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国电影的崛起
⑴ 求一部电影名字!
中文 名 火线战将/小丑奇兵
片 名 Der Clown
年 代 2005
国 家 美国/德国
类 别 动作/犯罪/惊悚
语 言 德语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 4.1/10 (103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373762
文件格式 DVD-RMVB
视频尺寸 640 x 352
文件大小 2CD 407MB
片 长 100 Min
导 演 塞巴斯蒂安·维格Sebastian Vigg
主 演 斯文·马蒂尼克Sven Martinek
埃娃·赫伯曼Eva Habermann
托马斯·阿泽霍夫Thomas Anzenhofer
影片简介:
谁能识得“小丑”的“庐山真面目”?他是一名退役的特种兵战士,一名制敌克星,他总是头戴“小丑”面具,给敌人以出其不意的强力打击。他叫马克斯。半年前,在执行任务中一群狂徒杀害了一直陪伴他的女友搭档克劳迪娅,使他与这群狂徒之间结下了不共戴天的夙仇。
时隔4年,他隐姓埋名成为一个商场保安,等待着复仇的机会;狂徒们卷土重来,他们绑架克劳迪娅的妹妹里亚作为人质,抢劫军事武器,准备执行他们的“惊天计划”——抢劫重兵把守的联邦储备局金库。马克斯识破了他们的“惊天计划”,认出了惯匪头目就是当年杀害女友克劳迪娅的真兇,为了阻止他们的计划得逞,“小丑”以自己的方式向狂徒宣战……
影片看点:
火线战将是至今为止在欧洲投入最高、制作极为精良的一部电影。影片中每一个场面都展现了全体演职员所面对的新的挑战。最困难的一个场景是四辆爆炸的汽车同时射向飞行的直升机的惊人场面。而在表演战争场面的时候,演员悬挂在高速飞行的飞机上和在行进中的货运拖车下面爬行,也都具有极大的表演难度。
这部影片一面世就突破了历史纪录,本土就达到了870000的观众人数,其中67.1%为14岁到49岁的观众群体。同时,《火线战将》也分别在芬兰、法国、意大利、加拿大、韩国和拉丁美洲等国家上映,成为最成功的动作剧之一。
导演介绍:
塞巴斯蒂安·维格出生于1965年7月19日,现居住在德国的汉堡。他从1994年开始从事导演工作。制作并导演了多种类型的影片。塞巴斯蒂安·维格作为一个戏剧导演初次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2001年,他导演的动作影片《ALARM FüR COBRA11》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代表作还有:《DIE SITTE》、《MILLENNIUM MANN》和《SOKO LEIPZIG》。《火线战将》是他最满意的一部电影作品。
主要演员介绍
斯文·马蒂尼克(Sven Martinek)
斯文·马蒂尼克在影片中扮演“小丑”马克斯。和他的朋友杜伯斯一起,以他自己特有的方式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斯文·马蒂尼克,1964年2月18日出生在德国的马格德堡。少年时期即成为东德电视台的一颗童星。成年后曾被《TV TODAY》杂志称为2000年度的“焦点巨星”。同年,他在《小丑奇兵》电视剧中、中扮演了马克斯这个角色。从始至终,他一直是成功的。特别是在《火线战将》上映后,特更成为德国观众心目中英雄的化身。
埃娃·赫伯曼(Eva Habermann)
埃娃·赫伯曼在影片中扮演机智敏捷的新闻记者里亚。她是死去的克劳迪娅的妹妹,被歹徒抓去作为人质。经历了一番波折,她对“小丑”马克斯的感情超过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女演员埃娃·赫伯曼在1976年1月16日出生于德国汉堡。接受过专门的表演教育。她第一次大范围的与观众见面是1993年在电视节目《IMMENHOF》。从那之后,埃娃·赫伯曼建立了她自己的流行定位点,做一名专职的影视剧明星。她在1997年拍摄了她的第一部电影,名字叫《ANGEL EXPRESS》。随后,他又在电影《FEUER》、《EIS&DOSENBIER》和《DER ALTE AFFE ANGST》中扮演角色。今年,埃娃·赫伯曼扮演的主要角色出现在让观众期待已久的电影《SCHWARZWALDKLINIK》中。达到了其个人艺术的巅峰状态。《火线战将》是她第一次尝试拍摄的动作电影,并以此成为德国家喻户晓的本色女星。
托马斯·阿泽霍夫 (Thomas Anzenhofer)
