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电影作业的作用
⑴ [由微电影的特征谈其对大学生的自我塑造]大学生涯规划书1000字
[摘 要] 微电影具有三微特征:“微(超短)时”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微电影的传播模式与方式也呈现出时代特征。微电影的“微”特征和传播特征有利于大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微电影,微电影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自我塑造的新媒介与载体,在大学生的自我塑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做有担当的一代;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过有规划的大学生活。
[关键词] 微电影;特征;大学生;自我塑造
微电影(Micro film),首先是当今新媒体时代和微时代出现的一个电影新概念;其次,它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影响使得它成为一种时尚和一种文化现象。虽然目前学界对于微电影还未做出统一明确的定义,微电影的未来发展还不是很明确,但是在这个“微”时代,微电影的力量确实不容忽视。“这个时代流行微电影”就像一个响亮的 口号 ,表明了微电影时尚和新潮气质,也意味着微电影尤其会受到喜爱新事物、爱追时尚的大学生的喜爱。微电影的三微特征和传播特征、现代性或后现代性的形式取向与审美体验及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与心灵的主题选择,使其对大学生具有相当程度的吸引力,为大学生观众提供了观看世界、了解生活的一面大窗口,并在艺术欣赏中对大学生的自我塑造有着独特的作用与价值。
一、微电影的“微“与“广”
微电影即微型电影,也称作微影,有三个微特征——“微(超短)时” 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和“微(超小)规模投资的“类”电影短片。微电影的制作周期短则数天,长则几周;投资规模小,几千至数万元不等;影片时长短,短则几分钟,长不超过一小时。从电视台到手机运营商,从影视制作公司到唱片公司,甚至大学生都有各自的资源和理由参与其中,因此发展很快,短时间内数量激增。2010年在优酷兄睁网首播的筷子兄弟创作的《老男孩》,虽然当时没有被冠以微电影之名,但可算作较早的微电影。2010年12月27日,第一部被称为微电影的影片《一触即发》全球首映。此后,《改变世界》《回家》《让爱再飞一会儿》《外面的世界》《爱未央》等一系列微电影陆续诞生。2011年被称为微电影元年,微电影风生水起。至2012年,微电影的数量更是数以千计。微电影的“微”特征中却蕴涵着广颂尘轿泛性和深刻性,可谓寓“广”于“微”。这可以从微电影放映生活的广度和受众等方面来看。微电影的题材涵括公益教育、幽默搞怪,时尚潮流、百姓生活、家国情感、商业广告等,内容也是涉及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种种问题,既有单独成篇的,也有系列剧。比如,优酷和中影集团合作推出包括《老男孩》在内的“11度青春”系列;新浪推出“四夜奇谭”系列;网易推出“明星微电影”系列;腾讯推出“美丽的梦”系列,等等。因此,虽然微电影诞生时日不长,但在一定程度上,微电影已经是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和社会的缩影。
二、微电影的传播特征
微电影的三微特征显示出微电影的生成模式的变化,微电影是电影艺术在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的微时代的一次创新演绎。由此,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的传播模式与方式也呈现出时代特征。
首先从传播渠道来说,微电影主要是通过网络新媒体,特别是微平台传播,这与传统影片的传播渠道有所不同。传统意义上的电影需要经过广电总局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两道审核才可以上院线和出版发行,微电影并不需经过这些步骤,在制作完成之后便可以上传至网络,而微电影的接收终端则为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这种制作、上传、接收的快捷无疑是与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微电影微平台播放,是非常适合年轻人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方式的。
