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电影 » 美国二战电影的主题思想

美国二战电影的主题思想

发布时间: 2023-03-22 01:54:21

㈠ 从视听主题叙事等角度分析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写二战时期的影片,讲述了盟军一只八人小分队潜入德军后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找到并带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还给他那已失去四个儿子中三个的母亲的故事。 比照以往,战争题材的影片往往节奏紧凑,而这部影片却是个例外,挥毫泼墨用了整整40分钟描写诺曼底登陆的血腥场面,以至许多观众都因受不了这样的视觉刺激而提前退场。作为一个“极热”的热开场,导演无疑为屏幕前的观众们制造了与电影内容极为相符的情境,战争是惨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时显得如此脆弱,枪林弹雨穿透头盔、撕裂身体;士兵在滩头上寻找自己的残肢断臂;一声炸响过后,米勒拖着的伤员只剩半截……战争场面的还原达到罕见的真实。而气氛烘托浓烈之余,导演也精明地埋了铺垫,即为日后把人小分队深入德军的巨大危险性作了全面预告,先让观众在自己心里有了对比,当然也就更迫切地想知道艰巨的任务如何完成。情境这座平台的成功设置,开拓了日后情节冲突发展的空间。四十分钟漫长视听刺激过后,本片节奏的功力开始凸现:导演仅用了五分钟的胶片,八人小分队就已走在了寻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节交待简洁明了。一行人行军的过程可算开端单元的句号,到此为止,每个成员的性格都已有所体现,小翻译厄本跑前跑后问这问那既松弛了气氛,又为下文揭开“米勒战前的职业”打下伏笔。全片也进入带入过程。带入单元的第一个小高潮发生在第56分钟,列兵卡帕佐被狙击手击中,不幸牺牲;第二个高潮仅在两分钟后的58分,双方无意间产生对峙,最后以敌方被击毙告终。两个高潮连接得如此紧密,仿佛预示着本该得到休息的精神并不可放松,置身战争,理当如此,但一味强调警惕、危险不但不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也难免把自己的门槛垫高,于是新因素介入——第一个瑞恩带着搞笑的蠢气上场,一点失望过后,留给观众更多的是希望。第三个高潮来临,以数铭牌为过渡,小分队的又一名成员——军医迪克•魏德死在攻击伞兵的堡垒前;紧接着厄本放走德国人引发了第四个动作性不强,却更为重要的高潮:列兵鲁宾扬言离开,军士豪沃兹举枪阻拦。这个高潮的人物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不单单是小分队里的上下级,还有队员之间的分歧,以及最终极的矛盾——此次行动到底值不值得的点题,导演代米勒作了最机智的回答。这个高潮也可以看作发展部的内容。真正的瑞恩出现,是在影片过半,可见导演的目的很明确——救谁并不要紧,重要的是救人这项行动。个人认为接下来守桥战斗的开始就已是高潮的部分了,发展部只有十几分钟,完成一个任务的转移——救瑞恩到守桥。有趣的是,守桥阶段的战斗与开头诺曼底登陆的长度相仿,都是四十分钟左右,可见本片叙述的轻重缓急,导演拿捏的大胆而准确。作为高潮,这部分本该是情感最强烈、最紧张的时刻,主人公命运的高潮,主题的高潮,性格的高潮,但又由于战争题材的缘故而变为视听等感官刺激的高潮,所以可以说这部影片的视觉高潮和主题高潮在时间上是相一致的,便于观众体悟电影的主题。高潮与结局连接紧密,而实际高潮的结束也就意味着表达的完结,最后老瑞恩在陵园的一场戏更多是为结构的完整性服务,而非情节上的必然连贯。继结构合理之外,影片的人物塑造亦非常成功。八人小分队,人皆迥异。军士豪沃斯是米勒上尉的忠实下属;下士厄本是连短兵相接时都会用敌国语言喊“放下枪” 的小翻译;军医迪克•魏德事业心强烈,常为自己无法担负与身份相符的职责而自责;其他四人都是列兵,鲁宾对米勒上尉来说不是省油的灯,这个机智刻薄的纽约客毫不掩饰对此项行动的愤慨和质疑;卡帕佐是个心地善良的澳大利亚人;利施很有正义感,他为纳粹对犹太人的所作所为义愤填膺;狙击手杰克逊长着一幅桀骜不驯的面孔,却是个虔诚的教徒,把每一个狙击对象当作上帝赐予他的礼物。 而我想详谈的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大兵——瑞恩。 米勒。米勒是个英雄,却不是唯一的英雄。如果当面跟他这么说,他一定会笑着让言者滚蛋。毕竟,“英雄”这个词只对活着的人有意义,只对在乎他的人有意义。颤抖的右手、倒下的战友、失聪、指挥战斗、抢滩成功,与其说这是性格的铺开,毋宁说是对米勒能力的首肯。可以说到军医死前,他都可被任意一部战争片中的长官所代替。服从命令,宽容下级,所有的抱怨照单全收,所有的任务漂亮完成。可以说导演塑造了一个真正立体的分队长,他不是靠等级威信、军人责任感支在下属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会把袒露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当作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羞于与人分享却又自豪而甜美的经历。当然,他决不会忘记身为军人的职责,和那个待他拯救的孩子的幸福。这部影片的美国色彩浓郁,家庭对美国人来说,几乎等同于信仰,我想米勒在执行任务的同时,一定也无数次在心里抱怨再自我安慰,或许每次说服自己的,除了“救了瑞恩,就离家近了一步”之外,还有“救瑞恩的家,也是救我自己”吧。军医下葬时,那个男人独自一人的哭泣突然很动人。 瑞恩。大兵瑞恩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处于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这次行动本身的意义所掩盖。但是,略去拯救对象的额外身份,他,又是观众了解美国最普通士兵的途径。瑞恩就像一扇窗,透过他,不难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国年轻人在没有被社会赋予特殊关照时应有的战争经历,那些跟瑞恩一道守桥的战士们,甚至包括去拯救瑞恩的小分队。被拯救,这是外界不为他所掌控的因素赋予他的义务,与他无关,因而影片的视角扩大了,在守桥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讲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场戏,导演并非在试图说服观众,力证这次行动是在拯救一个多么值得怜悯的家庭,而是通过瑞恩的嘴,说出每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战前,谁都有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他们被子弹击中时要为之感伤和不舍的东西,那究竟是什么?可能在美国,那是家庭的回忆,在别的地方又是别的什么,总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怀恋的,却又远离的东西。战争的作用在这里仅仅是毁灭所能毁灭一切,战斗者们便是要夺回他们能夺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体现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更为类型化,同样更具有现实意义。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部影片的镜头运用很见功底,导演的意图在镜头中往往表现得十分明确,并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达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钟里,与其他人也一样,小分队队员抢滩时平行蒙太奇利落的切来切去要传达给观众的不只是“脸熟”(对第二次看片的人是),更多的是战争的高强度视听施压,导演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人类成片死去的过程,还有一些未死之人争取活下来的过程,在这里没有英雄没有猛将,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随时可能化为冰冷的统计数字中的一个,没人相信“理智”,正如没人会有意识的试着躲一颗子弹。又如卡巴佐牺牲的一场戏,镜头大部分时间对着敌方的高楼上的狙击手,主观镜头与脸部特写频繁切换,显示出人物内心的犹豫不决,琢磨不定,而当镜头里的准星终于辨认出狙击手杰克逊的影子,却也是自己命丧黄泉之时。一个反视角的运用告诉我们,在战场上一对一的决斗中根本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言论必要,因为那时除了生,就是死。镜头的内容完全与所要表达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后开枪打死他曾放走的德国人时,摄影师并没拍尸体,可见死的是谁并不重要,重要强调的是,他终于敢杀一个该死的人了。影片结尾米勒死去,贺信的声音作为画外音响起,那是美国政府在宣读给瑞恩母亲的贺信,硝烟尚未散去的战场上,空镜头缓缓移动,杰克逊炸黑了的高塔,战坑,破碎的桥面和尸体,每个行动着的人的表情都沉静而安详,他们还活着,他们在聆听,那些军方赞美瑞恩的语言那么美,那同样是赞扬所有军士的语言,所有活着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无畏的人们。 战争与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两侧,那么就注定了“毁灭”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战争片从不避讳人类为自己留下的创伤,而在战争阴霾的背后,同样折射出人性灿烂的光芒。

