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冻薯仔瓣
1. 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
6月5日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后,联合国环境署每年都有针对性的确定一个宣传主题。市环保局在“七五”期间,每年都以“六·五”世界环境日为契机,组织市内各区及县(市)、区,在6月份掀起一个环境宣传高潮。1986年市环保局在台东举行了社会性的环保百题测验,组织市南区小学生走上街头宣传环保,环保干部在街口给群众进行环保法规知识咨询。各区、县还举办文艺晚会、电影晚会、座谈会和出动宣传车进行宣传。1987年“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市环保局长发表了电视讲话,举办了中小学生环保作文比赛,组织市区及县(市)、区绘制宣传牌、宣传橱窗,展示环保图片,悬挂大幅纪念标语,组织部分厂长和企业环保干部学习环保法规。1988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以“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为主题,除组织群众性活动外,同时还结合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各级环保部门还邀请人大、政协、环委会、企业有关人员及专家开座谈会。1989年“六·五”世界环境日,市环保局除举办中小学生环保书法、绘画、漫画展评外,主要印刷了《警惕地球变暖》、《地球的危机》宣传画。市区主要街道挂了宣传标语。青岛钢丝绳厂、青岛煤制气公司等单位举办了环保知识问答、演讲比赛;海洋化工厂举办了书法、绘画、摄影、木刻艺术展览;青岛铁路分局在火车站前办了所属单位环保黑板报展。崂山区组织了环保知识竞赛;即墨市召开纪念大会,市委书记作报告;胶州市开办专栏宣传环保成就和地球变暖科普知识;平度市印制环保法规,开动宣传车宣传《大气污染防治法》;莱西县在城区开展环保咨询,并在重点环境污染大户——县磷肥厂举办环保知识竞赛。199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宣传紧密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相结合,开展了宣传月活动。各部门出动宣传车、进行鼓号游行、文艺演出、报告会、知识竞赛、作文比赛、书画摄影展等群众性活动。青岛市和县(市)、区及环保部门领导亲自参加群众宣传,开展环保法咨询服务。印发《环保法》小册子3万余份。新建起环保宣传栏72个,固定宣传牌53个。市环保局与即墨市环保局联合制作了800本“环保法”幻灯片,在市区各电影院和广大农村放映,并发行到华东地区20多个县(市)。世界环境日简介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世界环境日,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的年初公布当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并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发表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书。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在这期间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世界环境日由来
[编辑本段]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出席会议的国家有113个,共1300多名代表。除了政府代表团外,还有民间的科学家、学者参加。会议讨论了当代世界的环境问题,制定了对策和措施。会前,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夫·斯特朗委托58个国家的152位科学界和知识界的知名人士组成了一个大型委员会,由雷内·杜博斯博士任专家顾问小组的组长,为大会起草了一份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这次会议提出了响遍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会议经过12天的讨论交流后,形成并公布了着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Declaration of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简称《人类环境宣言》)和具有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人类环境宣言》提出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引导和鼓励全世界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人类环境宣言》规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呼吁“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而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和后代而努力”。会议提出建议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这一天作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建议,规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让世界各国人民永远纪念它。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要在每年的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许多国家、团体和人民群众在“世界环境日”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宣传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同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世界环境状况年度报告书,并采取实际步骤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世界环境日,象征着全世界人类环境向更美好的阶段发展,标志着世界各国政府积极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做出的贡献。它正确地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1973年1月,联合国大会根据人类环境会议的决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设立环境规划理事会(GCEP)和环境基金。环境规划署是常设机构,负责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务,并作为国际环境活动中心,促进和协调联合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工作。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这些主题的制定,基本反映了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间题及其环境热点,很有针对性。
世界环境日主题
[编辑本段]
历年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世界环境日主题: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Only one Earth )
1975年:人类居住(Human Settlements)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Water: Vital Resource for Life)
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Ozone Layer Environmental Concern; Lands Loss and Soil Degradation; Firewood)
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
1979年:为了儿童的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Only One Future for Our Children -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
1980年: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A New Challenge for the New Decade: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Ground Water; Toxic Chemicals in Human Food Chain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保境识 Ten Years After Stockholm (Renewal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s)
1983年: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Managing and Disposing Hazardous Waste: Acid Rain and Energy)
1984年:沙漠化(Desertification)
1985年:青年、人口、环境(Youth: Popul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1986年:环境与和平( A Tree for Peace)
1987年:环境与居住(Environment and Shelter: More Than A Roof)
1988年: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When People Put the Environment First, Development Will Last)
1989年:警惕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 Global Warning)
1990年:儿童与环境(Children and the Environment)
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Climate Change. Need for Global Partnership)
1992年:只有一个地球--关心与共享(Only One Earth, Care and Share)
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Poverty and the Environment - Breaking the Vicious Circle)
1994年:一个地球一个家庭(One Earth One Family)
1995年: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We the Peoples: United for the Global Environment)
1996年: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Our Earth, Our Habitat, Our Home)
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For Life on Earth)
1998年:为了地球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For Life on Earth - Save Our Seas)
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Our Earth - Our Future - Just Save It!)
