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新电影指70年代
㈠ 什么是伊朗新电影
就是伊朗拍的电影 伊朗是国家
好看的伊朗电影:小鞋子,我在伊朗长大,马吉德·马吉迪:《小鞋子》(原名《天堂的孩子》,1997)、《天堂的颜色》(1999)属于精品;阿巴斯·基亚鲁斯塔米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8);贾法尔·帕纳西的《白气穆森·马克马巴夫:《电影万岁》(1995)、《坎大哈》(2003)等;萨米拉·马克马巴夫:《黑板》(1997)、《苹果》(1999)、《下午五点》(2004)巴赫曼·戈巴迪:《醉马时刻》(2000)、《乌龟也能飞》(2003)、《半月》(2006)等
㈡ 电影《小鞋子》观后感作文
篇一:电影《小鞋子》观后感作文
最近我观看了《小鞋子》这部电影。自始至终我都被主人公阿坤与他妹妹的亲情所感染。
影片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的一个贫困家庭里所发生的亲情故事:家里有四口人,父母和一对兄妹。妈妈又怀孕了,不能工作,爸爸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只能靠做杂活儿来维持整个家庭的开支,哥哥阿坤上五年级,妹妹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戴整齐去上学,但是兄妹俩只有一双鞋,他们只能轮流穿去上学,阿坤因此受到了惩罚。为了给妹妹弄到一双鞋子,阿坤想了很多办法,他为家里开鞋店的同学写作业,以此来借一双鞋。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阿坤参加了全国小学生越野赛,因为前三名的奖品是一双鞋子。最后,阿坤赢得了比赛,为他的妹妹赢得了一双合脚的鞋子。
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简直就不能和40年前比。我们衣食无忧,怎么也不需要去为了一双小鞋子而烦恼。我们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这使得我们变得比较自私,做什么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毫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一下问题。我们的班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同学就像兄弟姐妹,可是我们有的同学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大打出手,伤了和气,想想真是太不应该了。
这部电影让我受益匪浅,我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人们即使生活在困境中,但是只要心中充满爱,凡事多为他人着想,对身边的人多一点关爱,一样可以活得很快乐。反之,物质生活虽然富有,但如果少了爱,生活将会黯然失色。
篇二:电影《小鞋子》观后感作文
今天,我怀着好奇之心看完了一部既激动人心又感人肺腑的影片——《小鞋子》。
《小鞋子》这部影片讲的是阿里买东西时,不小心把刚从补鞋店取回的妹妹的鞋子弄丢了。为了不给贫困的家庭造成额外的支出和不让父母发现,自己受到处罚,于是便央求妹妹和她轮流穿自己的旧鞋去上学,然后再想办法帮妹妹弄双鞋子。就这样,他们每天都轮流着,交替着……
以往,我对“责任”这个词只有一方面的理解,总认为责任就是做好份内的事。但是,当我看完《小鞋子》这部影片后,又发现了“责任”这个词的另一方面的含义: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影片中的阿里因为弄丢了妹妹的鞋子,而承担了要帮妹妹弄双鞋子的事,这就是责任!
《最后的姿势》这一课中,谭千秋老师在地震的时候,其实可以最先冲出教室,然而他却没有那么做,他把活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最后还用身躯救了四个学生。作为一个老师,保护学生就是他的责任。谭千秋老师认识到这一点,他履行了职责。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人做错了事,却没有勇气承担起过失,有的找借口蒙混过关,有的甚至还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让清白之人来承担过失。这样的人,可悲!可耻!可恨!
这部影片最令我感慨的地方,就是5公里赛跑的经过。
阿里一心想拿到季军,因为季军的奖品是一双鞋子。结果他失败了,虽获得了冠军,却换来了两份失望。
看!阿里,一个9岁大的孩子,为了责任,连荣誉都不顾了,和那些做错事不敢承认的人比起来,是可敬!可赞!可学!
如果换做是一些人的话,获得了如此荣誉,哪里还顾什么责任,还不欣喜若狂,手舞足蹈。然而阿里却哭了,可见他是一个责任感多么强,多么懂事的孩子啊!
回到家里,阿里坐在池子边,脱下那因比赛而磨破的布鞋,露出了伤痕累累的双脚,浸入了池里。阿里疲惫不堪,十分地沮丧。这时,池子里小金鱼们游了过来,它们环绕着那双破皮流血的脚,不时给予安慰的亲吻……
看完影片后,我激情澎湃,既为阿里在赛场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而敬佩,也为他在目标失败后的失望,痛苦而感到惋惜,但我更为阿里那敢于承担责任,懂事的精神而深深震撼了!
