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电影 » 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

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

发布时间: 2023-03-22 03:41:54

1. 巴赞的新浪潮之父

二战后,全法国电影界袭稿岩的核心之地就在法国电影资料馆,这里是无数电影迷们心驰神往的圣地。法国政府为法国电影资料馆提供了一个小放映间,一些工作人员及少量资助,许多四五十年代的法国着名影人经常聚集在资料馆观影、讨论,无数的前辈导演,还有未来的敬坦新浪潮导演参与其中。曾经流落街头、风餐露宿的孤儿,也曾因为偷窃而沦为少年犯,最终被电影理论家与影评家巴赞收养的弗朗索瓦·特吕弗,靠在水坝工地上当小工为生的让-吕克·戈达尔,这两个“新浪潮”领军人物都是影迷出身,都有钟情于在法国电影资料馆病态地看电影,都皈依在《电影手册》门下,最终都成为“新浪潮”的旗手,最后投身“五月风暴”,用洪流之势在戛纳革了电影的命。
1950年,电影理论家与影评家巴赞创办《电影手册》。巴赞在战后法国电影理论界一直保持着强有力的战斗者姿态,他批评战后法国电影只重浮华、商业性,依赖大制作和明星获得利润的作法,倡导年轻的电影工作者拍摄直面生活、朴实无华的写实之作。这奠定了《电影手册》的办刊基调,巴赞本人也毫无疑问地被冠以“新浪潮之父”的美誉。巴赞出生于1918年,逝世于1958年。他虽然没有亲眼看到这个新的电影运动,但他的理论却为“新浪潮”作了开路先锋;他写了许多的影评文章,奏响了“新浪潮”电影的先声。巴赞的理论在50年代曾引起了西方的轰动,使得正统的“蒙太奇”理论受到冲击。巴赞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巴赞在《摄影影象的本体论》中,提出了“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的美学原理。他说:“摄影机镜头摆脱了陈旧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纪实的特征。它和任何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巴赞的“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被称作是“写实主义”的口号。二、场面调度的理论。巴赞希望电影工作者认识到电影画面本身所固有的原始力量,他认为,解释和阐明含义固然需要艺术技巧,但是通过不加修饰的画面来显示含义也是需要艺术技巧。“场面调度”的理论,也有人称其为“景深镜头”理论或“长镜头”理论。“场面调度”是“新浪潮”导演最为看重、也最引以为傲的创新,戈达尔在《筋疲力尽》中就毫无炫技地利用长镜头的摄影机运动,巧妙地与蒙太奇的剪接完美融合。
《电影手册》既是“新浪潮”的发祥地,也是精神堡垒,笼络了一批“新浪潮”精英。让一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埃里克·侯麦、克劳德·夏布罗尔、雅克·里维特便是其中的主力中坚,被称为《电影手册》的五虎将。他们一方面通过撰写影评遵奉巴赞的电影理论,另一方面通过拍摄短片来实践自己的理论,争取新电影的身份认同。
“作者论”是《电影手册》派导演们的另一个重要口号。在戈达尔、特吕弗、夏布罗尔等人眼中,导演应该是电影作品的作者,而同一导演的一系列作品,则要求有统一的风格。 “作者论”的核心是反传统,所以,当时法国社会的“优质电影”首当其冲受到批判。那种靠巨额投资,靠有把握的明星,靠以导演资历为主的制片制度,靠大量采用布景等人工手段,靠故事情节吸引人,以及影片制作周期长等等,在他们看来这与好莱坞在制作上毫无两样。“新浪潮”提出:“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要成为影片的制作者”。戈达尔大声疾呼:“拍电影,就是写作”。特吕弗宣称:“应当以另一种精神来拍另一种事物,应拍御当抛开昂贵的摄影棚……,应当到街头甚至真正的住宅中去拍摄……”。当他们自己拿到了摄影机之后,采取了与“优质电影”完全不同的制作方法。所以人们说:“新浪潮首先是一次制片技术和制片方法的革命”,它沉重地打击了法国好莱坞式的“优质电影”。

