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再见电影观后感
① 谁能提供一些德语电影<<再见列宁>>的影评
《Good bye, Lenin!》德语名字叫做《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内延续》(Die DDR lebt weiter auf 79qm)。
找不到德语的影评,最多就是英语的,还是给你中文的吧,你要是在学德语,可以自己翻译一下嘛,就当是锻炼啦。
1989年秋天柏林墙倒塌至今已有很多年了。现在绝对有足够的时间来回顾这段历史上不寻常的事件,使所有人—不管是东德人还是西德人—对此有一个有教益新看法。这也正是电影编导Wolfgang Becke和剧本作者Bernd Lichtenberg想要通过《再见,列宁!》 表达的。 他们关于那几个月—东西德迅速结合—的故事,给了德国统一新的诠释,并表达了他们一路走上混乱的、常常充满矛盾的感受。
Christiane Kerner (Katrin Saß饰)正好在去共和宫殿庆祝民主德国建国40周年的路上,目睹了国家政权是如何镇压安静的示威游行。 被镇压的人当中也有他的儿子Alex (Daniel Brühl饰)。 人们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一切对她的打击很大:也许是采取行动的人民警察,也许是她发现,她儿子与她的理想背道而弛。她在完全弄清楚眼前的一切前,突发心肌梗塞昏迷过去了。8个月后她奇迹般的醒了。现在已经是另外一个世界了。 民主德国成为了历史,资本主义用它所有的名牌商品冲锋般的攻占了东柏林。这些无论如何不能让她知道。否则她会过度激动而死的。所以21岁的Alex决定,他和他家里人来演一场戏,假装民主德国还存在着…
通过住所的墙壁、一位妇女的自我介绍来体现出民主德国的延续,这真的是一个疯狂的想法,而且还真点儿名堂。这是一出为了掩饰东西德合并,由Alex绝望的并且总是无指望的尝试所带来的荒谬喜剧。但他对于过去的记录一点都不荒谬。当他在柏林墙倒塌仅几个月后去超市寻找那些过去民主德国的商品而只找到联邦德国的商品时,一个问题确实出现了,那时是不是一定要那么做 – 特别是,当人们意识到自从前几年民主德国的经典产品已经完全重新出现。但是Wolfgang Becker不是为了在这些场景中去空空的怀旧或者加上煽情的色彩。他更多描述的是这些事件的原动力,把当时人们是如何被它们占据的情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如果Daniel Brühl 是想试试看那种让人想起闹剧时代里喜剧片的疯狂和绝望是否能让谎言变成真实,那么就不是对民主德国的怀念在激励着他了—就像Peter Timm在《Der Zimmerspringbrunnen》(房间喷水池) 里深情地画的漫画。他为他母亲和他自己创造的是另一个、理想化的民主德国。在他的努力中所表露出来的是对于一个完全不同的,远离旧的资本主义模型、社会主义模型—只有在20世纪89年90年没人真正相信—德国的梦想。最终Alex注定失败,但是这远远没有让他成为一个失败者。那时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Sascha Westphal
② 213老师留的假期作业,让写电影观后感,我实在不想看,大家帮帮忙,帮从网上找些观后感,共7部电影,观后
1995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肖申克的救赎》是《阿甘正传》最大的竞争对手,如果说《阿甘》是一个梦 (这是一个黑色幽默的梦, 不要当真),那么《救赎》就是一种生活。生活比梦简单,但生活远比梦境残酷。而这两部片子也的确是有很多可比之处,他们也有缘凑在了一个奥斯卡年度。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当一片羽毛缓缓飘荡的时候,生活被幻化成了一首优美的圆舞曲,因为不管拿到的是什么,巧克力永远都是可口的。《阿甘正传》展现给我们的也永远都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那一面,也会让我们时刻为生活的美好的而满足。
忙着去活或是忙着去死?(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肖申克的救赎》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残酷的选择。肖申克的救赎是我们简单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东西。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虽然最后找到了通向天堂的那条路,但是这条追寻的过程中却是充满坎坷。
他们都是极为优秀的影片,至少他们都是那种让你看完以后就绝对不会忘记的影片,而且每次看完都会有不同于前一次的感觉和感受。在两部同样经典的影片面前,奥斯卡的评委们选择了《阿甘》,也就让它的影响力和观众接受程度远远的超过了他的竞争对手。但是埋在土里的金子终究是要发光的,这些年来,《肖申克的救赎》却开始了奋起直追,受关注的程度并不比《阿甘》少,而且很多人开始为他鸣不平。而我则能够充分理解为什么奥斯卡会选择《阿甘正传》?
