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电影厂
‘壹’ 中国电影四大制片基地是
四大制片厂:
八一电影制片厂
北京电影制片厂
长春电影制片厂
上海电影制片厂
‘贰’ 京圈、沪圈、东北派、西北帮等,在影视界,到底哪个是最牛的
导语:中国电视剧和电影人,在过去几十年内,涌现出一茬又一茬的人。
有过京圈,有过沪圈,有过东北派,现在又是风行的西北帮,到底谁才执牛耳者?
有江湖,自然有帮派,也就是有了圈子,所以陌生人,很难融入一个新的地方。
因为这不仅仅是居家过日子那么简单,主要玩的是资源与人脉。
一个领头羊或者几个大佬,用才华和资本,建立一个小范围的圈子。
然后在有限的蛋糕上,分割吃到一大块,这就是所谓的圈子文化。
京 圈
江湖传言,京圈文化为老大,因为背靠帝都,人脉与资源,是王者。
这就是为啥说马云、马化腾、王健林等人,这些商界大咖,没有简单的。
因为他们都是有背景的,白手起家,那是纯励志的忽悠呢,
随意翻翻他们的背景,没有简单的,都是带着你想不到的起点出发的。
所以京圈,讲究的就是背景,没有这个因素,想加入,磕头都难进。
王朔、马未都、郑晓龙、叶京。。这几个人就是 京圈的代表人物和主心骨。
之后他们根据友谊,根据论资排辈,互相的串联,引发了一群人的后续力量。
诸如:冯小刚、赵宝刚、葛优、陈红、姜文、管虎、文章、徐静蕾等等一系列大腕。
这些人的加入,可不仅仅是北京户口那么简单,尤为讲究背景。
很多的人加入,都是有介绍人的,不是谁有能力和演技,就是能加入,
比如:华谊兄弟带来了姜文和白百何,徐静蕾带来了吴亦凡,冯小刚带来了李易峰。
京圈的意义是什么呢?资源!资源!资源!为何徐静蕾和王子文,有数不清的资源。
早期的京圈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当年是讲究很多的,基本都是**大院出身,
背景的深厚,才是这些人的基础,组建了几个人把持的圈子,圈边的人慢慢发展。
京圈的资源,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本世纪初。
都是影视圈的主宰者,尤为讲究拍摄文艺范儿的作品,利用老北京的文化底蕴做衬托。
无论是《顽主》、《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甲方乙方》、《一声叹息》等。
这些作品的思维,满满的北京的腔调,北京的思维,北京的风土人情。
运用的手法和基调,就是讽刺、批判、揭露。。。。,因为时代的因素,
这些作品的确吸引了一批的观众与 拥趸,呈现了当年很多年轻人的梦想与追求。
《血色浪漫》里的混不吝与热血,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文艺与现实。。
但是真的能成为执牛耳者?个人认为,这些人的成就,无非就是某种情怀的宣泄。
充其量,为影视圈上一颗钻石,但真的难以盛行到底,所以现在颓废了。
因为当时的京圈的文化引流者,是王朔,就像冯小刚曾经说过的一样
几个人,几瓶酒,喝多了,打会麻将,然后把今晚的吹牛的话,还有小时候的折腾事儿
汇总在一起,就是剧本,这就是文化的来源,可以说,真的没啥含金量。
其实这些作品,基本讲述的,就是临摹小时候的一种玩法,外加北京的风土人情
不否认这些成功的元素,但是要说真的能让祖国南北都接受,真的有点难。
其实这些早期的京圈作品,还有一个致命的隐含题,那就是我行你不行。
因为作品展示的,就是年轻时候的疯狂,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
就是回家了,进入原来的体制,然后四平八稳的生活,再接着骂娘。
但是返回头,劝普通人,不要疯狂的迷恋体制,并抨击体制的危害,禁锢了思维。。。