托马斯·阿泽霍夫在影片中扮演杜伯斯,一位勇敢的飞行员。他是“小丑”最可信赖的伙伴。无愧于“空中之王”的称号。
托马斯·阿泽霍夫,1959年出生,主要从事舞台戏剧表演。18岁时,首次演出就做出惊人的表现--他从3公尺高的地方跳落到戏院的舞台上。而第一次的成功却是因为:“因为我喜欢在这里工作的一个女孩,我想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托马斯·阿泽霍夫扮演的第一个电影角色是在电影《TOD DES WEIBEN PFERDES》中扮演Dietmar Schonherr.接下来的几年,他出现在众多的电视、电影节目中,包括《ADRENALIN》和《BALKO》。《火
线战将》更为他带来了年度最佳男配角的荣誉。托马斯·阿泽霍夫现仍是德国众多一流剧院所邀请的对象,片约不断。
G·tz Otto
G·tz Otto在影片中扮演兹伯克,一个惯匪头目,无恶不作的冷血杀手。
他第一次较大的成功是1991年在电影《KLEINE HAIE》和在柏林的席勒剧院上演的《A WHISTLE IN THE DARK》中扮演的运动员角色。1992年到1995年间,他在慕尼黑剧院和巴伐利亚国际剧院演出。在他扮演的50多部电影和电视角色中,G·tz Otto已经证明了他的天赋不仅仅局限在战斗角色上。那就是为什么他出现在影片《火线战将》中的理由。用G·tz Otto的话来讲:“一个在德国制作的好莱坞动作电影,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扮演一个无情的杀手是一个极大的、另人愉快的挑战。”
德国电影的崛起
从《莉莉玛莲》、《柏林苍穹下》等颇具德国精神和人文气质的着名艺术电影到前几年风靡全球并被电影人频频模仿的《罗拉快跑》,德国电影也开始随市场寻求发展,并且不断的从情节和形式上好莱坞化。也许正是由于德国电影长期以来缓慢却不失优良的发展速度和德国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德国的商业电影确在某些方面胜于好莱坞大片。无论从情节和形式上都显示出德国人特有的雷厉风行和乾练气质,同时有机的融入好莱坞的商业元素。本片正是如此,叙事紧凑毫不拖拉,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场面处理更是血脉喷张,颇有二战时期的德国人“闪电战”的影子。
故事创意来自德国热门剧集
本片又译作《小丑奇兵》。《小丑奇兵》原先是德国的一部1996年至2001年间热播的同名电视剧,连续剧描述了一批已被官方确认死亡但戴着小丑面具继续隐居在城市中并惩处邪恶的边缘人。这群小丑奇兵在当时的德国电视屏幕上成功的塑造了反英雄形象,深受电视观众的追捧。这部电影版有多处特效场景,包括一场12辆警车在高速路上的相撞爆炸、以及多架直升机断翼坠毁的场面、火云冲天,这种大成本的爆破在欧洲枪战电影中显有,而效果的真实性在众多电脑处理后好莱坞影片中也为之少见,令影迷们大呼过瘾。
德国电影首度引进国内这是近年来首度被引进上映的德国电影。之前的《罗拉快跑》虽然没在国内公映过,但却因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快节奏深得中国影迷和业内专业人士的拥簇。遗憾的是,“快跑”风只成全了“罗拉”,却没有成全德国电影。本片制作精良,完全可以媲美好莱坞大片,某些场面甚至别出心裁的胜于好莱坞制造,而且火爆场景尽可能的屏除了电脑的制作,具有强大的真实感。也是近年来欧洲商业片的佼佼者。此次引进中国也正好让中国观众大饱眼福,对德国电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是只有好莱坞才能拍出商业巨片。
宝马汽车让你一次看个够
车迷们酷爱的德国宝马汽车是影片的重要道具之一,其规模远远超过《007》系列和美国大片《偷天陷阱》。车迷们这次可要心痛死了,因为影片中有30几辆宝马汽车被撞车轰炸的镜头,德国人真是大手笔,也许宝马在它的原产地算不了什么汽车中的大腕吧。
直升飞机的特技表演
影片中对直升飞机的飞行处理超过人们印象中的常规状态,其中为躲避热敏导弹的一系列飞行,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即使在飞行表演中也难得一见,德国对好莱坞式商业拍摄的创见功底可见一斑。
欧洲史上最火爆壮烈场面的片尾
影片结尾动用了多辆宝马汽车和飞机、直升机竞相追逐厮杀,并有多块金砖从天而降,伴与汽车与飞机冲撞爆炸的激烈镜头,火光冲天、气势磅礴,其手笔之大在欧洲影史乃至好莱坞电影也是头一回。
⑵ 大家好,有谁知道新德国的代表导演和他们的代表作吗,谢谢呀!
