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微电影集 » 大霓虹小电影

大霓虹小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2-06 18:30:38

① 霓虹灯下的哨兵观后感

这是一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武警上海市总队、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拍摄的影片。描写了林虻虻、柴大喜、皮向峰等几名80后年轻人怀揣着各自的理想来到大上海的武警总队三中队服役。林虻虻出生于普通人家,攻读大学三年后为选择新的追求,也为躲避女友,弃笔从戎;柴大喜来自农村,贫寒的家境让他具备了朴实的性格;皮向峰从小娇生惯养,是个富家子弟,按照父母到部队接受锻炼的要求来到部队。三个小伙子被分到了同一个班,友情与爱情、竞争与矛盾、误会与感动,让整个剧情跌宕起伏。
这一部电影令我很感动,拍出了当兵人的辛苦,以及为维护大上海一方平安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感。影片一开始就讲述了许多士兵在雨天里跑步,个个跑得气喘吁吁。他们特别坚强,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每天都要接受严格艰苦的训练,有时半夜三更还要爬起来去跑步。为什么呢?我想:那是他们的理想和责任所决定的。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没有坚强的意志,怎么来保卫我们的城市安全呢?他们有着严格的纪律,没有周末放假,如果要和父母会面,也必须先到军方去通报一声,才可以见自己的亲弧工岗继瞢荒哥维工哩人,更多的时候他们是通过书信向亲人表达一下自己的相思之情。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时候遇到点困难,可以随时向父母、老师寻求帮助,和他们相比那是多么地幸福啊!活着就要有理想,为了理想去奋斗努力,任何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的。我要向他们学习,学习霓虹灯下新哨兵们顽强的精神,把它用在学习上,以至于今后的工作生活上。
这两部电影虽然描述的时代不同了,可“好八连”的精神却是永远不变的。
参考资料:..com/question/82683784.html?si=2

② 霓虹灯下的新哨兵观后感

《霓虹灯下的新哨兵》观后感

今天,我和爸爸在网上观看了《霓虹灯下的新哨兵》这部电影,使我深受触动。

剧中讲了林虻虻、柴大喜、皮向峰等几名年轻人怀揣着各自的理想来到大上海武警总队三中队服役。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让他们性格不一。林虻虻出生于普通人家,读大学三年后为选择新的追求,来到部队;柴大喜来自农村,贫寒的家境让他具备了朴实的性格,对大都市的生活充满向往;皮向锋从小娇生惯养,是个富家子弟,按照父母到部队接受锻炼、磨练心志的要求来到部队。三个年轻人被分到了同一个班,通过部队开展的争“红五星”活动,他们刻苦训练,勤奋工作,展示自我,不断进步成长。同时,林虻虻的朋友祝小倩为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也来到上海。皮向峰的母亲因想经常见到儿子,也来上海开了一间酒吧。巧的是,祝小倩在找工作时,来到了皮向峰母亲的酒吧唱歌。班长、排长不同带兵理念的摩擦,现代化的警营环境和多姿多彩的警营生活,友情与亲情、竞争与矛盾、误会与感动,让整个剧情跌宕起伏,独辟蹊径,引人入胜。故事的高潮是部队在执行一次重大的抢险任务中,以三个战士为代表的新时期武警官兵,用他们的英勇无畏,胜利完成了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实践了忠诚卫士的誓言。

这部取材于大都市武警官兵现实生活的一部励志故事片,以大城市中的小哨兵,小哨兵的大情怀,生动地表现了现在的年轻人在大上海警营中成长的心路历程。

我觉得,这部令人热血澎湃的电影刻画了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身处国际化繁华大都市,作为霓虹灯下哨兵的传人,担负着保卫上海市党政机关等重要目标安全任务,他们有“听党指挥意志坚,艰苦奋斗永不忘,身居闹市不染尘,甘当人民勤务兵”的意志品格,他们肩负着军人的艰巨使命,却有着激情,他们有独特的个性、思想、困惑,也有有理想和有追求。他们的青春和梦想真实感人,让人激情澎湃,每一个细节都荡漾着强烈的男子汉气息。影片揭秘了警营日常生活以及军事训练等细节,他们是新新人类的独特代表,他们是可爱、热血刚阳的新哨兵接班人!