懂得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基本。懂得责任,有责任心的人,社会会尊重,世人会赞颂。否则,只会遭世人厌恶,唾骂,人生将会处处碰壁,结局也可想而知。责任面前,不要退缩不要放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承担。心怀责任,那样,我们的人生将会更加精彩,家庭将会更加幸福,社会将会更加和谐!
篇三:电影《小鞋子》观后感作文
前几周,和学校三至六年级的孩子们一起观看了一部伊朗电影《小鞋子》。说到电影,其实我之前一直不太喜欢,也很少看外国电影。关注伊朗电影,起先是因为朋友的推荐,后来又看到一个喜欢的作家在一本书上极力的推荐。于是在家特意找出这部影片,看过之后觉得很不错。影片的故事情节简单有趣,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觉得挺适合孩子观看,于是便决定把它推荐给学校的孩子们。
顾名思义,《小鞋子》这部影片围绕“小鞋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有趣而感人的小故事。在伊朗的一个贫民家庭里,有兄妹二人,哥哥读小学三年级,妹妹读幼儿园。有一天,哥哥去修鞋铺取回妹妹的小鞋子,回家时不慎把鞋子给弄丢了。此后,因知道家庭贫困买不起鞋子,又怕遭到父亲责骂,兄妹俩只得瞒着家人和老师,每天轮换着穿哥哥仅有的一双鞋子去上学,并忍受了换鞋子带来的种种不便,如上学迟到等。后来,学校举行一个跑步比赛,当得知比赛的季军能获得奖品——一双球鞋后。于是哥哥报名参加了跑步比赛,经过艰难的比赛获得了冠军,然而哥哥却因得不到鞋子而感到沮丧。
看完之后,我想谁都会对影片中这个有趣的反复出现过几次的画面印象深刻。每天早上,妹妹匆匆地穿上哥哥那双宽大破旧的鞋子上学。放学后,妹妹总是第一个冲出校门,因为哥哥早已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地方焦急地等待着。兄妹俩以最快的速度脱鞋、穿鞋,之后,哥哥又穿上鞋子飞快地冲向学校。尽管已做了最大努力,却仍然经常迟到,因此遭到老师越来越严厉的训斥,甚至差点被开除,受到委屈却不敢辩解、说明,因为要瞒着父母、老师。之所以忍受这么多的`委屈、误解,仅仅是因为一双鞋子造成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说得没错。在很多衣食无忧的大人和孩子看来,不小心丢失了一双破旧的小鞋子,当然不是什么大错。可对于一个家庭贫困的孩子来说,却因此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在隐瞒过错的背后,我看到了一个胆小,却又多么懂事的孩子。我们不难猜测孩子心里的想法,也许他只是担心会挨父亲的一顿打骂,也许他更担心的是,父亲因为没有钱给妹妹买新鞋子而四处找人借钱,增加家庭的生活负担。我们还看到,面对错误和委屈,孩子的承受力和忍耐力是惊人的。孩子隐瞒过错的心思和办法有时是大人所无法想象和难以理解的。这个小故事,唤醒了我们心底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令我想起儿时那些无心犯下的大大小小的过错,那些孩子间不能对大人说的童年秘密。作为大人,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无心犯下的过错,往往过于轻率地下结论,甚至一味加以简单粗暴地训斥责罚。其实,如果大人能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许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走近孩子,才能更理性宽容地对待孩子。
这是影片中最精彩也是孩子最喜欢看的部分,哥哥为得到鞋子参加了学校的跑步比赛。比赛前,经过苦苦哀求博得老师的同情并换来比赛的资格后,哥哥兴奋地一路跑回家,满怀自信地告诉妹妹,他一定能够在比赛中获胜并得到一双要送给妹妹的新鞋子。虽然,哥哥拼尽全力终于得到了跑步冠军,但在孩子看来却无异于失败,因为他没有兑现对妹妹许下的承诺——获得赛跑季军得到那双梦寐以求的男球鞋,再把它换成适合妹妹穿的尺寸、型号。于是他在一群大人的祝贺声中领奖拍照后,像一个打了败仗的将军满脸沮丧地回到家,因为他没能如愿得到鞋子而感到愧对妹妹。是的,孩子的努力最终没能实现其换来一双小鞋子的愿望,但是,谁会忍心责怪这样一个孩子呢?为了兑现对妹妹的承诺他已经付出了全部的努力——比赛中被别的孩子撞倒在地,仍然咬牙坚持、拼尽全力跑到终点而晕倒在地。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发出这样的赞叹:多么讨人喜欢、惹人怜爱的小男孩!孩子的心地多么美好,多么单纯!在孩子看来,兑现自己对他人的承诺,守信远远胜过荣誉。这是小男孩最难可贵也最打动我的一点,为所有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更值得大人们学习。