2000年: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2000 The Environment Millennium - Time to Act)
2001年: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Connect with the World Wide Web of life)
2002年:让地球充满生机(Give Earth a Chance)
2003年:水----二十亿人生于它(Water - Two Billion People are Dying for It!)
2004年:海洋存亡,匹夫有责(Wanted! Seas and Oceans——Dead or Alive )
2005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Green Cities---Plan for the Plan)
2006年:莫使旱地变为沙漠(Deserts and Desertification -Don't Desert Drylands!)
2007年: 冰川消融,后果堪忧 (Melting Ice – a Hot Topic)
2008年: 促进低碳经济(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
历届主办世界环境日的城市,国家:
2007 – 特罗瑟姆,挪威
2006 – 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
2005 – 旧金山,美国
2004 – 巴塞罗那,西班牙
2003 – 贝鲁特,黎巴嫩
2002 – 深圳,中国
2001 – 都灵,意大利 和 哈瓦那,古巴
2000 – 阿德莱德,澳大利亚
1999 – 东京,日本
1998 – 莫斯科,俄罗斯
1997 – 汉城,韩国
1996 – 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1995 – 比勒陀利亚,南非
1994 – 伦敦,英国
1993 – 北京,中国
1992 – 里约热内卢,巴西
1991 – 斯德哥尔摩,瑞典
1990 – 墨西哥城,墨西哥
1989 – 布鲁塞尔,比利时
1988 – 曼谷,泰国
1987 – 内罗毕,肯尼亚
世界环境日相关
[编辑本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1972年成立,总部设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根据1997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作用和任务的内罗毕宣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主要任务是:
1、利用现有最佳科技能力来分析全球环境状况并评价全球和区域环境趋势,提供政策咨询,并就各类环境威胁提供早期预警,促进和推动国际合作和行动;
2、促进和制定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法,其中包括在现有的各项国际公约之间建立协调一致的联系;
3、促进采用商定的行动以应付新出现的环境挑战;
4、利用环境署的相对优势和科技专长,加强在联合国系统中有关环境领域活动的协调作为,并加强其作为全球环境基金执行机构的作用;
5、促进人们提高环境意识,为参与执行国际环境议程的各阶层行动者之间进行有效合作提供便利,并在国家和国际科学界决策者之间担当有效的联络人;
6、在环境体制建设的重要领域中为各国政府和其他有关机构提供政策和咨询服务。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的成员由联合国大会选出的58个国家组成,任期三年。其中,非洲16席,亚洲13席,东欧6席,拉美和加勒比地区10席,西欧和其他国家13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以来,中国一直是其理事会成员。
世界环境日:冰川消融 后果堪忧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7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冰川消融,后果堪忧”。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首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着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同年10月,第27届联大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正式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从1974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都为世界环境日确立一个主题,并展开相关的宣传活动。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地球气温不断增高。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资料,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至今,全球平均气温增高了0.75摄氏度。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冰川融化、冰盖缩小、冰架断裂。德国研究人员曾指出,目前全世界还有约16万处冰川,而它们正快速消融。比如,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面积比19世纪中叶缩小了三分之一,体积减少了一半;非洲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从1912年至今,其山顶的冰冠缩小了80%。冰川的消融使上述地区的永冻土层丧失了“粘合剂”的功能,致使山崩和泥石流频发。
另外,气象观测发现,过去几十年,北极永久海冰在减少,冰川和冻土在融化。欧洲航天局专家根据卫星图片分析后发现,2006年夏季,欧洲北部至北冰洋区域大约5%至10%的永冻冰开始松动融化。此外,南极在过去十几年里也有三大部分的冰架坍塌,而缺乏冰架支撑的冰川活动显着加速,冰层也随之变薄。
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较低地势的海岛及海洋沿岸城市就会面临被淹没的危险。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曾发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按目前状况持续千年的话,会最终导致格陵兰冰盖的完全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约7米。更可怕的是,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升高60米,给地球造成的灾难将是毁灭性的。
地球变暖是造成冰川消融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有共同的义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发达国家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率先承诺减排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从根本上扭转地球变暖的趋势,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
为呼应这一主题,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和行动。
中国政府在经济社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并将这一约束性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各相关行业。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工作力度明显加大,约束性指标的导向作用开始显现。推动污染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而且需要取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动员最广泛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将“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旨在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减少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友好相处成为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世界环境日: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地球
2007年4月2日,为在墨西哥城推广使用自行车,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市长马塞洛·埃夫拉德带头骑自行车上班。汽车的普遍使用是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重要原因。
2007年3月31日晚,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熄灭主体灯光。当晚19时30分开始,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集体断电一小时,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
2007年2月27日,澳大利亚悉尼的电器推销员戴夫·埃雷特手举一只旧式白炽灯泡和一只新型节能灯泡。由于新型节能灯可以节约更多资源,政府提倡用它取代旧式白炽灯泡。
2006年1月12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东北407公里以外的山谷中伫立着一排风力发电机。风能是可再生、无污染的清洁能源,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将其作为一种成熟的清洁能源进行商业化开发,被人们誉为“绿色电力”。
2006年6月15日,在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附近海域,两名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手举写有“金枪鱼全都哪儿去了”的条幅潜入水下,以呼吁人们关注并保护日渐稀少的金枪鱼。
2007年2月14日,在菲律宾的普林塞萨港,刚刚参加完集体婚礼的新人从他们种植在沙滩上的树苗旁走过。当天是情人节,一个由百对新人参加的环保集体婚礼在这里举行。新人们在沙滩上种植了红树。
2007年5月30日,志愿者打造的新“诺亚方舟”伫立在土耳其亚拉腊山上。它引起人们的深思:如果我们继续破坏地球,当最终的灾难到来,还有谁能将人类拯救?
