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微电影几个镜头
❶ 创作微电影需要什么技巧
创作微电影需要什么技巧
写一部微电影和写一部大电影或电视剧,在策划和构思方面是大同小异的,但具体到微电影的技巧,可能会有一定的特殊性。下面举几例予以说明:
创作微电影需要什么技巧
(一)强设置
每一部电影的开端部分一定会有人物、时间、地点,而且人物还不止一个,可能是若干个,这时我们就需要设计。在电视剧或大电影中,我们可以从容设计,可以安排较复杂的开头形式。电视剧或大电影使用较多的开头是人物日常生活的展现,通过这样一个铺垫,让观众逐步感知人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境遇等。但微电影不行,微电影总共只有那么一点时间,不能设置一个长长的开头,那样既抓不住人,又浪费金钱和资源。怎么办呢?强设置!
在人物性格的设置上,要强烈,要鲜明,要极致,从人物的经历到人物所处的境遇,一上来就要给一个很鲜明的设计。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一上来就要紧张,要让观众感觉到有戏,要剑拔弩张!强和弱是怎么具体来表现的呢?举个例子,我曾经推荐过一部微电影,叫《硬币》。这部微电影讲的故事是很温暖的:一个离婚女人,每天守着她的营生——大街上的一座报亭,靠卖报纸维持生计,并经营旁边的一个电话亭。有一天来了一个小女孩,用稚嫩的声音对她说:“阿姨,我要换硬币。”电话亭里的电话是投币式的,必须要用纸币换硬币才能拨打。女人一看孩子手里拿的是一张纸片,不是钱,就没有行动,并说道:“你这不是钱,不能给你换硬币!”女孩说:“我要给我妈妈打电话,我妈妈去天堂了。”这句话把表情冷漠的女人打动了。这就是强设置!
在这部微电影的一开始,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就具备较强的对比与反差:一个经历了世事折磨、满眼沧桑、面容冷漠、抽着烟、对世界充满怀疑和敌视的中年妇女,忽然被一个天真烂漫、孤独无助、执着地想用一张纸片换硬币,给天堂里的妈妈打电话的5岁小女孩所打动。在大电影和电视剧里,那个冷漠的女人通常需要大篇幅的铺垫和介绍,才能让观众了解到人物的设定,而在一部微电影里,该怎样做呢?真正的开头是这样的——有个男人正在打电话,内容大体是向朋友借钱,说自己老婆生了双胞胎;打完电话临走时对看报亭的女人说:“当初你生不出,现在这个又猛生,真受不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显然这是女人的前夫,来这里“得瑟”了。几句话就对比出女主人公的孤独、落魄、不如意,这就是强设置。后来,小女孩出现,天真无邪、美丽可爱,想给天堂的妈妈打电话,也是一句台词就说明了人物经历——这是一个没有妈妈的可怜的孩子。
还有一部外国微电影,其实是一个广告微电影,叫《留下我》。开始的镜头是一个男人在看全家福照片和他妻子的照片,然后,他将几个装着照片的相框都收进抽屉,关上。这时来了一个老人——他的老父亲,老人拍拍男主人公的肩膀,像是安慰他。老人拿着一部照相机说:“过去的就先放下,高兴些,给你照张相。”快门“咔嚓”一声过后,男主人公不见了。老人低头看相机,发现儿子被照进了相机里。然后镜头切换,男主人公果真进入了相机里的世界,他在相机里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穿越,他兴奋地指挥父亲把相机往回拨动。于是他很快穿越回了过去幸福的时光,他见到了死去的妻子,重新经历了爱的瞬间和曾经共同度过的时刻。最后他在手心上写了几个字,伸手给操作相机的父亲看,手心上的字是:留下我!
这部微电影的强设置表现为这个男人一上来只用一个简单的、想把回忆关进抽屉的举动,就让观众知道了这是一个悲伤的男人,以及他正处在人生的低谷。还有一部微电影叫《调音师》,开头只用一个镜头,就表现了主人公因在一次钢琴比赛中失败(因为太紧张),而跌入人生低谷,不得不成为给人家调琴的调音师的背景经历。为了多赚钱,他假装瞎子骗取顾客的同情,这又是一个强设置。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让人物进入极端状态(不是松弛散漫的生活常态),并迅速使故事激化,让人物被推上某种充满悬念的风口浪尖,这就是我们要的强设置!
