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录取通知书
Ⅰ 谁知道电影(录取通知)的原型啊
电影《录取通知》的原型,南哈蒙理工学院是根据真实事件编着的院校,美国橘子郡查普曼大学,查普曼大学是一所中型综合性大学,创立于1861年,是加州最负盛名的大学,1934年该机构更名为查普曼。
查普曼大学创立于1861年,1869年西方学院校合并后,在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基督教,1934年该机构更名为查普曼以纪念orange县的企业家和学校的创立者查普曼先生。
1954年学院所在地迁至加利福尼亚州的orange的闹市区,有安静的大学城气氛,在洛杉矶东南55公里处。1991年,学院又更名为查普曼大学以反映其演变成全面高等学校。
(1)美国电影录取通知书扩展阅读:
《录取通知》由斯蒂夫·平克执导,贾斯汀·朗、乔纳·希尔、哥伦布·绍特、玛丽亚·泰耶尔和布蕾克·莱弗利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6年8月18日在美国上映。
电影讲述快高中毕业的巴特比正面临着升学压力,他投出的8封大学入学申请信全被拒绝。迫于社会与家庭的压力,自己创立了一所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Ⅱ 推荐电影|真人真事改编:办一个大学骗父母《录取通知Accepted》
《录取通知Accepted》于 2006年08月18日上映的电影。
该电影由真人真事改编。
电影讲的是一个学渣,高考之后没有大学录取,为了让父母高兴,他自己编造出了一个野鸡大学录取了自己。又为了让这个野鸡大学比较可信还做了一个学校网站,租了场地和一个校长。本来以为演一场戏让父母相信自己上了大学就可以结束了。没想到阴差阳错,很多落榜生登陆学校网站申请,都收到野鸡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纷纷来学校报到。而且这帮落榜生都很有钱,不缺学费,非常慷慨地付给学渣男主2万美元一年的学费。
面对如此情况的男主,男主的朋友们都让他说实话,让所有人从哪里来回哪去。站在讲台上,男主刚准备说出实情。有个被录取的学生一定要举手发言,说自己从来没有让父母高兴过直到被这所大学录取。男主得知了在座的各位都是四处碰壁的落榜青年,没有被学校录取,只能来到这里。面对这种和自己情况一样的学生们,他没办法把实情说出口。
男主只能被逼上梁山,想办法把这个野鸡大学办下去。这些路往生学费不缺钱都给他交学费,他只苦恼了要怎么把这个学校办下去。于是去隔壁有悠久校史的正规大学观察学习:如何办大学。
他惊讶地发现这些天之骄子,进入大学之后并不是求知若渴,有一部分人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另一部分人在课堂上非常焦虑地学习着,生怕自己得不到全A成绩。这就是传统大学的办学方法吗?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讲课,下面的学生一心只关注能否全A通过这么课程,取得毕业证找到好工作。
他意识到其实如果不想学的知识,一个劲地往大脑里灌留不下什么内容。所以他给自己的野鸡大学制定的办学理念是大家自己在白板上写自己想学或者能教别人的课程。互相教别人自己想学的东西,类似于兴趣小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需要一个学科的业界泰斗来教你,只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你自然而然就能学会它。因为你会愿意为之付出你的时间。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没有任何人逼你。
在隔壁正规大学里,有学渣男主的好朋友小胖,他为了能加入兄弟会,做很多尴尬的事情,因为是加入兄弟会的传统。大概就是每一个兄弟会人员都经历了这种羞辱,所以新人也必须经历这种“传统”。这就和中国的“酒桌文化”似得,我年轻时候经历过的苦,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能不经历?说白了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霸凌罢了,打着“传统”的名号,光明正大的来霸凌新人。这就是大学兄弟会的“传统”。这种大学兄弟会姐妹会的传统,在很多美国电影里面都有体现,比如《社交网络》facebook另一位创始人也为了加入兄弟会做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
最后部分是男主决定走成立学校的正式流程,正式办学。举办听证会,是非常典型的美式结局,主角用一场优秀的演讲取得了全场喝彩并且成功达成了自己的目的。电影最后是听证会同意给野鸡大学一年的时间作为观察期。豆瓣影评主要是在吐槽电影过于理想,太美式大团圆结局,所以豆瓣评分并不高。
让我关注的却是听证会上提出的关于办大学的问题,听证会主席对该学校提出的问题是:是否有相应的教学设施包括图书馆、医疗中心等,是否有足够的教师,是否科学安排课程。如果只需要这三样,办一个大学似乎不难。
我国扩招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我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每年增长情况如下图。尤其文科类学科办学成本更低,只需备齐教室、任课老师、操场,就可以开始招生。难道大学教育就是高中毕业之后就是去了一个更大的教室学习,这就是大学吗?
