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日本电影
‘壹’ 电影《刺青》讲的是什么故事
[编辑本段]日本电影《刺青》 基本信息 片名:SI-SEI 译名:刺青 导演:佐藤寿保 原着:谷崎润一郎 编剧:梦野史郎 主演:吉井怜 弓削智久 类型:犯罪/情色 对白:日语 级别:18岁以上可以观看 片长:72分钟 发行:艺术端口 上映日期:2006年2月25日(日本) 观众评分:5.2/10 (132 votes) 剧情简介 来栖精像一直努力要超越自己成为传说的雕刻师“雕精”,他的梦想是能够创造出一个能媲美“雕精”的艺术品刺青,有一天他遇见了女大学生雨宫美妙, 对于来栖精像来说雨宫美妙美丽的后背无疑是最好的一块画布。美妙在大学从事着彩画的研究,有着天生的出色色彩感。 来栖精像将美妙诱拐,并监禁了起来,强迫要在她的背上刻印刺青。美妙却如同被彩画的和刺青的魔性所迷惑住一样,主动要求精像在自己的背上刻出最美的刺青。为了创造出超越雕精的艺术一样的刺青,精像的针在美妙的背上舞动着,最后在美妙的背上呈现的是如同环抱着美妙的背一样的滝夜叉姫,在滝夜叉姫图完成的那一刹那 ,精像和美妙之间的空气突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强者(将美妙监禁起来的精像,在美妙身上刺青的精像)和弱者(被监禁的美妙,被雕刻的美妙)的立场相互换过来的同时,他们都面临着对自己来说绝对不可能逃避的命运……有关美妙和精像对画和色彩的才能,他们之间迷一般的相互的吸引,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冲击? 关于影片 谷崎润一郎与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等人一起并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3大文豪,谷崎润一郎(1886-1965)出生于东京,24岁那年,他推出首部作品《刺青》,他的文风深受王尔德与爱伦坡的影响。他的作品多以女性为主题,并批判西方文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就像三岛的《潮骚》,川端的《伊豆舞女》曾数次被搬上银幕一样,这一部被评价为跨时代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也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作品,2006年上映的电影作品将是该作品的第三次被搬上银幕。 前两部《刺青》的女主演分别是若尾文子,伊藤笑子这两位分别代表日本电影不同时代的女星。说起日本的大导演,人们可能不会想起这个增村保造。但作为阶段性的日本新浪潮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绝对不容各位影迷忽视的一位导演。虽然他的影片一直套着情色的外套,但透过情色又能道出人性和鲜明世界观的导演如今已经不多了。增村保造因为在意大利留学多年,吸收了欧洲电影的浪漫色彩影响。因此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异色华丽,甚至对性爱有超常大胆的描写。日本学者小笠原隆夫曾在《日本电影被虐者谱系》一文中指出,日本电影的被虐构图,实际上是非常日本化的一种感情构造。这种感情构造来源,是因为日本文化中的“性”与“死”之间的区别,一向显得非常的暧昧。影片登场人物对于爱的感受有别于常人的自虐性行为,无法自拔的执着带出一种妖艳美,这更能让人感受情感的深层意义。这也是此片导演增村保造乐此不疲的主题。在增村保造执导的《刺青》版本中,片中的女主演阿艳对情感的态度都是自由奔放的,向往金钱世界,以肉体为诱饵屡次杀人之后, 最终也成了刀下魂。她从自我虐待中寻求虚无的快感。 关于主演 2006年的这部《刺青》将由吉井怜担任女主演。吉井怜在这之前主要作为杂志上的平面偶像而活跃,因为身患白血病,不得不休养,在经历了两年与病魔的斗争后重新复出的她,舍弃了往日平面偶像的道路,选择做一名演员。可以说正是这两年的空白期成就了现在的演员吉井怜。《刺青》的女主人公被刺青的魔性所魅惑,并通过身负的刺青看到了死与生的间隙。对于曾经一度身患白血病的吉井怜来说这个角色就像是为她量身定做一样。 《刺青》的男主角,数度被命运戏弄的雕刻师来栖精像将由弓削智久担任,他曾主演过《假面rider龙骑》,《恋文日和》等作品,被评为日本新一代的演技派演员,他在本片中的表演也倍受各方期待。 《刺青》中的魔性和狂气的世界则由执导过《乱步地狱》、《芋虫》的佐藤寿保导演和担任剧本的梦野史郎共同描述,他们通过独特的影象和对白将谷崎的文学作品升华为21世纪新的艺术。 