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茶王
‘壹’ 茶文化传承从家庭开始,茶文化如何融入现代人生活
近年来,茶文化热似乎兴起。去年底,央视播出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微电影《茶王》也来为茶文化升温。影视界的茶文化热反映出人们对茶文化是有追求的。茶企似乎也应消费者需求进行热热闹闹的茶文化营销,却不得要领。茶企都喜欢打文化牌,可又往往不能利用茶文化对产品营销带来帮助,茶文化在消费引导上很薄弱,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茶是一种休闲文化,运用于商业的运作,自然脱离不了茶本身休闲、优雅的范畴。茶更是大众文化,让茶回归生活,让茶文化渗透到大众生活,茶文化才有了群众基础。
因此,要深入挖掘茶的精髓,将其优良的品质,通过多种形式并且是以大多数人能接受的的形式,表现出来。既符合大众的需求,又适应大众的消费能力。
创造条件引导人们进行茶叶消费, 这才是广大茶叶企业理应去研究的“茶文化”。让茶成为时尚,成为工作、休闲的伴侣,让茶文化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应该是中国茶行业未来的发展目标。
‘贰’ 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毕业的艺人都有谁。
1、李诚洁
李诚洁,1985年3月6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影视演员,2005年在亚洲小姐风采大赛中获全国十强;2009年,在寻找青春代言人节目中获全国十强。其主要作品有《我还是军人》、《我的功夫女友》等。
‘叁’ 课文怎么融入茶文化
近年来,茶文化热似乎兴起。去年底,央视播出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微电影《茶王》也来为茶文化升温。影视界的茶文化热反映出人们对茶文化是有追求的。茶企似乎也应消费者需求进行热热闹闹的茶文化营销,却不得要领。茶企都喜欢打文化牌,可又往往不能利用茶文化对产品营销带来帮助,茶文化在消费引导上很薄弱,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茶界把茶定位过高,使其成为奢侈文化。茶品质的高要求决定了好茶的商业价值很高,一般民众少有机会品尝到品质优良的茶。名茶、优茶的高价位使得好茶失去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而茶文化的传承,自然离不开优质茶在社会的群众基础。如果优质茶只属于富裕阶层的生活用品、大众阶层的奢侈品,那么茶文化的继承发展,就失去了一定的社会基础、物质基础。
第二,茶界热捧的茶文化过于艺术性,脱离生活。如今一昧推行茶艺表演,讲究禅茶一味等,这些似乎和人们的生活很遥远,未免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其实现代人更注重的是舒适、放松、时尚与健康,要的是茶带给我们的舒适放松、愉悦心情以及助益健康;而不是把茶当作圣物顶礼膜拜。那么传统茶文化是不是应该与时俱进呢?
第三,茶文化要遵循的法则太多,不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例如唐代喝茶要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每样都要讲究到极致。
而宋代就得分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再比方说《红楼梦》里妙玉单泡茶的水就有梅花上的雪、旧年蠲的雨水等各种讲究。天涯上有人吐槽:“中国的茶文化该改革了!咱这时代,工作忙到半夜,睡觉的功夫都不够,再因为喝个茶有那么多讲究,还不够麻烦的,那岂不是事与愿违!”
茶是一种休闲文化,运用于商业的运作,自然脱离不了茶本身休闲、优雅的范畴。茶更是大众文化,让茶回归生活,让茶文化渗透到大众生活,茶文化才有了群众基础。
因此,要深入挖掘茶的精髓,将其优良的品质,通过多种形式并且是以大多数人能接受的的形式,表现出来。既符合大众的需求,又适应大众的消费能力。
创造条件引导人们进行茶叶消费, 这才是广大茶叶企业理应去研究的“茶文化”。让茶成为时尚,成为工作、休闲的伴侣,让茶文化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应该是中国茶行业未来的发展目标。
‘肆’ 陈哈妮的介绍
陈哈妮,广东汕头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就职于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国内地女演员。2013.9.28 中国首部真3D电影《白狐》1亮相全国各大院线,反一号陈哈妮饰演狐仙大姐红莲,成为影坛新星。并凭借主演的微电影《茶王》《茶马古道》2在亚洲微电影节“金海棠”奖上荣获优秀女演员奖3。
‘伍’ 你不可不知30部茶的影视作品
电影
➤《绿茶》
“从一杯茶预测一个人的爱情”用绿茶来算命,有这么神奇吗?