京圈的这些知识分子有文化吗?有,但是最大的厉害之处,
就是语言上玩的妙语连珠,很接地气,很有时代感,甚至有些很凑巧。。
但是为何现在京圈不受待见了,皆因为还要拿几十年前的梗儿,继续忽悠人
什么顽主,什么大 飒蜜,什么嗅蜜。。。玩的多了,说多了,就是俗套子了。
返回头说,冯导等导,真的能和张艺谋等并驾齐驱?。。。。。
西北帮
中国的影视,永远绕不开一个地方,那就是西影,无论是八一还是长春。。。。
说过是京圈是电视剧的龙头,那么西北帮,别名又叫“导演人才基地”,或者“拿奖圈”。
因为中国电影,能拿到国际奖项不少,但基本都是出自西影这个基地。
在西影的面前,其它几家的电影厂,真的就是小弟弟的级别,因为它才扛把子。
因为西影走出来的人,都是牛逼的人物,比如导演行列里面的精英:
第四代导演中,谢飞的《香魂女》、《本命年》,分别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银熊奖;
吴天明的《老井》,将张艺谋捧成,中国第一个A类电影节影帝,《变脸》又让自己成为A类电影节最佳导演。
如果第四代导演,还不算厉害,那就是看看第五代导演,西影厂简直就是霸主。
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黄建新、李少红、孙周。。。。。。
凡是有点名气的第五代导演,基本都来自西影厂,这些人的作品,代表中国的大荧幕。
在三大国际A类 金狮奖、金熊奖、金棕榈奖 电影节上,可以说拿奖,拿到手软,
甚至多次还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尤其是张艺谋的作品,堪称半壁江山。
《红高粱》,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第一部获得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的华语电影。
《秀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两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至于说国内的,金鸡奖、华表奖、大众百花奖,可以说就像割韭菜一样,想拿就拿。
虽说这些老西影人,后来都是北京定居了,导致西影在九十年代到千禧年的时候没落了。
但是又冒出来一个王全安,文艺片拍的也是炉火纯青,算是接棒张艺谋等人,镇守西影的辉煌,《图雅的婚事》,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其它的第六代导演,如宁浩、贾樟柯、陆川等,都是从西影厂起步,可以说人杰地灵的西影,就是培养导演的地方。
中国西部武侠风,还有西部公路风,这些元素的武侠片和警匪片,皆来自大西北。
《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无人区》。。。皆出在西部这个比较荒凉的地方。
如果说导演的人才济济,那么编剧与作家,更加横行天下,因为这是导演作品的灵魂指引着。
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莫言、余华,哪个人名字不熟悉,哪个人物不是某个文学奖的得主?
再说说编剧, 《霸王别姬》、《活着》的编剧:芦苇,《菊豆》、《金陵十三钗》的编剧:刘恒。。。。。。
其实西北帮,有个最显着的特点,那就是导演+演员的思路,如:张艺谋+巩俐。。。。+N个谋女郎。
顾长卫+蒋雯丽+马思纯+。。。。。。 陈凯歌+陈红+。。。。。。。 王全安+余男+张雨绮+。。。。。。
采用的点线串联模式,一个人接着一个人的发展和引入,但是老底子,还是那几个大导演,其它的都是圈子边缘的,可以说是矩阵式发展模式。
