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楢山节考
1. 日本古代的残酷民俗:父母60岁后,由儿子背到深山遗弃
第一次看《楢山节考》这部日本着名电影时,被震撼到了:电影讲述日本古代信州的一个贫苦山村,由于粮食短缺,老人一到60岁,就要被儿女背到深山“供奉山神”,其实就是被遗弃等死。
图:1984年《楢山节考》,囊括当年日本所有电影奖项
更加触目惊心的是,这个残酷的“弃老”民俗并不是虚构,而是日本真实的古代历史。
一、
日本长野县有座着名的“姨舍山”,日文意思就是“弃母山”。
古代日本的长野地区很贫穷,老人上了年纪后,为减轻家庭负担,就被子女遗弃到深山等死。事实上,关于“弃母山”、“弃老山”的民间传说、和歌、谣曲,遍布除了北海道之外的日本各地。
日本从古到今,童话、谣曲、俳谐、小说、剧本里,“弃老”为题材的文学产品经久不衰。
日本平安时代(10世纪)的《古今和歌集》里,有一个“弃老山”的故事,说一个母亲年过60岁,儿子把她骗到了山上想丢弃,但看到皎洁的月光,良心不安,吟了一首和歌:“我的心难平静,眼看这弃老山笼罩在月色下。”终于把老人背下山继续赡养。
对于古代日本的弃老风俗,日本现代学者分析原因有两点。其一,日本自然资源贫乏,灾荒多,由于饥荒、粮食匮乏、战争和迁徙,老人成为家庭的负担和累赘,为了生存,才出现了遗弃老人的问题;其二,日本人自古就有朴素的神道观,认为万物有生有灭,“弃老“并不违反日本人的道德,而是为了集团利益的顺应自然之事。
二、
除了日本,古代朝鲜、印度也有弃老风俗。
在高丽王朝时代(高丽王朝对应的是中国的五代十国、宋、元朝代),国家有法令:老人年过60后,由儿子用藤椅把老人背上高山遗弃,等老人死后再埋葬,叫做“高丽葬”。60年代有部韩国同名电影,说的就是这个残酷风俗。
朝鲜的民间故事中,高丽王最终废除了这个违背人伦的法令,原因是因为一个中国皇帝。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孝子不愿意遗弃老母,偷偷把母亲藏在山洞,每天送吃的。这时,中国的皇帝给高丽王出了一道难题:怎么用灰拧成草绳?如果答不出来,就可能被轻视而攻打。高丽王和大臣绞尽脑汁都没法子,于是发动全国百姓共同解答。
这个孝子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笑了:儿子啊,用稻谷拧成草绳后,放在地上烧掉,灰不就是草绳形状吗?儿子遂向高丽王献计,高丽王大喜,询问他为何这么智慧?儿子坦然说出是自己藏匿的老母想出的,高丽王深受感动,认识到老人是宝,于是下令废除了“高丽葬”。
三、
类似朝鲜的“老人解难题感动国王”故事,在佛经故事里也有一篇《弃老国缘》,只不过,国家是古代印度,不是遗弃而是活埋,而难题也变成很多条,都被老人一一答出。
与亚洲诸国相比,中国古代物产丰富,养老矛盾并不突出,特别是文明程度远超,儒家思想中”孝道“深入中国人心,绝大多数朝代“不孝”是犯罪,要坐牢的。“弃老”现象只存在极少数贫困地区,如湖北郧县等地发现过大量的“弃老洞”。
今天,古代的弃老恶俗早已根绝。日本的养老服务业世界领先,国民平均寿命高达83岁,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最适宜养老的国家之一。而韩国和朝鲜,则非常敬老,老人到了60大寿要过“花甲节”祝贺。
从“弃母山”到养老大国,从“高丽葬”到“花甲节”,这中间的漫漫过程,是人类物质和文明的巨大进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愿“弃老”永成历史,愿天下的每个父母健康长寿。
2. 七十岁老人丢下悬崖喂乌鸦是什么电影
出自电影《楢山节考》。
《楢山节考》讲述了在一个小山村中,69岁的阿铃与丈夫死别后,和新丧妻的儿子辰平以及孙儿们住在一起,她一直在为儿子寻找续弦。村中有个习俗,凡是到了70岁的老人必须去参拜楢山,所谓的参拜,其实就是把老人舍弃在山里。
幕后制作
本片根据深则七郎的同名小说改编,叙述了贫困农村中舍弃老人的残酷习俗。影片并没有强烈渲染这一旧俗的非人道,而是着重展现出老人的从容和亲人们的复杂心情,令本片成为一部描绘普通农民家庭温情故事的作品。
导演在影片中融合了舞台剧的风格,采用舞台剧的手绘大背景作为布景;场面切换时采用幕布来表现,画面的构图也充满了日本传统艺能的样式美。这些都为影片带来了独特的效果。影片获得了当年度电影旬报和每日电影评选的最佳影片奖,木下惠介凭借此片赢得了最佳导演奖。
本片是融合日本净琉璃与歌舞会艺术的凄美杰作。不仅布景、运镜、灯光充满古典舞台的美感,人物的心理及感情也以日本传统的独特色彩来传达。
