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电影邪不压正主题歌
❶ 《邪不压正》 | 您还等什么呢这就是生活
《邪不压正》里有一句台词,是蓝青峰和李天然之间的暗语 “您还等什么呢?” “c'est la vie”。
c'est la vie是一句法国谚语“这就是生活”。
这滚橘是整个电影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虽然这不是最精彩的。精彩的能被人津津乐道的是蓝青峰被封在砖墙里喊的那句“这么黑我他妈哪知道哪天是哪天啊” 和李天然坐在车后面跟蓝青峰说“别哭了,再哭就到了,蓝青峰边哭边说我压着速度呢”。两处都博得影院里的人哄顷备知然大笑,比蒋介石写日记的梗更能引得一乐。
圆桌派里马未都说一部好作品两个半小时总得能留下句好台词才能算是好电影吧。《让子弹飞》里有“站着把钱赚了”,《邪不压正》呢?我想了半天那两句玩笑话或许都算不得,这句“您还等什么呢?” “c'est la vie”也许可以算一个。
姜文没说过为什么要用这句做暗语,但你看完细想想也不难想出。这很姜文,就像电影一开场假若你不知道导演是谁也保不齐会猜出这就是姜文的作品。姜文电影的节奏之快会让你感觉不像是电影,爱与恨的情感都被弱化,而其实说弱化也不准确,他只不过想着力于用荒诞的手法来讲一个时代下的复仇故事,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并不是让你有多动容的爱恨,卧薪尝胆后的青年归来没有江湖儿女的怨愁,反倒是一个阳光男孩跳跃在屋顶上,吸引住你的不是他身后的悲情而是彭于晏满屏的荷尔蒙。关于为什么要拍“屁股”,姜文说过“彭于晏的身材比希腊雕塑还美,为什么不拍。” 你看,姜文是要故事,他也要艺术。
王菲唱的电影主题曲《偶遇》下有人评论“姜文说过自己总要尝试些新的东西,荡气又回肠就留在《让子弹飞》里吧,《邪不压正》虽还有“荡”和“气”的成分,却着笔于荒诞,荒诞往往就是现实,你若能看懂,那就没辜负姜文这么费劲拍了这三步曲。”
荒诞就是现实,而现实就是生活啊。
c'est la vie
说实话我是不太敢写姜文电影的,你让我从历史背景下去细数影片里影射的现实人物,我认识的也并不深刻,要重述电影里要讲的故事实话说在姜文的描写手法下我也讲不好,而我却还是挺喜欢这部电影,从电影的一开始我就觉得我这票没白买。我看到了“梁思成哭着喊着”要保护的老北京。
北平太美!
镜头里火车开进雪后的北平,我不禁惊呼出“好美!” 当初梁思成说“北京应该是像华盛顿那样环境幽静、风景优美的纯粹的行政中心,尤其应该保持它由历史形成的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上的气氛。” 而如今张北海先生在《侠隐》里为我们描述了乱世下渐逝的北平,姜文借张北海之笔为我们重现了炮火前的古都。
说梁思成哭着喊着其实不为过,当初梁思成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写下“环城立体公园”的方案“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蔷薇一类的灌木,或铺些草地,种植草花,再安放些园椅。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的纳凉游息。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而一位北京副市长力主拆城墙说将来北京城到处建起高楼大厦,您这些牌坊、宫门在高楼包围下岂不都成了鸡笼、鸟舍,有什么文物鉴赏价值可言!’气得梁先生当场痛哭失声。
姜文采访里说他家住在内务街11号,往南就是史家胡同,再往南就是干面胡同,张北海小时候就住在干面胡同。说起来姜文和张北海都是有老北京情结的,小时候他们就在这里生活,电影里曹雪芹的梗也来源于他也在内务街这住过,张北海为了在文字中还原老北京的市井风物,参考了大量资料,从地图到画报、掌故方志等等而这地图就是姜文的同学给的。
(我第一次来北京时就住在史家胡同,特别美好的记忆,印象里这就是北京该有样子,飞鸽在房檐的咕噜声,旁边是史家小学邻着是居民派出所,和小时候电视里看着的北京生活一样,以致于机缘巧雀消合定在北京后还一度想要回到胡同里去住)
张北海出生于1936年的北平,也就是《侠隐》的背景年。1949年随家人迁往台湾,1972年定居纽约。《侠隐》里是他记忆里的北平,小说里有干面胡同、烟袋胡同、前拐胡同、西总布胡同、月牙儿胡同、王驸马胡同、东单、西四、王府井、哈德门、厂甸、前门......小说里不仅北平的风貌在,老北京的那些吃的也没少描写。
“巴掌大的猪油葱饼、爆羊肉、西红柿炒鸡蛋、凉拌黄瓜、香椿豆腐、猪羊肉冻儿,辣萝卜,酸白菜,肉丁儿炒黄瓜丁儿、烙饼、猪肉丝儿炒酱瓜,炒鸡子儿,虾米白菜、烧饼果子......”
街上的美食更是数不胜数,“他就这么走。饿了就找个小馆儿,叫上几十个羊肉饺子,要不就猪肉包子,韭菜盒子。馋了就再找个地儿来碗豆汁儿,牛骨髓油茶。碰见路摊儿上有卖脆枣儿、驴打滚儿、豌豆黄儿、半空儿的,也买来吃吃。都是几年没见着的好玩意儿。”
也怪不得王朔晚上看《侠隐》竟然看的饿了,半夜起来做饭吃。
高晓松说他对《邪不压正》有恨,当初他去找张北海先生买《侠隐》的版权,不料竟然被姜文先买走了,成片出来后发现他最喜欢的书里弥漫着的老北京的味道,到处有的炊烟、煤球、小炕小路小饭吃着小话聊着的当初的北京气氛,竟然电影里完全没有。但有人注意到片子里蓝青峰骑着自行车去买醋的胡同里能听得到老北京时的叫卖声。
而其实,即使是有被高晓松遗憾的缺失中也能窥见到北平城被侵略前最后“辉煌的破败”,这也不枉姜文在云南盖了4万平的屋顶。
说到老北京,张北海、姜文、许晴就连亨德勒都是老北京人。饰演亨德勒Andy Friend 1966年生于北京,父母是驻京的外交官,在北京完成了小学和中学教育,Andy和许晴差不多都该算是外交大院子弟了,这也难怪这人一口地道的京片子。
说到许晴,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大飒蜜,曾外祖父是熊文卿,姥姥及几个小姨、姨父都是外交官,从小在外交学院长大,当初《老炮》里演的也算是本色。《邪不压正》电影一出,许晴也再次被关注,虽然这几年里她也并不少落下观众的视线里。有人说的准确电影里 其它人负责“恩仇”,只有她负责的是“快意”。
别人要的都是家国仇恨,她只要不老娇媚,要爱和厮守。这也像极了许晴,当初许晴参加《花儿与少年》被观众们骂有公主病,无论看谁都是笑意岑岑满眼都是爱意,这样的许晴演唐凤仪就再适合不过了。
姜文说许晴为了此片练了三个月的瑜伽。电影里唐凤仪让李天然给她打不老针,她说自己70岁了,李天然说看着像69,有影评人解读说这是影射了许晴的出生年份。算一算许晴也是近50岁的人了可这身段与样貌,眼神流转、娇嗔妩媚,就是换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来演也并非能演的有她妙。
《邪不压正》里要讲的太多了,所以前面说我是不太敢写的,每一个人物和背景单拿出放到以前都要费掉一瓶墨的。可要只说一点感受,那就是姜文老了,这是我看了电影又看了很多资料后感觉到的,《让子弹飞》里他是那个嚣张的拔枪土匪,要站着把钱挣了,《邪不压正》里他把主角让出来,他是那个最后被拔了满嘴牙的爸爸。姜文年轻时脾气很臭,骂很多人弱智,骂影评人;如今他请一众影评人去古北水镇看首映,他为电影上访谈时说“看不懂我的电影,你过两年再看看。”
咳!你看,这就是生活!