通过影片中的一家人的生活,我们看到了,很多人虽然生活在贫困中,却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地面对生活。为了赚钱养活一家人,父亲每天辛苦地工作奔波。孩子们年龄虽小却懂事上进,会主动帮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各种家务活,认真读书。在这个家庭里,父母和孩子,孩子和孩子之间,处处体现了亲人间的关爱。这部影片,除了让人看到穷人生活的艰难和贫穷,也让我们感受到普通家庭的温暖、和谐和幸福。因此,在生活中我们绝不能瞧不起或歧视那些生活贫穷、地位卑微的人,也不要因为生活贫穷、工作平凡而放弃梦想,怨天尤人,愤世嫉俗,自暴自弃。要相信,只要努力,只要有爱,仍然可以改变生活,改变自己和别人,获得幸福。
因为是和孩子一起看电影,也是第一次与孩子一起写观后感。不知不何,我想到了自己喜欢的童话大王郑渊洁,一个人坚持写一份给孩子看的刊物——《童话大王》20年。我也想到了前不久看过的一部电影《圣诞传说》。片中讲述了一个圣诞老人,从年轻时开始,数十年不间断地坚持做这样一件事——在圣诞节前夜悄悄地瞒着全村人,亲自挨家挨户地赠送给全村所有孩子自己耗费无数精力亲手制作的礼物。无论是现实还是电影,这种坚持的勇气和力量都给了我难以言说的心灵震撼。因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那些不变的、单纯的东西实在太少了。于是我也在想,自己能否也有这样一个坚持:每个学期和孩子一起看一部电影,看完后一起写观后感,然后一起交流,还可以给他们读我写的文字。
做出这样一个决定,主要缘自于这样一个美好的设想:给孩子们的童年多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这回忆还包括,我作为一个乡村教师,在和这许多来去匆匆的孩子有限的接触中,将会留给他们的一点印象。此外,还有一点自私的希望——给我平凡琐碎而漫长的教师生涯增添一点美好的元素。
㈢ 5/∠3派的终边锐角是多少
打开APP
题目
举报
将下列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 :tan五分之三派= tan三十六分之三十一= tan三百二十四度三十二分=
下载作业帮APP学习辅导没烦恼
作业帮APP 海量题库免费学
搜索答疑
多种解答
视频讲解
打开APP
答案解析
结果1
举报
tan(3π/5)=tan(π-2π/5)=-tan(2π/5)
tan(31π/36)=tan(π-5π/36)=-tan(5π/36)
tan(324°32')=tan(324°32'-360)=tan(-35°28')=-tan35°28
视频讲解
专业解析,一看就会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三角函数sin,cos,tan之间的转换公式?
tan(x)=sin(x)/cos(x)
24705
锐角三角函数比较cos 和tan 大小关系.
由图像可以看出,在[0,π/2)内cosx的图像与tanx的图像只有一个交点
但求这个交点要解超越方程cosx=tanx,这个交点的值是0.666弧度,即38.16度
在[0,38.16)内cosx>tanx;在(38.16,π/2)内cosx
32756
将下列三角函数化为锐角三角函数 (1)tan3/5π= (2)tan100°21′= (3)tan
tan3π/5= tan(π-2π/5)=-tan2π/5,
tan100°21′=tan(180°-79°39′)=-tan79°39′
tan31π/36= tan(π-5π/36)=-tan5π/36
tan324°32′=tan(360°-35°28′)=-tan35°28′
32756
热点考题
2022年高考真题试卷及分析报告
95966
高考复习之挑战压轴题300题
54754
菁优高考复习终极押题密卷
38317
猜你想学
俗话说,“口说无凭,落笔为准”,指的是哪一类沟通的重要性?()
伊朗新电影是指70年代的纪实电影。()
They sent me a ___________ for 1000 yuan.
