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电影 » 浪潮电影主题观后感

浪潮电影主题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2-05 21:14:16

⑴ 晚上毛概课要看《浪潮》这部电影,求观后感,谢谢各位大虾~悬赏20分哦

1967年,美国加州一所高中,历史教师罗恩•琼斯(Ron Jones)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叫法西斯主义,搞了一场教学实验。他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用严苛的规条束缚学生,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要求他们绝对服从,遵守纪律。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他们给这个团体命名为“浪潮”,还设计了一个标志性的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学生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越来越像纳粹分子,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只用五天时间,这个班就由20人变成了200人。最后,琼斯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了一次大会,放映了一部第三帝国的影片:整齐划一的制服和手势,集体狂热的崇拜和叫嚣。学生们面面相觑,羞愧不已,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就被操纵了,心甘情愿地当了一回冲锋队员。
《浪潮》根据这个故事改编而成,看完电影之后,真的很震撼,即使作为观众的角度一直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但当最后教师揭开谜底那一刻,真的觉得自己迷迷糊糊就被绕进去了。看完电影后,真的感觉到集体的力量很大,但是集体意志却很难把握,只要有一点儿的偏差,整个方向就会偏移,团体就会面临失败甚至毁灭。所以企业能够做大做久的很少很少,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决策层制定一个好战略是多么困难,要考虑多少东西。
另外,看《浪潮》,开始觉得小时候常说的“团结就是力量”真实了不少,的确团结不单是个人的叠加,当人们有了组织,就觉得个人很难实现的目标伸手可及,便会为之奋斗,把自己完全代人集体当中,ONE FOR ALL, ALL FOR ONE,一些不可能的任务便可以完成,当年中国就是这样依靠团结走出最初的极度贫穷。
但是,凡事有个度,当组织变得过分狂热,就会迷失自我,迷失方向,成为只由本能操纵的机器。电影里面就是如此:“浪潮”里的人为了使组织壮大,四处涂鸦宣传,拉拢会员,排斥非会员,为的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想看到自己的强大受崇拜。这让我想到了文革、纳粹、黑社会、六四,这些组织最初的目的都是好的,只是后来被部分人利用来实现自己的欲望,挑起组织成员的欲望,把组织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以黑社会为例,最初的黑社会是为了保障平民不被官府欺压,或者是为了反对清朝“外族”入侵,或者说是一种基层自治,后来被欲望控制,将手伸到老百姓的口袋里,欺压老百姓,追求崇高的地位,实际上也是一种独裁者的思想。
追述西方政治学的传统,对于民主制度以及自由主义的怀疑,既是保守主义政治学派的立论根基,也是对多年来政治实践的一种总结意见。柏拉图将民主制度看成是必然会滑向暴民政治的糟糕制度,在他看来,民主制度乃是一个充斥着不知限度与互相排斥的欲望的角斗场,最终将会让一种压倒性的激情变为专制统治其他的制度。而他的后继者们则从小胡子元首之流的发迹得出“软弱的自由主义无法遏止专制的产生的结论。”在他们看来,一个一切观点、宗教、偏好都具有平等价值的社会,实则是一个虚无主义的社会,而虚无主义社会带来的价值观的真空,唯有更强烈的、单一的价值观的胜利才能填满。——反对方可能会提出,小胡子元首之流的上台,是利用的欺骗与歪曲的手段,并非是民主社会与自由主义的罪责,但他们也无法否认的是,一个能够利用民众的恐惧、偏见的煽动者是多么的强大。更要命的是,一个相信个人权利与自由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在面对一个如斯强大的“僭主”时,完全束手无策:除非他们放弃自己的理想与原则,否则又如何去制止一个个体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呢?
2008年,德国年轻的导演丹尼斯.甘赛尔将罗恩.琼斯的实验搬上了银幕,推出了电影《浪潮》。
影片一开始,着力描绘了乏味的现实生活,学校每个地方都充斥着随心所欲的个人主义,做什么事情都既艰难又虚无,令人厌倦:
话剧排练时,男生胡乱给剧本故事添加了《新龙门客栈》的台词。水球比赛中,球员想展现个人英雄主义,而不愿意传球,结果失去了进攻良机。酒吧里,少年诉说:“当今的人想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人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将我们团结在一起的目标。”另一个少年则说,你知道Google上搜索量最多的是谁?美国富家豪放女帕丽斯.希尔顿!
意志的冲突将毁灭你的亲密关系