貌似西北帮,不如京圈出名,但是要说单挑,京圈不是西北帮的对手,因为西北帮,玩的不是京圈那种土着文化,就是讲述家长里短的那点小事。
西北帮,可以说比较接地气的反映, 社会 的变革,时代的进步,从生活点滴,反映一个时代的画面,无论是《白鹿原》,还是《平凡的世界》还是《山海情》。。。
仔细品品,似乎比京圈的土着文化,有档次不?有内涵不?否则为啥这些西北圈的人,老是能拿各类的文学奖。。。。
目前电视剧上比较火的,西北帮的演员,如:闫妮、张嘉译、冯远征、窦骁、郭涛、凌潇肃等等演员,
虽然很厉害,但是他们距离西北帮的核心还是很远,顶多算是边缘的,只能说区域户籍代表人物。
但不算西北帮的主要人员,因为他们很大程度上,摇摆于京圈和西北帮之间,哪头都得罪不起。
东北派
无论说京圈,还是说西北帮,还是东北派,其实都是玩的都是文化属性。
比起前两个圈子,东北派,属于两人唱戏,一支独大的局面。
早年赵本山和潘长江,同样都是东北文化二人转走出来的,借助春晚的舞台。
爆红后,开始的影视剧创作,其实潘子,早年,也是拍了几部不错的电视剧。
反映的也都是东北的风土人情,效果还是不错的,比如:
《能人冯天贵》、《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
这几年,开始挣快钱了,不再玩什么文化了,直接玩脸了。。。。。
现在就生下独当一面的赵本山了,他的作品,就是东北派的代表,也是东北派的领军人物。
有句俗语:过了山海关,就找赵本山,只要进关,不是赵本山招待,就是拜见赵本山。
老赵的作品,除了乡村爱情系列,还有马大帅,同时还有电影的开拓,除了老赵发力,徒弟们也是多元发展,如:小沈阳、宋小宝、大鹏等,都有涉足电影拍摄。
但是这里面有个很大隐患,那就是老赵是核心,后面没有挑大梁的,这些弟子,都是吃赵本山这三个字的。
虽说东北的演员很多,秦岚、小宋佳、李冰冰、马苏、孙红雷等,但这些人,都是散户。
这些人,甚至都想扎入京圈,并不能像老赵一样的代表东北派的影视和人物。
沪 圈
因为有了京圈和西北帮,所以后来慢慢地有了所谓的沪圈,也可成为:南娱圈。
它的发源地,就是上海,背靠上海戏剧学院,还有更强大的上海经济资本,被人为的认定为沪圈,但总感觉似有似无的。
虽然诞生了很多的演员,如:孙俪,马伊琍,胡歌以及海清。。。。。。但感觉,是松松垮垮的。
没有江湖情,也无江湖道义,感觉就是钱与钱的关系,没啥凝聚力。
说是个圈,不如说是人为的,强行把的几个户籍是上海的演员,强加在一起,有点为京圈和西北帮凑数的嫌疑。
其它圈
港圈:就是那些土生土长的香港影视人, 张国荣,梅艳芳,周星驰、成龙、周润发等等。
这些影视人和出演的影视作品,对内地的影视,可以说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当初是对其敬仰,甚至很多人,跑到香港去发展。
随着内地的影视发展,港派的电影的掉落,慢慢的这些港圈的人,又跑到内地来发展和寻求合作,真的有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感觉。
六一班:这个不能算圈了,顶多算个私人聚会小团体,王菲为班长,成员包括那英,赵薇,李亚鹏等等。
这个圈子,主要是艺人的私人聚会,虽然涵盖了艺人,同样也有资本,但不过是 娱乐 性质大。
但是他们的背后,虽说影视资源不多,但是要说玩资本,这些人都是高手中的高手,串联了很多的商业大咖。
结语:其实无论哪个圈子,都是利益的共同体,西北帮的人,常年驻扎北京,和京圈的文化和资源,也是相互交流与重叠的。
话说京圈的不能得罪,那么西北帮的,更加惹不起,沪圈的,同时又是串联着这两个圈,都是圈中圈,圈内圈,并无明显的界限。
比如:传闻邓超和冯小刚不和,但是京圈的郑晓龙找邓超的老婆孙俪拍戏,到底是圈子重要,还是作品也就是钱重要?
