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电影 » 精益生产美国电影

精益生产美国电影

发布时间: 2023-02-15 06:57:08

‘壹’ 汽车生产线的发明对汽车行业有哪些影响

每一分钟生产一辆车

——1913年第一条汽车生产线诞生

福特发明了用装配线生产汽车的方法,并于1913年在他的T型汽车生产过程中使用。这种生产技术节省时间、降低成本,使越来越多的人买得起汽车,从而使汽车普及为美国人的普通交通工具,使美国的公路网遍布全国。福特将大量生产的原则,空前规模地运用到工业中,为工业生产开辟了新时代。

20世纪初,汽车成了最时髦的交通工具,汽车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各汽车制造商都想尽办法。美国着名的汽车制造家亨利·福特在1908年制成了4缸20马力的T型汽车。这种汽车采用封闭车身,舒适性和安全性都有很大提高,而且售价在850美元左右,广受人们的欢迎。

但只有进一步降低成本才能赚到更多的钱,于是福特于1913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汽车装配流水线,进行成批生产。在这条装配线上,要组装的部件沿着传送带连续不断地从一个工人传给另一个工人,每一个工人必须在给定的时间内干完一件固定的工作。工人不断地干活,工件不停地传送,就像大家在卓别林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中看到的情形一样。

福特汽车制造厂采用了这种流水线后,组装一辆车的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流水作业线后来经过改进,传送带上面载着等待组装的汽车部件,慢慢地移动。皮带两旁站着的工人逐一装配,皮带的终端就是汽车总装完成的地方。福特汽车公司由于采用了这种流水装配法,到1920年时,已经实现了福特的愿望:每一分钟生产一辆汽车。

使用流水线装配汽车的生产方法,使汽车的制造成本大幅度下降。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T型车的每辆售价就降至250美元,共卖出180万辆。30年代,福特又率先使用自动化设备生产引擎体,用40台机器,经500道不同的工序,把金属毛坯制成引擎体,生产时间由数小时减至15分钟。福特赚了大钱,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同时,他的这一套流水作业方式也影响了全世界的汽车生产方式。从福特的第一条流水生产线起,到20世纪30年代,是生产自动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不过,汽车装配流水线发展到今天,有些工序已经由机器人来代替工人做了,因为流水线的工作很枯燥,有些工序,还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一定伤害。机器人装配汽车就把人解放出来了。第一道工序是从钢板运到压模工场开始。自动吊车把薄钢片送到压模机下,切割出车身各个部分的模件。同时,车门在另一条装配线上经数次冲压制成。接着,由机器人给汽车喷漆。最后是车身的内部装饰,机器人在车身内装上底垫、地毯、座位及其他配件。装配玻璃时,机器人在玻璃边缘涂上胶水,再用夹具将玻璃抓牢,装在车身上,然后再装上悬架、方向盘、散热器……最后装上车轮和轮胎。

