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噤声
❶ 牛啊,破9的无删减尺度片,国内电影院也能上映
紧急定档,一部大片。
前作,2018年 现象级惊悚片 。
现象级到啥程度?
它的出现,让电影院,不像电影院。
更像走进一个巨大黑洞——
看的时候没人他妈敢吃爆米花
让可怕的反派怪物,不再像反派。
更像顶流idol——
请在国内每个影厅养一只这样的怪兽
这种怪每个高铁车厢都应该配一只
Sir说哪部电影,相信你猜到了。
明日上映,惊悚升级——
寂静之地2
A Quiet Place: Part II
前方战报,两大喜讯:
首先,本片北美口碑高居不下。
IMDb7.9,烂番茄新鲜度90%,MTC35家媒体打出74分。
这成绩对一部惊悚片来说,可谓优秀。
其次,还有一个让你放心买票的消息:
国内引进,时长与北美公映版一致,都是97分钟。
内地无删减。
必看?
先别急。
作为长年重口味爱好者,Sir必须负责任地提醒各位毒饭。
这将是你能在内地院线看到的最吓人的电影之一 。
现在,立刻,请将手机调至静音模式。
否则后果自负——
嘘!
01
三年前的前作,妥妥“网红片”。
当惊悚片的套路被榨干挖尽,高度同质化。
它偏偏抛弃血浆、尖叫,和突然糊你脸上的鬼影……反其道而行。
把音量压到最低——
走路,踮起脚尖;
取东西,轻拿轻放;
你问,这哪里吓人?
它的恐怖,不来源于肾上腺的爆发。
——它要把你死死按在爆发的临界线。
比如,走路踩到钉子。
痛,更要把痛感咽回去。
比如,生孩子。
一边用力,一边花更大的力气。
把惨叫吞下去。
无声窒息。
故事讲的是,拥有超强听力的怪物攻陷地球,人类只要发出稍大的声音,就会被怪物杀死。
真·吓得人不敢说话系列。
绝对的安静,营造绝佳的惊悚感。
这种氛围下,稍有不慎,万劫不复。
上一部最猝不及防的一幕——
主角一家去超市补充必需品,姐姐把抠掉了电池的玩具拿给弟弟,弟弟贪玩,偷偷把电池塞了回去。
通了电,这就不是玩具。
而是索魂令。
回家路上,弟弟按响开关,玩具飞船引擎发动。
同时,怪物一飞冲天……
弟弟在一家人面前瞬间消失。
当年Sir全片看下来最大感受:
疼!
可再疼,也不敢发出一丝声响。
当然,前作也留下一线生机。
女儿意外发现,爸爸给她做的助听器是真牛,其声波会干扰怪兽。
于是第一部最后。
面对围攻而来的怪物,伊芙琳端起枪,一脸志在必得。
看似找到了怪兽的软肋。
但怪物,就是最致命的吗?
《寂静之地2》告诉你——
“它”,只是这末日最不起眼的危险。
02
续作剧情承接上一部。
(以下内容涉及轻微剧透,不影响观影)
爸爸牺牲,妈妈伊芙琳(艾米莉·布朗特 饰)独自带三个孩子,聪明的女儿,憨憨的大儿子,以及还是婴儿的小儿子。
他们不得不做出抉择——
是 守 。
守在家里相对安全,但势单力薄,物资紧缺;
还是 闯 。
闯出去,可能找到同伴,结盟打怪,但必然面临更大的危机。
她们决定选择后者,寻找一线生机。
如果说第一部,只要按部就班,就能活命。
到了第二部,走出家门的他们,将面对完全未知的世界。
生存空间收窄,再收窄。
惊悚加码,再加码。
你将同主角一起,体验 感官不断被剥夺的过程 。
新男主艾米特(基里安·墨菲 饰)被勒住脖子,脑袋猛探出水面。
深深吸一口气。
为隔绝婴儿的啼哭声,小儿子被放入木箱内,通过吸氧器呼吸。
再仔细看,借助密封空间消声的工具,除了木箱,还有……
一间隔绝空气的密封仓。
没错。
除了声音, 被剥夺的还有呼吸 。
如果你以为噤声和缺氧,就是寂静之地的最大难关。
想简单了。
生理上的困难,还可以想办法解决。
人性的陷阱,你永远无法计算。
《寂静之地2》最大升级,源于世界观的扩充。
当恐惧如瘟疫般蔓延末世,谁也猜不准——
可怕的是兽,还是人。
片中有这样一幕:
伊芙琳误入艾米特的地盘,对方布置了捕兽夹,还制造了种种会发声的机关。
细。思。极。恐。
机关的目的,不是杀死怪物。
是出卖同类。
当伊芙琳提出,去寻找、帮助其他人时。
新角色艾米特的一句话,意味深长。
在他看来:
活下来的人,在演变为另一种怪物 。
你不清楚状况吧
剩下来的人
他们并不值得被救
他没有说谎,也没有夸大。
《寂静之地2》中,主角们不仅要面临怪物狩猎,更要抵抗 人的异化 。
他们最大的“敌人”,是路上遇到的另一群神秘人。
艾米特和瑞根在逃亡路上,遭遇一伙劫匪。
劫物资,劫财劫色,那都不算什么。
他们还想 劫命 。
劫命有什么用?