c'est la vie
❷ 邪不压正,看完了,到底啥意思
姜文镜头下洒脱浪漫的“正”
文/梦里诗书
民国动乱的时代又一次成为了姜文用黑色幽默去一展世事荒诞的介质,而对昔日北平的追溯再现中,那股独出机杼的浪漫更是成为了电影颇具韵味的唤模基色,《邪不压正》以一场复仇为引,在关乎家国的抉择间用成长所构建的故事,既忍俊不禁,也酣畅淋漓。
作为姜文的第三部民国电影,《邪不压正》是一部根据张北海小说《侠隐》的改编之作,但从这部电影来看,其在力图还原原着老北平风貌的同时,并没有了太多“侠”系小说的快意恩仇,而是更为侧重于姜文自己作为导演的艺术表达,在电影中那股浓郁的黑色幽默和硬汉风格都为电影烙上了鲜明的印记,而姜文所想要呈现的也并非只是一场民国武林的复仇那么简单。
《邪不压正》把故事背景放在了1937年“七七事变”前的北平,彼时的北空没平暗流涌动,各方都在为了自身的利益做着权衡博弈,而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他作为一个受命回国的特工,明是学成归来的医生,暗则是身负血海深仇的复仇者,在他的眼中大仇得报是最为重要的目标,而电影也正是借此在他在的爱情,使命和仇恨,将一幅民国北平的众生相跃然光影。
在《邪不压正》中复仇虽然是电影的引子,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动力,但却并不是电影最想要表达的内核,面对国恨家仇中的善恶是非,复仇不再是李天然的全部,这一有血有肉的人物,他在爱情中的蜕变,在复仇中的成长,才是电影借以“邪不压正”这一命题所一展的内核。
电影中除了对主角李天然的塑造,姜文也并没有忽视其他人物,其自演的蓝青峰固然狠辣,却又亦正亦邪,同样也是电影中一个举重若轻的角色,而电影中的两位女性,交际花唐凤仪与女裁缝关巧红,同样也并非是花瓶的存在,她们源于角色独有的魅力都成为了电影借以去渲染浪漫的基调,没有一场多余的戏份,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一气呵成的快节奏张力十足。
这是一部足够姜文的电影,在历经了《一步之遥》的口碑两和亏缓极化后,《邪不压正》并没有再如前者那般信马由缰,但却仍旧有着足够的荷尔蒙,有着将“正”赋予洒脱浪漫的魅力。
❸ 电影《邪不压正》主要讲了什么
电影《邪不压正》是姜文“民国三部曲”系列的终章,那么电影《邪不压正》讲了什么?这部电影选在7月13日上映是有寓意的,因为姜文为纪念抗日战争献上贺礼,这部关于抗日的电影就是姜文为纪念历史量身打造的,电影是电影的姜文风格,充斥着荷尔蒙、美人和阴谋,平平无奇的历史故事被姜文改编成了扑朔迷离的谍战片。
可神秘人蓝青峰阻止了李天然,李天然分辨不出蓝青峰是敌是友,又因身边充满流言蜚语和陷阱,李天然差点失去良机,最后在恋人关巧红和蓝青峰的帮助下,解开阴谋,完成复仇。
从预告片来看,电影主演有姜文、彭于晏、许晴、廖凡和周韵等人,英雄、美人和阴谋充斥整部电影,让人热血沸腾的同时,也在纪念抗日战争来之不易的胜利,为此姜文特地把电影上映日期订在7月13日,因为那天是中日双方第一次爆发大规模冲突的日子。
❹ 有人认为姜文再也拍不出像《让子弹飞》这样的电影了,你怎么认为呢
这你可真小看姜文了。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个关于崔健的纪录片,作为好友和曾经的合作者(姜文电影《鬼子来了》的配乐是崔健做的),姜文也在被采访者之列。我记得他当时是这么说的:
同样的评价也可以放在姜文自己身上:如果仅仅把简单意义上的“好看”当作判断电影好坏的重要标准,他能把电影拍得非常好看,这对他来说不是个难事。
姜文曾经说过: 《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让子弹飞》是我送给观众的礼物。 可见他心中的高下。
《让子弹飞》,无论姜文在里面加了多少“私货”,也无论大家从中解读出了多少意义与思想, 仅从叙事架构上看,它就是一个孤胆英雄(相对而言)深入敌后,智斗实力几倍于己的恶霸的故事 ——用姜文自己的话说:像西部片—— 它是一部符合商业电影叙事规律的电影。
可是, 以姜文的野心与才华,“符合”规律恐怕并非他之所愿,“打破”规律才是。 或许《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就是他在证明自己可以拍商业电影之后的“打破”规律之作,而非题主所谓的“江郎才尽”之作。
所以,也可皮渗以说,那些把《让子弹飞》奉为无上经典的观众,其实并不真正懂得姜文。
很难说。
估计玄乎。
本来,
姜文是一个很令人期待的导演和演员。
但是,
看了《邪不压正》之后,
我完全失望了。
故事,画面,表演,等等,要什么没什么?
完全不像是姜文。
那个曾经贡献过《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的姜文,
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即便是《太阳照常升起》,看的有点不明不白的,
但还总算是有些想法。
《邪不压正》不能说没有想法,
但总觉得离电影很远,找不着感觉。
为什么呢?
