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救美国女记者的电影
A. 寻找一部讲诉美国特种兵救一个女人的电影
是勇者行动,很棒的片子。后来他们从那边撤退,有架着六管加特林的快艇支援他们。
B. 求片名,一部美国电影,特种兵救一名美国女记者,是在塞尔维亚.波黑战争期间.有一个场景就是一名美国士兵和
无主之地 No Man's Land
剧情梗概:
故事发生在1993年,正是南斯拉夫内战的最高峰。
某夜,一对到前线探查的克罗地亚士兵在大雾中迷路了,他们只得等到黎明再做行动。士兵们开着玩笑,很快就坠入了梦乡。第二天一早,当灿烂的阳光驱散了迷雾,他们方才发现已经身处战线的最前沿,不远处就是敌方塞尔维亚人的军营。
塞族人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很快对他们发动了进攻。寡不敌众之下,只有一名克罗地亚士兵西基幸存下来,他躲进了一条处于两军交界处的废弃的战壕里。这片地方被称为“无主之地”。塞尔维亚人派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带着新丁尼诺搜索战壕。他们把一名克族士兵塞拉的“尸体”放在一枚地雷上,布置成一个陷阱,只要有人稍微搬动尸体就会引爆炸弹。当他们完成这项精心策划的工作后,发现刚才还在的一枝步枪不见了,这时愤怒的西基从战壕里跳出来,打死了老兵,打伤了尼诺。而他自己也受了伤。
于是现在就变成了西基和尼诺两个人的直接对峙,但看来暂时他们谁都无力完全打败对方。他们只能栖身在战壕中等待机会。最令人意料不到的事发生了,被作为陷阱诱饵的“尸体”塞拉竟然逐渐苏醒过来,原来他并没有死,只是被打晕过去,受了伤。然而现在他们都陷入了一个极端尴尬的境遇中,只要塞拉一动,地雷就会爆炸,他们三人都将命丧黄泉。西基和尼诺只能为了摆脱这一困境而协调合作,共同努力。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必须让塞拉保持安静,静止不动。并等待着救援。
显然这两个来自对立阵营的人之间充满了敌视和仇恨,但为了打发时间他们还是开始了不那么友好的交谈。他们惊讶地发现两人曾经喜欢过同一个女人,这一巧遇似乎令气氛一度缓和。但很快西基和尼诺又陷入了更激烈的争吵中,他们互相指责对方的国家首先挑起了战争,破坏了平静的生活和美丽的家园。
他们的困境终于引起了双方部队的注意。克族和塞族人都向联合国维和部队求救,法国蓝盔部队的马钱德军士闻讯后赶来解决问题。但是最高司令部却不准他介入这起敏感事件中。司令部里索福特上校正忙着与性感的女秘书调情游戏,根本无心管这桩棘手的麻烦。热心的马钱德决定不顾上级命令,尽其所能的帮助两个可怜的士兵。但是他发现行动起来困难重重,这里的大部分人都不会说法语,沟通存在严重问题,而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官僚主义作风也令他无法取得进展。他试图劝说两人离开战壕,但西基坚决不愿抛下地雷上的战友塞拉。在上司的严厉威胁下马钱德只好一筹莫展地离开战壕,他一走两人之间的冲突再度升温。
在归途中马钱德遇上了闻风而动的某国际电视频道的女记者简,她决心紧紧抓住这一好素材,于是威胁要将这种“不干涉”行动曝光。马钱德只好带着她返回战壕,并向上级报告,找来了炸弹专家。在新闻媒体的介入之下,这条小小的战壕变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索福特上校看到这一事件逐渐白热化,只能为挽回维和部队的形象亲自前去处理。
局势似乎变得越来越失控了,每个人都各怀目的地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可怜的塞拉还能坚持多久呢?炸弹是否会爆炸?西基和尼诺会不会杀死对方?这真是荒谬的一天……
C. 看过电影《夜袭》吗里面的那个女记者是张柏芝吗就是最后死了的那个
《夜袭》中的女记者不是张柏芝饰演的,是由贺丹丹饰演的。
《夜袭》是由山西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的一部抗战题材电影。影片由安澜执导,王挺、刘天佐、贺丹丹主演,于2007年8月24日上映,原名《战地潜龙》。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主要讲述了八路军769团在23岁的陈锡联团长率领下攻破日军“阳明堡”机场,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军事事件。
《夜袭》的导演安澜吸取了《亮剑》的成功经验,拍出了一部真正能叫观众瞧出血性的作品。《夜袭》突破之处,首先在于将剧中正面人物重新定位。团长陈锡联为人爽快,粗中有细;三营长赵大力勇敢憨厚;侦察排长狐仙是个鬼精灵。片中细节展现了小人物日常之喜怒哀乐,显示出他们出自原生态的情义与渴望。
