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人才特训营综述
❶ 学编导专业主要学习什么
编导学什么也是考什么,我们可以根据考试内容进行学习:
编导艺考又称为广播电视编导艺考,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影视摄影与制作等专业的总称,我们总结了几个必考的科目如下:
①故事创作
故事写作就是给你关键词让你编写故事。要写好故事,必须掌握大量的故事素材,以及多加练习。有三种考试方式:(1)命题创作,如“双重危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故事。(2)关键词写作,如根据“烟”“狗”“女人”三个关键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故事。(3)故事续写:我醒来以后发现自己脑子里植入了一个芯片……,续写故事不少于800字。
②影视作品分析
影视作品分析就是让你写评论性的文章,根据给出的影视作品来进行分析。必须把握看片量的积累和影评写作的训练。影视作品分析的考察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默评,比如山东省编导统考和安徽省编导统考,影视作品分析考默评,默评就是给你3-5个电影的名称,让你写1000字左右的评析文章,不让你看电影。
(2)现场看微电影或者纪录片,给你2小时30分钟去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评析文章,或者给你5道题去回答。
③文艺常识
文艺常识考察的范围主要是最基础的文学和艺术方面的知识,文艺常识的学习没有捷径,背诵是主要学习方法。文学常识的题型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简答题等,题型比较丰富,考察的知识点非常广泛,甚至有的省份会考一些超纲题,需要考试花费较大的功夫。
④面试
面试的内容主要包括:(1)命题演讲、命题讲故事或根据材料编故事,要注意三点:处理好人物和人物的关系、故事定要有情节、故事定要赋予悬念;(2)科目回答考官提问,在回答时,可以略思考片刻,想好了再说,但不能拖的时间太长,答题时不要支支吾吾,语焉不详,一定要表达清楚;(3)科目三:自我介绍,要做到态度诚恳、谦虚.富于特点和个性;(4)科目四:特长展示(声乐、器乐、舞蹈、曲艺等)。会提前让考生在一个准备室里准备,然后以分组的形式一起进面试室,五个老师轮流问问题,一般是先自我介绍,然后考官提问,会涉及到很多范围的问题,需要考试在平常准备过程中注意积累。
❷ 电影的理论综述
电影是人类知道其确切产生时间和成长历程的艺术,是20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影响巨大的媒体,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创意产业。从19世纪末开始,法国、美国及其他地区的电影发明家们相继发明了能摹拟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光声记录和还原的技术和机器,这种电影技术从一诞生,就被企业家发展成为电影生意,被政治家发展成为意识形态,被艺术家发展成为电影艺术,被研究者发展成为电影理论。一部电影发展史同时也是电影人探索电影规律的历史。
商人首先看出电影是一项有利可图的发明,迅速建立了最初的电影公司。到20世纪早期,电影公司集中资金建立制片基地,购买昂贵的制作设备,筹资进行故事片的生产,依靠大量观众集体买票观影来牟利。这就形成商业电影生产与销售模式的雏形。梅里爱的明星影片公司、爱迪生托拉斯和比沃格拉夫托拉斯是早期电影公司的代表。而电影语言及电影艺术的诞生和发展,与导演实践和理论探索息息相关,最初西洋镜杂耍的制作人是导演的雏形,随着对电影表现方式和电影特性的探索,相继出现了卢米埃尔兄弟、乔治·梅里爱、埃德温·鲍特和格里菲斯等早期的电影艺术探索者,这些电影先驱拓展了电影语言和电影创意的可能性。早期的电影创作、电影经营和电影探索是三位一体的,此时,电影制作者同时也是电影语言的探索者,还是电影的经营者,是具有完备职能的电影人雏形。
华尔街为追逐电影工业垄断经营所蕴含的巨大利益而介入电影业,电影业之间兼并、收购并形成垄断,迅速掀起了一股兼并浪潮。到20世纪20年代初,好莱坞只剩下八大制片厂,即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二十世纪福克斯、雷电华、环球、联美和哥伦比亚公司。八大公司不仅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国内市场,而且迅速取代了法国电影业当时在欧洲市场的霸主地位。制片厂的主要制度特点包括类型电影的配方式生产、流水线配比、大规模制造、明星制营销和首轮影院体系。由于制片厂强调集体的智慧和细密的分工,最初电影人的完备雏形被消解在集体的合作之中,电影的创作和经营等关键职能也被分解,这个体系需要统一的指挥和调度职能,特定电影的控制权被集中到制片人手里,形成了制片人中心制。