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方言微电影1999下
⑴ 广东湛江电台还有雷州话节日节目吗
我的家乡在广东湛江。雷州半岛的红土地上,流行着一种古老的剧种,那就是雷剧。
雷剧没有国粹京剧、黄梅戏等剧种那么有名,我对它却情有独钟。原因有二:一是从小看雷剧,看出了感情;而是雷剧相对我来说通俗易懂,而京剧、黄梅戏听了半天,不知所云。
我看得最多的是普通雷剧团演出的雷剧,乡亲们称这种剧团为“厚皮班”,意指演员脸皮厚,什么都敢演都能演。还有一种高级雷剧团,从演员到剧团配备都较全面先进,一般在高级剧院演出或者到外地表演,所以乡下很难欣赏到高级剧团的表演的。
但在文化落后的农村,乡亲看到雷剧便心满意足了。他们称看雷剧为“看戏”。每逢庙祭、节日、喜事等日子,村里就请来戏班子,搭台唱戏三五晚。演出费用一般是村民按全村人口均摊。如果觉得该戏班子表演出色,会再加演几晚,有时村里有钱人或者经商的人为了祈福,自己也会出钱加演。
有请戏班子传统的村庄都会在村中心建一个戏台。戏台呈长方体型,用沙石泥土堆砌而成。四角植四支电线柱子,用来挂坦神布幕、电线等。
太阳刚落山,偌大一个戏场子里陆陆续续来了一半人。农村人没有先来后到的观念,大家为了占个好位子,往往使用出很奇怪的办法。有人早早就把桌子、椅子放在场子里,叫自家孩子看着,有的甚至把牛车驾在场内较好位置,戏演几晚就停在那里几晚,坐在牛车上看戏是不错的选择,累了困了,就在车床里睡了。小孩子是第一批到场的。他们早早地吃了晚饭,开戏场嬉闹。我小时侯喜欢到戏班的化妆室看演员化妆。看着女演员描眉涂唇,男演员画大花脸黑胡子等,觉得桥信有趣极了。天色渐晚,劳作了一天的大人们,吃完饭也来看戏了,一些外村的人也会跑来看戏的,场子里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年轻的男女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伴,聚在一起。乡下没有什么正式的社交场合,戏场子就成为一些渴望爱情的后生妹子的相亲场所,据说效率挺高的,以戏结缘的农村男女时有发生。我很小的时候,那些要看戏的外村人还得买票,结果,戏场子四周的高地和大树上,经常坐着不少人。近十年来大家生活好过了一点,才不那么吝啬,有戏出演四乡八邻的乡亲都可免费欣赏。
演出终于开始了,报幕人报了剧目后,台下一片寂静。接着,铜锣、狮子鼓、唢呐、笛子等乐器声音有节奏地响起,幕帘徐徐拉开。第一个角色出场,唱了一会段子,都是民间的祝词,无非是风调雨顺、多子多孙,平安幸福之类。祝词唱完,才是真正的演戏。随着时间的推移,剧情渐进,或催人泪下,或诙谐搞笑,或情节曲折。当然也有很沉闷的剧情,遇到这种情况,没有耐心的人们便早早退场回去睡觉。毕竟,第二天还要到地里劳作的。
与其他剧种差不多,雷剧上演时,是分为一幕一幕的,有生旦净末丑等角,道具、灯光、舞台、音乐、服装、化装、导演、场记等要一应俱全。谓之雷剧,当然是用我们家乡的方言雷州话来演唱、对白的。雷剧剧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宫廷戏,如樊梨花征西、薛刚反唐、程咬金瓦岗寨称王、杨家将、穆桂英挂帅、包公斩美等据传统说书改编的戏剧,一种是民间戏,如乞丐中状、花好月圆、孪生子、樵夫杀妻等在雷州半岛流传已久的故事。比较常见的一种剧情是:书生家穷,赴京赶考,路遇奇事,金榜中状,衣锦还乡,夫妻团圆。有喜剧、悲剧和正剧,喜剧居多。所以,看到开场时主角的悲惨遭遇不必担心,一般结局都是恶人被惩,好人好报的。
爷辈和父辈看戏看得多的人,经常看到重复的剧目,但他们仍看得有滋有味,依依不舍,也许是好戏不嫌多吧。乡下人看戏也有讲究,一看文生与正旦(人们称男主角为文生,女主角为正旦)的才貌与嗓子;二看服装道具是否崭新好看齐全;三看后台(称配乐的为后台)能否更得上剧情,锣鼓唢呐是否响亮;第四才是看全体演员的才貌、嗓子、配合等。
记得我小时候,喜欢看有杂子或尼婆杂(男丑角或女丑角)的戏目,因为他们的唱词、对白和动作会很幽默好笑,让人忘记困乏。后来稍微大一点,那些悲惨的,甚至沉闷的也有耐心地看下去了,常常陪大人从晚上八点左右看到凌晨一两点。有时剧情拖沓过长,我也奉陪到三四点,而与我同龄的孩子大都已经呼呼大睡了。这也许是我从小喜欢文学的缘故,雷剧是一种戏剧,当然也是一种文艺形式让消亏,其中的文学元素也是比较多的。初中时,看到鲁迅先生写的《社戏》,颇觉亲切,常常拿其中的场面跟看雷剧时比较,仿佛又回到演出雷剧时的戏场子。
