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电影 » 记录电影圆明园主题思想

记录电影圆明园主题思想

发布时间: 2023-03-20 12:19:56

A. 圆明园纪录片讲了哪些知识

一、“万园之园”再现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耗时150余年完成,以其空前的规模和神秘的东方帝国情结而成为举世瞩目的“万园之园”。然而今天的圆明园,留下的不过是一座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而局棚伍又极富梦幻色彩的废墟,和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的无限凄凉。
二、皇帝与洋人
《圆明园》的第一主角是“圆明园”,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圆明园永远没有办法开口告诉我们她华丽外衣下的秘密,能说的只能是生活在圆明园里的人。
从圆明园的兴建到覆灭的150年间,一共经历了六代大清皇帝,从康熙到咸丰,可惜尽管他们生活在圆明园里,却没有留下当年圆明园中真实生活的记录。留下那些记录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宫廷画家郎世宁。
作为经历过三代皇帝(康熙、雍正和干隆),又亲身参与过圆明园建设的神职人员,郎世宁便如留给圆明园历史的一份厚礼。尽管无法掌握圆明园中的所有秘密,郎世宁还是以上帝的名义,忠实地记录下了当时印刻在他眼中的圆明园和清廷生活。同样的还有英军中一位牧师麦基的日记。在两位洋人的旁白解说下,圆明园的历史变成一个个洋人口中的故事的串联。纪录片《圆明园》不再是常规意义上的纪录片,更像是和尺讲述历史故事的故事片。

三、《圆明园》的意义

谈及《圆明园》拍摄的意义,金铁木认为关键并不在于这是首次国内完整完成的CG制作电影,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用国人自己的历史去感动国人的纪录片。这种感动抛开以往的“科教”和“专题”手段,利用更多“艺术”和“故事”的交融,却并不是现代社会已经过于习惯的娱乐化情绪桐或滋长,而是非娱乐性质的一种感情升腾:对还原历史真相的直面。

B. 《圆明园》观后感700字

《圆明园》观后感700字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圆明园》观后感7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部影片是近代史的老师推给我们的,开始大家对这个电影都不是很在意,毕竟在现在这个充斥着流量明星和美国特效的电影市场里,一部纪实性的老电影的确无法让我提起兴趣。但是,就在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我突然想起了近代史老师提到的这部电影。虽然是抱着打发时间的态度搜来看看,但这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时长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却给我带来了深重的感受。

《圆明园》是由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出品,2006年9月9日在中国上映,由薛继军担任总导演,金铁木执导,刘俊清、哈日巴拉等人主演。影片从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切入,描述了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从初建到大规模扩建成旷世园林,再到英法联军对这座人间仙境的破坏、焚烧的发展历史。对这部电影的简介虽然只有寥寥几句,但当你真正去看这部电影,你才会读懂这从到之中的深刻含义。

(上)主要讲述了圆明园修建时的背景,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是康熙赐给尚未即位的雍正的园林,用于打发空闲。清拍局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中)主要讲述了圆明园扩建的盛况,扩建后的圆明园,占地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使人感觉轻松灵巧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点缀其中。在雍正朝时期,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完成。影片是以郎世宁的视角来写的,所以着重介绍了仿欧式建筑的西洋楼景区。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起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却是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这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士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可能就是这种与凡尔赛宫齐名的盛誉,或是圆明园美得让人心生嫉妒,最终,也是最沉痛的结局,在影片的(下)部出现了圆明园的毁灭。

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正弯,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但我觉得,圆明园的浩劫,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相较于将他称为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在我心里,它是活的,他有血有肉,英法联军的暴行,是在抽他的筋,剥他的皮,食他的肉。当看到下的时候,我感觉那烧杀抢夺的声音,就萦绕在耳畔,久久不能平息。

影片总体的节奏是缓慢的,就算到最后也没有陡然的变化,但就在这种缓慢的,如同置身当时的情景,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都是一种折磨。看完后我靠在床上安静了很久。最直接的,是对园林被毁的惋惜,对美的事物消逝的沉痛。深层的,是对国家无法强大到保护一片园林,战争的后果就是山河破碎。我没有哪一刻像那刻那样喜爱和平,喜爱宁静。窗外有阳光倾泻,我闭上眼睛,仿佛那道光从遥远的地方传来,而我是圆明袭清让园的一棵树。