㈡ 美国二战影片特点

美国的二战影片,主角都集中在脊孝纯普通士兵身上,通过普通士兵的视角来观察战争本身,却很少体现美国的将军或指挥官的慎旅戏份(但也有例外,比如《巴顿将军》就是一例,但这样集中体现美国将领的二战影片毕竟不樱咐是主流)。因此美国的二战影片显得更真实,刚好和中国的战争片相反

㈢ 美国二战电影的特点

1.美国人永远是好人,最后胜利的一定是美国人。
2.场面很华丽,很壮观。
3.总会有一两个英雄。
4.对美国的修饰,会让很多美国人骄傲。
5。。。。。

㈣ 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想表达一个什么主题思想

影片开头的诺曼底登陆抢滩场面,相当程度重现了当年战争的残酷与惨烈。但即使在惨烈的战争下,也有不屈不挠的意志,以及为了兄弟情献身的决心!说到着名编剧罗伯特·罗达特(Robert Rodat)创作本片剧本灵感的来源,与诺曼底登陆战役50周年纪念和罗达特儿子的降生密不可分。罗达特回忆说:“关于诺曼底登陆的书籍不胜枚举,儿子降生时,我恰巧正在读这些书。那时,我住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小镇里。每天早上,我都要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出去散步。小镇中心矗立着一座纪念碑,上面镌刻着自美国独立战争以来为国捐躯的小镇英雄们的姓名。从中可以看出,几乎在每次战争中都有同胞兄弟一起血洒疆场。在战争中失去一个儿子已然非常痛苦,而同时失去几个儿子的悲恸更是可想而知。”罗达特将自己对影片的构思告诉给制片人马克·戈登(Mark Gordon),戈登认为这是一个既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又可以深刻剖析战争中人性弱点的好故事。1994年,罗达特和戈登连同制片人加里·莱文森(Gary Levinsohn)一起将这个构思发展扩充为剧本。随后他们将剧本分别送给大导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和他们一直认为最适合担纲主演的汤姆·汉克斯。令他们喜出望外的是,斯皮尔伯格和汉克斯对这个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汉克斯说:“我一直对二战历史很着迷,而且一直在寻找能够从人性或人类情感经历而不只是从战略行动上来描绘整个二战的书籍与材料,而《拯救大兵瑞恩》的编剧正是出神入化的将这一点描绘得淋漓尽致。这部影片不仅是一个气势恢宏的战争故事,更是一个催人泪下的剖析战争中人性的影片。” 斯皮尔伯格与汉克斯交情莫逆,两人一直希望能够携手合作,本片终于让他们梦想成真。“能和汉克斯合作我很兴奋,我对他一直十分敬仰,而这次拍片的经历使我对汉克斯的为人和演技都更加钦佩。汉克斯经常能够提出一些重要建议,而当我阐明塑造角色的看法时,他总能虚心聆听,”斯皮尔伯格说。

㈤ 十部不容错过的二战经典电影,充分展现战争的残酷,人性的真善美

《最长的一日》影片以诺曼底登陆为故事线,讲述了在诺曼底登陆刚开始所出现的事情,影片从同盟军和德国军队的角度,讲述诺曼底登双方所发生的事情 。影片充分展现了人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恐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钢琴家》影片讲述一个天才的波兰钢琴家在二战期间,为躲避战乱,藏在城市的废弃的建筑中,后被一名德军军官发现,由于钢琴家的才华被德军官欣赏,从而被德军官冒死保护,钢琴家也因此等到了战争结束,获得了自由,在人们的帮助下,走出了战争对他心灵上的创伤,并重新从事他热爱的事业。

《桥》影片讲述在二战快结束的时候,德军面临失败不甘心,为了赢得一丝的喘息,德军需从南斯拉夫撤退,从而回到本国,以便做最后的挣扎。但是反战争的人民不会答应,双方围绕一座桥梁而展开激战,后经过这座桥的设计师亲手炸掉自己设计的桥梁,断送了德军生还的最后的希望。

《拯救大兵瑞恩》电影讲述了,一个美国家庭的4个儿子在二战期间陆续死亡了3个儿子,最小的儿子也下落不明,为了不让这个家庭在市区最后的一个儿子,军队上层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这个家庭仅剩的小儿子找到他并安全地救出来送回家。

《敦刻尔克》影片以敦刻尔克大撤退为线,讲述二战早期,英法同盟军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在德军不停地逼迫下,当时的英国和法国的政府以及当时的海军派遣大批的船只,动员全国人民营救同盟军队。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影片讲述了游击队长瓦尔特带领多名勇敢的游击队员,凭借出色的谋略和游击队员的大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下,找出了潜伏在队伍内部的间谍,后经过一系列的战斗,从而成功的阻止了敌人的阴谋。