2. 《无人是孤岛侯孝贤的电影世界》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无人是孤岛》([美] 詹姆斯•乌登)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com/s/1MVBnzmHgGmOeHurScu0izA

提取码: 3rxq

书名:无人是孤岛

作者:[美] 詹姆斯•乌登

译者:黄文杰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7-1

页数:358

内容简介:侯孝贤是我国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也是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重要作品包括《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和《海上花》等。本书完整全面地论述了他的创作生涯,阐明了他独一无二的成就与风格的形成及演变。作者认圆宽为侯孝贤电影反映了台湾独特的历史与地理状况,并且只可能诞生于那种环境之中。本书也考察了侯孝贤电影对其他亚洲导演的区域性影响。

一部杰出而具开创性的着作。在研究侯孝贤的同类文献中,本书以其覆盖广泛、分析详尽而独树一帜。作者同样观照成就侯孝贤其人其作的宏观的历史与社会框架、对其创作有更直接决定作用的工业与文化因素,以及他的创作生涯所发展的独特的美学策略。本书对侯孝贤作品及其背景所作的精确分析,使之成为英语世界余做任何研究侯孝贤的学者的重要资源。

——裴开瑞(Chris Berry),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侯孝贤是世界影坛上最迷人然而也最迷惑人的导演。本书不仅是一项作者研究,还对台湾历史、文化、政治与电影做出了丰富的描述。作者运用大范围的一手资料和引人入胜的电影分析,风格是平易、机智和犀利的。本书无疑是华语电影与电影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竖腔衡现。

——叶月瑜(Emilie Yueh-yu Yeh),香港浸会大学

作者简介:詹姆斯•乌登(James Udden),曾任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现为葛底斯堡学院电影研究副教授。长期研究台湾电影与亚洲电影。为完成本书,赴台居住多年,多次深入采访侯孝贤及其合作伙伴。

黄文杰,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副编审,曾在《电影艺术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电影论 文。

3. 岩井俊二是怎样的一位电影创作

有“纯爱电影教父”之称的岩井俊二是日本着名电影导演、作家及纪录片导演,并被誉为“日本新电影运动旗手”。岩井俊二的电影题材大部分以纯爱、浪漫、暗恋及物哀为主线,电影镜头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通常在色彩上进行艺术化处理,并且在影片中即使直面死亡,也设计得唯美而赋有诗意,同时岩井俊二善于运用不同的剪辑手段对电影进行剪辑处理,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本文阐述了岩井俊二的生平,分析了其电影题材的感情艺术特色,并对他的电影镜头艺术特征进行了探讨。

从事电视行业的几年时间内,岩井俊二先后拍摄录制了MTV《在太阳照耀的山坡上》、电视连续剧《我的孩子是个陌生人》《被骄纵的人》《玛利亚》等多部作品。岩井俊二的才华在电视行业初露锋芒。随后在1992年,他拍摄了《夏之物语》《鬼汤》《来杀我的男人》《螃蟹罐头》等精彩绝伦的电视作品。1993年,岩井俊二拍摄的《飞上天的烟火,是从下往上看,还是从侧面看》获得了1994年的日本电影导演协会新人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并非电影作品,而是属于电视剧行列,也由此看出,岩井俊二的电影艺术修为已经得到了日本电影界的认可。而1994年,他拍摄的电视短剧《爱的捆绑》更是获得了1995年柏林电影节的NETPAC奖,岩井俊二的电影生涯正式拉开帷幕。

1995年,岩井俊二拍摄的首部电影《情书》引起了日本乃至国际影坛的强烈反响,影片不仅被看作日本新电影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且日本《电影旬报》授予岩井俊二最佳导演奖,同时,该片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之后,他拍摄了《梦旅人》《燕尾蝶》等经典影片。《梦旅人》以精神病患者为题材,该片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中获得记者评审委员会奖。而《燕尾蝶》耗资500万美元,成为迄今为止岩井俊二最重要的代表作。1995年可以说是岩井俊二创作的一个高峰期和收获期。