看完了电影,该想一想自己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像他们一样,有自己独特的理想和追求,不断超越自己,并为那个梦想付出、坚持和奋斗。有一句话说得好,“超越梦想,不是梦想”,言下之意是说,只要努力,都会出成果!所以,我们要把握机会,努力地好好干!

《霓虹灯下新哨兵》————观后感
今天是1月19日,也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今天我们全校要到西郊白联4楼去看电影,所以我起来的特别早,昨天晚上我很早就睡觉了,可是却睡不着,也特别兴奋。心里想快点看到这两部电影,这两部电影给我留下了许多悬念,让我来思考。在看电影之前。 一到那里,我就非常兴奋得找着自己的同学,一起谈论今天看什么电影。那时候的我真想进电影院一看究竟。不一会儿,老师也出现了。叫我们排好对整齐的进去。
哇赛,好漂亮啊!看得我目瞪口呆,张大了嘴,真是浩大的电影屏幕啊!我们马上寻找到了位子,坐了下来,又开始谈论,窃窃私语。大概九点钟的时候全场的灯光都息灭了。哇!电影终于开始了也!藏在我心中的迷惑就要被揭开了,好紧张。我们先看的是《霓虹灯下新哨兵》,然后看的是《叶问》。其中最让我感动得是《霓虹灯下新哨兵》。 这一部电影使我很感动,拍出了当兵的人的辛苦与艰辛。影片一开始就讲述了许多并在一次下雨天里跑步,跑得气喘吁吁,其中有一个人跑了最后一名,但是到影片结束,这个人确保送到了警校。还有一个人,他叫牛虻虻。他的理想是做一名警察,不惜放弃读大学的机会,而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劝告去当了兵。当兵的人特别的坚强,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每天都要接受严格训练,有时半夜三更还要爬起来去跑步,才想象我们现在,衣食无忧,我们还有周末可以休息,基本上可以天天见到自己的父母,再看看当兵的,他们没有周末可以放假,更不可能天天看到父母。如果父母想看自己的孩子,必须先到军方去通报一声,才可以见自己的亲人。当兵的人就只能给亲人写信。这一种艰苦的感觉我们从未感受过,不仅让我想起了一句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啊!这两句诗是李白的《静夜思》。这两句是充分表达了官兵们的思乡之情,也可以知道他们是多么的想见他们的亲人。其中他们的班长我认为他只是一个烂好人,士兵们对他的印象并不是很好,但是他却在背后帮他的士兵与家人做调解工作。虽然表面上冷冷清清的,训练士兵上也非常的严厉,其实他是很关心士兵的,我觉得他是刀子嘴豆腐心,嘴上说话不好听,却在背地里关心士兵。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当好一个官兵,需要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与艰辛。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要去实现他,这样你才会没有终生的遗憾。
这一次看电影让我学习了很多,也知道了很多,如果让我们与士兵来比较,我觉得是小巫见大巫,微不足道。

观《霓虹灯下新哨兵》有感

今天,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新摄影片《霓虹灯下新哨兵》,让观众观赏到艺术家们立足一个“新”字,以新的人物、新的风貌,塑造一个新的群体,一座新的军营,唱出了对于新时代军人的一曲新的颂歌。
林虻虻、皮向锋、张班长,这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三位人物。他们中,一个是放弃了大学生活,怀着当将军、指挥千军万马的理想而入伍的士兵;一个是曾经娇生惯养、沉溺在电子游戏中不能自拔,却被父亲逼来参军的网游;一个则是年近三十的班长、信奉带兵只有一个字“严”的老兵。林虻虻志存高远,思想活跃,特立独行,难以管束;皮向锋浑浑噩噩,吃不了苦,受不了屈,与军营生活格格不入;班长坚持原则,一丝不苟,思想方法简单,似乎“不近人情”。

矛盾冲突不可避免,意外事件不断出现。先是深夜五公里急行军,皮向锋拖了后腿,致使全班排名倒数第一,丢了“流动红旗”。接着又是林虻虻公然质疑惯常的毛巾摆法,挑战班长的领导权威。不久又发生皮向锋追拿逃犯,却擅离岗哨;林虻虻因思想走神而忘记射击等事件。最严重的事件发生在皮向锋的“失踪”上。在班长批评后,他竟然私自偷跑出了军营。