‘贰’ 美洲儿童电影的发展过程

世界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一)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时着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 “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 “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 “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 “西洋镜”。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二)1896-1912年,电影从幼年期迅速成为一种艺术
早期的电影,还没有脱离刚刚诞生的痕迹,它以杂耍和魔幻术的姿态,使人们感到新奇。从《火车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大火》、《拯救遭难者》等影片,卢米埃尔创造了最早的新闻片、旅游片、纪录片、喜剧片等影片样式。卢米埃尔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纪实性,它直接拍摄真实的生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成为写实自然主义电影风格的开路先锋,形成了电影的纪实性传统。卢米埃尔的生活纪实短片在持续放映了一年半时间以后,人们的兴趣就在明显的减弱,以至最后再也无人问津了,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局限和自然主义的局限造成的。但刚起步的困境,并没有影响电影的大势所趋,另一位法国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应时而出,他使电影从一种纪实性的“活动照相”(亦称运动画面)导向了艺术电影,为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
作为机械师,梅里爱制造了一整套机关、机器和舞台道具;作为画家,他制造了无数个布景和服装;作为魔术师,梅里爱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新的特技;作为作家,他不断创造出新的剧本;作为演员,他是他节目中的重要角色;作为导演,他懂得怎样设计和调动一个小剧团。乔治萨杜尔在《世界电影史》中说:“梅里爱天才的特征,在于有系统地将绝大多数戏剧上的方法如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机关装置以场景的化分等等,应用电影上来。”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经验,直到今天还以各种形式保留在电影中。
梅里爱以照相的特技代替了舞台上的机械装置,同样,由于无声电影的需要,梅里爱也特为演员们发明了一种新的演技。这种演技虽和哑剧的演技有所不同,但着重夸张,突出手势,因为它非常注意动作,而对面部表情极不重视。影片《灰姑娘》是梅里爱戏剧电影的代表作,这部取材于欧洲着名童话故事的影片,巧妙地运用了诸种特技手法,把南瓜变成车子;把老鼠变成了马车夫,对于特技摄影的开创性运用,是梅里爱对于电影的又一个贡献。
1902年,梅里爱根据儒勒凡尔纳和HG威尔斯的两部有名科幻小说编导了着名的科学幻片《月球旅行记》。这是他的高峰作,在电影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影片描述了一群身着星相家服装的天文学家到月球上去旅行的奇幻故事。他们来到一座奇怪的机器制造厂,一些漂亮的女海员搬来一个大炮弹状的飞行器,当天文学家坐进去后,他们被反射到了月球。天文学家们从飞行器里出来,欣赏了月球火山口附近平原的奇妙风光;他们还受到了由美女扮演的星神们的欢迎。天黑以后,他们从梦中被冻醒,就钻进了一个大洞窟里,在里面看到了月亮神、巨型蘑菇和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几经危险周折,他们又乘炮弹飞行器飞回地球,经过海底奇异的旅行,在一座雕像的揭幕典礼中结束。梅里爱对电影艺术的贡献,使电影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影像视听艺术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在这一时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的鲍特。鲍特在《火车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个场景来构成一部电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爱的影片都是从头到尾一个镜头。《火车大劫案》第一次使用多场景来构成电影(严格说来它还不算真正的电影,因为那时候没有镜头变化)。鲍特的影片里有了特写,电影史上很有名的镜头就是让手枪对着观众,在影片里已经初步尝试,但是,对这种镜头的美学功能,它的作用还根本没有任何有意识的认识,所以这只是一种自发的开始走向电影艺术的一个阶段。
在无声电影阶段,对电影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是美国的格里菲斯、卓别林和苏联的爱森斯坦。
1908年,大卫格里菲斯加入了爱迪生公司,一开始时当演员,后来当导演。从1908年到1912年间,他共导演了大约四百部影片。在《孤独的别墅》中,他创造了“平行蒙太奇”,标志着电影已完全摆脱了舞台剧的束缚,电影的时空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这时期美国出现的布赖顿学派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布赖顿学派的代表威廉保罗在《彼卡德里马戏团的摩托车表演》中成功运用了移动摄影。威廉逊还在《中国教会被焚化》首次成功使用了追逐和救援的戏剧式场面,以划分两头的交切手法造成剧情的渐次紧张,给其后的惊险片特别是美国的 “西部片”开了先河。布赖顿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GA史密士在《祖母的放大镜》和《望远镜中的景象》中,同一场景交替使用了最初的真正的蒙太奇形式,特写和远景相结合手法的交替使用对电影语言的开拓与应用作出了贡献。此外,布赖顿学派的柯林斯和哈桥梁尔分别拍摄了《矿工的生活》与《煤矿爆炸惨案》、《囚犯的越狱》等真正描写现实生活的影片。这一时期,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电影城的法国万森市,被誉为“世界电影首都”,拥有“百代”“高蒙”两大电影制片公司。1903至 1909年也因而被称为世界电影史的“百代时期”。
1908年,世界上第二座影城——好莱坞也在拍摄《基度山伯爵》时初具雏形。其时,只不过是摄影师汤马斯伯森斯和导演弗兰西斯鲍格斯共同搭建的一个小小的摄影棚,直到1913年才形成规模。
(三)1913-1926年,无声电影走向成熟
梅里爱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后,于1913年退出影坛,最后惨死在街头。一代巨匠在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之后,就这样靠别了世界。梅里爱的衰落和好莱坞的兴起,标志着电影已告别了它的幼年时期,而进入了成熟期阶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艺术家的勇气拍摄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无声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1916年又拍摄了《党同伐异》。这两部被誉为电影艺术的典基之作,标志着电影成为艺术的起始,是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是当时电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两部经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绩是突破了梅里爱时期戏剧电影若干陈旧的陋习。作为第一人,在拍片时,他让摄影机移动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开创性地使用了“特写”、“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接手段。在梅里爱的特技摄影和英国布赖顿学派对蒙太奇的早期发现的基础上,格里菲斯创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个国家的诞生》里,他充分运用了他发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语言,影片集中体现了当时欧美电影艺术探索的成果。这部影片在广阔宏伟的历史场景中,较好地发挥了电影艺术时空的跳跃自如的特性,同时体现了蒙太奇多线对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个镜头组接而成,不同景别的转换使用,灵活多变的摄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的大胆创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组合运用,和谐、变换,各得其所。如大远景,他用来表现两军对峙交火的战争场面;特写,他用来表现人物的细部动作。在拍摄三K党信马飞驰的场面时,格里菲斯将摄影机安装在卡车上,追逐奔马进行跟拍,取得了紧张、逼真、生动别致的画面效果。一年后的《党同伐异》也是标志格里菲斯毕生成就的影片,冲破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律”限制,创造了开拓银幕时间、空间的“多元律”。影片将不同时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又丰富并发展了平行蒙太奇语言。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间的节奏,溢彩流光的画面,移动摄影的美感,宏伟开阔的大胆构思,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电影成为艺术已有公论;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电影已经成为一种企业,电影到此时才有了真正的艺术作品。美国喜剧电影大师查尔斯卓别林,也是无声电影时期杰出的电影艺术家。1914年,编导了第一部影片《二十分钟的爱情》。接着,《阵雨之间》又问世,在这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流浪的夏尔洛的形象。1917年的《安乐街》里,夏尔洛形象显示了逼人的光辉。《夏尔洛从军记》一片标志着卓别林表演艺术的成熟。1919年,他自己集资建厂,成了好莱坞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20年代,他拍摄了一批以《淘金记》为代表的着名影片。卓别林一生有80部喜剧电影作品,其中《王子寻仙记》、《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摩登时代》和《淘金记》等代表作具有永久魅力。卓别林电影的最大特色是: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尖锐的讽刺性及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特色。萨杜尔先生对其作品作了如下评论:“卓别林的影片是唯一能为贫苦阶级和最幼稚的群众所欣赏。同时又能为水准最高的观众和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影片”。
苏联的着名电影大师谢盖爱森斯坦是无声电影时期为蒙太奇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举世瞩目的重要贡献的杰出代表。 1924年,他导演了第一部影片《罢工》,创造性地使用了杂耍蒙太奇,把沙俄军警屠杀工人镜头和屠杀牲畜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使之交替出现,造成了怵目惊心的隐喻。1905年,他导演了世界电影史上最杰出的史诗式的无声片《战舰波将金号》,成功地在影片里表现了俄国1905年革命。该片曾多次在国际电影评选中获奖。影片中着名的敖德萨阶梯的场面、段落,已成为影响几代电影艺术家的经典性范例。1927年,他还导演了《十月》。 爱森斯坦的贡献在于对蒙太奇理论地阐述和艺术实践,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爱森斯坦的艺术特点在于将格里菲斯创造的平行蒙太奇技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善于运用特写表现事物的内涵;利用镜头的交切形成蒙太奇节奏,揭示人物的内在情绪;充分发挥了蒙太奇的隐喻功能 ,形成“诗电影”的传统。
(四)1927-1945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走向成熟
1927年是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电影走向成熟期的标志。声音使电影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发展成视听结合的银幕艺术,实现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极大发展了电影的本性,为电影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有声电影从问世到推广,大约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原因有认识上的、经济上的和技术上的。特别是一批有名的电影艺术家,留恋无声电影时期的美学原则,过多挑剔了刚问世的有声电影的一些弱点。但是,随着电影艺术家对声音控制运用能力的增强,以及录音设备、技术条件的改善,有声电影才得以正常的发展。
声音进入电影之后,蒙太奇不仅是画面组合,同时也扩展至声画的对位或对立,因而丰富了蒙太奇的内涵手段。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是符合电影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也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因为有声电影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走向艺术真正发达的时期。1933年以后,由于技术的进步,电影制作中同期录音得以改为后期录音,电影摄影又变得灵活而富有生气了。同时,蒙太奇理论和手法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在拍摄《逃兵》一片时,就曾用声画对位和对立的配音方法来加强影片效果,使观众耳目一新。