这些年,
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进步和年轻人的崛起,
一个可悲的现象是,
中国的几个大一点的导演,一个个都衰落了。
他们本来应该有所成就,应该有更大的成就,
同时,在世界电影面前托举起我们国家的电影。
但是,他们一个一个都衰落了。
张艺谋变成了只会排大型开幕式的形式艺术家,
即便是拍电影,也都拍得和开幕式差不多。
冯小刚就别说了,从没文化到有点电燃祥脊影文化,
结果,刚刚找着感觉不久,又栽倒在大师的阴影和道德、人性、法律的泥潭里。
贾樟柯一直坚持电影的艺术性,可最近一是有点动摇,再就是老师那个样子,
一点变化和进步,都不明显,人们难免会不大买账。
陈凯歌本来很有文化感,但去年看了他的《妖猫传》,也大失所望。
所谓的 历史 ,所谓的文化,完全成了空壳。
似乎在告诉我们,陈凯歌本人也差不多成了空壳。
剩下的这个姜文呢,也让人很难打起精神来。
原因如下:
一是大师情结严重。
二是自我感觉过好。
三是过度相信自己。《邪不压正》姜文又是导演,又是编剧。
四学习不够。好莱坞,韩国,印度,审甚至伊朗,都没好好学习。对那些大师没好好学,对那些新秀,可能根本没有在意。
五闭门造车的多。拍一部电影,完全凭自己一拍脑袋,缺乏外界艺术因素介入。
六艺术追求上有点走火入魔。本来拍得就怪,后来专门为怪而怪,哪有成功之理。
七世界在变,而他已经固化。
当然,话说回来,也不能完全否定了姜文,
说不定哪天忽然开窍,那个另类的,有内涵的,独特的
——姜文,会忽然再现呢?!
也说不定。
我并不这样认为。
《让子弹飞》是一部姜文“要站着把钱挣了的影片。”
众所周知,姜文是个慢工出细活的导演,《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前两部被封为神作,却因种种原因未能上映,还曾一度遭禁。
而当姜文正打算凭借《太阳照常升起》扬眉吐气时,却因电影太过文艺,虽然叫好,但票房却异常的掺淡。
所以姜文痛定思痛,打算拍一部,让观众老爷看了就觉着爽的电影。
才有了《让子弹飞》。
从《让子弹飞》里能看出姜文就是要争回一口气,不然开篇也不会把久石让老师给《太阳照常升起》的同名主题曲,再用一次。
《让子弹飞》后,姜文拍了部《一步之遥》这是部属于他自己的电影,原因很简单,《子弹》让他挣够了钱,肆意挥霍下,把自己心里的各种私货放出来,看看这个市场有没有同类人。
最后打着《让子弹飞》续作的名号,虽然票房尚可,但口碑两极化,属于一部不宴悄太讨喜的个人电影。
2018年姜文用小说《侠影》拍了部《邪不压正》,这回姜文彻底玩嗨了,满屏的荷尔蒙。
他自己采访时说,这是他拍给自己孩子的电影。
咋说呢,《邪不压正》姜文还是在玩票。
姜文的才华毋庸置疑,但我们应该多给他点时间,毕竟这老小子跟我们一样,彻底玩嗨了之后,自然就会主动找回家的路。
毕竟纵观姜文导演的系列作品,正经上映的也不过三部。
我们有理由期待姜文下一部作品或者下下部作品是咱们所期待姜文的电影。
这个不好说,完事皆有可能吧!
据说人间有四悲:美人迟暮,英雄末路,江郎才尽,酒瓶见底……姜文占了几悲?
文艺创作永远是才华和激情共同交融才能出精品,如今又多了市场,竞争,观众,票房……在如此繁杂的大环境下,又想迎合市场和观众,又要坚持凸显个人风格,在摇摆中偶有失手,实属正常。
不管是姜文还是陈凯歌,张艺谋,人人都有代表作,都有经典,但要做到部部经典,篇篇传唱,放眼全国也没几个人能做到。
至少他还在坚持,还在努力……所以对姜文,还是很多期待。
我记得姜文好像是摩羯座的,与其从电影“评分”上了解姜文,不如从 星座 角度分析下姜文的电影为什么会是这样。他的性格与作品间又为何产生了这些张力和矛盾。
别去看姜文说了哪些漂亮话或又做出什么出格举动,从魔羯座角度出发去理解,这些“不懂”十之八九都能说通。
魔羯座的内心永远藏着一个孩子。
年纪越大,孩子的身影显露得越明显,而如果你见到的摩羯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那说明你们还不够熟。越熟悉的人,摩羯越会放下高冷的姿态。
摩羯的高冷可以说是被迫养成的。面对纷纭的人情 社会 ,不懂变通、不会说话让他们在这个世界处处碰壁,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感,他们选择面无表情地沉默着,让人误以为很是成熟。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换种褒义的表达就是年轻人的害羞。
等到他们年纪慢慢变大,阅历逐渐加深,摩羯的好学本性和坚韧会帮助他们学会怎么面对这个世界,这个过程是极为漫长的。可能有个零界点,他开始显露出与过往不同的玩闹个性,好像戴着一副面具。而在内心深处,他仍不过是一个单纯的孩子。
最典型的摩羯座的例子莫过于周杰伦。
他二十岁出头时创作的那些苦情歌,能把人听出泪来,让人误以为这小伙子恐怕过于成熟了。再加上那副酷酷不说话的样子,深沉、严肃得很。
再看看姜文,很年轻的时候就创作出《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这样的经典,以及《芙蓉镇》、《红高粱》等主演的电影,根本看不出他才二十来虽。这其实就是他在年轻的时候选择用“深沉”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创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小时候的面具戴多了,他也就比很多人懂深沉,也比很多人了解人性。
等到年纪大一些,看得多了,本性便开始“暴露”。对周杰伦来说,这个转折点是专辑《我很忙》,《我很忙》与之前周杰伦发行的专辑最大的不同在于,创作心态变得年轻了,甚至开始“玩”音乐,歌词也不再是一贯的周氏苦情歌套路,加入了许多活泼、可爱的元素。
也是从这张专辑开始,周杰伦彻底转变了曲风。许多人因此指责周杰伦“江郎才尽”,认为他的黄金时代停留在了《依然范特西》这张专辑(甚至更早,比如《十一月的肖邦》)。
看看姜文呢?他的转折就是那部《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之后不是就有好些人说他“江郎才尽”了么?
为什么他后来在采访中说《太阳》是上帝送给他的礼物,因为那里面想表达的,才是他真正想要的,我的理解是一种“疯狂”,一种不羁的孩子心态,只是放到电影中的“大人”身上后,很多人就开始过度解读,从而忘却本质了。
当然,很多人说他的转折是《一步之遥》,因为观众那部电影的骂声似乎更多。但在我看来《一步之遥》是放得更开了(姜文更任性了),因而失去了一些电影应该具备的东西。当然,我主要的依据还是姜文自己更喜欢《太阳》来定的。
所以,别看姜文讲起话来一本正经,漂亮的话一抓一大把,满屏幕北京爷们的阳刚气都快溢出来了。我觉得他的内心其实还是个孩子。后者是本性,前者不过一副伪装的面具。故作深沉的青年突然决定做自己,怎么众人就不能理解了呢?
我们回过头来看,如果一定要求姜文拍一部大家喜欢的电影,那么他要么回到那个“深沉”的年轻时代,要么用好莱坞的制作方式(套路)继续来一部《让子弹飞》,他倒是“站着”挣了你们的钱,你们也爽了,但是你们很可能将一个人的真实潜力给框在“规则”底下,让中国少了一部“姜文”作品!
