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微电影集 » 第一部佛教微电影众生如我

第一部佛教微电影众生如我

发布时间: 2022-11-28 08:13:44

㈠ 佛说,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得明心见性,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明心之功德(1)----能知宿命

栗子鼠

常常听人讲,明心见性,这里先不讲见性
部分,只就明心来讲,就会有诸多功德正
受,由于篇幅所限,只好多分几篇叙述了

(1)能知宿命

注意这里讲的是"知",而不是"忆",要到
"忆",必须有两种情形,一种往世(最近的
几百世)修过"宿命通",这辈子明心的关系
,可以离染,所以过去世修的宿命通证量又
现起,就可以看到过去世;另一种情形是
往世虽没修过神通,但明心后努力精进,在
十回向位(如梦观)快满心时,因为净心的关
系,可以在睡时或入定的等持位中,看见过
去生的种种事情,但因为这不是神通,故无法
像第一种"宿命通"一样能指定要看哪一世就
看哪一世,只能随机的跑到过去生的情境里

可是以上这两种情形,都属于"能忆宿命",不
过对于刚明心的人,并不能马上"忆宿命",而
却能"知宿命",什么意思呢,明心的人如果智
慧够深利,他虽现前没有这个功力,可是因为
真正触证到"真如心"的关系,他对于因缘果报
的道理不再有怀疑,有时把这一世的处境(无论
顺逆)和自己明心前的习气做个比较,就很容易
知道几世前大概是做了什么事,所以今天有这个
结果,渐渐的,他对于顺境不会特别高兴,对于逆
境也会欣然接受,是该得的,他受之无愧;不是他
的,他乐的拱手让人,这就是可以渐渐的随顺因
缘,也因为深信因果的关系,这个明心的人会渐
渐的不敢做恶事,而且对于布施等善事,会愈来
愈努力去做,这就是"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
知道如是因,如是果;众生却只知道果报可怕,却
不懂从因去改,那就是一种愚痴

所以明心的初学菩萨,会"能知宿命",不敢再去
做不好的业,以免业种储存在"真如心"里,引生
来世全新的自己去承担上一世自己所变现的恶
果,得不偿失;另一方面,会更加努力修集福德,
使自己的未来世有可爱的异熟果,这是真正有智
慧的

所以一个久学菩萨,如果到了四十多岁还要为三
餐奔波劳碌,那是不可能的;久学菩萨福德都是
很大的,不仅自足可以,还能出来以自己的财力
弘法利生(此处指在家菩萨),所以维摩诘居士,尽
管修证很好,也不妨他那么富有,甚至眷属无量;
相反的,到了四十来岁还为三餐奔波的人,一定是
初学菩萨,佛教是很公平的,如是因,如是果,所以
开悟明心的第一个功德,是能知宿命,改天讲明心
的另外功德---毕竟解脱,能观平等,智慧无碍,业能
自在,无有恐怖.....等等
明心之功德(2)---毕竟解脱

栗子鼠

接下来讲明心的第二个功德---毕竟解脱

首先讲一个故事,在大海里,有只鱼的尸体,
别的鱼看到了,争先恐后来食,海鸟也飞下来
啄食,这时有另一只大鱼看到了,就游过来吃
这些群聚的鱼群,而海鸟看到这只大鱼,双翅
一振,就飞走了

这个大海,就是生死大海;鱼的尸体,是指世间
上的五欲;鱼群,就是指尚未解脱的众生;那只
吃鱼群的大鱼,就是无常;而飞走的海鸟,是指
明心开悟的菩萨;众生在生死大海里享用种种
欲望,却不知无常随时在旁虎视眈眈,而明心的
菩萨尽管也一样享受世间上的种种欲望,但他
其实是已经解脱的,当无常来时,他潇洒的振
一振双翅,无常大鱼,生死苦海,都拿他没办法,
这就是毕竟解脱的功德受用

这个明心开悟的菩萨,尽管是这一世才第一次开
悟(往世并未明心),但只要深入观行而见地不退
,则毕竟解脱,最懒的人开悟以后,死掉后人间天
上来往七次,就证得阿罗汉果,不要说一般的凡夫
,连上帝看到,都要跟他顶礼供养,因为阿罗汉是
人天应供(人和天界都应该供养),是真实解脱,已
出三界的圣者啊