关于雷剧,还有几个让我难忘的奇人轶事。
村里有一老翁姓陈名荣居,现在大概已经八十好几了,人称居公,是一个十足的雷剧迷。四乡八邻只要有雷剧上演,他都不怕路途遥远,步行而去(那时,自行车估计在中国还没有多少辆)。据说有一次,他听说二十里外的一村庄请来了一个口碑不错的戏班,便在太阳还未落山的时候出发,跋山涉水寻戏而去。等他到达戏场子时,戏已经演至最后一幕了。第二天回来,他的脚都肿了,可他逢人就夸:那文生正旦的桑喉啊,真叫人过瘾,那后台服装啊,真让人惊。总之,不虚此次远行。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1977年。那时,刚刚粉碎四人帮,农民们心里那个乐呀就甭说了。生产大队请来一戏班子,准备大大庆祝一下。可是,问题来了:没有戏台了。戏台早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当做资本主义象征毁掉了。大伙好几年没看过戏了,心里一急,便想出用八仙桌搭建戏台这一绝招。于是,每户人家把八仙桌提供出来,平堆在一起终于把戏台搭好了。全大队的村民和四邻的乡民纷纷前来看戏,可是戏场子的围墙也早没了,如何收票呢?又有人想出主意:用一只只一人多高的谷围(一种装谷子的农具,用大毛竹编织而成)把戏场子围起来,只留一个小门口收票。开始还好,后来人越来越多,谷围都被挤歪挤破了——那时据说票价只有5分钱,可是还是有人舍不得的。最后,大队书记决定,撤走谷围,让大家舒心地观看。戏开演前,乡亲在大队书记的带领下,齐呼三声:“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
这个故事是父亲告诉我的,他那时还是年轻的后生,还没认识我妈。
还有一个传奇人物,不得不提。我们邻县有一个人叫黄祥荣。黄与妻子中学同窗多年,感情深厚,黄对妻子更是爱惜有加。不料,妻子忍受不了贫穷的日子,与来村里建房的泥水匠眼来眉去,勾搭上了。最后,她竟抛夫弃子,跟泥水匠跑了。黄祥荣气苦之下,写了一个雷剧剧本,叫《黄祥荣苦情之歌》,从中学的友情说到情投意合而结婚,从婚后虽然朴素但甜蜜的生活说到妻子红杏出墙,真是一把眼泪一把情,凄凄惨惨戚戚。众多雷剧团纷纷演出这个剧目,乡亲也想从舞台上看身边人的故事。一时间,《黄》剧剧情、唱词、对白等老少皆知,巷陌皆闻。黄祥荣也成为雷州半岛一时风头无二的风云人物。
最后一个故事跟我的表哥有关。
那年,表哥村里请来了一个戏班。戏班实力雄厚,一连演出了十多晚,众乡亲觉得他们演得精彩,不过瘾,一再要求加演。那天晚上正演出着名的传统剧目《乞丐中状》,剧情演到一半的时候,文生突然中暑,回到休息室便晕倒了,不能继续演出。这可急坏了团长和导演,两人正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表哥自告奋勇,表示可以出演文生一角。表哥曾在市里的高级雷剧学校进修过两年,后来不知道怎么搞的便不继续学习了。团长无奈之下,只好让他试试。锣鼓声重响,表哥化妆完毕披挂出场。他一段高音的唱词响彻全场,把观众的抱怨声都平息了下去。表哥也真够牛的,把那文生的角色演活了,比之前那个演员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剧情高潮,文生与正旦一段催人泪下的对唱,深深地打动了乡亲们的心,赢得了如潮的掌声。
更有意思的是,表哥也赢得了那正旦的芳心。原来,那正旦演员芳龄二十,尚未婚嫁。她见表哥初次登台便表现出色,才华横溢,便在台下追求起来。表哥见那妹子姿色动人,性情温婉,正和心意,便与她交往起来。不久,那正旦便成了我表嫂。表哥后来与表嫂联袂出演过许多戏,前不久才宣布退休,告别剧坛。
如今,身在异乡,我已经有四年多没看过雷剧了。每当看到电视电影上有戏剧节目、画面时,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亲切的雷剧,那热闹的场面,那淳朴的乡亲,那些跟雷剧有关的传奇人物。
想起饰演包拯的红黑脸一拍惊堂木,大喝一声:“呔,那陈世美那厮给我带上堂来!”
