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电影主题分析
1. 南京南京影评
以一个全新升级的,大家情与理上很有可能没法进行的角度进行描述。一部精彩纷呈的影目从此篇首。雄浑厚重的历史时间是绝没有明亮的颜色的,摇晃模糊不清的黑与白光圈好像更可以把人拉到那惨忍的修罗场上。
那一年的金陵城,日自己的匪军踩踏,全部人性的劣根一下子都在这儿显现出来。屠戮者的人间天堂,无辜者的地狱,都是在那一年的南京市。与很多很多同类型电影不一样的是,《南京南京》推陈出新,竟借一个不是很起眼睛的日本士兵的眼来勾画这一出悲剧,战事下灭亡的人性
角川是一个平常的日本士兵,听领导命令到达南京市,他并不是传统式日军侵华电影的日本兵,他好像也有一些人性的心地善良因素。错杀我国美女学生后,他连连致歉,站也站不稳;帮首长洗澡的时候,他眼里都是盼望思念,想念家乡的圆月与家里的妈妈
2. 电影《南京!南京!》的主旨是什么 影评。 急!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这是我在自己空间写的影评,仅供参考 作为一个中国人,很难以纯欣赏电影的角度去看《南京!南京!》,但无论影片以何种方式呈现这场70年前的浩劫,现在的我们都难以想象,难以承受。只能象陆川说的那样,希望这部电影能使现在的我们对战争中人性可能变成什么样,战争给我们带来什么,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有一个日本演员对陆川说了一事儿,他说:“我爷爷去过南京。爷爷去世之前,我问他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光是在什么时候?爷爷说,我最快乐的时光是在南京,1937年的南京。” 影片最让我震撼的一场戏不是屠杀,不是俯拍下江边堆满的尸体,不是日军对中国妇女的强暴,而是日军在占领南京后举行的祭祀舞。这场舞蹈在我看来比日军的屠杀更加极端暴力,这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文化和精神的占领,这比屠杀更加恐怖。大家应该注意到,角川这个角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派,从影片一开始,他一直对这场侵略战争抱着怀疑的态度,并在最后崩溃。但在这场祭祀中,我一度分不清角川的表情究竟是疯狂还是喜悦。《南京!南京!》所要表达的人性的暴力情绪在这场祭祀中达到了顶峰。其实在影片中,陆川用了很多镜头展示日军人性的一面,比如开头有几个日军偷喝“可能是支那人的陷阱的饮料”,比如日军在江边洗澡玩跳杆唱歌的镜头,比如角川的第一次,但在屠杀中,日本人丧失了所有人性,变成了兽,这就是陆川想表达的,战争究竟能让人性变成什么样。影片在放到祭祀舞这场戏时,电影院里不约而同的出现了众多笑声,也许他们是在嘲笑日本人的舞蹈动作如何难看,但实际上这些舞蹈动作是他们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民间舞,是4个劳动的动作,我们在嘲笑他们舞蹈动作难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如今的我们究竟继承了哪些优秀传统? 说到这里,岂是一个“悲”字了得。 《南京!南京!》的所有人物在当年都有原型,最让我感动的是“小江”这个角色。当年日军冲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索要100个女人当慰安妇时,有21名妓女主动站了出来。小江就是其中一个。在面对民族灾难的时候,妓女同样也有大义,当年魏特林(就是那个美国女传教士,影片中叫华小姐)的日记中写到这件事情时还略微带有鄙夷眼光,但相信中国人对于小江的故事只会感到尊敬和震撼。另外,范伟最后的台词:“我太太又怀孕了......”自然是代表希望和光明,小豆子最后开心的笑声同样也是如此,说到这里,让我再一次鄙视的是坐在我后排的女人,她说:“这小孩的笑声比哭还难听”。 以往的中国战争片一直都属于爱国主义宣传电影,甚少有作品反思战争,反思战争中的人性层面,以至于造成很多中国观众看战争电影首选就是看战争场面,看战争中的武器,看排兵布阵,看中国人是如何歼灭日本军。这对于电影本身而言,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如果说冯小刚在拍摄《集结号》的时候是以《拯救大兵瑞恩》为蓝本,那看的出陆川在拍摄《南京!南京!》的时候还是在尽量避免落入《辛德勒名单》的窠巢。