表面看来,这些都是琐屑小事;但实际上,它却事关重大,是滴水之中可见太阳。

它告诉我们,“新哨兵”不同以往。帮助他们成长,需要新的思维与营养。他们与老前辈有显着的区别。他们来到军营,并非只为寻找个人的生活出路,而是履行公民的义务,带着强烈的个性与理想。他们有弱点,但有文化,有知识,思想解放,敢为人先,有一股蓬勃的朝气。弱点不能掩盖他们的优长,错误不能抹煞他们的功绩。因而,在军营生活的磨砺下,我们看到了他们的闪光。皮向锋勇斗歹徒,被群众称为英雄;林虻虻为军事训练设计出了新的方法与程序,为部队信息化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即使是较为传统的柴大喜,也得到了新的学习深造的机会,将迈出新的人生步伐。军营之于他们,不仅是百炼成钢的熔炉,也是实现个人理想、展现智慧才华的园地与平台。

张班长这一形象写得深,写得活,令人感动,耐人寻味。他不像林虻虻、皮向锋他们那么“新”,但也不像我们银幕原有的类似人物那样“旧”。他的特点与魅力恰恰在于“旧”中有“新”,在由“旧”而“新”的转变之中。

作品开始时,他那么简单地批评战士,那么严苛地对待部下,我们并不以为然,一味只强调五公里行军训练,也似乎确实有点僵化。但随着他表态决不放弃一个战士、以身作则勇攀高楼、抛弃成见推荐林虻虻进入警校深造以及祝小倩说出的他为沟通林虻虻父子隔阂所做的不懈努力,我们为之而感动。还有什么比这更可亲可敬的呢?他严格要求战士,为的是集体的荣誉与完成神圣的使命。他的观念、方法,固然有许多旧的烙印;但一旦有所认识,他便能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艺术家赋予角色承上启下,与时俱进的主题定位,影片以高度的真实感,以血肉丰富的动人描写完成了这一使命。

与诸多大投入的巨片相比,《霓虹灯下新哨兵》只能算是一部小投入、小制作的影片。“小”而有戏,“小”而有味,尤其值得称道。它的“戏”在写出了新人新貌新军营;它的“味”在既写出了新人的成长,又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闪光。艺术家去粗取精,去芜存纯,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为我们描画出了一朵动人的小花。

③ 霓虹灯下的新哨兵 电影观后感

40多年前,我们曾经为影片《霓虹灯下的哨兵》所感奋,所激动。40年后的今天,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新摄影片《霓虹灯下新哨兵》,让观众观赏到艺术家们立足一个“新”字,以新的人物、新的风貌,塑造一个新的群体,一座新的军营,唱出了对于新时代军人的一曲新的颂歌。
林虻虻、皮向锋、张班长,这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三位人物。他们中,一个是放弃了大学生活,怀着当将军、指挥千军万马的理想而入伍的士兵;一个是曾经娇生惯养、沉溺在电子游戏中不能自拔,却被父亲逼来参军的网游;一个则是年近三十的班长、信奉带兵只有一个字“严”的老兵。林虻虻志存高远,思想活跃,特立独行,难以管束;皮向锋浑浑噩噩,吃不了苦,受不了屈,与军营生活格格不入;班长坚持原则,一丝不苟,思想方法简单,似乎“不近人情”。

矛盾冲突不可避免,意外事件不断出现。先是深夜五公里急行军,皮向锋拖了后腿,致使全班排名倒数第一,丢了“流动红旗”。接着又是林虻虻公然质疑惯常的毛巾摆法,挑战班长的领导权威。不久又发生皮向锋追拿逃犯,却擅离岗哨;林虻虻因思想走神而忘记射击等事件。最严重的事件发生在皮向锋的“失踪”上。在班长批评后,他竟然私自偷跑出了军营。

表面看来,这些都是琐屑小事;但实际上,它却事关重大,是滴水之中可见太阳。

它告诉我们,“新哨兵”不同以往。帮助他们成长,需要新的思维与营养。他们与老前辈有显着的区别。他们来到军营,并非只为寻找个人的生活出路,而是履行公民的义务,带着强烈的个性与理想。他们有弱点,但有文化,有知识,思想解放,敢为人先,有一股蓬勃的朝气。弱点不能掩盖他们的优长,错误不能抹煞他们的功绩。因而,在军营生活的磨砺下,我们看到了他们的闪光。皮向锋勇斗歹徒,被群众称为英雄;林虻虻为军事训练设计出了新的方法与程序,为部队信息化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即使是较为传统的柴大喜,也得到了新的学习深造的机会,将迈出新的人生步伐。军营之于他们,不仅是百炼成钢的熔炉,也是实现个人理想、展现智慧才华的园地与平台。