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称,只要我们是将别人视为自己达到目标的工具和对象,那么危险就已产生,不管这目标看起来是多么美好。
回到卧室后,情欲高涨的马尔科对卡罗提出性要求。但她说没有兴趣,我们计划一下去西班牙的事吧。
此时,卡罗的意志是,我们计划一下去旅游的事情,而马尔科的意志是性爱。卡罗没顺从马尔科的意志,马尔科也不想顺从卡罗的意志,他说,我要去训练,甩门离去了。
冲突,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谁都有自己的意志,而谁都想别人顺从自己的意志,并且就算自己想顺从对方的意志,也未必能知道对方的意志是什么……所以,冲突会不断产生。怎么处理这些琐细的冲突,是决定一个亲密关系是否幸福的关键。
该怎么处理琐细的冲突呢?原则是就事论事。假设在事情A上发生冲突,就谈A好了。但我们常用的办法是,假设在A上发生了冲突,我去谈B。
作为实验班的“元首”,文格尔规定的制服是白衬衫和牛仔裤。卡罗穿着红T恤上学。去学校的路上,马尔科说,你之所以不穿白衬衫,是因为你正是老师所说的自私。
也许,他最想说的是,我想和你做爱时,你拒绝了我,你真自私。但是,他当时不能理直气壮地这样说,因为他的要求缺乏正确、伟大的含义,假若那时直接说卡罗自私,那势必意味着他也一样自私,为什么非得要卡罗顺从他的意志,而他就不能顺从她的意志呢?所以,当时他只能找一个不那么伟大的借口B——我要去训练——而表达了他在A上的不满。
但现在,有了浪潮,那就不一样了。浪潮不只是我和你的,浪潮是我们几十个人的,你可以不考虑我的感受,不为我的意志做牺牲,你总可以为这个集体牺牲吧?你做不到,所以你看,卡罗,你是多么自私啊!
通过“为了浪潮”这个要正确、伟大很多的名义,马尔科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卡罗。
想一想,这种冲突的延伸,或者说,意志较量的延伸,在你的生活中是何等常见,而它又是怎样逐渐浇灭了你亲密关系中的火焰。
拥抱细腻的情感才能远离恶魔
因为种种原因,对很多人而言,为一个细腻的感情事件负细腻的责任,体会到其中模糊、温暖而柔弱的情感体验,这真的很不容易。
相比之下,我们宁愿找一些粗糙的、但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其实是借口,好让别人服从自己,好让自己相信,自己的意志是正确的。
因为戏剧排练的事,卡罗和利萨发生了冲突。利萨不谈排练的事,而说“你发火是因为浪潮没有按照你的指挥发展”。一切都是因为浪潮,浪潮就像是一个黑洞,把一切差异吸进去抹平,最后只归结为两点——你是“为了浪潮”还是为了你自己?
这样吵架会变得容易很多,但总这样说话,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粗糙,离事情本身就越来越远。国内导演极少能达到《浪潮》这种水准,或许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爱说粗糙话。
细腻的情感终究还是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当马尔科发现自己即将失去卡罗时,清醒了,要求文格尔终止浪潮运动。文格尔也意识到危险,结束了一星期的浪潮运动,但代价是,已将浪潮视为一切的蒂姆自杀了。
蒂姆什么都没有,所以放不下浪潮。假若马尔科没有卡罗,那么他会不会和蒂姆一样放不下浪潮呢?历史的回答是“yes”,将纳粹推行到底的希特勒,以及类似希特勒这样的人,他们的感情世界是空白的。尽管希特勒有爱娃,但据说他从来没和她做爱,爱娃对他而言只是一个木偶而已。
宣布结束浪潮运动前,文格尔还装成元首的样子,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使用了很多伟大的名义,譬如德国不能做全球化的输家、我们打击恐怖主义等,这都是一些常见的伟大名义,也即借口。
如果想彻底远离政治上和生活上的纳粹主义,我们必须远离这种粗糙的话语,而要回到每一起事件发生时的细腻感受。这样做时,我们就与自己内心取得了联系,这是我们立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
自由主义与民主社会的支持者面临的正式这样的两难困局:要么眼睁睁看着小胡子元首们被民主制度一次次推上政治舞台;要么牺牲自由社会的一部分特性与理想来阻止这类事情的发生,但是,我们能放弃的到底是多少呢?为了阻止我们要反对之物,我们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变得与他们一样?这无疑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自由主义者的心头。
《浪潮》里的实验,一方面似是为了提醒我们,自由主义与民主社会需要时刻警惕小胡子元首的出现,另一方面,隐藏在其后的焦虑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民主社会中,谁来阻止“僭主”呢?如果每个人都是坚强而意志坚定的,似乎温格尔的实验就不会成功,但这可能么?在这里,自由主义者显然无法回答好保守主义者的疑问:软弱的个体,怎么能够摆脱、反抗被卷入一个强大群体中成为群氓的命运呢?
最后实验的终结,一是依靠了温格尔自身的“觉醒”——滑稽的是,先不论温格尔自身之前是如何被实验绑架的。这种依靠一个强大个体来主导群体的想法,不正是背离自由主义与民主社会的理想的么?其次,最后的枪响,让每个参加实验者受到深深的震动,这让整个实验抹上悲剧色彩的同时,又带着无可遏制的讥讽:暴力,只有暴力是从不改变的,能够震动人类,改变人类的手段。又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⑵ 电影浪潮观后感