0年代中期,新德国电影进入创作高潮,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是威尔格·赫尔措格、福尔科·施隆多夫、赖纳·威尔纳·法斯宾德和威姆·文德斯。
威尔格·慧尔指格(又名:W.H·斯蒂佩蒂奇)
如果说艺术家是一个“离群索居者”的话,新德国电影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人物是赫尔措格,正像他影片中那些“孤家寡人”的主人公一样,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位孤独的艺术家。赫尔措格说:
“就因为我是独自一人,而且还将独自工作下去,所以很难将我的影片归人这里的某个流派”。
1967年,他在希腊拍摄了《生活的标志》一部短片之后,又在萨哈拉拍摄了《法塔·莫尔加纳》(1968年);拍摄了《诛儒也是从小长大》(1968 年);1973年,他到了秘鲁和巴西,拍摄了《阿吉尔——上帝的愤怒》,影片采用传说中纪实手法,描写了1590年到黄金国探险的僧侣阿吉尔的故事。表达了某种社会秩序的瓦解和狂想在现实面前的失败。这是一部“妄想和放纵的叙事诗”。1976年,他执导的影片《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记叙了上个世纪一个遭受社会偏见的弃儿卡斯伯·豪译尔的故事,他心理愚钝和反常。这部半记录、半自传体的影片揭露了特权和教会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的虚伪和利己主义。8毫米胶片拍摄的主人公梦境很有特色,成为赫尔措格“最有力量和风格最统一的影片”,荣获了戛纳国际电影节奖。1978年,他还曾重拍了茂瑙的《夜间幽灵诺斯费拉杜》。1982年,赫尔措格导演了《陆上行舟》,主人公梦想在亚马逊河上游的森林里建起一座歌剧院,让伟大的卡鲁素来唱歌,他开始了旅行并在士着人帮助下把行舟搬过山岭。影片在瑰丽壮观的大自然景色中和古朴纯真的民风中激荡着艺术家更加执迷、颠狂的心理状态。赫尔措格说到:“我的影片是由于某种强烈的迷恋产生的……”,这部影片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孤独和疯狂、异域疆土的自然风光成为赫尔措格影片的一贯的主题。在赫尔措格的影片中,他热衷于刻画那种边缘与孤独的人物,探讨人物“疯狂的迷恋”的心智,在这一点上他与法国“左岸派”电影有近似之处。他的影片极富浪漫色彩,有强烈的造型意识和动人的古典音乐。他的电影剧作略欠一筹,一如《陆上行舟》河流中走船,放而不收,削弱了戏剧张力,令观众感到沉闷、拖杏,有时晦涩、难懂。
福尔曼.施隆多夫,
早年在巴黎攻读政治学,然后进入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制作。他曾做过马勒、雷乃和梅尔维尔的副导演,也是从短片开始创作生涯的。1966年,他的处女作《青年特尔勒斯》‘‘预示了新德国电影的觉醒”,影片编剧是他后来的妻子和主要合伙人特洛塔。
1967年《剧烈的争吵》的成功,使他同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签订了6年的合同,开始转向拍摄历史题材的影片。1971年的《科姆巴赫穷人的暴发》起源于民间传说,叙述了民工拦路抢劫一辆钱车的故事,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感情,批判了社会,“对具有新特征的乡土电影的发展是个贡献”。1972年后,他从历史转向当代,拍摄对德国社会现状进行精辟分析的系列影片,并从1960年“作者电影”较窄的观念转到较大的观众层面。1975年《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描写一个收容无政府主义者的年轻妇女最终成了舆论界的牺牲品。1976年他拍摄了根据尤斯奈尔原着改编的《死刑》。在1978年《秋天的德国》中,他“技艺更加精湛”。1978年《锡鼓》影片通过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孩子的故事对德国历史及现实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这部史诗般的巨幅画卷于1979年同《现代启示录》并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阂大奖,1980年又赢得美国奥斯卡最佳外国影片奖。
他的80年代仍然是丰厚的;《伪造》(1981年)、《斯万的爱情》(1983年)、《一个保姆的故事》(1989年)等等。施隆多夫擅长导演艺术片,是一个“在所有导演中最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也是一个注意市场和同观众交流的人。施隆多夫注重电影剧作,有浓厚的文学功底。他的代表作品《锡鼓》等,对处于社会重压下的人物变态心理的描写以及他对文学作品的倚重使他同法国“左岸派”电影人士及作品十分接近。然而,他对电影基本技法的注重、对观众的顾及、与电影明星的多次合作,又使他同这些导演以及新德国电影的其他人明显不同。目前,他主要在美国拍片,而这些“超级制作削弱了他的艺术才华”。
赖纳·威尔斯·法斯宾德
