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微电影集 » 访汇聚微电影

访汇聚微电影

发布时间: 2023-01-02 13:49:11

❶ 新疆题材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

新疆题材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影片由维吾尔族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他的《真爱》曾在美国洛杉矶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获得过评委会最佳电影奖。以下是励志网带来的新疆题材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新疆题材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一)

4月16日下午,新疆题材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摩研讨会在北京市中国电影家协会举行。来自中国电影家协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出版社等影视界的专家、学者们观摩了该影片后,对影片的主题、风格、表现内容及思想艺术性等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该影片立意高远,思想深邃,艺术感染力强,把主旋律与文艺片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是一部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优秀电影,应当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我一直沉浸在剧情中,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很强。一个‘鼓’,一个‘舞’,用两条线索讲述故事,切入点非常好。如此重大的题材,通过小的切口,通过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表达出来,非常了不起。我们要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就需要用正能量去对冲,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影片里的音乐非常打动人心,既宏大又细腻,既粗犷又婉约。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应是加强各方的沟通、交流、安排,把这部优秀的作品宣传好、推广好、发行好。”中国电影出版社社长、《电影艺术》主编宋岱说。

“这部影片完美地将主旋律与文艺片、故事片结合起来,体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影片让观众感受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勤劳质朴、善良热情;‘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奉献与辛苦;宗教极端思想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正常生活的肆意践踏与破坏;凸显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整部影片润物细无声,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张宏说,“把这部影片推广好,除了通过市场化运作外,也应该组织广大内地干部、群众都来观看。通过这部影片去了解美丽的新疆,了解一线工作同志的辛苦、奉献与情怀。”

《中国艺术报》社长向云驹表示,该影片剧情特别感人,“观影过程中,泪水一直在我眼眶里打转,这是很难得的观影体验。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振奋士气、鼓舞人心。这部作品对新疆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贡献不言而喻。很多人都非常关注新疆的发展,影片真实地反映了‘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与宗教极端思想斗争的情况。工作队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民意,这一点揭示得非常深刻。影片抓住关键环节,展现了工作队扭转局面取得的重要成果,让我们看到了新疆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我看完影片的感受是:‘鼓’与‘舞’深入人心,影片鼓舞人心。这部影片整个的基调、效果都让人眼前一亮。影片尽显新疆之美,有新疆的自然风光之美、风土人情之美,能激发、唤起大家热爱新疆的美好感情和去新疆看看的愿望。其次,影片真实再现了新疆‘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效果,影片中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作风,对老百姓的真情实感,都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王一川说。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钟大丰认为,看到这样少数民族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很振奋、很鼓舞。影片令人深思的地方在于,一直被作为文化象征的打鼓、跳舞,怎么就成了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的禁忌?我们怎么能够唤醒他们?这其实是一种探索。“通过影片可以看到,‘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带给村民们的是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这部影片很有启发性,我看到的是一个认认真真做出来的精品。”

新疆题材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二)

4月17日,新疆题材主旋律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在人民大会堂首映。

该片故事发生在新疆的一个村子里,这里原本是“鼓乡”,乡民们最擅长的就是打鼓、跳舞。但是因为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侵蚀,村子里再也没有鼓声,女孩子跳舞也被家长禁止。驻疆干部下乡支持农村建设,乡亲们才又慢慢有了欢声笑语,从小喜欢跳舞的阿依古丽终于实现了她的舞蹈梦想,擅长打纳格拉鼓的老人和小孩们也让鼓声再次响了起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首映会上表示,影片生动呈现了新疆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气息,有机融入了纳格拉鼓和民族舞蹈等民族元素,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在新疆的社会稳定状况日益受到关注,与宗教极端势力斗争愈加严峻的形势下,影片的推出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古丽夏提-阿不都卡德尔表示,电影艺术再现了近年来新疆社会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事业进步的生动现实,表现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携手并进的良好精神面貌和昂扬的斗志。

该片编剧之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常委、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高黄刚说:“愿这来自昆仑山脚下沙漠边缘的鼓声,传递出我们铿锵激昂的心情,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