⑵ 雷州话在线翻译
雷州话(Leizhou dialect )饥冲厅,即称雷语 , 海内外雷人同胞的共同母语。
雷州话属闽南语系一支代表方言,主要分布于国内的广东省西南部 、广西东南部 、以及海外的东南亚、欧美华人华侨聚集地区。
雷州话,溯其祖追其源,乃是闽南语系的一种。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原汉族从秦、汉、唐、宋、元、明不同时期分成几拨途经古蒲田暂居而后迁居于雷州半岛。雷判斗州话通行范围很广 ,是雷州半岛及周边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使用语言。
今湛江市属的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麻章区、东海岛、廉江市南部、桂东南等地都通行雷州话,国内人口覆盖800多万,海外人口约150万,以雷州话为基本特征的“雷州文化”,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构成当今岭南四大地域文化。
雷州话特征:
雷州话有17个声母,47个韵母,8个声调,具有独特的语音烂隐、词汇、语法规范,其词汇、读音、语法等方面逐渐与母语、姐妹语产生了差异性变化,深化为雷州半岛的地方语言。
有单音词,复音词,又可分为AABB式重叠,ABAB式重叠和ABB式重叠等。例如:高高厦厦(形容人或物很高),靓靓啦啦(形容人长得很漂亮),星夜星夜(用于责备某人眼光不好,太马虎)等。
⑶ 雷州站建筑工程介绍
雷州站站址在广东省雷州市新城街道新城大道西首,邮政编码:524200。建设于1999年,隶属广州铁路(集团)公司雹漏粤海铁路公司管辖。现为三等站。
雷州站历史沿革
雷州站建设于1999年。
雷州站地理位置
雷州站位于广东省雷州市新城街道新城大道西首。
粤海铁路上行距离塘口站57公里,下行距离海安南站82公里。
雷型桐州站业务范围
客运:办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运。
货运:办理整车货物发到。
雷州站列车时刻表
2016年5月15日起执行
车次 列车类型 始发站 始发时间 经过站 经过站 经过站 终点站 到达源租烂时间 到达时间 发车时间 K1167/K1170 快速 西安 14:36 雷州 第3日03:21 3:35 海口 8:00 K407 快速 长沙 20:48 雷州 第2日12:23 12:25 海口 16:50 K408 快速 海口 11:23 雷州 当天15:24 15:29 长沙 7:46 K457 快速 郑州 10:50 雷州 第2日14:17 14:20 海口 18:45 K458 快速 海口 13:08 雷州 当天18:15 18:31 郑州 23:13 更多关于“雷州站”等全国火车站建设规模和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可以登入中达咨询建设通进行查询。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⑷ 雷州话跟梨话一样的吗
雷州话属于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中南埋亩部地区、台湾的大部分、广东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及广西、浙江、江苏、江西少量地区,并不是雷州半岛人民自创的。
另外,在湛江很多姓氏的族谱中,都写着祖先来自福建莆田,大多是在唐宋时朝(特别是宋末元初逃避战乱而来)迁来,所以雷州话的原形很可能是古代的莆田话,然后在雷州半岛与当地语言交融,形成了现在的雷州话,民间又称黎话。闽南语系到湛江的历史,最多也就一千多年,谈不上几千年。
关于“雷州话”是否就是“黎话”,民间也有不同说法,尤其在雷州市(海康县)的人群与非雷州市人群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大多数雷州市人的看法——
一、雷州话是指“雷州府的话“,而不是现雷州市的方言。明清的雷州府包括遂溪、海康、徐闻这“三雷”地区。
二、海康人从来不称雷州话为黎话,反而是把讲白话或普通话的人称为“黎佬”、“黎仔”或“捞仔”,“讲话黎黎”是指讲雷州话口音不正,“尼黎”是说口吃的人。“黎”字在雷州话里是贬义词,指发音不正,不清晰。
三、“黎话”是白话人给雷州话人起的贬义词。
大多数非雷州人的看法——
一、“黎话”肯定不是黎族的语言,而是闽南语系的汉语,就跟“白话”不是白族的语言一样。
二、除海康外,遂溪、廉江、徐闻、麻章、湛江市区及茂名水东、海南部分地的人,祖祖辈辈都称自己的母语为“黎话”。
三、雷州市是1994年由海康县改名而成的,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之前的方言到底称为“海康话”、“黎话”还是“雷州话”需要向老一辈考证。
四、“黎话”不是“雷话”的误传,无论是白话还是闽南语系,“黎”和“雷”的发音差别较大。
五、“雷州话”是近年来的官方说法,“黎话”是自古以来的民间称呼。
其实,广东有多种语言的简称,如“白话”、“涯话”、“海话”、“黎话”等。有人说,“白话”是指普遍流行话,“涯话”是因为客家话发音“涯”字多,“海话”是住在渔船上的渔民讲的话,“黎话”原本是“来话”,即“外来人口讲的话”,这些说法都是不准确的,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的。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黎话”在史料上曾被称为“东话”,即“雷州半岛东边福建、潮汕一带人讲的话”。“白话”在雷州半岛还被称为“客话”,因为闽南人群迁徙时间很早,长达几百年上千年,黎话本是半岛的主流。而白话在雷州半岛大规模流行,是自清朝末年开始到抗战时期达到鼎盛,因为那时广州和香港陷落,很多讲白话的人逃难到湛江,带来新的方言和生活方式,广州湾那时被称为“小香港”。
因此,这些方言的称呼,到现在都很难说清来历,但可以肯定地说都属于汉语,“白话”与白族没关系,“黎话”也与黎族没关系。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一种方言的称呼,历史的渊源很重要。比如现在“黎话”在书面上被称为“雷州话”,那么几百年后的人们,可能也不会知道“黎话”是什么了,就像现在的“东话”和“客话”一样,很少有年轻人懂得了。
其实,无论“雷州话”也好,“黎话”也好,怎样称呼都无所旅咐谓了。现在最担心的是,在白话和普通话的双重冲击下,雷州话面临失传的危险。白话有香港影视作为媒介传播,普通话更是官方强制学习的语言,雷州话虽然有字典,但是并不普及,靠我们用口语相传,还能维持多久?