有人认为?除非姜文自己站出来说我再也拍不出这样的片子了。
我们如何能给别人下定义了。作为观众,本就是众口难调,导演传达的不是百家好,是态度,是自己的三观,我们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可以提建议,但不要强加。
《一步之遥》我看完之后确实没有《让子弹飞》看的时候带劲儿,片子中的幽默太高级了,不能够一下子心领神会。而且特别容易让人觉得荒诞,比周星驰的无厘头还无厘头。
其实电影是个很综合性的领域,什么都可以有,但最害怕被人定性。一次成功就得次次成功,这是哪门子的道理!自己都做不到,为什么强加给别人?
还有《邪不压正》,其实已经吸取了《一步之遥》当时的教训,主线很明确,语言依然保持幽默感。风格和《让子弹飞》很相似。
有时候想想,就好像打球一样,一杆进球后,大家欢呼雀跃,但是后来表现有些不稳,为了再次回到高水准,就需要保守打球,知道最后达成目标。
所以,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既不要高估,也不要低估,保持平常心看待电影作品。
不是姜文拍不出《让子弹飞》了,而是他不愿意迎合观众,继续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于很多人而言,故事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所在,顶级的故事加上顶级的剪辑,那就是顶级的好电影(即便镜头、画面差一些)。
姜文的民国三部曲《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在故事性上,让子弹飞有复杂感,但细看下来没那么复杂。因此,这部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拿捏恰到好处的电影(8/2开),绝对成功。
而后面的《一步之遥》,说实话商业艺术之间五五开,由于姜文的剪辑,故事性远做不到顶级商业片的水准,甚至有些意识流,但我反而最喜欢这一部。 因为,偏于意识流的才是姜文心里最真实的想法。
至于《邪不压正》,姜文妥协了。前一个小时的剧情很有《让子弹飞》的意味,商业气息十足、流畅度极佳,而后一半剧情偏于意识流。 因此,我并不觉得姜文不拍《让子弹飞》这样的故事就是他江郎才尽,有艺术追求的导演不会拘泥于顶级的故事性,自我表达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有高有低有起有伏,是有可能的,什么是顶峰,什么是最得意之作,让子弹飞估计这可能就是姜文的最辉煌经典之作了,创造的激情灵感爆发力都是有阶段性的。
又不是007那样的电影,007也有续拍好与不好。【让子弹飞】假如算姜文的经典作品?不会同样的影片仍会是经典,这种概率太低太低。
就像歌手一样一首歌曲成了歌星,只因歌手的那首歌曲是经典,有哪一位歌星的歌曲、曲曲都是一样的好听或者是经典?
❺ 有人认为姜文再也拍不出像《让子弹飞》这样的电影了,你怎么认为呢
我并不这样认为。
《让子弹飞》是一部姜文“要站着把钱挣了的影片。”
众所周知,姜文是个慢工出细活的导演,《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前两部被封为神作,却因种种原因未能上映,还曾一度遭禁。
而当姜文正打算凭借《太阳照常升起》扬眉吐气时,却因电影太过文艺,虽然叫好,但票房却异常的掺淡。
所以姜文痛定思痛,打算拍一部,让观众老爷看了就觉着爽的电影。
才有了《让子弹飞》。
从《让子弹飞》里能看出姜文就是要争回一口气,不然开篇也不会把久石让老师给《太阳照常升起》的同名主题曲,再用一次。
《让子弹飞》后,姜文拍了部《一步之遥》这是部属于他自亏此培己的电影,原因很简单,《子弹》让他挣够了钱,肆意挥霍下,把自己心里的各种私货放出来,看看这个市场有没有同类人。
最后打着《让子弹飞》续作的名号,虽然票房尚可,但口碑两极化,属于一部不太讨喜的个人电影。
2018年姜文用小说《侠影》拍了部《邪不压正》,这回姜文彻底玩嗨了,满屏的荷尔蒙。
他自己采访时说,这是他拍给自己孩子的电影。销唯
咋说呢,《邪不压正》姜文还是在玩票。
姜文的才华毋庸置疑,但我们应该多给他点时间,毕竟这老小子跟我们一样,彻底玩嗨了之后,自然就会主动找回家的路。
毕竟纵观姜文导演的系列作品,正经上映的也不过三部。
我们有理由期待姜文下一部作品或者下下部作品是咱们所期待姜文的电影。
我记得姜文好像是摩羯座的,与其从电影“评分”上了解姜文,不如从 星座 角度分析下姜文的电影为什么会是这样。他的性格与作品间又为何产生了这些张力和矛盾。
别去看姜文说了哪些漂亮话或又做出什么出格举动,从魔羯座角度出发去理解,这些“不懂”十之八九都能说通。
魔羯座的内心永远藏着一个孩子。
年纪越大,孩子的身影显露得越明显,而如果你见到的摩羯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那说明你们还不够熟。越熟悉的人,摩羯越会放下高冷的姿态。
摩羯的高冷可以说是被迫养成的。面对纷纭的人情 社会 ,不懂变通、不会说话让他们在这个世界处处碰壁,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感,他们选择面无表情地沉默着,让人误以为很是成熟。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换种褒义的表达就是年轻人的害羞。
等到他们年纪慢慢变大,阅历逐渐加深,摩羯的好学本性和坚韧会帮助他们学会怎么面对这个世界,这个过程是极为漫长的。可能有个零界点,他开始显露出与过往不同的玩闹个性,好像戴着一副面具。而在内心深处,他仍不过是一个单纯的孩子。
最典型的摩羯座的例子莫过于周杰伦。
他二十岁出头时创作的那些苦情歌,能把人听出泪来,让人误以为这小伙子恐怕过于成熟了。再加上那副酷酷不说话的样子,深沉、严肃得很。
再看看姜文,很年轻的时候就创作出《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这样的经典,以及《芙蓉镇》、《红高粱》等主演的电扒搏影,根本看不出他才二十来虽。这其实就是他在年轻的时候选择用“深沉”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创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小时候的面具戴多了,他也就比很多人懂深沉,也比很多人了解人性。
等到年纪大一些,看得多了,本性便开始“暴露”。对周杰伦来说,这个转折点是专辑《我很忙》,《我很忙》与之前周杰伦发行的专辑最大的不同在于,创作心态变得年轻了,甚至开始“玩”音乐,歌词也不再是一贯的周氏苦情歌套路,加入了许多活泼、可爱的元素。
也是从这张专辑开始,周杰伦彻底转变了曲风。许多人因此指责周杰伦“江郎才尽”,认为他的黄金时代停留在了《依然范特西》这张专辑(甚至更早,比如《十一月的肖邦》)。
看看姜文呢?他的转折就是那部《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之后不是就有好些人说他“江郎才尽”了么?
为什么他后来在采访中说《太阳》是上帝送给他的礼物,因为那里面想表达的,才是他真正想要的,我的理解是一种“疯狂”,一种不羁的孩子心态,只是放到电影中的“大人”身上后,很多人就开始过度解读,从而忘却本质了。
当然,很多人说他的转折是《一步之遥》,因为观众那部电影的骂声似乎更多。但在我看来《一步之遥》是放得更开了(姜文更任性了),因而失去了一些电影应该具备的东西。当然,我主要的依据还是姜文自己更喜欢《太阳》来定的。
所以,别看姜文讲起话来一本正经,漂亮的话一抓一大把,满屏幕北京爷们的阳刚气都快溢出来了。我觉得他的内心其实还是个孩子。后者是本性,前者不过一副伪装的面具。故作深沉的青年突然决定做自己,怎么众人就不能理解了呢?