C. 求:《圆明园》电影评论!

1860年10月18至19日,一把野蛮的烈火将一座名为圆明园的世界建筑奇葩化为灰烬。146年过后,金铁木执导的纪录片《圆明园》完成了对这座“万园之园”的一次影像再现,对与之相关的历史横断面进行了一次艺术梳理,让我们在影像中回溯历史,在历史中审视,在审视中反思。

《圆明园》贯以纪录片之名,实际上与传统的纪录片有相当的差异。对于一个不复存在的建筑群体,人们无法以写实的风格来进行叙述。为此,影片灵活将剧情片的多种叙事方式与纪录片进行“联姻”。采用演员演绎宫廷帝王生活与修筑、毁灭圆明园的历史,采用数字技术以虚拟的方式再现历史上“真实的圆明园”,再配以展示绘画、档案文献和圆明园遗址的纪实手法拍摄,讲述了圆明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辉煌到毁灭的整个过程。在“三朝天子齐聚牡丹台”、“雍正炼服仙丹”等故事桥段加入了趣味、幽默、轻松的情节,增添了影片的观赏性。这种现实与虚拟、历史与演绎多种表现手法的交叉运用,是对历史纪录片的一种大胆尝试,发展了纪录片的表现方式,可以称之为一部记录历史的故事片。

在时间纵向上,《圆明园》采用线性叙事,以圆明园建筑到毁灭的历史为主线。在内容的表述方面匠心独用,主要以外域人土为视角,以当时传教士和英、法军人的通信、日记作为切入视点,其中尤以作为外国宫廷画师的朗世宁为主要叙事线索。以朗世宁和英法联军的随军牧师麦吉的旁白作为贯穿全片的画外音。这种表述有别与传统的以“己方”为视角的手法,以“他方”的言语讲述圆明园的建筑历史与遭际命运,避免了历史评判的“主观性”,增加了揭密历史的“客观性”。如此,以全新的“他方”视角阐述一段历史,任何人企图否认这段历史的真相都是徒劳与无意义的。

同时,这种单一的外域视角表述也使得影片缺少了厚重感。对历史建筑及其事件的纪录式呈现,理应是一个全方位的追述。对于圆明园的历史,不应局限于外外域视角,而是可以采用多视角的结合:大清王朝的官方(正史)叙述,清王朝对于“火烧圆明园”是何种看法;民间(百姓)和文人们目睹圆明园被毁后的看法(在已存的文献中不乏此类信息);历史学家对于这段历史又有那些定论与认知(此方面可以采访当代历史专家);西方列强(政府)对于洗劫与火烧圆明园的态度,等等。很遗憾,从导演到制片方都没有在这些方面进行开拓与挖掘,进而对圆明园进行全方位、全景式的历史展现,这使得影片本身呈现出单调的小家子气。事实上,一部90分钟的电影无法承载圆明园这一具有深厚内涵的历史题材,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系列才是最佳的选择。

由此不难判断,《圆明园》不应且不会成为圆明园历史的影像化总结,并不是一个句号,而是对圆明园进行艺术表达的一个成品,一个节点。圆明园需要更多的艺术品作更深更广的描绘,来讲述她的荣耀与悲惨,以及与之连带的民族辉煌与屈辱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会忘记历史的中华儿女在未来的岁月里以圆明园为对象,为人类留下一系列艺术财富。

在浩瀚影海中,上世纪70年代香港邵氏金牌导演李翰祥拍摄的《火烧圆明园》就是一部以影像来讲述圆明园的艺术精品。这部以慈禧太后为核心人物的影片,将史实与野史进行糅合,以包含深情和悲情的格调将圆明园被毁的历史呈现。即使以今天的眼光审视,诸如八里桥战役等段落亦是气势恢宏,显尽历史沧桑。最后火烧圆明园的旁白低沉激愤,一咏三叹,令观者心痛而扼腕长叹。正如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立塞在《圆明园大劫难》中所写:“圆明园的毁于一旦,相当于凡尔赛宫加卢浮宫博物院以及法国国家图书馆全遭焚毁。”为本民族,我们怎能不痛息?为全人类,我们怎能不叹息?

