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人谈中国
⑴ 美国电影里的中国
章子怡MS出现比较多
然后我记得成龙在80天环游地球里扮路路通..虽然是英国的
美国华裔电影(包括华人创作、编导和演出等)的兴起与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掀起的浪潮密切相关。早在五十年代,黎锦扬荣获Commonwealth Club奖的小说《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就先后被改编成百老汇音乐剧和电影公演,但《花鼓歌》却将美籍华人遭受的种族歧视、华端口社区存在的男女比例极为不均衡的状况、移民两代人的冲突等问题,用喜剧的气氛予以消解,唐人街被渲染成古怪奇特、异国情调式的场所,华人似乎是怯懦软弱、没有理性的异类,中国的风俗习惯、食品与药物被故意描写成与美国大相径庭的"东方奇观",这反而强化了美国大众对中国人的定型化偏见。
然而1961年出版的路易斯?朱(Louis Chu)的小说《吃一碗茶》(Eat a Bowl of Tea) 以同情的笔触,从普遍洗衣工及餐馆服务人员的角度展示了唐人街的日常生活与问题,它没有忽视社区的虚弱,但也没有掠过那里所存在的内在勇气,从而较为现实地展现了唐人街男性社会存在的性压抑和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吃一碗茶》没有像《花鼓歌》那样风行一时,也没有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因为真切描写了华人在狭小的唐人街社会的情感与境遇,没有屈从于异国情调式的、或怪诞邪恶的、或认同于美国社会的媚俗写法。在六十年代,《吃一碗茶》因其真实性而被大众遗忘,现在却被批评家们重新忆起,着名华裔导演王颖还将其拍成同名电影于1989年公映,颇受好评。
更受关注的美国华裔电影包括根据谭恩美(Amy Tan)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喜福会》(Joy Luck Club),它透过两代华人母女在美国的命运遭际,探讨了美国社会极为普遍的母女冲突与和解的问题。根据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荣获Tony奖的同名戏剧改编的电影《蝴蝶君》(M. Butterfly)探讨了西方(男子)/东方(女子)之间存在的二元对立与文化误识,并局部颠倒了普契尼《蝴蝶夫人》(日本女子向美国军官殉情)的东方主义叙事。《蝴蝶君》取材于真实的故事,一位法国外交官痴迷于中国京剧旦角演员,而此演员不仅是男性,而且是新中国政府的特工人员,最后白人外交官自杀身亡,借此,黄哲伦戮穿了东方/西方认知模式里的西方文化霸权与殖民谎言。此外,华裔影星陈冲和尊龙等人也在美国影坛迅速掘起并站稳脚跟,而另一类重要的类型片-中国武侠电影,经过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人的发扬光大,已经影响了美国影坛正面塑造具有阳刚之气的东方英雄形象。
⑵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态度现在也是这样吗还是只有以前是那样
以前是不怎么友好,最近几年好多了,因为都是过去花钱的多,不是抢他们工作、偷渡什么的多。电影里那个时代确实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中国人挺讨厌的。
大概05年以前,入境美国其实是件挺屈辱的事儿。下了飞机拿一等护照的,欧洲人、韩国人、日本人、台湾人、香港人,走一个出口,中国人、阿拉伯人、老黑·····走另外一个出口。对面百号人都走没了,这边几个人还翻箱子、解裤腰带、问这问那的。现在去就没那么事儿了,问点问题就走了。中国在美国多数都是低层劳工,400万美籍华人没多少进华尔街、科研室的,就是在中国城里人也瞧不起农村来的乡下人,何况收入差距十倍于中国的美国人。
⑶ 为什么美国好莱坞电影中很少提到中国和中国人
正确来说,中国有镜头的电影99.999999%被光腚局一刀砍没了,因为文化体制关系,好莱坞的电影经常会有一些镜头会丑化世界各国国家ZF的,so,你明白的。近年来在国内上映的好莱坞电影里,我觉得中国和中国人镜头出现多的电影应该就是《2012》了,看中国的形象在那部电影里面多好啊,为世界人民建造诺亚方舟,藏民救了主角一伙,ZGZF首先变态要求开舱门接收未登船的世界人民,多么伟大的形象,而且这部电影几乎没任何诋毁ZG的形象,所以这电影是少数能跟北美同步上映的电影之一。那么没诋毁ZG的电影能上映,好莱坞也不会放弃中国大陆这块巨大市场,所以,中国和中国人就很少出现在好莱坞了
