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美国枪击案电影
Ⅰ 美国电影大象讲述什么犯罪心理学
大象elephant (2003)
2003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
编剧、导演、剪辑: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
摄影:哈里斯.萨维德斯/Harris Savides
出品国:美国
语言:英语
片长:88分钟
IMDB: 7.3/10
简介:
影片根据1999年震惊世界的美国哥伦拜恩中学校园枪击案改编,讲述了在美国一所普通中学发生的一场恶性枪击案的过程以及前几个小时的事情,片名的含义则来自盲人摸象这则家喻户晓的古代寓言。
哥伦拜恩惨案”发生后,媒体过度渲染其血腥场面,很多记者、犯罪专家、心理学家和青少年问题研究者大加分析和评论,围绕这起少年惨剧周围的是各种猜测、无端的责备,同时也变成公众的一种消遣。这一切都令导演加斯感到反感,加斯认为这是“美国新闻史上的一次丑闻”,他说,“在这个时候,只有拍一部电影才能再现整个事件的真相”。
影片力图通过“纯粹客观”的电影方式再现整个事件的过程,而不是自己或者他人的主观判断。加斯以两个固定时间作为电影的起点和终点,在这个时间段之内,不同主人公的活动展开了关联和交叉,我们看见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成为对方的“经验片段”,然而,仅仅是一个片段,只有把这些片断连缀在一起我们才得到了一个完整的时间。
除去影片特有的叙述,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和在他们之间存在的问题也一并得到揭示。在社会中,中学校园作为现代社会里的一个机构,就像在这部美国电影中一样,它同时还是一个幻觉工厂,一个学着服从权力的实验室,一个有着独特逻辑、秩序和欲望的隔离区,教育成为一个形式的虚设,成年人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个世界。孩子们的伤感、憎恨、幼稚和孤独,这个“问题年龄 ”从未获得一个合理的解决。加斯为了拍摄访问了许多学生,他说,“有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也有的则很满足,但有的人直接说校园生活就是地狱”(引自《大象》法语版海报)。校园隐藏的这些问题就像一枚炸弹,这部电影拔掉了它灾难性的引线,当埃里克和阿莱克斯决定以自己的逻辑和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时,他们对这个成人世界已经不再信任,这不但是个少年悲剧,也是成人世界和现代社会的悲剧。无怪乎,法国国家教育部2003年社教评选以绝对多数票把一等奖给了《大象》,可见该片在整个西方教育界引起的反响。
Ⅱ 你认为电影《大象》表达了什么
片名<大象>的涵义感觉是出自一句英文谚语"elephant in room",即意指过于明显的事情会被故意忽视,就像房间里站着一头大象,大象很大,房间很小,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大象的存在,可是我们每个人都忽略掉它。更具体来说,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
Ⅲ 电影《大象 Elephant》(2003)为什么叫《大象》啊
两说:
1.大象,来自一个西方的谚语。就是当大象走进卧室里的时候,人们不是认为大象是假的,就是觉得卧室是假的。通常用来形容人们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发生了。
2.大象这个名字出自古代那则盲人摸象的寓言, 即每个人的所见所知都是片面部分的,每个人都只能摸到象的一部分
Ⅳ 求电影《大象》的故事梗概
影片根据1999年震惊世界的美国哥伦拜恩中学校园枪击案改编,讲述了在美国一所普通中学发生的一场恶性枪击案的过程以及前几个小时的事情。约翰逃课未果,被父亲逼着回到学校上学;艾利亚喜欢摄影,在校园内外拍一些人物和风景照片回到学校自己洗印,米雪儿受人冷落,心情低落,到校图书馆帮助做工;乔丹刚刚交了一个新女朋友凯丽,被尼科尔等女孩子议论纷纷;而此时的埃里克和阿莱克斯由于经常受到别人欺负,无意间通过互联网买到了枪,他俩在家里午睡之后,决定到校园里大开杀戒,他们经过简单策划之后,身穿美军野战装走进了教学楼,孩子们的命运被改变了,惨剧在这个阴云密布的下午发生了。
Ⅳ 美国校园枪击案翻拍电影
大象 Elephant
导 演:
加斯·范·桑特 Gus Van Sant
主 演:
Timothy Bottoms William S. Burroughs Adolf Hitler Larry Laverty Sherilyn Lawson 马特·马洛伊 Matt Malloy Marychris Mass Ray Monge
上 映:
2003年05月18日 ( 法国 )更多地区
地 区:
美国 ( 拍摄地 )
剧情简介:
影片揭开了美国一所高中里的平凡一日。像往常一样,这个平淡的日子里被家庭作业、足球、流言等等所填满。对于每位学生来说,高中生活都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刺激的,友好的,痛苦的,孤独的,或艰难的。
这部电影聚焦校园暴力,风格上继承范·桑特的前作《盖瑞》。制作上比之还要低调,没有马特·达蒙这样的大明星,拍摄时也没有剧本,只使用一台摄影机。演员大部分是波特兰当地的高中生。
Ⅵ 这个根据枪击案改编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就叫《校园枪击案》也译为《班级》(The Class)为爱沙尼亚选送角逐第8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作品 《班级》是导演Ilmar Raag执导的第三部电影,该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是一部聚焦校园暴力的影片。16岁的Joosep在班级里受尽了欺负,同班同学Kaspar实在看不下去了,站出来为他主持公道,由此开始了一场2人对全班的战斗。而Joosep的父亲是名军人,家中留有武器……
片尾曲就不知道了,抱歉.