1935年,马摩里安摄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华世界》。彩色胶片的发明,使得电影艺术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声音和色彩促使电影更趋近于自然。有的电影创作家,在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片和黑白片,因而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彩色电影的问世,标志着电影从诞生发展达到了完善成熟的发展时期,从此电影艺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五)1946-1959年,电影艺术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世界电影呈现多头并进的曲折发展时期。美国电影在战后一段时间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战后的苏联及其东欧国家形成四足一方,大体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轨道缓慢发展。艺术创作受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少有突破和进展。这一时期,苏联的一些电影工作者拍摄出了一批有感情冲击力的战争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传记片。如《青年近卫军》、《攻克柏林》、《易北河会师》、《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军上将乌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电影在"解冻文学"的思潮影响下,开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继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飞》以后,苏联电影便出现了再度大发展的局面。西欧的电影大国,如英、法、德、意,构成当时四足并立的另一极。战争留下的阴影和经济困难的制约,西方电影进入特殊的时期,在困难和对手挑战下,不仅没有委缩,反而刺激了西欧现实主义电影的繁荣发展。在东方,主要是日本、中国、印度的电影出现了长足的新发展,并先后进入了世界大国之列。日本电影在东方起步较早,二战期间日本电影步入歧途,而战后不久便获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泽明的《罗生门》以后,日本电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印度电影在三十年代开始也有了较好的狭窄的发展。进入本时期后,印度电影因受意大利、法国和苏联电影的影响,逐渐从追求豪华的音乐歌舞片而转向现实。1953年,拉基卡普尔导演的《流浪者》和比麦尔洛埃的《两亩地》等影片标志着印度电影的新面貌。在1955年,印度影片产量达285部,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现在,印度电影每年产量多达700部左右,成为世界电影产量第一大国。
这一时期世界电影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是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心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电影》杂志反法西斯影评家巴巴罗桑蒂斯和柴蒂尼等。出身于新闻记者和作家的年青导演是他们的响应者,主要包括:德西卡、罗西里尼、维斯康蒂、利萨尼、莫切里尼等。他们要求建立一种现实主义的、大众的和民族的意大利电影。他们的口号是:“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他们十分重视作品的真实,尽可能使场景和细节具有照相性的逼真诚,基本上利用外景和实景拍摄;不大注重讲究文法,不强调蒙太奇剪辑;主张启用非职业演员,演员在表演中可以即兴对话。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罗马11时》、《偷自行车的人》、《游击队》、《警察与小偷》、《大地在波动》、《橄榄树下无和平》、《米兰的奇迹》等。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是取材大都是意大利的真实生活的纪实性写照。新现实主义电影在五十年代中期衰落,但对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是起到极其重大的作用的。
(六)1960年至今,世界电影从突破创新中走向多样化发展
继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后,世界电影史上又出现了规模巨大的第三次革新运动。这次电影运动始于法国,自1959年新浪潮兴起,法国电影出现了一条全新的、有效的打破商业电影垄断制片的道路。新浪潮的口号就是不要大明星,打破明星制度,不要花大价钱拍豪华影片,影片要接近生活等等。这股浪潮蔓延到了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新浪潮。“新浪潮”电影运动是一个留下较多实绩,在世界电影发展过程中产生深远影响的电影运动。这次电影运动以反传统为旗帜,以非理性为基本特征,是对戏剧化电影更大的一次冲击。这次电影运动以夏布罗导演的《漂亮的塞尔杰》和《表兄弟》公映起始,特吕弗《四百下》,阿仑雷乃《广岛之恋》在戛纳电影节引起轰动为开端。其电影艺术特征是:影片呈现全新风格、意识流和闪回镜头为一些创作人员常运用的表现手段,情节松散,众多生活事件无逻辑地以无技巧手法编辑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潜意识活动,缺乏结构上的完整性。
新浪潮后期影片,现实主义完全被抛弃,影片陷入到狂乱、神秘和颓废的泥坑。其非理性、非情节化的倾向愈演愈烈,导致不久就衰落了,但由于声势浩大,且敢于突破创新,所以,在电影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既确立和强化了导演的中心地位,又进一步发掘了电影的特性,丰富了电影的语汇,推动了这一时期电影的全球性的大发展,真正形成了电影题材的多样化、电影样式的丰富化和电影思潮与流派的多样个性化。
这一时期全世界的电影事业出现较大的发展。就连拉丁美洲、远东、阿拉伯世界和黑非洲电影都有了可观的发展,而过去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在世界电影史已占有一席之地,在这段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智利、古巴、玻利维亚等国电影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发展到充斥着整个中南亚电影市场,并影响着整个大陆的局面。所以,本时期世界电影已由过去的四足分立并进变成了全球性大发展。
世界电影发展中有两个名词必须要谈,一是好莱坞,一是奥斯卡。
上文谈到1913年好莱坞电影城初具规模,实际上当1908年摄影师汤马斯伯森斯和导演弗兰西斯鲍格斯来到这儿拍摄《基度山伯爵》时,这里还只是美国西海岸洛杉矶郊外的一个小村,这个小村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之所以被称为好莱坞,意即常青的橡树林。
自1913年建立以来,这里聚集着派拉蒙、米高梅、福斯、环球、华纳等大制片公司,支配着影片的生产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发行,同时,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导演和演员去那里拍片和表演,成为美国繁华的电影城市。
好莱坞是美国电影出品的主要基地,据有人统计,生产的影片可以分为75种类型,其中我们较熟悉的有侦破片、西部片、歌舞片、喜剧片、惊险片、科幻片、抒情片,这些制片公司在电影方面大量投资,使电影事业在美国成为一种大规模的工业,取得了世界电影的霸主地位。
好莱坞摄制的影片完全是以票房价值收入为指导原则,制片人关心的是如何多赚钱,要求“把光打在有钱的地方”,“把镜头对准观众崇拜的面孔”。因此,好莱坞的影片一般都能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这些影片十分讲究戏剧性,编织各种人在各种生活中的各种遭遇,结构紧凑、曲折,人物性格复杂、独特,情节常有误会、巧合;富有传奇、浪漫色彩,具有极大的刺激性和观赏性,能够满足要求娱乐的感官体验和心理需求。
第一部在好莱坞拍摄的电影史根据大仲马的原着改编的无声影片《基督山伯爵》,那是1908年在好莱坞的荒野上搭建的一个简陋的棚子里拍成的。有些人把1913年影城好莱坞的奠基年,这年由派拉蒙公司在好莱坞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摄影棚,并有当时美国东部大导演西帛.地迷尔来此拍摄《通婚着》一片,摄影棚也由此再次扩建,所以人们将这作为好莱坞的诞辰载入史册。
三四十年代是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其间推出了不少传世佳作,如《乱世佳人》、《蝴蝶梦》、《魂断蓝桥》以及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杰作《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这些影片不仅被奉为好莱坞的经典之作,而且也为世界电影史册增添了辉煌的一页;世界观众并由此熟悉了那些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明星:卓别林、鲍嘉、盖博、泰勒、劳伦斯、琼.芳登、英格丽.褒曼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畸形发展,好莱坞也受过种种危机,通货膨胀,制片成本大幅度提高,以及电视业的竞争,观众审美观的改变,一度使好莱坞走向低谷。有的公司因此亏损,有些公司干脆搞多种经营,变摄影棚为旅游、展览区。直到70年代,制片商们采用了欧洲的制片人制度,才使好莱坞走出低谷。同时,制片商还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创造了立体声、宽银幕等电影形式;有的厂家与电视化敌为友,使好莱坞也跻身于电视界,并由此使影视事业走向繁荣。
至于奥斯卡,众所周知,每年的三四月间,太平洋之滨的美国名称洛杉矶音乐中心影星荟萃,他们在这里参加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举办的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典礼。这一年一度的颁奖盛典,不仅是美国电影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影坛上的一件令人瞩目的事情。
在美国,最为着名的电影艺术奖由两种,一是外国记者颁发的金球奖,另一种是奥斯卡金像奖。比较而言,金像奖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因为它是美国电影界的最高荣誉,一旦独占鳌头,便马上身价百倍,因此,此项大奖的竞争颇为激烈。
为什么金像奖命名为“奥斯卡”呢?这还得从金像的设计说起:金像的造型本由米高梅公司的美工师塞德里克.吉木斯构思而成,后由青年雕塑家乔治.斯坦利于1928年完成塑像的制作。这尊金像的主体是一个男人站在一盘电影胶片上,手中紧握战士的长剑,身长34.5厘米,重3.45公斤,由铜为主的合金铸成。因塑像呈金色,故称之为金像奖。得名奥斯卡是在1931年,颁发金像奖之时,说来也纯属偶然:当年颁奖前夕,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在一起评论金像,当时的艺术与科学院的图书管理员玛格丽特.赫里奇仔细地端详了金像后,情不自禁地叫到:“呀!他看上去真象我的叔叔奥斯卡。”于是,艺术与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便称金像为奥斯卡,这个名称也从此闻名全球了。
奥斯卡金像奖诞生至今已有73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美国乃至世界电影事业的飞跃发展。奥斯卡金像奖原定为两年评选一次,自1934年起,扩大到每年一次。最初规模不太大,活动只限于电影界内部,且评选消息只在《洛杉矶时报》上发表,直到1953年,评奖的全过程才第一次通过电视媒介向全国实况转播,同时还增设了一项外国影片金像奖,至此,奥斯卡奖评选成为世界瞩目的一件大事。如今,有了卫星作为传送媒介,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更是家喻户晓。1989年3月30日,在好莱坞举行盛况空前的第61届奥斯卡奖揭晓盛典,主持人当场宣布:世界上有91个国家的十亿观众,包括第一次收看实况转播的前苏联观众通过卫星收看这次颁奖仪式。
总之,从第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电影在技术上是相当完善了,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是已经成熟了。我国的电影理论家邵牧君在《西方电影史概论》一书中提出,电影在其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致可以从四个阶段进行研究:
一是形成期(1895年——1927年),从爱迪生、卢米埃尔在美国和法国发明电影之日起,经历了从短片到长片,从单镜头到多镜头剪接,从而形成视觉语言的二十多年历史。
二是发展期(1927年——1945年)。在这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电影获得了声音和色彩,具备了电影艺术的一切必要的表现元素。人们对反对无声电影的经验开始了总结,并且在运用音响和色彩方面,在探索电影形象表现潜力方面都展开了认真的研究和实验。
三是成熟期(1945年至今),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在技术上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此后的技术发展不再对艺术表现有重大的影响。电影从此进入了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阶段,并在同其他艺术的关系上,从过去单纯的摹仿吸收进行到有取有舍的阶段。此外,更值得重视的是,电影这时的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品,而是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的艺术门类了。

