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电影 » 美国电影拆弹部队是真实的吗

美国电影拆弹部队是真实的吗

发布时间: 2022-12-23 00:23:34

A. 拆弹部队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海报
伊拉克反政府武装和驻伊美军之间的残酷斗争,就像是在玩着一场旷日持久的猫鼠游戏。本片就是讲述了一组美国拆弹专家被派往巴格达执行任务,在那里每个当地人都像是潜在的敌人,每一个目标都像是伪装的炸弹,他们必须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拆弹部队》是由编剧兼制片人马克·鲍尔的回忆录改编而成,鲍尔曾是一名特派到伊拉克炸弹区的通讯员。影片的一开头出现Bravo连(即B连)演示正确地拆除街头炸弹的程序[2]的画面——先遥控一个机器人进入垃圾堆一样的街头进行侦查,如果发现炸弹,一列武装部队将身着防爆服,携带排雷钳子进入目标区域。然而,在距离任务结束还有38天的时候,B连的新领队詹姆斯(杰瑞米·雷纳饰)却鲁莽地解除了所有的拆弹程序,于是,这只拆弹部队立即陷入危险之中,生命处于垂危之际。在领队漠视战友生命的情况下,队中的桑伯恩(安东尼·麦凯饰)和艾缀奇(布莱恩·格拉提饰)不[3]得不寻找对策以自救。随着情节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心理以及行为上都起了巨大的变化。于是,观众的情绪被他们的遭遇所揪引着,随着他们情绪的波动而波动。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詹姆斯这个角色不讨好。镜头一晃,撇开发生在Baghdad[4]大街上的事情,沙漠上迎面走来一列美国承包商武装保安,他们进展似乎非常顺利,然而《拆弹部队》全片的节奏却不允许他们一帆风顺。[5

B. 如何评价电影《拆弹部队》

《拆弹部队》是一部故事片,也是一部纪实片。这是一个关于拆除炸弹的故事,这也是一曲呼喊和平的悲歌。导演运用的半纪实的手法相当出色,但情节编排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影片避开了好莱坞一贯的战争大片的模式,通过一个拆弹小组的视角,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军在伊拉克的真实生活状态。导演也没有使用像许多战争片热爱运用的武器展览一样的手法,而是根据情节出现场景所需要的装备 。(出自《青年报》)

电影艺术是人类最深入思考、讨论战争的平台。可贵的是《拆弹部队》全力描写的是一个拆弹组,一支永远不会进攻的高度专业的勇敢部队。影片的摄制组尽可能了解真实反映真实,在中东进行拍摄,展示出一个接近纪录片水平的伊拉克战场。影片用大量镜头和细节,表现出伊拉克民众的冷漠。 影片歌颂美国军人的忠诚、友爱、团结,以及影片中的美军普通士兵竭尽职守,视荣誉为生命 。(出自人民网)
《拆弹部队》也足以启示中国电影:美国从不缺少战争片,但更需要通过战争透视人性的佳作。《拆弹部队》的成功再次提醒观众,电影不仅仅需要娱乐和搞笑,更需要深思和坚守。长达130分钟的《拆弹部队》扣人心弦,三个拆弹士兵的伊拉克经历,反映了驻伊拉克维和部队(美军)的真实现状。片中大量移动镜头和仿纪实拍摄手法具有强劲的视觉冲击力,几个拆弹段落像昂壮的鼓点密集敲打着观众的心扉,一个伊拉克少年是否被用作人体炸弹的小故事将全片推向高潮 。(出自新华网)

曾在伊拉克服役的美军官兵批评影片存在不实之处。第一,在电影反映的年代,美军制服还是沙漠迷彩,不是电影中的数字迷彩。电影中的美军制服和记者眼下在巴格达亲眼看到的一模一样,颜色发青,据说刚装备部队不久。第二,美军与武装人员互相狙杀的情节中,美军使用的是M82A1反器材枪。那枪绝不是用来打狙击的,这是电影的硬伤,显得比较业余 。(出自《北京晚报》)

C. 拆弹部队讲的什么内容

《拆\弹部队》是由编剧兼制片人马克·鲍尔的回忆录改编而成,讲述了一组美国拆弹专家被派往巴格达执行任务的故事。在那里每个当地人都像是潜在的敌人,每一个目标都像是伪装的炸\弹,他们必须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该片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6项大奖。