片中饰演阿林的田中绢代及饰演辰平的高桥贞二都演得十分生动感人。对于描述民间弃老习俗的本片,虽漂浮着残忍的异样人生观,但导演木下惠介将日本传统艺术之美结合于电影,堪称登峰造极的古典作品。
3. 妈妈的主题电影是哪个
1《楢山节考》(1983)
2《告白》(2010)
3《妈妈再爱我一次》(1988)
4《房间》(2015)
5《母亲》(2009)
6《三块广告牌》(2017)
4. 电影《春歌》正式更名《妈妈!》定档5月8日,讲述母爱的电影有哪些
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感情就是“母爱”,关于“母爱”的电影例如《妈妈再爱我一次》、《漂亮妈妈》、《楢山节考》、《告白》都非常的经典。
一、《妈妈再爱我一次》
这部电影上映于1989年,电影上映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轰动,甚至被中小学列为必看教育影片,电影中妈妈为了儿子忍辱负重十八年,最终在儿子的声声呼唤中清醒过来,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都让观众泪目,尤其是其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传唱度很高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唱,这部电影的影响力和地位根本无法超越。
5. 楢山节考辰平为什么杀死父亲
误杀。在电影《楢山节考》中,父亲不想送自己的母亲去山上,辰平怕家人被村里人嘲笑,便和父亲争吵打了起来,情急之下发现了家里的猎枪,本想用来吓唬一下父亲。没想到竟然失手误杀了父亲。《楢山节考》是1958年6月1日上映的日本剧情电影,由木下惠介执导,高桥贞二、田中绢代等主演。
6. 什么山节考电影
《楢山节考》是今村昌平执导,绪形拳、坂本澄子、秋竹城等主演的剧情电影,于1983年4月29日在日本上映。讲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由于粮 食 长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7. 将老母亲背上荒山遗弃,天降大雪,他竟然说:妈妈,你运气真好!
十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无比震撼,当我决定写出这篇稿件再次回溯这些情节的时候,仍然撼人心弦。这有可能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及其残酷事实。 ——题记
1、人类面对的自然淘汰机制竟与百年前一般并无二致
我在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的起因在于,目前为止仍未结束的始于2020年的大瘟疫新冠肺炎,以及由此导致的死亡人群中老年人的比例非亮或则常高,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比例占据80%以上。(数据来源于网络)
当自然灾害/极端灾难产生时,老年人作为最羸弱的一个群体,也是最易遭受危险的人群,容易生存下来的总是青壮年们,人类千百年来似乎并没有绕过这个自然淘汰法则。
2、这是一个残酷生存规则下人类族群传代的故事
现在我们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故事来自于日本小说《楢山节考》(深沢七郎着),日本导演木下惠介与今村昌平分别于1958年及1983年拍摄了同名电影 。
在古代日本信州(今日本长野县)的某个山村,由于极端贫困,老年人一旦到了70岁,就要由其长子背上山去丢弃,号称祭拜楢山神,但其实是由于食物极端匮乏导致的不成文的规矩。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69岁的老婆婆阿玲,眼看着自己马上要到70岁了,但是自己的儿子辰平却仍是一个鳏夫,她明白自己马上要“进山”了,可是对于儿子的续弦大事仍放心不下。
正好有一位叫阿玉的女人死了丈夫成了寡妇,就此成为辰平家一员,所谓续弦就是住在一起就行,没有仪式,没有规则,在那样的条件下,无非是谁在谁家一起吃饭一起活下去的问题。
当然,阿玲还有一个令自己难堪的问题:自己已经69岁了,牙齿竟然都是完整的,作为消耗食物的证据,成为村里人的笑柄。于是自己偷偷跑去石磨上磕掉门牙才略微坦然,她在认真面对这个规则,平和地准备 “进山”前的各项事务。