但老斯的这2部电影始终站在战争电影的绝对高度上,所以,学习别人的拍摄手法和技术,取材于自己的历史,《集结号》和《南京!南京!》至少为中国战争电影的未来指明了一条路。 追问: 您能简单的概括一下该片的主旨,而不是一大篇的影评么? 回答: - -! 你自己在问题上写了个影评嘛 我觉得 陆川 在拍摄这部 电影 的时候没有刻意强调民族之间的对立,而是尽可能地通过还原历史来展现战争对人性的改变,所以影片中才有那么多日军的生活镜头。这也是 欧美 文艺电影常用的表现方式。 追问: 嘿嘿~~ 不好意思,一着急就写上了。还是要谢谢你的。 有点小意见``影评应该是对色彩 音响 光影 方面的评论吧?对故事的剖析算不算观后感啊? --我的观点 回答: 影评也分很多种的吧,我不是电影专业,具体到电影拍摄的 技术类 问题那属于专业活了
3. 电影《南京!南京!》的主题
电影《南京!南京!》突破了传统战争题材单纯描写苦难、死亡和仇恨的主题,而以一种人性化的视角剖析了苦难背后的救赎、死亡背后的尊严以及残酷背后的人性。对战争的反思达到了一个新的精神高度。
4. 南京!南京!这部电影的主旨是什么
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以它更具人性化的视角使一张张曾经符号化的面孔在电影里清晰、鲜活起来。正如导演陆川所说,《南京 ,南京》屠杀不是核心,人性才是重点。 影片从1937年12月南京城被日寇攻破开始。当时,尽管有大批国民党士兵溃逃出城,但同时也有大量不愿投降的士兵留下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展开了惨烈的抵抗。抵抗失败之后,数十万中国人的鲜血染红长江,南京城沦为一片死地,唯一尚有生机的就是位于金陵女子学院的教会。在这里,大量的难民因为德国人约翰拉贝的"纳粹"身份而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但在日军的眼中,所谓的教会,只不过是一个囤积了大量女性资源的"仓库"。而中国的女人们,则不仅用她们的身躯拯救着隐藏在难民营的男人,也在拉贝面前书写了一段中国人坚强的历史。 如何更加客观地反映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身心带来的巨大创伤,让人们更加深刻地铭记这段历史,又远离战火硝烟?陆川导演另辟蹊径,在同题材电影当中,首次从一名日本军人的视角出发,记录下了他由人蜕变为野兽的灵魂变异,又从兽性恢复人性时的灵魂震荡和拷问。客观的视角,成了这部电影的最大突破。
人兽之间,只有一步之隔。电影《南京南京》放弃了传统的叙述方式,小心翼翼地还原历史、解剖真相,在悄无声息中左右着我们的情感。原来,这段无法忘记的历史中,原本就饱含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和抗争的英雄气概。
电影《南京南京》采用黑白片方式,力求真实还原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为中国甚至世界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为还原中华民族殊死抵抗、不屈不挠的民族形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思考。他传达的是中华民族对人性大爱的信仰、对人间和平的追求。这是一段不容忘记的历史,铭记它才能更好地警示未来!
5. 南京南京的影评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我想这种感觉跟现在犹太人回望二战集中营毒气室的感觉还不一样,除了悲愤,更多的是屈辱,毕竟这是一国之都,没有经过像样的抵抗就轻言放弃,任自己的子民变成魔鬼刀俎下的鱼肉,对于一个政府来说,是不可原谅的。
《南京!南京!》从一开篇就真实地让我体会到了那个裸露在狼群的末日危城里弥漫着的恐惧和绝望,被炮弹蹂躏的千年古城墙,弃守的军队踩踏着同胞的尸体溃败,这种恐惧和绝望自始至终地攫取着我,从放弃抵抗到寻求庇护到任人宰割,我看到的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面对豺狼的正面全裸。那轰然倒地的中山像与后来日军占领南京仪式上的祭祀舞蹈形成锋利的对比,失去了民主民生民权信仰恩泽的南京,在她裸露的躯体上只有一群野兽在蛇行,这个场面带给人强烈的视听震撼,前面剧情中有几次日军练习跳舞的情节,到这里才知道那并非闲笔,所有的摧毁都是预谋和准备好的,而且,可能一直到今天,他们一直在准备。
(如果抛开政治因素和民族情绪,跳舞这场戏真的很精彩,观赏性极高,那两个日本鼓手太牛NB了!)