看完《浪潮》,觉得是部让人思索,引人思考的电影。影片所蕴含的思想耐人寻味,下面我想就信仰的缺失,民主与专制两个方面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信仰的缺失

当心中已没有对信仰的追求,价值的坚守,为统治者的意志所禁锢,为掌权者的思想所束缚,或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纵然表面太平的社会却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影片中为何众多同学对独裁统治极力追随,崇拜?探根溯源,我认为时一种信仰的缺失与内心的空虚。纳粹,独裁,专制,虽说不至于魂飞魄散般夸张,但也往往令人谈之色变,闻之心惊。他们或许生活于所谓的民主社会当中,但这是为统治者所标榜的民主还是他们内心所期待的民主,是为统治者所强加的意识还是他们内心所追随的价值,他们对浪潮的狂热源于一时的冲动还是已久的期盼,是纯属巧合还是实属必然?

我觉得这是一种必然,强扭的瓜不甜,强加的思想不牢,纵然一定时期,一定阶段达到统治民意的效果,但结局往往却是差强人意,人民总有幡然醒悟的时候。于是人们厌倦了这种所谓的正统思想,便去寻求新的思想,哪怕是偏激乃至错误的思想(思想其实没有正误之分,现在正确的思想置于一定历史时期也许就是错误的思想,现在错误的思想置于一定历史时期也许会是正确的思想)。民众心中并无真正的信仰,但他们却又极力想追求些什么,因为人们的内心总要有一种价值去维系,一种精神去支撑,一种道德去约束,否者无异于水中浮萍,无异于行尸走肉,人既生于世,长于世,价值不存,意义不在,人生便也索然无味。而统治者的精神强制造就的不是虔诚的信仰,而是信仰的缺失。