经典台词:在爱情的国度里永远不要贪心,不要抱着最好的最后才出现的心态,要知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珍惜眼前人比拿青春去赌明天来的更有实际意义
➤《菊花茶》
一段直挚的友谊,一份纯美的爱情,共同的偏好——喝菊花茶,让两位青年恋人突破重重阻碍在平凡中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茶馆》
根据老舍先生的名着《茶馆》改编,比作品更有现实意义,对待生活,斗争比妥协(逆来顺受)有出路
➤《斗茶》中国
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和宣传中国文化,剧中几位年轻人利用自身的勇气和才艺,充分的演绎了新一代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斗茶》 中日
几位年轻人,从不懂茶到爱茶再到最终战胜自己的成长过程,在励志中又体现了现代人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追求。在中国茶文化的主题背景下,展现了追求茶道文化最高境界的两代人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
➤《龙顶》
归去来兮,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农村继续种茶,做一个真正的茶农!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梦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壶王》
和茶具紫砂壶有关的电影,壶场如战场,是十面埋伏,明枪暗箭,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壶场如情场,是剪不断理还乱,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壶场如人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茶王》
通过大量斗茶场面,表现从古至今斗茶文化的技艺和精髓。讲述了几个小人物从不懂茶到爱茶再到最终战胜自己的成长过程,在励志中又体现了现代人对于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追求......
➤《功夫·咏春》
搞笑青春少女版咏春,娱乐气息很足,不过怎么使用盖碗喝茶,要仔细看
➤《赤壁(下)》
剧中展现小乔的茶服、茶具、烹茶的程式,最重要的是谁表演茶道
➤《爱有来生》
“茶凉了,我再给你续上吧”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造就了一场错误的相遇——一部值得细细看的爱情剧,台词很经典
➤《茶色生香》
去年去襄阳谷城,还是怀念酒、茶、早点,山水秀丽,非常适合有机茶的种植,不过透过影片感受茶园风光的魅力吧
➤《茶约》
国内首部弘扬茶文化的微电影,讲述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旷世奇恋,重现杭州上城区千年悠久茶道。以点茶、斗茶为引子将朱熹、蔡襄两位茶学达人的后辈命运牵连在一起,因茶相知相恋却无缘厮守,千年后一枚青瓷碎茶盏追溯起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仿佛世间轮回般男女主人公竟出现在两个不同的空间。
➤《寻访千利休》
画面太美了,每一帧都是很好的摄影作品,只有美才能让我低头,不分高低贵贱,每一杯茶都是如此,或许这才是茶道吧
➤《利休》
千利休曾用一首诗来解说茶道:先把水烧开,再加进茶叶,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喝茶,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
电视连续剧
➤《茶颂》32集
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将其搬上荧屏,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广茶文化,同时让更多人知道少数民族同胞的胆识、谋略以及勇气。
片尾曲非常好听《风花雪月歌曲》“洱海月、苍山雪、风花雪月在大理”
➤《茶亦有道》
南宋庆元年间的斗茶大赛上,上届茶王陆天一遭师弟钱万年陷害,被薅夺参赛资格。陆气愤不过,抑郁而终。其子陆清远获济公相助,揭穿了县官和钱万年勾结冤枉陆天一的丑事,自己也顺利当上了茶马司
➤《茶马古道》23集
三个云南家族的主人公当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放下个人恩怨,以民族大义为重,组成马帮商队走上茶马古道,保证抗战物资的运输和内地之间的联系
公开课