《美丽人生》:就算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日子里,就算了无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爱着并用生命与智慧保护着他的妻子与儿子。他的勇气与智慧,即使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即使在集中营的暗无天日中,即使在最后枪声响起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依然闪现着耀眼夺目的光芒。
他用尽全力,在集中营的悲惨世界里,为儿子,营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诉儿子,所有的残酷只不过是一场游戏,游戏的奖励是一辆崭新的坦克。于是,他的儿子便有了足够的勇气,熬过那段水火的岁月,最后,当他坐上盟军的坦克时,他的幸福无可言语,而那种幸福,正是他的父亲用生命为他交换的。他不放弃任何机会为他风雨中的家庭制造哪怕是点滴的欢欣,在路过集中营的广播室时,他冒着危险在广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诉她,他和儿子都还活着。他趁着做侍者的机会,为妻子播放了《船歌》,这首曾经响在他们定情之夜的歌曲,飘过沉沉迷雾的阻挡,在黑夜里,给他的妻子带去安慰,也让他们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气,共同经历灰暗的时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晚,他将儿子安顿在一个铁箱子里,然后,去寻找他的妻子。当他被捕之后,路过那个铁箱子时,他知道他的儿子正注视着他,于是,他装出一副滑稽的模样,惹得儿子笑出声,他仍然坚持着,坚持着使儿子相信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游戏,千万不要害怕,永远要微笑而乐观地去面对。然后,枪声响起,他去了,而他的儿子与妻子终于获得解放,当他们在阳光下搂抱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儿子说道,我们赢了!确实,在这一场浩劫当中,他们赢了,因为,他们有一个英雄的丈夫与父亲,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丽人生》是一部相当浪漫的电影,犹太青年基度到一个意大利小镇上准备以开书店为生,在那里,他遇见了美丽的姑娘多拉,然后,是一系列充满了智慧、滑稽、阴错阳差、浪漫的轻松片段,终于,基度与多拉终成眷属,镜头一转,他们从房间里追着他们的儿子来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羡慕,基度用自行车载着美丽的妻子,车框里坐着机灵的儿子,他们飞驰而过,而街道上,却已经出现了纳粹的铁丝网。
没有什么比快乐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当基度的幸福生活刚刚开始之时,他的犹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营,而他的妻子,本来并不用去集中营,却毅然的随他们跳上了火车。最真挚的爱情,有时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语,连执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纵身一跃,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当中,演多拉的演员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种很克制的平静,当她在集中营里听到孩子将要被杀掉的消息时,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站在楼梯上,由着后面的人群在她身上冲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远。后来,她被派去挑拣死难者的衣服,那种小心翼翼,不敢也不愿发现儿子衣服的感觉很到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最深沉的爱,其实,是很平静的,能够撕心裂肺哭出来的,往往也是释然的开始。
