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电影 » 新德国电影代表人物

新德国电影代表人物

发布时间: 2023-03-23 00:56:51

① 德国新电影四杰是谁

文德斯 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和赫尔措格并称为“德国新电影四杰”

②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危机

70年代初,新德国电影陷入危机。其直接原因在于联邦德国议会修改了电影资助法。新的资助法规定,凡申请资助者,必须先拿出一部资历证明影片,才能有资格申请资助新的拍片计划。等条款。这些新规定,严重地制约着新生力量。由于资金短缺,新的短片计划无法实现,已经拍成的影片又找不到买主,迫使影片数量大幅度减少。不少人只好迎合投资者的要求去拍庸俗的商业片。但是,也有一些导演在危机中苦斗,使运动逐渐摆脱危机,掀起新的高潮,其中尤以法斯宾德、赫尔措格和文德斯及施隆多夫四位导演最受西方电影界的注意,成为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人物。1975年至1979年,赫尔措格拍摄了《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法斯宾德拍摄了《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以及施隆多夫拍摄的《铁皮鼓》分别在戛纳和美国奥斯卡等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新德国电影运动在1975年和1979年再次出现高潮,而从1979年开始的高潮一直延续至今,历久不衰,成为西方电影界最受注意的艺术运动。

③ 德国新电影学派四大导演

电影的历史是以再现美学开始的。卢米埃尔是再现美学的创立者,而真正确立这种电影美学的是苏联的维尔托夫。与此同时,美国的弗拉哈迪和英国纪录电影学派也发展了这种电影美学,荷兰的伊文斯把他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电影史中把维尔托夫、弗拉哈迪、格里尔逊和伊文斯并列称为纪录电影四大学派。他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深度和广度上对再现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特别是在二战以后,为电影艺术摆脱戏剧化的束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持,成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所遵循的理论基础之一。
1、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
2. 弗拉哈迪与《北方的纳努克》

3. 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4. 伊文思的诗意现实主义纪录片

④ 电影铁皮鼓运用电影手法是

电影铁皮鼓运用电影手法是超现实主义。也就是说试图突破符合逻辑与实际的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裤拦坦、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达到绝对胡桐的和超现实的情境。新德国电影学派代表人物施隆多夫导演的《铁皮鼓》以象征隐喻的手法,展现了整个德国民族的历史和纳粹的丑恶,讲述了一个“无父”的故事,影片主角奥斯卡和其所处的纳粹德国都在导演的设置下描绘成为一个因缺失“父亲”而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透过影片,可以窥见施隆多夫新德国电影学派人物对反战题材的探索和对人类丑形的揭露,以及新德国电影运动这场电影革新运动高潮。衡戚

⑤ 德国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战争片

德国拍过很多战争片,其中不乏一些经典的值得一看的,我推荐以下几部战争片:

极地重生

大多数德国战争片乃至世界的战争片都是描写二战,而反映一战的电影则少之又少,而战马就是这样一部不可多得的电影,影片以英军一名士兵的视角为主,讲述了英军士兵与战马在战场上相依为命出生入死的故事,题材比较小众,值得观看。

⑥ 请问某德国总理刺激好莱坞影视发展的政策

第三节 新德国电影的初期
60年代初期,德国电影所出现的危机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电影停止实行经济保险。导致了大公司的倒闭或合并(如:新电影艺术公司、联盟电影公司和乌发—汉萨电影公司);影片质量下降,但对娱乐片所缴纳的税却不降低;以及电视的发展和竞争等。在1961年中,“德国电影奖”评委会竟然找不到一部值得授予“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的人人选。德国电影在经济与艺术上处于了最低点,酗年代中期,德国年产量仅为60部影片,观众人次也降为1亿人左右。

一、“奥伯豪森宣言”