起初艾米特也不信,直到这帮人利用他的同情心,给他套上随时会触发响声的套索,作为招引怪物的“死刑”。
好,打住。
《寂静之地2》的升级,延续前作的稳准狠。
从捏住人类生理上的软肋——听觉。
到如今。
捏住人性的最后一根软肋—— “信任” 。
伊芙琳一家走出家门,以为逃出生天,实则才刚刚看到这世界凋零的一角。
人类,还能团结起来共同抗敌吗?
当沉默成为保命良策。
当猜忌被当做生存利器。
这密不透风的冷漠,不也是另一种“无声”。
03
当然,电影不是没有缺点。
绝大多数惊悚片,都逃不过或多或少的“逻辑硬伤”。
比如第一部被影迷们诟病的各种bug。
还有Sir当初最受不了的, 故事背景缺失 。
第一部仅靠新闻简报交代背景,让整部电影缺少足够的现实感,也让这个“末日”不足以让人信服。
幸好,续集终于重现了危机发生第一天的状况。
算是对世界观做了一次补全(放心不剧透,只能说场面很刺激)。
《寂静之地》系列距离一流惊悚片还有进步空间。
可Sir还是那句话:
它将是我们在影院能看到最吓人的电影之一。
这种“吓人”,并不仅在于猎奇或尺度(《寂静之地2》北美定级是PG13)。
而在于它 高级的 娱乐 性 。
烂俗的 娱乐 ,就像巴甫洛夫的实验。
将恐怖桥段压缩成一个个视听罐头,填鸭般分批投喂给观众,进行重复性的驯服。
而高级的 娱乐 ,更多在变化。
《寂静之地》营造紧张的方式,都极具 “挑逗性” 。
比如,挑逗你的听觉。
《寂静之地2》开场,Sir印象深刻。
细心留意,这是一段隐藏的 “视角转换” 。
电影视角从正常人的父亲,转移至有听力障碍的瑞根身上。
接下来你将感受角色所感。
屋外,怪兽疯狂虐杀人类,小镇一片混乱。
你呢?
什么也听不见,眼前一切正常。
这便是它挑逗你的方式——
情况越危急,越要剥夺你感知危急的资格。
再比如,挑逗你的 情感 。
电影的 娱乐 性不止在观感刺激,更有 情感 的撩拨。
Sir至今记得前作这一幕:
主角在森林里遇上一位老人,他妻子刚被怪物杀死,望着妻子的尸体欲哭无泪。
可怜?
不对,末日容不下哪怕一秒的悲伤。
主角赶紧护住身后的儿子,示意对方噤声:
大家都可怜,但我们想好好活下去。
可老人的表情,在看到他们之后,瞬间变得狰狞。
长吸一口气,悲伤在决堤边缘。
一声嘶吼,彻底爆发。
吓得主角带着儿子迅速狂奔。
这是电影挑逗你内心的方式——
死的恐惧越压抑,生的希望便越扭曲。
Sir不说你可能不知道。
所有精准的挑逗,背后都是主创一次又一次的设计和实验。
电影的幕后揭秘Sir看得滋滋有味。
电影中那些吓人的音效怎么来的?
是特效吗?
