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文化
㈠ 法国和美国电影文化差异拜托了各位 谢谢
法国电影特点: 轻松,愉快,画面漂亮,配乐优美,剪接轻快,语言诙谐,充分体现着人文主义之美和浪漫气息。但,比较注重细节,语言有时过于琐碎,题材多数描写或表现的的草根或小民的一颦一笑,说好听了是接近生活,还原生活,歌颂生活;说不好听了,有些小家子气。 美国电影特点: 一看就是有着大山大河的国家拍的片子,气势恢弘,场景辽阔,加上现在美国电影很爱配音域宽广、动态范围大的多声道交响乐,让人在看片的同时,随着剧情的深入而心潮澎湃。体现小家、小我或人文情感的片子也不少,都比较会煽情,同时在潜移默化地传诵着上帝呀、美利坚呀、家庭关爱呀、人性呀,等等,等等。在美国开会逗留期间和朋友也和美国百姓有所接触。多数美国百姓很善良、很nice、很平和,社会很和谐。
㈡ 什么叫好莱坞电影里要传播的“美国精神”
好莱坞电影几乎从来都有“美国精神”的精彩注脚,在人物想象塑造方面则更是如此。在卓别林的着名无声电影《淘金记》中,流浪汉夏尔洛个人主义的积极进取、追求成功、自我实现的精神,同时具备普通人价值观与人生哲学,这就是银幕上较早体现“美国精神”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
《史崔特先生》中的史崔特,以他的老迈之躯,驾驶着改装的车,历尽千辛万苦实现自己的目标,其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正是新教精神的集中阐释。《海底总动员》中,通过父亲马琳克服千辛万苦寻找他的孩子尼莫的经历,讲述了小丑鱼父子之情,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勇敢的、永不放弃的寻找孩子的温情故事。《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坚信自己的无辜,通过种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来争取自由,这样的勇气正是美国精神的绝佳体现。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经登载2000年美国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的这样说法:“美国是独裁者的最大敌人,而好莱坞很可能被证明是这个国家最强大的武器之一。”
书中的话:“美国电影是美国国家安全霸权的重要载体之一。将国家公务员英雄人物化,把国家神圣化,把官方定义的、美国集体想象的威胁形象化……所有这一切都宣扬了这样一种观点:美国是神奇的、不可战胜的。政治、国家战略和电影业相互交织在一起,这就是美国国家权力的独特性质所在”
㈢ 如何理解好莱坞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价值输出
作为美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好莱坞电影不仅体现了鲜明的美国文化色彩,而且还蕴涵着以美国文化方式表现出来的,极具时代性和普泛性,且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其中主要包括“美国梦”、个人英雄主义、宗教文化和普世主义等。本文将通过对美国好莱坞部分影片的详细解读,试对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国文化价值观进行深入阐释,以期对好莱坞电影和美国文化价值观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美国主流价值观溯源和构建
美国,当初仅仅是英国的一块殖民地,却在短短的几百年岁月中从建立到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人将其成功的原因归结于文化的优越性。追本溯源,美国主流价值观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一统天下的清教文化(Puritan Culture)。早期的美国精神是对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机会平等、劳动致富的信仰和推崇。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美国的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移民文化也就诞生了。在美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及其大熔炉般宽容的理念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在美国处于上升时期的历史阶段,这一表现尤为明显。美国传统的主流价值观,指的是“民主政体、自由原则、个人主义。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关于人的政治、文化权利和种种价值观等等”。在美国占主导的文化是白人的文化传统,也即“WASP”文化(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Culture,盎格鲁——撒克逊白人的新教文化)。美国的主流文化其实就是“基督教、资本主义和民主的特别混合物”①。源自基督精神的理性原则及对个人自主的追求的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成了美国思想的起点和归宿,构成美国文化的精髓。而“美国梦”是足以支撑起美国人奋斗中的失落与迷惘的力量,它不仅仅指人生中最渴望追求的一种美好事物,更意味着一种崇高的信仰和价值观。宗教是影响美国人信念、态度和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它深深支配着美国人的政治、文化以及家庭生活。西化的普世主义在美国文化的传播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使美国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得以在全世界范围传播。以上构建了美国文化价值观的综合体系。