男主在电影尾声部分的演讲大意是:因为我们永远不会停止学习,我们永远不会停止成长。(Because we'll neverstop learning,and we'll never stop growing.)
这才是教育的意义,让我们养成学习的习惯,有应对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的勇气,永不停止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是为了父母学习,不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发自内心想要学习了解这个世界。
Ⅲ 求电影《录取通知》的观后感
《录取通知书》这部电影是关于美国大学生的教育片,看完之后,作为中国大学生的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电影里面的主角在电影里的作为是现实中的我们所不能为的。大学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我们在大学里迷茫,糜烂,倒不如在社会中尽早接受磨炼?这是中国以致全部大学生值得深思的问题。 电影里面尽量表现诙谐和轻松,但是里面的学生和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想法的分歧,无不反映当今大学生的真实想法,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自身实际。作为大学生,我们是否应该上大学?大学带给我们什么?我们在思想和知识上是否有过进步?我们有没有糜烂?一连串的问题有感而出。 总而言之,观后,我有从新,从心评价自己一年半的大学学习及生活。 为什么中国的高中总拿奖,可一旦进入大学就开始厌学,并且生活糜烂,再也没有创新的能力,只知道谈恋爱,或是忙于找工作.
记得采纳啊
Ⅳ 有这样一个故事~评美剧电影《录取通知》
看美国电影《录取通知》后,才知道天下父母心都一样,都是盼着孩子考上好大学,赢在起跑线上。原来全世界的学生都面临高考压力。
导演别具一格,用另类视角向观众叙事,揭示了每个人如果想获取成功,可以有多种形式。影片的主人公完整地人物弧光线,充分展示了这个主题。
影片一开始,学渣巴特比父母就昐着他考上好大学,而他一直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心里也是急忙火燎的。为了不让父母失望,满足他们的心愿,他和同样落榜大学的同学一起撒了弥天大谎,伪照各自的录取通知书,但是撒了一个谎,就要用无数个谎来圆。
巴特比知道父母一定会上网查学校地址,了解学校的情况。他又在网上建个假学校地址。父母要送他去学校,他又脑筋一转,又和死党租个破旧不堪地房屋,建个假学校。
学校有了,但还缺校长,怎么办?他们又去聘个假校长。当父母看过学校,又见过校长后,他们如释众负,还没喘过气来时,一件事又把他们弄的不知所措。
原来,许多没有考上大学的落榜生,在网上看到这个假学校地址后,都赶到这里要上学。经过一番折腾,他们按照自己办学的思路,把假大学逐渐变成真大学。
影片结局是真相大白。影片有点喜剧色彩,巴特比完成了他的成长过程的道路,也收获了爱情。据说这部电影里的学校原型是美国橘子郡查普曼大学,是一个私立学校。(3/20)
Ⅳ 求电影《录取通知书》观后感
片子的原文名字更有意思:Accepted。被接受。是了,整部电影最核心的那几个年轻人,和我们年龄相差无几的年轻人,总是被拒绝的一群人。主角巴比特,申请了8个大学,全都被拒绝,连州立大学也不例外。偏偏爹妈的眼光又高到死,非得逼儿子上个大学不可。那妹妹也挺要命,初中就开始为高考准备了。所以谁说美国的高考不可怕,真该把他丢过去试试看。
不过,巴比特这为仁兄可不像我们国内的高三生,没有大学上了就跑去跳楼跳河;这哥们发扬一直以来的特长:造假,就真弄出了个S.H.I.T(南哈蒙理工学院)出来蒙家长。没有大学录取咱不要紧,咱自己弄个大学出来录取自己就可以了。
电影的逻辑硬伤不少,但是我不想详细谈;象征意义也很多,但我懒得说。我只说说自己提出来的三个关键词:教育、大学、我。
我很赞同巴比特对理想的阐述。教育不是用严苛刻板的方式剥夺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激情,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天分,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和内容。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发现,原来美国的孩子也要会面临和我们一样的问题——好吧,据说是因为美国佬特别眼馋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战果,特别是在知识掌握方面的成就,所以专门来跟我们学习过。
好吧,但那毕竟是美国。条条大路通罗马。这种时候还是会很羡慕人家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小学的时候告诉我们,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成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初中告诉我们是为了成为有用之才;高中告诉我们是为了幸福地活着……MD,越听越clamp了……
教育,是要让我们成长的。人不会停止发展,不会停止成长,所以,也不会停止接受教育。但教育并不是一定要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一边打瞌睡,一边记录某些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的奇怪名词。是让自己的灵魂成长、起飞、出航,而不是困死在某个扼杀人性的角落里痛苦挣扎……
所以我们要终身学习。但不幸的是,现在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喜欢扼杀人的求知欲了。以至于我们寝室的人,凡找到工作的,现在都将学习视为“总算摆脱的包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学习不是苦差事,我现在特别想去反驳我的初中班主任。因为当我越发地浸淫在知识的海洋中,我越发觉得快乐。知道原本不知道的东西,发现原先没发现的事物,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呀。为什么非要苦着脸去读、记、背、写呢?