‘叁’ 急求0 0!各位大大谁能告诉这是什么电影!好像是美国的……

◎译名铁甲钢拳/钢铁勇士/铁甲机器人/钢铁擂台(台)
◎片名Real Steel
◎年代2011
◎国家美国/印度
◎类别动作/剧情/科幻/体育
◎语言英语
◎字幕中英双字
◎IMDB评分 7.5/10 from 29,510 users
◎文件格式BD-RMVB
◎视频尺寸1024 x 576
◎文件大小1CD
◎片长126 min
◎导演肖恩·利维 Shawn Levy
◎主演休·杰克曼 Hugh Jackman ....Charlie Kenton
达科塔·高尤 Dakota Goyo ....Max Kenton
伊万杰琳·莉莉 Evangeline Lilly ....Bailey Tallet
安东尼·麦凯 Anthony Mackie ....Finn
凯文·杜兰 Kevin Durand ....Ricky
霍普·戴维斯 Hope Davis ....Aunt Debra
詹姆斯·瑞布霍恩 James Rebhorn ....Marvin
马可·鲁杰里 Marco Ruggeri ....Cliff
卡尔·尹 Karl Yune ....Tak Mashido
奥嘉·方达 Olga Fonda ....Farra Lemkova
约翰·贾丁斯 John Gatins ....Kingpin
索菲·利维 Sophie Levy ....Big Sister
泰丝·利维 Tess Levy ....Little Sister
查理·利维 Charlie Levy ....Littlest Sister
格雷戈里·西姆斯 Gregory Sims ....Bill Panner
托瑞· 阿德金斯 Torey Adkins ....Large Texan Man
汤姆·卡尔森 Tom Carlson ....San Leandro Gentleman #1
约翰·霍金斯 John Hawkinson ....San Leandro Gentleman #2
大卫·阿伦·伯施理 David Alan Basche ....ESPN Boxing Commentator
菲尔·拉马 Phil LaMarr ....ESPN Boxing Commentator
大卫·赫尔伯斯特 David Herbst ....Starblaze Area Reporter
朱利安·甘特 Julian Gant ....Starblaze Area Reporter
肯·阿尔特 Ken Alter ....Virgin America Spectrum Ring Announcer
莱拉尼·巴雷特 Leilani Barrett ....Virgin America Spectrum Ref
埃里克·古德曼 Eric Gutman ....WRB Promoter
Nicholas Yu ....Twin Cities Corner Tech
D.B. Dickerson ....Twin Cities Controller
Peter Carey ....Bing Arena Announcer
Dan Lemieux ....Bing Arena Ref
Richard Goteri ....Older Gentleman
Tim Holmes ....Blacktop Controller
Rick Robinson Jr. ....Underground Promoter (as Ricky Wayne Robinson Jr.)
Taris Tyler ....Robot Promo3gpter
Kevin Dorman ....Atom Performance Capture
John Manfredi ....Sergei Lemkova
Rachael Adams ....Pretty Girl
Mike Ancrile ....Fight Fan
Jamie Berk ....Zoo Guard and Crazed Zoo Fight Fan
杰夫·卡布尼可罗 Jeff Caponigro ....Bailey's Dad
Michael Patrick Carmody ....Axelrod Handler
罗恩·考西 Ron Causey ....Kingpin's Henchman
Jahnel Curfman ....Panoramic Fight Fan
Larry C. Fenn ....Boxing fan
Joey Ghinelli ....Fight fan
Shane Hagedorn ....Photographer
Robert Herrick ....Extra - Bar Date

◎简介

在不远的未来,拳击运动已经被高科技的机器人互博取代了。人类无法亲自上场比赛,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操纵机器人在赛场上厮杀。

休·杰克曼扮演的查理·肯顿在一场2000磅、6英尺高的机器人拳击赛中丢掉了头衔。因为输了比赛,所以查理活的穷困潦倒。不过在此之前,查理可是世界上大名鼎鼎的、排名世界第二的拳击运动员。查理有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叫做马科斯,查理以前忙于拳击从来没有好好照顾过他。现在,丢掉了头衔,失去了名誉,还一无所有的查理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自己的儿子相处。不服输的儿子鼓动查理去废弃机器人的仓库找零件回来自己做机器人参加比赛。零件没有找到多少,但是他们去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陪练机器人。

这个陪练机器人被马科斯起名叫做亚当,亚当没有实战经验,只有挨打的份。一开始查理带他去打各种小型赛事筹集金钱,而亚当则被打得“满地找铁”。时间一长,马科斯发现这样不行,他让查理教亚当自己的拳击技巧。亚当倒也是个聪明的机器人,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出查理的所有动作。后来亚当成了常胜将军,变成了世界知名的机器人拳击手。

但是,亚当要证明自己还有几场恶战在等着它。而查理也需要亚当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在这些比赛的过程中,查理收获的不仅仅是胜利和名誉,更重要的是,查理已经和自己疏于联系的儿子马科斯建立起了坚不可摧的情感。

一句话评论

影片将考验那些科幻片迷是不是能接受在科幻片中看到一个父子之情的故事,因为这部电影完全就是在讲述父子之情,而机器人的打斗则可有可无。 ——《好莱坞报道者》

虽然是一部发生在未来的科幻片,但是影片在风格和主题上依然是一部老式的父子情感剧。 ——《综艺》

这样的一个男孩和一个机器人的故事才是“变形金刚”的本源。 ——IGN Movies

幕后制作

不一样的拳击电影

拳击题材的电影一直都不少见,这几年更是扎堆出现,从去年的奥斯卡奖的获奖片《斗士》到今年的《勇士》,斗士拳击题材的电影。但是在肖恩·利维的这部《铁甲钢拳》之中,拳击手从人类变成了机器人,而人类则退居二线,成为了遥控机器人的“操作员”。只要有拳击才华和头脑,甚至连孩子都可以教会机器人去比赛。对于导演肖恩·利维来说,这样的一个题材,自然不是讲述拳击故事的载体,所以他很聪明地把拳击当成了背景和舞台,转而把人类的情感演化做了影片的主题。

肖恩·利维说:“虽然这是拳击题材的电影,但是拳击在影片中占到的比例只有一点点,机器人比赛的场景也只有几个。我花了70%的时间和篇幅来介绍两个父子之间的关系,因为他们的关系和休·杰克曼扮演的查理从人生的低谷中走出来的励志元素才是影片的重点。”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肖恩·利维没有把影片拍摄成一部黑暗的、抑郁的机器人拳击戏,而是转而用一种为情感而拍摄的思想,拍出了一部向上、感人的父子戏。他说:“有很多人觉得这就是一部简单的机器人科幻片,或者就是一部拳击戏。这么认为的话,那就全错了实际上,这是一部讲述父子关系,以人类的情感和改变为主题的剧情片。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情感元素,这部电影才显得会与一般的科幻片有所不同。严格地来说,这个题材其实很适合拍摄成一部给小孩子看的科幻片,因为机器人的情节和小孩子的参演会非常吸引人的眼球,但是我并不想这么简单地处理这个题材。其实,拿这些元素来来回回地比较并不好,我想拍摄的是一部有个性的电影,并且为该类型的电影确定一种讲述故事的风格。”