对马列信仰者寥寥无几,虔诚者屈指可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虽有些许绝对,但适用于大部分党员党员却恰如其分,追名逐利,升官发财。用貌似科学的理论去强加灌输,我只想说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一面强调毫不动摇,一面强调与时俱进,一面强调司法独立,一面强调党的利益至上。剥夺了民众信仰的渠道与权利,又如何期待民众的`信仰根深蒂固,又如何不引发诸多食品安全问题,真正的信仰是能使人全力而为,极力而做的。

大学之中开设思修、马原、毛概。用此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实际效果却是适得其反,大多数老师不会照本宣科,大多数的学生也不会深信不疑,反而更加叛逆。真正的信仰应该是真心而发,真心趋同的。最近,学校大搞唱红歌,倍感荒唐之意,搞得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不是真情所发,不是真情所至,全是假话,空话,套话,简直不是人话,尽显矫揉造作之态,尽露虚情假意之媚。“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大学生风范荡然无存,领导强加意志,学生奉命而为,奈然为之,实属不易,为那群所谓的领导哀之叹之。没有真正的信仰,怎可能流露出真挚的感情,让学生被服从,让耳朵被强奸。

信仰的构建需要包容性的思想,兼容并蓄,让民众有选择的权利,让民众有发言的机会。

二、 民主与专制

何谓民主,何谓专制?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恐怕没有正确的答案,有人将民主界定为大多数人的统治,有人讲民主界定为:民即是人民大众,主即是当家做主,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我觉得民主与专制都是相对而言,绝对的民主有时会成为绝对的专制,绝对的专制未尝没有民主的踪影。

人是理性动物,毋庸置疑,但很多时候人却表现为极致的不理性,前段时间,抢盐风波,抢购日化品风波,便是最好的佐证。人的意志与激情总会在不经意间被发掘,激发,一发不可收拾。譬如人们都说要把一个无罪的人处死,结果无罪的人无辜而死。这种民主建立与非理性的基础之上,权利无所约束,肆意而为,任意而行,于民无益,于事无济,与法西斯何异。

我认为民主不能因为它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念,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就一定好,民主的实施还需依赖一定的政治,经济与民众基础。专制也不一定就一无是处,强权之下的效率恐怕是其他制度无可比拟的。无论民主还是专制,不应该仅仅追求一个过程,更应该对目的加以考量。心怀民众,兼济天下,真正能使民众从中受益,让利于民。要做到心怀民众,就必须对权力加以限制和制约,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败,绝对的权力也意味着绝对的专制。对权力的限制和制约必须通过合理的制度加以规范,并得到严格的遵循。这种合理的制度最终还是利益的分配,它需要制度的设计能统筹兼顾,对平等的主体不偏不倚。

法律在很多时候是制度构建的最好形式,以其成文性,稳定性,规范性而占绝对优势。统治者的权力经过法律的制约,很大程度上能够规避这种非理性的民主,让权力在制度下运行,处于一种相对公开的方式,也可谓之“透明的权力”。法律的功用在很大程度上防治利力的滥用,约束非理性的发生,维持着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保障民主的实现。

⑶ 电影浪潮观后感

《浪潮》一片在六天内讲述了一场名为“浪潮”的微型极权主义运动从游戏般的开场、到野火般迅速蔓延、再到不可名状的狂热、直到最后惨淡收场的全过程。整个《浪潮》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样本,生动的说明了极权主义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任何极权主义运动的形成都有他不可或缺的要素,包括意识形态,一个政党(组织),一套方略等。

意思形态是有阶级性的。如果我们把《浪潮》中的这些中学生看成一个阶级,那么这个“中学生阶级”往往感到与家庭的疏离、对现实生活厌倦,在精神上无所归依。他们的这种相同的感觉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学生的意识形态”。而文格尔老师创造了一种使人人平等的,使生活充满希望的“浪潮的意识形态”。当一个人并没有或者无能力去发掘出自己内在真正的自我价值的时候,他就开始趋同于其他主流人群或者非主流人群。他需要一种归依感,尽管这种归依感是虚无的,但只要他觉得自己是混在人群中的人,他并没有被人群抛弃,那么他就得到了满足。蒂姆无疑就是这种人的典型,他的生活中缺少最基本的关爱,又往往被人欺负。所以他急切地在“浪潮的意识形态”中寻求慰藉。同时,许多像他一样的人继续完善了这种意识形态。