新德国电影多产的天才法斯宾德是多面手,他曾做过记者、戏剧编剧、戏剧导演。70年代他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并从舞台转向电影,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的栖棚如生的人物形象。1969年一1976年,他总共导演了29部长故事片和一部5集电影系列片。
1969年,在柏林电影节轰动的《爱比死更冷酷》“表现了毫无用处的可怜人”,影片中的移动摄影不同反响,那是他的第一部作品。1970年《谨防神圣的妓女》把戏剧排演的喜怒哀乐搬上银幕。
1971年,法斯宾德在《四季商人》里讲述了一个无法满足母亲要求的菜商在饮酒后死亡的故事。影片仅用了l1个拍摄工作日,充满风格化与舞台艺术痕迹,法斯宾德的创作风格达到高峰,在他的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同性恋的主题。1972年,‘法斯宾德仅用了10天拍摄完成了《佩特拉·冯·康德的辛酸泪》。 1973年,他导演《恶梦吞噬灵魂》片中60岁的老妇嫁给了一个年轻的摩洛哥外籍工人,当她能够战胜社会的种族偏见时,却无法克服他们面对的种族差异。 1975年的影片《自由的强权》又一次显示了法斯宾德偏爱的主题,一个同性恋青年被人利用后又被抛弃,惨死街头。1977年导演的《中国轮盘赌》、 1978年推出反法西斯题材的《玛丽亚·布朗恩的婚姻》、1978年与施隆多夫联合导演的《秋天的德国》、1980年,另一部反法西斯主题的影片《莉莉· 马莲》问世。1981年4月法斯宾德在“世界报”采访他时说:“如生命允许,我希望拍摄12部反映德国各个不同时期的影片;第一个描写第三帝国的主题是《莉莉,马莲》。但不是最后一个……,我在寻找自己在祖国历史中的位置,我为什么是个德国人?”法斯宾德的声明体现了新德国电影艺术家的觉醒和责任。 1982年,他在导演了《薇洛尼卡·弗斯的欲望》和高度风格化的影片《水手克莱尔》后离世,年仅36岁。
法斯宾德绝大部分影片的电影语言无大新意,采用的是他崇拜的美国“好莱坞”电影模式,是一种传统情节剧。其中最大特点是他对艺术的真诚和对社会的直言批判,他敢于把德意志沉重的罪孽意识摆上银幕,他也撕下自己的外衣,把种种非常态欲望和阴暗心理逐一解剖。法斯宾德的美学追求和创作倾向与法国新浪潮时期的 “电影手派册”十分接近,他的影片中那种“乌托邦思想”和“悲观绝望’’也同手册派一样消极。他的影片有时出现‘‘简单化”的倾向,他的社会分析有时也难免“主观”、浮浅”。然而,在新德国电影艺术家中,他的真诚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
威姆,文德斯
这位曾攻读医气和哲学的大学生在投考巴黎高等电影学院时失败,他在巴黎电影资料馆通过观摩大量影片自学成才。
1971年文德斯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城市里的夏天》,这是“一个犯罪故事的历史”,影片中的囚犯因惧怕往昔而逃跑。他还拍摄了非情节化、不求表意的《守门员罚球时的焦虑》;这一风格同样反映在1974年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城市》中。1976年执导《时间的进程》,1977年美国演员德尼·霍普在他气氛神奇的影片《美国朋友》中担任主演。1980年,他把美国导演尼古拉·雷依的传记故事搬上银幕,影片记叙了在无尽的公路旅行中电影机械师与他的朋友卡米茨的友谊与烦恼,这是一部典型欧式风格的公路片。1984年,摘职戛纳电影节的金棕阎的另一部欧式风格的公路片《德克萨斯州的巴黎》标志着文德斯“美国化倾向的高峰”,他表现了人的孤独、人与人之间的隔漠。1985年他拍摄了一部关于他的偶像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纪录片《东京之行》。1987年,《柏林上空》这部充满超现实主义气氛的作品问世。迁移、旅行是文德斯影片的惯常主题,他的电影语言修词中基本排除蒙太奇,形成对运动和场景不加剪辑的“坦率、冷静”的风格。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衰落:
同新浪潮电影—样,新一代的德国电影人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作者电影”和“艺术电影”,新德国电影在美学追求和制作方式上有很多与新浪潮相似之处,几百名导演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拍摄了近干部影片,形成持续不断的创作高潮和声势浩大、历时长久的电影运动。美国新好莱坞电影运动导演科波拉对旺盛时期德国电影作过安如下的评价:“过去的10年属于新德国电影,西德是现在唯一有所作为的电影国家”。
然而,70年代中、后期,经济危机已经表明德国电影有衰落,电影市场出现了萧条,德国影片在国内的放映收入几乎无法抵偿制版成本。据统计:其收入仅占全部影片收入的10%,1977年占4%。新电影对资助团体的依赖,使电影艺术受制于这些团体和电视台编辑部,同时也受制于主管这些部门的政治态度。“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由于提供资金过少丧失了影响,已于1976年解散。