D. 一队美国兵开着车在山谷中被塔利班武装伏击是什么电影中间还有的情节就是他们用狙击枪打远处房子里人

该影片是《拆弹部队》。

《拆弹部队》是由马克·鲍尔编剧,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战争题材影片。杰瑞米·雷纳、安东尼·麦凯、布莱恩·格拉提、伊万杰琳·莉莉、拉尔夫·范恩斯、大卫·摩斯、盖·皮尔斯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8年9月4日在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率先放映,于2009年7月31日在美国上映。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组美国拆弹专家被派往巴格达执行任务的故事。在那里每个当地人都像是潜在的敌人,每一个目标都像是伪装的炸弹,他们必须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影片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6项大奖。

(4)美国电影拆弹部队是真实的吗扩展阅读

《拆弹部队》剧情介绍:美军侵入伊拉克后,上士威廉姆斯•詹姆斯(杰瑞米•雷纳 Jeremy Renner 饰)被调入陆军亡命连拆弹组,接替刚在巴格达执行任务中牺牲的同事。

拆弹组另两人,负责联络的士官桑波恩(安东尼•麦凯 Anthony Mackie 饰)和负责掩护的特种兵欧文(布莱恩•杰拉蒂 Brian Geraghty 饰)对意气用事的威廉姆斯相当反感。

但在联合国大楼的拆弹行动中,抗拒命令强行拆弹的威廉姆斯却得到上校瑞德(大卫•莫尔斯 David Morse 饰)的赞赏。

在一次仓库拆弹任务中,威廉姆斯认为被用作尸体炸弹的伊拉克小男孩是他在军营认识的卖盗版DVD的贝克汉姆(克里斯托佛•萨伊 Christopher Sayegh 饰)。小贝克汉姆的死让威廉姆斯更为疯狂,竟私离军营单枪匹马入城调查。

E. 我没能看懂《拆弹部队》,谁解释解释

说实话,我也不是太理解片中主人公为什么在片尾会有那种做法,就是重返战场。在我看来真正的美国大兵是巴不得离开伊拉克那个鬼地方呢。像他这种人应该是极少数,所以美国的多项大奖都归功于此片,我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把军人的形象进行了升华,把服役拿钱变成了责任感。
影片没什么难懂的,就是一个拆弹组在执勤日遇到的种种麻烦,他们要想方设法一一化解,还要保住自己的生命。影片还算真实,自杀式爆炸在伊拉克很常见,所以他们也不得不冒生命危险拆除,确实很辛苦。不过,他们毕竟是侵略者。

F. 拆弹部队影评

拆弹军人批评好莱坞大片失实。一天之中,32岁的枪炮军士马修·斯莫尔调查了一处简易爆炸装置爆炸地点,与叛乱分子进行了30分钟交火,炸掉了一座桥梁,然后,在一条道路上寻找简易爆炸装置。返回途中。他停下来接受静脉点滴——他脱水了。在完成12个小时的任务后,一天的工作才宣告结束。这与《拆弹部队》中的情景井不一样。

斯莫尔骂了很多脏话,来表达对这部奥斯卡获奖影片的不满。但斯莫尔这些人正是这部影片的基础:爆炸物处理小组,或者拆弹组。他们大量拆除爆炸物,但没有好莱坞式那样的夸张,也没有像宇航服那样的防爆服。

在阿富汗,由2到3人组成的拆弹组占据着独一无二而且至关重要的位置。斯莫尔的指挥官龙尼·威尔金斯准尉把拆弹组比作海军陆战队的“消防员”。他们常常被叫去做爆炸后的评估工作。在4月中旬抵达赫尔曼德省后,第一拆弹连中已经有一名军人在执行任务时牺牲,还有两名军人已被送回国内,其中一人双腿被截肢。

斯莫尔说:“在这儿,最危险的工作很可能是确定简易爆炸装置的位置。”为了降低风险,拆弹组综合使用机器人、狗、金属探测器和传感装置等各种手段。即便如此,工作也绝非十分安全。有时候,要在46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中跋涉数英里。带装备是不现实的。驻马尔贾的海军陆战队第六团第三营的大多数拆弹组成员曾多次在伊拉克服役。然而,他们说,阿富汗情况不同:乡村地区更多,更穷,叛乱分子使用的材料更为原始。威尔金斯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使得发现和处理简易爆炸装置的挑战更大了。在土路和犁过的农田中埋置简易爆炸装置很容易。对水罐、化肥和锯条等家用物品的严重依赖使得阿富汗的简易爆炸装置难以发现。第六团第三营从当地人那儿得到大约一半关于简易爆炸装置的情报。指挥官们决定是否应进行调查。但驻马尔贾的拆弹组组长扎克·克莱顿参谋军士说:“在50%到75%的情况下,所谓的情报是陷阱。”令人精疲力竭的一天结束了,斯莫尔的小组没有发现或拆除任何简易爆炸装置。" ...这是真实的拆弹部队士兵对《拆弹部队》的评价.....