最后,基度的儿子和多拉在阳光下抱在一起,他大声喊叫着,我们赢了。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经死去。电影响起旁白,以基度儿子的语气,听声音,他也已经步入老年,那么,这部电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忆。在他的回忆里,他的父亲,依旧是那样鲜活,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活着。枪炮、炸药、毒气、死亡、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强大,最后的胜利者,却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儿子眨眼的那一刹那,意思是,无论怎样,只要我们不害怕,坚强、快乐、盼望,人生终究美丽,于是,我们总会赢。
《 忠犬八公的故事》:严格说来,《忠犬八公》不算个故事片,甚至不能说这样的讲述算个故事。情节十分简单,最离谱的是,好不容易领略了久违的李察吉尔,丫却“嘎嘣”死了。
记得有句梁家辉的台词:“我是个普通的男人,仅仅有史泰龙的肌肉、李察吉尔的相貌而已”,这句话叫一个懵懂的男青年不无嫉妒的开始留心李察吉尔这个名字,在随后看到的《风月俏佳人》里,也似乎并不觉得他有多帅,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即使偶尔在hbo中瞄到他的角色,也并无在意。对于我这样的伪小资来说,知道他曾经是偶像派,就已足够。
十余年后,《忠犬八公》里再见李察吉尔,一个印象:老。也许是马齿渐长,竟窃有兔死狐悲之意。伴随着这样的一种尴尬悱恻的情怀,一路看下去,已然是泪湿青衫。乖乖不得了,我也真是老了。
片子很安静,音乐简单而回旋。一个小镇、一个车站、几个人、一条狗,和一段横跨三代的时光。八公没有做任何了不起的事迹,没有救人与火灾,没有与猛兽搏斗,没有兢兢业业的工作,也没有善解人意体贴入微。它甚至不屑于去捡球,在美女狗的挑逗面前也没坐怀不乱。这样平凡的一条狗,仅仅是和主人惺惺相惜,仅仅是狗驯养天性的泛滥而已了。
如果这算爱,只能说是条件反射。在八公的眼中,恐怕不可能出现片尾yy的那段人狗重逢。它的等待,更不可能是出自坚定的浪漫主义信念。我们可以负责任讲科学的说,它仅仅是惯性使然,在条件反射的等待而已。可你不能在解构了这些之后安心洗洗睡了,凭什么它的故事广为传颂,直到被改变成电影,凭什么是它而不是我的塑像在遥远的某地被人赞叹着呢?
如果你也同样,前半段微笑、后半段含泪看完的这部片子,那么答案就不言而喻。你在人狗和谐相处、互相牵挂的那种氛围中,感受到的久违的温情,就是答案。在那个过去的好时光里,人与人之间不缺乏爱,奶当然更是放心的。影片的讨巧之处在于,人与人情感的部分被一笔带过,展示的都是人狗之间的情愫。在这种最朴素、最无功利性动机的关系中,这种普世的、宏大的情感,打动着更大的人群,撼动着心灵的更深处。
电影本身并没有治愈的功效,它不是药。但它可以作为麻醉品使用,就好比海洛因。如果它能唤醒你对过去的美好回忆,感觉的心灵的悸动,那你就不能否定它的功效。那个人人都熟识的小镇,那个互相关照惦念着的人际关系,那个没有电脑游戏没有互联网冲击的时代,那个没有高楼大厦压抑着的空间,那个乌托邦般的世外桃源……那时的人,不必担心生活的节奏太快,永远有和家人相处的时间;那时的街角、乡党、车站、花坛,不会经常消失或者变了模样,不管人或狗永远都找的着。
那么荧屏前猪头猪脑的你,傻笑着又抹着眼泪的你,被唤醒的不就是这种怀念吗?你在电影中人的生活里感受着自己的贫瘠,在电影中狗的眼睛里感受着自己的孤单。《忠犬八公》的意义,不就是在提醒,你早就缺失了的东西吗?