《现代启示录》影片讲述了在越战后期,一位美军官在越南脱离军队,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军高层得知后,派遣军队进行调查,后被叛军捉拿,在此期间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毁灭和人性堕落后的贪婪残酷。

《巴顿将军》影片讲述二战期间,美军在北非的失利,巴顿临危受命,扭转败局,后转战多地,成为二战期间着名的战将,后因训练士兵时过激而遭到谴责,出来道歉。但巴顿在二战期间的军事才能,使他成为美国军史上和世界军史上有名的将军。

《西线无战事》影片讲的是马恩河战役中,有一帮德国儿童兵在战争中看到的,听到的,思想上从开始的紧张热血兴奋,到后来的麻木乃至厌烦上的转变,影片极度细腻的描述和展现战争期间不管是侵略国还是被侵略国的人民对战争在思想上的转变,对和平的渴望。

《桂河大桥》影片讲的是,二战期间日军侵占泰国后,利用战俘营中的战俘修桥,双反围绕桥,一方要修,一方要炸的故事,期间影片展现了日军对战俘的残暴,描绘了侵略者的不人道和丑恶的嘴脸。

㈥ 二战题材的电影 了解一下电影主要讲述的什么故事

1、《女狙击手》,豆瓣评分7.3。《女狙击手》是乌克兰和俄罗斯合拍的电影,2015年出品,该片主要讲诉苏联女学生柳德米拉帕夫柳琴科在一次射击游戏中无意间发现了自己的射击天赋,1941年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参军。“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二战苏军第一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墓志铭。

2、《风语者》,豆瓣评分7.5。《风语者》是华裔导演吴宇森于2000年执导拍摄的一部动作战争电影,由美国演员尼古拉斯凯奇等担纲主演。影片讲述了海军军官乔奉命保护纳瓦霍族的密码员亚当,不过在必要情况下(如果亚当被日本人活捉),为了保护密码情报不被泄漏,那么乔可以开枪打死亚当,在两人的不断碰撞中发展,由龃龉争斗到生死与共。

3、《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豆瓣评分7.6。《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斥资4亿欧元,如此“倾力”打造出的战争场景不容小觑,如德军地毯式轰炸,在坦克和迫击炮掩护下两军的巷战和肉搏,更不用说精彩刺激的空战追逐,精良制作使得电影战争画面直逼与其先后上映的斯皮尔伯格一战史诗片《战马》。除了子弹和炮火的战争故事,片中催人泪下的主角命运更是击中观众泪腺。