即使这是一部家庭戏,但影片中还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拳击场面。这些片段从2分钟到10分钟不等,无一例外都是极为火爆的搏击戏。肖恩·利维说:“不管拍摄什么,自由搏击也好,拳击也好,散打也罢,最重要的就是招式的专业和镜头与音乐的精彩配合。为了能让这些片段更具有观赏性,我们请来了专业的拳击运动员指导演员和机器人的动作。因为这是影片的看点,所以一定要制作得精益求精。第一场打斗是最好玩的,因为里面融合了很多拳击和自由搏击的元素。我们在后期微调了机器人的质感、动作和纹理,力求没有破绽,做到完美无缺。配乐上,我找来了丹尼·艾夫曼。他的音乐里有很多种不同的元素,那些具有未来感的电子乐和一些民族风很适合我的这部电影。而且他的音乐很有个性,既能烘托出打斗的激烈,又可以展示出人物的情感。”

感人的剧本

丹·吉尔罗伊在2005年为这部电影编写了一个剧本,但是这个剧本并没有成为影片的拍摄剧本。2008年,这部电影几经周折来到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斯皮尔伯格给这部电影的制作开了绿灯,于是肖恩·利维让杰里米·莱文和丹·吉尔罗伊修改了剧本。但是到了2009年,约翰·贾丁斯又成为了影片的编剧。在这最后一版的剧本里,诸如父子之情、励志元素统统得到了凸显。而且那一种未来、老派混搭的视觉元素也被杂糅了进来。在肖恩·利维看来,这样的故事和情节,更能够凸显一种“温暖的乡愁”,因为这是一个讲述父子之情的剧本。

谈到影片的剧本和视觉效果,休·杰克曼说:“我自己是很喜欢影片的剧本,因为这不是一部以动作和打斗为主的科幻片,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这是一部家庭剧。我扮演的查理·肯顿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儿子的鼓励和他自己内心的渴望下,他重新站立了起来,变成了一个纯粹而杰出的拳击教练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父亲。这种人物的转变,是我最钟爱的电影下载内容,而且他和儿子的那种亦亲亦友的互动和鼓励,也是这部电影的精髓。我相信所有的观众都会喜爱这部电影中的情感元素的。那些机器人拳击的场面,也一样能让人们得到该有的娱乐和享受。在肖恩·利维的打造下,整部影片发散出了一种传统、现代和未来相结合的影像风格,而且机器人的质感和动感非常棒,你都不会相信那是CGI制作的东西。在拍摄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靠近底特律的一个地方,这里非常有工业感,很适合影片中的的场景。最重要的是,这里几乎提供了整部影片的所有场景,既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非常棒。”

这几年凭借着一系列电影电视剧的配角起家的凯文·杜兰也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角色,他曾经在《金刚狼》中和休·杰克曼有过合作。他说:“能再次和杰克曼合作,感觉很棒,他是一个很杰出的演员。这部电影很有看点,首先它很吸引人,因为机器人的拳击,没有人见过,也没有人能想象出它是什么样子;第二,这个电影的剧本非常感人,因为肖恩·利维处理的是一个父子情的故事,以及一个男人的重生的故事。我觉得,这种故事很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在这个角度上,《铁甲钢拳》不仅仅是一部科幻片,更是一部家庭片。”

特技:业界顶尖

肖恩·利维导演大力赞扬了影片的特技。他表示对于《铁甲钢拳》中使用的大量前沿科技,他与特效组“借鉴了詹姆斯·卡梅隆在《阿凡达》中使用的技术。”

导演继续解释道,“我们是在探索视觉特效的新高度。简单点说,除了使用传统技术--拍摄好空镜头,再由电脑添加进机器人之外,我们还大量使用了动作捕捉技术,拍摄了不少真实的拳击手加洛德·华伦(Garrett Warren)与舒格·雷·伦纳德(Sugar Ray Leonard)互相搏击的镜头。我们记录下他们身体移动与出击的数据,将其数字化,再存储起来。数月后当我们在真实场景拍摄时,我们就可以把这些程序化的动作捕捉数据释放出来,并使用Simul〤am B程序把数据转化成真实的图像。”

“我们使用的是拍摄《阿凡达》时发明的技术,但又有一些不同。《阿凡达》是把动作捕捉表演放到虚拟的世界中,而我们则是把动作捕捉表演放到真实的世界里。”

利维承认这些制作过程听起来很复杂,于是他作出了简单的说明。“是这样子的,”他表示,“我们给真人拳击手穿上有动作捕捉点的特制服装,让他们进行搏击。他们的动作数据被捕捉,实时的转换成机器人替身显示在电脑屏幕上。然后我们去到需要拍摄的拳击布景,对空空如也的拳台驾起摄像机,电脑技术就允许你把六个月前拍摄的机器人打斗释放出来,并加载在你拍摄的拳台上面,你可以实时观看到打斗效果。这就是Simul〤am B的技术。”

体验:独一无二

肖恩·利维导演总结了他拍摄《铁甲钢拳》的体验:“让我很爽的一点就是,如今在银幕上呈现出来的电影,和我之前畅想的一模一样。”他表示,“它就是我第一次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与史坦斯·斯奈德谈及本片时脑海中想象的模样。我们很高兴能够忠于那最初的梦想。”

休·杰克曼则表示,“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一直想参演一部类似于《洛奇》、《火之战车》、《死亡诗社》这样的影片,它们都对我的成长影响至深。那些电影带给我灵感,让我从座位上跳起来叫好,让我欢笑让我感动。这部电影就让我梦想成真。我觉得这部电影能娱乐并激励到观众,就像那些电影曾经深深的影响我一样。”

制片人唐·墨菲说,“我觉得每个人都能在《铁甲钢拳》里找到看点。男性看拳击,孩子看机器人,女性看休·杰克曼;还有每个观众都喜闻乐见的家庭元素。”

制片人苏珊·芒特福德则表示全心赞同。“我们有流畅美妙的动人故事,壮观震撼的激战场面,带观众踏上一段独一无二、心生共鸣的难忘旅程,真正做到了面面俱到。这部电影一定会赢得观众的喜爱。”

花絮

·这部影片是肖恩·利维拍摄的第三部IMAX电影,前两部是《博物馆奇妙夜》和续集《博物馆奇妙夜2》。

·影片改编自理乍得·麦瑟森发表于1956年的短篇小说《铁甲》(Steel)。

·影片从2003年开始立项,直到2010年才开始拍摄。这部电影是派拉蒙和梦工厂在2008年分裂的时候,梦工厂带出来的17个电影项目之一。

·影片的片名叫做Real Steel,巧合的是在英国,有一家生产发动机配件的公司也叫做Real Steel。

·影片的拍摄地被导演肖恩·利维选择在了密西根州,靠近底特律的一个地方。这里的Highland公园里有一个专门展示福特公司T型汽车的博物馆,肖恩·利维觉得这是是最适合拍摄影片开始的“冲撞宫殿”(Crush Palace)的地点,所以拍摄地就选定在了这里。连附近的新墨西哥、洛杉矶和佐治亚州,肖恩·利维都没有去。

·着名拳王,拳击名人堂成员舒格·雷·伦纳德是影片的拳击指导。

·在影片上映前一个月,梦工厂就宣布本片会拍摄续集。而影片的导演肖恩·利维则表示说,自己会根据第一部电影的卖座情况去决定是不是执导续集。

·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剧组一共制作了26个半机器人的模型。每一个都有液压的起重设备和用遥控器操纵的手部。

·《铁甲钢拳》的背景设置在不久的未来,那时人类拳击已经被机器人取代。

·肖恩·利维曾告诉制片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希望在《铁甲钢拳》里充分展现“情感”元素,并把故事中的父子情比喻为新版《天涯赤子心》(The Champ)。