据粗略统计,湛江过去以雷州话为母语的人群达60%以上,现在讲雷州话的只占拆液纯40%左右,且日常生活是“雷州普通白”三种语言混用。雷州话的传承,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
⑸ 七子之歌的资料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主题曲亦使用此组诗《七子之歌·澳门》。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用作主题曲。2000年代初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郑成功》,亦选用了此组诗《七子之歌·台湾》,作剧集之片尾曲。
《七子之歌》是中国着名学者闻一多于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诗,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七处中国国土,即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大连。我们常听的《七子之歌·澳门》,仅仅是七首之中的第一首。 《七子之歌》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FeDialog 确定取消
网络首页|登录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网络文库
帮助设置 首页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技体育核心用户网络合作百万奇迹 拆分词条 七子之歌求助编辑网络名片
《七子之歌》是祥穗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分别是告宴者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主题曲亦使用此组诗《七子之歌·澳门》。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用作主题曲。2000年代初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郑成功》,亦选用了此组诗《七子之歌·台湾》,作剧集之片尾曲。
目录
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简介生平
诗歌原文
序字词解释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大连
社会价值
《七子之歌·澳门》
简介改编歌词演绎与传唱
《七子之歌·台湾》
歌词演绎与传唱
《七子之歌·广州湾》
作品说明创作灵感歌词
歌曲使用
名侦探柯南中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简介生平
诗歌原文
序字词解释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大连
社会价值
《七子之歌·澳门》
简介改编歌词演绎与传唱
《七子之歌·台湾》
歌词演绎与传唱
《七子之歌·广州湾》
作品说明创作灵感歌词
歌曲使用
名侦探柯南中
展开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七子之歌》是中国着名学者闻一多于192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袜薯创作的一组诗,全文共七首,象征被外国列强侵占的七处中国国土,即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大连。我们常听的《七子之歌·澳门》,仅仅是七首之中的第一首。 《七子之歌》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着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朝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及琉球群岛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俄罗斯帝国租借)。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今广东省湛江市)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端口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 祖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闻一多之子说:“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闻一多《七子之歌·诗序》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生平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着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着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澳门大三巴牌坊前纷纷照相留念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着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编辑本段诗歌原文
序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译文:《诗经·邶风》中记载七子的母亲有外心,七个孩子就自责自己有过失,希望母亲回心转意。诗人作《凯风》的诗来怜悯,我国自尼布楚条约到旅顺大连的向外国租让,先后丧失的土地,离开了祖国的养育,受外国人的虐待,考虑他们的悲哀之情,要比《凯风》中描写的七子还要厉害,为此,就选择了和中华关系最亲切的七块地,各写了一首诗歌,借此来替他们抒发有孤独的苦而无处告诉的感情,缅怀祖国的哀痛,也以此激励全国人民的兴奋感情。国土丧失,日子已经很久了,全国人民漠然地对待。你没有看见法兰西的阿尔萨斯-洛林吗?“精诚所达到的地方,就算是金子和石头也能开裂。”真要是这样的话,我中华的“七子”的归来大概就在朝夕之间了!)