大量的拍片机会造就了大批业务娴熟的职业导演,支撑了好莱坞的大规模生产以及技术升级后带来的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美国电影的强大竞争力迫使欧洲电影寻求突破;19世纪末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也对电影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形成一系列欧洲先锋电影活动,其发端于1910年代末期,于1920年代达到鼎盛,活动中心主要是德国和法国,大批学者和艺术家成为导演。欧洲先锋电影一般包括印象派电影、抽象电影、纯电影、绝对电影和超现实主义电影等具体流派,代表流派、人物和作品包括印象派德吕克的《狂热》、抽象电影费尔南德·莱谢尔的《机器的舞蹈》、纯电影谢尔曼·杜拉克的《第927号唱片》、超现实主义电影路易斯·布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狗》等等。这种突出个体风格的电影加强了导演对于影片的控制权。
世界另一边的苏联,自立国起就特别重视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积极培养了一批具有才华的电影人,由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为代表的苏联电影学派,提出了第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导演创作理论:蒙太奇理论,并用之于创作实践,实施导演中心制原则,不朽之作《战舰波将金号》等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成果。
“二战”改变了世界格局,同样深刻地影响了电影。“二战”的创伤以及战后的政治幻灭,使得整整一代青年人以创作等方式尽情倾吐自己的失望和愤怒。以1945 年罗西里尼拍摄的《罗马,不设防城市》为发端,在意大利兴起了一次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并以艺术创新为特征的电影运动,这次电影运动后来被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而1956年,格里高利·丘赫莱伊,根据鲍·拉普列涅夫的同名小说拍摄了电影《第四十一》,拉开了苏联诗电影的序幕,苏联开始迎来斯大林后的一个电影创作的春天。
在法国,巴赞开始通过《电影手册》聚集起一些对电影叙事和电影本体进行深入研究的年轻人,巴赞对蒙太奇思维与表现方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着名的“长镜头(景深)”理论。《电影手册》还专门研究经典好莱坞,从好莱坞商业片导演中发掘出了电影作者。法国涌现出一批处女作导演,1958年,法国《快报》周刊专栏记者法郎索瓦兹·吉鲁首次使用“新浪潮”来描述新涌现的电影现象。新浪潮电影如《四百下》和《精疲力竭》,既反映了整个时代,也充分反映了创作者个人的认识、思索与风格。新浪潮是一次制片技术与制片方法的革命。从新浪潮电影的实践来看,新人们普遍反对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主张电影作者论。如戈达尔认为“拍电影就是写作”,与此同时,部分新浪潮电影实现了独立制片,这对美国和其他国家制片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电影作者论是导演研究的重要理论,对导演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该理论由法国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等人提出,主张电影像小说、音乐、绘画一样是一个人的作品,即电影作家——导演个人的作品。不是所有导演都能称为“作者”。电影作者资格包含:⑴在一批影片中体现出导演个性和个人风格特征,把个人的东西带入题材,导演不是一个执行者。⑵影片应具有某种内在涵义,是后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⑶电影作者是对电影制作全面控制的人,无导演、编剧的区分。戈达尔、特吕弗、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希区柯克等人是电影作者的代表人物。具备电影作者论资格所拍的电影才是“作者电影”。作者电影与类型电影相对,也称艺术片。作者论的实质是强调电影导演是主要创作人和最终定稿人,其判定依据是导演对作品的控制。