我们回过头来看,如果一定要求姜文拍一部大家喜欢的电影,那么他要么回到那个“深沉”的年轻时代,要么用好莱坞的制作方式(套路)继续来一部《让子弹飞》,他倒是“站着”挣了你们的钱,你们也爽了,但是你们很可能将一个人的真实潜力给框在“规则”底下,让中国少了一部“姜文”作品!
他对艺术的坚持,比张艺谋更烈。不管什么投资人,都不能让他妥协到,严重影响自己片子的艺术质量。他现场改剧本的恶习,跟王家卫一般。(让子弹飞里有一段,大家在六子坟前说的话,精彩不精彩,经典不经典?那是临场写的。当时拍了一整天,这个场租的时候到了,第二天不能再用,姜文一直觉得味道还不够对。就在景点关门前的几十分钟,他写出了这些对白。)他的片子还被禁掉,干脆上不了映,在《让子弹飞》之前,更是拍一部赔一部。(据说有个投资人第一次来片场视察的时候,奔驰车队,保安环绕。最后一次来片场,自己一个人打了个车过来的。)在拍《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投资人对片子要求颇多。要有美女,要有性,要有啥啥啥啥。姜文导演全都满足了,然后片子出来,大家都说看不懂。所以,到《让子弹飞》的时候,投资人表示你爱咋拍咋拍,观众能看懂就行。有这样的创作自由度和创作前提,才有我们看到的《让子弹飞》。而现在,你说还会不会有另外一部《让子弹飞》?《邪不压正》里的彭于晏的肉体看到了没?许晴的熟女风情看到了没?当投资人对姜文导演的期待,不再是不赔本就行,而是把他当成票房保证的时候,创作就不可能完全自由。与此同时,有了一部《让子弹飞》,姜文就像另外一个陈凯歌,不管这部赚不赚钱,下一部一定有人投。他又不像冯小刚那样签了对赌协议(我觉得那相当于精神上的卖身契),没有对票房的极度渴望。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指望他不顾自己的艺术追求,老老实实拍爽片给你看?从《邪不压正》可以看出,姜文仍然是那个想要站着把钱给挣了的姜文。挣钱重要,但站着更重要。由此而来的拧巴,相信会在他余生里不断重复。
很难说。
估计玄乎。
本来,
姜文是一个很令人期待的导演和演员。
但是,
看了《邪不压正》之后,
我完全失望了。
故事,画面,表演,等等,要什么没什么?
完全不像是姜文。
那个曾经贡献过《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的姜文,
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即便是《太阳照常升起》,看的有点不明不白的,
但还总算是有些想法。
《邪不压正》不能说没有想法,
但总觉得离电影很远,找不着感觉。
为什么呢?
这些年,
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进步和年轻人的崛起,
一个可悲的现象是,
中国的几个大一点的导演,一个个都衰落了。
他们本来应该有所成就,应该有更大的成就,
同时,在世界电影面前托举起我们国家的电影。
但是,他们一个一个都衰落了。
张艺谋变成了只会排大型开幕式的形式艺术家,
即便是拍电影,也都拍得和开幕式差不多。
冯小刚就别说了,从没文化到有点电影文化,
结果,刚刚找着感觉不久,又栽倒在大师的阴影和道德、人性、法律的泥潭里。
贾樟柯一直坚持电影的艺术性,可最近一是有点动摇,再就是老师那个样子,
一点变化和进步,都不明显,人们难免会不大买账。
陈凯歌本来很有文化感,但去年看了他的《妖猫传》,也大失所望。
所谓的 历史 ,所谓的文化,完全成了空壳。
似乎在告诉我们,陈凯歌本人也差不多成了空壳。
剩下的这个姜文呢,也让人很难打起精神来。
原因如下:
一是大师情结严重。
二是自我感觉过好。
三是过度相信自己。《邪不压正》姜文又是导演,又是编剧。
四学习不够。好莱坞,韩国,印度,审甚至伊朗,都没好好学习。对那些大师没好好学,对那些新秀,可能根本没有在意。
五闭门造车的多。拍一部电影,完全凭自己一拍脑袋,缺乏外界艺术因素介入。
六艺术追求上有点走火入魔。本来拍得就怪,后来专门为怪而怪,哪有成功之理。
七世界在变,而他已经固化。
当然,话说回来,也不能完全否定了姜文,
说不定哪天忽然开窍,那个另类的,有内涵的,独特的
——姜文,会忽然再现呢?!
也说不定。
在《让子弹飞》之前,姜文的是影视圈几大最坑投资人的华语导演之一。
我记得,有人把坑的程度做了个排名,姜文貌似是第二名还是第三名。
影视投资的逻辑,跟创作逻辑是不一样的。不是说,好作品就一定有钱赚。
一要看拿票房的能力,二要看省成本的能力,三要看缩短投资周期的能力。
(这个大家都懂的,投资理财产品的时候,肯定要看收益率,还要看投资年限,以及看管理费的比例。
所以,世上最坑的所谓投资之一就是理财险,年纪轻轻的时候买进去,七老八十的时候付给你,通货膨胀都不知道多少倍了。)
《让子弹飞》说好的,大部分只是在相比较之下,看懂电影的。
简单来说,只是电影里的剧情你看懂了。看的热血沸腾,看得一个开怀。
但如果说《让子弹飞》只是姜文想来弥补《太阳照常升起》的票房呢?所以拍了一个大嗨片,让观众看的过瘾,票房起来了,之前的亏损也补上了。
之后的《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其实就是姜文自己想拍的的电影了。也不难看啊。
《一步之遥》讲的也就是马走日因为吸了鸦片出了车祸把完颜英给害死了,但自己因为心虚不敢说出真相,又因为项飞田和武七怕把自己的丑事抖搂出去,而想方设法将马走日置于死地的故事。
《邪不压正》讲的就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大仇得报,过后却尽是迷惘。很简单。
只不过是影片中的一些桥段,让观众难以理解所以才觉得无聊透顶,没有意思。但这是电影,而不是语文的阅读理解。它本身就是艺术。而对于艺术来说,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我只能说姜文是一个艺术工作者,而不是电影商人。
这你可真小看姜文了。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个关于崔健的纪录片,作为好友和曾经的合作者(姜文电影《鬼子来了》的配乐是崔健做的),姜文也在被采访者之列。我记得他当时是这么说的:
同样的评价也可以放在姜文自己身上:如果仅仅把简单意义上的“好看”当作判断电影好坏的重要标准,他能把电影拍得非常好看,这对他来说不是个难事。
姜文曾经说过: 《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让子弹飞》是我送给观众的礼物。 可见他心中的高下。
《让子弹飞》,无论姜文在里面加了多少“私货”,也无论大家从中解读出了多少意义与思想, 仅从叙事架构上看,它就是一个孤胆英雄(相对而言)深入敌后,智斗实力几倍于己的恶霸的故事 ——用姜文自己的话说:像西部片—— 它是一部符合商业电影叙事规律的电影。