环境恶化、气候突变、冰川消融、海面上升……这些并不只是少数人才应该担忧的问题,地球家园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还能做些什么以拯救地球和我们自身?
我国世界环境日主题
2005 中国主题: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
2006 中国主题: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7 中国主题: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8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2. 新研究发现北极多年冻土退化引发了海底变形
2022年3月14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刊发文章《与北极海底多年冻土退化有关的快速海底变化》(Rapid seafloor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degradation of Arctic submarine permafrost)的文章称,蒙特雷湾水族馆研究所(MBARI)领衔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基于先进的水下测绘技术,首次揭示了北冰洋边缘水下多年冻土解冻导致海底快速变化的机制。
北极地区的气温上升已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陆地多年冻土层退化。多年冻土的退化导致的地基不稳定对北极地区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火车轨道、建筑物和机场产生负面影响。但是,目前对被覆盖在巨大的北极大陆架下的大量冰期(glacier age)多年冻土的发展动态知之甚少。为此, MBARI、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加拿大渔业和海洋部、加拿大海岸警卫队、韩国极地研究所通过国际合作,基于自主水下航行器(AUV)、舰载声纳以及破冰船等测绘设施,对北极波弗特海进行了联合科考。研究团队基于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和舰载声纳对该海域海底进行了地形测绘,获得了分辨率为1 m的高清海底地形图。结合反复进行的高分辨率水深测量显示,波弗特海大陆斜坡的边缘正在发生异常迅速的地貌变化,该海岸曾经是更新世残留多年冻土向海延伸的边界。新的陡坡洼地发育深度达28 m,多处沿陡坡面发生横向退缩。这些形态变化出现在120~150 m水深之间,接近淹没冰期多年冻土的最大界限,主要原因是多年冻土融化,上升的地下水沿着残留的多年冻土边界集中。由于陆架间冰期海侵导致地温梯度发生变化,导致多年冻土基底的区域解冻产生地下水。相比之下,在地下水排放减少的情况下,沉积物在约1.4 C的环境海底温度下冻结。冰冻沉积物随之膨胀,形成了冰核地形高点或冰丘(pingos),这些高点在排放径流区附近特别丰富。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尚不清楚北极大陆架上类似的变化有多广泛,因为这是北极地区首次开展多波束测深调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与活跃的海底多年冻土融化相关的快速形态变化可能是其他海底多年冻土环境中塑造海底的一个重要过程。此外,研究人员指出,虽然对研究区域海底温度尚未开展长序列监测,但是已有数据并没有显示出明显变暖的趋势。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变化可以归因于缓慢移动的地下水系统所携带的热量驱动。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是通过过去十年的国际合作实现的,这些合作提供了现代海洋研究平台,如MBARI的自主机器人技术和由加拿大海岸警卫队和韩国极地研究所运营的破冰船。此外,加拿大政府和居住在波弗特海沿岸的因纽维阿鲁特人(Inuvialuit people)高度重视这项研究,因为所描述的复杂过程对地质灾害的评估,独特海洋栖息地的创造以及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及作者: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地球科学动态监测快报》2022年第6期,刘文浩 编译。
3. 到目前为止,你看过哪些可以称为“顶级纪录片”的纪录片
最近几年,豆瓣俨然成为了大家评论影视作品的场所,甚至豆瓣的打分成了评判影视作品好坏的一个标准。今天我们抛开电影和电视剧,来看看豆瓣上评分最高的十部纪录片。非常遗憾的是中国仅有一部上榜。
第一名:《蓝色星球2》 豆瓣评分9.9分
这部纪录片是由英国拍摄而成,主题是拍摄水下的生物。从北极熊出没的北冰洋到焕发着勃勃生机的蓝色珊瑚环礁,每一处海水下的生物都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这就是蓝色星球中生命的奇迹。古话说的好,宁上山,莫下海,说的就是水下有太多太多的未知,而蓝色星球却把这种未知用实地拍摄的方式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第二名:《地球脉动》第二季 豆瓣评分9.9分
这部纪录片依然是由英国拍成,讲述了通过三种动物在全球环境日趋恶劣下迁徙的经历,唤醒世人好好珍惜地球,对抗全球气温变暖。耗资800万英镑,制作历时五年,用两千多天进行实地调查,由130人摄制队走遍62个国家,共动用四十位摄影师分别前往两百个地点拍摄。摄制队为了确保拍到人类未见过的动物们挣扎求存的镜头,冒险走到地球最遍远和危险的地区去。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却是极其精彩的纪录片。
第三名:《猎捕》 豆瓣评分9.8分
依然是由英国拍摄的一部大型关于动物的纪录片,全方位展现动物在觅食过程中的戏剧性一刻,并首次披露南美水濑,座头鲸的猎食行为,更借用了电影、戏剧中的片段,力求给观众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印象。摄制组的足迹遍布雨林,冻土层,海洋,草原,极地,典型生态环境一网打尽,还记录了各路科学家以及环保人士对保护濒危动物所做出的努力。 这个实地实景的拍摄相当震憾。
第四名:《巅峰拍档》第十季 豆瓣评分9.8分
这个纪录片是一档大型户外挑战、汽车类真人秀节目。BBC版《Top Gear》作为一档轰动全球的汽车类综艺节目,在中国拥有极高的人气。这部纪录片依然是由英国拍摄而成,可见英国在拍纪录片上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也是中国要学习的地方。
第五名:《细节》第一季 豆瓣评分9.8分
这部纪录片由美国制作而成的,在豆瓣上说它是关于NBA的,因为小编没有关注过这部纪录片,所以不敢给大家介绍,如果有人看过这部纪录片,可以系统给小编讲讲。当然,这部片也属于脱口秀。
4. 韩国如果真要部署萨德,对俄罗斯影响大吗
对俄的影响没有对中的影响大,因为萨德的主要作用其实对韩国没有太大帮助,反而对美国的作用更大,中国大陆的导弹要发射到美国本土或是夏威夷关岛的话,其发射区域将都在萨德的监控之下,且导弹必须经过这一区域,而俄则不然,他们的堪嚓加半岛离美国很近可以说已经越过这一区域,故萨德对于俄对美的威胁十分有限,但对于俄对东亚和东南亚的威慑却是有较大影响!