难怪,李察吉尔自己说,在看了这个电影剧本之后一哭再哭。对于这个经过大起大落、在最繁华的剧场里风光过又消沉过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故事更能引起他的同感,更勾引他心底对平静生活、相濡以沫的留恋呢?理查老矣,戚戚我心。
如果爱仅仅是狗狗般的条件反射,愿这种条件反射永不退化,永远滋润着我们干渴的心田。
《海上钢琴师》: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可以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可以在音乐里去旅行,可以寻觅到自己的爱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悲剧。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悲剧,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悲剧。“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助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可以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放牛班的春天”,名字译得很巧妙,单是读着都漾出善意的笑。朴素流畅的影片,连颜色都很节省,尽是饱和度很接近的灰,让眼睛保存着气力帮助嘴角表露快乐或悲伤。
真诚的电影总是能牢牢抓着你,声色具备的100多分钟后,灵魂才还给自己,任由你品评褒贬,它却矜持孤傲的站在一边,冷眼旁观事不关己。愤怒的咆哮、感动的涕零,发泄的和收拾的都是屏幕前的自己,看似没始没终的循环,催化剂是电影。此时的我反刍般回味着那个100多分钟。没有夺人的漂亮演员,没有花哨的特技拼凑,几个稚气未脱的“问题”孩子,一位已经秃头的老师,再加上干净简单的音乐,涓涓的流淌故事,引不起激烈的哭笑,笨拙的把棱角锉的温和……克雷芒马修是一位热爱音乐的乡间教师,任命到一所再教育学校任教——被称为“池塘之底”的问题学生收容中心,充斥混乱暴躁。这里的校长老师愁云惨淡,脸上都是刻板乏味的线条,谩骂和体罚是师生之间唯一的交流。可爱的新学监无何奈何的看着学生恶作剧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偶然发现孩子漂亮的嗓音。很自然,难得的共鸣,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复了清澈干净,师生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宽容和爱。
很宽泛的主题,但是,消沉灰暗到积极明朗的转变由不得我无动于衷。反复回放着安睡前宿舍里合唱的片段,主唱男孩眼波流动的感恩,马修离职时窗口飘飞的载满孩子幼稚字体和深沉思念的纸飞机,一张张象被时间氧化变黄的旧照片。他们是应该相互感谢的,孩子们帮助马修迎来了“自己的创作春天”,料想更是让他收获了看到他们改变的成就感;孩子们该感谢这样一位伯乐,挖掘出美丽的歌声,还有比歌声更美的崭新的自己。音乐的确功不可没,简单的跌宕成就了剧烈的变化。若是马修换做画家、球手,或者其他什么职位呢,孩子们应该也会很美,爱,才是至根本的语言。或者之前出现或者合作中生成,渐渐就成了依靠信赖,颜色似乎都清新起来。
电影中总是成就让人侧目的感动,因为现实中的贫瘠,所以让我在这里口干舌燥乐此不疲的絮叨。写这段文字时,一直放着电影音乐,还是会轻易陷入宛如天籁的合唱中,一段简单的快乐,陶醉了他们,又迷醉了多少回自己。
《怦然心动》:一连看了两遍《怦然心动》,真的是怦然心动。一对小孩,一棵树,特别简单的故事,讲得荡气回肠。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女生十来岁就有超脱的自省意识,审视自己爱的人到底值不值得爱。一旦触及她的自尊,立刻决定放弃这个男生。我们文化里的“爱”,似乎都要低到尘埃里,舍弃自尊才叫爱,犯贱当真爱。
《怦然心动》是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很丰富。主讲小孩早恋,其实这部电影里还讲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尊重,勤劳,怎么看待贫穷,怎么接纳残障的家人,怎么维护自己的自尊。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细节是父母吵架之后,立刻对孩子说:“我们会解决好,不是你的错。”然后轮流去安慰她,表示父母还是相爱的,让孩子安心。所以,孩子才会觉得:“我觉得妈妈很不容易,我觉得爸爸也很不容易。但是生在这个家庭里,我很幸运。”相爱的父母胜过富有的父母。