可是, 以姜文的野心与才华,“符合”规律恐怕并非他之所愿,“打破”规律才是。 或许《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就是他在证明自己可以拍商业电影之后的“打破”规律之作,而非题主所谓的“江郎才尽”之作。
所以,也可以说,那些把《让子弹飞》奉为无上经典的观众,其实并不真正懂得姜文。
我认为一切皆有可能。
《阳光灿烂的日子》锋芒毕露。
《鬼子来了》才华横溢。
都是在影像表达的语境内对姜文的评价。
《太阳照常升起》时的姜文像个诗人,像个站在夕阳下,沧海前的诗人。
《让子弹飞》时的得姜文像个米其林三星的厨子,弄一部无尿点、荷尔蒙狂飙的商业电影如探囊取物,手到擒来,食客拍手叫好,称赞声络绎不绝,至于政治表达这次却变得语焉不详,学会了藏;或者说观众学会了牵强。
《一步之遥》的姜文像个疯了的诗人,没那么可爱了。
《邪不压正》的姜文像个在精神病院里还没有恢复的诗人。
你问他还会不会拍出《让子弹飞》一样的作品,谁都说不好,谁也没有料到《太阳》之后会有《子弹》,谁也料不到《邪不压正》之后,会有什么。
传闻冯小刚曾表示姜文拍商业片是对自己最大的威胁,不知道这件事是真是假,也不知道冯小刚的说法是真是假。
姜文是一个不能按常理度之的人。因为他似乎并不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或者说,他营造的人设是不在乎外界评价,至于他是否会亲手打破这种人设,或者直到隐退都维持这种人设,我也不得而知。
作为一名姜文的粉丝,有必要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其实就姜文本人而言,他的生长环境和艺术品位决定了他不屑于拍那种直来直去的商业片, 《让子弹飞》的成功其实是姜文对市场的一种妥协,为了给那些说他不能拍商业片的人看,他是有能力这么做的。
而就算是这样一部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电影,姜文也并不是和其他商业片导演一样给观众讲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在其中夹杂了许多隐喻作为个人观点的表达,他骨子里的文艺属性是不允许他直白简单的讲一个所有人都看得懂并为之一笑的故事的。 而《让子弹飞》能够取得优秀的票房我认为是姜文在商业和艺术中找到了那个完美的平衡点,就像剧中的台词所说的“站着把钱挣了”,姜文其实一直想追求的都是这个境界,他是不甘于向资本低头的,电影对于他来说其艺术性远远超过其商业价值。
而后来的《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显然姜文又走回到了老路上,他对普通观众对电影艺术的鉴赏能力是高估了的,更多观众其实只是希望看到一个好故事,一个看得懂听得明白,直白简单的故事,所以这两部片子的票房扑街也就没什么意外了。
姜文作为一名有思想有艺术表达能力的导演,他一定会在艺术和市场这个天秤中继续 探索 下去,相信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应该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找到那个可以让他“站着把钱挣了”的平衡点!
这题也没必要针对姜文一个人,放眼望去,张艺谋、陈凯歌也一个毛病,包括这两天推出新作的贾樟柯,也凭借着一部《江湖儿女》跻身到了过气且不会拍电影的油腻男导演之列。
我们先说姜文,姜文其实最没什么好说的,他就是一个没什么大文化的自恋直男,这话听起来很武断,倒也不是黑他,其实还真就是这么回事儿,有时候影评人都不敢自诩影评人,姜文可是敢自诩大师导演的,但他的自诩,在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包裹之下,又似乎奇怪得可以让人所接受。他执拗、对新事物不够敏感,也不如弟弟姜武懂得为人处世。事实上,他那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姿态放在其他任何一个导演身上,都会被骂得拫惨。
摩羯座的内心深处其实永远藏着一个孩子,他们高冷的姿态可以说是被培养成的,面对这个纷繁的 社会 ,他们也许并不那么懂得和解与变通,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感,只好选择面无表情地沉默着,让人误以为是成熟,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至于《让子弹飞》的好,其实也不至于到达惊世骇俗的地步,但还是让绝大部分观众高潮了,这部电影里满是姜文的个性,一个人怎么能这么霸道的自恋,这么自恋的霸道,这么自恋而霸道而让人喜爱呢?也正因为他的个性深处是敞亮和单纯。
我始终认为姜文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男人,他的魅力正在于他身上那种外化的粗条雄浑的男人味儿。就作品来看,《一步之遥》给我的感觉就是荒谬、荒诞,它并不能算是一部一流的作品,但却表达了姜文导演绝对的诚意与自我坚持。这也是姜文这个人难能可贵的地方。怪诞、看不懂并不能作为片子好坏的评判标准,导演也的的确确不是在讲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通过大篇幅的铺垫和符号去解构一个简单的故事。
至于这种看似小题大做的方式是不是徒劳,四年前我对这种说法是持否定态度的,当时看到大家一水儿批《一步之遥》,我很难过,很心疼这位饱受非议的大老爷们儿。我认定这部《一步之遥》是属于姜文导演的深奥枯燥的干货,只是观众没看懂而已,甚至还给出了“普通玩家选用标准配置,高级玩家自定义”的高度评价。
后来又看了很多类似的拼贴式“杂碎片”后,我才清醒的认识到,这种所谓的荒谬、荒诞感其实说白了就是不扎实的体现(Cult片里另说),可能是剧作上的不扎实、人物上的不扎实,甚至可能是制作团队试听语言创作上的不扎实,简言之就是bullshit。在不久前《邪不压正》的豆瓣评价里,看到某友邻说,“不能因为导演还是个任性的孩子,观众就陪他一起装傻啊”,是的,如果《一步之遥》能打60分的话,《邪不压正》在我这里最多只值40。
电影说到底是叙事艺术,要讲究起码的逻辑。贾樟柯的电影也好,姜文的电影也罢,除了扎扎实实写小人物故事的电影和带有自传成分性质的电影之外,其它口碑几乎都不尽人意,说白了,就是叙事逻辑太差。一旦把电影拍成萝卜白菜一锅乱炖,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然观赏性极差,姜文很多片子都是这样,贾樟柯也一样,只是没姜文那么明显。
就贾樟柯新作《江湖儿女》来看,讲了一个简单的现实主义故事,主人公是三线城市的边缘小人物,这样的故事想要讲得有趣,一定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但贾导还是选择了一味地贩卖民俗、用江湖义气来自欺欺人、借拽些其实与角色并不相关的时代符号来做生硬填充扩句,不断地重复自己,学人家大导把老婆变女主,可你老婆的卖相一言难尽啊!