5. 高分纪录片排行榜
1、地球脉动第二季
豆瓣评分:9.8
《地球脉动》系列一直是豆瓣高评分纪录片的代表,其中《地球脉动第二季》更是豆瓣评分最高的纪录片,高达9.8分,本季总共六集,分为岛屿、山脉、丛林、沙漠、草原和城市,树懒、巨蜥、狐猴、海鬣蜥、帽带企鹅、雪豹等等大自然的神奇之手创造的万千生物以其各自的习性自幼生活在生身土地之上。
6. 收藏|孩子长大前必看的动物纪录片(豆瓣TOP8)
文、编辑 | 云雀儿
来源 | 布谷听听(ID:iBookgood)
每当谈起生命这个话题,大家就不免变得沉重、伤感,很容易想起自己逝去的亲人、好友。有网友说,根本不敢和孩子谈起这个问题,也有网友表示,尽管很想谈,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所谓“生命教育”,直白一点说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
主要是让孩子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珍惜其他动植物的生命,与大自然、地球乃至整个宇宙和谐相处。 而这恰恰是现在被很多“功利”教育包围之下的孩子们最缺失的部分。
那么,究竟怎么跟孩子说最合适?
其实用纪录片为孩子解答对于生命与死亡的疑惑,既可以让我们避免尴尬,也让孩子接受起来更为直观和容易。
每个孩子都有动物情结,喜欢动物是他们的天性,动物主题的纪录片可以很容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而在纪录片里,孩子可以看到, 动物们可爱外表的背后,又有着那么残酷的生命真相,他们也就能慢慢领悟生命的真谛。
我们之前就推荐过关于动物的纪录片影单《7部史诗级自然纪录片,孩子14岁前一定要看完!》,在这个影单中孩子们能看到各种不同风格类型的片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但是很多人觉得好像哪部都不错,不知道从哪部开始看起。如果是这种情况,大家不妨从评分最高的看起来。
为了解决大家的困扰,我们今天就为大家推荐8部豆瓣评分最高的动物纪录片。 这些影片全部都超过了9.5分,有几部甚至接近满分了,可以说是精品中的精品, 看了一定不后悔!
1.地球脉动第二季
评分最高的纪录片
推荐指数:★★★★★
豆瓣评分: 9.9
影片简介 :
在这一季里,观众们将继续见证地球各个角落动物、植物平凡而精彩的生命瞬间。大自然的神奇之手创造的万千生物以其各自的习性自幼生活在生身土地之上。他们顺应着严苛的自然环境,顽强追逐着明日的朝阳。然而人类肆无忌惮的活动则侵蚀着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
它们渺小而伟大,通过BBC的镜头,生命的光辉得以放大,闪耀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关 键 词 :震撼 磅礴
推荐理由:
《地球脉动》其实我们之前已经推荐过了,如果说你只有时间看一部纪录片,那一定是这部了,9.9接近满分的评分足以说明一切。
从南极到北极,从赤道到寒带,从非洲草原到热带雨林,再从荒凉峰顶到深邃大海,难以数计的生物以极其绝美的身姿呈现在世人面前。它的伟大和震撼值得每一个人去观看,去思考。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些:
1. 哪个画面最让孩子感到震撼,有了哪些感受。
2. 让孩子说说可以从哪些小事做起,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三张图感受一下这部片:
2. 猎捕
弱肉强食的世界
推荐指数:★★★★★
豆瓣评分: 9.8
影片简介 :
本片全方位展现动物在觅食过程中的戏剧性一刻,并首次披露南美水濑,座头鲸的猎食行为,更借用了电影、戏剧中的片段,力求给观众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印象。
摄制组的足迹遍布雨林,冻土层,海洋,草原,极地,典型生态环境一网打尽,还记录了各路科学家以及环保人士对保护濒危动物所做出的努力。
关 键 词 :对抗 生死博弈
推荐理由:
同样是接近满分的纪录片,在这个纪录片里,我们会看到生物捕食的残酷。 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猎豹的速度,鲸鱼的庞大,狮群在风暴来临前的冷静,太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正如大卫·爱登堡的旁白:“ 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事,和自然世界中的其他事情一样充满戏剧性,赌注奇高无比,对双方而言,都事关生死。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通常失败的都是捕食者。 ”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些:
1. 看到自然界的弱肉强食是否会感觉到恐惧。
2. 想想怎样才能更强大,才能尽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张图感受一下这部片:
3. 蓝色星球2
去我们去不到的地方
推荐指数:★★★★★
豆瓣评分: 9.8
影片简介 :
