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夹馍微电影
A. 白鹿原在哪里拍的
电视剧白鹿原是朱家河澄县跟合阳交界还有皇城相府等地方拍摄的,并且形成了白鹿原旅游文化景区,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为依托,以关中民俗文化为基调,通过影视建筑、场景、演艺等实体来弘扬本土文化价值,传承地域特质,彰显地域特色,展现旅游产品的内在吸引力。
目位于陕西东线黄金旅游带——白鹿原上,不仅在地形地貌上有关中台塬的典型特点,而且其民风民俗也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项目总占地600亩,计划投资总额为5亿元人民币。建成后按不同分区性质划分为三个功能区:影视城文化区、生态休闲区、关中文化展示区。
(1)肉夹馍微电影扩展阅读:
《白鹿原》主要集中在白鹿两家老辈人的族斗纠葛之中,但剧中故事长卷一角中漫溢的气息和人性激变却难以掩藏,白鹿两家世代相依的家族亲情,白嘉轩与鹿子霖这对乡党亲邻的“相爱相杀”被展现得妙趣横生。
原着中鹿子霖被革命党剪辫子的剧情,白嘉轩苦命的前六房媳妇则都淡化成了平原上的六座墓碑等。这么一变,其节奏简明亦符合逻辑。
B. 如何评价《浴血无名川》这部电影
故事的逻辑没有漏洞没有明显的逻辑漏洞,故事的逻辑自洽,人物的行为及背后的动机是一致的。故事中的人物没有阴阳怪气的名字,都有名有姓,或大名,或小名柱子,或昵称娃娃等。爱憎分明,没有对美军的尊崇,有着只是平视,甚至蔑视——在影片最初师长给三排长孟大关交待任务的时候就提到美军在谈判场中耍诡计,打打停停,我们要快。
刺杀生死,虽然没有电影院那么震耳欲聋,但却更容易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更容易绷紧观众的神经。再者,当前中美经济交锋的环境也烘托出了观众们很容易在这种直接对话中投注情绪倾向。《浴血无名川》也充分考虑到了现代网络观影群体的喜好,在志愿军三排与侦察排汇合,对抗美军催毁美军重炮营的故事主线上,设计了多场小规模的战役,极具可看性。
C. 美国往事电影观后感
《美国往事》影片背景是美国战后发展迅速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以及伦理面前,人们求生存的本能铤而走险地去挑战各种极限等等。似乎20-60年代美国大城市生活缩略的纪录。本文是我整理的美国往事观后感,仅供参考。
美国往事电影观后感篇1
上周得知CCTV6要在佳片有约中放《美国往事》,便有了想看的兴趣。这个片子已下了有一段时间了,就是懒的看,太长了,近4小时。当然,我是不会去看配音版的,那简直是在蔑视我的听力水平。不过还是要看中文字幕滴。
我为什么要看这个片子呢?因为最近看多了周传基爷爷讲电影理论的视频教程,也想找一部经典的片子来分析分析。下面,我就分析一下本片的几处典型的镜头剪辑。
1.30年代“面条”所在的中国烟馆里烟灯(圆形)→“麦大”等三兄弟被警方击毙后现场的灯(圆形)。这里很符合周爷爷“圆接圆”的镜头组接理论。
2.胖子店里厕所墙上的洞里是老年面条的眼睛在看什么→少女狄波拉在跳舞→少年面条正在从那个洞里偷窥。
3.少年麦大等人目送面条进监狱→墓志铭“Your youngest and strongest will fall by the sword.”→老年面条正在看着以上这句话。
4.公墓房间的墙上挂着一把钥匙→这把钥匙正在开一个保险柜的锁。
5.老年面条提着刚取出的一箱钱忐忑不安地在街上走,突然一个飞盘向他扔来,他躲开后,一只手接住→青年麦大抢过刚出狱的青年面条手中的行李箱。
6.青年面条载着同伴把汽车开进河里→电视里(1968年)正在播出从河里打捞上来一辆被烧毁的汽车。
7.老年麦大跳进垃圾粉碎车自杀后,远去的血红色的2个车灯→逐渐靠近的2个白色的车灯,这辆车正载着狂欢的年轻人。