张班长这一形象写得深,写得活,令人感动,耐人寻味。他不像林虻虻、皮向锋他们那么“新”,但也不像我们银幕原有的类似人物那样“旧”。他的特点与魅力恰恰在于“旧”中有“新”,在由“旧”而“新”的转变之中。

作品开始时,他那么简单地批评战士,那么严苛地对待部下,我们并不以为然,一味只强调五公里行军训练,也似乎确实有点僵化。但随着他表态决不放弃一个战士、以身作则勇攀高楼、抛弃成见推荐林虻虻进入警校深造以及祝小倩说出的他为沟通林虻虻父子隔阂所做的不懈努力,我们为之而感动。还有什么比这更可亲可敬的呢?他严格要求战士,为的是集体的荣誉与完成神圣的使命。他的观念、方法,固然有许多旧的烙印;但一旦有所认识,他便能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艺术家赋予角色承上启下,与时俱进的主题定位,影片以高度的真实感,以血肉丰富的动人描写完成了这一使命。

与诸多大投入的巨片相比,《霓虹灯下新哨兵》只能算是一部小投入、小制作的影片。“小”而有戏,“小”而有味,尤其值得称道。它的“戏”在写出了新人新貌新军营;它的“味”在既写出了新人的成长,又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闪光。艺术家去粗取精,去芜存纯,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为我们描画出了一朵动人的小花。

④ 《霓虹灯下的哨兵》主要运用了什么电影手法

《霓虹灯下的哨兵》采用了分场制,大大拓展了时空的表现范围。它还大胆地采用了电影中的“闪回”手法,如第七场中童妈妈与周老伯的回忆:解放前英美列强称霸上海的历史,童阿大与敌人搏斗最后壮烈牺牲的场面。还有“画外音”手法,如第七场陈喜读信时春妮的声音。以及“镜头切换”的手法,如第八场从“花店门口”到“医院走廊”的几次暗转。这些手法使剧作的时空转换变得灵活而快捷,加强了舞台的表现力。

⑤ 跪求霓虹灯下新哨兵 的观后感

这部影片,总的感觉是色彩明快,节奏紧凑,线索清楚,演员的表演自然到位。从这个角度说,影片是基本成功的。我认为导演头脑比较清楚,在对影片的整体把握上是不错的。

正如大家已经知道的,影片是围绕三条线索展开的:战友关系、上下关系和男女关系。我认为表现最为成功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战友关系。战友关系主要是通过城市兵皮向峰的成长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与农村兵柴大喜的冲突,他与弃学从戎的林虻虻的互动来表现的。这一段真实可信,内容丰满,生活气息浓厚,观赏性强。

上下关系我认为是最有可能把影片推向深入的一个环节。影片中对这一段的表现主要是围绕班长张毅与以林虻虻和皮向峰为代表的、新一代具有现代思维、不满足于现状、力图创新和变革的士兵在训练方法、一些生活细节上的冲突展开的。张毅是位优秀的班长,在bu 队多年,深受bu 队优良传统的熏陶,带出了不少好兵。因此,他对bu 队固有的一套训练方法、评价标准和生活纪律极其推崇。而林和皮二人,年轻,有活力,思想活跃,对班长的许多做法不满意,有很多新想法,这就形成了冲突。一支迈向现代化的jun 队,在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面对的是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士兵,应当怎样去管理和训练,怎样让他们在这个大熔炉里受到锤炼,体验到责任和荣誉,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主题。但是,我不得不说,导演在细节的把握上是有欠缺的,这条线索表现得重举轻放、虎头蛇尾,展示了矛盾,却没能让解决矛盾的过程变成挖掘和引导主题走向深入的过程。这一点非常可惜。