如果此人开悟明心后,不以取证无余涅盘为满足,
而发愿往成佛之道迈进,那么尽管他还有隔阴之迷
(就是一投胎,就把前辈子的事给忘了,连同他曾
开悟的事情),但是在新的一世,一定会有这个因
缘,让他重新接触佛法而再度开悟,而且新的一世
证量会更胜前世,只进不退,这都是明心后毕竟解
脱的功德

因为明心以后,他可以现观这个"真如心",就知道
这一辈子的我,只是暂时的假我,这一辈子的财富
名位,妻子眷属等,都只是暂时的,由于福报的关系
,明心的菩萨虽受用这些世俗的欲望,但因为真正
明了"五蕴非我"的道理,所以心态是离染的,清净
的,也许诸位不相信,可是这是事实,这一世的金钱
财富,妻子眷属等,你只是"暂时保管"而已,何尝真
的拥有?下一世后,彼此随业流转,各分东西,又在何
处?这样看的话,我们有无量世,自然有无量世的眷属
,有些缘分比较深,有些浅,有的来报恩,有的来要债
,那么明心的菩萨,遇到要债的,他不烦恼,赶快把债
还一还;遇到报恩的,他欣然接受,却也不生骄慢;看
到别人的眷属,他不贪求,因为此人或许无量世之前
已经做过你的眷属,就算没有,未来无量世后也有机
会互为眷属,那又有什么好贪求的呢

明心的人,清楚知道这些欲望的享受属于这一世的五
阴所有,这一世的痛苦,忧悲,苦恼也是这一世的五阴
所有,但是在这个假我之外,有另一个"真我",这个真
我,也就是"心真如",从来不感受这些快乐苦痛的情绪
,从来没有烦恼,这个"真我",才是真正的你自己,现
在你以为是自己的这个我,是假的,只是暂时而有,那
麼这一世"我所有之物",当然也是"暂时而有"而已,有
何好贪求?你的真如心,那个真正的你自己,那个你从来没
有认识的你自己,从来无得无失,无愿无求,却具足一
切功德,因此之故,明心的菩萨懂得转依到真如心的体
性,而不以假我的意识为自己,所以必定可以升起解脱
功德,这是明心后第二个不可思议的功德。

明心之功德(3)---无所畏惧

栗子鼠

明心的人,会在往后的日子里,愈来愈没有畏惧的
心态

大家有看过Matrix(骇客任务)这部电影吗?这部
电影是代表佛教精神的最佳电影,第一集里面,男
主角基诺李维最后被打了好几枪,大家都以为他死
定了,可是最后又复活了,这告诉我们一个宇宙的
大秘密,我们的"真如心",是永不死的,是永恒的,
因为你无量世以来,都未曾找到过"真如心"的缘故
,所以每一世的你自己,其实都怕死怕的不得了,你
以为自杀的人不爱自己吗?错了,他就是太爱自己,
才会跑去自杀,可是众生都不知道,以为自杀了,
就完结了,可是事实上他太爱自己的缘故,自杀完
马上又跑去投胎,结果另一个自己又在下一世出现,
由于意识是全新的,因此往往就忘掉了,可是确实有
个"真如心",他是真正的你自己,这种秘密连耶和华
,阿拉都不知道,他们虽贵为天主,可是他们有没有
害怕的事?有啊,别人对他们不信了,不信他们能创
造世间,就要发怒降洪水,就是因为害怕众生脱离他
们的掌控,这就是一种畏惧的心态,可是不管是上帝
或阿拉,他们也有他们各自的"真如心",那个才是他
们真正的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众生都有各自的"真如
心",跟耶和华的,阿拉的,甚至十方三世诸 佛都没有
什么差别,而这个"真如心",不同于我们的意识,他可
是不会断灭,每一刹那都在作用,而且从无烦恼的,他
是远离"我"跟"我所"的烦恼的,你若真的明心,找到
自己的"心真如",你就知道自己这一世虚假的意识会
死,但是真正的你自己,也就是你自己的"真如心"啊,
根本不会断灭,那么对于生死,还有什么畏惧的呢

