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昧日本电影
⑴ 《鬼子来了》中的“我”是谁
没人知道“我”是谁,那个闹得所有在场的人心惶惶的“我”,其特征合计一下可以归结为:
没有谁见过“我”的真正面孔。马大三没见过,村长村民没见过,被绑架的翻译官和日本兵也没见过,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你懂得多少种语言,在场的人没有谁见过那个“我”。
“我”有枪。“我”是致命的,恐怖的,充满危险的;“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出现的存在。“我”足以让所有在场的人惊恐不安;“我”把某种巨大的危险带到了众人面前。
“我”只是一个声音。而且这声音是从黑暗中传来,是隔着门、隔着墙传来的,甚至这个发出声音的“我”的肉身,都无人知道其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
“我”是存在的,因为危险已经就在面前。
在场的人没有谁知道“我”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来无影,去无踪,神龙首尾皆见,“我”在无里迷雾之中。总之“我”是神秘的,“我”是黑暗中的一个影子,看不见真实面孔,只有声音,“我”又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充满着恐怖。
(1)愚昧日本电影扩展阅读:
《鬼子来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是一部由华亿影视娱乐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的喜剧战争剧情片。影片由姜文执导,姜文、姜鸿波、香川照之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影片于2000年5月上映。
该影片曾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戛纳国际电影节Netpac奖、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
⑵ 与其他抗日电影相比,老电影《鬼子来了》究竟好在哪里
《鬼子来了》是姜文导演的战争电影,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里,有两名日本战俘被丢在了村庄里,一名是日本军官,一名是翻译官。但是送人来的人没有按照固定时间把人带走,于是两名战俘就生活在了村子里。后来两名战俘和村子里的人商量,如果把他们放了,送回日本宪兵队,就给村子送两车粮食。但是在日本军队给村子送粮食的时候,日本人得知了天皇投降的消息,就肆无忌惮地在村子里进行杀戮,屠杀了整个村子里的人,连马大三最后也被杀了。
⑶ 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人道主义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罗生门》,在国际影坛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部日本影片。“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标志着日本的电影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纪元。1950年出品 导演:黑泽明 主演: 三船敏郎 京町子 森雅之 ·第二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一九五一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意大利电影评论奖 影片《罗生门》是由着名剧作家桥本忍根据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于1921年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改编的,是大导演黑泽明的惊世之作,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历经半个世纪的时光依旧光彩夺目。 故事发生在12世纪的日本,在平安京发生了一件轰动社会的新闻,武士金泽武弘被人杀害在丛林里。作为证人,樵夫、兇手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来做证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纠察使署,但他们都怀着利己的目的,竭力维护自己,提供了美化自己、使得事实真相各不相同的证词。 这一天,大雨倾盆,烟雾迷蒙,在平安京的正南门——罗生门下,行脚僧、樵夫、杂工3人一起在这里躲雨,谈着谈着,他们就聊到了这件事。 樵夫说,3天前他上山砍柴,在一片树丛里发现了一具男人的尸体,他就近报了官,被传到了纠察使署……实际上,他掩盖了自己因贪图小便宜而抽走了尸体胸口上的短刀的行为。 樵夫说兇手多襄丸是个有名的大盗,但他在事后很快就被抓到了。因为他恰巧喝了山沟里的泉水染了毒,所以抓来不费吹灰之力。 