1962年,来自慕尼黑的短片新导演们,带着一纸宣言来到了国际短片电影节所在地奥伯豪森,他们参加第八届国际电影节,宣称要“创立德国新电影”。他们对60年代的美国电影和德国商业片表示不满。由26个大都从拍摄短片开始走上影坛的电影导演、摄影师和制片人们提出了这项宣言,其主要内容是“因循守旧的德国电影的崩溃终于使我们所摈弃的思想立场丧失了经济基础”;“正如在其它国家那样,在德国短片也已成为故事片的学校和试验场所”;“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语言”;“我们现在
要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影片需要自由。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我们要违背一些观众的爱好,创造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我们准备在经济上冒一些危险”;“旧的电影已经死亡,我们相信新的电影”。大致这样一些内容的宣言,标志着西德电影的转折点。此后,他们筹建“德国青年电影基金会”,计划以500万马克资助10部故事片的创作。然而,这项建议未受到认真地对待。经过长时间的筹集资金,1965年“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正式成立,并在以后的3年中资助了20部影片的创作,其中最多的一部投资达30万马克。德国青年电影创作者拍摄出了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
至今仍有意义的作品。这些影片从1966年起,开始进入了商业发行网。

二、德国青年电影

这是新德国电影发展的初期阶段,德国青年电影的先驱者之一是让—玛丽。斯特劳布。他于1933年出生在法国尼斯,1958年来到德国,并在流亡德国期间拍摄了实验影片。他的全部作品都是与妻子达尼埃尔,西耶共同摄制的。她做过丈夫影片的编剧、制片、导演、剪辑等工作。斯特劳布的影片追求的是一种布莱希特式的启蒙戏剧风格,他坚持台词、原着、思想真实可情,要求演员“少做动作,多念台词”。他的作品往往严肃、庄重而又细腻。斯特劳布的代表作品是《没有和解》(1965年),是根据海因利希·伯尔的小说《九点半钟的台球》改编而成的。影片通过三代人的生活将希特勒时代的德国与联邦德国在战后现实做了对比,演员口中是极具有文学化台词,影片演员的说话方式、
场面调度和画面构成旨在让人们体验现实,而不是面对现实。这种风格,体现了导演试图按照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所要达到某种间离效果的追求,同时它还使人们想起电影史上着名的德国表现主义流派。许多的影评家都注意到这是一部“用历史的闪回镜头直接回顾了纳粹时代”的影片,“是一部有政治现实意义、风格新颖的先锋派影片”。

亚力山大。克鲁格也是先驱人物之一。他出生于1932年,曾做过法学家、律师、作家等,他导演了代表作品《向昨天告别》(1966年)。影片表现了一个从民主德国来到联邦德国的妨娘阿尼塔·G的艰难生活,她处处受到人的打击,被人践踏利用。影片剧情大幅度跳跃,采用了不少纪录手法和漫画式的表演。“影片之所以产生好的效果,不仅由于影片的叙事手法,还由于影片对主要人物命运的同情,对社会的批判,发人深思的讽刺和它特定的内容”。这部展现‘‘冷漠、落后、家长式作风,当权者的变态心理”的影片曾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银狮奖。
还有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和作品:福尔科·施隆多夫于1966年拍摄了《青年特尔勒斯》,这部“对早期法西斯精神的探讨”的影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国际批评家奖”;威尔格。赫尔措格于1967年拍摄的《生活的标志》影片描述的是士兵施特罗斯特策克在一个无所事事的小岛上如何因荒诞处境变疯的故事,赫尔措格希望表现“希腊风光中阴森可怕而在理智上又无法理解的力量”,这部影片已经可以看出该导演后来的一贯的风格和追求;约翰内斯,沙夫的影片《纹身》讲述了一个16岁的小伙子如何枪杀了自己的养父,“简单的最后行动代表了青年人对传统社会的空谈和自满的抗议”。这部影片与法国新浪潮电影颇有共同之处,“它体现了新德国电影与新浪潮电影相结合的特征:导演们想要表达的是他们亲自目睹和经历过的事情”。以后还有:彼得·沙莫尼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狐狸禁猎期》;乌尔里西·沙莫尼拍摄的点画派风格的影片《它》和《年复一年》;哈罗·曾夫特拍摄的《慢跑》;克里斯蒂安·里舍尔特拍摄的《倒立吧,夫人》;汉斯—于尔斯,波兰德拍摄的《猫和鼠》;爱德加·赖茨拍摄《进餐》等等。

第四节 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
70年代中期,新德国电影进入创作高潮,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是威尔格·赫尔措格、福尔科·施隆多夫、赖纳·威尔纳·法斯宾德和威姆·文德斯。