剧情方面我有些地方还是不太明白,比如青年麦大计划抢银行,面条向警方告密后,麦大等人被击毙的现场是一辆运酒的卡车和全地的碎酒瓶。关于本片的影评网上有许多,其中一些分析的很深刻。我看本片很累,也就不多写什么了。
美国往事电影观后感篇2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这部经典,点了“想看”之后得到友邻第一时间的支持。
昨天中午,一个美好的周末,读了大半天的刀尔登的《不必读书目》。中午两点要了楼下的肉夹馍和米皮,开始欣赏这部大作。原本只想先看一半接着看书的,可是竟然没停下来。除了看小家伙吃奶油蛋糕的情节哭了,其他的地方并没有觉得很感动。意外的是,看完后怎么也看不进书了,各种焦躁不安。在和微博上各种撒娇求安慰后,莫名其妙地趴在被子上小哭了一通,仍然觉得心头压着千斤巨石不能轻松。一个美好的周末就这么被毁了。
晚上躺床上闭着眼睛,脑海里不断闪过电影镜头的碎片。是裸露的女人身体,被强行分开的双腿,祈求抢劫者强奸自己的女人的呻吟。最忘不了的是那只枪口下的乳房,那么晶莹美丽,弹指可破的乳房,我在屏幕外面感到它颤栗的恐惧。是啊,在枪械武器之下,它的美丽显得如此脆弱。我同它一起被吓到了。也许多少个世纪以来,从没有国度以前,女人们都是这么过来的,在暴力、血腥、战争、杀戮、惊恐中企图寻求一个可怜的遮蔽之处。体内那些隐藏着无数祖辈的恐惧、伤痛、眼泪,都被电影催发尖叫着迸出。
也许揣测导演的观点并不明智,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立场。如果暴力也可以称作美的话,我看到的是男人和女人的两败俱伤。电影将这样的人生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以暴力不断地满足欲望,不断地深陷泥淖。
看到有人说女主角自私冷漠。我想说即便一个女人,没有打算现在就和一个男人白头偕老,就不能接受他一顿饭的邀请么?毕竟对方也是自己喜欢的人。我们也不是能够全然接受所有自己喜欢过的人。即便她拒绝了对方,难道就能成为对方强奸自己的正当理由么?暴力就是暴力,强奸就是强奸。同样是喜欢的人,做着同样的动作,有爱是身心的融合,用暴力却只感到如此龌龊下作。不知还有多少个男人以爱的名义,在女人的身体里做着单纯的活塞运动。他们不过是用自慰的动作,意淫着幻想中的女神。眼前这个活生生的女人,不过是个有着体温的充气娃娃。
个人的暴力也是,集体的暴力也是,国家之间的暴力也是。暴力一旦找到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就会无止境泛滥,最终毁灭自身。
也有人说,女主角有心计有计划并不好。我想说,这些原本都是中性词,并没有高尚低贱之分。我们现在不是都在做各种规划么?为什么那个时代的女性就不可以有自己的梦想呢?好的爱情是在一起的两个人都越来越好。牺牲奉献委曲求全的爱情,从来不看好,也不欣赏。
我也同情这些男孩子。他们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时代和家庭,在苟活度日的同时还企图勉强维系敏感脆弱的自尊,甚至贪恋觊觎一个如此完美的爱情。我敬佩那些真实大胆的女孩,和女人。不想探究在那个年代下,最底层的女孩子有没有更好的生存方式。好与不好,并没有唯一标准。她们狂狼放荡,阅人无数,视性交如公开场合喝茶吃饭。起码她们接受真实的自己,靠自己的劳动养活了自己。那个在车上满足了刚刚出狱的男主角的妓女,她狂妄肆意的大笑着离。谁又能说,那样的笑声下面没有悲凉呢?如果无法选择高贵的身份和活法,起码能选择高傲的姿态直面世界。
总之,还是感到哪里的小伤口被轻轻的撕裂,又悄悄的凝固,愈合。也许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从起初看到一滴血就晕,在眼瞧着那些伤口的不断撕裂与愈合中,渐渐习惯了满目疮痍,甚至开始享受那一点略微变态的快感。