1977年,法斯宾德还曾发表了将来只在国外拍片的声明轰动一时,引起人们议论纷纷。一些评论家认为“虽然电影导演们对运转不灵的团体和对缺乏评论界的支持表示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在别的欧洲国家或欧洲以外的国家拍摄电影的条件就比联邦德国优越却是使人怀疑的”。法斯宾德于80年代初业已故世,其他三大导演已到国外拍片。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主将在国外创作上的滑坡现象,证明了评论家的担忧。90年代的德国电影市场完全被好莱坞占领,有着先锋运动表现主义、德国室内剧、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民族电影也已日渐消亡。
⑶ 德国电影史
01 早期电影发展(1895-1919)
发展起源
德国电影的产生和欧洲是同步的,但早期电影发展一直处于比较平缓的状态。以政府为首,电影在德国普遍被当成是不道德的低级娱乐。
“作者电影”
1912年底,电影制作人开始拍摄由文学作品改编的“作者电影”,此处的“作者电影”并非是50年代相对于导演而言的作者导演,而是指电影剧本由作家写作。奠基之作 1913年麦克斯·麦克拍摄的《另一个人》,改编自着名剧作家保罗·林道的舞台剧。“作者电影”的出现虽然逐步摆脱观众对于电影是低俗文化的负面认知,但却因为精英文化没有收获多少票房,1914年之后,这种和文学戏剧结亲的电影很快衰落。
02 晚期默片(1919-1929)
“一战”的影响
战争期间,政府认为外国进口电影有反德内容,于1916年颁布法令禁止外国电影进口。这反而刺激了德国本土电影的发展,使德国在一战期间成为重要的电影国之一。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世界电影史中重要的表现主义电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作为一战战败国,德国政治动荡、经济萧条,人们生活困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面对残酷现实,许多艺术家创造了表达对现实不满的电影 即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主要特征:以恐怖、幻想和犯罪题材为主
带有风格强烈的打光 — 呈现战争的残酷
戏剧化的表演
20年代中期,德国战后危机结束,政治环境变得相对稳定,表现主义作为一个风行一时的流派,逐渐走向尾声。但它在漫长的德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德国室内剧
室内剧电影是20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一种与表现主义电影相对立的电影。室内剧电影促进了德国电影叙事方法和摄影技术的革新。
主要特征:狭小的拍摄环境
“三一律”的原则(地点、时间、情节被严格限定住)
注重对人物的心理刻画
悲剧为主,避免夸张,严肃平缓
03 有声电影初期(1929-1945)
战后低迷
30年代进入了有声电影时期,整个世界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德国电影也陷入困境。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此时大多数电影创作者陷入了某种程度上的逃避之中,出现了大量的浅薄娱乐片。战后逃避心理还导致一些美化德国历史、描绘一战中德国的英雄表现等试图重塑民族信心的电影。再加上政府的干涉,这种题材逐步僵化,演变成了“电影一律”。这种创作的转向预示着纳粹电影的到来。
1933年,nacui占领德国。德国电影创作者遭到了法西施的迫害,优秀的电影被禁,造成了大量的电影创作者外流。在nacui政府的专制控制下,德国电影变得单调无生机,前景黯淡。此时占据电影市场的是喜剧片和逃避现实的“问题片”。
04 二战后电影发展(1945-1989)
东西德冷战格局的影响
1945年,二战结束形成东西德冷战格局。东西德两个不同的社会体制下的电影也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直至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
西德电影
原电影资源大多集中在东德。因此西德电影发展初期比较困难,电影的创作主要集中对战争的回忆。
1948年,西德进行了货币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电影行业开始出新的发展契机。政府为了刺激电影发展,配给电影导演资金支持,并于1951年设立联邦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
这一时期,西德电影从战后初期对于战争没有深度表现的“废墟电影”转向“乡土电影”、战争片、英雄史诗片、喜剧电影等。
50年代,西德电影发展迅速,但从内容的角度上看,缺乏艺术性,大量的文学、历史和民间传说改编的影片。虽有大量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但是充满了逃避现实、感伤主义,并没有对于战争深刻的反思。内容的空洞造成了大量观众的流失。