㈦ 二战时期枪口下人性的光辉,美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 【梗概】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辛德勒本是一名纳粹党徒,喜爱金钱与美女。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精明的辛德勒看到商机,他找到犹太人史登帮他经营,雇佣犹太人当工人,把一个废弃的小厂办成一座颇具规模的军需厂,大发战争横财。 随着战事的进展,希特勒加快屠杀犹太人的步伐。党卫军把所有的犹太人赶到克拉科夫,然后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刚好这一幕被辛德勒和他夫人看见了。辛德勒良知被震撼了,他决心尽力营救更多的犹太人。 二战结束前夕,辛德勒开出了1200个犹太人名单,名义上是军工厂需要熟练工人,通过行贿纳粹军官将他们留在工厂内。直到战争结束,辛德勒一共保护了1100多名犹太人生命,他们后代被称为“ ”辛德勒犹太人”辛德勒的义举被犹太人世代赞颂。辛德勒名字百世流芳。 【鉴赏】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根据1982年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肯尼利长篇小说《辛德勒方舟》改编而成。《辛德勒方舟》素材来自当年被辛德勒解救的波德克·菲佛伯格亲身经历。导演斯皮尔伯格是犹太后裔,辛德勒故事深深吸引了他。“ ”《辛德勒的名单》具有如此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应该说,是与斯皮尔伯格身上流着犹太人的血液,以及童年时代亲身体验过犹太人遭受歧视的痛苦;以及源于他乌克兰的大家族中竟有17位成员在波兰纳粹集中营中被谋害;以及他的内心深处对辛德勒--这位犹太人的大恩人怀有虔敬感恩的心态等一系列无法逃避的事实分不开的。”1983年斯皮尔伯格采访了波德克·菲佛伯格,经过10年筹备,于1993年终于拍成了举世瞩目的《辛德勒的名单》。 反映二战希特勒屠杀犹太人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迄今为止,拍的最好,影响最大,评价最高的当数《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让世界感到震惊——这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于1994年3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看过此片后印象很深,以至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疾呼:‘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 在1994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评比中,《辛德勒的名单》荣获11项大奖的提名,最后荣获奥斯卡最佳电影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电影剪辑奖,最佳配乐奖等6项大奖。此外,该片还荣获第51届美国金球奖,第47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第18届日本电影学院奖,第20届法国凯撒奖等多种多项大奖。可以用“ ”精彩绝伦,誉满全球”八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辛德勒的名单》 ​ 《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非常明确:控诉二战时期纳粹丧心病狂地屠杀犹太平民的罪行。影片最大的特色是拍摄的真实感。整部电影真实地还原了当年战争时期的场景。包括当时的街道、酒馆、舞厅、车站、集中营、工厂、住宅、家具、以及成千上万的犹太人的服装、饰品、 用具等等。其真实的程度不亚于看一部纪录片。一下子把观众带入到当年的战争中的德国。 斯皮尔伯格按照两条线的结构方式:一条线是围绕辛德勒如何办厂赚钱,如何周旋纳粹军官,如何拯救犹太人活动进行的,此线的核心人物是辛德勒,人物集中,目的明确,脉络清晰。