威尔格·慧尔指格(又名:W.H·斯蒂佩蒂奇)

如果说艺术家是一个“离群索居者”的话,新德国电影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人物是赫尔措格,正像他影片中那些“孤家寡人”的主人公一样,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位孤独的艺术家。赫尔措格说:
“就因为我是独自一人,而且还将独自工作下去,所以很难将我的影片归人这里的某个流派”。
1967年,他在希腊拍摄了《生活的标志》一部短片之后,又在萨哈拉拍摄了《法塔·莫尔加纳》(1968年);拍摄了《诛儒也是从小长大》(1968年);1973年,他到了秘鲁和巴西,拍摄了《阿吉尔——上帝的愤怒》,影片采用传说中纪实手法,描写了1590年到黄金国探险的僧侣阿吉尔的故事。表达了某种社会秩序的瓦解和狂想在现实面前的失败。这是一部“妄想和放纵的叙事诗”。1976年,他执导的影片《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记叙了上个世纪一个遭受社会偏见的弃儿卡斯伯·豪译尔的故事,他心理愚钝和反常。这部半记录、半自传体的影片揭露了特权和教会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的虚伪和利己
主义。8毫米胶片拍摄的主人公梦境很有特色,成为赫尔措格“最有力量和风格最统一的影片”,荣获了戛纳国际电影节奖。1978年,他还曾重拍了茂瑙的《夜间幽灵诺斯费拉杜》。1982年,赫尔措格导演了《陆上行舟》,主人公梦想在亚马逊河上游的森林里建起一座歌剧院,让伟大的卡鲁素来唱歌,他开始了旅行并在士着人帮助下把行舟搬过山岭。影片在瑰丽壮观的大自然景色中和古朴纯真的民风中激荡着艺术家更加执迷、颠狂的心理状态。赫尔措格说到:“我的影片是由于某种强烈的迷恋产生的……”,这部影片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孤独和疯狂、异域疆土的自然风光成为赫尔措格影片的一贯的主题。在赫尔措格的影片中,他热衷于刻画那种边缘与孤独的人物,探讨人物“疯狂的迷恋”的心智,在这一点上他与法国“左岸派”电影有近似之处。他的影片极富浪漫色彩,有强烈的造型意识和动人的古典音乐。他的电影剧作略欠一筹,一如《陆上行舟》河流中走船,放而不收,削弱了戏剧张力,令观众感到沉闷、拖杏,有时晦涩、难懂。

福尔曼.施隆多夫,

早年在巴黎攻读政治学,然后进入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制作。他曾做过马勒、雷乃和梅尔维尔的副导演,也是从短片开始创作生涯的。1966年,他的处女作《青年特尔勒斯》‘‘预示了新德国电影的觉醒”,影片编剧是他后来的妻子和主要合伙人特洛塔。
1967年《剧烈的争吵》的成功,使他同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签订了6年的合同,开始转向拍摄历史题材的影片。1971年的《科姆巴赫穷人的暴发》起源于民间传说,叙述了民工拦路抢劫一辆钱车的故事,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感情,批判了社会,“对具有新特征的乡土电影的发展是个贡献”。1972年后,他从历史转向当代,拍摄对德国社会现状进行精辟分析的系列影片,并从1960年“作者电影”较窄的观念转到较大的观众层面。
1975年《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描写一个收容无政府主义者的年轻妇女最终成了舆论界的牺牲品。1976年他拍摄了根据尤斯奈尔原着改编的《死刑》。在1978年《秋天的德国》中,他“技艺更加精湛”。1978年《锡鼓》影片通过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孩子的故事对德国历史及现实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这部史诗般的巨幅画卷于1979年同《现代启示录》并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阂大奖,1980年又赢得美国奥斯卡最佳外国影片奖。
他的80年代仍然是丰厚的;《伪造》(1981年)、《斯万的爱情》(1983年)、《一个保姆的故事》(1989年)等等。施隆多夫擅长导演艺术片,是一个“在所有导演中最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也是一个注意市场和同观众交流的人。施隆多夫注重电影剧作,有浓厚的文学功底。他的代表作品《锡鼓》等,对处于社会重压下的人物变态心理的描写以及他对文学作品的倚重使他同法国“左岸派”电影人士及作品十分接近。然而,他对电影基本技法的注重、对观众的顾及、与电影明星的多次合作,又使他同这些导演以及新德国电影的其他人明显不同。目前,他主要在美国拍片,而这些“超级制作削弱了他的艺术才华”。