➤《茶文化与健康》(6集)
浙大王岳飞老师讲解的,幽默通俗易懂,公开课里最好的,没有之一
➤《茶叶品鉴艺术》(5集)
➤《魅力中国茶》宛晓春、夏涛(6集)
通俗易懂,作为入门科普的课程,非常适合,不过其中对于茶的作用演化编者有不同的观点,编者认为:药用-食用-饮用
➤《中国茶道》刘仲华,朱海燕(17集)
➤《四季问茶》朱淑仪(24集)
现场教学的上课录播,如果你想学茶,其实课堂就是这样子的,不信你去学
纪录片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6集)
画面唯美,视觉震撼,概要介绍了中国六大茶的基本情况,当然有些情绪化
➤《茶旅天下》(共30集)
目前国内唯一一档以茶旅为主题,集中了全国各地优秀名茶精品,集中时间分卷展示各地茶产业的发展和独具风韵的地方茶文化
➤《茶马古道》(8集)国产版
茶马古道,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6集)日韩版
以独特的视角、详实的内容讲述茶马古道上顽强生存的民族和他们鲜为人知的生活方式,虔诚的灵魂与壮丽的景色令身心浮躁的现代人感概与敬畏,仿若置身时空的错觉,这是一条生命之路也更是道通往天堂的圣途。当片中最后沉郁而苍凉的诵经声响起的时候,你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藏族人那种“天人合一”、“神人合一”的境界,体会到他们的虔诚,同时对生活在这儿的人产生由衷的敬意。
➤《茶叶之路》(90集)
每一集都结合当地风俗、以公路片的形式呈现,每一集15分钟,易于理解和接受。
以“茶叶之路”的兴衰为历史线索,探寻湮没在历史中的中俄茶叶贸易盛况,见证中俄文化之间交流的印迹,展现中国茶文化的巨大魅力。
➤《雨前》(目前4集)
用一片树叶,串起百味人生。一杯茗茶,品的不只是滋味、境界还有茶叶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汗水与心酸。希望大家通过《雨前》,读懂人在草木间的“茶”字,用来自掌心的温度温暖我们的心灵。
电视栏目
➤天津卫视 《拾遗•保护》“茶系列”,茶话 45集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全方位的揭示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以全新的视角,为您讲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蓬勃发展,感叹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人们充分体会到人类文明的神韵与美丽,从而唤起人们自觉地去爱护它们,唤起民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安徽卫视《国茶天下》
➤湖南卫视 “茶频道”
,关于茶的影视作品,我在统计过程中必然会遗漏,如果您知道有关于优秀的作品信息,可以在后台留言或者联系我(微信号:18217537915),谢谢您。
‘陆’ 你知道王老吉的历史是怎样的
一、想知道凉茶的历史由来
凉茶的历史悠久,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南来岭南, 葛洪 由于当时瘴疠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
葛洪闹档所遗下的医学专着以及后世岭南温派医家总结劳动人民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关于凉茶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在岭南和海外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数百年来,林立于广东、香港、澳门的凉茶铺,形成了一条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凉茶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持久的扩张力,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饮料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历史最早的广东凉茶是由广东鹤山人王泽邦于1828年(清道光八年)始创的王老吉凉茶。后来,王老吉凉茶漂洋过海,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流行170多年,可算是清热、解毒、美颜饮品的先驱。
凉茶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宝芝林”因黄飞鸿早就饮誉海内外;“王老吉”的创始人王泽邦被称为“药侠” ,与慈禧太后、洪秀全、太平军、林则徐等历史人物及事件紧密相连;名扬中外的“李众胜堂”药店的着名产品保济丸,远销东南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地。