另一条线展现德国纳粹如何屠杀犹太人的残酷镜头。这条线基本没有贯穿人物,没有贯穿事件,只是选取许多典型的屠杀桥段进行拍摄。辛德勒活动线在情感上比较温和,纳粹大屠杀那条线却十分残忍,“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两条线相互交织,相互映村。在视觉上给观众起到一种心理调剂的作用。 《辛德勒的名单》最震撼观众的地方是影片中纳粹军官随意屠杀犹太人的那些桥段。这些桥段看过一辈子不会忘记,它会深深地印记在观众脑海里,挥之不去。下面略举几例说明。 桥段1,下雪天,纳粹党卫军强迫一大群犹太人在雪地里铲雪,党卫军发现其中有一个断臂老人,单手铲雪行动不便,两个党卫军把他拖出来,无需言语,对着脑袋就是一枪,鲜血顿时染红雪白的大地……。镜头定格在老人一双慈祥的眼睛……。 桥段2,建筑工地上,一个中年犹太妇女急匆匆跑过来,向纳粹指挥官葛斯报告:“ ”指挥官,这样施工要出问题,应该重新灌装。我是学建筑工程的,为了工程质量,我不得不说。”葛斯听完,沉吟片刻,然后命令手下军官:“ ”把她拖出去当众毙了,然后按她说的重新施工。” 一位敬业的犹太女工程师就这样被枪杀了,应声倒地,活象一条野狗……。 桥段3,一天深夜,克拉科夫大屠杀开始了。全副武装的纳粹士兵凶神恶煞地扑向犹太人住宅,一家一家的敲门……。镜头展现一个犹太家庭六、七口人惊恐的眼神。母亲急忙打开柜子,取出一包黄金饰品,发给每人一个,有老人,也有孩子,大家平静地夹在面包里吞食……。没有一句台词。一家人安详地选择集体吞金自杀……。 桥段4,克拉科夫大屠杀的医院里,外面传来阵阵吆喝声,狗叫声,枪击声……。一名医生急忙调制一瓶毒药,然后倒进一只只小杯,送到每一个床前,喂病人喝下……,期间没有一句台词,只有病人对医生感激的微笑,有尊严地从容死去……。几分钟后,纳粹士兵冲进病房,用冲锋枪对着每一个病人疯狂扫射……雪白的被子打成一个个枪眼,枪眼里渗出汩汩的鲜血……。 桥段5,在克拉科夫大屠杀的黑白镜头中,出现一个身穿红裙子的小女孩。在黑白片中突然出现一点红色,显得特别醒目。红裙小女孩大约3、4岁左右,在混乱杀戮的街道上慢慢行走,她的身边不时有中弹倒下的人……。她走到一个房屋门口,拐了进去……上楼……躲进一个床底下……露出稚气的小脸蛋。观众看到这里都松了一口气,庆幸红裙小女孩逃出了魔掌。 可是在后来“ ”焚尸”镜头中,观众在一辆运送尸体的板车上,竟然看见那个红裙小女孩直挺挺的尸体,顿时涌出一种难言的悲哀……。这个红裙小女孩是斯皮尔伯格精心的设计的银幕形象,虽然没有一句台词,出镜也仅几分钟,但是一直让人牵挂,让人担忧。她的死比成人的死更加令人伤心,令人悲愤! 桥段6,火车站上,大批大批犹太人被赶着上火车。纳粹士兵用喇叭大声叫喊:“ ”大家不要带行李上车,每人在行李上写上姓名,我们会替大家妥善保管……”。许多犹太人在行李箱上认真地写着名字……。镜头转换另一个仓库场景,所有行李箱里的物品全部倒出,有人在分门别类地清理着金银、珍宝、手表、钻石……等等。无需解释,观众明白了一切。 桥段7,一天清晨,党卫军中尉葛斯 *** 着上身,抽着烟,横挎着狙击枪,站在别墅阳台上不知是监视,还是欣赏他手下人强迫犹太人劳动的场面……。他发现有一个人因劳累坐在地上休息,然后举起狙击枪瞄准,那神态就像玩打靶游戏……。坐地休息的人站起的瞬间,枪响了,那人中枪倒地,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人游戏般地消灭了。接着,在葛斯家做家务的小男孩,因没有擦干净浴缸上的污渍而求饶,被葛斯“ ”赦免”,走在广场上,突然听见枪声,是葛斯向他射出了罪恶的子弹,一枪,两枪,第三枪击中了男孩,可怜小男孩无声无息地躺在广场上,甚至没人敢靠近看上一眼……。 诸如此类的杀人桥段在《辛德勒的名单》中比比皆是。在克拉科夫大屠杀中,本来把6个犹太人列成一列横排枪杀。临刑前,纳粹士兵又把横排改成纵排,枪声响后,倒下4人,还剩2人,纳粹士兵用手枪对准没死的脑袋直接射击,一枪一个,干脆利落。还有葛斯把几十个犹太人排成一个4排方阵,然后隔一个射杀一个,全是用手枪对准脑袋,平静地就像是玩杀人游戏……。葛斯一口气射杀25人,然后扬长而去……等等等等。 德国是个文明素养很高的国家,历史上涌现过许多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享誉世界的着名人物。