我觉的现在要观后感的基本上都是长宁的吧
娄山,延西都去看的
一步破电影我还写800字

⑥ 霓虹灯下的新哨兵观后感怎么写

为向改革开放30周年献礼,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武警上海市总队、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一部反映80后武警官兵故事的青春励志电影《霓虹灯下新哨兵》于6月27日在上海开机后,现正在上海紧张的拍摄,如今拍摄进度已经过半,进入白热化冲刺阶段,主创人员在上海罕见的高温酷暑之下,为打造新一代武警官兵形象努力,这部号称时尚版“士兵突击”的电影将会在奥运会之后与观众见面。
这部《霓虹灯下新哨兵》绝对不是《霓虹灯下的哨兵》简单的翻拍,而是以武警上海市总队官兵为原型,对新一代哨兵做出全新的注解。该片本着大“上海的小哨兵,小哨兵的大情怀”的主线,刻划了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身处国际化繁华大都市,作为霓虹灯下哨兵的传人,担负着保卫上海市党政机关、重要目标安全任务,他们有“听党指挥意志坚,艰苦奋斗永不忘,身居闹市不染尘,甘当人民勤务兵”的意志品格,他们肩负着军人的艰巨使命,却有着滚烫跳跃的青春激情,他们有独特的个性、思想、矛盾、困惑,有理想和有追求。他们的青春和梦想真实感人,让人激情澎湃,每一个细节都荡漾着浓烈的男子汉气息。影片揭秘了警营日常生活以及军事训练等细节,他们在喧嚣中独守清贫与孤寂,是新新人类的独特代表,他们是浪漫、可爱、热血阳刚的新哨兵接班人!
导演张玉中气质很儒雅,从来慢条斯理,在现场从不发脾气,他是兰州大学中文戏毕业的高材生,因此文笔很好,很受广大宣传策划欢迎。接拍《霓虹灯下新哨兵》经历了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拿到这个剧本就在想如何加强故事性的问题,因为原来一直在走老哨兵的路子,把戏里某个人说成老哨兵的后代,但其实很难有其直接的联系,老哨兵和新哨兵这两支部队很难有直接关系,想要脱开模仿的程度,旧瓶装新酒也很难,因为“老哨兵”的影片已经走到了极致,无论是时势造英雄也好,先入为主也好,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因此要“新瓶装新酒”,新在哪里?
故事出新,支撑一个影片的基础还是故事,故事人物在里面的张力吸引观众去看,导演希望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量增强它的故事性,毕竟观众才是第一位的。形式出新,所谓的形式和内容是要匹配的,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而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是让你感觉不到形式的痕迹。他在跟摄影师谈的时候,谈到就是要寻求一种最好表现故事的形式: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新时代,繁华都市的感觉,体现“大上海小哨兵,小哨兵大情怀”的内涵。我们就像把这个军营戏拍的青春时尚现代唯美,离老百姓更近。其实拍戏总是一个减分的过程,完美作品只是美好心愿,导演总是求上得中,求中得下,这是必然的结果。要彻底从那些传统的形式中跳出来,做一部清新的青春励志电影。这部电影是给年轻人拍的,给年轻人看的,没有那么多大道理讲,所有的教育意义都蕴含在青春偶像、精彩的动作戏,都市言情里面,因为他们是一支特殊的队伍,是要讲80后90后成长的心路历程的电影,他们不是神是人,但他们又不是普通人,他们又年轻人的激情、朝气、困惑、迷茫,但所有这些都不是放肆的是受约束的,普通士兵和大上海,正是这样一种不对称的,错位的关系才显现得更有张力,更反叛。其实好莱坞的大片都是主旋律,只是表现形式会不同,比如正在上映的《全名超人夸比克》首先片中把他设计成一个“坏男孩”的形象,然后再一点点改变,最后成为全民公认的英雄,殊途同归,这样的描写更加真是让人信服。其实做这样一个戏还有一个重大意义:因为八一厂老是在拍大片,拍《大决战》《大转折》这几年又拍《太行山上》《我的长征》《八月一日》,明振江厂长一直想做一个现代军事题材的戏,想从革命历史题材里走出来,想从大的故事里走出来,走进普通小人物心里,走近一个普通士兵,正好有这个题材,它是个现代戏,没有战争历史背景的约束,而且又在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个特殊时期,关于80后90后的成长这是一个国家的话题。
影片里的人物同样是这样,所有的人物都有缺点,都个性鲜明,他的优点同样是他的缺点。其实通过这次地震对80后90后有了全新的理解,以前我们总是以斥责的眼光来挑剔他们:他们忘本、自我、前卫,但地震的时候,无论是冲锋在前线的战士和志愿者,还是在网上在各个层次的捐赠者们,他们大多数都是80后90后,你能说他们不爱国吗?你能说他们没有激情吗?你能说他们忘本吗?同样的黄皮肤黑眼睛同样的中国心,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而他们身上的优点却被我们忽视了,他们聪明、成熟、有前瞻性、情商高,这个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无法比拟的,有时代的因素在里面,也有人的因素在里面。
影片中的三个兵:大学生兵、农村兵、富家子弟兵,他们代表了一群人,他们绝不因循守旧,他们另类、自我——他们具有80后90后的所有特质,他们的理念和军队的纪律价值观有冲突碰撞,他们在这样一种矛盾的环境中如何成长,如何完成一个质的飞跃。创作的队伍决定了作品的素质,演员班底必须对军人有根本的理解,他们的素质、军事动作、当兵的经验对他们的表现很关键。郑昊是有十年的兵龄的,陈思成虽然是地方演员,确是经过《士兵突击》的打磨的,吴昱翰是北京军区的,徐佳和徐洪浩是南京军区的。5个战士演员也是万里挑一的,从身材、外形、性格、思想上都各具特点,演员们自己评价这5个战士演员说他们每个人都独立可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所有的演员我也不管他们的年龄如何,我只需要知道他们对这个片子的理解是到位的,创作态度是端正的,希望拉出来的演员班底是不俗的,创作上我讲究个性化,鼓励他们都要有创作激情,所有的演员都是第一次合作,我们在选择演员上没有私心,绝对需要他符合规定情景的,符合人物性格。陈思成聪明、有激情、活跃、创作态度积极,也能吃苦,即便我们在隧道里拍一天浑身湿透,他也不会有怨言。郑昊是个老兵,在生活中他就是一个很有凝聚力很有号召力的人物,相当的严谨认真,每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要琢磨再三思考再三,很用脑思考的一个演员。徐佳是在戏里演一个农村兵,我们要的是他那个五大三粗的形象,比较本真,他自己发明了一口山东河南话用在戏里角色的身上,他出生在新疆,工作在南京年纪轻,经历复杂,本人看似木纳,其实非常聪明,善于思考。吴昱翰生活中就是典型80后的感觉,来见剧组那天就穿着个拖鞋大裤衩就来了,我就要他这种感觉,演员的本色很重要,越接近角色越生活。徐洪浩出演过很多军事题材的戏,他在这里面戏份不重,是个“和事佬”有政策水平,比较说教,而他本人在生活中是一个很认真的人,有激情,不满足于现状,非常有个性特点。