荣誉 2007刺青--荣获柏林影展泰迪熊将 罗马影展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 [编辑本段]台湾电影《刺青》 刺青海报 刺青剧照 基本信息 ◎译名 刺青 ◎片名 Spider Lilies ◎年代 2007 ◎地区 台湾 ◎类别 剧情/爱情/同志 ◎语言 国语 ◎字幕 无字幕 ◎IMDB评分 6.1/10 (45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891457 ◎文件格式 DVDSCR-RMVB ◎视频尺寸 640 x 352 ◎文件大小 1CD ◎片长 1:36:07 ◎导演 周美玲 Zero Chou ◎主演 杨丞琳 Rainie Yang ... Jade 梁洛施 Isabella Leong ... Takeko 沈建宏 Jianhong Shen John Shen ... Ching (as Jian-hung Shen) 是元介 Jay Shih ... Adong (as Yuan-chieh Shih) 陈意涵 Ivy Chen ...Jen 谢秉翰 Ping-han Hsieh ◎制作公司 台湾联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Streaming Media Technology Inc) ◎出品公司 三映电影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发行公司 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Central Motion Pictures Corporation) (2007) (Taiwan) ◎官方网站 http://jeffwsb.myweb.hinet.net/ 剧情 视讯女郎小绿是一个外型如处子、作风大胆的高中女生。她与竹子相遇在一家刺青店,这是竹子为了纪念死去父亲独立谋生所开的店,也是两位主角从各自过往破碎的记忆与创伤中,获得最终依靠的避风港。 作为一位女刺青师傅,小绿被竹子高帅英挺、冷静阴郁的性格所吸引,在每次由小绿刻意制造的相遇过程中,小绿渐渐发现竹子的弟弟是竹子伤痛记忆的源头。而守在小绿心底十几年的秘密与她爱唱的那首《小茉莉》,是否能成为打开竹子心房的救赎力量?一段历经毁灭与重生的爱,将在两人认定彼此的动人情感中,获得最终甜美的祝福。一段历经毁灭与重生的爱情,揭开隐藏在刺青下的神秘故事…… 获奖情况:200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泰迪熊奖 2008年罗马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幕后 【导演阐述:每个刺青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秘密】 人性很脆弱,常进行着种种“仪式”而不自知,这些仪式其实是人性必需品,以渡过生命、缝补伤痛与破损,得以继续把生命延续下去。刺青这个仪式,贯穿了影片中所有人物,也指涉着人性深处脆弱的灵魂。 电影里,竹子的师父说:“做为刺青师,你必须了解每个刺青背后的秘密,却不能说破它。”刺青师竹子以刺青痛楚,让自己受创的心不那么痛;网络情人小绿,借由虚拟网路里的幻象与捏造,活在自己创造世界里。 每7.7个年轻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刺青。我希望观众可以经由此片,感受一场美丽、紧张、震撼、感动历程,然后心里带着微妙充实,唤起自身似曾相识的回忆。刺青绝对不只是年轻人流行的肤浅,表像下深藏着的秘密,正温柔抚慰着人性的灵魂。 我撰写《刺青》剧本的灵感,源自于过去我拍摄几部纪录片经验。我对这些被社会视为“边缘人”的拍摄对象,有着极深刻情感认同。因为在我的价值观里,道德是非界限是模糊的,不该被武断地分化。《刺青》主题其实跟我过去作品类似,它们都在探讨边缘人格和人性脆弱一面──我们的社会常把刺青视为叛逆、标新立异的象征,但在片中刺青偏偏是处理伤痛的仪式,两个主角各自替记忆里创伤找到出口,掩饰生命中脆弱本质。 导演简介 1969年生于台湾基隆,1992年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毕业后曾于电子媒体与报社担任记者,其后转向独立制片创作。1994年首次使用DV拍摄剧情片《身体影片》。2002年她同时以《私角落》与《极端宝岛》两片,获得“台湾奖──评审团特别奖”及“国际竞赛类──评审团特别奖”,陆续受邀参加国际影展。2004年,周美玲完成第一部35MM电影剧情长片《艳光四射歌舞团》,继续获邀与入围国际影展,并勇夺同年两项金马奖,成为台湾新秀导演中最具潜力的一位。《刺青》是她第二部长片新作。
‘贰’ 电影《极恶非道3》主要讲了什么
链接: https://pan..com/s/1efjNHoy9RAhA8hxmziB17g
《极恶非道:最终章》延续了上一部的故事剧情,主要讲述花菱组和山田组两个帮派互相内外争斗,其中山田组被以张会长为首的韩国黑帮集团控制,开篇的导火线因花菱组的花田而起,随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黑吃黑事件、面瘫大友机关枪横扫会场、团灭花菱组。各路人马相互背叛、算计,为各自的利益厮杀,就像片中花菱组的前会长野被迫退位时,向属下中田发问:“你说,老大重要还是兄弟重要?”没有一个角色是十足的好人,只要踏上这条路,就终不会有好下场。影片中帮派内外权力争斗的戏码其实就是导演对所处的现实社会的投射和缩影。
‘叁’ 找一部日本电影,一个老男人和一个年轻女人一起在露天温泉洗澡,这个女人抱着男人,然后突然下雨了。