凉茶配制技艺以家族世袭传承下来,已有数百年历史。“文革”中,凉茶文化虽遭到了严重破坏,不仅凉茶铺关门,有关凉茶的制作器具、遗址、遗迹、史料、照片等文物也所剩无几,但其在港、澳地区仍经久不衰。
王老吉、上清饮、健生堂、邓老、白云山、黄振龙、徐其修、春和堂、金葫芦、星群、润心堂、沙溪、李氏、清心堂、杏林春、宝庆堂、福庆堂、黄福兴等18个凉茶品牌的54个配方及其所构成的凉茶文化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
二、王老吉的品牌历史
王泽邦于1883年辞世,后王家第三代分家,其中王恒裕迁往香港定居,繁衍后代,而留在广东的王恒辉、王瑞恒兄弟经营的王老吉远恒济。
1911年,广州王老吉远恒济以葫芦招牌为记在中华民国 *** 获准注册。1935年广州王老吉远恒济王远珍,即王泽邦的第四代曾孙,以王老吉榄线葫芦图案在广东省进行商标注册。
1936年王远珍再注册了“王老吉公孙父子图”商标,而后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王老吉商标注册证和特种药品营业执照注册人均为王远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王老吉水碗凉茶点档又遍及广东城乡,凡卖油条煎饼咸香花生的地方,都有王老吉凉茶、凉茶粉出售,“王老吉”逐渐成为广东凉茶的代名词。
1956年公私合营,王老吉与知名度颇高的嘉宝栈、常炯堂等八家企业合组“王老吉联合制药厂”,继续生产正宗王老吉凉茶等产品。1965年9月,药厂更名为“广州中药九厂”。
1982年11月,“广州中药九厂”更名为“羊城药厂”。并于1992年11月26日企业股份制转组完毕,“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1992年,羊城药业(广药集团王老吉药业公司前身)利用传承了一百多年的凉茶配方开创性地生产出盒装王老吉和罐装王老吉凉茶,可谓国内最早的凉茶植物饮料,在华南市场上广受追捧。1995年之前的罐装王老吉一直由广药集团生产经营,1995年之后,广药集团授权鸿道集团在一定期限内生产经营红色罐装和红色瓶装王老吉,而广药集团则经营盒装王老吉,盒装王老吉已经成为利乐装饮料的第一品牌。
1996年,广药集团正式成立,王老吉商标等无形资产按有关规定划归广药集团持有。2000年,广药集团授权许可鸿道集团在红色罐装凉茶饮料上使用注册证号为626155号的“王老吉”商标,期限从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共10年。
2004年更名为“广州王老吉药业2005年2月,广州药业与香港同兴药业共同合资成立“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王老吉成为合资公司。2012年,以王老吉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计划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起点,王老吉开始在产能、药材、提取、罐装、包装、运输等方面全面布局。
5月9日,广药集团依法收回了红罐红瓶王老吉生产经营权,公布了“王老吉凉茶136发展方略”,勾勒出红罐王老吉的发展蓝图。6月,红罐王老吉震撼亮哗高相;6月底,王老吉大健康与统一、银鹭等全国多家顶级食品生产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8月,首个王老吉凉茶生产基地落户泰州国家级中国医药城;9月,全球最大、最标准的凉茶样板式生产基地暨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总部落户南沙国乱弯尺家级新区;12月,王老吉固体凉茶、低糖凉茶、无糖凉茶三款新品,以及凉茶行业首部直饮机联合上市。
2013年10月14日,王老吉首次触电大屏幕,微电影《倾世之恋》在优酷播出,王老吉微电影首播就获得了9万多的点击量,其中PC端的播放量也已达到60多万次。2014年6月初,新的“广药版”红罐王老吉凉茶上市。
184年来,王老吉凉茶的产品形式经历了水碗凉茶——凉茶包——凉茶粉——凉茶饮料等载体变化,但其秘方和内涵却得到了王老吉人真正的传承。
三、王老吉标志是谁设计的,有过怎样的历史变迁
老字号王老吉,1828年创办,“王老吉”为林则徐手书。
王老吉的故事,最早可回溯至1828年。这一年,广东江门鹤山人王泽邦在广州开设一间凉茶铺,专营水碗凉茶。
王泽邦乳名阿吉,王老吉凉茶铺因此得名。坊间流传,当年林则徐微服入粤查烟,体验到阿吉凉茶的奇妙后,派人送来一个刻有“王老吉”三个金字的大铜壶赠与王泽邦,从此,王泽邦以“王老吉”为字号。
随着历史变迁,王老吉凉茶先后分出数支,在广州、香港、江浙等地发展。
