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蒙太奇在微电影中的作用
❶ 浅谈蒙太奇手法在电影中的运用
蒙太奇是一个外来用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装配、构成。而在电影中,蒙太奇则是将不同的镜头组合在一起,俗称剪辑。通过蒙太奇,也能为镜头赋予与它们单独存在时不同的意义。
对于非专业的观众们来说,其实未必能看出某处使用了蒙太奇手法,但在身临其境的观影中,也不知不觉的受到了蒙太奇的影响。那这篇文章,就来聊聊电影中常见的蒙太奇手法。
剪辑蒙太奇
也许有人会感到困惑,蒙太奇本就是剪辑的意思,那么剪辑蒙太奇又是指什么呢?其实,这是一种将原本连贯的动作,剪掉其中的某些帧,以达到特别的效果的手法。
在《少年的你》中,就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这样的一个长下坡,通过剪辑蒙太奇的效果,分三段展开,使演员可以不必一次从这么长的台阶滚到底,既满足了真实性,也在某种程度上保孙高护了演员们。
在血钻中也有比较明显的运用,就是那个着名的砍手戏,许多人都会感到好奇,这段画面居然能过审?
但若是一帧帧去仔细观看的话,可以发现士兵手起刀落,下一个镜头就是这个可怜人的断肢被取下,中间并没有任何血腥的场面。
交叉蒙太奇
指将同一地域不同时间发生的故事剪辑在一起的手法。对于克里斯托弗·诺兰这样的非线性叙事大师来说,他的作品中最常运用这种手法,比如《记忆碎片》。而在我最喜欢的影片之一——《造雨人》中,也有巧妙的运用。
两位“律师”一边在餐厅吃着饭,一边却讨论着开溜后自立门户的事情。而导演却干脆将他们日后工作室的样子,都剪辑在一起了,至于配音,还是他们吃饭时的对话。
当然,看电影不是做阅读理解,非要说这段戏的用意,我想那就是为了加快电影的节奏,避免冗长的剧情吧。
平行蒙太奇
这种蒙太奇手法,则是将同一时空内不同地点发生的故事,交叉剪辑到了一起。作用其实很明显,使剧情更紧凑,也使影片的节奏更刺激。
比如许多警匪片中,会将警方的行动和坏人的行动剪辑在一起,就是比较常见的运用了。
还是得聊聊诺兰,对于他的《盗梦空间》来说,其中频繁地在表层梦境和深层梦境间切换,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该说是平行蒙太奇,还是剧情需要了。
颠倒蒙太奇
说白了,也就是倒叙与插叙的结合。
运用颠倒式蒙太奇,打乱的是事件顺序,但时空关系仍需交代清楚,叙事仍 应符合逻辑关系 ,事件的回顾和推理都以这种方式结构。
对于诺兰这样的大师来说,《记忆碎片》通篇都在使用颠倒蒙太奇,但是否符合逻辑关系,这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磨腔也许大师们的电影并不一定要看得懂,只要看得舒心就可以了。
隐喻蒙太奇
这种手法往往将不同事物之间某种相似的特征突现出来,以引起观众的联想,则游尺领会导演的寓意和领略事件的情绪色彩。
隐喻蒙太奇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手法,因为许多电影的细节,就埋藏在隐喻之中。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遇到过如下的情况:在看了豆瓣的影评之后,才发现自己漏掉了许多细节。其实,这就是这些影评人们,抓住了导演要表达的重点,当然也有过度解读的时候。
要举例的话,比如《少年的你》中天气从晴转阴,又由阴转晴,就是比较不错的隐喻了。当然也有《中国机长》中贯穿始终的那个骨灰盒,不过我是没有看出有什么反复出现的必要了。
《南方车站的聚会》中,警匪在动物园的交战,通过动物的狂躁不安,也能隐喻即将发生的悲剧了。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还有很多,本文就不一一举例了。而在电影中也有象征、写实、留白等表现手法,若是能够仔细品味的话,想必也能从其中感受到导演的用心了。
其实要想制作一部影片,导演和编剧在背后付出的心血是难以想象的。往往许多优秀的影片,也会因为观众们理解能力尚且不够,导致一片良苦用心被忽略的情况发生。看了这篇文章,也许能让喜欢电影的人,更轻松地欣赏电影。
❷ 叙事手法的蒙太奇对今天电影叙事的影响
一、蒙太奇的发展历史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影视理论家将其引用到影视艺术流域,指的是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蒙太奇是指通过对镜头有目的、有逻辑的组接。在其间建立联系,从而产生丰富意义的电影创作手法。它的作用首先是建立影片中时空关系,进行叙事。其次,可以通过镜头形式或内容的对立统一来抒情、表意。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导演格里菲斯第一个有意识地把镜头作为基本叙事单位,再由镜头组成场面,进而组成段落、全片,流畅地展现了事件始终。代表影片有《一个国家的诞生》。把蒙太奇的地位上升到电影核心的高度并赋予其美学品格的,则是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首的一批前苏联电影工作者的贡献。爱森斯坦认为,镜头组接所产生的意义要大于原来孤立镜头之和,这是蒙太奇的关键。《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实践自己的蒙太奇理论的杰出作品。其中经典段落“敖德萨阶梯”,爱森斯坦利用节奏的变化,把事件发生时的实际时间扩展为影片时间,一般人跑下敖德萨阶梯约需两分钟,在影片中,士兵用了将近十分钟才走下阶梯,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屠杀是在无止无休地进行着。使这一段落不止是对这场屠杀暴行的纪录,更是充溢着激情和理性的批判精神。