D. 跪求1992年美国电影《无名英雄》影评!!
这条影评符合你要求 有1000字左右:
原名《Hero》,直译就是“英雄”,可是被应用广泛的译名却是“无名英雄”。这个译名咋看像囊括了影片的中心,但实际上把影片要表达的更多的意思缩小化了。
一般情况下我还不是特别在意片名的翻译,毕竟原话被传过之后总会出现点小误差,但是这个片子直译应该是最正确的。
影片讲的是由达斯汀.霍夫曼扮演的一个小人物在一个暴雨的夜晚从遇难的飞机中救出50多人,之后默默离去。后来电视台找他的时候,由安迪.加西亚扮演的一个和他谈过话的流浪汉冒认了“英雄”并且领走了悬赏的100万美元。
影片演到这里的时候,我就一直盼着他最后正身的结局并且憎恨着那个“假英雄”;可是情节上开始发生转变,“假英雄”的事迹被大家全面接受和认可,他出席慈善活动的时候奇迹般的唤醒了一个病危儿童的生命,他的形象在观众的心中逐渐升华,他不仅仅是飞机乘客心中的“英雄”,而是树立了一个“英雄”的形象代言。我们不得不承认舆论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而此时“真英雄”因为一些偷鸡摸狗的事被关在监狱等待判刑。
“真英雄”与“假英雄”的道德观念第一次发生冲突。“真英雄”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光辉的形象,相反他与妻子离婚、生活拮据、经常偷人东西、到处赊账、典当生活物品,连个普通人的形象都没有,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能在生死关头不顾性命安危去救别人。身边的人都对他说“你根本不是这种人”;而“假英雄”被人发现从前在部队就有英雄事迹,而且他并不张扬,平易近人,从精神上感化着世人,人们称他为“上帝派来的天使”,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他就是人们要找的“真英雄”。
话到此处,有人可能会认为“真假英雄”更适合做这个标题;但是我会说,这个定论下早了。
正当“假英雄”的影响力越做越大的时候,出现了一件“会抹黑英雄形象”的事件:飞机中被救女记者的皮包在“真英雄”那里找到了。细想一下,在不驳回“假英雄”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假英雄”救人的时候顺手偷了女记者的皮包,之后卖给了“真英雄”兑现。纸里包不住火,“假英雄”崩溃了,一个人站在摩天大楼准备自杀,他的崇拜者围在大楼下面捏着一把汗;恰恰女记者找到了“真英雄”问皮包的事情,见状拉他去救人。
这时,“真英雄”又要做一次英雄了,而“假英雄”良心发现也露出了他最内心深处的感情。两人在名与利的问题上最终达成一致准备离开危险地带的时候,“真英雄”却脚下一滑...眼瞅着就要掉下去了,“假英雄”愣住了:去救他有可能两人一同掉下去;不去救“英雄”的形象就全毁了,女记者高喊“拉他上来”,他用力拉住他,嘴里说道“他要是掉下去,我也不活了”,警察见状也冒险伸出了绳子...