1912年12月24日,第三代王氏后人、王贵发一脉三个儿子在家母主持下,订立分产合约,约定各家“彼此不得侵越范围”。
——恒裕一支,远赴香港和海外,几经辗转发展成“红罐王老吉”;恒辉一支,留守南粤省铺,几经起落,传承至今“绿盒王老吉”(广药王老吉前身);其他各支,历经分产、战乱、转让、回购等数次沉沦,已经无迹可寻。
1938年,日军侵入广州,王老吉货栈焚为平地,被迫停产。
抗战胜利后,王老吉第四代传人商议,重建王老吉凉茶。其中,大姊王宝钿及丈夫胡多文分红70%,王宝璋、王宝瑶等五兄弟共同分红30%,在广州靖远路复建祖铺,后来,祖铺迁至珠海中路71号,并拓展两间分店:解放路万记王老吉、洪德路永记王老吉。
王老吉凉茶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最开始是原生态自煲凉茶,即凉茶铺;第二阶段,茶包,有点像中药配方;第三阶段,凉茶颗粒,用开水冲服;第四阶段,就是现在的饮料形态。
四、想知道凉茶的历史由来
凉茶的历史悠久,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南来岭南, 葛洪 由于当时瘴疠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葛洪所遗下的医学专着以及后世岭南温派医家总结劳动人民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关于凉茶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在岭南和海外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数百年来,林立于广东、香港、澳门的凉茶铺,形成了一条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凉茶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持久的扩张力,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饮料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历史最早的广东凉茶是由广东鹤山人王泽邦于1828年(清道光八年)始创的王老吉凉茶。后来,王老吉凉茶漂洋过海,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流行170多年,可算是清热、解毒、美颜饮品的先驱。
凉茶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宝芝林”因黄飞鸿早就饮誉海内外;“王老吉”的创始人王泽邦被称为“药侠” ,与慈禧太后、洪秀全、太平军、林则徐等历史人物及事件紧密相连;名扬中外的“李众胜堂”药店的着名产品保济丸,远销东南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地。
凉茶配制技艺以家族世袭传承下来,已有数百年历史。“文革”中,凉茶文化虽遭到了严重破坏,不仅凉茶铺关门,有关凉茶的制作器具、遗址、遗迹、史料、照片等文物也所剩无几,但其在港、澳地区仍经久不衰。王老吉、上清饮、健生堂、邓老、白云山、黄振龙、徐其修、春和堂、金葫芦、星群、润心堂、沙溪、李氏、清心堂、杏林春、宝庆堂、福庆堂、黄福兴等18个凉茶品牌的54个配方及其所构成的凉茶文化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
五、王老吉凉茶
凉茶是广东、广西地区的一种由中草药熬制,具有清热去湿等功效的“药茶”。
在众多老字号凉茶中,又以王老吉最为着名。王老吉凉茶发明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5年,被公认为凉茶始祖,有“药茶王”之称。
到了近代,王老吉凉茶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政治原因,王老吉凉茶铺分成两支:一支完成公有化改造,发展为今天的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王老吉凉茶颗粒(国药准字);另一支由王氏家族的后人带到香港。
在中国大陆,王老吉的品牌归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王老吉品牌为王氏后人所注册。 加多宝是位于东莞的一家港资公司,经王老吉药业特许,由香港王氏后人提供配方,该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生产、经营王老吉牌罐装凉茶(食字号)(俗称“红罐王老吉”)。
提起"王老吉"凉茶,不管是不是广州人的,都会知道。因为它太有名气,海内外无人不闻。
"王老吉"是谁人所创?为何有如此盛名呢?相传这碗"广东凉茶王"是平民草医王泽帮所创,其名扬四海还与清代的禁烟大臣林则徐有关。 王泽帮一生嗜医好药,从白云山(23。