一个极权政党要有一个领袖,一个领袖还要有一批死忠。领袖和他的死忠构成一个政党的核心,是政党的主力军。从影片的内容来看,“浪潮”已然呈现出某些明显的极权政党的特性。如果我们把文格尔老师看作是“浪潮”运动的极权政党领袖,蒂姆、或许还有最后揪着马尔科上台的那几位同学可以算作是领袖的死忠。那绝大多数“浪潮”的参与者其实都只是被其神秘魅力吸引的外围人员。外围的人员就像一堵保护墙,将核心成员和外部的正常世界隔开,使他们觉得自己所在的世界与外部世界完全不一样。他们开始敌视外部世界,凡是不属于自己世界的人都被视为敌人。所以,我们看到片中的锡南半开玩笑的说买来的冰淇淋只给“浪潮”的`成员吃时,其实就暗合了这种组织特性。同时,他们也明确地树立了一个敌人,那就是楼下学习无政府主义课程的班级。与敌人的作对使这个组织更团结,更有活力。

当然一个政党还要有他的标致,仪式。通用的标志和统一的仪式,使组织内部的成员与外界有了鲜明的区分。这种区分使内部成员感受到了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一个政党想壮大起来必须有一套策略。不管什么策略,这些策略必须与人的心理暗合。

社会心理学家斯泰纳曾经提出过一个“沉睡者”的概念,来指代正常情况下蛰伏,但有时却被唤醒的残酷的潜能。基于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文格尔的班级里全是一群“沉睡者”,他们的暴力潜能被“浪潮”所唤醒,导致他们一步步滑入恶的深渊。与家庭的疏离、对现实生活厌倦,在精神上无所归依,使“浪潮意识形态”的侵入有了可乘之机。标新立异,人人平等,又与中学生的内心需要暗暗结合。最终,他们的暴力潜能被唤醒了,浪潮也在校园甚至城市中席卷开来。

⑷ 德国电影《浪潮》 德语影评/简介

影片根据陶德·史崔塞Todd Strasser的小说《浪潮》(The Wave,1981)改编而来,其笔名为Morton Rhue。小说取材于真实历史时间,1967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高中里,教师Ron Jones大胆地进的一场实验,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法西斯主义,利用五天的时间向他的班级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导演将这一事件搬到了现代的德国。教师莱纳·文格尔在学校活动周中给班上的同学讲授独裁政治,并突发奇想进行了一个为期五天的试验,却没想到事情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并最终引发悲剧

结尾处老师莱纳·文格尔读学生交的作业——关于“浪潮”的体会与感受:

“我想要的我应该都有了,衣服、零花钱,诸如此类,但我却时常感到无聊。(台下有学生对旁边的人小声说:这是我写的)这几天的经历很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份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说的很好,如果说一开始给这些年轻人灌输的“纪律铸就力量”等思想是独裁者借以操纵他人的手段,那么上述学生的内心感受深刻地表明团体的巨大影响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可是精神上去缺乏归属感、认同感,没有人在乎你对什么感兴趣,没人在乎你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生活漫无目的、索然乏味。可是一旦我们组成一个团体,一个有着令人甘愿跟随的精神领袖、严明的纪律;有统一的制服、统一的手势、统一的LOGO;有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的团体,情况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人人得以被平等对待,团体中的每个人似乎都充满激情,眼中时刻闪现着激动的光芒,满腔热血地做着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极度崇敬高高在上的精神领袖。。。一个小型的独裁体制就这样轻易地实现了。