在《圆明园》点映过后,得到媒体与有关人士的一致好评,尤其在纪录片的商业性开拓和特效制作上给予了高度肯定,被誉为“像好莱坞大片一样好看”,“特效前无古人”。当静心品味这部历史纪录片之后,觉得类似的高度赞誉有明显的夸大拔高之嫌。由于,影片对准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内容上无疑具有显明的中国特色,无法产生《后天》、《鸟与梦飞翔》、《帝企鹅日记》这些关乎人类前程命运、表达自然规律和讴歌生命力一类纪录片的全球影响力,进而产生世界性的商业价值。熊熊大火过后,5000余亩的园林建筑化为一片荒地,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完整的地面建筑,特效制作团队仅仅依靠有限的遗址和“四十景图”等少数文献实现对圆明园整体式的还原,本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从整体来看,影片的特效完成了这一要务,让我们“看到了”圆明园极盛时期的壮阔气象。然而,在细节方面缺少精雕细琢。比如,“田”字宫室仅以外观出现缺少空间立体感,回避了对其中内部架构的展现,显示出创作方在数字技术方面的力不从心。最后火烧圆明园多是特写与静态画面,没有出现园林建筑烧毁的动态镜头,甚至不如《火烧圆明园》的大气。

就电影技术语言而言,影片的摄影与配乐可圈可点。片中很多表现圆明园的镜头极富动感,能够产生一种美的视觉冲击效果。在圆明园的修筑过程中,影片笼罩在夕阳黄金般的色调下,伴随的是悠长、舒缓的音乐,恬静而又富有生机。在圆明园的历劫时,主导荧幕的是传统黑白的青灰色彩,伴随着深沉、悲怆的音乐,流露出一种令人几近窒息的绝望与悲凉。这些无疑有助于将观众融入影片讲述的历史之中,与创作者做心灵的沟通,激发内心的民族情感。

《圆明园》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皇家园林“前世今生”的电影,也诉说了一个“落后就要挨打”的社会法则。影片在叙述进程中,时时刻刻将中国的发展与西方的发展进行横向对比,极其清晰地将圆明园何以遭到毁灭的原由告诉世人。自视为天朝之国世界之王的大清帝国,自建政以来一个多世纪技术踏步不进,相信依靠马刀和弓箭就足以主宰统治世界,在群臣眼里西方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不过是康熙皇帝的“玩意儿”。这种夜郎自大的自负心态直接衍生了闭关锁国的落后政策。在干隆年间达到农业社会的繁荣时,西方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肆扩展殖民地,建立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美洲摆脱殖民统治,成立美利坚合众国;法国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西方的发展与东方的停滞形成强烈的反差。以致于出使中国的英国人马嘎尔尼一针见血地指出:“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数十年过后,马嘎尔尼的论断得到了应验。1860年,英法联军沿海由南向北攻破天津大沽口,一路势如破竹进入北京城,作为帝国之主的咸丰皇帝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大清国门至此被强行打开,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由此揭开序幕。

历史与现实双重证明,弱肉强食不只是自然界的生存规律,也是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潜规则。民主与和平这些文明的思想只是人类最纯粹的善意追求,在国家经济利益、政治权力面前它显得异常地苍白。否则,美国就不会以“世界警察”的名义在全球范围内东讨西伐,就不会出现以一已的力量颠覆伊拉克、镇压南联盟、打击阿富汗等等强权国际政治事件。同理,一个半世纪前圆明园燃起的熊熊烈人,留给中华民族的是血的教训!