《南京!南京!》很大胆的一点是,陆川没有按惯例用一条贯穿的个人命运情节线来组织全片,而且用的是一个参战的日本兵角川的视角来审视和判断所发生的一切。我徒劳地等待着男女主角命运的交集,但刘烨扮演的演员表上的男一号,中国军官陆剑雄在影片三分之一处就死了,而这时高圆圆和范伟所扮演人物的故事还没有真正展开,所以这部影片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男女主角,这里的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座沦陷的城市。这样做的结果是影片的纪实色彩大大增强,但却部分剥夺了观众的观影快感,因为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节高潮,节奏缺乏变化,两个小时郁结在观众心中的压抑和绝望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以至于到后来因感官疲惫而产生了一丝麻木,从而削弱了影片本应具有的感染力。不过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据说现在的故事格局是经过几番修改最后形成的,如果能接受这种叙事模式,虽然看下来有点累,但也很过瘾。
而影片中有几处人为设置的败笔不得不说,一个是在中国被俘军队在接受屠杀时爆发出的口号,这一点我在任何史料中都没看到过有这样的记载,这应该是导演借人物之口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情绪了,但在这里让人一下子就跳出影片的情境了,让我觉得很别扭。还有就是影片的结尾,出现了剧中出现人物的生卒年,我们都知道这些剧中人是虚构的,就算是有原型也不是原名了,而这样的罗列太莫名其妙了,也许只为了最后出现的那行字:“小豆子,一直到现在还活着。”这个小豆子是最后被角川释放的两名幸存者之一,也许导演是想借这样的设计来表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这样的设计实在是太刻意了,即使要传达这样的意义也应该用更电影化的手法来表现,很多人都还记得《辛德勒的名单》中的那一缕烛光和那个小女孩在黑白影像中的那一抹红色吧?
其实这样沉重叙事力求真实还原历史的电影很忌讳的一点就是导演替观众去思考,很直白地把导演意图强加在观众身上,还有一点就是人为地拔高人物。范伟扮演的唐先生是这部影片中塑造最丰满的一个角色,千方百计小心翼翼委曲求全,只为保护家人性命,甚至不惜与魔鬼交易,但我实在是看不出他有什么理由和动机最后主动放弃生存的机会,至少影片中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也正由于此,他与妻子生离死别的一场戏尽管范伟和秦岚的表演都很落力,但依旧感染不了我。还有就是角川这个轴心人物,我可以理解导演在这个人物身上赋予一些人性的光辉,其实这个人物前面的举动都符合逻辑,包括他与日本慰安妇百合子的交往,对高圆圆扮演的姜淑云的敬仰和成全,甚至到他放走了两名战俘,都可以视为是给为了救这两人而死的姜淑云一个交代,但让他以自杀来为自己亲历的这场屠杀谢罪有点过了,据我所知这样的事情并非没有,但电影本身并没有给我充分的说服力,我觉得这都是创作者在揠苗助长地拔高人物。
因此我觉得由于上述缺陷,《南京!南京!》很难被称为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说它是一部优秀的具有较强艺术性的商业电影,则一点不为过,尤其是在技术层面上,陆川已经在尽可能的程度上做到最好了。
首先在置景服装道具上,基本上无懈可击。我看到了事先被反复炒作的剧组在天津和长春复原的南京城,残垣断壁,遍地瓦砾,极具质感,昔日繁华的六朝古都已经成为真正的人间地狱。陆川曾反复强调这是一部战争电影,但这部电影中真正的战争场面也就那么十几分钟,但就是这十几分钟的巷战也已经全面超越中国以前战争电影的拍摄水准了,凌厉的剪辑、逼真的声效、一丝不苟的场面调度、灵活走位的斯坦尼康,将人物的反应、动机、战术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最终呈现效果异常的惨烈。
为了追求忠实记录的真实效果,片中大量运用长镜头,其中最典型的一场应该是唐先生被处决一场,从点烟、交谈、枪杀、补枪一气呵成,到最后两名日本人在前景说话,后景一直是半吊着的已经死亡的唐先生,绝佳的构图,而且我们知道后景中一直低垂着的是范伟而不是替身,因为镜头没有换过。后面姜淑云之死也是同样效果。在那个命贱如蝼蚁的时期,影片中所有的死亡表现得都很干脆,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一条生命被剥夺,就是这么轻易,轻易得让人心惊。
