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世界的电影工作者
㈠ 电影院上映的电影是怎么来的
电影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同时还原声音),用电的方式将活动影像投射到银幕上(以及同步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现代技术。
电影是一种视觉及听觉艺术,利用胶卷、录像带或数位媒体将影像和声音捕捉,再加上后期的编辑工作而成。电影是一种综合的现代艺术,亦正如艺术本身,有着复杂而繁多的科系。电影有很多类型,也有多种分类方法。
(1)周游世界的电影工作者扩展阅读:
电影的发展历程
早在1829年,比利时着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
1888年10月,法国电影发明家路易斯·普林斯(路易斯·艾梅·奥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在英格兰西约克郡利兹城进行了一项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他使用自己的单镜头摄影机和伊士曼柯达公司的纸质胶片接连拍摄了《朗德海花园场景》(Roundhay Garden Scene)和一段利兹大桥的街景。
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进版的单镜头摄影机(即MkII)拍摄了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他在利兹的汉斯莱特区(Hunslet)的惠特利工厂以及惠特利位于朗德海的家——奥克伍德农庄(Oakwood Grange)展出了他这第一部电影。
㈡ 世界电影美学[成熟期]有哪些代表作
转:
在电影初创时期,各国电影工作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894年,美国的爱迪生与助手狄克逊合作创制“电影视镜”并公开出售。这一外形笨拙、仅供一人观赏的电影放映机的问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它进一步引发了世界范围内有志于此者的发明角逐。法国里昂照相器材制造商卢米埃尔兄弟,在前人和同时代人,尤其是爱迪生研制的基础上,制成了活动电影机。该机集摄影、放映、洗印于一体。卢米埃尔兄弟用这种手摇的便携式摄影机,在室内和户外摄制影片。他们的作品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售票公映,并且获得轰动国际的成功。于是,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创作的影片绝大多数是简单的生活场景实录,诸如《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帆船离港》、《婴儿的早餐》等,都属此类纪录片样式的作品。《工厂的大门》把工人下班离厂的全过程巨细无遗地呈现在银幕上,给观众以真实、亲切之感。这种纪录风格是卢米埃尔兄弟影片的一大特色。卢米埃尔兄弟偶尔也摄制少量喜剧短片,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水浇园丁》:一位高傲的胖园丁正在浇水,顽皮的小男孩用脚踩住水管,待园丁细察水管出水口时,孩童提脚,于是“水浇园丁”。该片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短故事片。它的情节固然简单,但却给后来的编导以莫大的启迪——用类似的喜剧(闹剧)手法去捉弄鱼肉乡民的土豪劣绅和贪赃枉法的腐败官吏将深得观众的欢心,产生极大的戏剧效果。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在法国本土获得成功之后,就着手开拓国际市场。他们派遣自己的摄影师远涉重洋、遍访各国,用摄影机捕捉有趣的场面,记录异国风光。这些影片既给无缘周游世界的观众带来了乐趣,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世界各国观众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看到的第一批影片大多数出自卢米埃尔兄弟之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到今天,电影美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内总的说来,电影在技术上已达到完善的地步,进入了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阶段。在此期间电影艺术取得了作为科学刘�6�1象的地位。在美国与欧洲等主要电影国家,电影进入了大学课堂,逐步设立了专门的系科与学院。电影学纳入了学术研究的范围,逐步设立了硕土与博士学位。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技术与文化的发展,
在实践中电影具有了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的总趋势影响下,电影创作出现了新动向,就中如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潮流与法国的新浪潮电影等等。电影艺术从理论上也逐渐形成不同的美学学派,在这一时期内法国巴赞与德国克拉考尔的“影象本体论”与“照相本性论” (俗称“长镜头”理论)是突出的代表。
在电影史上久已存在的写实主义与技术主义的两种创作倾向,在此时期与蒙太奇理论的发展和长镜头理论的形成相表里形成了电影美学的两大流派。
4. 电影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电影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电影艺术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电影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它从产生直至现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95~1926年,电影诞生并开始形成为一种艺术。当时的物质媒介的视听记录功能还不完备,只有黑白无声片,在拍摄的影片中体现出艺术家各自不同的美学观点。至20年代初,德、法等国先锋派运动兴起,电影艺术始有自觉的美学探索。成熟期 《第二阶段从1927~1945年,电影艺术有了重大发展。1928年有声片的出现和1936年彩色片的出现,物质媒介的视听记录功能趋于完备,通过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总结,建立了具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的电影》。第三阶段从1945年至今,电影艺术臻于成熟,物质媒介视听记录功能日益精密,从总结“二战”后以及电影史上不同流派的电影创作,运用当代人文科学研究的成果,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进行深入研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电影美学流派,并且建立了不同哲学基础的电影美学体系。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电影美学的两大派流;一是蒙太奇(或称技术主义)传统,一是纪实性(或称写实主义)传统,二者的歧异源于电影同现实的关系。电影美学是电影审美意识的抽象和升华,它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电影艺术的创作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具体内容包括:电影艺术的审美本质的审美特征;电影艺术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及其形象描绘过程;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电影艺术观念、流派、风格的兴替嬗变过程;电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鉴赏电影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和方法等。