赖纳·威尔斯·法斯宾德

新德国电影多产的天才法斯宾德是多面手,他曾做过记者、戏剧编剧、戏剧导演。
70年代他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并从舞台转向电影,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的栖棚如生的人物形象。1969年一1976年,他总共导演了29部长故事片和一部5集电影系列片。
1969年,在柏林电影节轰动的《爱比死更冷酷》“表现了毫无用处的可怜人”,影片中的移动摄影不同反响,那是他的第一部作品。1970年《谨防神圣的妓女》把戏剧排演的喜怒哀乐搬上银幕。
1971年,法斯宾德在《四季商人》里讲述了一个无法满足母亲要求的菜商在饮酒后死亡的故事。影片仅用了l1个拍摄工作日,充满风格化与舞台艺术痕迹,法斯宾德的创作风格达到高峰,在他的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同性恋的主题。1972年,法斯宾德仅用了10天拍摄完成了《佩特拉·冯·康德的辛酸泪》。1973年,他导演《恶梦吞噬灵魂》片中60岁的老妇嫁给了一个年轻的摩洛哥外籍工人,当她能够战胜社会的种族偏见时,却无法克服他们面对的种族差异。1975年的影片《自由的强权》又一次显示了法斯宾德偏爱的主题,一个同性恋青年被人利用后又被抛弃,惨死街头。1977年导演的《中国轮盘赌》、1978年推出反法西斯题材的《玛丽亚·布朗恩的婚姻》、1978年与施隆多夫联合导演的《秋天的德国》、1980年,另一部反法西斯主题的影片《莉莉·马莲》问世。1981年4月法斯宾德在“世界报”采访他时说:“如生命允许,我希望拍摄12部反映德国各个不同时期的影片;第一个描写第三帝国的主题是《莉莉,马莲》。但不是最后一个……,我在寻找自己在祖国历史中的位置,我为什么是个德国人?”法斯宾德的声明体现了新德国电影艺术家的觉醒和责任。1982年,他在导演了《薇洛尼卡·弗斯的欲望》和高度风格化的影片《水手克莱尔》后离世,年仅36岁。
法斯宾德绝大部分影片的电影语言无大新意,采用的是他崇拜的美国“好莱坞”电影模式,是一种传统情节剧。其中最大特点是他对艺术的真诚和对社会的直言批判,他敢于把德意志沉重的罪孽意识摆上银幕,他也撕下自己的外衣,把种种非常态欲望和阴暗心理逐一解剖。法斯宾德的美学追求和创作倾向与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手派册”十分接近,他的影片中那种“乌托邦思想”和“悲观绝望’’也同手册派一样消极。他的影片有时出现‘‘简单化”的倾向,他的社会分析有时也难免“主观,浮浅”。
然而,在新德国电影艺术家中,他的真诚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