二、美国主流价值观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体现
作为宣扬美国文化价值观的载体,无论电影工业如何发展,好莱坞电影中所体现的美国文化色彩不会改变。好莱坞电影坚守的文化价值体系在一部又一部电影作品中传承发展。
(一)“美国梦”(American Dream)
“美国梦”是一个在特定时期出现的特定术语,其产生和发展与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大量欧洲人前往美洲探险殖民,当17世纪第一批移民登上美洲大陆之日起,“新世界”便被赋予了一种梦想的色彩,任何人都有权利开垦占有,他们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克服了巨大困难,幸存下来的都是一些异常能干、勇敢、有进取精神的人。正是这些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促成了“美国梦”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美国梦”是指“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家理想;从狭义来看,“美国梦”是指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站在普通大众的角度,“美国梦”也可以是和成功、幸福联系在一起的一切具体目标——享受高等教育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一群可爱的孩子,拥有昂贵的汽车和豪华的住宅,等等。“美国梦”实际上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人们常把好莱坞称作“梦工厂”(DreamWorks),许多好莱坞的电影就是将“美国梦”作为主题,它们揭示了普通人、动物甚至是卡通形象依靠个人奋斗而取得成功的故事。虽然叙事角度不尽相同,但都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塑造反映了“美国梦”的理念。美国文化中特别强调机会平等而并非结果的平等,强调政治权利的平等而不是经济结果的平等。正因为这样,无数普通人才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这一理念在《阿甘正传》中得到了充分反映。电影成功塑造了阿甘这一经典形象,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一个低能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常人都难以企及的成功。正如电影的一句经典台词所说的那样:“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糖,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电影的开始和结束都用一片飘飞的羽毛来象征命运的无常,然而主人公的经历却告诉我们不要向命运低头,任何人都有机会成功。人物和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影片恰到好处地宣扬了“美国梦”的理念,体现了命运给每个人均等机会的文化内涵。
(二)个人英雄主义(Heroism)
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它所包含的独立奋斗、开拓进取精神成为美国人的生命基调,同时也是美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英雄是个人主义的化身,英雄主义是个人主义的一种形式。英雄主义其实是来源于我们对于自身的生存环境、人文理念的忧虑和恐惧。当个人自由被束缚、个人利益遭到损害,对权威、灾难的抗争随之爆发,英雄便顺应而生。在美国文化里,个人英雄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渴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别人认同,渴望自己受到关注,以自我为中心。个人能力的最大限度发挥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最好体现。②
“英雄就是超越自我,在杰出的行动中证明他们的勇气、才智和领导才能。”③美国电影中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模式是单枪匹马拯救国家、人民于危难之中,在排除万难的过程中得到成长,找寻到自我的价值。其英雄人物的典型特征为:(1)拥有绝对强壮的身体或者强大的特异功能;(2)拥有卓越的聪明才智、冷静的头脑和超强的意志力;(3)拥有完美男性或女性的所有优点,并且多数英雄都是与美国政府抗争的斗士。从1939年的《关山飞度》中灵果一个人拖住一群阿巴虚人,使得驿车里的人得救,到《终结者》中来自未来,组织核战争的机器人,好莱坞电影人给现代英雄神话披上一层传统的、简单的、普遍性的崇高思想外衣。 (三)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美国人的宗教信仰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其中,绝大多数的美国白人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天主教,非洲裔的黑人则主要信仰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巫术。作为主流价值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督教是大多数美国人信仰的宗教,上帝在他们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在19世纪20年代,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就说过:“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基督教对其国民的灵魂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在美国,宗教对法律和社会舆论产生不了多大影响,但是宗教支配社会风貌,并且通过家庭生活而控制国家。”宗教信仰通过影响美国人的信念、态度和行为支配着美国人的政治、文化以及家庭生活。
大部分美国人认为,美国是上帝选择的一个特殊国度,美国人对全人类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责任,要负责把世界上所有人从苦海当中拯救出来。这种思想深深扎根于美国白人文化中,影响着美国社会大众对外部世界的看法。电影《阿甘正传》蕴涵的宗教意识十分丰富。在影片当中,带有宗教色彩的桥段有很多,比如在珍妮遭受家庭暴力的时候,她拉着阿甘向上帝做祈祷,祈求上帝给她一双翅膀帮她逃离现在的痛苦;阿甘刚开始捕虾的生活时,总是一无所获,丹中尉提醒他可以去教堂祈祷,等等。
(四)普世主义(Universalism)
普世主义起源于欧洲,作为哲学上的一个分支,它强调普遍的事实能够被发现且被理解;在伦理上,普世性就是指能够应用在所有人身上的价值观或事物。美国的普世主义价值观是建立在继承欧洲普世主义的基础上的,同时在殖民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有显着美国地域特征的普世主义观念。④“上帝选民论”和“天定命运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普世主义重要内容。
在此,我们不能不提及美国着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他在多部影片中集中阐释了普世主义的内涵。2010年上映的电影《阿凡达》以科幻与魔幻相融合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以“爱与永恒”为主题的故事。这部影片不仅在技术和艺术上震撼了我们,更让我们体会到电影背后西方化的普世主义思想。在潘多拉星球上,当伊娃选择部落首领和精神首领之后,实际上这星球上的各种族就成了外化的美国人,而入侵的地球生物则成了美国之外的异族,萨利所代表的美国人和潘多拉星球就是美国普世精神的化身,只不过潘多拉星球是物化了的美国领土,萨利所代表的潘多拉之魂是内化了的美国普世精神。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存在价值,世上的一切生灵应该平等对待。故而在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中,美国民众本着平等、尊重的心态,开始接受外来人,并不遗余力地将本民族的一切成就交给外来者,允许异于本族的声音存在。这也是美国作为文化大熔炉的文化态度的精髓之所在,在吸收和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输出本国文明,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谋求人类共同的发展,正是普世价值观的精髓。
三、结 语
作为美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好莱坞电影对于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构建和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它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融合,使文化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其直观性和生动性不仅为美国本土观众所追捧,同时也被其他国家观众所接受。可以说,好莱坞电影为全世界了解美国文化价值观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参考。通过对美国主流电影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刻全面了解到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各个层面。同时,在美国特定的历史环境背景下,需要用好莱坞电影的感官冲击,帮助他们重拾那些宝贵的民族精神和美德,向世界传达美国国家的良好形象,以求受到更多关注和认同。
㈣ 美国电影算是一种文化入侵吗
我觉得美国电影传入不是一种文化入侵,这顶多只能算是一种宣传手段吧,没有文化入侵那么严重。就像我们都很喜欢看美国电影,但是也不会因此就去崇拜美国,就向往美国啊。除此外我觉得还有两个方面能证明我的观点。