其次,从传播主体来说,微电影的全民性参与度更强。只要是有兴趣和技能的人都可以写剧本、做导演、做摄影、当演员,都可反映现实,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电影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利,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参与。从创作者来说,作品可以得到放映和被评论的机会增加了。2010年,中国内地票房收入突破100亿元人民币,但却不能忽视每年近7成影片不能在院线上映的现象。微电影由于独特的传播特征被不少专家寄望,他们认为网络帮助电影缓解了燃眉之急,网络微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大银幕的不足,有利于挖掘新人。从观众角度来说,观众欣赏电影的机会更多,方式也更加便捷。有数据表明,中国电影的年人均观影次数仅0.14次左右,平均每人10年才进野肆一次电影院。与此对比,微电影的受众更广,2011年7月,香港“鬼才”导演彭浩翔首部进军内地的作品监制微电影《四夜奇谭》得到2.1亿的点击量,以关注“过年回家”为话题的微电影《马格回家》也有不俗的观影人次。
再次,从传播过程来看,微电影的互动性非常强。网络本身就有互动性,微电影由于在网络上播放,开放性强,因此,微电影的传播具有高度互动性。传统的影院观影模式是你映我看,微电影放映时、放映后的生杀大权更加直接地赋予观众,观众可以及时地把自己的评论、感受发表于同一平台,也可以在平台上看到其他观众的评论和观影感受,因此,这样的互动不只是观众与创作者、观众与作品的互动与交流,还包括观众与观众的互动与交流。比如吕惠洲和优酷合作拍摄的《爱有多久之春暖花开》在优酷上线仅四天播放量就超过540万次,70多万用户参与评论和互动。
三、微电影成为参与大学生自我塑造的新媒介与载体
微电影的上述特征有利于大学生方便快捷地观看微电影。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族群,手机、平板电脑等可以上网的工具普及率非常高,因此,大学生观看微电影所需的成本和时间都很少。大学生在课余、饭后、睡前都可以观赏微电影。首先,数量多、内容广的微电影是当代大学生回望懵懂少年、体会青春年华、展望美好未来的新媒介。以筷子兄弟的《父亲》为例。《父亲》非常贴近普通人包括大学生的生活感受,分为“父子篇”和“父女篇”。“父子篇”是从男孩的角度,以筷子兄弟自己的成长经历理解父子的关系,“父女篇”则尝试从女孩的角度写女儿和父亲的关系。作品在很短的时间通过唱歌、婚礼等片段把时代串联起来,一个个源于生活的小细节把人带入特定情景中,深深地感动着观众,其中又不乏幽默意味。这类题材的微电影会让大学生笑中带泪回味过往岁月的开心与彷徨,体会亲情的温暖与深厚。其次,大学生拥有较强的创造力和创作热情,他们并不仅是微电影的观众,还是微电影的创作者,微电影同样成为当代大学生激扬青春、自我反思、自我塑造、品味生活的新载体。“90后”大学生拍摄的微电影《90后》,是一部“献给所有在2012年毕业的“90后”大学生的关于毕业、爱情和友谊的短片,影片通过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性格爱好各异的四类大学生不同的毕业选择,力图为“90后”正名。影片表达了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的期许和对自我的塑造,很有励志色彩,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再次,微电影成为大学生参与文化活动和进行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2011年,中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主办的中国(北京)国际微电影节,共有211所知名高校作为合作伙伴,率先凸显了微电影的大学生生力军。首届中国大学生微电影节2011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教育电视协会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大学生微电影节更是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为原则。微电影发现了大学生这个族群的创作潜力和市场潜力,以电影节的形式为微电影的发展推波助澜,同时,大学生也是微电影一大消费群体。
⑵ 学校的毕业作业是拍微电影,我就演了个群众,学校让写创作感想,根本不会写,求帮忙。。
首先,微电影创作的前期的策划,得确定主题,写好剧本,由于我没有参与到剧本写作,所以,我这就没有多少经验可以提供分享。其次,由我们组内的写剧本的人,将剧本按照分镜头脚本打印出来,从而便于我们中期的拍摄以及为了后期的剪辑更加有条理,尽量细化,将同场景的镜头分出来,不管是拍摄还是最终的剪辑都更加省时省力。然后,就是准备器材和确定拍摄人员,演员基本都是我们自己上,由导演来决定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再者,进行拍摄,这是整部微电影制作比较重要的步骤,拍摄前,得做好拍摄日期安排和选择好拍摄场地,才能保证拍摄过程中更加顺畅。经过几次拍摄心得,我们发现各种所需要的拍摄道具一定得面面俱到,缺一不可,对取景的地方进行踩点,不能临时抱佛脚,那样,只会耽误或延迟拍摄的时间,一切要有计划的进行。 根据分镜头脚本分场景来拍摄,而且每个场景我们小组都是拍了好几遍,宁愿苦点累点,这样对后期剪辑选材取舍特别重要。最后,就是后期的剪辑制作,这也是我主要负责的任务。片子拍摄好后,要对已有的素材进行初剪、精剪、配音、配乐、字幕、特效等一系列的制作,让整个片子有顺利而不凌乱,并能够带给大家带来视听结合的效果。再好的画面,如果没有听觉上的效果,会逊色不少,且观众无法通过画面直接了解这个片子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最后,我根据前期的脚本和后期导演的灵感剪辑,再加上后期特效,还制作了片头和片尾,这样为我们的微电影润色了不少。