在长达4年的拍摄过程中, 制作团队共执行了125次的探险,水下拍摄时数长达到6000多个小时。制作团队透过新的 科技 技术突破以往限制,将许多过去未知的地带、惊人的生物及其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呈现在观众眼前 。
从北极熊出没的北冰洋到焕发着勃勃生机的蓝色珊瑚环礁,本系列纪录片同大家分享一些令人吃惊的新发现。
关 键 词 :海洋 唯美
推荐理由:
在这部片中,我们可以邂逅在南冰洋深处神出鬼没的奇怪章鱼,观赏巨大的鲹鱼跳出水面,飞跃到半空中捕鱼;骑在虎鲸的背上,同它一起冲向鱼群。
我们不能到达海底,但是却可以跟着镜头去到我们去不到的地方。海洋里美妙的故事,就让我们一起在片中感受吧。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些:
1. 最喜欢哪些海洋生物,觉得哪里最美。
2. 问问孩子假期想不想去海边用新眼光看海。
三张图感受一下这部片:
4. 生命
对大自然和所有的生命充满敬意
推荐指数:★★★★★
豆瓣评分: 9.7
影片简介 :
《生命》是由BBC制作的十集系列纪录片,本片制作共耗时四年,全部以高清方式摄制。每集50分钟,外加10分钟的拍摄花絮,总共60分钟。
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二百周年,也是《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为了进行纪念,本片力图展现自然界缤纷物种的多样性,和它们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的各种神奇生存本领。
关 键 词 :物种关系 生命之美
推荐理由:
片子以生命为题,并非如普通生物学课程那样,系统地讲解各类生物,内容看似松散,却又内在结构。基本上按照生存——觅食——求偶——孕育后代这条主线。
片中讲述了不同物种间的关系,给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奇妙,每集结束的花絮也同样精彩。 片子的主旨不在科教,而是让我们为生命的至美与生命的顽强而感动。看完后你会对大自然和所有的生命充满敬意!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些:
1. 让孩子说说生命的历程是怎样的?
2. 是否对生命的崇高而感到敬意。
三张图感受一下这部片:
5. 生命故事
为生老病死的生命伟大历程而感叹
推荐指数:★★★★★
豆瓣评分: 9.7
影片简介 :
《生命故事》,讲述了动物为了生存做出的种种挣扎。 本片是BBC第一部全程采用4K摄像机拍摄的纪录片。
各种各样的动物都在奋力克服它们在生命中每个阶段所面对的障碍,它们会很强壮,狡猾,和足智多谋,它们会展开战斗,会不顾一切代价去赢得配偶……
关 键 词 :生老病死 生命轮回
推荐理由:
虽然已经有很多优秀纪录片珠玉在前,但这部还是有很多首次记录的动物行为,解说也让人忍俊不禁,美丽的画面随便截张图都可以用作壁纸。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们都会为生老病死的生命伟大历程而感叹,被生命的坚强与力量所震撼。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些:
1. 问问孩子对死亡有了怎样的理解。
2. 是否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是否愿始终珍爱自己的生命。
三张图感受一下这部片:
6. 冰冻星球
地球两极的壮观景象
推荐指数:★★★★★
豆瓣评分: 9.7
影片简介 :
这部耗资巨大的纪录片用镜头真实的展现了正在逐渐溶解的地球两极,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各种生物,片中种种景象让人叹为观止。
纪录片的解说员大卫·艾登堡爵士称,这可能是人类在地球气 候产生剧烈变化前欣赏到这一景象的最后的机会了。
关 键 词 :地球两极 变化
推荐理由:
虽然在我们到达前的数百年甚至几千年前,地球两极的景象非常壮观,但是最近一个世纪以来,很多变化已经超过了人们的认识。
整个纪录片是以季节的变化为主线的,记录了地球两极在一年内展现出的各种场景。最后还讲述了一些有趣的冒险经历,以及一些如何在极端寒冷和无法预知的恶劣的气候下生存的技巧。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些:
1. 一起想想怎样做才能在极寒的环境生存下去。
2. 观察一下我们身边已有哪些环境的变化。
三张图感受一下这部片:
7. 企鹅群里有特务
别样视角看企鹅
推荐指数:★★★★★
豆瓣评分: 9.6
影片简介 :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摄影团队对生活在热带秘鲁的洪堡企鹅、生活在亚南极海岛上的跳岩企鹅,以及生活在寒带南极的帝企鹅进行了跟踪拍摄。
这次剧组别出心裁,派出“特务”混入企鹅的队伍中,比如将摄像机藏入遥控企鹅体内,或干脆将摄像机伪装成一枚企鹅蛋。也因此得以在超近距离观察这群憨态可掬的小家伙超真实的生活画面。
关 键 词 : 特务 企鹅
推荐理由:
在这部片里,企鹅真是太可爱了,在别样的视角下,我们可以见证帝企鹅宝宝从出生到长大这一壮丽而又严苛的重要阶段,见证洪堡企鹅卖萌耍宝的各种可爱瞬间。
片子本身就是走轻松愉快路线,把不愉快的一句带过,加之以轻松的音乐和配音,非常适合孩子观看。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些:
1. 让孩子说说最喜欢哪种企鹅?