G. 电影—《拆弹部队》的背景

时下热点不断的伊拉克是故事的发生地,巴格达等重要城市几乎每天都有炸弹袭击及未遂事件.影片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几个普通士兵在伊拉克的经历,讲述了普通士兵的内心情感,他们对战争的厌恶,死亡的恐惧和渴望回家的期盼.当然也有美国式的英雄主义情调布满了整个影片.总的来说是一部比较现实的反映驻伊美军现状的片子,影片避开了战争的原由,只讲述驻扎在那里的军人们每天在做的事情,姑且不说美国发动的战争是否正义,仅从驻扎在那里维持安全的美国军人来说,如果没有他们伊拉克将更加混乱.所以美国人搅乱了伊拉克现在又在努力将它秩序化,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你拿出其中的某一段来看,其意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很难说清楚是对是错,美国人侵略了这片土地,现在让他们滚出去却不是个好注意.

H. 《拆弹部队》这部电影怎么样

一部刻画美军拆弹专家的影片《拆弹部队》成为第82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独揽六项大奖并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项殊荣。但是,围绕这部影片,无论是对这部影片的情节还是其所传达的思想,影迷们的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美军拆弹专家:《拆弹部队》情节夸张、脱离现实

现实中的美军拆弹专家对这部影片进行了猛烈的批评,他们认为这部影片情节夸大,有些地方严重脱离现实。

《拆弹部队》的情节引起了驻伊美军第一装甲师第四旅的专家的关注。影片主角上士威廉姆斯·詹姆斯是一个天才拆弹专家。但伊拉克东部米桑省拆弹组组长杰里米·菲利普斯上士说:“男主角更像一位牛仔,这样的人绝对不是我们需要的。”菲利普斯还称,电影中描述的拆弹专家有些言过其实了,他们不像电影中那样傲慢自大、情绪易激动。

大多数拆弹专家谴责电影中出现了现实战区中绝不会上演的场景,比如独自一人追踪炸弹制造者进入一个漆黑的小巷,或者没有美军战车护送独自在巴格达附近骑马。资深飞行员卡迪·哈姆说:“一辆战车独自外出,根本是不现实的。”

按照规定,收集炸弹制造者的情报是拆弹专家的长期任务,但拆掉的炸弹零件绝不会被当作纪念品留给士兵。但电影中,主角却将炸弹零件放在床上当做纪念品。

此外,电影中演员穿炸弹防护服的顺序也不对。一些拆弹专家说,一般不会在行动一开始就穿上防护服,只有在最后拆弹时才会穿。电影专家们一遇到炸弹立即穿上防护服的细节显然与现实不符。李金良/来源:国际在线

《拆弹部队》反映的不是人性是冷血!

《拆弹部队》带给观众的是什么呢?它让观众看到了伊拉克战争的残酷,看到了美国大兵的英勇善战,看到了美国大兵充满人性的一面。但问题是,这部影片的拍摄完全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拯救者的视角,而不管战争的起因、目的和伊拉克人民的痛苦。更糟糕的是,这部影片居然从头至尾都在暗示,在伊拉克战争中误杀平民是可以理解的。

影片中,几个美军拆弹士兵冒着生命危险拆除路边炸弹,他们面临种种危险,可为了不误伤平民,他们总是让自己和战友处于险地;而影片中出现的伊拉克人,他们拨打手机是在引爆炸弹,他们搬运石头是在布置炸弹,在住宅楼里观看美军拆弹的人可能是随时会引爆炸弹的恐怖分子,在远处的山羊群后趴着的则是反美武装的狙击手;一个美军随军医生友善礼貌地与伊拉克人交谈,结果却被这些伊拉克人留下的炸弹炸死……在整部电影中,美军虽然没有误杀一名伊拉克平民,可这些情节无不在暗示,不能对伊拉克人太好,当遇到危险时,要果断开枪。