3. 世界电影美学的形成期
在电影初创时期,各国电影工作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894年,美国的爱迪生与助手狄克逊合作创制“电影视镜”并公开出售。这一外形笨拙、仅供一人观赏的电影放映机的问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它进一步引发了世界范围内有志于此者的发明角逐。法国里昂照相器材制造商卢米埃尔兄弟,在前人和同时代人,尤其是爱迪生研制的基础上,制成了活动电影机。该机集摄影、放映、洗印于一体。卢米埃尔兄弟用这种手摇的便携式摄影机,在室内和户外摄制影片。他们的作品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售票公映,并且获得轰动国际的成功。于是,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创作的影片绝大多数是简单的生活场景实录,诸如《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帆船离港》、《婴儿的早餐》等,都属此类纪录片样式的作品。《工厂的大门》把工人下班离厂的全过程巨细无遗地呈现在银幕上,给观众以真实、亲切之感。这种纪录风格是卢米埃尔兄弟影片的一大特色。卢米埃尔兄弟偶尔也摄制少量喜剧短片,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水浇园丁》:一位高傲的胖园丁正在浇水,顽皮的小男孩用脚踩住水管,待园丁细察水管出水口时,孩童提脚,于是“水浇园丁”。该片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短故事片。它的情节固然简单,但却给后来的编导以莫大的启迪——用类似的喜剧(闹剧)手法去捉弄鱼肉乡民的土豪劣绅和贪赃枉法的腐败官吏将深得观众的欢心,产生极大的戏剧效果。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在法国本土获得成功之后,就着手开拓国际市场。他们派遣自己的摄影师远涉重洋、遍访各国,用摄影机捕捉有趣的场面,记录异国风光。这些影片既给无缘周游世界的观众带来了乐趣,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世界各国观众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看到的第一批影片大多数出自卢米埃尔兄弟之手。
5. 世界电影美学的发展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到今天,电影美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内总的说来,电影在技术上已达到完善的地步,进入了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阶段。在此期间电影艺术取得了作为科学刘�6�1象的地位。在美国与欧洲等主要电影国家,电影进入了大学课堂,逐步设立了专门的系科与学院。电影学纳入了学术研究的范围,逐步设立了硕土与博士学位。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技术与文化的发展,
在实践中电影具有了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的总趋势影响下,电影创作出现了新动向,就中如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潮流与法国的新浪潮电影等等。电影艺术从理论上也逐渐形成不同的美学学派,在这一时期内法国巴赞与德国克拉考尔的“影象本体论”与“照相本性论” (俗称“长镜头”理论)是突出的代表。
在电影史上久已存在的写实主义与技术主义的两种创作倾向,在此时期与蒙太奇理论的发展和长镜头理论的形成相表里形成了电影美学的两大流派。
㈢ 寻找一部国外黑白电影
罗马十一点钟.
1951年,意大利罗马。一个飘着细雨的早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门口的人越聚越多,他们大多是年轻的姑娘,都是为了来应聘一个打字员的工作。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虽然看到门口的人越聚越多,但是为了得到一份工作,她们排起了长队,等待接受会计师的面试。开门后,楼梯里挤满了面试的姑娘。
17岁的柯乃利亚是个漂亮的年轻姑娘,她在等待面试的队伍中遇到了一个在车站等车的小伙子,他要去前线打仗了。他们似乎一见钟情,互留地址后,他们许诺积极通信,希望在战后有一个美好的生活。她排在队伍的中部。
艾德琳娜是一个有着黑色卷发的漂亮姑娘,她丢掉了原来的工作,本来她不应该来这里应聘的,但占有了她的负心老板在发现她有了身孕之后居然把她辞退了。
西蒙娜本是个富家千金,但是她为了深爱的丈夫--画家卡罗离开了舒适的生活,因为丈夫作画几乎赚不到什么钱,所以穿戴高雅的她也希望在这次招聘中试试运气。
露仙娜和南多是一对年轻的夫妻,她的丈夫已经6个月没有找到工作了,在送了妻子露仙娜到这里排队后,他还要到矿上去试试运气。
前来应聘的女孩越来越多,把几层的楼梯全部挤满了,她们都希望得到这份工作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一个接受考试的女孩是一个从外地到罗马来闯荡的女孩,但是她的打字速度有点慢。第二个是个上了年纪的女士,她的速度非常快,外面听到声音的女孩几乎准备放弃,但她们都没有离开.第三个就是艾德琳娜,她也很快,但当会计师问道她原来的工作时,她不由得痛苦起来。门外,露仙娜见到应聘失败来接她回家的丈夫,决定一定要得到这份工作。
看见满楼道应聘者,会计师也变得不耐烦起来,他向正在等待的人宣布最多面试三四十人。露仙娜见状不妙,借口有重要的话要和会计师说闯入办公室进行了面试。
屋外的人感觉很不公平,斥责露仙娜外,还开始拥挤、争吵起来,楼梯出现了裂缝,很快倒塌了,有的姑娘被埋在废墟里,有的逃出来却浑身狼藉,还有的困在了楼里。
警车、救火车、救护车同时出现了,他们救出了所有的人,警察开始调查事故原因。房东、会计师以及建筑设计师都被请去问话。记者也出动了,他们在现场采访受伤的人。
走出大楼的露仙娜目睹了悲剧的发生,心中分外歉疚。但还是有一个姑娘因为受伤过重死了,她就是刚刚找到了意中人的柯乃利亚。警察调查清楚缘由后让所有相关的人都离开了,因为他们都没有重大的过失,是失业的痛苦、可怕的战争造成了悲剧。
出了院的艾德琳娜回到了父母身边,西蒙娜并没有回到自己富裕的娘家,还是和画家丈夫守在一起,还有的返回乡下种地,有的继续老本行……当然,还有一个姑娘继续等在会计师的楼下,希望得到那份打字员的工作。
精彩视点:
1952年出品的黑白故事片,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获得1952年意大利全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原创音乐银丝带奖。影片一开始打字机发出的敲击声就给人一种紧张的压迫感,之后影片所集中展现的几个年轻女孩的不同境遇也发人深省,楼梯倒塌的原因是战争的创伤。但失业的痛苦,生活的艰难从未动摇人们继续追寻美好生活的信念,更启迪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