2. 和孩子介绍一下,在南极生活会是什么样?
三张图感受一下这部片:
8. 隐秘王国
小型超级动物英雄的风采
推荐指数:★★★★★
豆瓣评分: 9.5
影片简介 :
该片用特殊摄影的方式拍摄超小型动物的世界,每位观众都可以通过摄影技术缩小观察的视角,在这个隐秘的小世界里 探索 生命的奥秘与价值。
走进这个隐秘的王国,你会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超乎想象的桃花源。睁大眼睛仔细观瞧,领略隐秘王国的英雄本色吧!
关 键 词 :超小型动物 隐秘
推荐理由:
在人类目力所及的范围之外,有这样一个未知世界。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神秘角色正在这个世界经历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这个系列节目介绍的是一群小型超级动物英雄的风采。在人类眼中,它们不值一提,但是在隐秘的王国,它们却所向披靡 。和我们所熟悉的那些大型动物相比,它们更加足智多谋,更加勇敢无畏,甚至更容易给人以死亡的威胁。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些:
1. 这些超小型是不是让孩子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2. 这些小动物给了孩子哪些启发。
三张图感受一下这部片:
生命教育是贯穿整个生活的,但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是如何看待生命的?我们是如何活过每一天的?以及我们是如何面对别离和死亡的?
我们自己是如何看待生命的,这些都会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在这些美好又残酷的动物世界里,相信你和孩子都会对生命的意义有新的领悟。
和孩子一起看起来,感受生命的可贵,感受生活的美好吧!
7. 新豆子,生豆芽时豆瓣象冻土样碎裂成小块,何原因
您好,这是正常的,多浇一些水,五六天就会好的,记得要晒太阳哦,新年快乐!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8. 解冻电影结局什么意思有什么内涵
最后结局女主存活下来了。内涵表达了“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等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
所有人都死了都被感染了,除了那个博士的女儿被救了,那博士故意把学生们找来就是为了让他们感染以后去到处传播,通过这种方式逼迫人们对全球变暖做出实际行动,他故意让自己也感染了,想让救援人员把他带走,最后被他女儿打死了。然后在美国某地有一只鸟儿的尸体里面也出来了那种小虫子,被一个钓鱼的男人的狗吃了,那只狗跟着那个男人坐车回家了。
(8)韩国电影冻薯仔瓣扩展阅读
解冻的主要内容:
阿德姆(Aaron Ashmore 饰)、菲德里克(Kyle Schmid 饰)、陈玲(Steph Song 饰)三名大学生来到加拿大北部班克斯岛,准备协助生态学家大卫•克鲁潘(Val Kilmer 饰)在当地进行考察。他们在科考站发现了克鲁潘博士遗留在这里的北极熊尸体,此时博士一行人已被北极熊身上携带的神秘病毒感染。
一些未知的寄生生物因为气候变暖而被解冻出来,从而对人类自身造成威胁。《解冻》确实发人深省。人类自古就是自私的动物,无可否认,这是与生俱来的缺点。
9. 冰冻土鸡怎样做好吃
红烧土鸡
香喷喷的红烧土鸡。
10. 电影《聚集》的感想
近年来,很多这样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不乏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主题深刻、人物演绎到位,外加讲故事手法精彩。所以,时常会令人分辨不清,让观众们深感认同
的,是更偏向事实本身,还是影片主体。上个月的《间谍之桥》,借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手,汤姆.汉克斯的口,为人们带来了一段深沉的过往。影片历史悲歌一
样的表达方式,让人们再次领略到了,一个男人,肩扛责任,战胜一切的故事。相信一定程度上,是斯皮尔伯格的处理、科恩兄弟的编剧、还有摄影与剪辑等等,令
这个主旋律的故事,脱离了固有的枷锁,以自我调侃的姿态,更加自信的出现在观众面前。
相比之下,《聚焦》则是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可否
认,该片的背景事实,就足已震撼人心。故事来源于《波士顿环球报》一篇荣获“普利策奖”的新闻,揭露了美国天主教会神职人员——神父,一系列猖獗的对贫寒