可以说在电影百年的历程中,创作启发理论,理论推动创作,成为一个交互发展的过程。电影理论的发展和各次重要的电影创作运动紧密相关。苏联学派的探索、法国和德国的先锋派实践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分别启发了蒙太奇理论、先锋派理论和真实美学的建立。法国新浪潮运动与法国电影手册派交相辉映,享誉世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和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深化了我们对电影的认识;电影作者论则强调了导演的核心作用,加强了对电影实践的指导。而好莱坞的制片厂体制、类型片模式及后来的新好莱坞独立制片是电影产业化的典范。完全导演论则在电影作者论和制片人中心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导演的完整职能以及与投资人的关系,建立了从新好莱坞、新浪潮到新生代的导演模型和导演资本制的应用原则。
❸ 口吃哥的口吃哥简介
姓名:兰巧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90.8 籍贯:湖南 学校:成都大学(美术学院)10级 座右铭: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口吃哥变演讲哥,成为网络红人。成都改变自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创始人董事长,创办口吃矫正体验式魔鬼特训营“培训系统, 系统的帮助口吃者改变自己!口吃男已经帮助很多人改变自己!希望帮助所有口吃者真正改变自己!请联系口吃男变演讲哥兰巧。
视频:
1.演讲哥兰巧宣传视频
2.体验式口吃矫正魔鬼特训营宣传视频
3.改变自己魔鬼特训营媒体报道
4.演讲哥网络
5.【中国首部】口吃励志真人励志微电影阳光下的声命,口吃哥的故事,网络首播
6.演讲哥兰巧【口吃矫正体验式魔鬼特训】权威媒体报道视频专辑
7.口吃哥官方视频空间
8.口吃哥体验式魔鬼特训营培训视频
9.口吃励志微电影”阳光下的声命“
10.口吃男演讲哥最新口吃矫正开班宣传视频
❹ 剽悍社群:15岁走红,18岁登上央视《非常6+1》,他......
文/江湖姐姐
诗人顾城有句名言:“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会清楚无二地呈现在你面前。”
对于剽悍老铁 许晋杭 来说,就是如此。
几乎从幼儿时代开始,他想走的那条路总是会清晰无比的呈现在他面前。
无需选择,走就是了。
1、年少走红:
他是CBA最佳吉祥物
许晋杭身上热爱舞台的那股劲儿,幼年时便可见一斑。
幼儿园时,他就有对舞台的渴望,但凡举办文艺活动,招募小演员,他总是第一个报名,认真准备,积极参加选拔。
一开始,很遗憾,没有中选。
但这事让他更坚定了自己对舞台的热爱,更真实地看待自己的梦想。
偶像剧《薰衣草》流行的时候,他常常模仿剧中歌手唱歌的样子,并在学校以及生活当中表现出来。
他模仿得惟妙惟肖,而自己也往往入戏太深,仿佛变成了剧中人。
这事儿足以说明许晋杭的表演欲望。日后他上了许多次舞台,都是一猛子扎到表演里。扎进去,再把舞台力挥洒到极致。
他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娱活动,参加市里组织的类似演讲这样的活动,他连续三年获得校园歌手赛冠军,他在大大小小的比赛里总能获奖。
最大的转折点,发生在2007年,那年他15岁。
作为土生土长的晋江人,少时的许晋杭把自己对篮球的迷恋,倾注在对浔兴队的支持上。
他买票看比赛,他加入浔兴球迷QQ群,他甚至大声表白“总有一天我会为球队效力”等话。
某日,球迷在群里无意调侃了一句:“许晋杭去跳都比现在的吉祥物好。”
没想到这句话,改变了他的命运。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那句话直接就在他心间扎了根、开了花、还结了果,未来划过眼前,那么真实可触,那么确凿无疑。
他手捧着号码,拨通了福建SBS俱乐部的电话……他平生第一次披上福建浔兴的吉祥物服装奔驰在CBA的赛场上,他通过了试训,他成功地留在了CBA的舞台上。
他扮演的那只蓝色吉祥物一炮而红,让球迷们眼前一亮,被称为“CBA最佳吉祥物”。
他机灵可爱,动感十足,每一次临场发挥都能引得无数照相机镜头对准狂拍,其受喜欢程度一点不亚于场上的球员。
在吉祥物生涯中,许晋杭也遇到了许多挫折、辛酸和不容易,但他越挫越勇,让这段时光给他带来不少橄榄枝。
他因为表演特长,免中考被保送高中;
天津、北京等CBA俱乐部纷纷向许晋杭抛来橄榄枝,甚至土耳其队主教练也向他发出邀请。
这还不是全部。
出名带来的流量, 让他接到了许多商业演出机会。
因为热爱舞台,大大小小的活,他都接。有时候即使是跑场子的活,哪怕是100元唱3首歌,他也接。
摸爬滚打跑活动的日子,精疲力尽,但也练就了一身的本事,有专业技能上的,也有心态调整上的。
这一切,都无意中为他后来的际遇蕴藏了力量。
2、初登央视:
他是“非常6+1”周冠军
2011年3月的某一期央视“非常6+1”,观众看到了一个穿SBS吉祥物衣服,手拿麦克风演唱潘玮柏的《谁是MVP》的帅小伙。
这人便是许晋杭。
从最初的海选开始,竞争与淘汰一直都在。
几百人参加海选,他一路杀出重围,最后成为8名进入复赛的选手之一。
等待半年接到北京的电话,熬过一系列魔鬼训练,经受住现场6进4、4进2、2进1的淘汰赛制的考验,他最终在这次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周冠军。
“大屏幕上闪动着我的头像,李咏大哥呼喊着我的名字,那一刻,我整个人都傻掉了!我晋级了!”