今村昌平《复仇在我》(1979)反思战争、剖析人性,严厉批判日本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生在基督教家庭的槚津严,袭击穷兵黩武征收渔船的皇军;为保护儿子,父亲被迫屈服,“自愿捐献”渔船。童年创伤伴随槚津严罪恶的一生:诈骗、连续凶杀。
影片没有盲目赞美基督:驻日美军企图强奸民女;不伦之恋直白而又含蓄,公公把咬了媳妇的狗活活烫死,但至少狗咬人作恶在先。残酷的镜头处处流露导演对日本文化的厌恶、讽刺和鄙视,如父亲怒斥槚津严:你只能杀你不恨的人。
脱胎于儒家的日本儒家文化、武士道的症结就在于亲者痛仇者快。无论是强征民船的爱国主义,还是武士道生死如一、忠君报国的铁血、疯狂,杀戮的都是亲人、无辜。
极端写实的电影,片尾来了个漂亮的超现实主义大反转:槚津严的骨灰在空中凝固,赫然不肯落地。暗示腐朽的文化阴影还滞留在日本、亚洲上空,阴魂不散。
‘肆’ 日本关于二战的电影有哪一些
1:《做人的条件》(《人间的条件》;黑白片;日本):影片很长,包括第1部《纯爱篇》(104分钟)、第2部《激怒篇》(101分钟)、第3部《战云篇》(105分钟)、第4部《望乡篇》(75分钟)、第5部《死的脱出篇》(85分钟)、第6部《旷野的彷徨篇》(104分钟)。转一下网友的影评:“在日本电影史上,称此作品为反战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义深刻,反映了二战时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与他们的“良心”形成了种种大问号???讲述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的理想和过失,梦想与幻灭,被迫与真心的集为一身,尽可能的像个人样活下去的复杂心理。这些被迫作为军国主义的走狗,时而反抗,时而伸张人道主义,因此立场异常痛苦。与时下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片曾被选入日本名片200部,并获1959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五名及第十名。”
2:《望乡》(日本):《望乡》的故事并不发生在二战期间,它是二战的前奏曲,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后在日本反响平平,在中国则引起轰动,巴金等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作品没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样强调日本民众是战争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独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仅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众。影片通过“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对日本社会的冷漠无情进行了批判,还借剧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讽刺了日军的侵略行为。据导演所说,“南洋姐”们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们所到之处,就是日军后来侵略过的地方!确实,在影片的最后,作家三谷圭子来到了当年“南洋姐”们的坟地前,发现这里已经破旧不堪,盟军轰炸当地的时候,日军也屠杀了当地人。此时最令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南洋姐”们的墓碑,全部背对着日本……
3:《虎!虎!虎!》(《偷袭珍珠港》;美国、日本):与前几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编自同一部小说,两部影片的区别在于,《虎》截取了当中的军事线,《珍》截取了当中的爱情线。《虎》以相当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历史事件,既非为日军“招魂”,也非为美军辩护,而是就事论事、冷眼旁观,镜头不断地在日军和美军之间来回切换。影片高度追求对历史的还原,以致于在人物塑造上显得苍白,叙事严谨、详实,扣除掉一些场面上的BUG,这部影片几乎可以当历史片来看待了。
4:《再见萤火虫》(《萤火虫之墓》;动画片;日本):虽然这是一部“喊冤片”,但还是称得上经典,故事剧情骗走了不少中国人的眼泪,以致于当初我写文章批判本片时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个女网友还斥责我说:“难道感动也要分国界吗?批判日本人,你还不够格!”,对此,我只能无语。高畑勋导演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欢,因为富有思考性,但本片传达的内容我实在无法苟同,相比之下宫崎骏倒是曾画过短篇漫画《中国的天空》歌颂抗战时的中国空军。像本片这类强调“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看一部就够了,否则总有一天你同情日本民众会远远大于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注:本片的导演是高畑勋,不是宫崎骏)