笔者也曾去过德国,对德国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社会进步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为什么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会在欧洲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屠杀无辜犹太平民达600多万人,手段极其残忍。 德国出现了一个希特勒这样的战争疯子,但是那几百万纳粹军人难道全都疯了吗?全都失去理智了吗?问题在于当年德国民众把希特勒当做“ ”神”一样敬奉,喊出了“ ”一切权力归元首”的口号。全国上下只听一人指挥,又缺少对权力监控,导致灾难降临。这个教训值得全人类警惕! 与上述桥段相比,斯皮尔伯格还拍出一些“ ”黑色幽默”的桥段,在感伤的氛围中揉进幽默的因素: 例一,一位中年犹太人在克拉科夫大屠杀中冒死逃命,东躲 *** ,不料遇见一队纳粹士兵列队跑来……。他急中生智,赶忙搬移堆积在路面上的行李……。随即双脚并立,两指举在额前,“ ”啪”地一个纳粹敬礼:“ ”报告,我奉命在这里清扫道路,请指示!”那神情那囧态极其好笑……。以致杀红眼的纳粹士兵都逗乐了。 例二,葛斯带着几个纳粹军官到辛德勒工厂检查,命令一个犹太工人做铰链给他看,那个犹太工人很熟练地几分钟就做好了。可是葛斯诬陷他窝工,立即拖出去枪毙。葛斯掏出手枪对准工人脑袋,一连开了几枪就是不响,换了一把枪依然卡住了……。气得葛斯狠狠地踢那个犹太工人……。观众看到这里本来十分紧张,一个意外救了工人一条命,不禁由衷地庆幸,心酸地一笑……。 例三,一个纳粹军官手拿着一只鸡,对着一群犹太人追问是谁偷了鸡。他举起步枪随意对准一个犹太人就是一枪,那人应声倒下……。军官威胁说“ ”如果你们不揭发,我就一个个都枪毙!”突然一个小孩向前走一步,观众顿时很紧张,以为小孩要遭遇不测……。军官立即上前对小孩:“ ”是你偷的?”小孩摇摇头,然后指着地上的刚被枪毙的人说:“ ”是他——”。观众哑然了。 上述“ ”黑色幽默”桥段比起那些残酷杀人镜头当然要轻松一些,但是观众依然笑不出来声来。那是枪口下的幽默,是劫难中的意外,是勇敢者的智慧,观众中即使有笑声,那也是苦涩的笑,庆幸的笑,无奈的笑……。 《辛德勒的名单》采用黑白影像进行拍摄。究其原因,大屠杀场面太多,黑白影像既能造成阴冷、凄惨的氛围,又能避免视觉上的血腥造成呕心的 *** 。此外,纳粹元首希特勒亲自设计的党卫军军服、军旗、胸章、臂章均是由红白黑三色搭配,这在美术上属最佳配色,导演不想给刽子手军服以鲜艳夺目的色彩。用黑白影像更贴切犹太人黑暗时代,显示历史的厚重感。 《辛德勒的名单》唯一主角就是辛德勒,他的举动以克拉科夫大屠杀为界,之前他是一个玩世不恭、贪图钱财的纳粹党徒,之后他良知萌发,尽力营救犹太人。影片用几个典型镜头展现辛德勒的善心:一个犹太女人找到辛德勒,哀求辛德勒把她年迈的父母亲招到工厂做工,一个劲说辛德勒是个大好人,被辛德勒严厉拒绝并赶出门。事后又让史登用自己一块手表去贿赂纳粹,把那位女人的父母亲招到了工厂。 一个炎热下午,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象畜生一样被赶进闷罐车厢,辛德勒假意玩恶作剧,用水龙头给每节车厢洒水,在纳粹军官取乐的嬉笑声中,辛德勒用智慧解决犹太人干渴之苦……。在车间里,史登向他汇报,说生产炮弹不合格,军需部要查问,工厂要亏损。辛德勒明确回答:炮弹不合格我很高兴,工厂亏损的事你不必担心……。 二战结束了,犹太工人纷纷取出自己牙齿中的金箔,给辛德勒打制了一枚金戒指。上面用希姆文刻上:“ ”救人一命等于拯救全世界”,送给辛德勒。没想到的是,辛德勒接过金戒指竟然哭了起来,嘴里喃喃地说:“ ”我本来可以救更多的人,一个胸章可以救2人,一辆汽车可以救11人……”。这个完全出人意料的细节,一下子把剧情推向 *** ,把辛德勒形象推向一个更高层次。令多少观众潸然泪下……。 《辛德勒的名单》采用史诗风格与纪实手法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讲述辛德勒在二战时期办工厂,营救犹太人的经历为主线,穿插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种种骇人听闻的片段。电影采用一个纳粹党徒的觉醒来拯救犹太人比抵抗组织来拯救犹太人更有思想意义。 影片因其极高的真实性而震撼人心,将作为二战时期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一部鲜活影像将永载史册。同时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流传下去。 《辛德勒的名单》