⑸ 电影浪潮 观后感

浪潮电影观后感

谁能想象,让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和一群自由散漫的小青年转变成一个集权主义者和一群纳粹分子只需要五天时间?德国电影《浪潮》以一周"独裁政治"课为背景,向人们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整个影片似乎都是围绕集权主义展开的,但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或许集权主义就是一切决策都是独裁者掌控的一种权力集中的 形式 吧。领导者利用他的绝对权威鼓动他的支持者做与道德法律相悖的事,从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进而变得狂热,践踏法律 秩序 ,最终走向独裁。

刚开始,所有学生都是具有自由和叛逆精神的,口头上 也 对纳粹深恶痛绝 ,但 赖讷 老师用集体意识和"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等说辞让大家痴迷和盲从并制造歧视和仇恨,使学生们完全失去判断。影片中有这么一幕:在课堂上的第二天, 赖讷 给大家调了座位,并将调整座位的原因说成是"我想打破平常的小团体。你们都有要好的朋友,这很重要。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团结力量大,所以我让一名差的学生,坐在一名成绩好的学生边上。"歧视是很明显的,但他的理由却是 " 团结 " .而且,当莫纳质疑这种做法是在将所有坏学生拎出来展览时,莱纳抓住她的一个用词,狡辩说:"我从来没有提到过坏学生,只提到过成绩差。"并以她和她的同桌举例,将两个人的缺点明白地指出,借口却是很光鲜的。在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紧接着话锋一转,说:"我们班作为一个集体,表现会更好,起码比楼下的无政府班好!"成功地制造了一个假想敌 , 把大家带 入 一种兴奋的状态,至于这个假想敌对大家起到了多大的刺激作用,从前面的踏步游戏中就可见一斑 了 .另外他还认可了抄袭行为,有同学问他们是否可以抄袭时, 赖讷 老师回答是的,理由是这样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利用集体意识掩盖歧视,支持作假,利用假想敌制造仇恨,一气呵成,几乎没有痕迹, 似乎 一切颠覆人类价值观的事,在加上"团结就是力量,集体高于一切"的说词后,就能得到大众的普遍拥护――你如果反对,就是不服从集体,就是自私。

卡罗也参与了关于制服的讨论,但她并没有在第二天按照规定穿白衬衫去上课,这也可以看成是觉醒的表现,促使她觉醒的 也许 是女孩子爱美天性的伸张。这一天,她穿了一件红色上衣去上课。路上,她男友说她自私,课堂上,她遭遇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指责以及老师的'冷遇,在别的同学都为集体取了很激进的名字之后,她还是试图用"变革者"这个温和的名字,希望集体保持某种温和的状态。不过,整个集体都开始变得疯狂,她的意见显然不会有人响应。

莫娜的睿智和勇气是我们很难做到的,而卡罗似乎更贴近我们,经历了"盲从――觉醒――抗争"的历程,但是大多数人仍相信"浪潮"能够用集体的力量战胜一切敌人,尽管这 样 是在颠覆 国家的 法制,但大家对此不仅毫无警惕,反而随之疯狂。

当我要反对这样集端主义情绪的时候,却是一点底气也没有的。在我们的社会里,普遍的不公正,黑恶势力 的 猖獗,道德 的 堕落 , 不是我们每个人感觉到的事实吗?而我们不是也 常常 看不到这些社会顽疾被有效医治的任何希望吗?我也不禁要提出疑问:即使对集权主义保持着十分警觉的人,在如今的社会土壤下,真的能够抵挡住它那 巨大 的魅力吗?

【读后手记】

抓住电影中文格尔、卡罗和莫娜三个人物的言行,概括他们的思想行动逻辑,既回顾介绍了有关电影情节,又点出问题的实质 ,在此基础上,结尾段表达自己的沉重思考 .这样"观"与"感"有机结合,成为一体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725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694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683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426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414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1062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346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767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802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