⑦ 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影片评价

本片根据沈西蒙同名话剧改编。影片以对敌特斗争的线索处理为背景,将镜头对准部队内部的思想斗争,将陈喜事件、童阿男事件、赵大大事件等多组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主题,表现出建国初特定历史转折时期复杂的城市生活状况,同时也适应了当时进行广泛思想教育的需要。
在基本保持话剧原作风格的前提下,影片较好地处理了人物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描绘了解放军某连指战员及形形色色的各阶层人物,又成功塑造了几个有情趣、有特色的形象,如鲁大成、陈喜等,尤其是春妮这个角色,她用画外音读出的写给丈夫陈喜的信催人泪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影片将话剧中两条并置的情节线作了调整,把对敌特斗争的线索处理为背景,将镜头主要对准部队内部的思想斗争。将陈喜事件、童阿男事件、赵大大事件等多组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主题。
尽管影片在表演、布景、机位及其运动等方面,都留有明显的舞台痕迹,但《霓虹灯下的哨兵》仍然是这类由现代话剧改编成的影片中比较成功的一部。
这一方面得益于剧中多层面的矛盾设置,更主要的是,影片中的几个有情趣、有特色的人物,如连长鲁大成、三排长陈喜、班长赵大大、新战士童阿男,尤其是陶玉玲饰演的春妮,纯朴真挚,她用画外音读出的写给丈夫陈喜的信更是催人泪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从报纸传媒铺天盖地的宣传,到话剧演出的长盛不衰,再到电影上映后的好评如潮,《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成功并非偶然。
作为一部严格遵守十七年主流电影现实主义美学法则的作品,它的经典化过程不仅有赖于革命领袖意志与政治威望的“借力”,更重要的是,它编织出的符码结构几乎完整地对应了特定时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乃至经济生活的多重意识形态欲求,也因此成为承载彼时政治工具论的典型美学容器。

⑧ 电影《霓虹灯下新哨兵》他们站哨的地方是大上海哪里

南京路啊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589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562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544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263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281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931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244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670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676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