只能说,没有永远的圈子,只有永远的利益,钱可以突破圈子,所以哪个圈都无所谓,重要的是钱。
话说,你们怎么看待这些圈子?欢迎留言与讨论。
附录: 豆瓣电影TOP250,43部华语电影入围,没有一部来自所谓的京圈,大部分为西北帮和港资的。
如:《霸王别姬》、《无间道》、《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活着》、《让子弹飞》、《春光乍泄》、《喜剧之王》。。。
‘叁’ 想做演员,得先从跑龙套做起吧,但是怎么去找那些试镜机会呢各大影视基地又有哪些
筹备中的剧组:一般在酒店进行筹备演员以及面试演员。
拍摄中剧组:一般是找到适合的演员之后,拉人到影视基地或者影视城进行取景拍摄。
剧组是制片人临时组建起来一个团队,没有固定办公场所,一般活动于住址活动于酒店,为了拍摄某个作品而临时搭建的各类人群,拍完解散。
如果你想成为某个剧组中一员,前提你得在剧组筹备中通过自己渠道和人脉,争取到机会。
例如演员。
剧组用演员是很多门槛的,资料得通过副导演,选角导演两个筛选,适合而且条件差不多才会通知试镜,不是见人就试镜。
你想进剧组或者接某个剧组的通告。
第一步,你找剧组筹备建组的酒店进行跑组投简历资料,或者你有渠道看到这个剧组发出的拍戏具体用人通告,然后投递资料。任何一个导演组都是按照拍戏进度和剧情要求来找相对应的演员,什么时候用人,用多久,用什么人,用人要求是什么?导演组根据需要在圈内发通告,圈内演员看到了通告之后,发资料或者到酒店跑组去争取机会去报名。
第二步,如果你简历资料在导演组那通过了,导演组会安排个时间,统一安排试镜,试镜通通过了,根据拍摄具体时间安排,然后进组拍摄。
很多新人或者外地演员想来北京跑演员,都是希望能够找到试镜的地方但是,北京没有所谓专门演员试镜地方或者免费试镜的公益活动以及机关组织
演员跑戏接戏主要靠自己手里积累的渠道和人脉门路。
1)/剧组需要演员——安排副导演找人——副导演在圈内发用人通告。
2)/演员——通过手里渠道看到通告——发资料或者跑组投资料——资料通过——安排试镜
无论在哪里跑龙套当演员,只有满足下面两个条件才能在这影视圈内有饭吃:
一:演员需要有接戏渠道和门路。
如果你想跑龙套当演员,没有接戏渠道和门路,即使你表演再什么专业优秀也没有用,你没有渠道和门路去接触到剧组和戏,也是没有用武之地。
当年北京跑龙套当演员日常接戏主要渠道:
1、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蹲点等戏。
(酒店筹备建组的剧组主要是找角色演员,通常圈内通告下去,让演员来投递资料)
三,自己手里有接戏渠道方式,例如一些正规从事影视演员人力方面的平台,北京有很多平台专门从事演员人力这方面,例如自建影协或者选角casting工作室之类,这些工作室主要专门负责与剧组和演员的对接,有些工作室是有业务服务于演员的,像如你北京跑演员没有接戏渠道门路,可以找我们小瓶子人力资源工作室,演员每天可以通过我们的通告信息服务平台接戏通告。
如你北京跑演员没有接戏通告渠道和门路,可微~~~*公/zh……*号:小瓶子人力资源工作室(北京专业提供演员,提供拍戏通告信息服务)
‘肆’ 四小只吖真名
《少年派2》是由贰零壹陆影视传媒有限公司、雷海观浪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西安电影制片厂、芒果TV出品,李少飞执导,张嘉益、闫妮、赵今麦、郭俊辰、姜冠南、韩沛颖领衔主演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四小只指的是林妙妙、钱三一、江天昊、邓小琪。林妙妙真名是赵今麦、钱三一真名是郭俊辰、江天昊真名是姜冠南、邓小琪真名是韩沛颖。该剧讲述了大学毕业在即,四位昔日同窗好友林妙妙、钱三一、江天昊、邓小琪在新的人生阶段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上演的全新故事。
‘伍’ 哪个电影制片厂最老
八一电影制片厂:1951年3月,以总政治部军事教育电影制片厂名义开始筹建,1952年8月1日正式建厂,命名为解放军电影制片厂,1956年更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
北影:1948年北平(今北京)解放,中国共产党接收了原国民党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制片厂,并从延安及东北抽调一批文艺工作骨干,于1949年4月20日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 同年10月1日改今名。
长春: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筹备实际上从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就开始了,当时起名叫东北电影公司,到1946年10月1日才正式命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
所以从建立时间来看长影最老其次是北影,八一电影制片厂最年轻
‘陆’ 曾经被誉为“北影厂三朵金花”,如今她们的生活状况怎样
说到”北影厂的三朵金花”,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谁,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刘晓庆、李秀明、张金玲,是最耀眼的女星,被誉为“北影厂三朵金花”,享誉全国。而今30年过去了,如今她们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