在他的舞台生涯里,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从央视回到晋江的许晋杭,发现自己已经成了“明星”,这是继吉祥物之后,命运带给他更大的光环。
再往后,他与央视大舞台频频结缘,从《非常6+1》到《向幸福出发》,再到《回声嘹亮》,不到一年的时间,他连续三次登上央视舞台。
这可谓真正过了把舞台瘾,也让他体会到了“大流量”带来的生活改观——
他没有参加高考,也被破格录取到了音乐学院念书;
他的人生路变得更为广阔,开始真正的角色扮演,比如饰演微电影《天台》男主角;
他开始连续三年担任CBA现场总导演。
与光环并列其驱的,是劳累奔波的艰苦,他每天平均只睡4个小时。
做母亲的担心他,怕他过度劳累,怕他思想负担太重……此时的晋杭,反而让妈妈放轻松,享受当下。
“我又多了一次表演的机会”,这是他在面对每一次挑战时唯一的心声。
这么多光环加持,足够他年少轻狂的,然而没有,他反而变得更加低调与真实。
3、跨界演说:
与乐嘉合写《演说家是怎样炼成的》
征服外国高官,受到斯里兰卡总统接见……许晋杭将这一段经历写进了《演说家是怎样炼成的》。
书的监制是乐嘉老师,内容由《我是演说家》与《超级演说家》两大演讲类节目24位明星学员合写的。
他是2014年《超级演说家》的学员,并一路闯进全国十四强。他本是林志颖老师战队的明星学员,因为性格里的专注力以及为人真诚,与乐嘉老师、陈建斌老师保持着友好的链接。
乐嘉老师曾夸他:“我最遗憾的,就是没有把他抢入我的战队!”
但他与乐嘉老师的深度链接是在参加完节目后。因为认可,他给乐嘉老师写了一封两万字的信,他在信里描述他参加节目的心得,以及乐嘉老师带给他的影响。
当时的他想取得与乐嘉老师的进一步链接,这是唯一能契合他内心诚意的一种表达方式。
最终如他所愿,他与乐嘉老师取得了很好的链接,他跟着乐老师学习演讲和性格,与乐嘉老师的每一次谈话他都很认真地记录下来,上完课后都会积极复盘,再结合上课心得做一个总体回顾,打磨好之后再交给乐嘉老师。
他的积极并不会因为没有得到回复而终止,而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他都保持着记录习惯,也坚持发给乐嘉老师看。
然后,突然有一天,乐嘉老师向他伸来橄榄枝,说合写《演说家是怎样炼成的》,这之后又与乐嘉老师联合编写畅销书《色界》。
他说: “如果我没有这样的持续行动,也许出书的时候老师就不会想到我了。”
而他做事情的专注力,更是在参加节目的过程中,打动了另一位老师陈建斌。
在一场晋级赛开赛前10分钟,陈建斌老师曾忽然把他拉到休息室,说一个有关他的灵感,希望他能在稿件中加入一部分内容。
时间紧迫,加,还是不加?