威姆,文德斯

这位曾攻读医气和哲学的大学生在投考巴黎高等电影学院时失败,他在巴黎电影资料馆通过观摩大量影片自学成才。
1971年文德斯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城市里的夏天》,这是“一个犯罪故事的历史”,影片中的囚犯因惧怕往昔而逃跑。他还拍摄了非情节化、不求表意的《守门员罚球时的焦虑》;这一风格同样反映在1974年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城市》中。1976年执导《时间的进程》,1977年美国演员德尼·霍普在他气氛神奇的影片《美国朋友》中担任主演。
1980年,他把美国导演尼古拉·雷依的传记故事搬上银幕,影片记叙了在无尽的公路旅行中电影机械师与他的朋友卡米茨的友谊与烦恼,这是一部典型欧式风格的公路片。1984年,摘职戛纳电影节的金棕阎的另一部欧式风格的公路片《德克萨斯州的巴黎》标志着文德斯“美国化倾向的高峰”,他表现了人的孤独、人与人之间的隔漠。1985年他拍摄了一部关于他的偶像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纪录片《东京之行》。1987年,《柏林上空》这部充满超现实主义气氛的作品问世。迁移、旅行是文德斯影片的惯常主题,他的电影语言修词中基本排除蒙太奇,形成对运动和场景不加剪辑的“坦率、冷静”的风格。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衰落:
同新浪潮电影—样,新一代的德国电影人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作者电影”和“艺术电影”,新德国电影在美学追求和制作方式上有很多与新浪潮相似之处,几百名导演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拍摄了近干部影片,形成持续不断的创作高潮和声势浩大、历时长久的电影运动。美国新好莱坞电影运动导演科波拉对旺盛时期德国电影作过安如下的评价:“过去的10年属于新德国电影,西德是现在唯一有所作为的电影国家”。
然而,70年代中、后期,经济危机已经表明德国电影有衰落,电影市场出现了萧条,德国影片在国内的放映收入几乎无法抵偿制版成本。据统计:其收入仅占全部影片收入的10%,1977年占4%。新电影对资助团体的依赖,使电影艺术受制于这些团体和电视台编辑部,同时也受制于主管这些部门的政治态度。“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由于提供资金过少丧失了影响,已于1976年解散。
1977年,法斯宾德还曾发表了将来只在国外拍片的声明轰动一时,引起人们议论纷纷。一些评论家认为“虽然电影导演们对运转不灵的团体和对缺乏评论界的支持表示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在别的欧洲国家或欧洲以外的国家拍摄电影的条件就比联邦德国优越却是使人怀疑的”。法斯宾德于80年代初业已故世,其他三大导演已到国外拍片。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主将在国外创作上的滑坡现象,证明了评论家的担忧。90年代的德国电影市场完全被好莱坞占领,有着先锋运动表现主义、德国室内剧、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民族电影也已日渐消亡。

⑦ 德国新电影四杰是谁

文德斯 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和赫尔措格并称为“德国新电影四杰”

⑧ 大家好,有谁知道新德国的代表导演和他们的代表作吗,谢谢呀!

0年代中期,新德国电影进入创作高潮,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是威尔格·赫尔措格、福尔科·施隆多夫、赖纳·威尔纳·法斯宾德和威姆·文德斯。

威尔格·慧尔指格(又名:W.H·斯蒂佩蒂奇)

如果说艺术家是一个“离群索居者”的话,新德国电影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人物是赫尔措格,正像他影片中那些“孤家寡人”的主人公一样,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位孤独的艺术家。赫尔措格说:
“就因为我是独自一人,而且还将独自工作下去,所以很难将我的影片归人这里的某个流派”。
1967年,他在希腊拍摄了《生活的标志》一部短片之后,又在萨哈拉拍摄了《法塔·莫尔加纳》(1968年);拍摄了《诛儒也是从小长大》(1968 年);1973年,他到了秘鲁和巴西,拍摄了《阿吉尔——上帝的愤怒》,影片采用传说中纪实手法,描写了1590年到黄金国探险的僧侣阿吉尔的故事。表达了某种社会秩序的瓦解和狂想在现实面前的失败。这是一部“妄想和放纵的叙事诗”。1976年,他执导的影片《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记叙了上个世纪一个遭受社会偏见的弃儿卡斯伯·豪译尔的故事,他心理愚钝和反常。这部半记录、半自传体的影片揭露了特权和教会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的虚伪和利己主义。8毫米胶片拍摄的主人公梦境很有特色,成为赫尔措格“最有力量和风格最统一的影片”,荣获了戛纳国际电影节奖。1978年,他还曾重拍了茂瑙的《夜间幽灵诺斯费拉杜》。1982年,赫尔措格导演了《陆上行舟》,主人公梦想在亚马逊河上游的森林里建起一座歌剧院,让伟大的卡鲁素来唱歌,他开始了旅行并在士着人帮助下把行舟搬过山岭。影片在瑰丽壮观的大自然景色中和古朴纯真的民风中激荡着艺术家更加执迷、颠狂的心理状态。赫尔措格说到:“我的影片是由于某种强烈的迷恋产生的……”,这部影片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孤独和疯狂、异域疆土的自然风光成为赫尔措格影片的一贯的主题。在赫尔措格的影片中,他热衷于刻画那种边缘与孤独的人物,探讨人物“疯狂的迷恋”的心智,在这一点上他与法国“左岸派”电影有近似之处。他的影片极富浪漫色彩,有强烈的造型意识和动人的古典音乐。他的电影剧作略欠一筹,一如《陆上行舟》河流中走船,放而不收,削弱了戏剧张力,令观众感到沉闷、拖杏,有时晦涩、难懂。