(二)快切入
所谓的切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出事了!”就是有事件要发生,人物之间马上要交手,从而产生戏剧冲突。微电影的故事不能长时间处于一种常态,我们经常说,常态不好看,非常态才好看。强设置是一上来就让观众觉得人物不是一般的人物,生活不是平静的生活,不是那种闲得无聊、稀松平常的生活,从而给人一种紧张感。
如果你的微电影不能做到强设置,你的作品有可能开端处于一个短暂的平静状态,但这种常态不能持续太久,必须迅速将其打破,这就是“快切入”。继续用上面的例子,《硬币》里,小女孩用纸片来换硬币,冷漠的女人不再冷漠,她收下了孩子的纸片,真的给了她硬币。这个不会生孩子的女人眼睛里忽然流露出柔情,此时,观众的好奇心也一下子被唤起,后面将会发生什么呢?
(三)猛引爆
切入和引爆是一件事的两种表现形式,切入要快,讲的是铺垫的时间要短,不能长,必须尽快打破常态;引爆要猛,讲的是打破宁静的事件要发生得尽量凶猛和强烈,事件本身要激烈、刺激性强!同时,这个事件要能够引发观众的强烈兴趣,制造气氛的紧张,启动人物的动作——他必须动起来,必须应对变故,必须去做某一个行为或动作。
在《调音师》中,那个装瞎子的落魄钢琴家来到一户人家,继续他的调音师生意,按了几次门铃,门没开,他怀疑自己走错了门,下意识地(忘掉了自己是“瞎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片,检查地址是否错误。这时门开了,出来一个老妇人,说不需要调音。他赶紧掩饰自己的窘态,强调自己是盲人,来一趟不容易,恳请老妇人让他进屋工作。老妇人怀疑地看了他一阵,终于让他进屋。刚一进屋他就在湿滑的地面上摔了一跤,手触到地面时他发现让他滑倒的不是水,而是血!而且,他透过墨镜,发现死去的老头儿正坐在一把椅子上……这就是我们要的所谓的“猛引爆”!观众看到这里,已经毛骨悚然。最关键的是,扮演瞎子的主人公还得继续往下装,那个老妇人(杀人兇手)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他将怎样应对?他会怎样做?最终怎样了结?这让剧情充满了悬念,充满了紧张感。
(四)紧扣动作,推波助澜
通过切入和引爆,使人物迅速行动起来,这时候,微电影不允许我们“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必须紧扣主要人物的动作往下写,因为微电影篇幅有限。《硬币》里,报亭女人和孩子之间产生了交集,却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冲突和矛盾,但女主人公有一个显着的动作——陪着这个孩子把游戏做下去。
怎样继续?推波助澜!女孩显然是独自溜出家门,因为她想妈妈;女人因为可怜孩子,不愿破坏她的美好愿望,于是陪她做给妈妈打电话的游戏。女人开始不给换硬币,后来不仅给换硬币,还扮演起小女孩的妈妈。一组短镜头表现小手和大手之间用各种小玩具换硬币。然后女人和孩子感情渐好,女人还陪孩子在海滩玩耍。后来,孩子告诉报亭女人她和爸爸要搬家了。刚刚被唤起了母性的女人立即感到了失落,她上门请求女孩的爸爸允许她带女孩去一次游乐场。在夜晚空无一人的游乐场,女孩像进入了梦境,嘉年华中的小丑领着她去见了思念中的“妈妈”,“妈妈”给了孩子一条用硬币做成的项链(紧扣动作)……这部微电影还有一个温暖的结尾:多年以后,女人依旧守在电话亭旁,一天,她接到了一个奇怪的电话,电话里一个女声说:“阿姨,我要换硬币。”女人抬头一看,一个青春美少女站在了她面前,少女脖子上挂着那条硬币项链……
(五)拐点突出,转折分明
所谓拐点,是指故事到某一个时刻,忽然出现转折或逆转,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微电影篇幅很短,如果平铺直叙,很难让观众坚持看到结尾。举个例子,有位新编剧的故事很有想象力,讲《西游记》里的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和白龙马去西天取经,回来都修成正果变成了神仙。白龙马好奇,想到凡间逛逛,于是穿越到了现代,遇到了一个美女。这个女孩正处在人生的艰难时刻,遇到一系列困境。白龙马变成了女孩的好朋友,一路陪着她,并把她的困难一一解决,最后是大团圆结局。
这个故事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拐点,没有意料之外。你想想,身边有一个万能的神仙,还会有什么困境不能解决?还会有什么危机?一路顺畅,万事如意,这样的故事还会好看吗?假如我们非得写这个故事不可,应该怎样去修改呢?白龙马这个神仙来到凡间变成一个帅哥,他也许可以陪着女孩在事业上过五关、斩六将,但他却一不小心爱上了女孩!接下来他就有困境了,故事也会出现拐点:他动了心、动了情,但回天宫的时间到了,他该怎么做?要不要表白?要不要回天宫?拐点分明的故事才好看。