许晋杭加了,而且融会贯通、一气呵成,赢了十分漂亮的一场。
在第三轮比赛的过程中,许晋杭主动申请守擂,他是团队里唯一一个提出要守擂的,这意味着他需要每时每刻都处于备战状态,神经紧绷,但他依然做得十分出彩。
几件事累积下来,陈建斌老师在媒体面前忍不住夸许晋杭:“他专注做任何事情,我相信都会做得非常好!”
4、虔诚写作:
还原“济公”游本昌老师的前世今生
2012年,念大一的许晋杭主动退学了。
彼时,他认识了着名表演艺术家“济公”游本昌老师,因为十分认可他、敬佩他,当即拜师跟着他学表演。
认定一个人,就跟着他,也相信自己必定能从他身上学到意想不到的价值。
这是他跟着游本昌老师学表演的初心,同时也是许晋杭加入剽悍写作特训营的初心。
他被猫老师的招生文案所吸引,尤其是里面提到的“大纲没有,课程列表也没有”。
在他看来,“学习的趋势就是跟人学,至于学什么,是后面的事儿。跟对人,就什么都对了。”
人选准了,路就有了,接下来就全力以赴。
为了更好地跟着游本昌老师学表演,他选择不顾周围人反对退学。
这或许就是他身上被陈建斌老师所夸的专注力。
事实也如此,专注做任何事情,他都会做得非常好。
“大一辍学后,我开启了不可思议的人生道路,跟随游本昌老师学习,在那里就是我的大学,甚至是一所终生大学。”
跟随游老师到现在,除了学习表演,他一直都保持着记录心得的习惯,写着写着居然积累了一本书的素材,于是关于游本昌老师的个人传记《梦想永远不会太晚》这本书就诞生了。
这本书获得了胡歌、郭德纲、黄渤、陶虹等当红明星的极力推荐,甚至连老一辈艺术家六小龄童也为此书写了书评。
他,再一次获得了关注。
或许是因为有少年成名的经历,后来一次又一次的流量聚焦,倒像是一次次人生的预演,让他反思自己的人生,让他真切地领悟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从前,他说自己喜欢表演,但似乎更享受舞台上的聚光灯;
现在,他依然热爱表演,但内心早已过滤掉了成名后的浮躁,更倾向于探求内在,写作成为了他的工具。
但当有老铁向他问及这些经历时,他都只是十分谦逊地说一句,“这是早年闯荡江湖的一些经历了”。
相对于早期绚丽喧闹的舞台梦,他现在的梦想更需要他不断付出,他说:我的大梦想是希望能像游老师做一名教育家,帮助更多的人。所以这些年我一直在学习,不断经历, 将来力争做一个在专业上和阅历上都丰富的教育工作者。
顾城曾在诗里表达他的愿望: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
而他,许晋杭做到了。
在舞台上,他还是那个轻狂少年,是最狂的风;
在写作时,他是那个思想播种者,最静的那片海。
剽悍一只猫:
畅销书《一年顶十年:个人财富与影响力升级指南》作者,社群商业战略专家、个人成长战略深度研究者&践行者。微信公众号矩阵有百万读者。他是樊登读书首席社群顾问、磨铁文化集团首席图书品牌战略顾问。他还是学习型社群“剽悍江湖”创始人、极致践行者大会/社群商业牛人大会发起人。他创办的剽悍品牌特训营被誉为个人品牌界的黄埔军校。
❺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1
[1]香凝.《六尺之下》的“三我”人格结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孔晓飞.电影《卧虎藏龙》音乐的美学探略[J].小说评论.2008(S2)
[3]刘璐.论电影音乐对人物情绪的营造[D].天津师范大学2013
[4]陈媛.CEPA前后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在内地传播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5]安颖.微电影的传播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6]蓝晓璐.浅析地产三维动画影视广告片中的编导意识[D].福建师范大学2013
[7]周晶.“治愈系”电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张妮.微电影的'传播分析[D].湖北大学2013
[9]李桂珍.全球化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出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0]刘孟德.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徐克电影[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1]徐小勇.《1942》影视元素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2]尹翠.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3
[13]兰子君.电影人专题片的创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4]张怡.浅析纪录片的平铺直叙问题及其改进办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5]曾美静.李玉电影作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6]吴积燕.移民形象与主体性的呈现:八十年代以来香港电影移民人物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7]颜静如.中国电影里的哑女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8]肖锐.从侯麦系列影片的人物话语探讨其叙事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9]孙皓.电影音乐大师及其名作[J].音乐世界.2001(10)
[20]彭茗玮.社会信息学视域下广告隐喻的认知解释[D].浙江大学2012
[21]刘寻.像一把刀子[D].福建师范大学2011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2
[1]〔美〕克里斯·安德森着.蒋旭峰冯斌墙静译.免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0.