《怦然心动》里小女生跑回来哭,说男生当着所有人面要吻她,她妈妈说:“真的吗?我看你需要和他谈一谈。”男生再三敲门,妈妈只是有礼而抱歉的说:“她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她把自己锁在卧室里。”男生来自一个鄙视女生家的家庭,但是女生的父母能把他区分出来,看待他如同一个常人。
继续说《怦然心动》。我很羡慕美国文化里的这种女主角,就像《UP》里的老婆婆:有冒险精神,浪漫精神,敢于与众不同,智慧有担当,有实现梦想的脚踏实地的能力,生机勃勃,有爱,也会爱,有健康的体魄和灵魂。我们通俗文化里的女主角,大多还是傻而天真,迷糊,乐观,感情丰富这一型,等男主角来怜爱。一句话概括,美国这种女主角是树,开花的树,没有男主角也会生长得很好;我们的女主角是花,是残缺的花,有些还带着悲剧性的身世和身体,等着男人来拯救。
很多人讲,男生配不上女生,男生很纠结等等。我觉得电影讲了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小男生和小女生的心智发育不对等。很好理解,小学生总是女生成绩比男生好。女生早慧,男生懵懂,于是女生往往先喜欢上男生。男生开窍,女生已经开始思考。所以,他们俩显出心智的落差,但不是品质的落差。最后,他在自己的思考之后做出了决定,勇于忤逆父亲,做出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判断。
最后,我觉得我们和美国故事最大不同的一点是:他们不做“纠结”,无论分分合合,都是干干脆脆。我们吧,无论什么剧情,主要做的就是“纠结”,心里爱但是不敢说,说了但是不敢做,做了但是不敢爱,爱了但是没名分,有名分了但是没缘分……明明是扭曲,还老说这叫“戏剧张力”,或者“命中注定”。
楼主 这不止5000了 你自己删删哈 选自豆瓣网影评和网络 觉得哪一篇不好可以去豆瓣找找其他的 其实老师应该没有看 就是个形式。。 望采纳
③ 再见了萤火虫观后感二百
篇一:再见萤火虫观后感
《再见萤火虫》是一部感动人心的电影。它写了一对兄妹俩在战争时期的种种磨难中艰苦度日的事。
其中有几幕令我非常感动:在一个晚上,妹妹因想妈妈哭了(妈妈当时去世了),哥哥把妹妹抱了出去,看那些闪闪发光的萤火虫。可能是因为那些萤火虫非常的美丽、漂亮,所以妹妹渐渐的平静下来;还有一次,妹妹生病了,哥哥为了妹妹,做了小偷,去偷人家家的东西来换取一些有营养的食物给妹妹吃……
我记起以前的一篇新闻,那篇新闻讲述了一个孩子照顾生了得了重病的母亲的情形。这个孩子的苦日子也来到了。晚上,妈妈像个小孩一样,又是哭又是闹的,还打那个孩子!但是,那个孩子并没有放弃,就这样,在这艰苦的日子中,她度过了整整20年……
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亲人的爱是无价的、是不求回报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好自己身边爱自己、关心自己的人。
篇二:《再见萤火虫》观后感
《再见萤火虫》是一部战争的电影,写了一对兄妹的故事,特别是妹妹的活泼可爱,最让人心疼。
当哥哥出去寻找食物时,妹妹自己在家里与自己的布娃娃玩。妹妹有时在家外面欢蹦乱跳,像一只可爱的小狗。有时玩哥哥用木头做的荡秋千。虽然生活环境很恶劣,没有房子住,只能住山洞、食物不足,每天都吃不饱、衣服只有一件,没得换……但是妹妹还是很活泼乐观,不让哥哥为她担心。这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坚强的孩子啊!
想想看,我多么幸福啊!不愁吃,不愁喝,又能穿上许许多多漂亮的衣服。能住上又大又温暖的房子,但是有时父母让我读英语书,我却不愿意,就和他们吵了起来。有一次,我想看电视,父母却不肯,我就发起脾气,对着他们大声说话。
我要学习妹妹乐观坚强,我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更要好好去珍惜他。
篇三:再见萤火虫观后感 陈如意
今天晚上,苏老师给我们看《再见萤火虫》,是个悲伤的故事。
这是1945年,日本战败了,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很悲惨的,更何况是一对失去父母的兄妹。
他们两个相依为命,小杰有一次和诚田搬到山洞里,因为他们不想和他们的婶婶一起,他们因为不幸被炸死了。小杰有一次和哥哥去海边玩,到沙滩那里小杰看见了螃蟹,她跟着螃蟹走,走着走着,小杰看见了一个尸体,诚田也看见了,其实那就是他们妈妈的尸体,晚上,小杰很饥饿,飞机飞来的时候别人都忙着往外面跑,诚田冒着生命危险去别人家拿东西给妹妹吃。
妹妹得了皮肤病是湿疹,有一次 哥哥听见爸爸也趣事了,诚田很伤心,决定把钱用掉,回家看见妹妹咬着弹珠,哥哥把弹珠拿出来。诚田对小杰说:“你吃糖果吧,还有西瓜!”小杰只吃了一口西瓜就去世了,小杰应该是饿死的。满天都是萤火虫,小杰火化了。
看完以后有些同学还笑,惹得苏老师很生气,我们现在拥有的太多了,很幸福都不知道什么是珍惜了。
萤火虫,但愿能再见!