(六)高潮反弹
这里说的是对人物和事件施加压力,从而产生强烈的反弹,制造故事的高潮。这种方法叫“压弹簧”,就是反向施压。你给的压力越大,反弹力就越大。“压弹簧”的方法是一个万能的工具,尤其是在高潮的制造上。什么是高潮?高潮就是在故事最后的难关出现后,在难题解决之前,出现的那个极其艰难和紧张的时刻,以及解决这个难题时的畅快感。高潮需要多高?当然是越高越好,高到极点,高到极致。
怎样形成这个“高”?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反向施压。怎样理解“反向”?就是情节发展和你的结局(结果)相反!假如你写的结局是男女主人公最终分手了,那“反向”就是之前他们俩的感情好得不得了,好得一塌糊涂、难舍难分。假如你写的是主人公最终实现了梦想,成功了,那之前一定是绝望,一定是遇到了连观众都认为是几乎无法跨过去的巨大的坎儿!假如你写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前面一定是这两个感情深厚的恋人在爱情道路上遇到了巨大的难关、无尽的干扰,几乎绝望,几乎分手。你给的负面打压越厉害,困境越巨大,苦难越深重,最终反弹回来的回归和牵手才越容易打动人。
(七)出乎意料的结局
微电影尤其需要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一个短小的故事如何写并不是很重要,只要有一个最后的大拐点,就足以支撑全剧。通篇没有一个强烈的感动点,没有一个逆向的拐点,这个故事就很难让人记住,很难让人觉得过瘾。说得极端一点,好的微电影和坏的微电影的分水岭,就在于有没有最后的这个意料之外。那么,怎样设计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呢?伏笔与误导——这是我们常用的技巧。在故事的前部,我们需要做一项工作,叫“隐藏”,也就是说,所谓的出乎意料,其实就是揭秘——观众先前不知道某事物的存在,最终知道了。
当我们看到一部伟大作品的时候,我们会感叹:这个编剧太牛了!他竟然能够想到这样一个结局,这样一个解决矛盾的方法!太牛了!他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与其说功夫下在挖空心思想一个解决危机的方案,不如说是全力以赴地设计了一个“圈套”让观众去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挖一个坑,让观众往下跳。第一个工作是埋伏笔。埋伏笔不同于真正的隐藏秘密,后者是藏得越深越好,而前者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埋一部分,露一部分。第二个工作是误导,就是设置迷雾,引导观众“误入歧途”,让观众朝着错误的方向去推测结果。当真相大白的时候,一方面正确的结果让观众感到出乎意料,另一方面重新回忆剧情,观众会发现先前已有的信息(就是伏笔中露出来的部分)被忽略了,于是责怪自己不仔细,觉得编剧水平高,这就是所谓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❷ 拍微电影需要准备什么
原则上讲拍摄微电影是需要正规审批手续的。所以你没有讲清楚是拍摄手续还是包括播出手续。具体如下:
1.
如自己拍摄创作,你可以不办手续,先创作拍摄,完成后再说其他(手续)事情。
2.
如果受雇人企业和个人,也不需抄要手续。但是要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
3.
如果承接的是广告业务。你最好是注册一个公司,要有经营广告许可资质公司,这样你代理起来都方便。
4.
如果你在楼宇有线和户外大屏播放,你是要付广告费的,你能够承受得起吗这个费用?同时对方也要审查你的产品和广告许可资质等等。
5.
拍摄微电袭影,实际就是“一部完整的、浓缩版电影”。你如果是一个想象力、有激情、有很敏锐的观察力的人,就应该拍出来卖给电视台或者参加微电影的评比。如果想登大雅之堂公演,你就要拿到百广电部的电影或电视剧的“批文”,各家电视台才能播出上映。否则,你投入的钱就要打水漂了。
6.
如果你的人脉很好、有很多的业务源,那你就注册公司名正言顺的大干快上。(微电影拍摄也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哦。呵呵)如果是自己“玩”,你就可以不考度虑手续,把你的微电影进行到底!
