家中,父亲对母亲说儿子可以接下自己的工作,一路的考察,完全符合标准。这段旅程是一种轮回与延续。路程是轮回的,从家门口出去还要从家门口回来。父亲在路上跋涉了几十年,儿子要接着跋涉。儿子曾经到过山外的世界,现在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就好像父亲在影片中说的:山里的人为什么喜欢住在山里,那就像是脚放在鞋里舒服一样。儿子是父亲的生命的轮回与延续,也是父亲工作的轮回与延续。

那山,那人,那狗,我们的寄托。我们不会像父亲一样对山有着生命的感情,我们也不需要一条像老二这样的狗来陪伴,但我们需要去做“那人”的人。山里人的想头,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头,人有想头啊就什么都有!要是没有想头,再好的日子没滋味。这种想头我认为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清晨笼罩着淡淡薄雾的村落与田野展现出来,唯美,淡雅,迷人,沁人心脾的痛彻感油然而生,没有城市的喧嚣与躁动,平淡却真实。当父子两人走出铺满了青石板的村庄时,两人与田野山林融在了一起,在溪水上的石桥时,整个画面就如同一幅水墨画,远处的山林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桥下的溪水潺潺,岸两边长着绿油油的稻苗,两个人一条狗在这个固定的画卷中走过,平静安详而又淡泊。儿子问父亲,山里不应该住着神仙吗,山里人住在没有人烟的山林中,他们不闷吗?父亲说他们不闷,他们是神仙的后代。也正因为他们是神仙的后代所以他们才懂得山林对他们来说就是生命,才会去保护。在这里没有人与自然格格不入的景象,看到的山都是绿葱葱的,那些光秃秃的山头在这里永远不会出现。

Ⅵ 那人那山那狗讲述了一个什么主题

《那梁灶缓山、那人、那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反映邮政题材的电影故事片之一。 影片充满着山乡风味,人物、故事虽然简单,但颇耐看,一个退了休的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涉辩晌水过山走田埂,一路走来是一路的父子情,让儿子理解过去二十多年父亲所走过的路。更重要的是父子俩的橡模心路,终于走到一起来了,有了共同语言了,彼此有了更深切的亲情。大概,这就是二十多年来的补偿吧。影片一点也不啰嗦、说教,倒是十分清新、自然。影片展示的湘西迷人风光也是一大看点。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593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571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548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264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283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933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246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673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677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