福尔曼.施隆多夫,

早年在巴黎攻读政治学,然后进入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制作。他曾做过马勒、雷乃和梅尔维尔的副导演,也是从短片开始创作生涯的。1966年,他的处女作《青年特尔勒斯》‘‘预示了新德国电影的觉醒”,影片编剧是他后来的妻子和主要合伙人特洛塔。
1967年《剧烈的争吵》的成功,使他同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签订了6年的合同,开始转向拍摄历史题材的影片。1971年的《科姆巴赫穷人的暴发》起源于民间传说,叙述了民工拦路抢劫一辆钱车的故事,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感情,批判了社会,“对具有新特征的乡土电影的发展是个贡献”。1972年后,他从历史转向当代,拍摄对德国社会现状进行精辟分析的系列影片,并从1960年“作者电影”较窄的观念转到较大的观众层面。1975年《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描写一个收容无政府主义者的年轻妇女最终成了舆论界的牺牲品。1976年他拍摄了根据尤斯奈尔原着改编的《死刑》。在1978年《秋天的德国》中,他“技艺更加精湛”。1978年《锡鼓》影片通过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孩子的故事对德国历史及现实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这部史诗般的巨幅画卷于1979年同《现代启示录》并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阂大奖,1980年又赢得美国奥斯卡最佳外国影片奖。
他的80年代仍然是丰厚的;《伪造》(1981年)、《斯万的爱情》(1983年)、《一个保姆的故事》(1989年)等等。施隆多夫擅长导演艺术片,是一个“在所有导演中最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也是一个注意市场和同观众交流的人。施隆多夫注重电影剧作,有浓厚的文学功底。他的代表作品《锡鼓》等,对处于社会重压下的人物变态心理的描写以及他对文学作品的倚重使他同法国“左岸派”电影人士及作品十分接近。然而,他对电影基本技法的注重、对观众的顾及、与电影明星的多次合作,又使他同这些导演以及新德国电影的其他人明显不同。目前,他主要在美国拍片,而这些“超级制作削弱了他的艺术才华”。

赖纳·威尔斯·法斯宾德

新德国电影多产的天才法斯宾德是多面手,他曾做过记者、戏剧编剧、戏剧导演。70年代他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并从舞台转向电影,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的栖棚如生的人物形象。1969年一1976年,他总共导演了29部长故事片和一部5集电影系列片。
1969年,在柏林电影节轰动的《爱比死更冷酷》“表现了毫无用处的可怜人”,影片中的移动摄影不同反响,那是他的第一部作品。1970年《谨防神圣的妓女》把戏剧排演的喜怒哀乐搬上银幕。
1971年,法斯宾德在《四季商人》里讲述了一个无法满足母亲要求的菜商在饮酒后死亡的故事。影片仅用了l1个拍摄工作日,充满风格化与舞台艺术痕迹,法斯宾德的创作风格达到高峰,在他的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同性恋的主题。1972年,‘法斯宾德仅用了10天拍摄完成了《佩特拉·冯·康德的辛酸泪》。 1973年,他导演《恶梦吞噬灵魂》片中60岁的老妇嫁给了一个年轻的摩洛哥外籍工人,当她能够战胜社会的种族偏见时,却无法克服他们面对的种族差异。 1975年的影片《自由的强权》又一次显示了法斯宾德偏爱的主题,一个同性恋青年被人利用后又被抛弃,惨死街头。1977年导演的《中国轮盘赌》、 1978年推出反法西斯题材的《玛丽亚·布朗恩的婚姻》、1978年与施隆多夫联合导演的《秋天的德国》、1980年,另一部反法西斯主题的影片《莉莉· 马莲》问世。1981年4月法斯宾德在“世界报”采访他时说:“如生命允许,我希望拍摄12部反映德国各个不同时期的影片;第一个描写第三帝国的主题是《莉莉,马莲》。但不是最后一个……,我在寻找自己在祖国历史中的位置,我为什么是个德国人?”法斯宾德的声明体现了新德国电影艺术家的觉醒和责任。 1982年,他在导演了《薇洛尼卡·弗斯的欲望》和高度风格化的影片《水手克莱尔》后离世,年仅36岁。
法斯宾德绝大部分影片的电影语言无大新意,采用的是他崇拜的美国“好莱坞”电影模式,是一种传统情节剧。其中最大特点是他对艺术的真诚和对社会的直言批判,他敢于把德意志沉重的罪孽意识摆上银幕,他也撕下自己的外衣,把种种非常态欲望和阴暗心理逐一解剖。法斯宾德的美学追求和创作倾向与法国新浪潮时期的 “电影手派册”十分接近,他的影片中那种“乌托邦思想”和“悲观绝望’’也同手册派一样消极。他的影片有时出现‘‘简单化”的倾向,他的社会分析有时也难免“主观”、浮浅”。然而,在新德国电影艺术家中,他的真诚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