㈧ 二战电影《兵临城下》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是电影啊不是电视剧

主题是侵略者威逼临下自己的祖国,而奋勇杀敌的情景。
是电影。

㈨ 关于二战的电影 分别讲述了什么

1、《兵临城下》,一部经典的狙击电影,之前愚木在整理狙击电影有介绍过。通过一个狙击手的视角呈现了二战时期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美好。

2、《拯救大兵瑞恩》,兄弟四个人,战死三人,剩下一个不知音讯。霸气上司派出了8人小队搜寻并安全带回的故事。

3、《狂怒》,一辆坦克,一坦克小队,要完成一个等于是自杀式的任务。坦克战的经典电影。

㈩ 二战期间的美国好莱坞风格的战争电影对于社会有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消极:二战爆发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战火集中在欧陆,未殃及美国本土。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仍然在诱导美国民众沉溺于消遣娱乐之中。

积极:1930年,路易斯·迈尔斯通执导的电影《西线无战事》加深了公众关于战争的信念,他们确信战争就是一场屠杀,为了短暂而脆弱的和平,毁掉了年轻一代。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数十年后,《生活多美好》终于获得广泛认可,成为历久不衰的经典。在领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卡普拉说:“相信自己,因为只有英勇的人才会创作,只有大胆的人才会制作电影。唯有真正勇敢无畏的人,才配得上在两小时的黑暗空间里,对其他人诉说故事和道理”。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710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678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663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404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395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1046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329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755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781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