近几年来,随着新疆近30万干部先后深入全疆1万多个农村、社区,开展“访民情 惠民生 聚民心”驻村工作,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工作队与各族群众手牵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天山电影制片厂组织精干的编剧团队,深入多个有代表性的“访惠聚”工作点,体验生活,采访采风,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和感人素材,展开剧本创作,并将该影片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拍摄。

影片由维吾尔族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他的《真爱》曾在美国洛杉矶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获得过评委会最佳电影奖。

新疆题材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三)

2017年4月17日,由我担任编剧之一的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在北京举行了首映式。当震撼的纳格拉鼓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激荡的时候,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有千万只鼓槌打在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2015年10月,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高黄刚先生(也是本片的编剧之一)和我第一次谈到“访惠聚”驻村工作题材电影的创作时,我的心中一片茫然。“访惠聚”驻村工作的体量实在是太庞大了——每年7万名干部,在新疆一万多个乡村、社区驻村工作,上千万群众直接从中受益。要把这个在新疆近几年来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牵扯层面最多的政治工作,用电影的方式来表达,我感到老虎吃天,一筹莫展。

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先用最笨的办法。我开始大量浏览“访惠聚”驻村工作的各类新闻报道,文件资料,采访曾经驻过村的干部,试图从中采撷到哪怕一个触碰心灵的瞬间。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我突然在海量的报道里发现了一篇“鼓声响起的地方”,激动不已的我立即拨通了高厂长的电话。多年担任制片人、策划人、出品人的高黄刚在电话那头兴奋不已,艺术直觉告诉他,这是块上好的“籽料”!

2016年初,在和田仲冬的暖阳下,我和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也是本片的编剧之一)在南疆大地上展开了一次收获颇丰的行走。整个采风是在满满的感慨和感动中度过的,故事太多,感受更多,一些场景到今天还不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并在我的内心掀起波澜。有好几次,当我正在专注地采访、认真地记录时,接受采访的驻村干部早已泪流满面了,毫无准备也根本没有前兆。我的心灵被震撼了。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平日稳健内敛的干部变得如此“脆弱”?

近一年的剧本创作过程是艰辛、痛苦与喜悦糅杂在一起的“胡辣汤”,现在每每回忆起来还是感慨万分。编剧创作团队之间的商榷、争论、妥协,剧本人物重塑、结构大变、推倒重来,人物死而复生,生而复死,如今都历历在目。我们和剧中的人物谈着恋爱,闹着别扭,时而天各一方,时而合二为一,有时干脆就是他们的“真身”。

在开机前的国庆节,我和高黄刚厂长36小时没合眼,对剧本进行最后一次打磨定型。

2016年10月8日,在美丽的和田秋光中,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终于开机了。作为跟组编剧,我投入到了近两个月的拍摄工作中。天山电影制片厂的美术工作者把和田县、于田县的乡村民居,打造成了农村维吾尔建筑文化的“大观园”;新疆一线维吾尔族演员和来自内地的着名演员们精诚合作,打成一片;导演团队和摄影团队默契联动(均为影片《真爱》团队),不断创新镜头语言,不断突破以往的光影叙事手法,亮点频出;其他服化道、后勤安保部门,更是不分昼夜地辛勤劳作。

剧组克服南疆昼夜温差大、转场路途遥远的困难,克服和田多日的沙尘,喀什突来的飞雪,在曙色未明的深秋黎明望着星星出发,在一身尘土满身疲惫中再看着星星归来……

现在,影片终于和观众见面了,我心里的鼓也终于打响了。我爱这鼓声,它给了我太多的美好回忆:在和田的一个清晨,我终于想出了剧本中一个一直没有解决圆满、影片开机后还在困扰我们的高潮处理方式,我立即和厂长、导演沟通,并达成共识——多日思想上的困扰和精神上的煎熬终于释放了。中午,在距离喀拉喀什河渠首不远的拍摄现场,一个沙土丘陵上,我倒在剧组服装厢式货车的车厢地板上,沉沉地睡去……

;

❷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

观看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1】

继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在新疆首映后,5月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联合会(以下简称“自治区文联”)联系工作实际,结合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对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天山南北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及“访惠聚”工作的意义,召开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座谈会。