不对。
电影中,怪兽打开耳朵的音效,是高频率的“哒哒哒”,阴森又渗人。
——那是折断菜叶的声音。
怪兽行走的音效,刺耳而神秘。
——那是折断螃蟹腿的声音。
别笑。
只有在声效上的细心打磨,才能让最简单的声音,变成故事中犹如丧钟一般的存在。
尤其别忘记,以上这些观感——
在影院的音响与大银幕加持下,还会加倍放大。
最后,Sir还是那句话。
作为一个长年重口味爱好者,这是Sir今年第一次安利你们去电影院看惊悚片。
胆小的,谨慎再谨慎。
毕竟这一次——
就算你闭上眼。
“它”也会在你耳边现形。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布拉德特皮
❷ 东方电影与西方电影的文化差异
一、个人主义
美国人相当崇尚个人主义,东方社会 (当然包括中国人) 则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及有影响力的分别。美国人崇尚个人特质的例子很多,父母较少伸手干预子女的发展。
二、隐私权
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就是知己之间也很少问到别人太"切身"的问题,例如年龄、薪水及婚姻状况等。也应当少谈论第三者的事情。不请自来的访客(包括父母亲)是绝对不受欢迎的。
三、不拘礼
美国人在衣着娱乐方面,都比较随便。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比较不拘礼,即使双方在年纪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别也不例外。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数,例如很多学生对教授,及晚辈对老人家都直接称呼first name可见一斑。这种"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礼表现,在很多东方人眼中则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四、开放与直接
美国人是相当开放和直接的,尤其在专业的讨论,往往秉持着不同意见而争论(注意:是争论,不是拍桌子,摔麦克风的吵架)。相反地,东方人往往不会直接冲突,而是婉转地通过地位比较高的第三者来疏通。
五、独立性
美国人通常较不喜欢依靠别人,甚至父母的帮忙也不一定乐于接受,而父母亦鼓励子女早早离家,独立地生活与发展。我国青少年在这方面就发展得较慢。对留学生来说,要注意到指导教授非常重视研究生能够独立做研究的能力。而对英文不灵光的留学生来说,当你向美国人借笔记时如被拒绝,不一定表示他们讨厌你,极有可能是他们将心比心,认为你应该独立而已。
六、竞争性
美国社会的发展依靠竞争来作为推动力。"Work hard, play hard"是大部分人的作风。他们在言语争辩时都喜欢压倒对手,这种"getting the last word in"的作风当然是竞争性的一种表现。他们的竞争挑战精神也显露在体育比赛方面,即使是他们所谓的"playing for fun"时也是蛮认真的。一般美国人对于一个球队都十分狂热,往往借此发泄情绪。例如校队比赛时校警常常要检查进场的观众,不让他们带酒进场。球赛比赛时,观众都喧哗冲天,往往乱抛东西。有些助兴表演也有点莫名其妙,例如有一招是将一个女啦啦队员,从观众席的底层抛起,一级级的人将她接着又再抛上去,直到最高层又再抛下来;偶然也有失手受伤的事情发生。笔者也算是球迷,但都是在家看电视,免得在现场活受罪。而且要算准时间,当球赛完时避免走在路上,因为球迷在赢球时欢天喜地(如果你看到开车的人在乱按喇叭,你不用听报告就知道赢球),输球时则沮丧愤怒,两种结果都是疯狂毕露。有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更常做一些奇怪的事。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如果不是在发泄情况下,绝大部分的美国人都是很守规矩、不骚扰别人的。
七、公众场合应有的礼数
美国人通常都能尊重别人的安宁。在歌剧院不用说,就是在戏院也都能噤声欣赏。在餐厅吃饭时的交谈声音也相当低,跟中国有划拳斗酒的吵闹大不相同。排队时都很守秩序,插队是不被接受的,蜂拥上车的事情绝对很少发生。开车的人通常很守交通规则,例如在夜深无人时也不闯红灯,尊重行人,让路人先过马路等。来自较不遵守交通规则国家的留美学生尤其要特别小心。