通观全片,导演采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将数字化还原的原明园与今天真实的圆明园遗址进行大量的交错展示,激起人们阵阵的痛息之情。曾经金碧辉煌的宫殿化作灰烬,唯有一段段残垣断壁映射出它的富丽与苍凉。曾经盛极一时的东方博物馆已是荡然无存,唯有一件件散存世间的艺术珍品见证着她的与尊贵与悲痛。痛定思痛,《圆明园》化作一段真切的盛世危言,让生活在莺歌燕舞和平时代的人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经过血与泪的洗礼,我们拒绝历史悲剧的重新上演。

《圆明园》没有局限于亭台楼阁一砖一瓦的华丽堆砌,没有拘泥于奇珍异宝的历史掌故,更讲述了大清帝国由强至衰荣辱兴败的历程。影片开头是满清八旗子弟越过长城进军中原建立帝国的镜头画面。随后,从康熙皇帝修建“畅春园”与初建“圆明园”,到勤政的雍正扩建“圆明园”,再到干隆时期的全面大修,正是大清王朝从政权确立到国富民强的历程,达到中国古代少有的盛景,全球三分之一的白银存于大清国库,“如何花钱都是问题”的繁荣昌盛是大兴土木的经济基础。尽管影片略去了嘉庆和道光两代皇帝,直接进入到咸丰年间,无疑倍显仓促之感,但这也无法遮掩影片带来的深厚历史气息,仿佛是一段以园林建筑为主题的历史教育片。

面对圆明园这般的历史题材,创作者自然不会放弃对民族情怀的表达。影片无时无刻都不在诉说一个不复存在的矿古奇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同时,对于这一人间仙境建筑奇葩的毁灭者,编导引用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话语进行了严厉的抨击:“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可以从事抢劫了……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圆明园,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与衰败。《圆明园》,记录着一个民族的荣耀与屈辱。假借文明的名义,两个强盗点燃的野蛮大火烧尽了一座举世无双的世界建筑瑰宝。然而,野蛮的大火烧不尽她的华贵,在大英博物馆和法国丹枫白露城里,我们依然可以体味到她散发的艺术气质。野蛮的大火同样烧不尽一个民族对她的追思,因为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荣辱历史与文化血脉。

愿以一段“凭吊圆明园”作为结语:
我以为我可以忘记
只要我不回过头来
我以为我可以当作什么都不曾发生
只要我不翻开昨天的日记
然而你总在我的梦中出现
唤醒我的心中对你不能忘却的思念

D. 圆明园纪录片以什么为主线

个人拙见,宏观上来把握是以时间为主线,再现圆明园从建园—扩建—被毁的历史全过程,让我们更清晰的感受到它的历史。微观上用讲故事的表现手法为观众“真实再现”那一过程。利用人物饰演外加三维动画技术来“真实重现”了历史,影片中还穿插一个在中国生活半个世纪,亲眼目睹并参与了圆明园的扩建过程的外国人郎也宁,此举更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
圆明园自1707年建园至今,已有判握近300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更掘好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但记忆应该是完整的,而不留残缺的。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圆明园》为这段历史填补空白,还世人一个完整、真实的圆明园。
有别于一般的距离片较为枯燥的纪实叙述,影片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有点类似在演一段历史。纪录片以绚丽的三维动画将一座恢弘壮阔的圆明园呈现,加入与真实演员相结合的拍摄手法,让观众袜携好似游历其中。
这部影片不仅是重现了圆明园恢弘壮丽的建筑,同时还向人们讲述了圆明园鲜为人知的重要地位,以及一个帝国、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欢笑和泪水。在长达150年的存园历史中,清朝六位皇帝曾在此梳理朝政,平定天下,安食就寝。那些清皇朝皇室不为人知的亲缘相韧、后宫传奇、官宦相挣,更是构筑了圆明园的另一道风景。圆明园的设计者就是当朝统治者,在这里曾经有过康熙、雍正、干隆三位皇帝的短暂相聚;在圆明园在精艳绝伦的建筑背后,有着雍正的艺术情操和制国的雄心壮志,也有着干隆望为自大和对西方艺术科学的不屑一顾。
当我们观赏这部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的时候,就仿佛欣赏着一件举世珍宝的绚丽多姿,仿佛在历史的洪流中品味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个人觉得这部纪录片是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牌意义的一部优秀作品!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724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692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680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423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413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1061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344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766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800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