5:《人证》(《人性的证明》、《人间的证明》;日本):《望乡》是二战的前奏曲,《人证》则是二战的后遗证。战后不少日本女性为了过上优越的生活,主动与美军士兵发生了关系。本片的不少演员都有过和故事相似的经历,尤其是乔尼的扮演者,他正是《草帽歌》的主唱,作为日本女性与黑人生下的孩子,他处处受到歧视。影片批判了那些一旦成名就掩盖不光彩过去的人,乔尼千里迢迢到日本寻找妈妈,但妈妈却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竟把他杀害了。本片没有描绘到日军的侵略史,但其实作者森村诚一是个正直的作家,他曾写过《魔窟》、《新人性的证明》等作品抨击731部队,日本右翼对他痛恨之极。相比之下导演佐藤纯弥则令人不敢恭维,别忘了他后来跑去执导“招魂片”《大和号》!(PS:主题曲《草帽歌》轰动全球,歌词是一首关于“妈妈”的诗;故事批判了美国警察腐败的一面,但美国人——包括纽约市长依然大力地协助拍摄,警方表示批判得对,他们需要改进自己)
‘伍’ 如何评价日本电影版《深夜食堂》
这是对人生最直白的翻译:
相对于如何过你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陆’ 如何评价日本电影要听神明的话
评价:
《诚如神之所说》猎奇的题材本身较为符合高中生等年轻人的好奇心理,从而在观众群体上定位明确。根据超人气漫画改编而来。这部影片中必不可少的便是三池崇史导演暴力血腥的风格。加上原着漫画党所积累的人气,很难不让观众为止期待。
其次,山崎纮菜的表演过于生硬,整个人在银幕上太过脸谱化。尽管如此,该片依然有着十足的票房吸金力。
(6)批判日本电影扩展阅读:
幕后制作:
神木在某次采访中阐述了自己对天谷武这一角色的理解,并且坦白在演出过程中将高畑瞬视为恋人一般的存在,不过他补充并不希望观众朝着这方面理解。
配音人员:
每关游戏的“大鬼”都由娱乐圈知名人士担任配音,不倒翁的是トミーズ雅、招财猫是前田敦子、小芥子是搞笑组合鸵鸟俱乐部的三人组、白熊是山崎努、杀人套娃是职业声优水田山葵和小樱悦子。
‘柒’ 如何评价日本电影的发展
日本电影起步萌芽时间历程(1896年~1918年)1896年爱迪生发明的“电影镜”传入日本,而真正的电影是从1897年由稻胜太郎及荒井三郎等人先后引进了爱迪生的“维太放映机”和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开始的,其时,小西六兵卫也购入摄影机。在这一两年间输入了放映机和影片,并在全国巡回放映,称为活动照相,并沿用这一名称至1918年。
1899年日本本土摄制影片,以纪实短片为主。《闪电强盗》将当时社会上流传广泛的新闻话题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最早迎合时尚的故事片。横山运平遂成为日本第一个电影演员。
1903年日本最早的正式影院是1903年建立的东京浅草的电气馆。最早的制片厂是1908年由吉泽商行在东京目黑创建的。《本能寺会战》(1908年,牧野省三执导)为日本第一部由解说员站在银幕旁用舞台腔叙述剧情的无声影片。牧野省三因此被称为“日本电影之父”,但这类影片只是连环画式的电影。
1912年日本活动写真株式会社(简称日活公司)成立,拍摄了尾上松之助主演的一系列“旧剧”电影。松之助原是巡回演出的歌舞伎演员,1909年被牧野省三发现,他的第一部作品《棋盘忠信》问世后,使他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武打演员,有“宝贝阿松”之称。1914年,天然色活动照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活)成立,最初以摄制彩色电影为目的,但因仅有两种颜色,只能改拍普通的黑白电影,并且仍以拍摄“旧剧”影片与日活相抗衡。当时日活的向岛制片厂已在拍摄现代题材的“新派剧”。
在日本电影黑暗的二十世纪40年代,青年导演黑泽明以处女作《姿三四郎》(1941年),木下惠介以处女作《热闹的码头》(1943年),冲破种种不利条件脱颖而出。
‘捌’ 求类似2011版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的日本二战电影
1946-我对青春无悔
1956-二十四只眼睛
1960-太平洋之岚
1968-战后残酷物语
1968-山本五十六
1970-虎!虎!虎
1970-战争与人
1971-血战冲绳岛
1974-望乡
1976-逝风残梦
1977-人证
1981-联合舰队
1983-日本海大海战
1984-燃烧的零式战斗机
1992-落阳
2003-间谍佐尔格
2003-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
2004-暴风女神
2004-赤月
2005-男人们的大和号
2006-硫磺岛家书
2006-没有出口的海
2007-吾为君亡
2008-我想成为贝壳