·《铁甲钢拳》由休·杰克曼主演,他饰演的查理·坎顿曾经是一名人类拳击手,但如今他的生活潦倒,靠在机器人拳击的地下黑市打比赛赚钱过活。

·休·杰克曼表示吸引他加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电影故事所传达出的感人情感。

·每个机器人都有不一样的造型、性格、喷绘图案,高达2.5-2.8米。他们根据人类身形设计,拥有两条腿、两只胳膊、一个躯干与一个头──除了“双城战士”,他有两个头。

·除了性格不同,每个机器人的声音也各有特色。当他出拳时,你能听到他的骨架材料、机械装置、躯体材质、细小部件都会发出声音。而在他被激活时,你也能听到呼呼声、飕飕声、引擎嗡嗡声或者电脑启动声。

·伊万杰琳·莉莉(曾主演美剧《迷失》)在片中饰演贝莉,她从来没想过自己会主演一部拳击电影。但当她读过这个感人至深的剧本后,她立即接下了这个角色。

·达科塔·高尤(曾出演《雷神》)是经过了一场有几千名10岁小孩参加的试镜后脱颖而出,成功饰演了休·杰克曼在银幕上的儿子麦克斯。

·机器人拳击的场景,则是通过动作捕捉技术与真实尺寸模型合力打造而成。动作捕捉的基本动作在实拍的几个月之前就已经捕捉完成──演员们穿着浑身布满捕捉小点的特制服装,在洛杉矶的一处拳台上进行表演,他们的动作在电脑里被转换成机器人对决,并且能实时在显示器上展现。等到正式拍摄时,摄制组用摄像机实拍一个空的拳台,并把之前模拟的机器人打斗场面合成在拳台上,这样他们就可以对机器人的动作进行实时修改。

·拳击冠军舒格·雷·伦纳德(Sugar Ray Leonard)担任了本片的拳击动作设计,他同时也是休·杰克曼的拳击动作与拳台表现的向导。

·服装设计师玛莉妮·斯图尔特给休·杰克曼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于1960年代的美国粗糙质感。就连给杰克曼准备的墨镜也是复古造型的。

·《铁甲钢拳》展现了两个世界的机器人拳击。在影片设定中,机器人大战分为联盟与非联盟。联盟赛事只是拳击比拼,拥有严律的比赛规则与制度,且有大量的赞助商和资金;而非联盟赛则没有任何规则限制,需到战死才能结束。

·《铁甲钢拳》全片共有五场重要的打斗戏,每场长度2-10分钟不等;另外片中还有两段精彩的动作片段蒙太奇。

·斯皮尔伯格认为肖恩·利维以往的作品兼顾商业元素与宽容性,而这也是他选择利维担任本片导演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影片运用了《阿凡达》和《丁丁历险记》相同的动作捕捉技术,唯一的不同在于《铁甲钢拳》的场景是真实的,因此需要把动作捕捉的数据融入到真人拍摄表演之中。

·动作捕捉的部分很早便完成了,并作为真人表演时的参考。

·导演利维认为《铁甲钢拳》与《变形金刚》本质的不同在于,它并不是一部广告卖相的影片,相反展现了真实的美国。

·本片的设计团队把50年代、60年代的复古风潮与高科技元素结合在一起。

·导演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表现戏剧张力,也正是由于如此,他与斯皮尔伯格决定放弃3D化。

·《变形金刚》、《终结者》系列大获成功后,利维意识到观众已经看过太多机器人大战的影片。因此他把本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20年,人类意识到身体的极限后,开始研发器械展开更激烈的对抗。

·导演并没有让演员对着空气自说自话,他借助了早前完成的动作捕捉画面以及一些现成的机器人模型,来完成对手戏的拍摄。

·杰克曼赞扬了影片的技术团队,是他们的大力支持让演员们更有信心。因为演员可以看到一起演出的机器人,并随着场景情境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

·休·杰克曼还透露了一个关于导演肖恩·利维的“坏毛病”,说利维有时候会在拍摄现场听音乐来找感觉。

·休·杰克曼介绍影片里的打斗比例与首部《洛奇》差不多,“这是个非常角色主导的故事,就算是动作戏也是情绪所致。”

·《铁甲钢拳》是迪士尼在中国内地发行的第二部梦工厂作品。

‘肆’ 好莱坞追求完美

这个要稍微牵扯到好莱坞发展历程了(比较长希望耐心一阅。。这也针对楼上的回答)
事实上现今比起好莱坞上世纪30,40年代黄金时期已经自由不少了,我指的自由是电影的题材与风格,当时好莱坞制片是完全的流水线生产,即使是导演也无多大发挥空间和权力,虽有乱世佳人,罗马假日等经典但总体的电影类型,角色设定都大同小异,电影艺术性缺乏,商业性重,在风靡的同时也受欧洲电影人的斥责。随后一段时间好莱坞发展停滞,电视机的普及,观众的审美疲劳等诸多原因使好莱坞各大制品厂开始亏损,而他们认为是观众口味提高了,于是花大量资金,将科技投入到电影制作中,力求电影精益求精,做到"完美"但效果不甚理想,缺为后来好莱坞称霸全球打下基础。之后在60,70年代,美国政治动乱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些像逍遥骑士这样“一反常态”的电影,新的电影类型,题材开始涌现,随着一批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年轻,才华横溢的电影人(现在已经老骨头或已经见上帝了)例如希区柯克,库布里克,及后来的四大导演等人的出现,好莱坞开始进入新一代黄金时期。发展至今我们可以发现如今好莱坞的电影类型已十分多样,确实也如楼上所说,导演的风格能影响电影,好的创意得到投资支持,甚至政府的支持,催生出好的作品。
有一点主意了,其实追求完美是好莱坞的一贯作风,这也正是如今好莱坞有如此先进硬件的原因,成熟发达的教育体制与繁华市场所造成的成长环境也提供了良好的软件基础,加之好莱坞不断吸收国际人才,造就其难以撼动的地位
我们接触的好莱坞电影,大多是商业大片,而你只要查看一下那些像奥斯卡历届得奖电影就会发现,荣誉面前,商业大片未必是主流,真正一线导演可不会因拍那些粗俗的商业大片而成为一线,包括斯老,胖彼得

总之,追求完美其实才是好莱坞领先全球的原因,能像疯子一样拍片的通常是那些好莱坞导演,许多人难以想象他们的敬业和投入。反倒是国内演艺圈日益商业化,追求短期利益,其实损失的更多。。。