家庭男童,进行性侵的案件。现实中,从2002年1月6日起,到同年底的12月14日,《波士顿环球报》持续报道了近90起受害者家庭的故事。之后引发了
全球广泛的对同类案件的调查与报道,最后连罗马教皇也要做出行动,不再沉默包庇相关的神职人员。
这样的人神共愤的故事,在观众们买票走近
影院之时,就已经手持赞同票。如何不卖弄的讲故事,不利用别人的伤疤,制造自己的关注度,影片要拿捏的尺度和分寸非常关键。有评论认为该片继承了1976
年《总统班底》的风格,找到了一种丰富、吸引人却又平实的方式来刻画记者的基础工作,通过档案柜和复印机传达出这样的触感。这就是该片,如何讲述平凡人的
不平凡,进而得到更多平凡大众认可的原因。
影片中,全然不见任何英雄式人物的刻画与表现,没有悲惨的煽情,更多的是人们真实的隐藏和羞愧
的心理情绪。故事开始于2001年,在繁忙的波士顿环球报社里,众人欢送前老板之余,迎来了由:列维·施瑞博尔 饰演的马蒂.巴戎(Marty
Baron),刚刚上任的他,就想借助聚焦新闻调查小组(Spotlight),挖掘一条神父性侵新闻背后的故事。
这位新老板,用谨慎谦
虚的态度,在极其冷静的表情下,讲出了该工作项目。就像在布置平常的新闻专题一样沉着,看不到任何张扬的野心或激进的正义。相信他笃定的要追查这件事,不
光是因为他曾在纽约时报工作,而是他认为无论在任何一个地方,记者和媒体的使命和任务,应该是一样的,只是做事方式不同。
马蒂·巴戎就像
在波士顿这片平静的土地上,轻轻的抛下了一颗种子。由迈克尔·基顿饰演的调查组长:Robbie
Robinson,带领着三名调查记者,萨莎(Sacha Pfeiffer)、迈克(Mike Rezendes)、马特(Matt
Carroll),分别由:瑞秋·麦克亚当斯、马克·鲁法洛、布莱恩.达西.詹姆斯饰演。四人小组开始了一系列,长期的调查工作,要想翻动这块冻土,每个
人都要深入黑暗的泥土里,扎根其中,仅仅的抓住微弱的线索,一点点的将根系扩散,直到枝芽破土而出的那一天,他们的一切努力,才会被公众看到,用他们的成
果,净化这片混沌污浊的大地,让新的希望在这片土地上滋生。让那些埋藏在人们心里的阴影,可以在阳光下释然,也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像树木一样在阳光下,度
过童年。
该片剧本曾一度被认为是没有被拍摄的好作品之一。而这样的脚本,除非是大制作,大导演,也许也没人敢轻易碰触。这次由在业界有着
多重身份:演员、编剧、导演和制作人的托马斯·麦卡锡
自编自导,在近年来的电影主题偏执化、灰暗化的铺垫下,真实故事改编成为了更有说服力的基础。而他对影片没有过度艺术化的处理,更好的掌控了各位演员间的
平衡,剧情与对白的火候恰到好处的拿捏,让这部影片随着线索的铺设,一步一步带领观众,不知疲累地走到了终点。而回想全片,脑海充斥的,是大量的人物对
话,眼神和忙碌的身影,一场无比真实的案件调查经过,不需要故弄玄虚的情节,只需要真相被一点一点地剥开,每一层外壳的瓦解,显露出的内核,都足已令观众
更加神经紧绷,目不转睛的等待,见证真相公之于众的瞬间。
正是因为这样,影片没有被过多拍摄技术包裹,十分诚意的重现当年的环境和人物白
描。复古的台式电脑、翻盖手机、用烂的横格本,影片扑面而来的朴素感,令人感觉一时间回到了2000年前后。而影片中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十多年过
去,他们依然还是新闻战线上的工作者。这令影片中四位小组成员的主演们,有了丰富生动的参考资料。
他们的人物演绎,有了准绳,在真实可信
的限度中,尽可能的发挥想象力。同真实人物神似,是他们的首要标准。工作中的坐立行、如何讲话,表现喜怒哀乐,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参考系。四位性格迥异
的小组成员,由瑞秋·麦克亚当斯饰演的萨莎,是成员中唯一的女性。采访中瑞秋说,在与萨莎聊天时,她感受到,萨莎从未把自己当作与其他成员不同的女性记
者,而是作为同等的小组成员,一起分担工作的重压,尽自己的全力去调查。她主要的工作是与受害者进行交淡,安抚并收集他们的故事。她的那句:“我在这,是
因为我真的关心。”,打动了那些对媒体失望的年轻人。
由马克·鲁法洛饰演的迈克,有着更加激进的态度,在听到这项目之初,就充满干劲儿,
摩拳擦掌。似乎马克·鲁法洛总在演绎一些,脾气有些暴躁,做事情不在乎小节的人物。而他时常的小动作,永远的穷追不舍,最终打动了由斯坦利·图齐饰演律
师:米切尔,一位多年来接受了多位受害者的委托,一个人默默与教会抗争,维护受害者权益的资深律师。
由布莱恩.达西.詹姆斯饰演的马特,是个扎实的案头工作者,当他发现涉案的神父中,有一位就住在自己家的街区,他不由得从外围的调查记者,陷入到了潜在受害者的角色,请求组长可以尽早曝光新闻,作为家长的他,希望守护好自己的孩子与家庭,这个角色纠结又充满真实感。
最
后由迈克尔·基顿饰演的组长:沃尔特,作为领导,从始至终贯彻着调查到底的精神。对于为教会一方辩护的知名律师,他几次寻找突破口,最终那段慷慨激昂的宣