字词解释
自怨自艾(yì):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今多指自悔自恨。艾:惩治 冀以:冀(jì):希望 愍(mǐn):同“悯” 迄(qì):到 旅大:旅顺、大连 臆(yì):臆测,推测 盖:大概 因:因此 亡(wú):同“无”,没有 亦:也 云尔:如此而已 既:已经 精诚所至,金石能开:真诚所到达的地方,金子和石头也能开裂。 诚如斯:诚:的确,确实 如:像 斯:这样 其:表示推测,大概、恐怕 一词多义 以 1、冀以:来,用来 2、以抒其孤苦:用来 3、亦以励国人:用来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qiǎng)褓(bǎo)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lǔ)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注:闻一多原文使用的是“妈港”,到1999年中央电视台编配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时,将歌词中的“妈港”改为“MACAU”,便于理解)
香港岛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香港岛&新界租借地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dàn)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即今天的广东省湛江港,不是广州) 东海(岛)和硇(náo)洲(岛)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法国强租'广州湾'(今湛江市)的租借地图'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髁(ke)。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岛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luán)生的兄弟。
旅顺大连租借地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cù)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编辑本段社会价值
“中华七子”命运的历史性转折发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在这块曾被八国联军烧杀掳掠的土地上,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幕惨痛的悲剧。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国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蒸蒸日上。强盛的社会主义中国跃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响遏行云。 “不能将殖民主义的尾巴拖到下个世纪。”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华民族喊出了洗雪耻辱的最强音!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明确表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邓小平指出:“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6月30日23点59分,英国蓝底米字国旗和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英治港旗缓缓降落,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宣告结束;7月1日零时零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盛开着紫荆花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交接仪式后,查尔斯王子和刚刚去职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驶离香港。轮船起锚处,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香港的地点。 两年之后,中华民族以又一个洗雪耻辱的时刻迎接新世纪的到来。1999年12月19日夜,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内灯火通明。23时58分,绿色的葡萄牙国旗和澳门市政厅旗像帆一样滑落,20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和绿色带有莲花图案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准时升起。中葡两国政府在这一刻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澳门回归之夜,闻一多先生的子孙四代共20多人团聚在北京门头沟的家中,举行家祭,庆贺澳门回归祖国。家中对联高悬:“百年诞辰红烛燃遍举酒慰英灵,九九归一死水微澜昂首新世纪”,横批“澳门回家”。 闻一多之子闻立雕说:“父亲期盼骨肉团聚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新世纪梦想: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编辑本段《七子之歌·澳门》
简介
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歌,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歌词并非为澳门回归而写的新作,它是八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清华大学已故教授、着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一多。 纪录片《澳门岁月》主题曲《七子之歌》改编自组诗中的《七子之歌·澳门》。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用作主题曲。 改编版的歌词突出的特点就是把闻一多原文中的“妈港”改为“MACAU”。最初由澳门小朋友容韵琳演唱。
改编歌词
合: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容韵琳: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 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合: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合: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容: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要回来,回来。 合:母亲!母亲!