2008-雾之火
2008-最后的早庆战
日本视角的二战影片14部
№1:《做人的条件》(《人间的条件》;黑白片;日本):影片很长,包括第1部《纯爱篇》(104分钟)、第2部《激怒篇》(101分钟)、第3部《战云篇》(105分钟)、第4部《望乡篇》(75分钟)、第5部《死的脱出篇》(85分钟)、第6部《旷野的彷徨篇》(104分钟)。转一下网友的影评:“在日本电影史上,称此作品为反战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含义深刻,反映了二战时期的日本人的沉重的心情,与他们的“良心”形成了种种大问号???讲述了那个时代日本人的理想和过失,梦想与幻灭,被迫与真心的集为一身,尽可能的像个人样活下去的复杂心理。这些被迫作为军国主义的走狗,时而反抗,时而伸张人道主义,因此立场异常痛苦。与时下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片曾被选入日本名片200部,并获1959年电影旬报十佳奖第五名及第十名。”
№2:《望乡》(日本):《望乡》的故事并不发生在二战期间,它是二战的前奏曲,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公映后在日本反响平平,在中国则引起轰动,巴金等人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作品没有像其他日本影片那样强调日本民众是战争的受害者,真正的受害者只有年老孤独的阿崎婆,而加害者不仅仅是日本政府,也有日本民众。影片通过“南洋姐”阿崎的故事,对日本社会的冷漠无情进行了批判,还借剧中的某些角色之口讽刺了日军的侵略行为。据导演所说,“南洋姐”们是日本侵略者的“索引”,她们所到之处,就是日军后来侵略过的地方!确实,在影片的最后,作家三谷圭子来到了当年“南洋姐”们的坟地前,发现这里已经破旧不堪,盟军轰炸当地的时候,日军也屠杀了当地人。此时最令人震撼的场面出现了:“南洋姐”们的墓碑,全部背对着日本……
№3:《虎!虎!虎!》(《偷袭珍珠港》;美国、日本):与前几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编自同一部小说,两部影片的区别在于,《虎》截取了当中的军事线,《珍》截取了当中的爱情线。《虎》以相当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历史事件,既非为日军“招魂”,也非为美军辩护,而是就事论事、冷眼旁观,镜头不断地在日军和美军之间来回切换。影片高度追求对历史的还原,以致于在人物塑造上显得苍白,叙事严谨、详实,扣除掉一些场面上的BUG,这部影片几乎可以当历史片来看待了。
№4:《再见萤火虫》(《萤火虫之墓》;动画片;日本):虽然这是一部“喊冤片”,但还是称得上经典,故事剧情骗走了不少中国人的眼泪,以致于当初我写文章批判本片时竟被千夫所指,其中有一个女网友还斥责我说:“难道感动也要分国界吗?批判日本人,你还不够格!”,对此,我只能无语。高畑勋导演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欢,因为富有思考性,但本片传达的内容我实在无法苟同,相比之下宫崎骏倒是曾画过短篇漫画《中国的天空》歌颂抗战时的中国空军。像本片这类强调“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的作品在日本多的是,看一部就够了,否则总有一天你同情日本民众会远远大于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注:本片的导演是高畑勋,不是宫崎骏)
№5:《人证》(《人性的证明》、《人间的证明》;日本):《望乡》是二战的前奏曲,《人证》则是二战的后遗证。战后不少日本女性为了过上优越的生活,主动与美军士兵发生了关系。本片的不少演员都有过和故事相似的经历,尤其是乔尼的扮演者,他正是《草帽歌》的主唱,作为日本女性与黑人生下的孩子,他处处受到歧视。影片批判了那些一旦成名就掩盖不光彩过去的人,乔尼千里迢迢到日本寻找妈妈,但妈妈却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竟把他杀害了。本片没有描绘到日军的侵略史,但其实作者森村诚一是个正直的作家,他曾写过《魔窟》、《新人性的证明》等作品抨击731部队,日本右翼对他痛恨之极。相比之下导演佐藤纯弥则令人不敢恭维,别忘了他后来跑去执导“招魂片”《大和号》!(PS:主题曲《草帽歌》轰动全球,歌词是一首关于“妈妈”的诗;故事批判了美国警察腐败的一面,但美国人——包括纽约市长依然大力地协助拍摄,警方表示批判得对,他们需要改进自己)