“真英雄”与“假英雄”的观念第二次碰撞,但是并不冲突,而是慢慢融合。做不做英雄,救不救人都只在一瞬之间,所以“假英雄”在之后的发言中说到“只要有机会,大家都是英雄,英雄是我们所有人善良一面的象征”。的确是这样,即使“假英雄”冒认了英雄的称谓,但是在紧要关头他还是表现出了“真英雄”所具有的勇敢,这并不是观念的模糊,而只是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英雄。这正像我们之前接受了小偷可以成为英雄一样,骗子也可以当英雄,这也验证了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话“英雄不问出身”。
所以直译“英雄”这个名字更利于我们的思考,而不仅仅限定在这个故事里面
E. 电影红星照耀中国选取了书中的什么情节
美国着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改编成影片并于今日正式上映,从书本走向荧屏,斯诺及其着作《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近年来一直是各大高校考研真题的常客,今天阿匠专门开设一个专题版块来聊聊这位传奇记者的故事。
埃德加·斯诺1905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他是第一个来到陕北苏区报道中国革命的记者,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采写《毛泽东自传》的作家,是第一个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传奇故事传遍世界的外国人,也是第一个登上天安门城楼陪同毛泽东观礼中国国庆庆典的外国记者。
除了埃德加·斯诺以外,抗战时期还有一些着名的外国记者来华采访报道,正是这些外国记者,利用各种途径走向抗日最前线和各个抗日根据地,在追寻中共足迹过程中探究中国革命的真相。他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从不同视角将清贫而廉洁的共产党员、装备低劣却始终奋战在民族解放第一线的人民军队呈现在世人面前。
第一位访问延安的外国女记者史沫特莱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美国着名女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1929年初,史沫特莱以《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身份来到中国,并赴各地进行采访。希特勒上台后, 她改为担任英国《曼彻斯特卫报》驻中国记者。1934年史沫特莱再次来华。1936年冬,她到达西安,准备去延安。恰逢西安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封锁消息,史沫特莱在西安无线电台将事变情况及时向上海的西方新闻媒体通报,成了相当一段时间里唯一的英文新闻来源,一时声名鹊起。
抗战期间,她随八路军、新四军转战各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抗战的报道。同时,她在国际上积极为中国抗战筹集医药和其他物资,促成了中国红十字会成立。史沫特莱十分关注中国革命,撰写了《中国的战歌》《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在反击》等作品,在中国青年中影响很大。她写的《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主要记录了朱德60岁以前的革命历程),影响深远。
第一位访问延安的英联邦记者詹姆斯·贝特兰
詹姆斯·贝特兰,新西兰人,着名的新闻记者。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倾向社会主义。20世纪30年代,因获得英国西塞尔·罗得斯奖学金到燕京大学进修中国政治,与埃德加·斯诺夫妇交好。西安事变爆发后,贝特兰受邀对有关情况进行了采访,并打破新闻封锁,与当时正在西安的史沫特莱一起在西安无线电台通过英文把西安事变的真实情况向外传播。
与此同时,他搜集了大量有关西安事变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中国的危机:西安兵变真相》,1937年在英国出版。该书1938年在美国出版,时改名为《中国的第一幕:西安兵变》,1939年在中国出版时由上海译报图书部印行的中译本名为《中国的新生———西安事变的真实记录》。正是他,传播出中国人民的心声,红军是农民的军队,红军是中国人民的军队”。
“中国人民很好的宣传家”斯特朗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美国着名记者,一生先后六次来到中国。她在美国各大报纸如实报道了抗战期间中共领导人民军队英勇抗战的业绩。同时,她高度关注延安的“红色理论”,通过纽约《亚美》杂志,第一次把毛泽东思想向世界推介,被毛泽东称为“中国人民很好的宣传家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接待斯特朗,“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着名论断经她报道后被广泛传播。
为延安拍摄了影像片的瑞士记者博斯哈德
瓦尔特·博斯哈德,瑞士人,1931年来华,他是第一个访问延安并见到毛泽东的欧洲记者。在周恩来、林伯渠等人帮助下,1938年4月,他与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记者阿·斯蒂尔跟随一支美国物资运输大队到达陕西。与其他外国记者相比,博斯哈德不仅是位优秀的文字记者,还是一位优秀的摄影记者。
在延安期间,他拍摄了大量照片, 还将从西安到延安沿途所见所闻拍摄制成视频资料, 留下了长达21分49秒的黑白无声纪录片。其中,既有毛泽东走出窑洞的画面, 也有抗大女生唱歌、边区百姓吃饼、士兵操练等场景。这段纪录片是外国记者在延安拍摄的第一部影像片,为研究延安时期的中共,积累了非常宝贵而又鲜为人知的新闻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