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微电影集 » 唐诗微电影送灵澈上人

唐诗微电影送灵澈上人

发布时间: 2023-02-24 09:10:06

① <<送灵澈上人>>的解释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着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因为该链接里有病毒,所以就不发给你这个链接了."

② 《送灵澈上人》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送灵澈上人》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7卷第19首。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全诗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原文】

送灵澈上人

作者: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⑵,杳杳钟声晚⑶。

荷笠带斜阳⑷,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⑴灵澈上人:唐代着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译文】

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写作背景】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着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新唐书·艺文志》着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着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③ 《送灵澈上人》古诗赏析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解题】

此诗约作于代宗大历初。灵澈:越州(今浙江绍兴)云门寺着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一作澄源)。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诗中所写竹林寺在丹徒(今江苏镇江)城南六里,刘长卿大历初曾奉使至润州(今镇江),时灵澈即在此寺,故二人得往还,诗当作于此时。竹林寺离城不远,苍苍竹林可见,杳杳晚钟可闻,傍晚僧人荷笠独自归去,越走越远。未写分别语,却是满纸别情,意境含蓄深远。

【释】

1.灵澈上人:中唐时期一位着名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与吴兴诗僧皎然游,元和十一年(816)终于宜州。(见《唐诗纪事》卷七十二)。

2.竹林寺:《清一统志》载:“江苏镇江府:竹林寺在丹徒县城南六里,创自晋时,久废。明崇祯间重建。”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

3.荷笠:背着斗笠

【译】

竹林寺在苍茫的暮色中隐现,

钟声的回音传得很远很远。

你头带着一顶斗笠,伴着一轮夕日,

孤独的背影,消失在高阔的青山。

【导读入境】

黄昏时分,我的好友灵澈就要离开我了。举目了望,只看见前面一片苍苍山林掩映下的竹林寺,那是你归去的地方吗? 正在这时,倏忽间,从竹林深处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朋友啊! 这钟声是在催促你吗? 你离开我独自走了,身后的斗笠带着落日的余晖,越走越远……。在青郁的远山间一个孤独的人在行走。

【赏 析1】

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首先,这首诗意境深遽,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初看是写郊野的向晚景色,实则寓含诗人对灵澈的深挚友谊。写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

其次是此诗炼字和炼意上的融会。诗中的`“带”字,可说是此诗的诗眼。不仅带出“夕阳”和“荷笠”之间的关系,展现出一幅夕阳离人图,更是诗人感情的彩练把他和老友之间的深情紧紧联结起来的。朋友远去,落日情深。诗人送行,斜阳也送行。诗中离别的情感,全由这一“带”字来体现。另一个是“独”字,更是写出了诗人、友人,各自归去的孤独心情。这是何等的笔力,何等的含蓄,这炼字和炼意的高度融会,使这首离别诗传诵不衰。

【赏 析2】

这是一首寄景抒情、构思精巧、语言洗练、朴素秀美的山水名篇。读此诗宛若看一幅风景优美的风景画:苍茫山林中,古老的竹林寺,隐隐暮钟悠扬,一僧荷笠晚归于苍山翠宇……在如此精美景致勾画的同时,诗人在首二句点明了送灵澈的时间在黄昏,地点在苍林掩映的竹林寺;末二句以“荷笠带斜阳”点明灵澈离去,以“青山”回应“苍苍竹林寺”,又点寺在山林;用“独归远”写诗人依依别情,作结另出别意。

诗人构造的画面不仅山水美丽,人物动人,还含有诗人动人的思绪:听暮钟悠悠,看古寺斜阳,多么令人心驰神往,诗人已醉心山水;送高僧归隐,多么潇洒,何其悠闲,诗人不因离别而伤感,只缘同怀淡泊而情深;诗人默默沉思:自己仕途失意,屡遭贬谪,坎坷、曲折,虽僧儒殊途,但意趣相同,由此不难推出此诗主旨在于寄托、表露诗人怀才不遇、由失意而甘淡泊的情怀。

【思考题】

诗人用怎样的感情描写灵澈山人的背影?

④ 送灵澈上人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

⑤ 送灵澈上人 的全诗注解

原诗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作者
刘长卿 (701-790),字文房,宣州(今安徽宣州)人。天宝末年登进士第,释褐长洲尉,仕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是大历诗风的主要代表之一,在近体诗上,用功甚深,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着有《刘随州集》。