[2]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
[3]〔美〕克莱·舍基着.胡泳沈满琳译.人人时代一一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8.
[4]马忠君.网络环境中虚拟自我的呈现与建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9.
[5]李思屈.传媒产业时代的审美心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
[6]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2).
[7]A"L·李斯着.岳扬译.实验电影是与录像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8.
[8]〔英〕苏珊·海沃德着.邹赞张柏李明阳译.电影研究关键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
[9]陈祖继刘彤于宁.微影筑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6.
[10]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8.
[11]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里的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2]樊育志.广告效果研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7.
[13]高小康.狂欢世纪一一娱乐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14]〔英〕罗素着.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1963.8.1.
[15]李思屈.广告符号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16]李思屈.东方智慧与符号消费[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7]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2000.10.
[18]罗兰·巴特.董学文译.符号学美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9.
[19]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
[20]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1(3).
[44]刘飞.网络微视频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45]赵楠.微电影广告传播模式及效果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46]邢静.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崛起[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7]曹文龙.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机制及发展态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8]苏岩.网络传播学视角下的微电影生存状况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康初莹
[53]金月成.杂揉中的美学革命:微电影的认同困惑与价值重估[f1l.当代电影,2013,5:134一136.
[54]蔡一星王灵东.论微电影之剧本创作[f1].当代电影,2013,6:169-172.
[55]蔡澄.议程设置理论观照下的微电影探析[f1].当代电影,2013,6:175-178.
[56]刘晓妍梁世庆.微电影拍摄用光初探[f1].当代电影,2013,6:182-184.
[57]陈少波.微电影:一次概念先行的视觉文化擅变[f1].当代电影,2013,10:198一200.
[58]张炜苏静.微电影人才培养策略探析[f1].现代传播,2013,7:101-103.
[59]刘明江"先审后播"对视频网站过错认定的影响[f1].电子知识产权,2013,4:87一91.
[60]丁亚平."大电影"视域下的微电影的发展[f1l.艺术评论,2012,11:27-32.
微电影论文参考文献3
[1]张高伟.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美与时代(下).2011(07)
[2]杨雅雯.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09)
[4]刘佳佳.从“鲶鱼效应”看微电影对广告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1(10)
[5]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07)
[6]李程.后现代语境中的靡菲斯特[J].中国研究生.2013(10)
[7]李旭璐.对微电影广告《66号公路》的符号学解读[J].新闻传播.2013(09)
[8]王安权,汪庆华.微电影定义研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3(23)
[9]陈日红.微电影与文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10]张波.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3)
[11]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04)
[12]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
[13]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6)
[14]陈红莲.网络“微电影”的传播学解读--以《老男孩》《四夜奇谭》等的热播为例[J].今传媒.2011(12)
[15]宋娜.后现代语境下的影像拼贴[D].山东大学2010
[16]王h琪.审美文化中的奇葩[D].四川师范大学2013
[17]苏杭.后现代语境下的娄烨电影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18]刘圆.“穿越”题材影视剧研究[D].重庆大学2013
[19]王茜.后现代视野下华语同性恋电影的美学呈现[D].贵州大学2009
;❻ 冲破特训营中)中钟离的扮演者是谁
唐嫣,(1983年12月6日[1]—),中国内地女演员。出生于上海,祖籍宁波。2006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班。曾被张艺谋亲定为“奥运宝贝”赴雅典参与“中国8分钟”的闭幕式表演。因出演《仙剑奇侠传三》而开始受到关注,凭借《夏家三千金》人气飙升。2012年,成立唐嫣工作室,担任其主演微电影《逐爱之旅》的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