在这之前,阿玲还教给阿玉抓鳟鱼的技巧,她是捕鱼高手,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鱼,完成了这些之后,她终于可以安心地离开了。在今村昌平的版本中,阿玲还有一个傻儿子:未曾体验过性生活的次子利助,她努力说服了一位老寡妇才完成了这一“心愿”。
长子辰平虽然不愿意母亲离去,但迫于传统的规矩敬棚,也只能忍痛送别母亲。
这一天终于来临,按照规定,必须在无人知晓时进山,进山之后不能说话,送完之后不能回头。辰平背着母亲上了山,母子二人一路无言,电影中用了很长的镜头描述这一过程,山上气氛悚然,怪石嶙峋、白骨累累、群鸦起落,如步入地团咐狱一般。
在一步一步抵达山顶的过程中,辰平希望母亲说点什么,然而母亲一言不发,到达楢山顶,即将临别,辰平放声嚎啕,悲痛不已,母亲挥手示意他回去,辰平再三不舍,踉跄返回,不忍回头。不料下山途中,突然间有雪花自天空飘落,他迅速跑回母亲身边,边跑边喊:“妈妈,下雪了,你运气真好”。
一长串的运动镜头跟随着辰平,再到雪地中端坐的母亲,此时山顶已是一片白茫茫,阿玲头上落了一层雪,却仍如一尊坐佛一般,听到返回的儿子的呼喊,只是轻轻挥手让他回去。至此每一个观众均被悲怆的情绪感染到极致。
在告别母亲的最后时刻突遇漫天飞雪,竟然是“运气好”,这里面有三层含义,一是正好在上山之后就开始下雪,不早不晚,这是被山神“接纳和祝福”的象征;二是在大雪之前上了山,避免了大雪封山之后出现延迟上山的状况,因为延迟就会被人耻笑;三是天降大雪,母亲很快会被冻到失去知觉,从而缩短忍受痛苦的过程。
辰平下山途中还见到邻居也在背着老父亲上山,不同的是那位老父亲拼命挣扎,竟然被心狠的儿子绑缚全身推下山崖。在那个一人偷窃全家被活埋的村落里,什么样残酷的事件看起来都不为过了,辰平送别她妈妈的过程反倒像是严守规矩的“模范”母子了。
回到家里,看着几个儿子围坐在火炉前,辰平和他的妻子阿玉远远望向楢山,跪拜一番,那里有他刚刚送去的母亲,二人说道:我们把老人遗弃在后山里,我们到了七十岁,也一起进楢山吧。
影片至此结束。
3、是顺应规则还是被动筛选,这是人类持续面对的问题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的《楢山节考》,是真实事件还是后人杜撰?是文艺创作者对资源匮乏的一种臆想还是虚构?我们一味追溯这一真伪并无太大意义,因为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存在很多相似性,从而推导出传说并非仅仅是传说,比如中国 “易子而食”这样惨绝人伦的情况(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以此来说,这个故事是一个高度提炼了人类曾经面对过的生存的困境的艺术创作。
如果仅仅以野蛮、人性未开旧时代的窥奇记录,这是缺少思考的肤浅理解,电影中囿于野蛮规则的村夫们何尝不想摆脱那个窘境?然而个体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力量是微小无比的,只能顺应规则而存在下去,再进一步延伸,那是人类无法逃离的自然淘汰法则。
值得警惕的是,这样的困境放在今天,看似是遥远的历史,却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再现,在面临极端灾难的情况下,年老体弱的老者依然是先被淘汰的群体,尤其是当人类面临未知传染疾病的特殊情况面前,这样的“规则”仍然会上演。
无独有偶,在日本漫画家浅野一二〇的作品《TEMPEST》中,描述的是老龄化严重的未来,85岁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被收回“人权卡”,需要再次面临严酷的生存考验,似乎是给未来的人类再现了又一个“楢山”而已。在有限的生存条件面前,人类与自然对抗、争夺资源的过程似乎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命题。
注:
1、文章中配图除最后一张外,均来自58版电影《楢山节考》海报及剧照;
2、文中部分评论仅为个人观点,欢迎各位在评论区交流。
8. 精彩日本电影50部推荐
1、对于日本,我个人充满敬意。想要了解中国古典文化,要去日本;想要学习西方现代文明,也可以去日本。纵向的继承,横向的移植,日本都做到了极致,古典与现代在日本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2、日本的国民,克制、隐忍、谦让,认真,爱干净,守秩序也有礼貌,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素质的民族,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放眼全球,能把极度的单纯与极度的变态集于一身的,只有日本人可以做到。这些在日本的电影里都有体现,或者天然萌如清水芙蓉,或者变态得直指人心。前者如小津安二郎,目光向上,人性美好的一塌糊涂;后者如今村昌平,目光向下,书写蛆虫,至死方休。