演绎与传唱
1925年,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写下组诗《七子之歌》,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此诗一问世就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强烈共鸣。诗人自己未曾预见的是,70多年后,《七子之歌·澳门》由着名音乐制作人李海鹰谱成歌曲,在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时广为传唱,令每一个憧憬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中华儿女激情难抑。 由于这篇组诗不在闻一多的两部着名诗集《红烛》、《死水》之中,也没有收入《闻一多全集》,因此,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并不为人们所熟悉。直到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活动中,有人提起了这组作于七十多年前的诗篇。当年4月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曾刊登1947级校友施巩秋题为《重温七子歌思念闻一多》的文章。随着澳门回归祖国日子的临近,第一节就诗咏澳门的《七子之歌》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正式成立后,本报于1998年5月15日在文艺副刊“水木清华”上刊登了《七子之歌》的《香港》、《九龙》、《澳门》、《台湾》四节。 1998年初,大型电视片《澳门岁月》的总编导在一次偶然翻阅闻一多诗集时,也发现了《七子之歌》,即请祖籍广东中山的作曲家李海鹰为之谱曲。李海鹰一遍遍地吟诵闻一多的诗句,流着泪在一夜之间完成了曲子,他将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并从配器上也有意贴近闻一多生活的年代。编导又选中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年仅七岁半的容韵琳小朋友担任领唱,她以夹带着浓重澳门乡音的普通话演唱,与曲调设计浑然一体。后来,《澳门岁月》的总编导感慨地说:“主题歌词选用闻一多的诗是我们成功的首要因素和关键。” 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用作主题曲。 1999年,容韵琳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献唱《七子之歌》而备受注目。此后容韵琳经常出席不同的活动献唱。编辑本段《七子之歌·台湾》
较为知名的《七子之歌·台湾》有2个版本,一个是电视剧《郑成功》片尾曲(香港演员陈庭威饰演郑成功);一个是2006年湖北宜昌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宜都市音协主席袁忠宜谱曲的版本。2个版本均采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作为歌词。此外,还存在其他改编版本。
歌词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演绎与传唱
本世纪初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郑成功》,亦选用了此组诗《七子之歌·台湾》,作剧集之片尾曲。在该版本电视剧中,香港陈庭威饰演郑成功。 2006年,中国音乐着作权协会会员、湖北宜昌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宜都市音协主席袁忠宜在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上听到首次搬上舞台的诗朗诵《七子之歌·台湾》,一种前所未有的创作冲动油然而生[1]。《七子之歌·台湾》先由宜都地方歌手试唱。9月12日,香港雍哲明星娱乐事业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雍哲联系袁忠宜,表示愿意推荐台湾着名歌手罗大佑演绎,以更好地为世人所传唱。 闻一多研究专家、曾任民盟浠水支部主委的陈玉能对此激动不已:“《七子之歌》留下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铁证,也为中华民族复兴留下了一支进行曲。家乡人民早就期待着高歌猛进的这一天了,这将极大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据了解,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已表示,将对《七子之歌·台湾》曲谱原件永久性收藏。此前,福建厦门老年艺术团已索取曲谱,准备在今年纪念台湾光复活动中演唱。 2007年9月,新华网、人民网、CCTV网、中国台湾网、新浪、搜狐、网易、湖北人民政府、湖北日报、天府热线等等各大媒体纷纷以“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被谱曲传唱 引起共鸣”;“楚人诗 楚人曲 震撼中华儿女心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被谱曲传唱”等为题,介绍了《七子之歌·台湾》谱曲传唱一事。台湾的《中央日报》也刊载此消息。编辑本段《七子之歌·广州湾》
湛江维多尔天主教堂(霞山天主教堂)
作品说明
1925年3月,我国现代着名诗人和学者闻一多先生写下了名篇《七子之歌》,其中第五章是“广州湾”。诗歌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 广州湾 九龙 旅顺大连等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的诅咒。
创作灵感
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正面)
挖掘《七子之歌》文化遗产资源,是2009年3月广东湛江市霞山区政协例会提案题中之义。这首为《七子之歌》中的“广州湾”一章谱曲,是在广州湾艇仔歌原有曲调基础上新创,从而形成现代式的广州湾民歌,可用普通话或雷州方言演唱。力求较好表现其浓烈爱国思乡之情,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本土艺术形式。
歌词
——闻一多诗《七子之歌》之五 (广州湾民歌) 策划及作曲:叶文健 编配及录制:曾建彪 演唱:王 珺 监制:霞山文联 东海和硇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编辑本段歌曲使用
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主题曲亦使用此组诗——“七子之歌·澳门”。由于纪录片的影响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用作主题曲。 另在2000年代初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郑成功》,亦选用了此组诗——“七子之歌·台湾”,作剧集之片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