从电影艺术语言角度来说,要使各种语言要素组合成完整的电影艺术整体,就必须按一定的艺术表现规则进行运作,这就涉及到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一种最重要的语言手段,它是处理镜头、画面、声音、色彩等语素之间的组合关系,通过各种各样的组接,达到叙事、抒情、表意的艺术效果,并产生独特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述方式。可以这样说,没有蒙太奇就没有电影艺术。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意为装配、安装,引申到电影艺术领域,指影片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电影创作同时也是一种物质生产,生产要讲求成本,因此其情节场面的拍摄并不按剧情发展的次序,而是完全打乱的,最后要经过一道剪辑的程序,把打乱的东西重新组接起来。若要作全面准确的概括,它实际上包括了狭义和广义的两个方面的含义。狭义的蒙太奇是作为一种电影语言符号系统出现的,专指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广义的蒙太奇不仅仅指画面、声音及色彩间的组合方式
也指从剧作构思到作品完成过程中,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因此,蒙太奇在艺术家的刻意经营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和体系。
蒙太奇是把电影语言元素进行组合编排的一种规则和修辞方法。当声音和色彩作为电影的构成元素进入电影以后,蒙太奇增加了对声音、色彩诸元素的组合编排,说明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的艺术范畴。蒙太奇不仅指镜头画面的组接方式,也指从剧作构思到作品完成过程中,创作者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
作为贯穿电影创作始终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首先是因为蒙太奇符合人的视觉感受的规律。影片中两个镜头的并立,同样能使观众产生一种联想。再次,蒙太奇符合艺术对生活进行概括的需要。任何艺术都不可能对生活原封不动的照搬,须进行必要的选择,提炼和加工,通过强调和省略,达到高度概括的目的。在电影创作中,将事件发展中的一些不必要的过程删除,也是一种视觉的节省。由于蒙太奇,使电影时间得以实现“非连续的连续”,和空间的“有限中的无限”,为电影的表现内容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电影提供了巨大的想象自由。所以,蒙太奇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着的艺术范畴。
蒙太奇艺术手法在电影表现作用中的功用 蒙太奇创造电影的时空
蒙太奇不但可以把漫长的时间浓缩在几个镜头中,也可以把生活中一瞬间的事强大,放大,把时间延长。蒙太奇能够逼真的创造空间。电影艺术的空间构成,除了通过摄影机再现生活的场景外,还能将零散拍摄的个别场景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场面。 电影艺术的时空创造由此可见一斑,它在群众眼里是实现时空的真实再现,从而保证了观众对剧情的理解。
蒙太奇创造电影的运动 没有台词的运用,单是这些单独来看毫无意义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却产生了一种连续的运动感,但观众准确无误的接受整个剧情发展的脉络. 例如着名表演艺术家卓别林的《流浪汉》中,通过河边游泳者衣服的丢失以及最后流浪汉穿着不合体衣服走在火车站的一幕,没有很多修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人们也能一目了然。
蒙太奇创造电影的含义
蒙太奇除了创造时空,运动,从而保证了叙事的连续性外,还可以通过镜头的组接,使原来潜藏在各个镜头里含义。例如日本电影《远山的呼唤》中,农场主民子和雇佣工人的对话的镜头,通过一些穿插镜头的使用,例如民子向暖瓶中倒开水的几个镜头的剪切,已经把最后民子挽留不成的结局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蒙太奇创造电影的节奏
蒙太奇的使用使得电影具有了速度感和节奏感,使得原本正常表现速度的电影由于蒙太奇的使用而变得有了速度和节奏。镜头切换速度快,则会让整个电影的节奏比较快,从而充满了紧张感,而慢镜头的切换则会使整个电影的速度变的有些缓慢和沉重。 电影的概念同蒙太奇的概念是紧密相连的。一般来说,景近、短镜头的组接能够差生影片的快节奏和紧张感,而景远、长镜头的组接则使影片的节奏缓慢、舒展,具有抒情的效果。
蒙太奇可以激发观众的对比、联想、积极参与电影艺术的再创作活动 电影通过蒙太奇的组接,常常能使观众在镜头所传达的原有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多种多样的对比、联想,在原有信息存储量的基础上在观众自己的脑海中产生出新的想法,从而达到电影原有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以达到电影教育人和感化人的主观目的