心经上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为什么明
心的人可以"无有恐怖",因为就像骇客任务那样,知道自己
的意识,现在认为的这个"我",根本是假的嘛,我们为什
麼会害怕?不就是怕这个"我"消失掉吗?不就是怕没有
人爱"我"吗?不就是怕有人对不起"我"吗?众生在没有
认清"真正的我(心真如)"前,总是像骇客任务里的那些
众生一样,把假的自己当成真的自己,因此要许多外在的
东西来证明"自我的存在",也就是这样,才有恐惧啊,怕
自己这个"我"消失了,所以怕死,怕自己这个"我"不被人
青睐,所以天天在家里等爱人电话,怕自己这个"我"吃亏
了,所以老是去算计别人,最后惨澹收场,这都是因为太
爱这个"假我"了,所以有一大堆的恐惧

明心的菩萨,因为能知道"真如心才是真我",所以对于虚
假自我的执着会慢慢断掉,例如像初地菩萨,为了破邪显
正,可以不计生命,因为"心真如"不曾死啊,哪一天我们为
了"摧邪显正",不得已要破斥耶和华或阿拉时,如果被降
下大洪水或打天雷,死掉的也是我们这个虚假的自己,"心
真如"他们是无法毁坏的,那又有什么好畏惧的,所以明心
的菩萨不久后,做人处世上会慢慢有一种自信出来,一种气
定神闲的态度会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需要外在的境
界来肯定自己这个假我,这有什么意思呢?所以对于外在世
界的享受,该享受时就享受,却也不怕这个快乐什么时候会
没有,因为"真如心"从来没享受过啊;对于外在境界的横逆
也无所恐惧,因为再怎么样,都不可能伤害到你的"真如心"
啊,所以就会像基诺李维那样,被打个几枪,又可以在虚幻世
界里来去自如,拯救苍生,这就是明心后的第三功德--无有
恐怖,无所畏惧啊。

㈡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出自哪个电影

1、"见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的欲望,自己的能力强弱,实现自己的价值。

2、“见天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世界的运行发着,明白如何在世界立身。

3、“见众生”:实现自我的价值之后,开阔格局,努力改变苍生的命运。

4、“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出处: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

5、《一代宗师》里宫二说,她这一辈子只见到了天地,而叶问见到了众生,就是指此。宫二代表的是武林的正脉,武林的理念和规矩在她身上体现得很明显,所以她奉了道,不结婚,不传后,不传艺最后随着武林的消逝一同死去。

6、叶问视武术为个人爱好,他对武术看得很单纯,超脱藩篱将武术发扬光大,宫羽田和丁连山就是看到了叶问的胸襟与洒脱才认同叶问,最后叶问见了众生。

(2)第一部佛教微电影众生如我扩展阅读

原文:宫二:我爹常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见过自己,也算见过天地,可惜见不到众生。这条路我没走完,希望你能把它走下去。

意思: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三个阶段,这个论述始于道家的“三家相见”学说。《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为太极,二为阴阳,三为阴阳与中和之气,指人的身、心、意相互协调。

参考资料

网络-《一代宗师》

㈢ 《冈仁波齐》一部让我很喜欢的电影

今天晚上看了《冈仁波齐》--- (Kangrinboqe)是世界公认的 神山 ,被誉为神山之王。同时被 印度教 、藏传佛教、西藏原生雍仲 本教 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岗仁波齐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与周围的山峰迥然不同,让人不得不充满宗教般的虔诚与惊叹。

你要洗涤心灵吗?去西藏吧。

你要放飞灵魂吗?去西藏吧。

西藏,对于处在藏族文化体系之外的我们而言,那里有太多标签。一直以来我作为一个没有去过西藏却又很想去西藏的人,很是激动,看完之后总觉得心中许多情绪,寥寥几笔,作为感想,请多指教。

这是一部没有过多宣传和推广的电影!看的过程中我的内心不曾一次又一次的触动。没有过多电影手法,没有过多的剪辑,这部片长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只讲了一个简单、朴实的故事——十一个藏民用一年时间,从芒康出发,磕2435.4公里的头,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

1、

他在山上放牛,跟朋友一起喝茶,滚滚的茶水注入杯中,他说,我不像你,你去过很多地方,我一出门,这些牛没人管,我已经老了,剩下的日子不多了。 一个以放牛为生的老人,杨培,他今年已经七十二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他也知道自己所剩的时光不多了。这一生,为了哥哥的孩子,一辈子没有娶妻生子,哥哥在世的时候,兄弟二人一直想去朝圣,可是未能如愿,便有一个人已经先离开了。如今一生已经过了大半,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去朝圣,能到冈仁波齐是最好的,到不了的话,也算是了了一桩心愿。