3、日本的电影,在整个20世纪,都是亚洲电影的龙头,无论数量,还是艺术水准,都远高于亚洲其他国家。对人性的探索,对人内心幽微之地的挖掘,更是无国能及。中国的很多导演,都从日本导演那里偷师学艺,像侯孝贤之于小津安二郎,张艺谋之于黑泽明。
4、还有一点不能不提,日本的床上动作片,造福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屌丝,对中国的性教育事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5、依照惯例,选片子,先选导演。我最喜欢的日本导演有:今村昌平;松本俊夫;寺山修司;小津安二郎;吉田喜重;园子温;实相寺昭雄;若松孝二;大岛渚;汤浅政明;中岛哲也。
6、本片单推荐的日本电影,始于1949年的《晚春》,止于2014年的《0.5毫米》,时间跨度65年,入选导演51位,电影佳片100部。
7、对于日本电影,我其实最想说的是:我的观影量还远远不够。
话不多说,片单如下:
1、今村昌平5部:楢山节考;诸神的欲望;日携猛物本昆虫记;猪与军舰;复仇在我
2、吉田喜重5部:女人之湖;水书物语;英雄炼狱;秋津温泉;女优的告白
3、宫崎骏5部:幽灵公主;龙猫;千与千寻;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
4、寺山修司4部:死者田园祭;抛掉书本上街去;再见箱舟;上海异人娼馆
5、小津安二郎4部:东京物语;晚春;秋刀鱼之味;麦秋
6、园子温4部: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神秘马戏团;纪子的餐桌
7、松本俊夫3部:蔷薇的葬礼;脑髓地狱;修罗
8、实相寺昭雄3部:曼陀罗;D坂本阵杀人事件;无常
9、若松孝二3部:无水之池;墙中秘事;联合赤军实录-通向浅见山庄之路
10、大岛渚3部:感官世界;青春残酷物语;日本春歌考
11、高畑勋3部:百变狸猫;岁月的童话;我的邻居山田君
12、沟口健二3部:雨月物语;西鹤一代女;山椒大夫
13、北野武3部:菊次郎的夏天;花火;坏孩子的天空
14、三池崇史3部:杀手阿一;拜访者Q;切肤之爱
15、岩井俊二3部:情书;燕尾蝶;梦旅人
16、中岛哲也2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告白
17、黑泽明2部:罗生门;七武士
18、成濑已喜男2部:女人步上楼梯时;情迷意乱
19、内田贤治2部:遇人不熟;放课后
20、是枝裕和2部:无人知晓;步履不停
21、新知衡藤兼人2部:辩液*岛;鬼婆
22、高桥伴明2部:禅;东京新爱人
23、今敏2部:红辣椒;未麻的部屋
24、蜷川实花2部:花魁;狼狈
25、原田真人2部:涉谷二十四小时;狗神
26、汤浅政明1部:心灵游戏
27、合田经郎1部:可玛猫
28、石井岳龙1部:梦幻银河
29、今石洋之1部:落叶
30、泷田洋二郎1部:入殓师
31、深作欣二1部:大逃杀
32、冈本喜八1部:大菩萨岭
33、小林正树1部:切腹
34、敕使河原宏1部:砂之女
35、五社英雄1部:薄化妆
36、市川昆1部:细雪
37、相米慎二1部:台风俱乐部
38、竹中直人1部:东京日和
39、押井守1部:攻壳机动队
40、伊丹十三1部:蒲公英
41、山田洋次1部:黄昏的清卫兵
42、山下敦弘1部:天然子结构
43、降旗康男1部:魔之时刻
44、蜷川幸雄1部:蛇舌
45、广木隆一1部:东京垃圾女郎
46、大庭秀雄1部:雪国
47、西河克己1部:伊豆的舞女
48、安藤桃子1部:0.5毫米
49、小泉尧史1部:阿弥陀堂讯息
50、川尻善昭1部:兽兵卫忍法帖
9. 挑战你审美观的10部“社会底层”电影
星期五言: 人类在原始社会还是平等的,大概到了农业社会,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便开始有了阶层的概念……事到如今,“阶层”成了当今社会谁都不能否认的现实。自然,商业电影喜欢描写更高阶层的生活,原因很简单,阶层越往上画面越好看、色彩越饱和、构图也越完整……可偏偏有那么些导演,他们喜欢拍“社会底层”的东西,具体的说,什么丑陋他们拍什么,什么不协调他们拍什么,什么见不得人他们拍什么!而往往这种电影又是更接近现实的。
问题是,我们在现实中已经尝够了生活之苦,为什么还要在电影中遭这罪呢!难道在电影中短暂地逃避下现实不好吗!