60年代,西德电影陷入了危机。1962年奥伯豪森国际短片节期间,以亚历山大·克鲁格为首的一批青年导演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表明要和过去的电影划清界限,创立“新德国电影”。新德国电影的运动也是世界电影新浪潮下的产物,这批青年导演受到了法国新浪潮、英国“自由电影”、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等电影运动的影响。新电影宣言是西德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新德国电影”给德国带来了新的创作生命。
70年代以后,“新德国电影”进入了繁荣时期,成为了德国电影史中继表现主义之后的又一次黄金时期。
新德国电影
题材、叙事结构、风格等有很大创新
重视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 达到了理性思辨与现实形象、电
贴合电影的大众性文化特征 影审美与大众观赏性的融合统一
新德国电影彻彻底底打破了“德国是一个没有电影的国家”的讽刺,并使德国电影在20世纪世界影坛上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东德电影
战后东德拥有原德国的大部分电影工业资源。在苏联的统治下,东德当时只有一家电影垄断企业(德发公司),其他制片厂都是不合法的。最初德发公司拍摄的影片是关于历史的反思,主要是对纳粹的控诉,但是随着国家政治的逐步收紧,1950年,影片强制被要求表达对新国家的拥护。电影的任务是教育观众,呼吁大家一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在这样的环境中,电影的创作备受限制。
6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影片。
70年代,出现了大量反映个人日常生活问题的影片。
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两德统一。德发公司开始私有化。
05 走向独立创作时代(1989至今)
90年代初期美国电影占领了欧洲电影市场,德国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都被美国控制着,德国的电影发展较为低迷。
90年代后期,德国电影展现出了新的潜力。德国新生代导演们逐渐成为德国电影的主要创作力量。他们的作品更有创造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他们的作品里包含大量的新技术应用。
进入21世纪后,历史题材成为创作的主要题材,代表作《再见列宁》、《帝国的毁灭》、《何处是我家》、《窃听风暴》、《伯纳德行动》等。德国电影在新世纪以来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进入了一个“复兴”的发展阶段。
⑷ 二战以后,欧洲出现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三次电影运动是什么
二战以后,欧洲出现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三次电影运动,它们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运动)(新德国电影运动)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4)新德国电影的崛起扩展阅读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⑸ 德国新电影的介绍
德国新电影NewGermanCinema ,前后跨越三个时期,从六十年代持续到八十年代,是世界电影史上引人注目的电影现象之一。出现了克鲁克、彼得-沙莫尼、法斯宾德、荷索、文德斯、施隆多夫、沃尔夫冈-彼得森等艺术成就杰出的电影导演。“运用国际性的语言”“创造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等美学上的追求确实在新德国电影导演日后的创作中得以体现,同时他们的创作风格殊异,各具特色。德国新电影成为西德电影的主流,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个流派的标志。
⑹ 二战时期,德国电影许多少年
30年代进入了有声电影时期,整个世界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德国电影也陷入困境。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老庆兆此时大多数电影创作者陷入了某种程度上的逃避之中,出现了大量的浅薄娱乐片。战后逃避心理还导致一些美化德国历史、描绘一战中德国的英雄表现等试图重塑民族信心的电影。再加上政府的干涉,这种题材逐步僵化,演变成了“电影一律”。这种创作的转向预示着纳粹电影的到来。
1933年,nacui占领德国。德国电影创作者遭到了法西施的迫害,优秀的电影被禁,造成了大量的电影创作者外流。在nacui政府的专制控制下,德国电影变得单调无生机,前景黯淡。此时占据电影市场的是喜剧片和逃避现实的“问题片”。
04 二战后电影发差兄展(1945-1989)
东西德冷战格局的影响
1945年,二战结束形成东西德冷战格局。东西德两个不同的社会体制下的电影也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直至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