⑷ 二十世纪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变迁对于美国人乃至所有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好莱坞影片是他们了解中国、中
(1)20世纪初:清末民初,政局动荡。30年代末40年代初:抗日战争时期。60年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曲折时期。70年代:文革后期,外交舞台的拓展。 (2)国际关系因素:30年代末40年代初,二战时期,中美是盟友关系,中国形象比较正面;60年代,冷战时期,中美分属不同阵营,中国形象走向反面;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政治丑化减少。国家实力因素:20世纪初,中国处于清末民初,长期遭到西方侵略,国内政局动荡;美国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发展迅速,同时也是侵略中国的列强之一。故中国形象卑微低下。文化差异因素:中美宗教信仰、文化特色、政治制度、经济特色等都不同。 |
⑸ 美国电影(包括美剧)中有提到中国的或有中国人的片名
美剧:白宫风云(THE WEST WING) SEASON 6
楼上说的那些专题片很多年代久远不好找了,这个可能是近期反应的最直接一个,看剧名就知道是从美国政府的视角来看待中国问题。第六季有演中美双边会谈以及磋商朝鲜核问题(昨天QQ新闻才弹出朝鲜核试验成功的消息)整部剧7季虽然说到中国的地方比较松散,但不失为最真实的描述了美国人的看法。
还有boston legal的最后2集大结局,就是说律师事务所被中国收购引发的一连串事件。
⑹ 为什么很多美国电影都有提到中国
一方面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提高了在国际上的形象。
另一方面是抓住中国的电影市场,这个市场的份额很大。
⑺ 美国电影里,美国人说中国话的,一两句就行,必须是说的中国名言或者是表示对中国尊敬或者振奋人心的
我觉得《珍珠港》比较合适。俩男主角要去轰 炸小 鬼 子的时候,在航母上,首长给他们做战前动员,说了一句,中国人有一句话,“窝使一各中果人”。以此来鼓励孩儿们不要太把自己的命当回事儿。
⑻ 为什么美国的科幻电影灾难电影总爱提到中国
原来都没有这事,美国P民眼里全世界只有美国。自打中国电影市场爆发,好莱坞当时就忘了政治正确,社会主义的草也能吃啊,于是电影里开始添加中国元素。
⑼ 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在意好莱坞怎样刻画中国人呢
艺术电影的作用应该是站在舆论导向的风口浪尖,一方面反思,一方面推动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看看美国的艺术电影市场,关于华人的影片少之又少。除了少数几位华裔导演,如王颖、李安曾经拍过描写在美华人生存状态的几部电影,即使是当今活跃在好莱坞的华裔影人,很少有人涉足这一话题。这就是好莱坞对待华裔的态度:一方面商业大片依然延续着对华人的老掉牙的刻板印象,肤浅的添加一些他们眼中的中国元素,借以取悦中国市场;另一方面没有电影人在拍关于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电影,美国人的观念就得不到改变。
中国电影人似乎总是痴迷于通过国际电影节来打响自己的名声,痴迷于国际奖项,这背后同样反映的是对自己文化的轻视。真正纯正的民族文化才对外国人有吸引力。李安的成功,是因为他的电影中带来了东方视角以及东方传统文化的韵味,这恰恰是好莱坞需要的。《卧虎藏龙》 的成功引来了国内电影人的争相模仿,之后几年古装戏接连不断,说白了,这只能说是没有文化骨气的表现,东施效颦,不得其法。所以话说回来,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在意好莱坞怎样刻画中国人呢?
《变形金刚4》 里李冰冰到底有没有台词,你咋那么在意呢?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一个拥有深远、厚重如醇香古酒般文化的古老国度,要不断地摒弃自身的文化传统呢?如果中国的电影可以发展起来,中国的电影可以更好看,更有深度,那么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自然而然就会改变。
⑽ 看了几个美国电影 为什么里面似乎对咱们中国人有些鄙视
我估计是导演编剧对中国人印象不好吧,其实很多美国大片都在称赞中国的,比如最新的电影《火星救援》,就说到了中国的航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