以下10部关于“底层社会”的电影也许会帮我们找到答案。(注:这里的“底层社会”不包含“边缘社会”以及特殊工作人群,它更接近普通正常民众)
“星期五文艺”上片——
1、《偷自行车的人》(1948)
原名:Ladri di biciclette
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
国家:意大利
“推荐语” 故事发生在战后意大利的一个普通底层家庭里。父亲凭一辆自行车得到了一份工作,却又因自行车被盗让全家陷入绝境。于是,他和儿子踏上了寻找自行车之路。
2、《欲望号街车》(1951)
原名: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导演:伊利亚·卡赞
国家:美国
“推荐语” 故事描绘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新奥尔良的底层人的生活——肮脏、歧视、贫穷、无所事事的小混混充斥了整部电影。
3、《木屐树》(1978)
原名:L'albero degli zoccoli
导演:埃曼诺·奥尔米
国家:意大利
“推荐语” 故事放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意大利山村,描写了一群在地主压榨下的农民的生活。
4、《楢山节考》(1983)
原名:楢山节考
导演:今村昌平
国家:日本
“推荐语” 这部83版的《楢山节考》更加注重了社会“底层”的概念。导演甚至把那些底层人与肮脏角落里的草蛇、臭虫捆绑在了一起。
5、《恋恋风尘》(1986)
原名:恋恋风尘
导演:侯孝贤
国家:中国台湾
“推荐语” 故事讲了台湾某个山村的一对男孩儿女孩儿,他们在台北大城市里打拼生存的经历。故事朴实而感人。
6、《火柴厂女工》(1990)
原名:Tulitikkutehtaan tyttö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国家:芬兰
“推荐语” 一个其貌不扬的在火柴厂打工的女人,经受着被人冷落、欺骗与嘲笑...
7、《光棍儿》(2010)
导演:郝杰
国家:中国
“推荐语” 这部电影用喜剧、黑色幽默的方式生动地刻画了中国当今社会农村的现状。
8、《一次别离》(2011)
原名:A Separation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国家:伊朗
“推荐语” 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伊朗家庭维权的故事,然而,现实环境对这个底层家庭又是如此残酷。
9、《酒神小姐》(2016)
原名:죽여주는 여자
导演:李在荣
国家:韩国
“推荐语” 这是一部描写韩国老年性工作者的电影,她们干着最见不得人的事情,却承担着神圣的社会责任。
10、《我是布莱克》(2016)
原名:I, Daniel Blake
导演:肯·洛奇
国家:英国
“推荐语” 在英国当今社会里,同样也存在着这样一群底层人,他们受着同样不平等的待遇,干着同样卑劣的工作,过着同样艰难的生活。
与我们一起看经典电影,阅读经典图书,了解社会人生,请关注【星期五文艺】
10. 瓦罐坟是什么瓦罐坟是如何而来的
在我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当中,有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孝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美德。在我国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孝”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孝道文化在我国一直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古代,“举孝廉”甚至已经成为选拔人才的手段。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已经成为了当代人的普遍观念,可是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阶段似乎不是这样的。相传秦朝有这样的律条,叫六十还甲,或者花甲葬,规定如果家里有老人,老人六十岁还没去世,就必须丢到山上,让其自生自灭。真假与否现已无法考证,此种法令目前为止只见于某些野史、杂书中,翻开二十四史,我们再找不到关于这种法令的任何记载!