写出来感觉好多了,没那么压抑了。
美国往事电影观后感篇3
12月11日晚,佳片有约,连续四个小时观看美国黑帮片《美国往事》,《美国往事》观后感。次日凌晨七点,又重看一次。影片跳跃性的镜头很多。时间穿插也比较频繁。看一遍往往是"看不懂"的。
影片讲述的是,美国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从偷偷摸摸,敲诈诈骗的混混,到称霸一方的黑社会团伙的过程。其中主要写了一个"好强盗"和一个"坏强盗"的友谊和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
面条本是少年阿飞的头目。后来年龄稍大狡诈的麦大出现,取代了面条的位置。他们由给另一个流氓团伙头目臭虫打打下手,到自立门户成立基金会。五个孩子决定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在一次与臭虫的火拼中,面条杀了臭虫,伤了警察,被判12年徒刑。在他坐狱期间,面条的几个伙伴利用走私贩卖私酒(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发布禁酒令)发财开了酒吧、妓院等实业。
面条出狱后,参加进去,继续他们的黑帮事业。他们抢劫珠宝,杀人越货。还参与政治罢工,解救罢工领导人政客吉米,绑架暗助资本家的腐败警察局长的幼儿,干预罢工的劳资纠纷。
后来,麦大要去抢联邦银行。所有的人都认为必死无疑。麦大还是执意要做。面条为救朋友,向警方泄露原来他们走私犯酒的事,以免于大家一死。结局是,不但麦大、派克、公鸡眼被击毙,面条的同居情人妓女伊芙也被杀害。面条心灰意冷,改名换姓,远走他乡。三十五年后,面条被一封邀请信请回。他发现,以他名义建造的豪华公墓里,他的三个朋友被安葬了。他还得到了一笔丰厚的"下一次行动"预付款。
原来,三十五年前的血腥杀戮,正是麦大一手策划的阴谋。他与警察勾结,利用面条报警,清除了同伙派克、公鸡眼,卷走他们共同的财产。麦大野心大。他"漂白"自己后,改名换姓,弃商从政,爬到了商业部长的高位,麦大还用金钱俘虏了面条心仪的童年年女友狄波拉,收为情人。还生了儿子。
麦大在政界依然"不老实"。他勾结寡头走私违法,被联邦调查局盯上了。他的同伙,或者说高层的政治需要,必须牺牲麦大。麦大自知自己的下场,就以"白利"部长的名义,找来昔日的朋友面条。他宁愿让面条杀了他,也不愿意给联邦调查局暗杀他的机会。经历了风风雨雨的面条,面对童年、昔日的伙伴,这个曾经抢了他的位置、吞了他的票子、夺了他的妻子的麦大,眼含热泪却心如死灰。当麦大请求他"报复"的时候,面条拒绝了。他说,他当年为了"伟大的友谊"也曾出卖过一个朋友,导致他们都死了。他甚至始终没有呼叫"麦大"的名字,彬彬有礼地与"白利部长"分手了。
麦大走进垃圾粉碎机自杀身亡。
这是一部很有看头儿的大片。稍显灰暗的色彩基调,衬托出人生的某种无奈。
长达四十年的历史跨度,从1921年到1968年,几位童年的朋友演绎了不同性格导致的不同归宿。面条憨厚而重感(爱)情;麦大狡猾而重"事业";狄布拉高傲而重地位,这个女孩是面条心中神圣的女神,狄布拉也不是对面条毫无情感。当面条出狱后,她曾对面条说过:"你是我心中唯一重视过的人。"他们却始终未走到一起。
阅尽人间的美好,历尽人间的沧桑。四十年的成长经历,四十年的不堪回首。
应该提到的是,原着小说名为《流氓》。是的。面条、麦大、派崔克、公鸡眼都是黑社会的流氓。尽管抢劫为珠宝后杀害雇主,面条并不同意,他还是杀了人。他们是社会的毒瘤,但他们又是活生生的人。
如果有网友有兴趣,可先看一看相关的影评,这样会更容易看懂。影片从三十年代面条在中国戏院即大烟馆销魂开始(他为救朋友报警后到大烟馆的),最后一个镜头又回到面条三十年代在大烟馆的"享受"微笑结束,是透露人生如梦,还是演绎醉生梦死,抑或表达对世事的麻木?我不得而知。