西德电影
原电影资源大多集中在东德。因此西德电影发展初期比较困难,电影的创作主要集中对战争的回忆。
1948年,西德进行了货币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电影行业开始出新的发展契侍租机。政府为了刺激电影发展,配给电影导演资金支持,并于1951年设立联邦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
这一时期,西德电影从战后初期对于战争没有深度表现的“废墟电影”转向“乡土电影”、战争片、英雄史诗片、喜剧电影等。
50年代,西德电影发展迅速,但从内容的角度上看,缺乏艺术性,大量的文学、历史和民间传说改编的影片。虽有大量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但是充满了逃避现实、感伤主义,并没有对于战争深刻的反思。内容的空洞造成了大量观众的流失。
60年代,西德电影陷入了危机。1962年奥伯豪森国际短片节期间,以亚历山大·克鲁格为首的一批青年导演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表明要和过去的电影划清界限,创立“新德国电影”。新德国电影的运动也是世界电影新浪潮下的产物,这批青年导演受到了法国新浪潮、英国“自由电影”、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等电影运动的影响。新电影宣言是西德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新德国电影”给德国带来了新的创作生命。
70年代以后,“新德国电影”进入了繁荣时期,成为了德国电影史中继表现主义之后的又一次黄金时期。
⑺ 简述世界电影史上的五大变革及各时期的代表作品
电影叙事形式经历了鲍特的《火车大劫案》,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美国默片“喜剧片”叙事以及卓别林的喜剧观念的发展,他们对于电影早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印象派电影由路易德吕克和他的志同道合者一起开创,以谢尔曼杜拉克、阿佩尔冈斯、让爱普斯坦等为代表人物,拍摄的代表作品主要为《流浪女》、《西班牙的节日》、《车轮》、《忠实的心》。
从1919~1924年,大约五年的时间里,以影片《卡里加里博士》为标志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诞生。这一电影美学流派同样受到先锋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德国艺术家们对于社会现实愤然不满,并采用表现主义变形、夸张和奇特的艺术语言,作为他们内心恐惧、焦虑的外部精神的流露。
在好莱坞三、四十年代,最突出的类型电影为喜剧片、西部片、强盗片和音乐片。类型电影的制作和类型电影观念首袭的发展,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电影的叙事形式和叙事语言;
但是这种“一切为情节服务”的方式,显然夸大了现实空间,是电影成为某种仪式,在观众的心目中造成一个具有真实表象的幻觉世界。
(7)新德国电影的崛起扩展阅读:
世界电影百年本身绝芹乎就是人类以精致、美丽、真诚的视觉语言进行心灵对话的历史。仔细梳理一下百年电影史,无论从电影本体、美学本体还是人的本体切入,我们都会发现这种无处不在的对话精神。
这样的每一部影片、每一个流派几乎都构成了一种连接现实与梦幻、物质与精神、过去和未来的人文现象。
尽管新好莱坞电影和新德国电影的这些变化在今天某种程度上由他们自己所颠覆,或以新的科技手段所取代,但它仍旧是世界电影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和几位重要的现象。它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证实了法国并悉“新浪潮”时期电影美学革命则真正意义。
⑻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发展
与西方其他电影艺术运动一样,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组织者们首要的任务是向政府伸手要钱。他们通过各种活动,于1965年成立了德唯凳国青年电影董事会亮李,集资500万马克资助拍片。他们用这笔青年电影基金,在三年时间里资助青年电影导演们拍出了20部新影片敬山迟。
⑼ 1949-1966外国电影发生过什么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1.新现实主义:是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于 1942年最早提出的。一年后,巴巴在罗马的《电影》杂志上发表了“新现实主义宣言”,掀起了规模较大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其特点是:
(1)题材现实性;
(2)非职业演员演出;
(3)外景拍摄。