园二色光谱法可测定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为德国第一大及欧洲第二大港口
continue语句终止所有循环,并将控件返回到循环底部。()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 )的具体要求。
当物镜由高倍镜转至油镜,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视野的亮度( )
双阀口式中继阀主活塞右侧通( )
以下刊物不属于会计类核心期刊的是( )
APP内打开
㈣ 基亚洛斯塔米 阿巴斯拜托了各位 谢谢
阿巴斯·基亚洛斯塔米是70年代以来伊朗电影的掌门人。 他曾两度摘取戛纳金棕榈桂冠,去年又获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 奖。他的名字就像一个鲜明的免检标志,为他的影片在世界各国都赢 得了大批忠实的追随者。意大利导演南尼·莫热蒂曾经专门制作过关 于他的短片,日本着名导演黑泽明认为只有他堪当自己的接班人,张 艺谋则将他的影片作为范本,教育中国未来的学院派电影导演们…… 这些大师级的导演们都深知,对于阿巴斯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绕道而行。 今年60岁的阿巴斯出生于德黑兰。他有∠舶 帐酰?8岁时曾获 绘画大奖,之后在德黑兰大学艺术学院学习。60年代,他担任美术设 计和插图制作员,并从事电视广告和招贴画以及电影美术和儿童书籍 的插图制作,近十年的艺术工匠生涯为他培养了良好的艺术感觉力。 1969年,随着伊朗新浪潮电影的兴起,阿巴斯开始涉足电影界, 他的电影处女作《面包与小巷》叙述一个小男孩从学校返家途中的历 险,是一个12分钟的新现实主义短片。在此后的三十年里,阿巴斯拍 摄过20多部影片,有剧情片、教育短片,也有长纪录片和一系列电视 电影,还撰写过包括《白气球》在内的一些剧本。 在不同时代,他的名字曾与黑泽明、德西卡、杰奎斯·塔蒂连在 一起,但阿巴斯有他自己的特征,他的影片简单而又复杂:在伊朗乡 间美丽抑或萧瑟的风景中,简洁的故事如清溪般流淌,不时突现于其 间的是当地迷人而又有几分残酷的民俗仪式,一个个固定的机位透出 导演的沉着,构成难以察觉的缓慢的节奏,最后定格在观众眼中的是 不作结论、沉默到底的长镜头结尾,诗化的、抒情性的节奏风格,沉 思的、自我反省的情绪和越来越难以被普通观众理解的深刻充盈其间, 柔柔地在观众心间留下一道道痕迹,剧情与纪录的界限灰钠剑 楣?BR>与真实以独特的 方式糅合在一起,更多的时候虚构被讲述为事实,而 事实却被以虚构的形式讲述出来。他甚至认为,或许只有通过谎言才 可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理。 稳重而朴素的摄影和表演风格是构成阿巴斯标志的另一面。通常 同一场景中的两个角色不会出现在同一镜头,也有人说,这是因为阿 巴斯亲自拍摄对话的双方。这位大导演曾屡屡让明星们失望,因为他 对非职业演员情有独钟,甚至常常使用那些不知道电影为何物的村民 来扮演他们自己。因为他坚信大脑里没有表演一词的人,会使影片更 自然。 大地震给伊朗带来了惨痛损失,却使阿巴斯名扬西方。从《哪里 是我朋友的家》、《生活在继续》,到1994年的《橄榄树下的爱情》, 三部影片以伊朗大地震为背景,构成其着名的地震三部曲,在淡得几 乎没有故事的叙述中,他探讨了普通人的生存意义。在《橄》片里, 一个电影摄制组来到因地震受到严重损失的山村拍电影,被选中的男 孩子没有读过书,也不理解虚实相生而又真假莫辨的电影艺术,坚持 按照自己家中的实际情况,一遍一遍地对着镜头说家中因地震死了 25人,而不肯按照台词要求改为60人。他对演电影的兴趣远远不如对 现实生活实际的追求,他一再地请求与他演对手戏的女孩子嫁给他, 并且告诉她,因为地震死了很多人,他们应当完成真主安拉派给他们 的生儿育女的义务,也因为他是文盲,他的后代不能没有文化,而这 位女孩子却受过教育…… 为阿巴斯带来最大声誉的则是1998年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 《樱桃的滋味》。这部影片的主角是一个万念俱灰的中年人,他开着 车在德黑兰山区寻找一个能帮助他的合适人选,对方只需等他服用过 量安眠药后,为其处理后事就可获得一笔报酬。一名士兵听到这个要 求几乎夺路而逃,一个大学生对之报以喋喋不休的说教,只有一个动 物标本制作者为了给患病的孩子筹钱而答应了他的条件,但这个老人 首先向他讲述了一个有关樱桃的滋味的故事,这是老人为生活所迫尝 试自结生命的一段经历。阿巴斯用这个故事叙述了人与上帝的一段对 话。 毫无疑问,对自杀问题的反省是对伊朗严肃的伊斯兰文化的挑战, 主人公究竟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者,还是一个自我封闭狂?他为什 么非要将别人拉进自己的死亡之旅中来?