‘伍’ 单元生产的形成及发展

单元生产方式脱胎于前苏联50年代中期由斯·帕·米特洛凡诺夫提出的成组技术(Group Technology),欧美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就开始研究,60年代开始应用推行。日本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但当时实际生产中运用的不多,直至日本早川先生创造性地在SONY大范围的成功运用,局面才得以改观。紧随其后, NEC、欧姆龙、佳龙、松下等纷纷导入单元生产方式,来因应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短交期、定制化、更新快的市场需求形态,单元生产方式成为日本主流厂商竞相采用的先进生产方式。在我国,1966年大连机床厂,中国纺织公司就开始实施成组制造技术,“十年动乱”期间暂停下来。1977年原“一机部”提出了推广成组技术的十年规划,长春一汽等企业纷纷响应。随着外资厂进驻,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陆续出现了单元生产方式的应用。有人说20世纪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时代,21世纪则是少量生产、多样化消费的时代。传统的流水线生产方式需要大规模投入,适合大规模生产,而单元生产方式灵活机动,适合多样化生产。国际工程协会曾预言,未来将有70%的企业实行单元生产方式。单元生产方式将成为制造业的主流生产方式之一。
制造技术和生产方式是工业产品竞争力的基础,生产方式的变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建立以及竞争优势在不同国家的转换。19世纪末开始的美国工业革命,大批量生产方式使美国代替英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二战后,精益生产方式使日本只用50年时间就完成了美国到日本的制造业转移。丰田汽车公司2004年财政第一季度的净利润是美国通用和福特的总和。积蓄了40多年的日本汽车公司终于用“精益生产方式”打败了底特律,打败了底特律引以为豪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目前,中国正面临着第三次全球制造业的大转移。我们有理由更加期待本次世界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中也能带来一次生产方式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就生产模式而言,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作坊式单件生产,近代泰勒提出劳动分工和计件工资制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方法,从而成为制造工程学的奠基人。美国资本家福特先生依据学习曲线、劳动分工及标准互换性理论,创造性地建立了大量生产廉价的T型汽车专用流水线,川流不息的传送带,把整个工厂联系在一起,标志着大批量生产方式的诞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由于这种生产方式比当时普遍的工匠单件生产具有明显的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成功地实现这种模式,就意味着极大地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因为在工业化时代的早期,一个公司可以只生产一种产品,虽然顾客并不真正想要,但还是会买。因此,大批量生产方式迅速成为当时各国纷纷学习的先进模式。它对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直接改变了普通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使千千万万的人拥有汽车的梦想成为可能。这一学习过程的完成,标志着人类实现生产方式的第一次转换,即由单件小批量生产方式发展为以标准化、通用化、集中化为主要特征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大批量生产方式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为社会产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形成。
随着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生产力被极大地释放出来。人们消费已经告别大一统的大众消费时代而走入个性化、时尚化消费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加速了这种趋势,生产厂商必须面向不同国家、地区、种族、信仰、文化的不同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不断变化着,厂商的竞争对手也不再局限于一城一地,而是在全球这一平台上竞争。如今顾客的需求变得多样化甚至是个性化,并且在特定的时间只需要特定类型的产品。如果您的公司不能有效地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就会选择您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产品种类,越来越高的个性化及性能要求,越来越短的产品市场生命周期和交货期,越来越大的价格和成本压力,都使得传统大批量生产方式无法应对这种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的出现,生产导向的经营方式早就被重质不重量,求精不求多的顾客导向所取代。同时大卖场的崛起和伴随的中小批量、低价、个性化定制挑战着传统大规模生产方式。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和尝试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单元制生产方式。单元生产方式是随需而变的生产方式,单元制生产方式综合了单件生产与大批量生产的优点,既减少了单件生产的高成本又避免了大量生产的过度刚性。企业单元同企业整体组织结构的自相似性强调自主,目标的自相似性强调自律。企业单元通过自律和自主的统一,达到效率和柔性的统一,较好地适应了多品种、小批量、短交期、准时制的市场需求形态。
2003年年底,日本最大的财经新闻机构日经BP社发布长篇连载题为“战胜中国制造——日本企业的五张王牌”受到日本和中国制造业的广泛关注。文章援引在日本国内制造业凄风苦雨的大经济环境下,依然取得经营成功的几个例子,反驳了日本制造业对中国制造失去竞争力的断言。这五张王牌分别是:单元生产方式、客户响应、产品开发、专利技术、质量品牌。文章认为日本工厂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短交期的生产能力以及个性化、时尚化、高端化的产品设计是赢得客户,把订单留在日本的直接原因。而实际上却不尽然,因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产品生产需要多次换模或转拉,而每次改变产品时都必须更换工具、零件、重新填写工序表,这些都需要手工作业。因此改变的次数越多,在人工费低廉的中国就越合算。同时,国外工会势力强大,要工人一个人学几种操作,干几个工种,却不加薪,会受到工会的抵制。而中国作业员多掌握几门技术,被认为是使自身人力资本增值的难得机遇,多能工推行容易受到基层员工的欢迎。同时国外工资高,劳动保障福利水准高,裁员的壁垒和成本极高,甚至如日本这样的国家有着深远的雇佣终身制的文化,减员终会受到习俗和道德的压力。而单元生产要弹性配置人力资源,在中国因工资低,劳动法规不能彻底执行而更易实行。所以推行单元生产方式,中国较日本更有优势,实在是中国制造战胜日本制造的一张王牌。
2005年2月,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综合期刊《南风窗》刊出了一篇题为“令人震惊的‘佳能革命’之文章”,该文介绍了佳能日本厂已经实行的一场令人震惊的生产方式革命,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就叫单元生产方式,它成就了佳能利润上的巨增和企业对社会的人文关怀。佳能将组装工厂从中国迁回到日本面临着巨大的成本挑战,以2003年为例,中国劳动者的平均月工资为126美元,日本劳动者的平均月工资为3737美元,后者是前者的30倍。从 1998年到2002年,佳能在日本将6.6万英尺的传送带弃而不用,又带来了一定的成本耗费,加上其它方面增加的成本,佳能在日本的生产成本比在中国生产的总成本大大增加。然而,从1998年到2003年,单元生产方式帮助佳能减少了2.7万个劳动力,同时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50%,节约了72万平方米的工厂面积,使得佳能为储存零件和设备租用的仓库数量从37个减少到8个,削减了2.8亿美元的房地产成本.尽管佳能在日本生产的产品价格比中国生产的产品价格要高,但由于质量和性能品种的优势,需求量增长迅速,利润大大增加.2004年7月份,日本佳能宣布,得益于彩色复印机和数码相机的巨大需求,截至 6月30日,一个季度的利润就增长了30%,达到以30亿美元,这将是佳能边续第五年刷新利润纪录,在这样的利润增长中,单元生产方式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传统大批量生产方式将复杂的生产工艺,分解成众多的容易掌握的工序,每个工人只完成一个工序,这样劳动者进入生产过程的进入成本就很低,同时由于劳动技能简单,劳动者同资方的谈判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劳方工资被压低至较低水平,资方生产的产品相对于劳方消费者购买力过剩了,从而导致典型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以我个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调整生产方式就可以了,没必要调整生产关系.二次大战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繁而周期性地爆发, 这段时期正好是大批量生产方式攻城掠地在世界各地广泛采用的时候,无差别劳动供给导致低工资水平,并最终导致需求与供给我失衡从而产生经济社会危机和动荡.美国电影《摩登时代》,把在大批量生产方式工作的工人描绘成似机器一般从事着简单枯燥重复、机械的工作,这里的工人不用思考,只需要下意识的工作,工作时间消耗了生命和生活本来的意义,阻碍了人的活力动力潜力的发挥,劳动者在这种生产方式中,被“锻造”成不懂得思考的“零件人”或“局部人”,当有更低工资水平的劳动供给出现时,他们面临着大批失业,并且由于低技能亦无法完成工作的升级转业,我们不能不深深地忧虑,在未来世界市场更为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这些技能极度片面的劳动者如何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如何与那些懂得改善的多能工竞争,这种格局的宏观累加,便是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问题,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问题。把问题往深里想,实际上它也关系着未来军事战争的战斗力问题。现代战争的有机构成越来越高,武器的作用越来越大,拥有大量“完整人” 劳动者在操作武器时无疑会发挥比“零件人”更多的威力。我们知道,日本许多企业是战平结合,和平时期生产民品,战争时生产军品,转型非常快。同理,对于由工人转变为军人,多能工无疑会比单能工具有先天的优势。面对日本的“佳能革命”,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其实问题提出本身,就明示了处理问题的方向——我们必须迅速地加入生产方式变革的历史潮流中去。