1、现在是个开放的时代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个开放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也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而电影就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因为现在时代开放了,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国家的文化作品。
我觉得这些精神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这一点并不能算是文化入侵,因为这些电影里的内容在我国也有,他们的主题都是差不多的。而且我国的很多电影也有传到外国,他们也很喜欢看我们的电影,觉得我们的情节很好。我觉得这样的交流方式挺好的,有助于大家关系的和谐。
㈤ 关于美国电影发展史
美国电影发展史:
美国是世界第一电影强国,虽然美国只有200余年历史,没有什么历史底蕴,但在几百年的短暂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美国文化,其核心就是追求梦想,平等,自由,以及包容一切。而这些在其电影中都有着很好的体现,这些都是很多其他国家电影所不具备的。
包容这一点尤其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最典型的例子是2006年的电影《硫磺岛来信》,能从侵略者和敌人的角度来表现战争,发掘敌人身上的闪光点与无奈,在全球恐怕没有多少国家能做到。因而美国电影一直引领着世界电影产业发展的潮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经济和中下层居民数量迅速增长,美国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入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1905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万人次。
这些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当时的产量是每月400部,主要的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鲍特,E.S.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使电影从一种新奇的玩意发展为一门艺术。
影片中使用了剪辑技巧,鲍特成为用交叉剪辑手法来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导演。电影收益高,竞争激烈。自1897年开始,爱迪生即为争夺专利进行诉讼。
到1908年,成立了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该公司拥有16项专利权,并与电影胶片专营者之一的伊斯曼柯达公司达成协议:只有专利公司成员组织方能购买伊斯曼胶片。到1910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
独立制片商为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相继到远离纽约和芝加哥的洛杉矶郊外小镇好莱坞去拍片,这里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远离专利公司的控制,又临近墨西哥边境,一旦专利公司提出诉讼便可逃离。
格里菲斯此时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他于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1908年导演了第一部影片《陶丽历险记》。至1912年,他已为该公司摄制了近 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渐移向好莱坞,并发现和培养了许多后来的名演员,如塞纳-马恩省特,M.、璧克馥,M.和吉许,L.姐妹等。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镍币影院逐渐被一些条件较好的电影院所代替;电影专利公司的垄断权势也逐渐消失,终于在1915年正式解体。此时以格里菲斯为代表的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已经出现。制片中心也从东海岸移到好莱坞。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程度地破坏和损害了欧洲各国的电影业,却促成了美国电影的勃兴。美国电影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市场。待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电影已经建立起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美国电影风格:
1、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重视个人成就、崇拜个人奋斗,讲究个人价值最大程度地实现。
美国电影是灌输个人主义的主要工具,从《蜘蛛侠》、《超人》再到《2012》,“救世主们”一次次让美国扮演拯救世界的角色,英雄来到地球是“为了美国式的真理和正义”,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认同美国具有拯救并主导世界强权地位的天然能力。
2、美国电影很注重镜头和叙述场景的精雕细琢,自由女神像、星条旗、曼哈顿街道都是时常出现的镜头。
无论是现代科技制作出来的震撼镜头,还是艺术浪漫的日常生活场景的展示,都会激起一部分观众对美国的向往。