D. 有哪些值得看的中国乡土气息电影
那就是乡土莫属了
乡土的剧情简介
· · · · · ·
故事讲述了已故党委书记闫胜联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带领乡亲们踏踏实实走上乡村振兴道路的故事。
乡土电影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FVueHNuFHypCxb-oERxt3Q?pwd=c4eh 提取码:c18eh
E. 《孙子从美国来》:一部笑中带泪的小成本电影 ,很多人没勇气看完
2012年,导演曲江涛在陕西拍完了一部《孙子从美国来》,上映后没有排片也没有票房,只在中央六台电影频道放过几次,却引起了很大反响,被很多人一致认为“ 出乎意料的好看 ”。
这部电影讲的是在陕西渭南市一个村庄里,鳏居在家的老杨头过着孤独平静的生活,却被一个来自美国的洋孙子打破了。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爷孙俩在这个破旧的家里上演了一幕幕啼笑皆非的好戏, 从最开始的剑拔弩张到最后的依依不舍,让人感受到了浓烈的爷孙情 ,和对乡土的热爱,以及留守老人背后的孤独。
这部电影花费不足百万,却比那些动辄花费几亿的大片有意思多了。没有轰轰烈烈的特效,没有肝肠寸断的爱情,也没有惊悚发麻的诡异桥段,只有 一个固执的陕北老汉和一个调皮美国孙子的日常,朴实温馨又不失幽默活泼 ,虽然没有在院线上映,但却不失为一部笑中带泪的好电影。
影片一开头,老杨头躺在躺椅上,昏暗的房间显得特别孤独, 突然有人敲门,原来是3年没着家的儿子栋梁回来了,还带回来一个外国媳妇儿,二婚的,外加一个拖油瓶-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洋孙子布鲁克斯,老杨头简称为布斯, 儿子和儿媳为保护藏羚羊在高原地区奔走,只有把洋孙子寄养在家里,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
老杨头是村里搞皮影的老师傅,地道的陕西人,调皮的洋孙子布斯是纯正的美国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带来了很多冲突,也带来了一系列笑点, 从一开始的互相嫌弃,到后来的互相接受,温馨的爷孙情让人动容 。
固执的老杨头虽然嘴上嫌弃洋孙子,但却 像中国所有的爷爷奶奶一样,从头到尾都在竭尽全力照顾布斯,可以说是有求必应 。
初来乍到的布斯很不习惯老杨头家里的生活,辣的不吃咸的不吃,宁愿吃垃圾食品方便面,也不愿尝试一下油泼面, 老杨头放下自己的面子,尝试像其他爷爷一样哄布斯吃油泼面,可惜失败;
布斯想吃汉堡包,村里小卖部没有,从小卖部老板那里知道了汉堡包是什么后,老杨头自制了汉堡包,看到布斯喜欢吃,老杨头欣慰地说:原来就是把肉夹馍的面饼子换成面包~
布斯还要喝牛奶,村里还是没有,在小卖部老板的指点下,不爱求人的他,去找了文化站的王站长,弄到了新鲜的牛奶,牛奶被布斯打翻,老杨头只好再硬着头皮再去找王站长。
这时的爷孙俩,虽然爷爷对孙子很关心,但 老杨头脾气硬,孙子又调皮,再加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两人并没有互相接受 。晚上布斯听到了可怕的声音,钻进了老杨头的被窝,老杨头的眼神里有种说不出的情绪,这个洋孙子,好像也没那么讨厌,只是有点调皮。
调皮的布斯用门板压了老杨的核桃,核桃碎了门板倒了,老杨心疼自己的核桃,围着孙子追,却不小心踩坏了孙子的宝贝蜘蛛侠,布斯伤心了,老杨却没办法再生气, 比起心疼自己的核桃,他更心疼孙子的伤心 ,雨声滴滴哒哒的夜晚,老杨挑灯做出了皮影版蜘蛛侠,布斯醒来兴高采烈地玩着皮影版蜘蛛侠,两人终于开始互相接受了。