先说说张金玲老师,因为她是三朵花中最年长的,生于1951年,张金玲是话剧演员出身,23岁的时候参加了第一部电影,1975年重新拍摄的《渡江侦察记》,演智勇双全的刘队长,被广大观众认识,之后,她在《山村新人》、《希望》中,塑造的中国传统女性,贤淑大方,很受观众喜爱,1978年,她演到了大导演谢铁骊和陈怀恺(陈凯歌的爸爸)导演的历史大片《大河奔流》,这部电影众星云集,值得一提的是,张金玲在这部电影中,和李秀明相遇合作了。1994年,她与丈夫在北影厂门外,办起了一家公司,专营“大家宝”薯片。2000年,“大家宝”销售总额超过1亿元,畅销30多个大城市,李秀明和丈夫身家逾亿。他们育有一儿一女,后举家定居加拿大。而今李秀明过着相夫教子的普通家庭主妇生活,再也没有涉足影坛,将辉煌和惊艳留在了观众的记忆里。
‘柒’ 中国有哪些电影制片厂
上影,儿童制片厂
‘捌’ 湖北电影制片厂的作品
建厂以来,拍摄了大量的纪录片、科教片、电影故事片、电视剧,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其中故事片主要作品有《洪湖赤卫队》、《三峡情思》、《五(二班)》、《升官记》、《世纪之梦》等十余部。其中《升官记》荣获文化部优秀戏曲片奖;《五(二)班》荣获国家教委优秀教育故事片奖;《世纪之梦》被中宣部定为向国庆50周年献礼的10部优秀故事片之一,并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和优秀编剧奖、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摄制纪录片100余部集,电视剧400余部集。其中8集电视剧《台湾黑猫旅社》创造了全国录像带发行量最高纪录,并荣获录像带评比最高奖。《家在三峡》荣获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和第十六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同船共渡》荣获第十七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女子大一个家》荣获第二十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电影科教片《农村改水》获国家第九届华表奖和神衣奖。2003年拍摄的故事片《春天关不住》和2004年为建国55周年献礼大型纪录片《千秋三峡》获得广电总局的好评。2008年拍摄的科教片《淡水小龙虾养殖》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科教片奖,2010年拍摄的科教片《虾蟹混养技术》获第十四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科教片提名奖。
‘玖’ 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的现状
作为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儿影厂每年的预算和任务都是国家定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拨款拍片的老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中国电影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儿童片由于题材的限制而受到经济的阻碍。但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有很大一批热情执着的电影工作者每年都召开儿童电影年会,研究儿童电影的创作和发行问题,努力为孩子们生产电影。
1999年,儿影厂和北影厂等8家单位合并成立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儿影厂的所有员工被打散分到了中影集团的各个部门,儿影厂的生产任务也转而由集团下属的第三制片公司承担。2005年,在第三制片公司的基础上,中影动画产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专攻动画片生产。而一直以生产儿童故事片为主的儿影厂,只剩下“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这块金字招牌仍作为出品单位得以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而儿童电影的生产也从“计划”被推进了“市场”。
并入中影后,一部电影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整合资源,儿童电影的天地应该更大了。但是,随着老人一拨拨地转行和退休,专门从事儿童电影的人越来越少,而儿童片不卖座的尴尬也很难吸引新鲜力量的进入。1982年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儿影厂的冯小宁导演说,“每个真正从事过儿童电影创作的人都会知道,拍儿童片有多艰难。”中影集团副总、儿影厂厂长江平也表示,“儿童电影是在艰难和坚强中生存,儿童电影的创作者凭的就是一份责任,希望让中国的孩子看到自己民族的电影。”
由于没有专门的工作团队,儿童片生产实行了项目制,每个环节都得动用集团内外各种力量。从策划到立项,从搭班子到拍摄,从宣传到发行,中影集团副总、儿影厂厂长江平几乎都亲力亲为,每天工作到夜里十一二点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2011年,三个儿童片剧组同时在外地拍摄,江平就把办公室当做了指挥中心,每天用短信、电话遥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