3、美国电影善于将精神内核和商业外壳有机结合,价值观倾向被包装在具有强烈视听效果的表层结构之下。
美国影视产业不仅为美国带来巨额经济利益,带动了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推销了美国的价值理念,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国家形象传播的“美国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态”。
㈥ 有什么关于美国电影文化的书籍,最好是讨论西部片的
《美国电影研究》1(全书)
第一章:西部片(THE WESTERN)
第一节:美国独有的牛仔神话
1. 西部片小史
2. 西部片的精神内涵
3. 西部片的电影特征
第二节:经典西部片:《关山飞渡》与约翰*福特和约翰*韦恩
第三节: “意大利西部片”:《好坏丑》与赛尔乔*莱昂内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第四节:名片介绍
第二章 歌舞片(THE MUSICAL)
第一节: 梦幻的娱乐
1. 大萧条,二次大战,百老汇和好莱坞
2. 特征:童话,唯美和乐观主义
3. 内容:叙事的内在逻辑(主题,故事和人物)
4. 形式:幻觉氛围(视听,剪辑和表演)
第二节:从巴斯比*巴克利到米高梅的“弗雷德创作集体”
第三节:歌舞明星弗雷德*阿斯泰尔和金凯利
第四节:罗伯特怀斯的《西区故事》和《音乐之声》
第五节:经典歌舞片的衰落和回归
第六节:名片介绍
第三章: 喜剧片(COMEDY)
第一节: 美国喜剧片小史
第二节:喜剧冲突:个人与社会,男人与女人
第三节:卓别林的“流浪汉”
第四节:富兰克*卡普拉的美国梦
第五节:比利*怀德尔的喜剧世界
第六节:伍迪*爱伦的怪癖形象
第七节:“浪漫喜剧”和诺拉*爱弗蓉
第八节:名片介绍
第四章: 剧情片(DRAMA FILMS)
第一节 剧情片与情节剧(家庭情节剧)
第二节 经典剧情片
1. 早期的格里菲斯剧情片
2. 经典剧情片和威廉惠勒
3. 浪漫剧情片与女明星和女性观众
4. 革命性剧情片《公民凯恩》
第三节 剧情片的三大天后
1. 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
2. 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
3. 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
第四节 50年代的剧情片大师道格拉斯*塞克(DOUGLAS SIRK)
第五节 现代剧情片
1. 现代剧情片
2. 现代家庭情节剧
3. 戏剧文学改编片
第六节 名片介绍
第五章 犯罪(警匪)片(CONTEMPORARY CRIME :DETECTIVE&GANGSTER)
第一节 黑帮犯罪片(CRIME AND GANGSTER FILMS)
第二节 黑帮犯罪片剖析:《小凯撒》和《邦妮和克莱德》
第三节 约翰休斯顿和亨弗莱鲍嘉
第四节 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
第五节 科波拉的意大利裔“黑手党”犯罪神话:《教父》三部曲
第六节 莱昂内的犹太裔恩怨情仇:《美国往事》
第七节 警探片(DETECTIVE FILM)
第八节 硬派警探片剖析:《肮脏的哈里》和《唐人街》
第九节 名片介绍
第六章 恐怖片和悬疑惊悚片(HORROR FILM & THE SUSPENSE THRILLER)
第一节 惊恐的历史
第二节 惊悚悬疑片和希区柯克
第三节 经典恐怖片和恐怖片系列
第四节 现代恐怖片《闪灵》
第五节 名片介绍
第七章 科幻片(SCIENCE FICTION,SI-FI)
第一节 象征和诗意的幻想世界
第二节 科幻片的发展
第三节 现代科幻片的奠基者:《2001:太空漫游》
第四节 现代科幻片的成熟:《星球大战》
第五节 幻想片(FANTASY)和《绿野仙踪》
第六节 神怪片(MONSTER)和《金刚》
第七节 灾难片(DISASTER & CATASTROPHE)
第八节 名片介绍:《超人》《异形》《银翼杀手》《外星人》《终结者2》《黑客帝国》
第八章 战争片(WAR FILM)
第一节 战争:道德判断和美学判断
第二节 战争片的二元论:战争与和平
第三节 美国战争史和美国战争片史
第四节 路易斯*迈尔斯通和《西线无战事》
第五节 二战片和《桂河桥》
第六节 越战片(VIETNAM WAR FILM)和《现代启示录》的哲学思考
第七节 奥利弗.斯通的“越战情节”和“越战三部曲”
第九节 名片介绍:《光荣之路》《十二金刚》《遥远的桥》《猎鹿人》《越战创伤》《光荣》《黑鹰计划》
第九章 历史传记片(THE HISTORY & BIOGRAPHICAL FILM/EPIC FILM)
第一节 “温故知新”与“借古讽今”
第二节 历史传记片简史
第三节 史诗片圣手西席地密尔
第四节 威廉惠勒的《宾虚》
第五节 大卫利恩和史诗片《阿拉伯的劳伦斯》
第六节 名片介绍:《埃及艳后》《巴顿将军》《愤怒的公牛》《赤色分子》《甘地》《莫扎特》《末代皇帝》《美丽心灵》
第十章 黑色电影(FILM NOIR)
第一节 黑色电影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范
第二节 受诱惑的男人和“蛇蝎美人”
第三节 源流,发展和类型
第四节 《双重赔偿》—双重背叛与经典黑色电影
第五节 《沉睡》,《邮差总按两次门铃》《白热》和《狂热》
第六节 现代黑色电影:《血迷宫》和科恩兄弟,《不惜一切》和《穆兰大道》
第七节 名片介绍:《上海女郎》《死吻》《接触罪恶》《体热》《本能》《最后的诱惑》《失忆》《蛇蝎美人》
第十一章 社会政治片(SOCIAL-POLITICAL DRAMA)
第一节 美国社会政治问题与社会政治片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权力:体制的弊端