八、朋友模式
美国人囗中的朋友定义比较广泛,而且有区隔性;譬如说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学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 另外美国地域广大,人口流动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较"温水"性。中国人的友情通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言不合就尽量避免跟对方碰面,"起落"性比较大。中国人朋友之间借钱是相当普遍的,而美国人朋友之间借钱是凤毛麟角的。
九、金钱的运用模式
中国人通常做的预算都比较保守,而美国的预算则比较接近"极限",而且往往有消费超过预算的倾向(跟美国社会大量使用信用卡也有关系)。美国人很舍得买东西,尤其是在购房及汽车上,对于吃喝方面,尤其是请客,则比较"犹太";而中国人则比较舍得花钱在请客方面。
十、世界观
可能因为美国多年来的兴盛及教育重点在某方面仍有偏颇,美国人多数 "以本国为中心",对于别国的认识十分肤浅。美国人对世界地理的无知是令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十分痛心的事情。在美国流传一个笑话:东北部的某一个州的某居民,写信去州政府询问关于New Mexico的情形,答复居然是:关于别国的情况我们不大熟悉,无可奉告。
中国文化的渊源来自中庸儒学,这决定了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注重尊严,任何有损于面子及集体尊严的事是不可饶恕的。或者说,中国人的行动准则多少有谦牧自守的传统大国观,渗透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敛意味。中美文化本质上的相悖、两者间的内在矛盾是产生摩擦的主要原因,而中美在经济利益上的相互补充又将两国吸引在一起,导致双方为文化上的歧异做出妥协。解决中美之间的问题,文化差异同样不是对决的理由,恰恰相反,中国文化经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洗礼,具有极强的韧性和包容性,因此中美关系在未来一系列问题上有可能产生摩擦与不和,但这种摩擦与不和不会影响中美关系的长期发展。从历史回顾来看,中美之间走向对抗的理由即使不能说全然不存在,但也至少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
❸ 《寂静之地》什么时候上映
《寂静之地》是由约翰·卡拉辛斯基执导,艾米莉·布朗特、约翰·卡拉辛斯基、诺亚·尤佩领衔主演的恐怖电影。该片于2018年5月18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家人带着幸存的两个孩子来到乡下躲避怪兽,他们用手语交流,每天在小心翼翼中度日的故事。
《寂静之地》结局
《寂静之地》结局是父亲为了保护被怪物纠缠的两个孩子,最终牺牲。两个孩子回家后怪物又来了,此时,女儿知道助听器可以放大音频,降低怪物的能力,所以利用扩音器让效果增倍。即使是这样做,也不能完全杀死怪物,所以孩子的母亲在绝境中朝着怪物开了一枪。
因为枪声,远处的怪物闻声而来,一场大战又要开始,这部电影的结局是一个开放式的。怪物是否全部被杀死,这一家人最终死没死,剩下了谁都没有说明。全片的关键点就是只要发出声音,就会被怪物追杀,所以片中的人物几乎都要保持寂静,因为每一个风吹草动的瞬间都有可能引来一场灭顶之灾。
而在结局,妈妈的一枪让寂静被打破,远处的怪物听到这个声音开始朝枪声附近靠近,这一家人又要面对新一轮的冒险。
❹ 年度票房黑马《深海浩劫》,它的原型是什么
2016年上映的《深海浩劫》是一部由美国狮门公司制作的灾难剧情片,原型为2010年发生的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该事件致死11人,导致持续漏油87天,造成大面积污染经济损失上千亿美元,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环境灾难。
本片开头与结尾,采取了亲历者的法庭证供,而中间部分则是通过该亲历者视角讲述灾难发生过程以及地平线平台爆炸后发生的员工自救行动,全片更像是一部灾难纪录片。
影片开头,有人质问亲历者,为什么有三套警报系统,事故发生前却无一工作?