27,0。00,0。
00%)采药归来,就在自己开的药材铺里卖药诊症,一般病人服下他的三五味药便可病除身健。 他的医德又好,不分贫富,不摆架子,只求为人医病。
于是,大家都当他是自己人,惯叫他的乳名--阿吉。他年纪大了,自然就成了"王老吉"。
一年暑天,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整日奔波劳累,不幸中暑困热、咽痛咳嗽。随从人员请来名医开方,服药不见效果,病况日渐加重,上下十分焦急。
有人竟找到王老吉,药到果然病除。于是,林则徐登门答谢,并问及姓名与所用之药。
王老吉如实回答:"大家叫我王老吉,为你治病的是几味不值钱的草药。"林则徐不禁感叹:"药无分贵贱,不值钱的草药,贫苦百姓更能受益。
如果能将药煮成茶,使人随到随饮,有病治病,无病防病,那就更是为大众造福无量啊。 " 王老吉听后,若有所悟。
没过几天,他果然打开档铺,煲药卖茶。林则徐得知,即命人送来一个大铜葫芦壶,上面还刻上"王老吉"三个大金字。
此后,王老吉既卖凉茶,又把草药配成药包,方便顾客携带出门远行。王老吉凉茶一传十、十传百,处处口碑,人人受益,直至今天,历久不衰。
。
六、王老吉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王老吉凉茶创立于清道光年间(1828年),被公认为凉茶始祖。
采用本草植物材料配制而成,有“凉茶王”之称。产品形式经历了水碗凉茶——凉茶包——凉茶粉 ——凉茶饮料等载体变化。
除了红罐王老吉、绿盒王老吉外,2012年10月份成功推出500毫升和1.5升瓶装王老吉凉茶,2012年12月27日王老吉凉茶家族再添“吉祥三宝”:固体凉茶、低糖凉茶和无糖凉茶,开创了凉茶产品新形态。2014年12月3日,王老吉诉加多宝虚假宣传纠纷案在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
法院判决加多宝方面停止使用含有“加多宝凉茶连续7年荣获‘中国饮料第一罐’”等用语的广告,在指定媒体上连续七日刊登声明以消除影响,并且赔偿王老吉方面300万元。上市公司白云山19日发布公告称,广州医药集团、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已收到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书。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王老吉加多宝“配方案”做出终审判决,驳回加多宝上诉,维持原判。
七、请问有谁知道广东凉茶的文化历史
凉茶的历史悠久,最早的是由鹤山人王泽邦于1828年创始的王老吉凉茶,随着千千万万的“老广”漂洋过海,凉茶也终于开始了它的五大洲之旅。1898年至1903年梁启超赴美考察期间,曾着《新大陆游记》一书,书中有载:“西人有喜用华医者,故业此足以至富。有所谓王老吉凉茶,在广东贴铜钱两文、售诸西人或五元或十元美金不等云”便是历史的见证。
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南来岭南,由于当时瘴疠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葛洪所遗下的医学专着以及后世岭南温派医家总结劳动人民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关于凉茶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在岭南和海外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数百年来,林立于广东、香港、澳门的凉茶铺,形成了一条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
广东凉茶
凉茶是岭南人民根据本地的气候、水土特性,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基础,研制总结出的一类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饮料总称。分析凉茶"高热"的原因,有关专家指出,首先,凉茶无毒有效的特点十分符合现代人的消费特点。饮用凉茶是两广人民长期同大自然作斗争总结而来的一种护身法宝。据有关医药专家介绍,凉茶凉而不寒,清热而不伤脾胃,没有肝肾毒性,四季皆宜,无病时可防病,有病时能治病,"秋冬防秋燥、春夏去暑湿"。
‘柒’ 乌撒茶的竞争力和竞品
□李玉荣 叶启伟
一
水涨茶罐辣,副茶当好茶;千年乌撒罐,一朝名天下。
一群人围在火炉边上,将小陶罐放在火上烤热,放入茶叶哪雹之后不断地抖动,使茶叶在罐内慢慢膨胀变黄;待茶香四溢时,再倒入少许沸水冲入罐内,此时只闻“嗞”的一声,陶罐内泡沫沸涌;待泡沫散去,再加入开水煮沸,即可饮用……
这样的场景,在乌撒大地随处可见,它是威宁先民饮用数千年的“罐罐茶”。而今,这种名为“乌撒烤茶”的饮茶方式,成为贵州茶文化世界的靓丽风景线之一,名扬省内外。