祝你成功朋友!
但愿讲的能帮上你!
❸ 微电影怎么进行物视角的拍摄
微电影拍摄物视角的拍摄:视角的反映要符合正常人看事物的习惯。有些时候,可能需要表现出拍摄主体的视角,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拍摄的高度是高是低,都应该从主体眼睛高度去拍摄。如:一个站着的大人观看小孩,就应把摄像机架在头部的高度对准小孩俯摄,这就是大人眼中看到的小孩子。同样,小孩仰视大人就要降低摄像机高度去仰摄。再如,一个正蹲在地上干活的人,要表现他看来到他面前的人的情景是:首先应降低高度(与蹲着的人眼睛的位置同高)去俯摄来人的脚部,然后再慢慢向上移动镜头进行仰摄,最后到达脸部,而不能去直接平摄,这样才符合常理。直接向下俯视的画面通常被用来显示某人向下看的视角。用远摄或广角的拍摄方式从高处以高角度进行拍摄,可以增加片中观看者与下面场景的距离。
❹ 回家吧,8分钟催泪微电影《女儿》,周迅精湛演技道出女人的独立坚强
《女儿》以女性视角为出发点,灵感源于真实题材,关于一家三代在除夕夜重聚的故事…。担纲主演的周迅演出的表情很淡,情绪却很浓,深刻道出现代女性的独立坚强。亲让枯爱的女人们,你有多久没有回家当个“女儿”了呢?
从她的视角,我们能感受到孩子的美好纯真,坦带洞以及超过同龄人的独立懂事。
另一位是出生在八零年代的“女儿”,因和母亲观念不同而离家多年,凭一己之力带孩子开出租车谋生的单亲妈妈。
从她的视角,我们看到现代女性独立坚强的一面。
她代表了大多数从传统人家走出来的“女儿”形象。她们有着和上一代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家庭观,渴望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为挣脱普世社会对女性身份的狭隘定义,而一直奋斗在路上。
受到了外人的质疑,仍让她不禁想起离家前,母亲留下的话……
虽然母亲对于女儿毅然决然地离开,抛下一句:“你要走是吗?要走就不要回来!”但内心的不舍全写行和在脸上。
“你懂什么?你书读那么多有什么用呀?”母亲曾对着女儿说。
❺ 拍微电影最常用的是那几个镜头佳能650D机
拍电影的头一般的标准焦段的50mm和广角35mm,你现在的A16已经含括了这两个焦段了,不过A16的成像效果有限,光圈也不够,建议上个50mm F1.4 (2800)或是 50mm F1.8 (600)拍特写镜头就差不多了,拍微电影还要考虑录音,灯光等设备~
❻ 制作一部微电影,要怎么分工比如配音的,视频处理的,学生小打小闹,十个人左右
视频剪辑以及配乐:
1至两人(你们中应该有人会premier ae 或者vegas把),配乐的最好会cooledit(audition),后期音频降噪,也是挺重要的。
摄影:
1至两人(比如到有两人对话会比较需要两台相机,尽量要有三脚架,不然很抖)
演员:
一般是感情戏两个人就够了(不过也得具体看你们是要拍什么类型的)
导演以及编剧,审核:
一两个人差不多
这里面可能出彩以及被观众看到的只有演员,但是每个部分都是很重要的,而且不容易的。
没有好的视频剪辑人员以及配乐,那你的微电影就只能是视频片段。调色,电影镜头选取,以及气氛渲染都需要用心。
没有耐心的摄影人,更是直接对观众的视角产生影像,摄影师就是观众的眼睛。(当然器材好一点上传优酷也比较容易摆到首页)
没有细心而负责的导演,整部片的拍摄过程会是一团遭,浪费时间不说,更会影响积极性。审核人员在后期对整部影片提出的意见以及修改提议能使影片更上一层楼。
演员就更不用说了,除却演技,真情是最重要的,真情才能打动观众。
个人见解,并没有这种经历,但是考虑过这问题,楼主如果对所有同学说这些类似的话,他们一定会感动的,也会更有热情做出好作品。加油。
❼ 微电影《女儿》:妈妈曾经也是女儿
被安利了一部微电影,由周迅出演的《女儿》,一共8分12秒,一个人看到哭得稀里哗啦。