第三节 金钱:社会的不公正
第四节 种族:民族大熔炉的恶性肿瘤
第五节 青少年:代沟与叛逆
第六节 家庭,两性,女权,同性恋与艾滋病
第七节 名片介绍:《失去的周末》《炎热的下午》《午夜快车》《致命的诱惑》《天生杀人狂》《大卫戈尔的一生》
第十二章 动作片(ACTION-ADVENTURE)
第一节 暴力基础和动作观赏性
第二节 经典“历险”动作片(20-50年代)
第三节 现代“惊险”动作片(60-80年代)
第四节 当代“暴力”动作片(90年代-新世纪)
第五节 名片介绍:《巴格达窃贼》《金手指》《洛奇》《夺宝奇兵》《虎胆龙威》《真实的谎言》《杀死比尔》
第十三章 综合类型:好莱坞“大片”(BLOCKBUSTER)
名片介绍:《太阳浴血记》《日瓦戈医生》《摩天大楼失火记》《天堂之门》《独立日》《指环王》
结语:关于美国电影的文化反思
附录:
(一)《电影类型:775种被界定的种类,风格,样式和流派》选录
(二)美国电影研究院(AFI)评选的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100部电影”(1996)
链接:http://group.mtime.com/taodiexiaowu/discussion/649739/
㈦ 作为三大电影市场,英、美、印分别有何特点
作为现在的电影的大市场,美国在电影上面的消费占据了大份额,而英国主要是政府在扶持电影产业,印度电影近几年来在市场上也有好的发展前景。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文化都在发展,电影文化也在发展。现在大家都喜欢在闲暇之时选择一些方式来放松自己,看电影就是一种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所以现在电影行业还在发展,但是因为各国的形势不同,所以发展的也不一样。
三、印度
印度电影行业近几年发展得非常好,电影行业的收入也一直在上升。美国有个“好莱坞”,印度有个“宝莱坞”,这也验证了印度的电影行业在发展。因为印度拍摄电影的成本比较低,所以很多的电影会选择在印度进行拍摄。但是印度在电影行业的收入和其他国家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㈧ (40分)谈谈对美国电影的感受(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
一个国家的文化包含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不能单一的就某一方面来说。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和社会政策是当代美国的社会文化行成的重要因素。90年代起美国成为唯一的全球超级大国,尽管美国经历经济滞胀和1979-1982、1990-1992、2000-2003年的四次经济危机,但是整个说来美国经济仍然在发展。在外交政策上,2001年“9·11”事件前美国实行了比较现实主义路线的重大调整。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潮明显强化。但是“9·11”后美国的内政和外交明显向右转。 美国社会中出现了文化断裂的现象,对过去的历史的含义存在分歧的意见。这种文化的断裂促使社会去关注历史,关注过往的事件与含义。社会科学家认为,为了使社会凝聚在一起,当今的一代需要有意识地将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而不是仅仅拥有当今的经验。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认为,对历史的记忆只能通过阅读、聆听或者通过节日纪念活动被撩拨起来。由社会机构存储和阐释过去的历史。显然,电影就是这么一个存储和阐释过去历史的主要社会机构。在一个文化断裂的社会中,多样化造成多样的过去。在20世纪后期,美国社会似乎悬在空中一般,似乎拥有太多的过去,又似乎一无所有。这种矛盾在里根时代更显突出,在这个时代中,一方面怀旧,一方面又似乎丧失了对历史的记忆。在这一段时期之后,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人开始不仅关注电影的商业价值,也关注历史的题材了。对历史的回忆成为一部电影的文化力量的试金石。有影响的好莱坞电影制作人在90年代初开始在他们的创作中关注历史。
总的来说,美国电影以好莱坞为中心,商业电影为主,文艺片以及其他多元化影片共存。其原因与美国的社会文化不可分离。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其核心是个人中心主义:个人至上、私欲至上、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享受,强调通过个人奋斗、个人自我设计,追求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美国公众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积淀。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价值观中评价最高的价值之一。美国人有很强的成就(或成功)意识。成功是所有美国人的追求,是诱人的前景,前进的动力。他们坚信,一个人的价值就等于他在事业上的成就。一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各类明星,成了新时代的英雄。他们个人奋斗的过程和结果,成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参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就目前的美国电影市场来看,大部分电影给人的感受就是“火爆”“刺激”“惊险”“奇妙”“特别”之类的形容词。不难看出美国所要创造的,是那些吸引人眼球的巨作。而这里我不想谈他们的野心和动机,我只想谈他们的表达。