村里好几户人家听说尼玛扎堆要带着叔叔去朝圣,也纷纷来说,大家一起去吧,然后朝圣的人员就从两个人变成了很多人,尼玛扎堆,斯朗卓嘎,尼玛扎堆的儿媳,和次仁曲珍是姐妹,次仁曲珍和色巴江措夫妻,妻子怀有身孕,仁青晋美,家里盖房子死了两个人,欠下许多债;扎西措姆,仁青晋美最小的女儿,跟着曾祖母,因为父母都来朝圣,跟着来了;江措旺堆,一个屠夫,他觉得自己杀孽太重,整日忐忑,以酒麻痹自己,听说杨培他们去朝圣,也跟着了,以朝圣来洗去自己的罪孽。还有自幼残疾的少年和他兄弟。

他们杀掉养的牛,作为干粮,缝制磕长头所需要的皮毛罩衣,购买军用的跑步鞋,给怀孕的女人准备包孩子用的毯子,以及搭帐篷所用的毡布,木棍,烧饭用的铁锅,等等,便出发了。

2、

很早就知道朝圣是一件很有信仰的事情,去年到色达的路上也看见过朝圣的人,当时就把手伸出车窗外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由于要赶路没有过多停留只是肃然起敬,但是看了这部电影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以下三个场景。

01、路上出了车祸,尼玛扎堆开的车被撞到了路旁的山石上面,拉不出来了,孩子也哭了,而肇事司机说自己的车上的人有个窒息了,便被允许离开了。这一幕对我的触动是很大的,就这样离开了,他们尊重生命存在,所以为了别人的生命,他们什么都没说,这样的事情,我是没有见过的。在拖拉机被撞坏之后,大家没有过多的商量,就决定把拖拉机车头扔掉开始拖着车走,推着拖车的几位男子把车推到远处,又重新回到此前他们推车的起点,一步一拜地补完了因为推车而“错过”了的这段路。在藏传佛教的信仰里,没有磕头走过的路便不够虔诚,虽然没有人会因为他们需要推车而指责他们“漏掉”了这一段路,但他们并不想在关乎信仰的事情上,耍一点小聪明。 在那一刻,我大概恍然明白,这群人究竟在寻求什么,又得到了什么。那便是信仰赋予一个人最充盈和坚实的内心,最终达到平和与安宁。

02、在某一天的夜里,次仁曲珍开始肚子疼,说是要生了,然后一群人在黑夜里起来,开着车去了县里的卫生院,生孩子的过程看着太可怕,但却还真实的拍摄出来,医护人员用手使劲按在孕妇的肚子上,就像是在按一个无关紧要的东西一样,简直不忍直视。不过新生命在不久就降生了,歇息几天的母亲,把孩子放在缓缓前行的车上,也加入了磕头的队伍。当时看的时候,我很吃惊,难道他们不需要去坐月子去保养的?不需要补充营养,母亲这种坚强,在朝圣的路上一直不曾落下。后来,孩子渐渐长大,母亲把孩子背在身后,一起磕头 , 杨培说,这个孩子是个有福气的。

03、路上他们遇见了滑坡,遇见了大雨,始终不改初衷,看到有一段,路上都是积水,车子开过去,溅起一片水花,我当时心里看见他们都走到积水前,原本心想他们或许会走过去,因为一身的冬衣,这样磕头,五体投地的同时,身上会湿透,可是,我想错了,他们脱下了冬装, 穿着短袖就开始磕头,一趴下去,两只手从腰那里直接划过一道弧线,水花四溅,那一刻,真的好美。那是信仰的力量,开出的花。触动了我的心房。

如果你许了个愿

请按照你许愿的步伐走

最关键的是你磕头的时候

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3、

终于到达了拉萨,在亲戚的带领下住进了旅馆,见了土登喇嘛,喇嘛给每个人献上哈达,并且对着出生不久的丁孜登达祈福诵经。因为去冈仁波齐的路费不够了,便在拉萨打零工挣路费,房东是个身体不好的大姐,她说让他们帮忙磕十万个头,不收房费。他们很开心,并没有觉得尴尬之类的。在布达拉宫磕头,在寂静的夜里,手板和地板摩擦的声响,竟然很悦耳。