片子讲了一个年轻妈妈(周迅饰)带着女儿多多开出租车,不被妈妈理解,摔门而去,一走多年。孩子尚小,会哭闹,她找来一个万花筒教多多通过万花筒看外面的世界。从此,多多的世界就有了多彩和斑斓,除了妈妈,遇到的乘客和万花筒就是她的世界。女儿多多描绘她的理想,长大后做一个厨师,做多很种饺子,她问妈妈“你喜欢吃什么馅儿的饺子?”,妈妈回答说:韭菜鸡蛋的。影片最后以妈妈找到她和多多,三个人一起吃饺子结束。很短,很暖,很窝心,也很戳心。妈妈是妈妈,妈妈曾经也是女儿。
长大后,我没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影片中的妈妈,一直想让女儿(周迅)找一个靠谱的人嫁了,而女儿却说“我才不要靠别人过日子”,所以就有了影片开始,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去开出租车,妈妈在背后追着喊“带着孩子开出租?亏你想得出来!”的场景。
有没有觉得很熟悉?我是在家里是被宠溺大的孩子。长大离开家去工作后,凡事都自己拿主意,离妈妈远,那时自己还没有手机,开始是手写信,后来是固定电话,最后才是每人一部手机。
那个时候,每每春节回家,妈妈问的一句话都有:“有男朋友了吗?什么时候带回来给我们看看?”我都会以还年轻、没玩够为理由搪塞她。
上学时,妈妈最大的愿望便是我们姐妹三人都能考上大学,走出农村。条件所限,姐姐初升高选了中专,毕业就可以分配工作的那种,遗憾的是那个时候名额有限,成绩好的姐姐被人顶替,错失,复读后又被迫不读书,走上了打工、学艺之路。
我是读到高中的。记得那个时候,我躺在妈妈的怀里,憧憬着考一个好大学,去城市工作,带妈妈旅行。妈妈生于50年代,是读到初中的。她一直和我们说“你们姥爷一直坚持让我们读书的,只是当时条件原因,我和你们的姨、舅舅都没有机会上大学。”所以,妈妈才那么坚定地想让我们读书上大学。
最后,我没能如愿进入大学校门。那个夏天,妈妈只能眼睁睁看着我,在爸爸的陪伴上,到了现在的城市工作、赚钱,步入社会。
过了25岁。妈妈也曾催过婚。怎奈山高皇帝远,她无法掌控我,也便顺此,给了我极大的自由。我恋爱,我分手,她都再没有像别的妈妈一样,非得逼迫我结婚,过所谓的每个女孩子都要过的生活。
她也曾经,抱怨过我的生活状态,我晓得,那背后是对我的担忧和爱,怕我受苦,怕我一个人,应付不来。只是,随着我在这个城市有了个遮风挡雨的家,有自己的工作,身体良好,每年都回家,时常打电话,妈妈对我也就越来越宽容。
我没长成妈妈想要的样子,却也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还是要谢谢,妈妈的理解和支持。
妈妈说,她没有妈妈了
妈妈的妈妈叫什么?我们那里叫姥姥。有些地方叫外婆。我的姥姥离开我们是在2004年,记得特别清晰,那年春节回家,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生病的姥姥,她卧在炕上,辨认着我们姐妹三人,挨个叫着我们的名字。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她。
那年刚刚过了农历正月,姥姥便因病去世。妈妈打电话来说:我没有妈妈了。电话这端的我,泪如雨下。
后来的很多年,我听妈妈说,她想妈妈的时候,去沿着山上的水渠,一直向上走,就可以走到姥姥的墓地,她会在那里坐一坐,说说话,我知道,妈妈会在那里哭泣。然后,再慢慢地,一步一步地,离开,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一年里,总有那么几次,妈妈会这样做。
记得有一年春节,我们包饺,聊天中,妈妈突然就停顿下来,说了句:我没有妈妈了。是啊,妈妈也是女儿啊,她曾经也是一个被妈妈捧在手里的女儿,也是被妈妈宠爱、结婚后还惦记的女儿啊。记得那一天,我抱了妈妈很久,很久。
妈妈,您别难过。我已长大,以后,我来宠您。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020的开年,因为疫情的关系,我在家里,和妈妈沉浸式厮守了27天。我们从初见面的那天,吵了一架,到后来我走的时候,依依不舍。