群众演员的表现是考量一部大场面电影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即使是《投名状》、《赤壁》这样的超级制作,群众演员穿帮的场面也比比皆是,有的还很严重(尤其是《投名状》)。在《南京!南京!》中,人海场面有多处,我只发现了一个群众演员笑场的穿帮镜头。小股日军误入小教堂一场戏,是将观众彻底拉入影片设置的绝望深渊的开始。数千中国人面对几个惊慌失措的日本军人举起双手,其实这几千人一拥而上这几个日本兵都能给活活踩死,但他们没有,他们选择屈服,这是一个丧失的反抗意识等待宰割的城市,这里的群众演员表现出来的木然很到位,配合影片情境,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心里的恐惧和茫然(典型的库里肖夫实验效应),可以说陆川对大场面的掌控能力还是很令人赞叹的。
应该说看这样的电影人人都应该是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的,但看过之后依旧会有难以释怀的压抑。我觉得这部电影可贵的地方不是在于一味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和兽性,它在试图在更深的层次上探讨我们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一场劫难。
影片真正让我动容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拉贝离开南京时面对难民们的下跪,尽管影片已经弱化了拉贝在这场屠杀中对中国人的救世主色彩,但他使得20万人幸免于难毕竟是事实,对于一个已经完全丧失自保能力,仅靠求生本能苟延着寻找救命稻草的群体来说,值得反思的东西更多。所以最后日本人的祭祀之舞才会给我那么大的冲击力,那种阳刚、那种秩序、那种虔诚,都是当时的中国人所不具备的。这里就说到另一个让我感动的场面,这名为了换取过冬物资带头去充当慰安妇、并最后被日本人蹂躏至死的妓女,至少她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保护自己的城市和人民。
也许会有人看完《南京!南京!》后会谴责这电影如何美化了日本人,但现在单纯地用民族主义情绪去解读那一场屠杀应该是远远不够的,屠城的事不止日本人干过,真正的国耻不仅仅是别人强加于自己身上的伤害,还有这个民族无法保护自己、面对屠刀只能丧失血性地正面全裸的羸弱。
6. 南京南京电影深度解析
有一个片段,当10多名日本士兵冲进教堂时,他们看到许多中国人聚集在里面。都是老人、弱者、病人和残疾人。有些人甚至手里拿着枪。在日本士兵没有任何指示的情况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举起了手。然后一大群人跟着他。最后,一个天真的小女孩也举起了手。
我们应该从当时人们的思想开始。在当时的满清政府时期,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许多人不知道一个人物,但他们的思想相当无知,许多人习惯了被压榨。作为第一个举手的老人,他经历了从满清到中华民国的变化。
在当时的侵华战争中,老人可能认为这些都是想成为皇帝的主人,只要他投降,就不会伤害平民。那些拿着枪的伤号早就害怕了。
现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发展迅速。没有人会践踏它。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永远不会回来。每个人都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不再是无知和无知。让我们记住历史,展望未来......
7. 南京南京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南京,南京》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故事。片中有两条线索,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在1937年南京疯狂杀戮强奸掠夺的背后,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影片是从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开始。尽管有大批的国民党士兵溃逃出城,但与此同时,也仍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展开了无望而惨烈的抵抗。其中就有国民党精锐部队一员的陆剑雄(刘烨)。 在抵抗最终失败之后,在数十万中国人的鲜血终于染红长江之后,南京全城沦为一片死地。唯一尚有生机存留的,就是位于金陵女子学院的“安全区”。在这里,大量的难民因为拉贝的“纳粹”身份而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而实际主持安全区难民工作的,则是拉贝的秘书唐先生(范伟)和归国女教师姜淑云(高圆圆)。 