后来我查资料得知,自古以来,西藏便有马年转山的说法。转山,源于雍仲本教,是一种宗教活动,是藏族人表示虔诚的一种方式,步行甚至一路磕头,围着圣山,转一圈,或多圈。而据说,藏历马年是冈仁波齐本命年,故而转山可以转一圈顶别的年份转十三圈。

之后,他们便去了冈仁波齐,那个传说中的神山。这次,杨培也开始磕头,一步一步的,在雪山上,泥泞或者雪窝里,都不曾放弃。冈仁波齐山脚,一个寂静的夜里,杨培爷爷完成了此生最后的一件大事,带着笑容,离开了人世。第二天,发现他去世的侄子尼玛扎堆,只是用手探了一下叔叔的鼻息,然后对大家说“杨培爷爷走了”。他们没有哭,只请了喇嘛,包着杨培的尸体,带去天葬台,用哈达堆了玛尼堆,轻轻的离开。 喇嘛念着经,盘旋在天葬台的秃鹫,不如传言中的凶狠可怕,像是和平白鸽一般,平静祥和。

04、

整部电影就记录了朝圣路上的经历,真诚的信仰。真实的朝圣本没有那么多起承转合,就是重复重复重复,力量本身就来自于这种重复。在正常人看来,恐怕很难理解,为什么藏族人愿意匍匐叩首地前行上千公里,去看一座被白雪覆盖的山峰,哪怕磕头磕死在路上也在所不惜。 不知道这种方式的朝圣,能让他们得到什么,改变什么。

这个世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对于我们而言,这些是疑问。对于他们,是与生俱来的信仰,自然而然。 这条朝圣路上,有些人为了救赎;有些人却是为了逃离,更多的人却是为了众生。我认为艰难,他们却很淡定。

我们现在都困顿挣扎着苦苦追求的幸福,在现代都市文明中浸泡久了,幸福之所以遍寻不得,正在于太多人做事时考量的,唯有结果。在他们身上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实现了。无关金钱,无关地位,无关声名,甚至也无关身体的创伤与苦痛。幸福在我们看来含糊到难以定义的概念,在拥有信仰人看来,便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倾其所有地去完成一件事。就像很多心灵鸡汤都曾说过的那样—— 重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在被物质主义浸泡得快要麻木的当下,它会渗透到我们一些人的心底,让我们去思索片刻,我们无日无休疲于奔命的那些事,可曾有那么一两件,是真正遵从于自己的心?

信仰的坚持,在每天的生活中,如此平常。就算磕完了2435.4公里,他们也不会成为户外大咖,不会成为英雄,不会成为名人。他们只是做了自己本份的事情,所以,回去后,该干嘛还是干嘛。朝圣者们最终会获得什么?是心灵的净化与满足,还是生活的祥和与安康?我们无从知晓。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在几乎全民信教的西藏,的确家家户户都会在每晚诵经,的确有无数虔诚的人走在叩拜的朝圣路上,的确有人一遍又一遍地绕着冈仁波齐转山。任时间流逝,任风霜雨雪,任一辆辆汽车在伏倒的身边飞驰。

默然,寂静,欢喜。

途中的老人家说: 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为什么那么着急?可不是吗?有什么好着急的呢?路上生孩子不着急,等她生完再继续;被石头砸伤腿不着急,等腿好了再继续;拖拉机被撞了不着急,不要车头,拉着车斗继续走;没钱了不着急,打工赚钱再继续…… “命好的当了喇嘛,命不好的去远方。”

唯有信仰在你心里的时候,冈仁波齐也就在不远处。

不用辞职去远方,也不用刻意去冈仁波齐转山。当心中有信仰有爱的时候,内心平和宁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冈仁波齐》带给我的感触。

㈣ 一部非常早的印度电影,讲述一个和尚普度众生。

佛陀

㈤ 叶问为什么叫叶问,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见自己,从广义来说,先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要是习武的话,正如章子怡在采访中说的,每一次习武都是自己和身心的交流。(她能说出这句话,证明三年的八卦掌没白练。)习武必走的一关就是知己,然后是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在练功的过程中才能了解自己身体四肢大脑精神的机能。

见天地,就是经历风雨,在社会中历练。武行里就是要见见世面,知道除了自己这个小圈子,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打个比方,你下棋不能一辈子就和哥儿几个下吧?你游泳不能一辈子就在游泳池里吧?