杨德昌之所以是华语电影大师,就是因为他在叙事上的滴水不漏,知道即便是面对错综复杂的故事,也一样能从各个层面上组织精妙又精细的叙事,编织成浑然的作品。再看姜文电影里对于女人的描写,看似风情又性感,也的确是风情又性感,可他的方式是“直给”,并不像希区柯克那种调情高手,也只是让女人撅屁股、弓身子,这其实是A片风格。
姜文这几年的“烂片”共同特点是想象力超丰富,我也承认那些天马行空存在一定的高光色彩,像《邪不压正》中的飞檐走壁,整部电影的形儿仿佛都是做了提拉的,气儿在上面,这很高级,可惜叙事跟不上,也就把这零星的高光色彩消耗殆尽,使影片显得不伦不类。
我大致还是会认为,姜文是好导演,但好导演,同样会拍出差的电影。尤其是全凭冲动、激情和自信创作的导演。姜文的以后,我持一个悲观的态度,人,真的要服老、服输。
❻ 姜文的《邪不压正》(二)
姜文的北洋三部曲,给人一种感觉,他好象对民初时代的风土人情有特别的感悟和喜爱,不然的话启肢,干么花这么大功夫讲民国故事?
问题是,这三部曲里,姜文带给观众的年代观感,根本谈不上美好。
《让子弹飞》,没了王法,强者称霸,乱世景象;
《一步之遥》,失了纲纪,人欲横流,风色乖张;
《邪不压正》,危了国势,奸冦横行,血色苍凉。
这样的年代有什么可流连的吗?
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回味一下《邪不压正》里面的这样一些画面:飞檐走壁之间的正派角色李天然(也包括关巧红),在仰看之中,清朗猛银的形象高立于人间瓦檐之上,正气凛然于背衬着的无垠蓝天……
人啊人!
是了,姜文之所以下神讲民国故事,流连或者讴歌的并不是年代,而是世间非同凡响的人,胸襟怀抱中满是正气的人!社会年代可以糟糕,甚至可以尽管糟糕,再甚至人面也可以模糊不清,但毕竟自有超然于污淖而映照人间的正气,给世道人心以希望,正所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借民国风色而劲唱人间正气之歌,是所以而姜文有北洋三部曲;而“没了王法”,“乱了纲纪”,“危了国势”的乱世、混沌世界,恰恰正好是放纵了各种人性的大好舞台,这才是姜文看好北洋或民国这个年代背景的奥妙所在。
这个年代的大舞台,好就好在无羁!看看,姜文有了无羁,银幕被他玩儿的,要多劲爆有多劲爆:正也好,邪也好;雄性也好,雌性也好;血性也好,野性也好,或者邪性也好,都可以脱缰野马般地尽情释放和淋漓尽致的发挥,所形成的戏剧性对立冲突也就越发的鲜明、尖锐,精彩,对观众的视听和心理感受的冲击也是越发的凶猛凶悍。
因了无羁,黄四郎的狡诈和坏都可以往透了顶去,让人倒吸冷气;因了无羁,飞田和武七的下三滥可以滥到无底线,让人阵阵恶心;因为了无羁,朱潜龙和根本一郎的阴毒凶狠可以毒狠到肌理,让人脊背阵阵发凉。
玩儿的就是让邪而更邪,也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便利正的一方也可以无羁而极尽其酣畅。所以而允许了张牧之有“枉杀无辜”的瑕疵;故意枝旁宴了马走日有荒唐行事的模样;痛快了李天然有杀无赦的行状。
明白了吧?与其说是北洋年代无羁,不如说是姜文的舞台无羁,姜文的编导无羁,姜文本人的无羁!
所以,没必要拿历史真实计较姜文,而要看他银幕上的人物形象包括故事情节,是否符合人性逻辑;看《邪不压正》的理念或理想,是否在银幕上充分成立。
插图照片选自网络
❼ 电影《邪不压正》讲了什么
讲述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前,北平城的“至暗时刻”,一个身负大恨、自美归国的特工李天然,在国难之时涤荡重重阴谋上演的一出终极复仇记。
《邪不压正》是由姜文编剧并执导,姜文、彭于晏、廖凡、周韵、许晴、泽田谦也、安地等主演的动作喜剧电影。
该片改编自张北海小说《侠隐》,该片于2018年7月13日在中国上映,10月8日,中国内地该片参与201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
(7)姜文电影邪不压正主题歌扩展阅读:
该片通过相对时间和空间的环境的虚构,塑造了一群屋顶上的中国人,体面的中国人,严格来说姜文想写出一种体面感。
从来没有一个导演能够从这样一个角度把北平的屋顶意像揭示得这么好,四合院的屋顶,在上面飞檐走壁,还要骑自行车,还要飞来飞去,这种充满了北平的怀旧气氛,特别好,令人震撼。尤其是体现了姜文导演想象力。
姜文导演镜头下的老北平令人着迷,电影中那个不堵车、下着大雪的北平真美。整出电影就是一首屋顶的诗,有劲,深情。
❽ 如何评价电影《邪不压正》的配乐
最近姜文指导电影《邪不压正》上映了,一直很欣赏姜文有才华但不盲从的风格,买了今天票看下。看完回来路上思考觉得很有意思,索性把心得写下来。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很姜文风格的电影,电影开始配乐用的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号爵士组曲》。这首曲子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是首曲名和内容不符的标题党式曲子。肖斯塔科维奇创作时代是战争一直爆发的时期,绝大部分曲子基调都是带有明显的悲剧性和冲突性的,这点和本片基调很合,我想可能因为曲子手稿经人转手后遗失之类的原因让曲子有了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从曲子初段就可知此曲风格非爵士而是圆舞曲,我觉得导演是从开始就用音乐隐喻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将错就错。《第二号爵士组曲》应该是肖斯塔科维奇后期的作品,是1936年以后写的,就是停止写歌剧以后。虽然是首圆舞曲风格的曲子,无论到中段音乐怎么变得恢宏华彩(以暗示情节发展),但从开始的感觉都是节奏步伐沉重的(契合整个电影背景),音乐后段虽然还是同样旋律但用了号(圆号还是什么号没听出)表示辉煌和歌颂,曲子结尾在响声很大华彩合奏中戛然而止在全曲沉重的基调下到有些孤独和惆怅的感觉。我觉得这个曲子配的很好,和电影内容契合度很高。整部影片沉重中产生的明快和华彩等都是彭于晏带来的,男主从美国回来后是很直接、很美式、荷尔蒙气息很浓的,甚至和基调有点不搭(挑逗已经自己挂好内裤的许晴69岁,通six nine,sexy night,为后面情节发展铺垫。),所以发展出后面一些戏剧性的情节,整个电影充斥着很黄很暴力的姜文式风格表象,却把一些关键信息藏在暗处。男主李天然这三个字就暗藏和契合了他的性格和常飞奔的屋顶,犯事后留了燕子李三名字,诸如这样的细节信息应该还有不少。