二、蒙太奇对今天电影叙事的影响
1、 蒙太奇的结构功能
以蒙太奇的结构功能为标准,可将其分为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三个基本类别。叙事蒙太奇是最为常见的,以交待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主要包括线形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线形蒙太奇指按照事件逻辑顺序连续叙事;平行蒙太奇指两条或两条以上不同时间或空间的情节线索并列出现,分别叙述,而又最终归于同一主题。如美国影片《教父》第二部,父子二人的故事在不同时空平行展开。交叉蒙太奇指同一时间内的若干条线索齐头并进,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因果关系,相互推进,交替频繁,最终汇合在一起。如影片《低俗小说》、《桂河桥》和影片《11:14》都运用了交叉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的目的不是叙述情节,而是表达情感和揭示意义,主要包括对比蒙太奇,如《莉莉玛莲》演唱会现场欢呼与战场上的爆炸、尸体;《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对比。隐喻蒙太奇,如普多夫金的《母亲》工人游行队伍与解冻河流的奔流的队列,象征着工人阶级的觉醒。心理蒙太奇,如《广岛之恋》中意识流的运用。理性蒙太奇指通过在画面之间建立关系来传达特定的抽象思想,如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从而引发观众的理性判断与思考。
2、“多重蒙太奇”的叙事思考
电影大师戈达尔说:“我希望可以拍摄一部正常的电影,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会……我只给观众看必须看的东西就够了……既然我们知之是假的,我们就给观众该看的东西……。”《筋疲力尽》营造了慌乱感,但却把握了度,可以说戈达尔的“跳切”把电影插上了飞行的翅膀。戈达尔破了格里菲斯的规律,他理解观众的心理,利用“人的完整心理学”,在叙事上,要因不要果,要果不要因,叙事的转化,多余的东西一点都没有,他找到了人的真实眼睛,把控着电影的叙事、空间、时间,达到叙事的目的。戈达尔以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的一致,不断重新定义电影的语言,成为世界电影史上划时代的革命者。
而“多重蒙太奇”的叙事就是就是站在前辈电影大师的肩膀之上发展而 来的。我们知道电影叙事是用镜头讲出来的,而不是对话,如何把控故事,怎样衔接,最终完成的是剪辑。传统的叙事、时间、空间要严格一致,如影片《宾虚》的场面调度是为了完成时间和空间而完成,而斯皮尔伯格在1993年拍摄的《辛德勒名单》中的“辛德勒过生日”的段落中,就利用镜头与镜头间的碰撞产生了强烈的对比,重组、重塑,再构建,营造出蒙太奇交叉、平行的立体剪辑的时空转换,营造出一种强有力的节奏,既升华了意境,又增加了信息,这是斯皮尔伯格对蒙太奇立体叙述的最初阐述。
我国一级剪辑师周新霞教授在她发表的论文《多重蒙太奇剪辑》中写道“‘多重蒙太奇’即是在一场戏或是一个段落中运用两种以上的蒙太奇技法架构情节、铺陈故事,使影像传达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影片把控的节奏更加凝练多变、渲染的情绪更加跌宕起伏、表现的意境更加深远辽阔,让观众通过镜头与镜头间渐次展现的元素和彼此间的微妙联系,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体验。正因为这种剪辑架构是基于两种以上蒙太奇技法的叠加、穿插和融合,所以我为之命名‘多重蒙太奇’”。“多重蒙太奇”已经成为当今电影的叙事手法。
作为电影的基本叙事手法以及美学流派,与蒙太奇并存的还有长镜头技术、快速切换的剪辑方式及其理论,这些叙事手法如今已经越来越紧密的相互融合,成为当今电影叙事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影片《天生杀人狂》的镜头组接形式就是快速切换的剪辑方式,这种剪辑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电影创作中的思维观念,导演将无数个场景处理成为一股急速流动的视觉,切换作为一种风格存在,镜头间、场景间的切换成为更换镜头、更替场景的主要形式。平行、交叉、联想、错觉、象征、对照多种蒙太奇技法综合运用,为叙事的快速推进达到了一种和谐。
想用怎样的风格来传达故事,剪辑师的剪辑是在导演风格上建立起来的。
❸ 什么是蒙太奇它在影视艺术中的功能体现在哪里
蒙太奇是一种电影拍摄手段,简单的来说就是镜头的组接。比如一个人的面部高兴表情特写镜头接续一个美食上桌的镜头,可以使观众产生一种他看到是因为看到美食而高兴的联想。产生两个单个镜头的联系,包含的信息大于两个单个镜头相加。再举个例子,一个人没有赶上公交车的背部中景镜头后接一个花儿凋谢的镜头,观众可以产生一种他很失落的联想,尽管我们看到的只是他背面而没有拍摄到表情。
他的功能体现在
1、帮助故事叙事。通过镜头的组接展开连续的故事情节叙述。比如梦境的表达,一个面部特写加上相关情节的镜头,表现想象梦境等。
2、产生深意,及表达画面本身之外的意义。比如卓别林的戏剧中一个镜头他被人赶着走,接上一个被赶着的羔羊的镜头,形成一种他就是待宰的羔羊的比喻,产生比单个镜头之外的意义。
3、营造悬念。比如一个将要被行刑的人的镜头和一个正在赶路的人的镜头不断组接,和我们平常的时间意义不同,用镜头组接两条线的同时时间,表现出一种紧迫感,和一种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