在审问中,多襄丸对自己的作案经过,是这样述说的——那天,他在林子里看到金泽武弘牵着他妻子真砂的坐骑走了过来,便为真砂的美貌所倾倒。于是便用诡计将武弘骗到丛林深处,在同武弘的搏斗中将其缚住,接着占有了真砂。本来他不想杀害武弘,可真砂让他们两个人决斗,并说“哪个活下来,我就跟哪个”,多襄丸于是给武弘割断绳子,和他决斗起来,终于把他一刀砍倒。等他再寻找真砂时,她已经吓得逃之夭夭了。 行脚僧却补充说,当时在纠察使署里,真砂是这样说的——她被多囊丸蹂躏之后,受到了丈夫的蔑视,这让真砂感到受了极大的刺激。于是悲愤之中,真砂就晃晃悠悠地扑向了武弘……可等她醒过来一看,那把短刀已插在丈夫的胸口上,他已经死了。后来她想自杀,但终于怎么也没有死得成。 行脚僧又向杂工和樵夫说出死了的武弘借女巫之口说出来的话——多囊丸强奸真砂以后,就要真砂和他一起走。谁料真砂同意了,但却让多囊丸先杀了武弘,多囊丸也没想到真砂竟是这样的女人,就问武弘应该怎样处理她,听了这话,真砂跳起身向树林深处逃走了,多襄丸向她追去。这时武弘拾起短刀,朝自己胸膛猛力一刺…… 三个人就这样争争吵吵,纷纷慨叹人心叵测,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正在这时,隐约传来婴儿的哭声。他们循声找去,看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杂工上去把婴儿的衣服剥了下来,樵夫骂他是恶鬼,杂工申辩说,生了孩子又把他丢掉的人那才是恶鬼呢!又揭露了樵夫偷拿了武弘尸体上的短刀的行为,说得樵夫哑口无言。 杂工走了,深受触动的樵夫收养了婴儿,行脚僧感动地说:“亏得你,我还是可以相信人了。” 雨停了,在夕阳的余晖中,行脚僧目送着樵夫抱着孩子渐渐走远…… 《罗生门》对于日本电影登上世界影坛和进入国际市场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它是东方电影首次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为东方电影敲开了国际影坛的大门。 影片以一宗案件为背景,描写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性和不可知性,然而其结尾的人性化转折又将原有的对整个世界的绝望和对客观真理的疑惑,一改成为最终强调人的可信,赞扬人道主义的胜利和道德的复兴。积极的主题和新颖别致的结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传奇色彩,使得《罗生门》获得了普遍的赞誉。 《罗生门》上映后,先是在欧洲引起轰动,继而又在美国掀起“黑泽明热”,黑泽明也因而被誉为“世界的黑泽明”。 我第一次看到的黑泽明的电影是《罗生门》,我一下子被它迷住了。……在50年代,《罗生门》被批评为将日本的愚昧和倒退暴露给外国人看——这种指责今天看来是愚蠢可笑的。在中国,我也曾面对过同样的怒斥,而我用黑泽明来作为我的盾牌。也许20或30年后,中国人将不会再用那种狭隘的眼光来看我的作品。 ——着名电影导演 张艺谋 《罗生门》是一部令人难忘而影像丰富的绝好影片。在片中,太阳的光线被假借为电影语言的一种被超乎想象地加以运用,可能这是过去日本电影中所表现的流动美的最光辉的范例。面对着太阳犯罪,面对着太阳达到从犯罪中获得愉悦的极致,这样的拍摄方式大概在以前的日本影片中是没有的。罪也好,恶也好,一般都以为表现于微暗的黑夜最合适,而周围的气氛常常是阴森而郁闷的。可黑泽明的电影则非要把这一切都暴露在烈日之下,更有力地揭示了人的无可比拟的罪孽。黑泽明在这里使一种电影样式纯粹到结晶的程度,而这种样式,对于人是可信赖的和人是不可信的这样用言语来表达的观念,可以说是一种重大的突破。 ——日本电影评论家 佐藤忠男
⑷ 你心目中最好看的日本战争片是哪部为什么
我心目中最好看的日本战争片是《男人们的大和》
从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一部让我能落泪的电影,为那群真实的男人间的感情、男人坚韧的战斗精神。以及他们与家人的感情、幸运活下来的人充满勇气的面对生活的精神。谴责别人是没有用的,关键是我们再做什么,看着最后15岁的少年坚毅的驾驶着小船,我们是否应该做得更多。战争从来没有对错,对错只有在决定胜败之后,日本不肯道歉不肯认错,是因为他们所做的只是为自己的种族创建生活的空间,也许可以说侵略别人是不符合道德的,但为了国家利益的战略决策,在种族生死存亡的时候,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会做出同样的决定。我们应该同样坚强的男人般的面对战争。片中有几句话记忆比较深刻,一是,日本国需要战败才能认清状况,才能新的崛起,牺牲为了更好的明白。另一句是,下达料全体撤退的命令就要弃舰。还有一句,打到这样应该可以了。日本的中层军官相当清楚二战末期的情况,明白战败不可挽回,甚至明白自杀式攻击微乎其微的意义,以及从容的结束战斗,有勇气的活下去。他们也是一样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的家庭和感情。而且,他们那种坚韧的战斗精神,为了国家利益视死如归的精神,同样值得敬重。
⑸ 姜文电影《鬼子来了》禁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姜文的《鬼子来了》没能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查,曾引起众多电影界业内人士的关注。究其原因,是因为“立场有问题”。