№6:《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日本):4集电视电影,改编自溥杰夫妇的自传。影片投资10亿日元,制作期历时三年,拍摄过程中获得中国政府和溥杰之女的协助。影片在反映日军对中国人的伤害上,远比所谓的“谢罪大作”《赤月》来得直接。满怀建立中日友好理想的浩远嫁到中国后,却发现中国人对待日本人竟是满腔愤恨,到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滚出去”,而日军则形同强盗,抢掠中国百姓的财物,还屠杀抗日民众。本片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批判了日军,对国共两党则是述而不评,没有偏袒谁,但有赞扬周总理。本片属于想谢罪但对历史研究不深入的类型,有些观念很肤浅,这大概与日本人并不熟知二战史有很大关系。尽管有种种不足,但本片至少正视了日军的侵略史,在日本“招魂片”频出的今天已属难得。而剧组提倡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是很有意义的。
№7:《广岛之恋》(黑白片;法国、日本):观看本片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相关历史,不然很难理解当中的一些剧情。在日本从来不缺乏关于原子弹题材的作品,但大多会沦为论证日本人也是受害者的“喊冤片”,不过这部与法国合作拍摄于1959年的影片却是例外,当年就能够有如此深刻的反思很不容易。在二战时期的欧洲,曾与德国军人发生过性关系的女性会被剪掉头发,所以女主角的前任丈夫正是一个德国人。影片剧情的不少台词是以诗歌的方式呈现的,这种类型恐怕很容易引来两面极端的评价。
№8:《逝风残梦》(《风雪黄昏》;日本):山口百惠的代表作之一。其实影片只是以二战为时代背景讲述一个爱情悲剧而已,对战争本身没有直接的描绘或批判,当然片子对战争还是持否定态度的,多少也有些反思,故事开头就有一段对话说道:“我们和敌人无怨无仇,但却要杀死他们,可他们不也有父母和孩子吗?……这场战争是错误的”。PS:影片的音乐很不错~
№9:《二十四只眼睛(1954版)》(黑白片;日本):注意,这里提到的是1954年的黑白影片,而不是2005年翻拍的彩色版(2005版的简直拍成了偶像剧,而且在反思上也不痛不痒)。转一下网友的影评:“娇小玲珑的女教师大石拥有“大石”这样大气甚至宏伟的姓。大石老师认真教学,关爱她的十二位学生。大石老师面对班上看着她的二十四只眼睛,发誓要让它们“永远闪亮”,但这一誓言被日本侵略亚洲的罪恶战争彻底断送。渔村小学男生被征召入伍,大部分死于战争,活着的也成了瞎眼残疾者。大石老师的丈夫也命丧战场。该片改编自日本左翼女作家荣井壶同名长篇小说,人道主义倾向非常鲜明。”
№10:《我对青春无悔》(《无愧于我的青春》;黑白片;日本):黑泽明的作品,拍摄于二战结束后不久,改编自左翼作家久板荣二郎的同名小说。故事以京都大学教授龙川事件和德国红色间谍佐尔格事件为原型,讲述女主角幸枝嫁给反战作家野毛后的种种遭遇,野毛因发表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言论被检察官逮捕结果屈死狱中,幸枝和野毛的家人从此被视为“卖国贼”,不但成天遭受众人的白眼,几经辛苦种植的田地也被“爱国人士”糟蹋得面目全非……终于熬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面对曾经受到的种种不白之冤,幸枝并不感到后悔,因为附近的坟墓里躺着野毛……
№11:《动荡的昭和史·军阀》(日本):东京英机的漂亮话与战场的惨烈形成强烈的对比,新井记者决意告诉国民战争的真相,正当人们为新井的义举所感动时,却有人跑出来这样斥责他:“新闻记者,战争初期你们讲过些什么?!什么‘皇军无敌’啊,什么‘圣战’啊、‘万岁’啊,什么消灭美英鬼子……说这些话的是哪些家伙?促使日本好战正是你们这帮家伙!打了胜仗,你们就歌颂东条,又吹又捧;打了败仗,就把罪责都往东条身上推,难道你们就没有责任吗?!你们在报上写:‘打不胜的仗就应该停下来’,看你们说得多好听哪!那么,打得胜的仗,就应该打吗?你们号召‘圣战,圣战……’把日本搞得支离破碎……所有认为战争该打的人,全都该处以死刑!死刑!!”(中文版由上译配音)
№12:《没有出口的海》(日本):影片本身不带明显的政治倾向,属于“述而不评”的类型,导演只不过用平静的镜头说明了那个时代发生了那些事,而没去论辩论其中的是非,对日军的行为既不鼓吹,也不辩护,正如主人公父亲所问的:“国家是什么?”。士兵们出征前常唱为国效力的歌曲,出征后却常唱想念故乡的歌曲,而热爱打棒球的主人公在最后所说的那段话富有反思色彩:“你见到过敌人的样子吗?我们老说‘敌人、敌人’,可是,就算是美国的水兵也是喜欢打棒球的,有家庭和恋人的人,也大有人在。撞沉敌舰,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啊……”主人公临终前想到的,不再是所谓的“为国尽忠”,而是大自然的美丽……
№13:《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中国、日本):中国对日本总是要比对国民党来得宽容,80年代初,正当中国许多影视作品对国民党的塑造还停留在戴歪帽的小丑形象上时,对日本人则已经开始日趋客观化。这部由中日合拍的作品称得上是一部两国人民的“历史教科书”,双方都可以用它来自我反思。本片导演佐藤纯弥还执导过宣传中国文化的《敦煌》、高仓健主演的《追捕》、以及日本反战作家森村诚一的作品《人证》等,但左藤也曾跑去执导过“招魂片”《大和号》,日本有不少导演和演员既参与过反思片,同时也参与过招魂片,而反思片和招魂片在日本都有叫好又叫座的机会,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呢?