岩井俊二的才华不仅表现在电影艺术上,同时他对音乐、文学、绘画也深有研究。他凭着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在电影创造拦升中表现出严谨、慎重的职业态度。例如,1998年他创作《四月物语》后花费了八个月的时间亲自对影片进行剪辑拼接处理,力求作品的完美。而影片《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他与小林武史的第二次合作,其中影片的多首歌曲是由岩井俊二创作完成的。2004年,他创作的首部喜剧电影《花与爱丽丝》中的音乐也都是岩井俊二本人创作的。同时,他还出版了三本小说――《情书》《燕尾蝶》和《华莱士的人鱼》以及《垃圾筐里的戏剧》和《现在和那时的岩井俊二》两本散文。另外,他还将《情书》《燕尾蝶》改编为漫画。这些艺术成就奠定了岩井俊二在电影创作中的`艺术根基。

4. 新浪潮电影运动中,诞生的大师都有哪些

新浪潮电影运动,他诞生了非常多的一些大师,比如其中就有奠基人克劳德夏布洛尔还有戈达尔特吕弗,他们都是这场运动里面所诞生的大师级别的导演。

新浪潮电影运动,它主要是从法国开始的,但从此以后世界各地包括日本,加拿大英国等一些法国等一些国家,他们都开始了相同的或者类似的运动,他们中间这些人有的是从电影学院毕业的科班生,有的是因为一些特殊的经历结果与电影相遇了。比如这里面就有一个大师叫特吕佛,他就没有上过电影学校,也没有受过如何拍摄电影这方面的专业训练,而他们对于电影的认识完全是通过看一些电影才知道的,虽然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拍摄一部电影,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看一些非常不好的电影,从这些电影里面他们知道了一个好的电影不应该怎么去拍摄。

5. 你心目中的侯孝贤电影三佳分别是哪三部

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运动(1982-1987)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有杨德昌、曾壮祥、万仁等。他们的作品有《光阴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小毕的故事》《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等。

台湾新电影运动兴起的原因有:
1、电影业的不景气,中影改组;
2、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影响;
3、新的电影观念(作者论、艺术电影)等美学标准的输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等;
4、新的人才的涌现(独立制品相对自由为侯孝贤、陈坤厚等本土人才的出现提供了机会,留学欧美的青年归来如万仁、杨德昌、柯一正)
5、台湾社会的转型:70年代末国民党权威统治的松动,台湾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之所以认为这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般宏大的影片,是因为侯孝贤不再只是把创作投视于自身的记忆,而投向了整个民族国家的记忆,这是大师级导演的水准。就像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有《活着》、陈凯歌有《霸王别姬》、田壮壮有《蓝风筝》,这些同样都是把视线投向了社会的。

不再拘谨于小我,而是通过小我投射到整个社会。

一个导演能有这样的勇气,有这样的担当,能够直面国家民族的历史,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在题主所说的主流电影界评价最高的原因吧。

6.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主张、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张:记录性可断定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一。实景拍摄,摄影机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传统场面调度理论消失。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同时避免舞台观念的戏剧用光。

长镜头、景深镜头的运用每个镜头成为完整一段,体现创作者忠于自然的客观性,体现巴赞“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观点。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罗伯特·罗西里尼 :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誉为"战争三部曲",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进入全盛期,《意大利万岁》。

2.维斯坎迪:

《沉沦》、《大地在波动》、《受苦的人们》

3.德西卡:

《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

4.德桑蒂斯:

《罗马十一时》

(6)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指20世纪40年代在意大利开始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电影运动后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意大利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变西方与美国电影力量对比,并向传统戏剧电影挑战,创造更为电影的艺术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710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678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663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404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395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1046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329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755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781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