座谈会特别邀请了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编剧李牧时,演员梅丽古力·艾买提、巴赫提亚·艾则孜等主创人员在现场分享了影片创作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包括整个剧组在编剧前的付出,创作和拍摄过程中对影片情感的重点表达,对艺术风格样式的确定,以及对民间音乐舞蹈为载体的挖掘,对纳格拉鼓如何贯穿整个电影情节的斟酌等方面创作背后故事进行了讲述。

自治区文联摄影家协会主席李学亮,自治区文联《西部》杂志社社长、副编审黄永中,自治区文联《新疆艺术》(汉)杂志社社长、一级作家黄毅,自治区电影家协会秘书长、副研究馆员彩才等来自新疆文艺界的10多位艺术家,对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进行了分析,并发表了影评。

自治区文联党组副书记、新疆作家协会主席阿拉提·阿斯木说,影片《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是一部有思想,艺术传达方式独特,让人感动,让人思考,积极向上的电影,题材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感染力强,充满正能量,是一部象征关爱和希望的影片;通过电影的形式去极端化,建设健康的现代生活,是一部鼓励各族人民建设美好家园,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优秀影片。在当前我们落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进程中,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观影时,我屡屡被震动、被打动、被感动,眼泪夺眶而出。”自治区文联《西部》杂志社副主编、编审张映姝说,在主题的深度开掘基础上,影片在艺术呈现上也不乏精彩之笔。“鼓”这个意象贯穿始终,它代表着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代表着维吾尔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是群众的心声,更是以工作队为代表的正能量与极端宗教势力对抗的象征物。从偷偷地打鼓,把鼓锁起来,收藏鼓,心甘情愿送鼓,到最后鼓声响起来,从一面鼓到几十、几百面鼓被击打,这一跌宕起伏的过程展现出工作组用真心、诚心、爱心、耐心、细心换得了民心,赢得了民心,也体现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张新生总结时表示,《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是一部彰显新疆文艺家责任与担当的佳作。文艺创作应当有正确的艺术追求,要立足于具有稳定性的精神传承,潜心发现现实之真、人民之善、生活之美;文艺创作要有扎实的生活积累,关键是创作者要植根生活沃土、汲取人民滋养,以精心打磨的细节真实,忠实践行文艺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原则;我们要认真总结这部电影的创作经验,以追求真善美、弘扬正能量的“鼓声”激发广大文艺家的创作激情,把学习总目标、贯彻总目标、落实总目标的政治要求,融入文艺创作实践各个方面,努力为各族人民奉献更多文艺精品,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实现新疆长治久安,作出文艺战线和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据了解,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是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各项社会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为宏阔的时代背景,以自治区正在开展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为叙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名叫阿依古丽的小女孩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实现舞蹈梦想的动人故事。影片艺术地再现了近年来新疆社会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事业进步的生动现实,表现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携手并进的良好精神面貌和高昂斗志。

观看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2】

近日,天山电影制片厂2017年重点影片《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分别在北京、新疆举行首映式,影片带给疆内外观众强烈的震撼。《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是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各项社会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为宏阔的时代背景,以自治区正在开展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为叙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名叫阿依古丽的小女孩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最终实现舞蹈梦想的动人故事,艺术再现了近年来新疆社会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事业进步的生动现实,表现了各族干部群众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携手并进的良好精神面貌和高昂斗志。今日,本报刊发4篇专家学者的文章,为读者深度解析这部优秀影片的成功之处。

一次心灵的震撼

董立勃 自治区文联副主席、新疆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在新疆大地上全面开展以来,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党和政府派出的大批干部走进了村庄,带领着各族群众与“三股势力”进行斗争,狠狠地打击了“三股势力”的嚣张气焰,天山南北到处可以看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祥和景象。而作为这一个文艺工作者置身其中,不能不在兴奋和激动中,思考着如何用文艺的形式去描绘这火热的现实,去歌颂那些为了祖国的利益而甘愿奉献一切的干部群众。

天山电影制片厂的艺术家们首先行动了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在厂长高黄刚的带领下团结一心,深入基层搜集素材,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剧本几易其稿,克服了拍摄中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终于在2017年的春天,推出了这部名为《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的故事片。作为第一部反映“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文艺作品,它的问世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各界的关注。