当年电影局对这部影片的部分回复内容如下:“影片一方面不仅没有表现出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中国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夸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
(5)愚昧日本电影扩展阅读
《鬼子来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是一部由华亿影视娱乐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的喜剧战争剧情片。影片由姜文执导,姜文、姜鸿波、香川照之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影片于2000年5月上映。
⑹ 一部关于抗日的电影,讲述的是在一农村人们比较愚昧,一村民娶媳妇时候,媳妇被日军轰炸机炸死,
这个我知道-
电影名字-<哑巴女人哑巴弹 >
剧情:
电影剧情
抗日战争初期,河北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里,人们还不知道日本鬼子已经入侵中国。这个小村庄名叫千童庄,传说是秦始皇时期从这里选了五百个童男送去蓬莱仙境,村庄由此得名。
一天,村民们正欢天喜地地为青年铁汉张罗婚事,突然,山外飞来的日本飞机扔下了两个炸弹,一个将新娘子炸得血肉横飞,另一个却没有响,即所谓的“哑巴弹”。 此后一天,铁汉在山中打柴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女人昏倒在山里,便将她救回来,女人醒来后只会“啊啊啊”,不会说话,即所谓“哑巴女人”。
围绕这“二哑”,村里演绎出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使得朴实的原本不认识日寇的老百姓,对日寇侵略中国的恶劣行径有了了解和认识。他们看透了日本鬼子利用“和平攻势”掩盖侵略的实质,大家团结一心,巧妙地炸毁了敌人的炮楼,全歼了进入村子的日寇。
⑺ 跪求一部日本电影名字
日文片名:フラガ-ル
中文片名:扶桑花女孩
英文片名:Hula Girls
导演:李相日
编剧:李相日
主演:松雪泰子
苍井优
丰川悦司
富司纯子
岸部一德
类型:剧情/励志
片长:110分钟
出品:Cine Quanon
上映日期:2006年9月23日(日本)
昭和40年,福岛县磐城市。这里的人们世代以挖煤为生,而如今石油代替煤成了主要能源,昔日鳞次栉比的煤矿相继关闭,无数的人失去了工作。为了重新让磐城兴旺起来,“常磐夏威夷娱乐中心”的筹建计划出炉了。
纪美子(苍井优 饰)是个普通高中生,母亲千代(富司纯子 饰)和哥哥洋二朗(丰川悦司 饰)都在煤矿工作,而父亲则死于矿坑事故。娱乐中心募集草裙舞女郎,朋友早苗拉着纪美子一同前往应招。在草裙舞说明会上,女孩们第一次看到了这种露脐摆臀的舞蹈,吓得纷纷逃走。只有纪美子、早苗、初子和小百合四个人留了下来。经管母亲反对,纪美子仍然决定在娱乐中心学习舞蹈。
娱乐中心的吉本部长(岸部一德 饰)从东京请来了舞蹈老师平山真都香(松雪泰子 饰)。平山老师起初并不喜欢这个乡下地方,要在几个月内教会一群没有半点基础的学生跳舞这种离谱的安排更是让她恼火。然而,纪美子等人的热诚感染了平山,她开始全力以赴地授课,同时也渐渐走出了自己的人生阴影。
正当大家的舞技渐渐走上正轨时,又发生了意外,娱乐中心真的能顺利开业么?!曼妙的舞姿、充满异国情调的音乐,少女们跟着老师努力学舞,却被保守村民指责放弃了传统和荣耀,只会穿着暴露草裙摇屁股。争执与对立中,他们终究舞出了未来的出路。
⑻ 鬼子来了的电影在日本的影响
时隔19年,再去看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依然能够感受到它震撼人心的力度。
不去说电影的拍摄手法,不去说它的摄影技巧,单说其内容,就足够令人震撼。透过那些荒诞而幽默的画面和对白,实际上姜文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深入骨髓的警醒。
命途多舛的经典力作
为了更好地将一部完美的《鬼子来了》,姜文的电影拍摄透支了,原本投资预算在2000万元,可是,电影拍摄到最后,超出预支30%,也就是说,电影的拍摄成本在2600万左右。
然而,耗费了极大的人力物力,绞尽脑汁的姜文,拍摄好电影,却卡在了送审的那一关——被总局“枪毙”了,理由很简单:影片的立场有问题!
总局当年的回复是这样的:影片一方面不仅没有表现出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中国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夸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
然而,是否真如总局所说,影片真的夸大了百姓的愚昧、麻木和奴性呢?显然不是!
“裤裆藏雷”、“手撕鬼子”之类侮辱观众智商的电影都能平安过审,为何这样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反而受尽波折,差点夭折?