Ⅶ 曾在教室里看过一个美国学生拿着枪在学校里杀人,不知道是电影还是短片,请问有谁知道
我猜是《大象》,这部算这种校园枪击题材中比较出名的
片名Elephant
中文名大象
年代2003
国家美国
类别剧情/犯罪
剧情简介影片揭开了美国一所高中里的平凡一日。像往常一样,这个平淡的日子里被家庭作业、足球、流言等等所填满。对于每位学生来说,高中生活都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刺激的,友好的,痛苦的,孤独的,或艰难的。
美国一所普通高中普通的一日,逃课未果的John(John Robinson),在父亲的逼迫下回到校园;喜欢摄影的Elias(Elias McConnell),在校园内外拍过一些人物和风景后,来到学校暗房冲洗照片;新交了女朋友的Jordan,正被与他有过关系的女孩纷纷议论着;被人冷落情绪异常低落的Michelle,来到学校图书馆帮助做工……
校园高墙之外,时常受人欺负的“患难兄弟”Eric(Eric Deulen)和Alex(Alex Frost)正在家里午睡,他们对纳粹形象和暴力游戏非常迷恋,曾在互联网上订购了枪支。午睡过后,两人进行一番简单的策划,身穿美军野战装、手持冲锋枪走进校园,开始大开杀戒。
Ⅷ 美国反应校园枪击案件的那个电影为什么叫《大象》
《大象》原名:The elephant
大象这个名字出自古代那则盲人摸象的寓言, 即每个人的所见所知都是片面部分的,每个人都只能摸到象的一部分...
电影里面也没有用全知视觉(看上去是全知视觉,但实际上观众们所看到的也就是事件本身,对那两个少年为什么会杀人或是心理演变也不知道)电影里的每个人都经历了这个事件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参与到"摸象"的事件中,但无法知道整个事件,只是被动的去参与其中.电影大量运用长镜头。每个参与其中的人的出场都以长镜头来表现,尽可能地展现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但是每个人物带出的视角所见又是不同的,长镜头也只能展现局部的真实。这正是该部电影值得反复回味的地方.
Ⅸ 求助:关于电影<大象>,枪杀案背后的心理知识 !!! 急啊 ...
关于这一部电影《大象》,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心理现象:集体无意识、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反社会人格。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联系的。 首先,是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在默默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封建社会”下所形成集体无意识的牺牲品。集体无意识的内容里包括本能和原型。本能是行为的推动力,原型是领会和构筑经验的方式。 我认为,《大象》中,表现的是一种美国高中校园中的集体无意识——孤立、约束、冷漠。就像一些影评对这部电影主题的描述“当一只大象出现在起居室里,人们要么假装没看见,要么就假装它不是真的大象”。电影中人物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只关注于自己的事情,对身边的人和事不闻不问、不关心,我看到的是心孤僻、目光狭窄、思想僵固、情感冷漠,甚至听到枪声也无动于衷。这种美国校园中的集体无意识状态,在电影中体现出来的就是:校长的无能管理、父母的不合理管教(例如偷看日记)。 第二个方面,是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由于身体的急剧生长和知识活动领域的扩大,青少年经常遇到感情困惑和概念冲突,因此在儿童时期对父母的无意识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的核心问题。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青少年经常在思索“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的危机在这一阶段达到顶峰,这就是青少年问题大量产生的心理社会因素。同一性混乱的问题综合症,它包括自我意象的分裂、不能建立亲密感、或者是通过随意的性接触来寻找亲密、时间紧迫感、不能集中精力做必须做的事,以及反抗家庭和社会准则。《大象》中的Eric和Alex正处于青年时期,由于家庭的教养与学校教育的缺失,加之暴力电子游戏的影响,出现了自我的同一性混乱,他们的是非观、世界观与道德观都出现了偏差,甚至认为武装袭击只不过是一个游戏……而这种同一性混乱,很大程度上是上文提到的集体无意识导致的。 最后,同一性的混乱,造成了Eric和Alex的反社会人格。有这种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个体的突出点是行为具有悖离社会规范的倾向,且在损害社会和他人之后没有愧疚之心,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的报复社会。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反社会型人格的情绪不稳定、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但又泰然而无动于哀的行为,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重要的关系。摘自 陈德欣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