从美国的历史上看,显而易见他们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自由女神像手上的书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为“不要束缚,不要枷锁。”大部分的早期美国电影都在表达这样一个信念。而现在,他们所表达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自由以后要做什么?”于是,90年代初,美国有了无数的漫画英雄。而那些漫画英雄也慢慢从纸上爬进了银幕。现在,英雄们依然再被颂扬,但他们却又有了新的想法——并不是像超人蜘蛛侠一样有超能力才能做英雄。于是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无数的平民英雄。 美国是流动性很大的社会。这种流动体现在两个方面:地域性流动和社会性流动。美国相对的开放自由、发达的交通和冒险好动的传统使许多美国人从乡村流到城市,又从市中心流向郊区;从北方流到南方阳光地带,从一个城市流到另一个城市。美国社会阶级不像欧洲国家那样固定,加上公共教育的普及,使沿着社会阶梯向上流动成为可能。许多生活在美国的人,无论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还是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外国移民,都有一个梦,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这就是人们常津津乐道的“美国梦”。当美国的文化被映射入电影制作中时,电影能否表现国家文化的底蕴,符合美国公众的审美需求就是决定电影成功的一个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3年Sundance电影节上,华裔导演Justin Lin用了自己五张信用卡透支五十万美金拍摄的影片“Better Luck Tomorrow” 普遍不被看好,评论界认为影片描写的第二代华裔移民不符合美国人眼中的“模范公民”形象。Ebert看过影片后,力排众议,反驳别人“为什么要将一个族裔脸谱化?”他认为影片很真实,而且,科班出身的Lin有着很好的电影感觉,从而使得该片不仅被时代华纳的MTV收购,而且在全国艺术影院得到放映,取得了将近四百万美金的票房成绩。
㈨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美国电影美国文化》((美) 约翰·贝尔顿)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LEh_LHzjLnmFMxh0CHq4Nw
书名:美国电影美国文化
作者:(美) 约翰·贝尔顿
译者:米静
豆瓣评分:8.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年4月
页数:456
内容简介:是什么使美国电影一次次刷新全球票房纪录
是什么使美国电影开启电影史上一个个新纪元
美国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约翰•贝尔顿教授精选了自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经典美国影片作为分析案例,通过好莱坞叙事结构、商业营销策划、电影科技发展等方面,讲述了美国电影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以此展开一幅全新的美国电影疆域图。
作者简介:约翰•贝尔顿(John Belton):罗格斯大学电影学教授,曾获得2005—2006年度古根海姆学者奖,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影技术和美学,文化和电影,美国电影历史、理论和经典电影等。着有《电影声音》、《宽银幕影院》、《电影造型师》、《电影和大众文化》、《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后窗》、《希区柯克可以挽救希区柯克研究?》等。
㈩ 英美电影文化的差异
美国电影与美国文化
该文章从美国电影的角度来叙述美国精神。从电影中看见美国精神的变迁、美国人自我认知的人生价值的改变以及美国人在民族精神中一直坚守的某些东西。
从这些电影中可以看出没有历史文化沉淀的美国如何在苦苦积累自己的历史文化。民族性的东西往往不可忽略,我们往往只看见美帝国飞扬跋扈的统治者以及他们的远征军,而看不见美国的芸芸众生。也许从好莱坞的商业电影中我们能看见美国。
各取所需:90年代英国电影文化
1998年9月初,英国几家大报登出老牌电影新闻工作者F·莫里斯·斯佩德去世的布告,他是从1945年就开始出版的几份电影杂志<伦敦娱乐快报>(What's On inLondon)和<电影评论>月刊(Film Review)的创办人,这些杂志全面报道和评述英国本土摄制的电影.对某一特定年龄层的电影爱好者来说,86岁的斯佩德的死讯勾起了他们对遥远过去的回忆--在那个年代,人们常说的话就是"看电影去",没有什么电影专家,有的就是无数的影迷,他们经常三五成群地去"大剧场"(Odeon)或者"ABC电影院",把英俊的罗纳德·柯尔曼(Ronald Colman)、斯特华特·格兰奇(Stewart Granger)和艳丽的贝蒂·格拉勃(Betty Grable)、艾娃·格莱纳(Ava Gradner)等帅男美女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这些演员嘴唇红润的肖像经常出现在<电影评论>等杂志的彩色插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