为了让电影能够面世,当年姜文耍了个“小滑头”,在未通过审核的情况下,姜文在2000年4月份,私自将影片样片送往第5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参赛,一举引起世界的瞩目,还获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但同时也引起了总局的反感,发文要求《鬼子来了》的3家制作公司从戛纳电影节上撤回该影片。
到了2002年,影片在日本正式公映,公映前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日本五大暴力集团曾发传真到影片的发行公司,警告发行公司,说本片一旦在日本放映,参与该片拍摄的日本演员将不能保证安全。事实也是如此,《鬼子来了》在日本上映之后,一度让电影院陷入混乱。
观影者不同的情绪碰撞,恰好证明其伟大性,一位日本影评家说:鉴赏后的混乱正是名作的证明!
事实也证明,《鬼子来了》的经典,截止目前,豆瓣接近40万人参与打分,评分9.2分,一直就没有跌出豆瓣TOP前50。姜文在2001年还凭借此片获得法国文化奖。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好的电影也是如此,时间是检验一切的标准,大浪淘沙之后,《鬼子来了》依然屹立不倒。
藏在镜头下的荒诞与冷幽默
电影取材于作家尤凤伟的小说《生存》,但经过改编之后,融入了大量姜文的风格。在拍摄过程中,姜文的确抛弃了原小说“军民奋勇抵 抗侵略”的主题,更加注重提炼和鞭挞“农民愚昧”和“战争荒诞”的一面。
电影台词幽默而充满节奏感和爆发力,荒诞的画面在电影里俯拾即是:
譬如说开始被抓的日本军人花屋小三郎一心求死,自诩为日本武士卫道者,实际上弄到最后却只是个种庄稼的农民,大义凛然慷慨赴死,最后却胆小如鼠,为了活下来,不惜卑躬屈膝。
再譬如说,花屋小三郎让翻译官董汉臣教自己骂人的话,意图刺激俘虏自己的村民,从而杀掉自己,“舍身成仁”,而汉奸董汉臣却教给了他讨好的话,话语的不对称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意味。
当花屋小三郎一脸凶相说着“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观众笑了,但是,更多的却是一种荒诞的感觉。
讽刺农民愚昧的画面也比比皆是,但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最后姜文饰演的马大三砍杀日本俘虏后即将被枪毙的画面。
围观群众的笑声里透着的麻木、冰冷让人感到窒息。恰如此前谈及刽子手砍头的桥段时,民众的看戏心理。看到同胞被杀头,他们的反应是什么?是“欢声一片,看刘爷使刀,如饮美酒!”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这种民众的愚昧与麻木,被称之为“看客心理”。
为什么姜文要捡民众的“软肋”捏?做这种吃力不讨好,还有可能背负骂名的事儿?
在接受采访时,姜文曾有一段话很令人深思,他说,鲁迅对自己民族与文化中某些问题进行讽刺与挖苦,这也是充满了爱的。他为什么不挖苦日本去呀?因为他是想让中国这“脖没了,比日本强了,这是最大的爱国。反过来个别人为了自己的私欲违心地故作赞扬歌颂状,而不让人们看到问题的实质,那就像我们片子中的翻译官董汉臣一样了。
时代在进步,但有些伤疤不能忘
人是容易健忘的动物,“好了伤疤忘了疼”就是这个道理。
姜文在谈及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时也曾提到过,其实他对日本人的印象不错。1982年姜文在上中戏的时候,班上也有不少日本同学,并且和他们的关系都不错。他们绅士、健谈,还和中国同学谈起了恋爱,这和姜文印象里的日本人大相径庭。
他们不该是小时候电影里的松井之类奸诈狡猾的丑恶嘴脸吗?他们怎么能够这么温文尔雅,让人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可是,随着对日本文化的不断深入了解和学习,姜文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他也想通过影片告诉观众一个事实:面对恶人,我们不能无端地报以善良。面对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避免这种事再发生。
恰如电影里的马大三,他以为自己好吃好喝对待花屋小三郎,他理应讲道理,给自己粮食,即使不给粮食,也应该讲道理,不应该对自己拔刀相向。但现实很快就甩了他一大耳光。
花屋小三郎的上司确实履行了诺言,给了他们粮食,但其动机却不在于此,而是要通过押送粮食,将村民聚集在一起,狂欢之后一举歼灭,用心何其险恶歹毒。那些表面上的和平,那些藏在音乐背后的阴暗如同潮水,瞬间湮灭人性。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日本已经投降了,可是日本军官还是对挂甲台的村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
战争已经结束了,没有人不痛恨战争。二战中被屠杀的600万犹太民族,南京大屠杀中惨死的中国同胞……战争的无情人人都知晓,但是,谁又能保证不会再有战争?
至今依然有许多人本人不愿意正视历史,直面真相,否认历史,依然在狡辩,这大概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