乌撒是威宁的古称。从“罐罐茶”到“乌撒烤茶”,是威宁茶产业、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结果,这“烤”字便是乌撒烤茶的灵魂。一包乌撒茶、一个小砂罐、一个小水壶、一套铅销茶器皿、一个电磁炉,构成了现今乌撒烤茶的全部。这是一种不同于泡茶的味道与感觉:通过“一抖、二摸、三嗅”,烤出茶叶的“精、气、神”,一杯香高馥郁、鲜爽醇厚、汤色明亮、回味悠长的乌撒烤茶便新鲜出炉了。
这种饮茶方式,可上溯至3000年前。2005年,考古学家在威宁中水汉墓群鸡公山文化遗址发掘的文物陶罐,成为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经有关专家研究发现,这些保存在贵州博物馆里的古老陶器、茶罐,与威宁现今的烤茶文化有着深厚渊源。
由此可见,茶文化在威宁大地源远流长。
如今,乌撒烤茶的“八步曲”更是文化意蕴浓厚:夜郎布阵(备具)、奢香沐火(烘罐)、鹤舞高原(烤茶)、凤饮龙泉(注水)、草海飞雪(去沫)、落隐煨茶(煮茶)、布摩施法(分杯)、索玛奉茶(敬茶),乌撒烤茶特有的文化魅力独显。
在威宁,将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民族民间茶——乌撒烤茶作为切入点,依托厚重的民族文化特性打造产业文化品牌、抢占市场制高点的,是创办于2004年的威宁香炉山茶园。
“原本我是不懂茶的,但自从知道威宁历史上曾经有个名字叫‘乌撒’,我就想,为什么不把这段文化的价值发挥出来?”乌撒烤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蔡定常说,烤茶是乌撒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二
乌江源头水,香炉山上茶。
盛夏时节,走进乌撒烤茶毡帽山有机茶种植基地香炉山茶园,一块镌刻着“世界海拔最高茶园”的巨石赫然挺立;一条条绿色的长条嵌在山中,绿油油的茶树在山峦间延李激帆伸,线条感丰满而柔和;周围绿山重岭,漫山遍野的茶树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翠绿,方圆5000亩茶山绿浪翻滚。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海拔的茶园之一,所生产的乌撒烤茶等产品为无污染、无公害的高山生态有机茶。”蔡定常介绍说。
“这么绿幽幽的美景,一定很适合拍电影。”2012年4月26日,参加“乌撒烤茶采风团”的30余位作家、诗人来到这里。贵州“90后”微电影编导白娴兴奋地说,“看到这种景色,我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幕幕生动的画面:男女主人公在茶园间眼神的交汇、茶田里的对歌、象征茶叶成长周期般的青涩爱情……如果这个故事拍出来,一定很美。”
之前,由于众多原因,香炉山茶园一度陷入发展困境。2004年,蔡定常在炉山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承包茶园后,采取“抓基地、重技改、保质量、上品牌”的发展思路,提出“抓技术上档次、抓质量创名牌、抓基地促发展、抓营销扩市场”的发展战略,把产品定位于中高端市场,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办起香炉山茶园加工基地,于是香炉山茶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为发展壮大茶产业,在茶园成立初期,蔡定常还多次到贵州省农科院、湄潭茶业科学研究所“取经”;从浙江请来10多位种茶专家,在茶叶的土质、施肥、品种、技术等方面进行调整;每年花高薪从浙江请来一位种茶能手,对茶园的种植、管理、生产技术进行培训。
历经十多年发展,香炉山茶园面积不断扩大,从当初的800亩发展到核心种植面积2000亩,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6000亩茶叶发展。其中,盛产期茶林2200亩、有机茶园600亩,每年生产名优成品茶4万余公斤,吸纳固定用工40余人、临时用工2万余人。
“目前,乌撒烤茶在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已经达到500多家,分销商遍及毕节、水城和广州、济南、郑州、北京等地,有部分甚至销往海外,年销售额800万余元。”蔡定常说。
据乌撒烤茶营销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时下最好的香炉山手工毛尖茶每斤销售价格可达1300元、乌撒烤茶每斤销售价格可达900元。
三
纵观乌撒烤茶发展取得的成绩,茶文化建设、品牌化发展无疑是成功的主要原因。