我离家的这10几年,和妈妈相守的时间真的很短暂。
最初工作的单位很宽松,没有硬性规定,那时我会贪心地在家待上2周,可能那个时候年轻,想得少,只顾着玩儿,还有自己的小心思。和妈妈深聊的机会,并不多。
后来的单位,春节假期较短,有时候来来回回也就10天,在家里的时间也就一周,还没来得及适应家里的冷空气呢,就又该离开。
再后来,在这里有了家。就决定把爸爸妈妈接来这里,以此来换得每年2个月的相守和尽孝。那样的日子,是真的幸福。早上有妈妈准备好的早餐,吃完拍拍屁股去上班。晚上回来,过入小区望向家里的窗户,总有一盏暖光亮着,连脚下的步子都变得更轻盈,打开门欢乐得叫一声“妈妈,我回来啦!今晚吃什么?”洗洗手,换好衣服就可以吃饭。
当然,我们也会做。只是妈妈说,她在家里忙活习惯了,闲下来反而不习惯。晚饭后的时光最暖。爸爸妈妈看电视,我们或看书,或看电影,一家人窝在沙发上,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到点了,说声“晚安”,各自进入梦乡。
今年的悠长假期,姐姐被困在婆家,妹妹提前回了城。我留在家里,和妈妈朝相见,晚相守。每天,我是在妈妈喊我吃饭的声音中醒来,在床上磨蹭会,起床,洗漱,吃饭,伸伸胳膊腿,偶尔吐槽妈妈做的饭。
因为疫情,我用了苦口婆心法、宣讲道理法、软磨硬泡法、撒娇吓唬法,总算让妈妈对此有了了解,有了正视,而不再不当一回事。
我们一天吃两顿饭。我写稿的时候,妈妈会给我端来水果、在炉子里烤的地瓜,会督促我喝水,会和我说“在妈妈这,别担心。”
我为自己回来时和妈妈吵架而懊悔。我和妈妈道歉,说对不起,会像小时一样抱着她的脖撒娇,会在阳光很好的时候,和妈妈一起晒被子,会和妈妈一起追剧,然后吐槽。
会每天点小米粥,会和妈妈一起包饺子,会向妈妈学习做花卷(虽然怎么也学不会),会给妈妈洗头发,会在睡前给妈妈梳头,按摩,会和妈妈说晚安,会让妈妈试穿她买的旗袍。
日子就在我们这样的浪费中度过。我走的时候,妈妈万般不舍,在雪中目送我,越来越远。
我是妈妈的女儿,我被她宠大。现在我长大了,妈妈没了妈妈,我来宠她,如女儿。
❽ 怎么评价韩国电影《女儿》
韩国电影有很多揭露了人性的丑恶,揭示了社会现实,电影《女儿》更是从侧面反映出了一个母亲对自己女儿不合理的爱,俗话说得好“太满则溢”,但不正确的疼爱也是不允许的,母亲对孩子的爱从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但如果爱的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那对于孩子的发展并不是有好处的。
《女儿》这个电影名字,一听起来像是讲述女儿的电影,但是内容却与观众们所认为的大相径庭,影片中展现的并不是母亲对于平常女儿般的宠爱,相反,带给观众的是一个母亲对自己女儿歪曲的爱,母亲无时无刻监视着自己的女儿,还限制着女儿的自由,在女儿山看来,母亲对她的种种行为,并不是爱的表现,而是一种“魔鬼的虐待”。这部影片细思极恐,仔细想想,编剧也是花费了很大的心思,在影片中,母亲对她的待遇是通过成年后的她所回忆,然后展现给观众的,这样编排,让观众们能更仔细地了解电影的故事内容,明明是一个挺好的电影名字,却用不一样的情节出现在观众面前,这也是这部电影与其他电影不一样和更加独特的地方。
❾ 微电影分场景剧本几场合适
7-9个。分镜头脚本是将微电影创意文案进行视觉化的第一步,以摄影棚访谈场景和3-5个外景为主要拍摄场景,分场景剧本共计7-9个比较合适。微电影一般3-5分钟,大多以制造侍早蒙太奇效果,以调动观众的好奇和弊谈神情绪为原则,因此需要进行稍许的艺术加工以制造悬念和情绪波租亏动。
❿ 十分钟短片需要多少镜头
看你是什么题材,用什么表现手法
有一个镜头几分钟的(比如阿甘正传开始时飘落的羽毛),也有一个镜头一秒钟甚至一秒钟几个镜头的(很多了)。。。
仔细考虑一下分镜头剧本,完成后数数就行了,不要拘泥于几分钟包括几个镜头之类的指标,关键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