如果死亡了的躯体已不再有 价值,他又何必劳烦他人为自己埋葬?或许,影片的迷人之处就在于 它是一面可以作数重解释的多棱镜。同时,影片并不仅仅是阿巴斯探 讨哲学的工具,三个候选人分别是阿富汗、库尔德和土耳其人,影片 籍此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作了透视。即使读不懂阿巴斯的人生哲学, 他也不会令你空着手走出影院。 美国《时代》周刊将这部影片评为97世界十大影片之首,并且评 论说:关于生死的寓言、朴素而简洁的艺术风格、对每一个体信仰的 尊重、对伤感情调的拒绝,构成了阿巴斯的艺术策略。当电影界的其 他人凭借暴力和动作巨片向票房纪录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时,阿巴斯 却在寻找僻静的地方倾听你我的心房跳动。 在1999年威尼斯电影节,阿巴斯的《风带着我们走》又获电影节 评审团大奖。这部影片以寻找为主题。一群德黑兰人来到库尔德斯坦 人的村庄,他们走进古老的墓地,当地村民以为他们在寻找宝藏,但 他们离开时,却一无所获。因为他们要找寻的是不知名的未来。 将某些东西留给观众去想象、填充是其影片的典型风格,他主张 “电影要靠观众来完成”,因此在《风带着我们走》中,他几乎始终 把镜头对着男主人公,而看不到与主人公对话的人。这位电影大师表 示,他希望电影不仅仅是导演的想象,他要让观众自己想象镜头之外 的世界。他执着地探讨最基本而又最复杂的哲学命题,每一部影片都 是他哲学书稿中的一页,但他似乎又并不急于完成它,不惜用好几部 影片来阐述同一命题,或许他只是要通过对生与死等问题的存在主义 式的探求来讲述生活的内在美。 就像台湾新电影常常透过少年的眼睛折射世界一样,阿巴斯似乎 也有些少年情结,很多影片都是以孩子为主人公,对此他解释说: “我很重视年轻人,从孩子的身上我学到了更多他们自己的生活哲学。” 我们不清楚阿巴斯究竟有多大的天赋,也不知道为了走上一个个 领奖台,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牺牲了自我,我们所知道的是,在 1999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阿巴斯明确表达了为评奖所累的心情,并 当众宣布就此告别影坛赛事。另一方面,感到疲累的并不仅仅是阿巴 斯。或许因为他太想用影像来表达他的哲学思想,对生命话题的探究 又是如此沉重,愿意在影院里充当哲学家的人越来越少,而评论家们 也看够了乡间风情素描,一些资深的电影评论家坦言自己很难捕获阿 巴斯影片的灵魂,他们将阿巴斯影片获奖的原因归于影片中迥异于好 莱坞的导演手法和有趣的讲述故事的方式,有人则将他的影片称为 “关于生活的重大问题的人道主义研究宝库”。因此尽管它们的镜语 是如此精致,人们还是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新一代,仅仅在阿巴斯在威 尼斯捧杯前数天,另一位伊朗导演马吉迪在蒙特利尔电影节再获金奖, 他所高擎的伊朗实验电影大旗甚至比威尼斯的评审团大奖更夺目。 而阿巴斯·基亚洛斯塔米,这个久经沙场的“职业球员”,退出 比赛后能否尽弃规则、超越自己呢?我们拭目以待。
㈤ (影视鉴赏)伊朗新电影是指70年代的纪实电影。这句话对吗
是错的,尔雅课
㈥ 小鞋子是哪个国家的电影
《小鞋子》是伊朗电影
马基德·马基迪执导的伊朗剧情电影,Amir Farrokh Hashemian,Bahare Seddiqi等主演。讲述一对兄妹与一双小鞋子的故事,是献给成人的童话,唤醒人们对童年遥远的记忆,进而想到贫穷生活与单纯、天真、善良、快乐之间的关系。
㈦ 伊朗电影必看前十名
伊朗电影必看前十名有:蜥蜴、母亲、一次别离、天堂的孩子、特写、愿望、永远的一天、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小芭舒、关于伊丽。
1、蜥蜴
《蜥蜴》是伊朗最受欢迎的喜剧电影之一。电影的主角礼萨·梅斯高力(Reza Mesghali),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小偷,他曾多次因盗窃被捕入狱。
这次礼萨因为持枪抢劫被捕入狱。礼萨所在监狱的监狱长是一个铁面无私的人,他以消除罪犯心中犯罪的念头为己任,他还认为罪犯们要努力做正确的事情来弥补之前犯下的错误,以便死后灵魂能够升入天堂。
众人四处寻找,但是也没能找到线索,终于,旅途中积攒的矛盾全部暴发,众人也开始互相推诿指责。
㈧ 伊朗新电影是指70年代的纪实电影.这句话对吗
从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伊朗新电影屡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受到世界电影界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