见众生,这个高级了。见了自己,见了天地,最后要拿你自身人格武德的那种精神去感染别人,倒不一定是要教出多少弟子,这是功夫上的。李小龙的功夫水平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但不妨碍他的精神一直影响到现在。再想想在影片里宫二是怎么死的,本质上说是门派里内斗死的。这就是为什么宫二和叶问说,我见不到众生了。在导演心里,功夫不是自家小圈子里打打斗斗的东西,而是告诉人们输赢不是第一位的,那种从武术里体悟出来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导演想通过电影呼吁,不问恩仇,将传统文化和功夫见众生。

㈥ 《大佛普拉斯》——如果可以,我愿做一尊大佛,普度众生,救灾解难

在一个无聊的夜晚,无聊的打开手机,刷着无聊的视频,突然想起之前朋友介绍我看的电影什么佛。于是搜了一下标题,没错,《大佛普拉斯》。

挺有趣的名字,普拉斯也寓意着PLUS,很大的意思。

黑白风格的电影,处处透露着一种穷人的哀伤,也暗示着这个世界的不公。

电影是黑白风格的,这让我眼前一亮,这应该是我长大后看的第一部黑白电影。以前香港很多粤语残片,都是黑白的,不过还挺好看。

开头,就透露一种不祥的气息。一看到出殡的场景整个人都不好了。感觉好晦气啊。

这电影怎么这样啊,心情暗暗不爽。

一听导演的旁白,居然还是台湾话,真的不看字幕完全看不懂。

想看下去的耐心就没有了。

关掉屏幕,躺下来,想想,别人强烈推荐的电影,应该不会很差吧。

于是又打开手机慢慢看起来。

一部好的电影作品是要细嚼慢咽,经起推敲,然后回味无穷。

开头不喜欢它,是因为它太真实了,就是社会底层小市民的真实写照。也是我生在物质充裕的大城市所忽略的小井市民的生活写照。

菜埔(其实把他叫做菜谱不是更好记吗)、肚财(我觉得应该叫肚才)和释迦,他们三人是生活在同一条平行线上的,也是就是金字塔的最底层。一个门卫,一个捡垃圾的,一个游手好闲的,我们都觉得,他们是同一类人。有一个很容易忽略的角色,开着小卖部的薯仔。其实比这三人都要高一层,只是他和肚财关系还算好。

直到黄启文的出现,情人叶芬茹、高委员、议会副议长等的出现。一直推动着清洁的发展。

不得不提黄启文,就是另外一个《隐蔽的角落》的张老师。(秃头男都是挺变态的,可以干掉自己喜欢的女人)。

这个黄启文也是,嘴甜舌滑的他贪婪着女人的肉体,行车记录仪记录着他的艳史,车震的场面令人震撼,做爱的镜头大胆却隐晦,也同样记录着他阴暗面,残忍无情。最后竟然大胆地将情人藏在大佛里面。大佛本来是普道众生,电影中竟成了包庇罪恶的工具。实在令人心寒。最后一种佛僧围着大佛念经,听到的响声引起观众的联想,结局不再讨论。

《大佛普拉斯》的主线其实可以分两条,甚至可以直接拍成两部电影。

一是以黄启文为主线,打造大佛,阿谀奉承,贪财好色,情人吵架,干掉情人,埋于佛像,逍遥法外。主打香艳。

二是肚财为主线,生活落魄,与菜埔、释迦惺惺相惜,最后一顿饭,发生车祸,众人回忆。主打亲情。

我相信如果这两条主线单独再拍一部电影效果肯定很不错的。

看完整部电影,最令我难忘的是肚财的车祸,引起我很多的联想,一个平时不喝酒,甚至连酒都买不起的人,怎么可能会喝醉酒导致撞车身亡呢?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意外,但真的是意外吗?有些事情可能到你离开人世还没想得明白。

这个悬念其实在《大佛》里面已经解开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再去看看这部短片。

肚财走了,留下那句“有钱人的世界果然是彩色的”。细细品味,里面行车记录仪的画面是彩色的,电影其他画面都是黑白的。

想想,如果现实生活也是这样,社会层级一早就分清,彩色和黑白一早就用来定义穷人和富人,上等人和下等人,这样的社会是多可悲?