说真的,我是带着担心和期待的心情走进电影院的。担心的是这个题材的创作难度太大,一些话题比较敏感,会影响主题的深刻表达。但同时又期待着这部作品会成为一朵报春花,为同类题材的文艺创作提供经验和启示,给新疆文艺的春天带来一花引得百花开的繁荣景象。

我不知道别人在看这部故事片时,有什么感受。我只能说,影片开映后,这个讲了一百分钟的故事,让我觉得还没有看够,灯亮了以后,还坐在椅子上不愿意离开,还想继续往下看。因为我的整个身心还沉浸在故事的氛围里,深深被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鼓声震撼着。也就是说,我的担心没有了,我看到了我期待的东西。

每个民族都有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维吾尔族热情豁达乐观的天性,使得他们生活的地方被称为歌舞之乡。但近些年由于宗教极端思想的毒害,许多美丽的乡村开始变得压抑沉寂。这部故事片虽然没有直接让那些可恶的宗教极端分子露面,但透过大量真实有力的情节,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宗教极端势力给社会和民众造成的伤害。婚礼上听不到笑声和歌声;一个热爱舞蹈的美丽少女,被剥夺了自由,还要被逼着早早嫁人;敲了一辈子纳格拉鼓的老人,不得不把鼓藏到箱子里,只能在半夜里偷偷地拿出来抚摸一番……黑雾笼罩了乡村曾经蔚蓝的天空。

然而这一切,都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到来以后发生了改变。从机关走进村庄的各族干部,和村民们一起日出而起日落而息,别看他们人数不多,但他们特殊的身份使他们像是太阳的使者,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会给人们带来光亮和温暖。

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村子里有了第一条柏油路,从此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村民都不再受到泥泞和沙尘的困扰;村里建起了可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广场,让村民们尤其是年轻人有了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场所,大大挤压了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空间;工作队把农业技术人员请到田间地头,给农民传授种植红枣的先进技术,让村民致富的梦想变成现实;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走家入户,送去的不但是柴米油盐,更是党和政府的贴心关怀。

电影中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是“访惠聚”驻村工作的真实呈现,并没有进行什么艺术的夸张和虚构。工作队队长何建疆母亲病危不能前去看望,坚守在岗位上直到传来母亲病逝的.噩耗。他握着手机泪流满面的神情,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正是众多的工作队队员的敢于担当和奉献牺牲,才最终让南疆的乡村响起了久违的歌声,而一群男人在天地之间摆出的威武的鼓阵,把整部电影推向了高潮。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来得正是时候,它将会带给每位观众一次心灵的震撼。希望有更多的艺术家投身到关注现实弘扬主旋律的文艺创作中去,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激发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观看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3】

5月3日下午,新疆文联召开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座谈会,电影主创人员和文联专家代表共同座谈讨论该电影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特点。

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是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各项社会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为时代背景,以自治区正在开展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为叙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名叫阿依古丽的小女孩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实现舞蹈梦想的动人故事。

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新生在座谈会上说:“天山电影制片厂的新片《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是一部关注现实、弘扬正气、艺术精湛的好电影。尤为可贵的是,影片直面宗教极端思想蔓延的严酷现实,以艺术家与人民同爱恨、共情仇的崇高情怀与艺术担当,深情叙述淳朴善良的维吾尔族群众因极端思想影响,隐匿在心灵深处的情感痛苦和精神创伤,以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弘扬了各族群众拒绝极端思想,创造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时代主旋律。”

自治区文联党组副书记、主席阿拉提·阿斯木说:“影片《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是一部有思想、艺术传达方式独特丰厚、让人感动、让人思考、积极向上的影片,非常贴近现实生活。影片让我们看到了思想的力量和艺术的盛宴,几乎所有的画面和细节都蕴含着以情动人的美学理念,流淌着浓浓生活味。”

自治区电影家协会秘书长、副研究馆员彩才说:“《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做了大胆的尝试与试验。例如,影片中的纳格拉鼓本身是一个民族民俗物象,电影充分地运用仪式化十足的民俗现象,通过镜头放大后被拔高为一种文化奇观或者说文化盛宴,这对观众来说是一种震撼的观影体验。”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616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588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573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292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308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951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255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683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704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