今译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

赏析
竹林掩映的寺院和远处传来的杳杳钟声,似非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就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末二句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末二句从送友人上船,到船儿远去,帆影模糊,直至消失在水天交接之处,眼前惟剩一江春水,流淌不息。暗示的手法,也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表现得非常细腻生动,刘诗似对其有所借鉴,但又写得更为浓缩,全用白描(试比较作者的另一首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不是简单的沿袭。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二评刘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昭昧詹言》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背景回放]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着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早年从严维学诗,颇有诗名,诗僧皎然荐之为官,后因获罪权贵而遭贬徙,归隐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刘长卿和灵澈是一对忘年交。他们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诗文赏析]
诗题《送灵澈上人》,诗也正是从“送”字写意,绘景,抒情。诗未着一送字,而送别情状自出。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特色品析]
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全诗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方回评其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尤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象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无甚用意。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显然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正是既写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
这种诗能给人留下欣赏的余地和珍视友谊的启示。
[名句研析]
三句是全诗立意的中心,也是唐诗中的名句。如果把这首诗比作画卷,当人们把卷轴缓慢地舒展开来,遥见群山青岱,竹树云烟;近看是一轮依恋人间行将西沉的骄阳和一个荷笠远去的孤独身影。这是一幅清冷淡远的山人夕照图。
句中“荷笠”两字,说明诗人和他的挚友这时已不是并肩细语或相对话别,而是别后目送友人远去的背影了。用“荷笠”暗喻隐迹山林的灵澈,是非常恰当的。“斜阳”,是指晚景无限美好。可它的光华却偏偏映照在一个离人身上,这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显得多么不和谐,而诗人正是利用这主客观的矛盾,以外物的美好来反衬惜别的情切和友情的深厚。夕阳尚且如此留恋多情,对朋友的情谊更可想而知了。
“荷笠带斜阳”,造语平淡自然,象是信手拈来,景物却跃然纸上,诗情画意,耐人寻思。

⑥ 《送灵澈上人》原文阅读及赏析

【诗句】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出处】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意思】苍苍山林 中,传来竹林寺院杳杳的报时钟声; 诗僧灵澈戴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 辉,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愈走愈远。“独归远”使人想象出诗人伫立 目送友人独自远去,依依不舍的心情,显示出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如 画的.描绘,刻画出诗人淡泊的胸襟,创造出幽雅的意境,反映出诗人虽 仕途不遇,而心境豁达恬淡。小诗构思精湛、巧妙。语言朴索、优美。

【全诗】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①灵澈上人:中唐时期一位着名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与吴兴诗僧皎然游,元和十一年(816)终于宜州。(见《唐诗纪事》卷七十二) ②竹林寺:《清统志》载:“江苏镇江府:竹林寺在丹徒县城南六里,创自晋时,久废。明崇祯间重建。”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

【全诗鉴赏】

自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地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到唐 代宗大历四年(769)左右再度回到吴中,前后大约十年光景,刘长卿一直 失意待官,四处漂泊,心情郁闷。

正当刘长卿闲游润州之时,碰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好友灵澈僧。灵 澈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 门寺。源澄为人秉性耿直,忤权贵,遭贬斥,乃弃官归隐云门寺,与刘长卿 相友善,两人一直情谊深挚。好友多年未见,本该举杯把盏话家常、促膝 长谈抒胸臆,然而,灵澈正走在返回竹林寺的路上(竹林寺乃灵澈此次云 游挂单之所),相见就要离别,无奈刘长卿只能与其惜时小聚,短暂话别。

当是时,一个是宦途失意客,一个是方外归隐僧,他们同有不遇的体 验、失意的感受,理该苦诉衷肠、吁嗟长叹,道尽世间之不如意,聊以相慰。 然而,两人却在几杯清茶间闲适相谈,淡泊相待,坦然相对。苦饮人生波 折多舛,笑谈幽寺依山傍水。此时,刘长卿不禁向源澄所谈的寺院望去, 只见远处一片苍翠的山林,云树苍茫,烟霞缭绕,却不见寺院。诗人便笑 问源澄:这竹林寺藏于何处?源澄笑答: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闻此 答,刘长卿哈哈大笑。

不知不觉,几个时辰悄然过去,远处传来寺院杳杳的报时钟声,声声 暮钟催人愁。刘长卿挥手别道: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聚,望源澄兄日后 保重。看着灵澈挂负斗笠,披戴着满身斜阳的余晖,向青山深处独自缓缓 地走去,诗人不禁面露怅然若失之态,失落之感徘徊心头。刘长卿久久伫 立凝望,依依惜别,目送灵澈一步一步前行,直至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青 山夕照之中,

此次送别对刘长卿而言,可谓是闲淡释然,却记忆深刻,久久难忘。

⑦ 唐朝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的意思是什么

送灵澈上人(即《送灵澈》)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注:选自《刘随州诗词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澈上人,唐代着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他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简练,朴素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深青色。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杳(yǎo yǎo)】深远的样子。 【荷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注意读音】
杳(yǎo)荷(hè)

今译: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

赏析
第三句是全诗立意的中心,也是唐诗中的名句。如果把这首诗比作画卷,当人们把卷轴缓慢地舒展开来,遥见群山青岱,竹树云烟;近看是一轮依恋人间行将西沉的骄阳和一个荷笠远去的孤独身影。这是一幅清冷淡远的山人夕照图。

⑧ 送灵澈上人的解释

原文: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翻译:

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

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

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

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

《送灵澈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

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8)唐诗微电影送灵澈上人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着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作品鉴赏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

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间。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

灵澈此时诗名未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骚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614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586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568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288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304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948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252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681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700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