关于大学我已经说过很多话了,我不想再多说什么。最早的大学就只是一帮年轻人和一些长者,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经历,汇聚一堂,互相学习。把不同来头不同背景的人放到一起,甚至不需要老师他们也可以互相学习。
我至今还是向往民国时期的大学。自由思辨、兼容并包、三教九流……有真正重视教育的环境,有努力保障学生和老师生活水平的社会,所以即使是战争频发,照样大师辈出;即使条件再艰苦,照样可以做到和国际接轨……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现在很多大学都是倒过来玩的。所以大学都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了。也很悲哀。
最后来说说“我”。电影里面那个有注意力涣散症的人兴奋地对巴比特说,他接到通知书后,平生第一次听见爸妈说我们以你为骄傲。巴比特在影片高潮中与古板校长对峙,说:知道什么?你是罪犯。因为你剥夺了这些孩子的创造性和激情,这是真的犯罪!
杀一个人的肉体,不过毁灭了他的形体而已;但是杀一个人的灵魂,尽管他还能行尸走肉,但比死了还要可悲。
系统是为你设计的?它教你顺从你们的心
做个顺民?
你们呢?
你们一直想做学校行政员?
亚历山大博士你有什么梦想?
也许没有 也许想做诗人
或者魔术师,艺术家
或者只想周游世界"
我说,我要做一个作家,要作个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家。所以对我而言,一切外部的环境变迁,都无所谓,我只要沿着自己的梦想前行就可以了。我永远不会成为顺民,永远要抗争自己的生产空间。我知道这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只有我才能做到,所以我绝对不会成为社会大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
教会的青年聚会历来有个环节就是欢迎第一次来到教会的慕道友,我们都要唱歌欢迎。一直唱的都是《你是唯一》。歌词很好:世界有你会更美好,没有人能像你,在神的眼中你是宝贝,在世上你就是唯一。你总是如此如此特别,在上帝的眼中,没有人能取代你。
据说每次都有会众一边唱一边哭,因为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自己是如此特别如此重要,不是“地球离了你照样转”。
前些日子带领青年聚会的弟兄说想要换个歌——因为这首歌已经唱了两年多了,结果遭到一致反对,只好不了了之。大家依然每次都会高唱“你是如此如此特别”……
本来就是。
我认识的很多人都很羡慕我,认为我非常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该走什么路,我总是说“你也可以”。然后他们就会笑起来,心想这个人还不错,满谦虚的。
其实我说的是实话。
有梦想,敢于为此付出代价努力追求,是很好的。当然,和现实必要的妥协也是应当有的。在这个电影里,这帮年轻人不还得要求政府给他们办学的权利么?不过,政府也还算通情达理,给了一年的试用期。
于是,皆大欢喜。
我们呢?生活在电影外的世界。我们不能自己建立一个自己喜欢的大学,但,我们可以把大学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过好每一天。
所以看到片尾的时候,我笑了。
我知道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所以,我可以继续高呼:
即使现实是理想和幻想的坟墓,我依然要苟延残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