战威胁:“一个关于神父猥亵儿童的故事,一个关于律师如何协助教会,包庇神职人员的故事,究竟写哪一个,因为最终他一定会挑一个写。”,令律师最终妥协,
交出了多达45位之多的辩护清单,不过沃尔特也反被将了一军。
调查在经历了突然的9.11事件之后,被迫暂停,冲突表现在组长沃尔特与迈
克的争执中,迈克拿到法院隐藏的受害者信件时,他觉得实证在手,不应该再沉默。而组长沃尔特则坚持等到新年过后,要有足够多的案例证据,将整个关联的体系
推翻,才可以着手刊登,这一点他强调了两次。因为他不想再像多年前一样,一篇几十个神父猥亵儿童的报道,静静地被刊登,然后被教会定义为少数人的行为,之
后被大众逐渐遗忘,没有产生任何的作用。他的一切愤怒都是真实合理的,有自责,有弥补,也有坚持。
影片中的四位核心小组成员、外围的两位领导与两位律师,让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层叠有序,相互之间体现着报社内部的平衡,外部的压力与支持共存。个人的困境与迷茫、人物之间的冲突,令影片没有用正义的言辞去衬托他们的形象,他们的行为本身,就为他们证实了自我。
故
事结束在报道发布的第二天,周末的上午,萨莎和马特一如平日,早早来到了办公室,随后组长沃尔特和迈克到来,被前台告知,今天有空的人都去你们小组帮忙
了,原来从一早开始,热线电话就没有停过。沃尔特和迈克带着跟观众一样的视角,难掩激动的情绪,随着迈克被马特叫住,让他接听自己座位上的电话后,沃尔特
也走近了自己的办公室,默默的接起了电话,说出了那句:“你好,聚焦小组。”,全片点题结束。
现实中,持续了近一年的调查,压缩在两个小
时的影片里,没有人质疑他们的动机,因为这案件太沉重,是看不到既得利益的项目。更没有人相信他们真的能撬动这块石板,最终在这片平静的土壤里,掀起平地
惊雷。他们没有任何的超人能力,就是靠着馆藏资料、无数的电话回访、约见被害者、与利益集团僵持,最终找到了突破口,可谓是没有顽石,只有坚持信念的执
笔。
影片中的小组成员,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记者,更是作为父母与社会人。在西方,宗教与社会本是相辅相成的存在,每个周末去教堂里寻求安慰
的人们,如何审视代替上帝之手的神职人员,如何拒绝与抵御,这些以上帝之名,亵渎孩童的魔鬼行径。这是他们在这篇报道之后,在这部影片之后,需要去坚定的
立场。
当年这颗石子的抛出,引起了无限波澜,遍及世界。令人们在渴求上帝之手的同时,也在心中埋下了假借神职,实际龌龊的潜在可能。这样
的事实,不忍面对也要接受,影片不仅仅是为了重现这个故事,表彰这几位记者,更多的是唤起社会人的责任心,在揭露残忍真相的同时,带给人们以希望。影片中
的数字从9到13,从20多到45,从70到最后的90,每一次随着调查而来的数量增加,都令人震动。如同约翰·斯拉特里饰演的编辑本·布莱德里(Ben
Bradlee
Jr.)说的:“如果是这样的数量,人们一定是知道的。”,而记者迈克回答到:“也许,人们就是知道的。”,画外音是人们自己选择了隐藏与沉默。正是因为
他们的推动,人们才有了途径,敢于在神圣的领域,指出黑暗的存在。
今年同样在多伦多展映的《真相》,也取自新闻题材,由凯特·布兰切特和
罗伯特·雷德福联袂演绎了一段电视媒体人的“父女情义”。故事改编自2004年,丹·拉瑟关于小布什在越战期间享受特殊待遇的报道,事后被怀疑部分参考文
件涉嫌伪造,这让内容编辑玛丽·梅普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影片中罗伯特·雷德福饰演的新闻主播,和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栏目编辑,不仅仅是工作上的老搭
档,更是如同父女与师生般的情谊。最后导致丹的主播生涯结束,退休隐去,而玛丽也面临伪造证据、诬陷政治人物的控告。现实一发不可收拾,残酷的不听任何解
释,只有清者自清,勇于承担的自我。
而《聚焦》没有刻意走渲染人物情感的道路,选择了客观呈现人物的状态,每个人都是无比的专注,一丝不
苟,用大量严谨的事实陈述和访问对话,来呈现每个人面临的心里重压和坚定内心,就这样一步一步迎来胜利的曙光。很久以前,宗教曾经衍生了大量的艺术,而如
今的艺术形式——电影,反而用来揭露宗教的阴暗面,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我治愈。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同自我的恐惧斗争,如今也是一样,无论是否信仰宗
教,我们的恐惧来源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信仰,给了我们不同的面对方式。不禁令人想起,《出埃及记》中,摩西在红海前,面对众人的那句:“请大家相互扶持,
牵着同伴,我们一定可以跨过海面,到达彼岸。”。上帝之手,也许就在你身边。
豆瓣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