在一段嬉笑怒骂的生活中,布斯和爷爷建立了美好的爷孙情 :布斯学习用筷子,把筷子夹起的第一个小番茄给爷爷吃;他教爷爷唱英文歌,爷爷叫他唱陕西老腔,谁也没教会谁;老杨头骑着自行车,布斯坐横梁,骑行在绿油油的乡间小路上~
布斯走后,他还是会把石头压在井口上,时常蹲在井口旁,期待着传来布斯的呼唤声;他时常想起那些和布斯在一起的欢乐时光, 这个倔强又固执的老头,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个洋孙子 ,他期待着和布斯春节见面,一起吃个团圆饭。
中国是个注重亲情的国度,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就是血缘关系, 面对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孙子,老杨头依旧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热情 ,爷爷陪伴孩子长大,孩子陪伴爷爷变老,这就是很多人对爷爷奶奶有很深感情的原因,温馨感人的爷孙情,让人动容。
皮影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手机电脑的年代,尤其是 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地农村,这种朴素的民间艺术很受欢迎。
电影前半部分,孙子布斯要喝牛奶,老杨头去找王站长挤牛奶,王站长顺势说了即将开皮影班子,想请本村皮影大师老杨出山的消息,老杨头懒得搭理。布斯把牛奶打翻,老杨头硬着头皮再去挤牛奶,王站长再次提及这事儿,老杨头依然不搭理。
直到放羊的老伙计问他,他才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没兴趣,瞎胡闹,就跟前几回一样, 来了搞点所谓的政绩,官一升,屁股一拍就走了, 现在人连电影都不看了,谁还看这皮影。
作为皮影老艺人,老杨头有自己对行业的坚守和执着,他是热爱皮影的,正是因为这种热爱,他才拒绝王站长。因为他害怕又像前几次那样,热闹的开头,草率的结尾,害怕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却被辜负, 一次次充满希望又一次次失望后,不再期待便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他虽然嘴里说着不想,但梦里都是皮影,这是他一生挚爱,舍不得任何人来破坏它,就算是自己心爱的孙子也不行。本来想在65岁就”金盆洗手“的老杨听见孙子在睡梦中说了一句:我要看皮影。于是决定重新出山。
皮影班开了,谁来学是个问题,看到台下的都是老头老太太,老杨头拎着包就想走,王站长解释说“ 还有几个五十多岁的年轻人” ,可以看到这项传统文化的人才断层到什么程度。
其实除了皮影,还有很多优秀的中华文化在人才上市断层严重,比如粤剧、昆曲、古琴艺术、侗族大歌、南音、藏戏等,都有找不到传承人,传承不下去的危险。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些古老文化融入不到现代人的生活,简而言之就是“没有市场”。现在的我们更喜欢电影电视,演唱会综艺节目等,这些古老的艺术, 我们看不懂,也没耐心欣赏,这些传统文化便离我们远去了 。
虽然这些年我们一直都在呼吁关注民间艺人,关注传统文化,但只有口号,在行动上都是空的。由于没有市场,很多民间艺人不得不放弃祖传手艺,去做一份养得活家人的工作,还有一些说什么也不会让孩子去传承, 因为很难生存下去,他们的命运,谁也不知道怎么去拯救。
曾经在一个旅游区,看到一个做糖人的手艺人,10块钱一个,花蝴蝶、孙悟空、猪八戒在手艺人的折腾下几秒成型,周围人看得都是目瞪口呆连连叫好,但大家都是看得多买的少,虽然 我们并不希望手艺人放弃手艺,但他们经济上的问题,谁来解决?