影片里,或许是报警系统经常误判,或者是工作人员不以为意手动关闭……看似细枝末节的动作,一一积累起来,导致了最后不可挽回的灾难。
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至今仍未得到彻底治理,希望看到这部片子的人们能够从中得到警示,无论到了何时,都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认真对待安全生产,否则,将会发生无法挽回的灾难。
❺ 如何评价电影《深海浩劫》这部剧的原型是什么
电影《深海浩劫》这部剧的原型是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露事件。这部电影并没有完全被沦为借着灾难的外衣去展示劈劈啪啪爆炸的特效。这部电影新鲜的地方在于亮点:导演的叙述结构+大家对钻油平台知识体系的未知。
也因此,影片制作成本高达上亿美元。影片后半部分的饕餮级视觉盛宴,将火灾的凶、狠、惨、猛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观众就好像置身火海一样,随着片中人物角色的希望而希望,绝望而绝望。
❻ 电影《蓝》 | 被解放的自由
电影《蓝》,揭示了一种被解放的自由。
记得出现在镜头里轻轻摇曳的蓝色风铃,坠子上闪着迷人斑斓的色泽。只是当茱莉一把伸出手去扯碎它时,我们可以看见某种意念的灰飞烟灭,以及某种重生,在挣脱束缚之后奔向地心引力。
然而这种自由,最终伴随着全盘倾覆的崩溃和既定轨道的南辕北辙。
凡世中的肉体,似乎都以为茕茕孓立是无法继续生存的状态。于是当茱莉从病床上醒过来,作为曾经家庭生活全部重心的丈夫和女儿,如今全都离她而去,留下自己空空的躯壳。
无所适从,是这种突发意外下的正常表现。茱莉试图吞咽安眠药,然而大剂量的药片梗塞着喉咙。
纵然,死和生一样,都是不自由的人自以为能够通往自由的出口。只不过出口过分狭窄,没有外界不可抗力的推动,无法到达洞穴的尽头。
尘世种种,即使厌倦了生,但走向死亡的过程太辛苦,口头上再说不够留恋,内心深处依旧舍不下这一副皮囊。而选择苟活,不是与追求者的一夜欢愉,也不是闭塞视听般的避而不谈,更不是更换地址贩卖回忆假装重新开始便可以做到的。
蔚蓝清澈的游泳池中,茱莉手脚激荡起的水花,那个时刻,她感受到自由与否。不得而知。
在新居所,当所有人联名上书要赶走脱衣舞女郎的时候,茱莉拒绝了签字。不囿于舆论的强迫和大众声音的框定,不困在世俗的逼吝中做出自己不情愿的选择,这便是自由的起步。
尽管现实当中,很少有人能够在声势浩大的立场下不去临阵倒戈。
我们常犯这样的错误,哪怕无关痛痒,甚至素昧平生,便将某人某事定性,贴上自以为正确的标签。从另一个层面讲,这是灵魂不够自由,不够强大的表现。正是由于判断力的缺失,人们自动放弃了做出选择的自由,转向人云亦云,用别人的喉咙说出自己的观点。
茱莉和脱衣舞女郎相熟后,羡慕她的自由和洒脱,羡慕她能够选择自己所爱。
当看台下脱衣舞女的父亲与自己的女儿相遇,不言而喻的不自由,是蒙羞的面孔和亲情短兵相接时刻的冷笑,也是藏在正人君子身后道貌岸然的道德失衡。
人人都是呼吁者,人人都在挥舞手臂宣扬自己的伟岸和正义。可是当夜幕降临,欺骗和伪道德构筑的桥梁终会坍塌,而冲刷它走向死亡的,是无人承认的心口不一。噤声和缄默与白日狂热的呼号好笑的对比。
束缚人们心灵的是社会,是虚伪的人性本身。只敢将符合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展示出来。其他便溺死在黑夜里,被不自由的枷锁束缚住了。
完美背后,藏着不可揭穿的真相。
丈夫去世后,茱莉发现了第三者的存在。
幸福是银针轻轻接触便可破败的气球,只等银针出鞘的时刻,抑或是致命一击。
逝者已矣,所有的罪恶都可以随着当事人的故去而得到原谅,这似乎是全球范围内都攻不破的信条。
对第三者的宽容,看似退让和懦弱,然而我更愿意理解成茱莉在真正寻找到自由的心灵在遇到事情之后的外化反映。
因为心灵自由,所以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因为自由,才能冲淡过去,不再纠缠;因为自由,才能鼓起勇气舔舐伤口。不再流血,便是真正释然。
养老院中,失忆的母亲不认识面前的女儿。而电视画面不断重复的冒险像是一个隐喻。
母亲记得她的青年时代,记得自己与妹妹在一起时拥有的回忆。是年少时未达成的心愿,丢在岁月中的遗憾,还是被多年生活束缚住的自由和勇敢。
时间果然是疗伤的良药,它把青年时代的伤口全部冰封,只留下锁死的痕迹,藏匿在大脑的沟壑里,灌进尘埃,擦拭不去。
这与创可贴愈合住了鲜血淋漓的伤口作比较,似乎更是一件好事,是种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的结局。
茱莉悄然离开时应该也已经明白,抓不住的留不下的,倒不如放手让它飞去。打碎就得,逃避窒息的,离开错误的,才是自由。
不知《蓝》的创作者,是不是的确要通过这部电影,来表现这种洞彻之后的普世自由。可以闭眼凝视,对内心进行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