2006年初,为传承发展乌撒烤茶文化,蔡定常邀请贵州省茶科所、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的专家深入当地进行考察,并在认真研究威宁历史的基础上,将饮用乌撒烤茶与现代民族舞蹈结合起来,成功培养出一支乌撒烤茶茶艺表演队。当年,就在多彩贵州“两赛一会”比赛中获得“毕节名匠”二等奖。
这些年,这支乌撒烤茶茶艺表演队成绩不俗。2011年,在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茶艺大赛上斩获金奖;2012年,在被称为“中国茶艺表演最高舞台”的北京马连道杯全国茶艺大赛上获得三等奖;2015年,在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上夺得金奖……
今年4月,在全国茶叶(绿茶)加工技能竞赛暨“遵义红”杯全国手工绿茶制作技能大赛上,乌撒烤茶茶业有限公司的蔡国威获得卷曲绿茶二等奖、孙佳军获得三等奖、赫朝朝获得优秀奖,该公司获得优秀组织奖。
早在2009年,蔡定常就请人设计了乌撒烤茶标识;2010年,建立了乌撒烤茶企业标准;2013年,香炉山茶园注册成立了乌撒烤茶有限责任公司。
由此,乌撒烤茶“烤”出了新文化、新产业。
2012年4月27日,在由贵州省第七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威宁组委会主办,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香炉山茶园联合承办的“乌撒烤茶王”选拔大赛中,选手们为将乌撒烤茶的“精、气、神”烤出来,将烤茶的“一抖、二摸、三嗅”发挥到极致,在“一个小砂罐、一个水壶、一个茶器皿”中,尽情展现了烤茶文化的神韵。
这一烤,“烤”出了烤茶王、烤茶大师、烤茶师,再次让乌撒烤茶声名远扬。此举助力乌撒烤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茶市场夺得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一席之地”,使不同于“泡茶”味道的乌撒烤茶得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如今,不仅乌撒烤茶声名鹊起,企业所生产的茶产品也先后斩获“黔绿之星——绿色消费品牌”“中国知名品牌”“中环有机茶认证”“QS认证”“贵州名特优产品”等荣誉,迅速使乌撒烤茶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这些年,乌撒烤茶“烤”出来的远不止这些。
“乌撒烤茶,是一种生活化的饮茶方式。”作家阿诺阿布说,“在吃茶时代、煮茶时代、泡茶时代,现代人饮茶更多的是一个人在煮、泡,其他人在喝。而‘烤茶’即‘罐罐茶’,强调的却是一种共享、互动的过程。它让每一个喝茶人都可以、并且要求他们参与到烤制茶的过程中来,亲自体验茶文化的美好。这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已经完全融入生活中去。”
四
贵州省农村开发扶贫促进会副秘书长、作家、农村问题专家陈正源认为,任何产业发展都是文化的发展,文化才是推动产业最内生的力量。
一个产品走向市场必须有它的优势,与其它茶品相比,乌撒烤茶的关键点就在“烤”字。“抓住了这个‘烤’字,让受众看到这个‘烤’字,比其它字眼更能抓住受众的心。”陈正源说。
业内人士也一致认为,好的品质离不开好的器具,乌撒烤茶的味道除了与茶叶品质、烤茶时的技艺密不可分,还与茶具紧密相连。
那么,乌撒烤茶拿什么烤呢?答案是小米乐生产的茶罐,如今叫“乌撒茶罐”。它透气、不透水,焙烤出的茶叶有一种豆香味,这是任何茶叶、茶具都不能比拟的。
曾经,威宁县斗古乡牛栏江边小山村里的几十户人家,一直靠手工制作当地群众日常生活必需的陶器制品为生,几乎家家有炉、户户冒烟。昼夜灯光闪闪、炉火熊熊,挖泥声、舂碓声、风箱声不绝于耳。品种繁多、应有尽有,数量最多、最畅销的产品就是烤茶用的茶罐。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不断繁荣发展,外来的锑锅、锑壶、锑甑及林林总总的塑料生活用品,逐渐取代了原始的陶器用品,小米乐的砂锅、砂壶、茶罐生意也每况愈下。
让小米乐的茶罐产业起死回生的,依旧是乌撒烤茶。省去繁琐的过往,自从“廖茶罐(陶艺传人廖亮清)”碰上“蔡茶叶(乌撒烤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蔡定常)”之后,小米乐的陶罐产业又焕发生机、迈出步子,成为小米乐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成功路径。
“据专家考证,鸡公山出土的茶罐不仅外形、工艺与相距不到50公里的小米乐茶罐十分相似,用料成分也与小米乐茶罐完全相同。可见,鸡公山出土的茶罐十之八九是小米乐茶罐。因为在方圆几百里的地方,只有小米乐会做这种工艺的茶罐,也只有小米乐才有做这种茶罐的特殊泥料。”作家马学文说。
一片茶叶、一个茶罐、一个企业,让乌撒烤茶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