单元生产方式能把大量“单能工”“局部人”或“零件人”转化为“完整人”,它具有成就人、培养人、创造人的社会意义,为整个社会提供足够多的高质量综合技能劳动者,它把蓝领工人从传统大批量生产方式解放出来,成为自主管理弹性应变的思考者决策者和执行者,由于具备多种技能和高劳动效率,在同资方谈判工资水平时有了更多的砝码,同时高工资在宏观上创造了需求和市场,减缓了经济周期的震荡冲击。
要达到单元生产的目标就要做到:单件生产(one-piece-flow:一个流)、多段工程、平准化生产、抛弃传输带,建立工作量在各工序容易转移的作业机制,进行入口、出口一致化的U形拉改造;对作业员要求、多能工养成,实行走动式作业;对于作业指导书而言要建立标准操作程序;人力资源上实现人少化制造,单元集体计件工资制;对各工序生产负荷、生产计划安排实行多次小量的平准化;时间上实行各工序段相同生产节拍的同步化;为降低库存,实行快速化制造,为应对多批小量多品种订单要求,应实行快速转换作业。在空间上实行以产品为对象进行分类,使加工、装配该产品的各工序占据一个封闭厂房空间,形成一个生产单元的工序一体化;生产单元具备计划、设计和管理等职能,废除金字塔式的官僚组织结构,采取扁平化管理,降低信息传递的损耗,在组织上实行职能一体化;对设备要求专用化、小型化;开展TPM活动,追求设备零故障。对在制品而言要实现以单件生产为目标的一个流生产。
单元生产是一种比较容易实现的精益生产方式,通过它,公司能以尽可能小的成本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在单元生产中,设备和工作站被以特定的顺序排列,通过这种排列,材料和零件能够以最小的搬运和延误顺利的通过流程。单元生产是精益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力,设备或者是在流程所需的工作站组成了单元生产﹐而他们的排列都是依为满足流程而安排的设备的顺序而定。安排人和设备在同一个单元中有利于公司达到单件流和弹性生产的目的。
单件流指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产品一次一件的完成整个流程,而速率则是由顾客需求决定的。单件流作业有利于公司快速出货给给客户,减少了存储和传输需求,减少了被损坏的危险,快速暴露问题以便得到重视。
单元生产能够节省不必要的材料和中间组装环节,并为同一单元生产线中的员工提供一个实施的过程和质量反馈生产环境。单元生产经实践证明,它不仅提升生产效率,而且提高生产线对于变更的适应性。
单元生产使公司在提供客户需求的产品方面更加灵活。他可以把使用相同设备的相似产品进行分类,他也鼓励公司减少换线的时间,可以更加频繁地改变产品类型。
把工厂转换成单元生产意味着减少在流程上和作业上的浪费。流程其实就是一个持续的流动过程,在此期间,原材料通过一系列的作业转换为成品。流程的重点在于它是把材料变成最终的卖品的路径。作业是工人或者设备把原材料、WIP(半成品)等转变为成品的所有活动。
单元生产中通过减少生产过程中耗费巨大的运输和延迟、缩短产品交期、节约工厂的空间,使其能被用于其它有附加价值的目的、以及通过迫使公司重视解决高库存的问题,来使公司更加具有竞争力。
单元生成通过加强公司竞争力帮助你增强工作的可靠性。它也使得生产的日常作业更加顺利──去除去多余的WIP(半成品),减少搬运和各种管制消耗,减少所需走动的时间以及强化消除造成不良和机器故障的根由。
单元生产方式能迅速适应市场订单品种和数量高低起伏的变化,适合多品种小批量短交期的市场需求。单元生产在降低库存、缩短订单前置时间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改善效果,许多实行单元生产改造的案例显示改善前后Lead Time(需方采购周期)相差几倍。单元生产方式在降低成本、减少费用、保证质量、提高生产力等方面亦有可观的收益。国内劳动密集性工业竞争日趋激烈,利润日趋微薄。这些企业实际上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的浪费也是惊人的,改善的空间是巨大的。非常需要进行管理创新,导入单元生产方式等优秀的生产方式与手段。松下电器集团的工厂近90%采用了单元生产方式,佳能、索尼公司近年来也纷纷导入了单元生产方式,取得了预期的收益。美国戴尔公司细胞拉(Cell- Proction 单元生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戴尔公司改变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建立了以“生产细胞”——单元为核心的柔性生产线,从而使PC产业的生产模式转为订单驱动,实现了大规模的客户定制,大大降低了产品库存。单元生产在满足定制用户和特殊用户的需求上具备先天的优势。
大公司的零库存及准时制供应链管理,也会给中小供应厂商变革生产方式下传压力。企业越早变,越主动。古人语:“苟日新、日月新;天行健、君子宜自强不息”。它警惕我们天地间是瞬息万变的,吾人必须以苟日新、日日新的应变行动来回应时局变化,今天企业经营的大环境变化之大、之快,自非昔比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受到的激烈竞争,更由国内而延伸至全世界,经营生产之道自不能再以不变应万变,而须以价值、创新、速度的大革局大变化来因应,而因应之道自是以全面提高竞争力为首要的生产革新。国内的先行者已做出了榜样。如东莞伟易达电子公司在引入单元生产的第一年便产生了 5000万元的经济效益。而日资、韩资、美资的在华工厂,单元生产方式更是遍地开花。美的之大规模定制柔性生产线,将供货周期缩短为三分之二。众多日系韩系在华工厂更是当仁不让,在推行实施先进生产方式上走在了前面,使国内同行厂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实行单元生产方式的变革需要一定的投入,而财务回报应远大于投入。
单元生产方式不但有经济效率,也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多能工”、“职能一体化”、“工序一体化”、“同步化”、“人少化”使员工的自主性增强,工作更富于挑战性和责任感、成就感,增强了工作乐趣,减少了单调性,增加了工人福祉,因此单元生产方式具备一定的社会改良功能。单元生产减少了库存、搬运等浪费,降低了物耗和能耗,也产生一定的环境效益。所以单元生产方式在日本被誉为双E(Ecology——环保、Economy——经济)生产方式。
丰田生产方式,是由下而上的一点一滴改善的累积,较符合日本企业无处不在的全员改善文化。而单元生产方式却是由上而下的飞跃式转换,较符合一线工人素质不够高,而需由精英层推动变革的国情。丰田生产方式是渐近式的改良而实现量变到质变,而单元生产方式,借由生产方式革命性的突变而将有形及无形的浪费转化为企业的利润。对于我国长期在计划经济中处于卖方市场短缺经济企业习惯于大批量生产粗放经营的企业来说,单元生产方式的模式理念、技术、方法对我国企业向集约化经营迈进,在买方市场中生存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陆’ 今天看个电影,请问LP是什么意思

1.计算机专业术语
local-preference本地路由优先(在bgp路由协议中使用的一个属性)
2.单词缩写
laplacian-pyramid,拉普拉斯金字塔
Linkin Park林肯公园简称 粮票缩写
3.领袖行动 Leadership Program
4.黑胶唱片 Long-Playing
5.精益生产 lean proction
6.兰博基尼 Longitudinale Posteriore
7.网络游戏术语 EVE LP 忠诚点 网络上常常用于称呼对方为老婆
8.线性规划 Linear programming
9.旅游杂志《孤独星球》 Lonely Planet
10.摇滚乐队林肯公园英文缩写 Linkin Park
11.有限合伙人 Limited Partner
12.睾丸
13.医学名词 lichenplanus 扁平苔藓
14.美国专业运动防护品牌 LP-support欧比
15.老婆的简称 lǎo pó 网络流行语,通常指情侣间亲昵的称呼,也是网络贴吧中好朋友的意思
16.恋爱冒险类游戏 LovePlus
17.游戏王血量计算单位
18.一类风险投资人群
19.引导页 Landing Page首要捕获用户页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616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588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572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292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308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951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254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683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703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