“野史”中的“瓦罐坟”
唐朝韩鄂所作《岁华纪丽》提到,说在云南的某些地方,流行“瓦罐坟”的风俗。地下挖出墓穴,四周砌青砖,顶部用砖发券,留一出入口,形似瓦罐,故此得名。
当父母年满60岁,子女就会把父母背到附近的山上,挖一个类似于瓦罐的洞,将其父母放进洞中,家中子女每日都会前来送饭,饭后加砌一块砖,日复一日,那砖越砌越高,直至将坟封闭,老人将不复得出。
孝顺的子女在送饭的时候,还会跟老人聊聊天,唠唠家 常,几天才加一块砖。而不孝顺的,则是把饭往里一扔,急不可待地加砖了。
清朝夜明珠编着的《阅世编》记载了宋仁宗下旨,废除瓦罐坟习俗。
传说到了宋代,开封府附近出现了一个怪物,经常半夜出来害人。百姓们不堪其扰。宋仁宗想找人收了这妖怪,便将此事交给了包拯。包拯在外寻找正帆半月有余,终于在一瓦罐坟中找到一个认识此妖的老人。在老人的指导闷猛下,包拯收了那妖。于是包拯是上奏宋仁宗,劝说到:老人家虽然不能劳动,但他们的经验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希望宋仁宗下旨,废除瓦罐坟习俗。
真假难辨
在崇尚儒学的古代社会,孝道是基本规范之一。将年迈的父母丢弃,任期自身自灭,这很明显不符合当时社会道德和儒家精神。因此很多史学界的大家并不认同“瓦罐坟”的存在,其中顾颉刚先生明确反对,理由有三:其一,古达生产力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一般人很难活到60岁“高龄”,其次丢弃父母并不符合当时标榜“仁爱”的儒家主流思想,其三,就现有的古籍资料来看,“瓦罐坟”只见于某些野史、杂书中,翻开正史,找不到关于这习俗的任何记载举罩雹!
与之相反据胡适先生则认为,此习俗可能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十分落后,很多人压根就吃不饱!而那些年纪大的,因为失去了工作生产的能力,所以变成了所谓的“吃白饭的”!为了节约粮食,瓦罐坟习俗便应运而生了。
除此之外,自2000年以来,在川、陕、鄂、豫交界的汉水流域中游及其支流发现了大批古代“寄死窑”。这些被发现的古代“寄死窑”窑洞形状规整,隐约留有人工痕迹,口开凿得方方正正,洞内平平整整,里面刚好可容一人,可以躺下也可以蹲着。跟野史里记载的瓦缸墓十分的相似。
这不仅印证了民间丧葬习俗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也为广泛流传于亚洲国家的“变弃老为敬老”的类型故事找到了一个依据。
来源
古代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弃老弃病可能并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是不管怎么样,把自己的亲生父母活埋,听上去就是一件违背人伦和道德的事情。这与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价值观相违背,自然无法孕育出如此奇葩的丧葬习俗。关于“瓦罐坟”的来源有2个版本,供大家参考。
1、倭国说
韩鄂(就是上文中的那个)认为此种风俗是从倭国(即日本)传过来的。唐朝时期,曾有大量的日本遣唐使来华,这是不争的事实,加之日本当时远比我们落后,所以他们有此风俗,似乎说得通。日本电影《楢山节考》,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楢山节考》是今村昌平执导,绪形拳、坂本澄子、秋竹城等主演的剧情电影,于1983年4月29日在日本上映。讲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由于粮食长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2、游牧民族说
在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中,匈奴人就有这个习俗。他们没有接受中原文化的熏陶,而且逐水草而居,天苍苍野茫茫,没有固定的住所和墓地。人到60岁后,家里人就会将他丢在野外去喂狼. 这在整个匈奴社会里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在民族大融合之后,这种方式逐渐消失了。
百善孝为先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把我们优秀的孝道文化世世代代的传承发扬下去。今天我们对待老人的方式就是我们将来的待遇,不尊重老人就是不尊重自己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