但是,在日军的眼中,所谓“安全区”,只不过是一个囤积了大量女性资源的“仓库”。而拉贝的德国人身份,在强势的日本军队面前,也只不过是一块随时可以扯去的遮羞布。而中国的女人们,则用她们的身躯不仅仅拯救着隐藏在难民营的男人,也在拉贝面前书写了一段中国人坚强的历史。 日本军人的形象塑造,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突破。作为占领者的他们,当然可以享受某种意义上的正常生活。但是,在南京这座战争因素被极端放大的城市中,即使是占领者,即使面对的只是别人的屈辱和死亡,也仍然难以逃避自身的灵魂震荡甚至拷问。 角川(中泉英雄)是日本十六师团的一名普通士兵。被队友称为“读过书的人”的他,敏感、涉世未深,甚至在参战之前都还没有交过女朋友。而他的同乡队长伊田(木幡龙),则已经是一名老兵,一名职业军人。在南京城作为占领者的“生活”中,体验过种种为了维持这种“生活”而付出的人性的代价。角川最终做出了他的选择:他把两名中国幸存者送出了南京城,然后举枪自杀。 这部电影完全突破了以往种种关于南京惨案的历史着作和文艺作品中的那种对中国人存在的刻意抹杀,对“无能的中国人”的错误描述;为世界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也是在南京灾难中,中国人的民族形象的全新书写。在新的高度上为中国历史上这一段惨痛的往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思考。 主要角色: ·陆剑雄(刘烨饰):留守南京的国民党军官,在日军占领南京后英勇牺牲。 ·姜淑云(高圆圆饰):归国女教师,用自己柔弱的身躯奋力承担起拯救他人的责任,最终死在日军枪下。 ·唐先生(范伟饰):约翰·拉贝的秘书,从最初的明哲保身,贪生怕死,到最后挺身而出,英勇就义,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涅盘。 ·角川(中泉英雄饰):侵华日军。在这场战争中逐渐崩溃,最终走向毁灭。幕后故事: 南京!南京!两个黑色的惊叹号,突兀而醒目。导演陆川说,这是当年日军侵入南京城时的联络信号。在电影《可可西里》拍摄间隙,他曾对摄影师曹郁说:“拍完这个,咱们拍南京大屠杀吧。”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个突如其来的念头再未被提起,直到一家国外电影公司送来剧本,邀请他来拍摄,题材正是南京大屠杀。 但是陆川无法接受这个外来的剧本。剧情中,西方人再次扮演起拯救弱者的“辛德勒”,只是这一次被拯救者由犹太人换作了中国人。这令他产生了无法抑制的抗拒:“南京大屠杀的意义并不是外来者的拯救与保护。70年前,一方是灾难的承受者,一方是灾难的施加者,但这是降临在两个民族之上的共同灾难。” 在动笔构思自己的剧本时,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研究现状,令他感到惊讶。一方面,由于70年前的中国没有完善的户籍制度,这使得有关屠杀受害者的调查与统计异常困难。加上国内的相关研究和田野调查工作起步相对较晚,随着时间的远逝,一些史实已开始变得模糊。另一方面,我们已习惯于用一种哭诉的哀腔来讲述这段历史,“而哭诉的声音是弱者的象征,对于旁听者是没有说服力的。” 这部电影突然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在近期拍摄和上映的所有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电影中,投资8000万元的《南京!南京!》是唯一一部完全本土化的电影。“从中国人自己的角度来梳理清楚这段史实,以严肃的态度和人性的角度来为这段公案进行论证。”陆川这样评价工作的意义,“用电影的方式为历史串联起那些真实的证据底链。” 真实,成为这部电影的第一要素。 从筹备到杀青花了4年时间的影片《南京!南京!》,近日终于通过了审查。导演陆川在自己的博客上激动地宣布此事,并“谢谢所有人,所有的等待”。《南京!南京!》送审的过程花了5个月,终于得到被通过的好消息,但陆川本人却并不轻松,“现在过审了,可以冲印拷贝了;但音乐要做、声音要混,可能要到拷贝做出来了才能稍微松一口气吧。”一直以来,陆川都梦想《南京!南京!》可以在日本公映,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当记者问及该片去日本公映的事情进展如何时,陆川说:“电影就像我的孩子。这个阶段的任务,是为他弄到一个合法的出生证。至于上不上得了名牌大学,这是后一个阶段的任务了。” 作为该戏的男一号,刘烨在戏中饰演一名中国军人。目前,故事大纲还没有曝光,刘烨谈到了该戏的剧情:“其实南京沦陷后,有几十万人没有投降,在南京城里打游击。有一千多个血性汉子就坚守在一条街的拐角里,跟侵华日军对峙,最后日本人动用了飞机,把他们全部都炸死了——这是真实的事情,我演的就是其中一个军官。”对于这部戏,刘烨最得意之处就是全戏没用一次替身。不过一说起电影本身,刘烨就变得严肃起来:“以前我们也拍过很多战争片,这部戏的最大不同在于,偏向性没有那么强,没有那么夸大。导演很希望日本青年能够看到一段教科书上从没有讲到过的历史。” 导演: 陆川 主演: 刘烨 高圆圆 范伟 秦岚 江一燕 中泉英雄 类型: 剧情/战争 出品: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星美传媒集团 上映: 2009年4月22日(国内)