№14:《硫磺岛家书》(《硫磺岛来信》;美国、日本):很多人认为《父辈的旗帜》不如本片来得“好看”,对此我不以为然,论反思性,《家书》不如《旗帜》。正如导演所说,他拍《家书》并非为了讨好日本人,而是尝试着从日军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导演始终不是日本人,看待问题多少有些片面、甚至是一厢情愿。我很反感影片为了突出日军的“人性化”,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些事实,栗林忠道曾在中国进行扫荡,坏事干尽,但影片只是展现了栗林作为军人“英勇”的一面。《家书》终究只是一部视野狭隘的商业片而已,要说没有一点反思倒也冤枉,但远远不如同一类型的《决战斯大林格勒》和《血战阿拉曼》,也不如姐妹篇《父辈的旗帜》,更不如《细细的红线》。
‘玖’ 日本电影《情书》影评
日本电影《情书》影评范文
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摄影、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视听语言、道具作用、转场、剪辑等进行分析和评论。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日本电影《情书》影评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近年来,被日本电影评论界称为“日本新电影的旗手”的岩井俊二引起世人瞩目。特别是1995年他的爱情影片《情书》,不仅在日本引起了空前的轰动,而且获得了东南亚乃至欧美的好评。在同年的横滨电影节上,一举夺得了年度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两项大奖。
影片《情书》的魅力何在?岩井俊二自己说他只不过是在影片中加入了许多个人化的东西。所谓“个人化”,我以为既是他的个人艺术风格,也是民族心理、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东方式的电影艺术构思。本文拟从《情书》的结构方式、情感表达和人生感情三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一、 细密的蒙太奇结构
在世界各国的许许多多爱情影片中,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故事早已司空见惯,形形色色。有的直率倾情,有的明争暗斗,有的成人之美,有的夺人所爱,或悲或喜,亦悲亦喜,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故事尽管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其中的共同点是:铺陈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历程。然而,岩井俊二的《情书》却独辟蹊径,在众多爱情影片中脱颖而出。其实,严格地说,《情书》算不上爱情片,因为影片中三个男女主人公都没有真正相爱过,所谓“情书”也不是其中一对男女主人公互诉衷肠的书信,而是通过两个女孩之间的通信唤起回忆的媒介。那么,《情书》用什么打动了不同国界的千百万观众呢?这正是岩井俊二东方式电影构思的秘密所在。
《情书》的叙事文本很简单:处于青春萌动期的男中学生藤井树深深地暗恋着与自己同姓同名的女孩藤井树。尽管他这种纯真的感情很强烈、很执着,但却始终不曾向她表白过,只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以恶作剧的形式透露出一丝丝内心的隐秘。而女藤井树全然未觉,根本感受不到他的爱恋。中学未毕业,男藤井树内心埋藏着那种青春的暗恋情愫转学来到了另一座城市,认识了另一个叫博子的女孩。博子的相貌、气质与女藤井树几乎一模一样,于是,男藤井树便把对女藤井树的爱恋倾注在博子身上。后来,男藤井树在一次爬山中,意外坠山身亡。
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如果采用一般的结构模式,完全可以衍化成一部曲折生动但毫无特色的爱情片。然而,岩井俊二的独特而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特意舍弃了三个男女主人公之间爱情的是是非非、悲欢离合,而把笔墨集中在对往事的追寻和回忆上,形成了《情书》错综复杂的电影结构文本。
影片情节发展以博子探寻男友藤井树的爱情真相作为推动力,引发了另一女主人公藤井树的回忆;再以女藤井树的回忆作为次动力,不断推进博子的情感转变,从而共同完成两个女孩子情感蜕变的过程。