肚财临走之前吃的最后一顿饭还加了个鸡腿,他的一生对他来说能有个鸡腿就是很满足了。他的另外一个爱好便是夹娃娃,没想到一个中年男人无依无靠居然会这么有童心。金钱也许可以衡量一个人的贫穷,金钱也许可以买到一切,不过每个人的童心都是无价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愿望,无论卑微还是高尚,那都是属于自己的,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扰。

当《面会菜》音乐响起,肚财车祸场面出现,我心中隐隐地痛,心中一万个“握草,怎么会这样子?”

“好人有好报”只是个童话,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这个传统的观念再次被打破,肚财这个人没做过什么违法犯罪的事情,对于社会也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也不可能做什么危害社会的事情,就这样一个人想活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难吗?他捡垃圾换点微薄的钱,捡别人吃剩的东西晚上给菜埔当夜宵,喜欢看看色情杂志,喜欢夹娃娃,难道这样也要剥夺他的人生吗?

写到这里,我已经不想再探讨结局了,那是一个属于有钱人的结局,不在我的思考范围。

我想的是如果肚财没有死,还好好地活着,那他现在又会变成怎么样呢?

PS.一个敢于表达自己的自媒体业余创作人。

㈦ 释迦牟尼佛传的幕后制作

由香港佛教文化产业主办并赞助、热点电影制作的《释迦牟尼佛传》电影,于10月29日下午六时三十分假在香港圆方The Grand Cinema举办盛大慈善首映礼。这是华语影坛史上首部演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传记的电影,讲述了释迦牟尼佛从出生到成佛的历程,由吕良伟、谢婷婷、徐天佑、麦长青、罗家英及李龙基等着名艺人倾力演出。
香港佛教文化产业创办人、执行主席如意宝白玛奥色法王(祖古白玛奥色仁波切),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卢文端出席首映礼并担任主礼嘉宾,以示对影片的鼎力支持。出席慈善首映礼的主礼嘉宾还有电影出品人黄志源居士、广州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着名演员张铁林、片中饰演释迦牟尼佛的着名演员吕良伟以及影片导演李国辉等。
如意宝白玛奥色法王发表讲话,认为电影《释迦牟尼佛传》是佛法方便与智慧的开示,能够传递和平与慈爱,如意宝白玛奥色法王说:万物藉缘而生灭,佛法依缘而成就。我们因缘和合的相聚,正是无上佛陀殊胜机缘的相续。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伟大的佛陀放弃王子的地位,将众生平等的教义、和谐博爱的精神,透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传道的方式传播开去。佛教代表着一种精神,弘扬佛教文化,需要借由世间物质的表达,《释迦牟尼佛传》便是将精神与物质的结合,是佛法方便与智慧的示现。“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如来”。阴阳相合、万物生长;众缘会聚、诸法生起。愿《释迦牟尼佛传》众缘和合、广为弘传,让佛陀和谐的精神促进世界的共融与发展,让佛陀“博爱与和平”的希望之灯,于六道永续传递下去。
电影《释迦牟尼佛传》经由长年筹备、多国取景、精英集结,开创华语影坛佛教电影之新篇章。资方及制作班底全然对佛教事业的一片挚诚,必使影片在佛教弘扬历程中写下重要的一笔。据悉,自首映之日起,由香港佛教文化产业资助,联合热点电影公司将在全港向社会团体、学校及NGO等组织免费放映三个月,同时,电影计划将在内地及海外上映,票房收入也将会做慈善捐款用途。
《释迦牟尼佛传》澳门首映,宣扬感恩
由黄志源任出品人兼监制,特邀近年在内地发展的香港红星吕良伟等担演的电影《释迦牟尼佛传》,昨在威尼斯人剧院举行专场首映,出席者众。戏中饰演佛教最高圣人释迦牟尼的吕良伟希望每位进场观赏的人士,可从中感受该出电影所散发的正能量、慈悲心,了解箇中的教育意义。
让人认识大爱和平
该出电影由李国辉执导,热点电影制作,邀得吕良伟主演外,还有麦长青(麦包)、谢婷婷、徐天佑、罗家英、李龙基等参演,主要讲述释迦牟尼佛从出生到成佛的全过程。已先后于香港、新加坡及内地放映多场。是次澳门专场获澳门中华宗教文化促进会、澳门哪咤文创产业协会协办,得到威尼斯人提供场地。
开映前,黄志源、吕良伟、麦长青及澳门佛教总会代表释常清等分别发言。黄志源表示,如佛陀所言,真理永恒不变,只有真心才能感动天、感动地。开拍这出电影旨望以艺术手法反映佛陀一生,让大众更好了解感恩心,找到生活的快乐源泉。
吕良伟感谢获邀参演这出有意义的电影,饰演释迦牟尼佛,是其一生的荣幸。坦言八岁开始信佛,早年参演多出电视剧时曾出演过达摩祖师,但其时没有学佛,只是信佛。自从一九九九年学佛以来,深明生活在地球上除爱护自己家人及亲戚朋友外,更需爱护全球人类,把爱带给周边的人,令生活变得更美好,社会更和谐。相信透过于各地放映这出影片,可让更多人从中意识到何谓慈悲、大爱、和平、希望的真理,与佛结缘,领悟佛陀的慈悲心。
首映收入用作慈善
麦长青亦坦言很荣幸参演此出电影,尽管饰演大反派,但能向世人说明作恶的不好处,以反面教材劝人从善,便是功德。每次欣赏此片都会找到不同的感动位,引人深思。释常清也发言,很高兴能与在场观众结缘,共同认识佛陀。
同场,澳门中华宗教文化促进会会长冯健富、台南麻豆太子宫执委刘仲宇、澳门哪咤文创产业协会名誉会长关权昌、理事长甘宝荣等向黄志源、吕良伟等致送了纪念品。胡景光、叶荣发、李永强、邱志兴、阮少宝、林炳坤、霍艳玲、李佳静、郑权光等台澳嘉宾出席了活动。此出慈善首映礼扣除成本后悉数用作慈善用途。