所以之前老杨头答应时,王站长提到了底薪和绩效的问题,老杨头的眼神有迟疑,或许他想起一个破布面具30块,还得天天给他买牛奶汉堡包,觉得能给点钱也是挺好的。
在王站长的劝说下,老杨头还是回去教这群老头老太太了,在自己的专业上,老杨头是自信的,上彩、用刀、刻画,他把自己知道的倾囊相授,无所谓老幼,也无所谓挣多少钱,此时此刻, 他只要分享与倾诉就够了, 至于这项传统文化能不能传承下去,老杨头虽心有余念,但这已不是他一人之力能奈何了的事, 传统文化的没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这部电影是在陕西渭南一个村庄拍摄的,从头到尾,除了王站长和那几个趴在墙角的人较年轻外,总共就没看到几个年轻人,看得出来 这是一个落寞的村庄,就像中国千万个正在消失的村庄一样 。年轻人为了生计出门打工,一年回来一次,平日里只留下老人和孩子相依为命,在这里空守寂寞。
影片的开头,老杨头一个人在家过着自己的晚年生活,没有儿孙环绕,没有四世同堂,只有一个常年不回家的儿子, 他是名副其实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 。
整部电影里,老杨头儿子的出场次数屈指可数,老杨头给儿子取名“杨栋梁”,大概是希望他成为栋梁之才吧,儿子去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职业高尚,可以说是成了栋梁,只是他很少回家,让单身老父亲常年一人鳏居在家, 老杨头对儿子,就像中国千万空巢老人对待子女一样,期待又失望 。
他一定热切地期待着儿子回家,但儿子的工作总是很忙,常年奔波在外,好几年也回不来一次,期待的多了,也就不再期待了。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说住十几天,却只住了一晚上就走了。儿子给他带来了布斯这个孙子,虽然不是亲生的,但他也一定是愿意接受的,只是他不敢接受,因为他老了,再也经不起像儿子的这般折腾了,就像最开始拒绝开设皮影班一样, 投入了心血和感情,收获的只有失望。
但只要决定了开始,他投入的就是全部,他认真给乡亲们传授皮影技艺,竭尽所能给布斯最好的照顾。但比没有希望更残忍的是,给你一次又一次希望,然后一次又一次夺走希望, 他真的将布斯当成自己的孙子,将自己最柔软的情感交付出去。
所以当儿子说和美国媳妇分手的时候,他心里应该是很绝望的吧,他本可以将那份爱留给自己,供自己度过晚年,可他将爱给了布斯,只留给自己漫长的牵挂,从此以后, 布斯走了, 他又只能独自一人守着孤独了。
老杨头受不了布斯的离开,是因为受不了布斯离开后,自己又是一个人。这是中国千万个空巢老人的真实写照。随着独生子女慢慢变成社会的中坚力量, 整个社会的空巢老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 ,但现实是我们并没有面对如此庞大的空巢老人的经验,不管是物质上还是情感上,都明显不足。
在中国,爷爷奶奶对孙子辈的溺爱总是让人诟病, 但溺爱的背后,其实是老人的孤独和寂寞。 年纪大了的人会更渴望亲情,但儿子女儿不常回来给予不了,只得将所有的关爱都给子孙, 当一个老人将自己剩下的感情全部交付给一个必然离去的孩子的时候,对老人来说,是一种怎样的勇敢 。
影片的后半部分,老杨头给乡亲们表演皮影,他唱了一首“走遍天涯,到处是吾家。步长途,风吹雨洒;登高台,讲经说法;论琴音,六音通造化……”这是一个中了秀才的人,因是梨园子弟,不得不放弃仕途学艺唱戏的故事,这段唱词是这位秀才对自己艺术生涯的描述。
片中的老杨头鳏居在家,儿子栋梁走遍天涯,只留下他一人在家回忆以前唱皮影和孙子在一起的乐趣, 这是一首悲凉又豁达的唱词,是对老杨头孤独一生的表达,也是对皮影艺术没落的表达 。
布斯回美国上学去了,老杨头又是一个人,或是躺在昏暗的屋子里,或是一个人蹲在井口边,期待着布斯的声音。那孤寂的背影,是中国千万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 现实生活中,无数老人守着那条连接家的路,期待着子女归来,期待着亲情的回归。
影片的最后,儿子栋梁带着复合的美国媳妇回来过年,他们穿着唐装在屋子里别扭地合影,孙子布斯终于实现了吃团圆饭的愿望。
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结局太俗套,但看到这孤苦的老人和可爱的孙子,谁不期待他们能有一个圆满的大结局呢,因为 亲情,是我们最重要的牵挂啊 。
这部电影没有大起大落,只有简单柔软的平和,沉静又活泼,是一部包裹着温暖和幸福的电影,寒冷的冬日,谁不被这样简单温暖的情感所打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