威姆,文德斯

这位曾攻读医气和哲学的大学生在投考巴黎高等电影学院时失败,他在巴黎电影资料馆通过观摩大量影片自学成才。
1971年文德斯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城市里的夏天》,这是“一个犯罪故事的历史”,影片中的囚犯因惧怕往昔而逃跑。他还拍摄了非情节化、不求表意的《守门员罚球时的焦虑》;这一风格同样反映在1974年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城市》中。1976年执导《时间的进程》,1977年美国演员德尼·霍普在他气氛神奇的影片《美国朋友》中担任主演。1980年,他把美国导演尼古拉·雷依的传记故事搬上银幕,影片记叙了在无尽的公路旅行中电影机械师与他的朋友卡米茨的友谊与烦恼,这是一部典型欧式风格的公路片。1984年,摘职戛纳电影节的金棕阎的另一部欧式风格的公路片《德克萨斯州的巴黎》标志着文德斯“美国化倾向的高峰”,他表现了人的孤独、人与人之间的隔漠。1985年他拍摄了一部关于他的偶像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纪录片《东京之行》。1987年,《柏林上空》这部充满超现实主义气氛的作品问世。迁移、旅行是文德斯影片的惯常主题,他的电影语言修词中基本排除蒙太奇,形成对运动和场景不加剪辑的“坦率、冷静”的风格。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衰落:
同新浪潮电影—样,新一代的德国电影人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作者电影”和“艺术电影”,新德国电影在美学追求和制作方式上有很多与新浪潮相似之处,几百名导演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拍摄了近干部影片,形成持续不断的创作高潮和声势浩大、历时长久的电影运动。美国新好莱坞电影运动导演科波拉对旺盛时期德国电影作过安如下的评价:“过去的10年属于新德国电影,西德是现在唯一有所作为的电影国家”。
然而,70年代中、后期,经济危机已经表明德国电影有衰落,电影市场出现了萧条,德国影片在国内的放映收入几乎无法抵偿制版成本。据统计:其收入仅占全部影片收入的10%,1977年占4%。新电影对资助团体的依赖,使电影艺术受制于这些团体和电视台编辑部,同时也受制于主管这些部门的政治态度。“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由于提供资金过少丧失了影响,已于1976年解散。
1977年,法斯宾德还曾发表了将来只在国外拍片的声明轰动一时,引起人们议论纷纷。一些评论家认为“虽然电影导演们对运转不灵的团体和对缺乏评论界的支持表示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在别的欧洲国家或欧洲以外的国家拍摄电影的条件就比联邦德国优越却是使人怀疑的”。法斯宾德于80年代初业已故世,其他三大导演已到国外拍片。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主将在国外创作上的滑坡现象,证明了评论家的担忧。90年代的德国电影市场完全被好莱坞占领,有着先锋运动表现主义、德国室内剧、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民族电影也已日渐消亡。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607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584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563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279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296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945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251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676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693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