时空层面。在现实时空中的情节采用外视角的形式,按照编导者的理性思维和情绪变化,表现两个女主人公在共同寻找“情书”之谜的答案过程中,由于某些外在因素的联结,致使两者或贴近,或远离,或若即若离。在回忆时空中的叙事则采用内视角形式,情节的进展完全遵循男女主人公的心理逻辑和行为规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情书》结构中的现实与回忆两个层面里至少有四组不同时空的人物行动线,编导者能使它们互为因果、互作经纬、交错递进,细针密线地编织起来,做到了天衣无缝,精妙之至。这正是日本人细致入微的思维方式在电影结构中的体现。由此,我不禁联想到中国戏剧家李渔所说的话:“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可见,中国戏剧结构的美学原则与日本导演岩井俊二在电影蒙太奇结构中的美学实践相映成趣,异曲同工,是纯粹东方式的审美意识。
二、细腻而哀婉的情感表达
影片《情书》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在优美抒情中蕴含的淡淡哀伤,这正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情感表达。这种民族情感的形成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在世界各国中,日本无疑是种族构成纯粹、文化同质性高的民族之一。它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凝塑了日本人那种心理敏感细腻的内倾型性格。环海的地缘,狭窄的国土,曲折的海岸线,形成了日本湿润的气候。因此,有学者称日本文化为“湿气文化”。它与内倾型性格相结合,使日本人更倾慕清净、素雅,从而崇尚“清明心”、“心情道德”的执着和坚韧。这种民族情感在岩井俊二的《情书》中格外浓郁绵长。影片一开始,博子扫墓对男藤井树寄托无限哀思,归来后偶然发现藤井树的地址,潜意识中恍惚觉得男藤井树并没有死,于是萌生写信的念头。信发出去了,她本无意收到回信,然而,意外的回信来了。原来,身处异地的女藤井树患感冒在家休息,收到博子莫名其妙的一封信,出于好奇便回了信。从此,两个女主人公频繁地书信往来,唤起了双方一连串的回忆。博子在对秋叶的恋情中时时感到愧疚于男藤井树,这种心理的羁绊,感情的不自由,使她陷入矛盾痛苦中。于是,促使她探寻回信“真相”的愿望更加强烈、更加执着。与此同时,女藤井树在医院等候就诊时,脑海里竟然闪现出中学时代男藤井树倚窗读书时的模样。这表明,在她的内心深处仍然珍藏着美好纯真的往事。特别是在博子决意前往女藤树处了解真相时,不巧没有见到。当汽车司机无意中道出博子与女藤井树长得非常相像时,博子才恍然大悟,情节也随之发生突转,过渡到博子重新探寻男藤井树爱情真相的阶段。这里,编导精心设计了一个景深镜头,景深处是骑着单车的女藤井树缓缓前行,处于动势,成为画面中引人注目的活跃因素;而前景是伫足沉思的博子,处于静势,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把双方寻找和期待的心情突现出来。当女藤井树擦肩而过时,博子脱口叫出她的'名字,画面定格在女藤井树回头张望寻找的情景上。但转瞬间,她专注寻找的目光便被川流不息的人群所遮掩,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两个痴情而执着的女孩遗憾地失之交臂。从而她们又开始了难忘而又略带哀伤的回忆。女藤井树在回忆中,把开学、选举、值日、男藤井树在书卡上写名字、用自行车发电对考卷、运动会上为男藤井树拍照等等点点滴滴的往事串联起来,深切地感受到了男藤井树对她纯真的爱恋,她也逐渐意识到这种幼稚而美好的感情将是她弥足珍贵的财富,并使她从对父亲死亡的恐惧中挣脱出来。而博子则从回忆中真正地清醒过来:自己竟是男藤井树初恋对象的替代品。于是,她从痛苦的缅怀和思考中挣脱出来,勇敢地面对现实,接受了秋叶的爱。但她对男藤井树的那一段挚爱仍然难以割舍,于是在秋叶的鼓励下,当太阳冉冉升起时,博子面对皑皑无垠的茫茫雪原一遍又一遍地哭喊着:“你好吗?”以此来倾吐对男藤井树的思恋和哀伤。此时,躺在病床上的女藤井树也一遍又一遍地自语似回答:“我很好。你好吗?”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两个女孩共同的心声。呼唤着男藤井树呼唤着彼此,也深切地呼唤着自我。至此,她们完成了漫长而艰辛的感情蜕变和升华,由“过去”的我过渡到“现在”的我,并预示着超越自己情感的“永恒”。
之所以较具体地复述影片中的这些情节、细节,意在说明岩井俊二如此这般地表现人物心灵的敏锐和情感的细腻,正是影片看似平淡如水实则动人心魄的魅力所在,也是日本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这在西方的影片中是难以见到的。
博子不惜一切地顽强追溯,探寻男藤井树的爱情真相,女藤井树对昔日暗恋情人的淡淡回忆,不正是追求感情的“纯”与“真”?不正是表现了向往理想中的美好事物的执着精神吗?不正是日本民族格外崇尚的“清明心”、“心情道德”的形象表达吗?如果把追求真情的执着精神置于当今商品社会的大背景下,不难发现编导者努力寻找和赞扬一种超越物质利益诱惑、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真诚感情。因此,可以说《情书》中细腻的哀婉的情感是对今天金钱物欲的间接否定和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