2.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它们要求纪实主义地表现现实生活和斗争,在内容和题材上有明显的社会性。
(2)它们反对虚构的情节和人为的戏剧结构,主张进行实地观察,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命运,从而展示社会生活风貌。
(3)它们拒绝传统的表演规范,反对明星制,聘用非职业演员。
(4)它们基本上采用外景拍摄。
3.新现实主义电影走向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1)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一开始,电影评论界就缺乏更高的理论纲领作为指导。
(2)新现实主义电影学派在运动一开始还只是松散的反法西斯的“统一阵线”。
(3)新现实主义电影只注重生活实景,不注重刻画人,表现较为肤浅,调子比较低沉,使观众感到厌烦。
二、法国新浪潮
1.新浪潮运动:产生于 1958年,活跃者是巴赞主编的《电影手册》刊物中的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特吕弗、戈达尔。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的渣灶风格”的影片。
2.“新浪潮”电影(转入后期),通称为(“左岸派”)。因为他们中的一批人员住在法国塞纳河的左岸,故称“左岸派”。
3.新浪潮电影的特点是什么?
(1)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伤。代表作有:戈达尔的《喘息》又译为《精疲力尽》,特吕弗的《四百下》。
(2)主张表现人的下意识活动,即人的性生活和性解放,影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3)在表现手法上,新浪潮电影节奏有快有慢,慢的几乎停止不动。
三、新德国电影学派
1.新德国电影运动:六十年代初,正当法国新浪潮电影走向衰落的时候,在联邦德国掀起了新德国电影运动,一批年轻的新德国电影学派崛起。他们的电影在各个国际电影节上连连获奖,引起了世界观众的注目。他们宣言的基本原则是:“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如仿扮的电影语言”,并要创立“新德国电影”。代表作有:法斯宾德的《玛丽亚.布朗恩的婚姻》,施伦道夫的《铁皮鼓》。
四、崛起的日本电影
1.黑泽明的《罗生门》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大奖,它为日本电影敲开了世界电影大门。
2.80年代以来,日本电影的特点是什么?
(1)描写贫困的主题。(2)创作女性题材的影片。(3)拍摄喜剧风格的影片。
3.论述黑泽明的《罗生门》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
(一)黑泽明是日本着名的电影大师,被西方誉为“黑泽天皇”,也被人们称为“男性艺术家”。
(二)黑泽明的影片具有十分强烈的影像感,深刻的道德观念与哲理。代表作有《罗生门》、《七武士》、《影子武士》、《乱》等。
(三)1.《罗生大棚门》是1951年日本第一部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影片,1952年又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它为日本电影登上世界影坛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2(1)运用多视角的方法叙述一个惊人的故事。从强盗、妻子、武士、卖柴人的供词,来讲述故事,用多视角叙述故事的创伤技巧。
(2)运用了快速摄影法。
(3)成功地运用了一个移动镜头切入另一个移动镜头的独特技巧。
⑽ 德国新电影的起源
谈论新德国电影也许还是应该从着名的“奥伯豪森宣言”谈起。
1962年,来自慕尼黑的26个大都从拍摄短片开始走上影坛的电影导演、摄影师和制片人,带着一纸宣言来到国际短片电影节所在地奥伯豪森,参加第八届国际电影节。他们对60年代的美国电影和德国商业片表示出不满,宣称要“创立新德国电影”,提出了“奥伯豪森宣言”,其主要内容有“因循守旧的德国电影的崩溃终于使我们所摈弃的思想立场丧失了经济基础”;“正如在其它国家那样,在德国短片也已成为故事片的学校和试验场所”;“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语言”;“我们现在要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影片需要自由。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我们要违背一些观众的爱好,创造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我们准备在经济上冒一些危险”;“旧的电影已经死亡,我们相信新的电影”。宣言标志着西德电影的转折点。此后,德国青年电影创作者拍摄出了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至今仍有意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