了解了电影中蒙太奇手法,对后期的剪辑也非常有帮助。从影片素材到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在剪辑上往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乃至综合剪等几个步骤。初剪是根据分镜头剧本,把人物的动作、对话、相互交流的情景等镜头组接起来;复剪是在初剪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精剪是经过对画面反复推敲后,结合蒙太奇结构进行的更为细致的剪辑 ;综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场景都拍摄完毕,各片段都经过精剪之后对整体结构和节奏的调整。在整个剪辑
过程中,既要保证镜头与镜头之间叙事的自然、流畅、连贯,又要突出镜头的内在表现,即达到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统一。
剪辑是一项既繁重又细致的工作。一部故事影片往往少则几百个、多则上千个镜头。画面部分有内景、外景,有实景和搭制的景。同一景中的内容通常都是集中拍摄的,剪辑时要按照内容的顺序重新编排;影片中的重要镜头因表演或技术上的原因,往往要反复拍摄数次,需要剪辑时要进行选择。大部分的镜头都拍得较长,须从中寻找最为理想的剪接点;有些要作长短镜头交叉出现的画面,连续拍在了几条胶片上,需要在剪辑时分切成很多的镜头,再按照最有效的镜头顺序排列起来。声音部分有先期、同期、后期 3种录音方法,对这3种录音方法所录下的声带,要以不同的工艺和方式进行处理。先期录音大都是完整的唱段和乐段,须严格按照音乐的旋律和唱词与画面组合;同期录音的声带多半是“对形”的对白和音响效果,通常都和相应的画面同时剪辑;后期录音的内容有“对形”的对白、内心独白及旁白,有背景气氛音乐,有“画面”和“画外”的音响效果等等,一般都在画面剪定的基础上录音,这就要求剪辑时预先考虑到声画结合和声音所能构成的一系列艺术效果。在影片没有最后剪辑定稿之前,须妥善、有条理地保存所剪下的画面和各种声带,以便需要延长时再粘接上去。
从镜头到场景、到段落、到完成片的组接,往往要经过初剪、复剪、精剪以至综合剪等步骤。初剪一般是根据分镜头剧本、人物的形体动作、对话、反应等将镜头连接起来;复剪是在初剪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精剪更为细致、准确,对画面反复推敲;综合剪是在全片所有场景的镜头都齐全、每个场景已基本剪好后,在对整个影片的结构和节奏做整体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和增减。有些片断孤立地看是可行的,但与前后场景连接起来看,会感到太紧凑或太松弛,这就需要通过剪辑加以调节。这一关系到影片总体结构和节奏的调节工作,通常是导演和剪辑师共同研究决定的。 剪辑既要保证镜头与镜头组成的动作事态外观的自然、连贯、流畅,又要突出镜头并列赋予动作事态内在含义的表现性效果。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辩证统一,是剪辑艺术技巧运用于电影创作的总则。为要实现上述双重功能,需要掌握传统的剪辑技法和创造性的剪辑艺术技巧。
镜头的转换习惯用“切换”,但场面段落的转换,一般用“渐隐、渐现”表现上一个场面段落的结束和下一个场面段落的开始;用“化”来表现一段省略掉的时间过程,划分两个不完整场面的段落;用“划”来表现地点、场合、事件的变换,划分两个以上的不完整场面的段落;以上是利用洗印或摄影方法制作在胶片上的“光学技巧”。此外,还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划分段落,例如仍用切换方式,只是在前段落转换时沿用最有代表性的人或景物镜头做为下段落的开头。传统的剪辑技法,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但又不是自然主义地再现生活中的一切过程。紧凑剪辑、省略剪辑也说明了镜头间动作纯粹自然的连贯并非总是必要的,压缩或延伸真正的时间,让有意义的动作事件全部表现,把自然动作减少到最低限度,是连贯流畅剪辑技法的一条重要补充原则。
综上所述,经过这次实践拍摄,对我们的实践知识增强了很多。对以后的,拍摄学习很有帮助。
⑶ 求微电影与传统广告的区别,利弊。请讲详细点
微电影从作用上可以说是加长版的传统广告,利弊区别如下。
1表现形式:微电影是把所宣传的产品结合剧情在画面中出现,和电影的植入式广告是一样的。好处可以通过影片本身的剧情把产品的特色和理念更好地传达给观众。但所产生的效果大小取决于产品和电影结合得好不好。例如有些饮料在微点影中仅仅是频繁出镜,这样是最低级的植入方式,产生的效果不大。对于中国产品最牛逼的植入式广告要数《变形金刚3》里的伊利舒化奶了,其原因大家应该都能理解。再例如筷子兄弟拍摄的《父亲》系列,宣传雪佛兰的科鲁兹,也仅仅是在演唱会的北京出现了雪佛兰科鲁兹了标致,但雪佛兰在微电影开始缓冲的那段时间会播放传统的雪佛兰科鲁兹的贴片广告,还做了其他网络宣传,微电影算是用于整体网络宣传抛砖引玉的作用。所以微电影的广告效果在把控上有些难度。
传统广告就是在短短的时间内把有关该产品最大的信息及优点,简单直接,也由于时间短,所以创意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宣传效果。