㈧ 三部必看的佛教电影是什么

三部必看的佛教电影有《空海》、《禅》、《高山上的世界杯》等。

《高山上的世界杯》描述在一个遥远的藏族村落里,一群修道院里的喇嘛试着借由一只卫星接受器,让当地人民能收看世界杯足球赛的转播。

《高山上的世界杯》剧情简介

1998年,法国世界杯如火如荼,点燃全世界的热情,甚至连偏居世界一隅的寺院也感受到了这阵波动。印度某个青山绿水的幽静所在,法鼓法螺,梵呗齐吟,华严庄重的大殿内,童心未泯的小喇嘛Orgyen(Jamyang Lodro 饰)更加关心各种新鲜有趣的事物。

而充满激情的世界杯无疑引起了他最大的兴趣。他搜集各种与之相关的信息,并在袍子内穿上钟爱球队的队服,间或和同伴逃下山观看比赛,狂热劲头与凡俗众生无异。与此同时,少年尼玛(Pema Tshunp 饰)和舅舅流亡于此,削法为僧。

他们见证着Orgyen为将世界杯转播带入寺院而作的努力,有道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者最生动的身姿,定格在1998年的那个瞬间。

㈨ 有哪些质量高的佛教电影

推荐《炉香赞佛》。

两千五百年前,在印度诞生了一个新的宗教,它始自于佛陀的思想。佛陀是印度的一位圣人,传说他在一棵大菩提树下获得觉悟而成佛。他从来不曾宣称自己是人间的神或神的使者,他只是认为他是一个找到了某种““平静”的普通人,这种”平静“,其他人也能找到。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他的生活----- 一段与我们这个时代尤为相关的旅程。

它不反对人们有欲望,但倡导平衡内心,淡定面对。万事万物并未独立,都存在因果联系,把目光不仅仅是放在自我上,而是放眼整个社会和人群,你就会心存慈悲。
生与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是不同的形态。但内心的感悟和教义应分享流传,有什么样的人心,就有什么样的社会。
我最后想感慨的是:悉达多开始思考的时间是29岁,是不是正应了古人那句“三十而立”?

㈩ 给大家说一个真实的例子发生在我的身上希望各位缘主看到之后能够潜心修佛尊敬神灵,信神佛,敬神佛,拜神

有些事情确实存在但是找不到证据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620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594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577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300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313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958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261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689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708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