8. 求<南京南京>影片解析
剧情简介 · · · · · ·
《南京!南京!》是中国极具影响力的青年导演陆川的最新电影作品。
这部影片,在大量详细周密的历史考证的基础上,以精良的制作手段,以超出一般史诗大片的沉重质感,复原出70年前阴郁冰冷冬天里的死城南京。它以中国民众的抵抗意志和一位日本普通士兵的精神挣扎为主线,提供出一个与以往的历史叙述完全不同的南京。一个甚至有着希望的火种的南京。因为在这座城中,在这死生之地,即使面对绝境,即使面对战争机器的无情碾压,仍然会有中国人性的地火在暗暗燃烧,仍然会有人以他们的生命、鲜血和意志为薪,维持着这地火,让它永不熄灭。
本片将讲述一个绝对精彩、动人,深刻、朴素,细致、扎实的故事。对于男主角中国军官陆剑雄的描写,体现中国军人坚韧抵不屈的斗志。对于男主角之一侵华日军军官角川的刻画,突破了以往对于“日本鬼子”的脸谱化描写。如此,深刻探究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9. 《南京!南京!》讲了什么如何评价
在此我想引用王炎先生《奥斯维辛之后——犹太大屠杀记忆的影像生产》一书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讨论(见该书111页《对话:纳粹屠犹与南京大屠杀之比较》。王炎的主要观点是,屠犹在西方语境中是一个非常具有生产性和复杂性的讨论空间,而中日对南京大屠杀的讨论常常纠缠于细节和真实性的争执。当然全书对这个问题作了十分深入且有见解的讨论,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读一读。在这里我想指出的是,就《南京》一片而言,陆川的策略也是相同的——绕开细节的争执,比如人数,方式,真实性;而将这一事件处理为一场战役:日军攻克时为中国首都的南京。而这一战役并不比其他任何一场抗日战争(似乎我应该用的词是中日/日中战争)中的战役更具备可言说性,换言之,南京“大屠杀”并没有比其他任何一处城市的沦陷更为悲惨。那么结合前面的视听分析,或许陆川通过这种军事片的视听风格,他想要做的事情是把南京大屠杀在二战和中日战争之中重新定位。 这就是我把《南京》指为历史景片的最终原因。陆川的诉求显然不是血泪控诉式的言说,而是他对“南京大屠杀”的理解。相对如《浩劫》中将屠犹神圣化的诉求,陆川却在对“南京大屠杀”去神圣化(当然我必须声明这不是我指责本片的原因)。如果陆川想要完成这一目的,那么他显然是失败了。《南京》之中,南京成了一个悬浮的舞台,这里只有一座军营和一个难民营,于是陆川的诉求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说陆川是要从细节展示全景,那么不幸地,他又失败了。空间模糊,视点混乱,剧情支离破碎——他想说什么?我很难找出一个明确的表达。去看看网上的影评,我很惊讶地发现,大家都看到这部影片的视听呈现里不存在的东西——既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去看这部片子?
很遗憾。陆川这部《南京》真是令人失望透顶。它充其量是历史景片而已,景片之前,连情节剧都没有发生。我必须指出的是,互联网作为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尤其是反日情绪最集中的地方,而同时网民和影院观众的高度重合,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南京》会是一个合适的文本。但是同时,我并不相信这个文本能够满足,或者迎合这一观众主体的诉求。虽然陆川在片中刘烨光荣牺牲的时候让等待屠杀的中国军队喊起了“中国万岁”的口号,但是我相信这一口号不及《色戒》里头那句“中国不能亡”。关键问题在于,当观众希望去找一些感动和煽情的时候,他们显然很难找到,或许那些说被感动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感动了。只是最后那几张相片小小地煽到了我一下,然后不幸被我发现,不是相片的问题,而是音轨里煽情的小提琴。
言而总之,这部片子砸在剧作上。陆川大人,下次您拍片还是请个编剧吧。于是与《可可西里》的评价一样:精神可嘉,水平着实有限。也许对南京大屠杀而言,我们需要的还是《约翰·拉贝》那样的情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