我不敢断言《拆弹部队》的导演和编剧就是要传达“在战场上只能果断开枪”的信息,但这部电影却给我造成了这种印象,和我有同样感受的不只一人两人,如果这是导演和编剧的初衷之一,那么这部影片就不是在宣扬人性,而是在展现冷血了,因为看过电影的人会有一种美军误杀平民是可以理解的感觉。

伊拉克战争至今,已经造成十几万无辜平民死亡。在费卢杰,因美军使用白磷弹和贫铀弹,新生儿的畸形率近10%。可在《拆弹部队》中,平民都是被武装分子杀害的,伊拉克儿童则和美国大兵一起踢足球,这种片面的叙述,使人不能不怀疑这部影片是在为美国政府开脱战争责任。窦含章/来源:新华网

告诉你真实的拆弹部队

据美国《环球战略网》报道,高伤亡率已经让美军“爆炸物处理小组”的人手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按照正常编制,美军中的各个“爆炸物处理小组”共拥有数千名拆弹专家。他们经过专门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确保他们即使是面对复杂的巨型炸弹也能双手毫不颤抖地精确处理。尽管驻扎在伊拉克的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中的工程人员也能遥控机器人处理一些简单的路边炸弹。但随着反美武装设置的路边炸弹技术不断提高,美军对专业处理人员需求也越来越多,这让拆弹专家们疲于奔命。更重要的是,频繁的任务导致了拆弹人员的高伤亡率,进一步恶化了人员短缺的情况。

目前美军“爆炸物处理小组”中主要依靠那些有着近20年丰富拆弹经验的老兵。美军中拆弹专家的高伤亡率不但使这些老手不愿留任,也让新兵不愿从事这项危险的工作,“爆炸物处理小组”的人员招募越来越困难。尽管美军已将相关的特殊津贴补助从每年2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但应聘者依然很少。
来源:环球时报

I. 拆弹部队的深意是什么没看懂

《拆弹部队》是根据纽约记者马克-保勒在亲历前线采访报道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故事,他曾在巴格达和拆弹部队有近一个月的近距离接触。而去年水城参赛片《决战以拉谷》的创造灵感同样来自记者马克-保勒的经历。(这场还在无休无止进行的战争里,每天都在上演着比虚构故事更真实更戏剧化的场面,它足以提供一切电影拍摄所需要的耸人听闻的素材)。当马克叙说那些精英排弹专家在伊拉克前线面临比平常战争更高的死亡威胁,他们用很简单的排爆工具,面对那些可以在几百灭范围内造成强大杀伤力的武器时,导演震惊了。而进一步得知这项危险工作是战士主动选择的结果 ,极端的经历往往让他们再无法继续其他工作。

影片以马克-保勒的观察为视角,从心理层面审视这些战士内心的脆弱和面对职业的挑战。在讲述这个独特的排爆小组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时,导演凯瑟琳 -毕格罗选择了他们具有代表意义的场面,排弹现场从街道转移到楼房,炸弹从垃圾废物堆转到孩子尸体内,又从汽车转移到活人人体,现代战争惊心动魄的真实元素,都可以找到踪影。

人们对战争的场景并不陌生。但如何将战争拍出新意?《拆弹部队》中有一个值得琢磨的情节画面,片中的主人公詹姆斯化妆成平民去找寻卖光盘的小男孩,当他重新回到军事基地时,却被当作入侵的危险份子残暴地按倒在地。在这个对美国士兵来说处处都是陷阱的国家,刹那间身份的错位,就有可能导致杀身之祸。观众观察和体会战争的角度也在这时发生了改变。但是遗憾的是,如果说影片开头成功地制造了悬念和紧张气氛,接下来更多的镜头却渐渐流于通常的战争叙事,影响了影片的张力,在变换了时间地点的战争场面叙事中,带给观众的情感激动也在递减。

此外,导演对美国式的英雄主义也有所涉及。电影节的官方杂志《ciak》封面以“出售的生命”为标题报道这部影片,影片中的战士和越战中不同,他们主动选择了将自己放在危险的战争位置上。在毕格罗的摄像机镜头下,这些拆弹战士是无畏的英雄。然而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将士兵美化成充满人性和智慧的完美结合体,却召来一部分记者的置疑。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719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688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673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415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407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1057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338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762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793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