2,成本。
微电影可以说成本要比传统广告低。微电影多走网络渠道,所以对于影片的画面质量要求不高,关键在创意,只要创意有了,找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拍,找学生拍还是自己拍,效果差别不会太大,但成本可就是天壤之别了。拍摄完成后找主流视频网站做一些推广,可以很快在网络上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往往推广的费用要高于影片本身制作成本。所以微电影可以说是性价比较高的宣传方式。
传统广告必然要招有资历的制作团队拍,费用很高,在电视上买播出时段价格也是高得惊人,没有雄厚实力的公司是承受不了的。当然对于大公司来说,他们不在乎广告花了多少钱,要的就是高端。
无论是微电影还是传统广告,创意都是最重要的,要根据你产品的特点、受众群、预算等等综合考虑后进行选择。
⑷ 微电影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好处是能快速的看完这部电影而且也能比较快的获取所讲述的内容、 不好的是演员不是那么到位,有些微电影的演员大多是初次或刚发展的。
⑸ 微视频大赛的好处
大学生进行公益广告的创作,对号召更多人关注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价值观与价值取向多维度的今天,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广告的作用,借其力量向人们宣扬积极健康的观念。
对此,作为明日社会栋梁的大学生,更担有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对公益的认识,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公益献出自己的力量。
由新浪视频发起,利用微博平台传播,进行微视频大赛。大赛分微剧本、微电影两部分,进行剧本、短片类的比赛。
参与方法
1、原创发:登录"新浪微视频大赛"专题页面进行网上投稿或编辑#微剧本大赛#或#微电影大赛# + 内容发布到微博参赛,参赛的微博帐号需绑定手机号。
2、看见转:推荐优秀微剧本、微电影,@微视频大赛+ 内容发布到微博。推荐网友可参与热心分享奖评选。
⑹ 大学生拍微电影怎么分工
在最简单的学生作业之中,我们的分工是这样的:导演,副导演(其他导演同学兼任),摄影指导,剧本监督(剪辑兼任),录音师,美术师。
另外简单提一下:摄影组在学生片场是最庞大的一个组,摄影指导是这个组的老大,下面有灯光师,机械师和第一摄影助理,这三个人下面还有更多的人。比较成熟的摄影组需要十几二十人才能有效运转起来。
介绍
“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的形成或者说微时代催生了微电影的诞生发展。微电影形式简单,短小精悍,恰好在“体型”上契合了受众即时消费的诉求,它既可以满足时间上的“碎片化”需要,也可以满足传播上的“碎片化”需求。
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碎片”,包括坐车、等人、排队等闲暇时间,用3G 手机或网本看完一部“微电影”,感受一场关于青春和梦想的共鸣、旁观一场海枯石烂的爱情。
⑺ 微电影内容主题风格有什么作用
人们接收信息,理解感情,领悟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做一件事必须有个主旨和主线,否则观众看完后不明白你在讲什么,表达什么,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一个好的作品虽然简短,肯定是需要对这个作品赋予灵魂的,这就是主题和风格的作用。
⑻ 如何利用微电影故事片做宣传广告的目的
通过讲故事起到宣传广告的作用,说白了,就是要在微电影中植入品牌。微电影以一个“微”字制胜,也就是时间较短。而企业想要通过微电影来宣传自身产品时,尤其需要了解的就是,如何巧妙地植入品牌呢?
微电影的最大优势就是通过故事自然地过渡到品牌特点身上,因而广受好评。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品牌植入方式可供选择。
1、道具植入
这种方式主要是采用品牌产品作为影视作品中的道具,这是一种相对来说较为传统而又生硬的广告植入模式,让观众明显感觉到广告。接不接受就看品牌的知名度了。
2、台词植入
台词植入主要是通过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内容达到宣传的效果,这种模式是一种软性的推广模式,往往能够成为一段经典的对白,成为观众调侃的对象。
3、场景植入
即在画面所揭示的、容纳任务活动的场景中,布置可以展示产品或品牌信息的事物。如:户外广告牌、招贴画以及影视剧中频繁出现的固定场景等。不过要贴切实际,自然。
4、音效植入
即通过旋律和歌词以及画外音、电视广告等的暗示,引导受众联想到特定的品牌。如:手机特定的铃声,品牌广告特定的音乐背景等。
5、题材植入
即为某一品牌专门拍摄影视剧,着重介绍品牌的发展历史、文化理念等,用来提升品牌知名度,主要有制作企业宣传片、企业专题片等等。这种模式运用得当,既能宣传企业,又能带给观众艺术感受。
⑼ 一个优质正能量微电影对社会有什么意义
由此正能量的微电影对社会肯定是有正能量的作用,然后能够促进人的思考以及能够使人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