彭于晏所演的男主李天然从开始一直管救他的美国人叫爸爸,实际幕后操作一切的一直是姜文扮演的兰青锋。那个美国人爸爸对李天然是有真正的父子情而兰青锋则没有,美国人爸爸试图几次牺牲自己救男主,反观姜文扮演的兰青锋则是出于战争和国家的考虑,宁可牺牲小我更别说自己手中的几个“棋子”,当时连其俩儿子都已经牺牲。因为存在着男主为师复仇这个矛盾点,随着形势的发展情况变得有些超出兰青锋的控制和预想,他索性多次将错就错、随机应变,牺牲美国人、在李天然救他闹事后特意拍了照片并索性让他在外面动静闹大些,最后在男主成功替师复仇后又救了兰青锋,兰说他们俩互相救一次扯平了,以后不用管他叫爸爸,去寻找他将来自己的孩子吧,当时他对天然的简单善良可能也有些愧疚吧。影片中不乏多处讽刺和影射,廖凡扮演的反面明明为利杀了师父全家却嫁祸给善良的男主,还立了男主跪在师父面前的象,而他扮演的警察局长却假仁假义、说一套做一套成天在媒体前作秀扮演英雄,影片后段兰青锋拿日本人给的名单时,日本人根本当场杀了几个兰培养的特务并说可以扭曲事实第二天让媒体写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❾ 怎么解析邪不压正的剧情
《邪不压正》是姜文具有浓重自我风格的电影宇宙中,介乎于《让子弹飞》与《一步之遥》之间的荒诞电影作品。
《邪不压正》脱离了原着《隐侠》的故事构架,集中于描述一个架空的历史框架下,犬牙交错的各方势力,为复仇与理想进行的殊死搏斗。是一部糅合了单纯与隐喻、浪漫与残酷,具有姜文个人烙印的商业电影。
三方势力在“七七事变”后集中爆发,最终,在多方帮助下,李天然杀掉朱潜龙,实现了复仇的使命,回应了“邪不压正”的主题。然而,电影中的各色人物、各种支线,依然有很多值得玩味和挖掘的地方。
❿ 电影《邪不压正》主要讲的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
《邪不压正》字面意义是邪的东西终归会被正义打败 。
姜文的电影属于文艺气息比较浓的电影,在多数他出演的电影里,他所表达的人物和所表达的人物形象非常诙谐、幽默、大气。
电影不能从题目就直接概论电影的意义,《邪不压正》讲述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孩子被两个恩人救了后不但把师父的仇给报了,也把国仇给报了。
李天然是一个无辜的人,他周围的人,包括他的两个父亲是真的爱他,对他也不断的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他与朱潜龙的斗争中,几乎所有死去的人或者引起的矛盾都为最后两个人的决斗做了大量的铺垫。
李天然本来是不想报仇的,但是仇人出现了,他必须报仇。
日本侵略中国是全世界所瞩目的事实,李天然周遭的朋友都是因为李天然的出现有了不同的变化,而《邪不压正》就李天然对国仇家恨的态度很明确。无论是国仇还是家仇,有仇必报。
为了回答题主的这个问题,今天又花了两个小时把这部电影又看了一遍
这部片在2018年3月份开拍,直到同年的7月份才开始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本剧由姜文执导,彭于晏,廖凡,周韵,许晴等领衔主演。 本片讲述的是1936年的北平,青年侠士李天然为寻找十五年前师门灭门血案的元兇,深入古都,并且随着他的深入的调查,京城各路人马斗智斗狠的故事。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看的话,本部片并没有我们所看的那么复杂。
本片也主要表现了从鸦片战争到旧民主主义革命,各个阶段里的人物画像
身强力壮,有力量,有着一腔热血,但是却缺乏引,容易被利用。在当时那个时期最大的受害者,也是在旧民主革命时期的先锋队。
勾结外敌,压榨民众,抢夺土地资源,种植鸦片,残害民众,与无产阶级人民有着血海深仇。民
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无产阶级有着同样的推翻旧势力压迫的需求。民族资产阶级有着自己的生产底蕴,掌握着一定话语权,也都普遍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并也会利用无产阶级作为革命斗争的牺牲。
是无产阶级中受到过良好的革命教育的,懂得如何利用自己做到最大的革命效益。是在当时的那个 社会 背景下对旧 社会 最坚决的反对者,宣扬民主于平等权利。
那个时候中国人唯有自己解放自己,放开自己的脚镣,与压迫斗争从而解放自己解放人权平等。 说到这里,大家如果再去看这部片的时候就会的看更透彻了,不会那么迷糊。整部片都用了一种隐喻的手法,只要你切身体会就一定能看的透彻,看得明白。
看了第一遍《邪不压正》之后,我我也有些没看懂,只是觉得这部电影很姜文,符合姜文的风格,很多桥段充满了隐喻,很多片段也是笑点十足,当看了第二遍乃至第三遍才逐渐弄清楚姜文想要表达什么,下面我给大家总结一些,仅供参考。
首先是彭于晏饰演的男主角李天然,他背负着为师复仇的雄心回到家乡,当遇到自己的仇人朱潜龙时却迟迟不知如何下手,甚至是不敢下手,李天然就像那个年代的中国,他积蓄力量已久,却被各种因素阻隔,只有条件成熟之时才能实施自己的复仇大计。
而影片正是以1937年为时代背景,我们都知道这一年是我们全面抗日的开始,所以李天然就代表了充满热血的中华民族,他要复仇,中华民族要抗日,李天然真正的敌人是日本人根本一郎和师兄朱潜龙,这两个角色代表了两个群体,根本一郎自然是代表了曾经侵略过我们的日寇,而朱潜龙代表什么就不言而喻了吧。
想要看懂《邪不压正》,就要先弄明白这三个角色代表了什么,而姜文饰演的蓝青峰和周韵饰演的关巧红代表的是拥有先进思想的“先进团体”,这两个人“合作”让李天然觉醒并且懂得了什么是“大义”,当李天然杀了山本一郎和朱潜龙后,那李天然中的“然”字补上了最后一点,他算是彻底觉醒了,结尾大仇得报的李天然看着离去的关巧红心驰神往地看着远方。
很多观众看到这里觉得电影没有演完,导演正是用这样的结尾告诉大家,李天然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就像蓝青峰对张将军所说“您还要带着我抗日呢”,关巧红之所以转身离去就是知道李天然会随之上路,因为李天然懂了什么是“大义”。
许晴饰演的唐凤仪代表了中立人士,她起初依附于朱潜龙,当她遇到李天然,她便一心为李天然付出,因为李天然有情有义,最主要的李天然代表了正义,所以唐凤仪对李天然的倾心是对那个年代“万众一心”最好的诠释,最后唐凤仪城门上的一跳也颇含深意,至少我联想到了当年那些和日寇同归于尽的热血青年。
当然,《邪不压正》还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细节,如姜文让一个影评人史航饰演的管家的那段自述颇具讽刺韵味,这样的小细节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邪不压正》是一部优秀的电影,篇幅有限,不能给大家把所有的内容解析出来,只要大家弄明白主要人物的象征意义,看懂这个电影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邪不压正》讲述的主题,是在表面平静的北平城里,暗藏着波涛汹涌的革命力量——这可以从几个角色开始阐述。
李天然
在电影里,李天然象征着新生的革命力量。他天赐大恨,武艺高强,一心想为师傅报仇,匡扶正义。
向左转|向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