篇四:再见萤火虫观后感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遍,这次算是重温了。不过感觉没有意想到的深度。
影片描述了在二战中美国对日本的反击中,日本本土民众在战火燃烧下的悲惨境遇。影片围绕两兄妹在失去母亲而父亲身处战场前线的情况下,起初投靠亲戚,受尽刁难而自己寻找生存的办法。无依无靠的兄妹只有荧火虫为伴,妹妹因着营养不良而死去,而哥哥最后也追随了妹妹的脚步。
影片的过程很令人感动且难过,为着两个小生命的不幸而悲伤。战争的铁蹄下,受伤着往往都是最平凡的老百姓。通过这部影片让人们认识到了战争的可怕,更认识到了和平的宝贵。提醒人们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和平,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平安和幸福。并且在生活中,在有限的生命中,常存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上帝将和平赐下。同时记得常常祈求,让上帝将和平带给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篇五:再见萤火虫观后感
《再见萤火虫》在故事里有一个哥哥和妹妹,哥哥叫诚田妹妹叫小节他们的父母都在战争中死了,他们在山洞里缺衣短食,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能生活下去。
他们没有爸爸妈妈,就连米也要省着点吃,生怕吃完没得吃。我和他比幸福多拉,我有爸爸妈妈,吃得好又穿得暖。他们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都可以生活下去,我们却总是对父母说这不好那也不好。他们玩的地方只有小河边,晚上只能去捉萤火虫,爸爸妈妈有时间的时候,还可以带我们去游乐园。我和他们比起来差的远。我应该不要再报怨父母,好好听父母的话,不辜负父母对我的厚爱。
篇六:《再见萤火虫》观后感
今天我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看了《再见萤火虫》这部电影!虽然是动画版的,但看后这部动画电影,使我内心依然受到感动!
故事中最吸引我的地方莫过于阿泰妹妹那天真爽朗的笑声,和她天真无暇样子!每听到她咯咯的笑声我内心总有一股莫名的开心!故事的结局是让人惋惜的,阿泰妹妹最后的离去或许就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地方吧!
我觉的这部电影很有教育意义!当你认真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你或许还在为阿泰妹妹的离去感到无尽的伤痛的时候,我想你会非常清晰的明白造成这一切悲惨后果的就是罪魁祸首就是—战争!当今天日本右翼分子还在为教科书的伪历史辩解的时候,或许他们更应该深思曾经的侵略战争到底带给了他们什么!影片中的轰炸机是美国的,但是致使美国战机轰炸日本的不是别人而是它自己!当他们的国民遭受美军轰炸的时候,他们是否会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它发动的侵略战争所引起的呢!我们中国的人民比他们所受到的伤害更深!而今天他们还不承认过去的历史!我想他们更应该多看看《再见萤火虫》这部电影!从中领悟一下生命的宝贵!
我觉的这部电影很好!非常令人伤感,阿泰的无奈和小妹的遭遇都是因为战争!我想和平对与他们而言更好些!我个人还是热爱和平讨厌战争的!因为生命的可贵和亲情的无私!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有机会的话,我一定回再看看真人版的《再见萤火虫》!真想多听听阿泰小妹的笑声!影片的结尾是悲伤的,但是我想对于小女孩来讲或许是她所渴望的,因为她想念她的妈妈!我想最后她一定会在天堂与她的父母团聚的!不再受战争的折磨!
真希望我们人类能多一点和平少一点战争!
篇七:《再见萤火虫》观后感
萤火虫是怎样的大家一定都知道吧?虽然身披华丽的光芒,却要背负朝生暮死的命运。而影片中的兄妹,就如同这美丽的萤火虫。不公的命运只给了他们短暂的生命,但他们可贵的亲情却如同萤火虫的光芒,永远在我的心中闪烁。
可怜的兄妹因为战争失去了双亲,孤苦伶仃的他俩只得投靠他们的姑妈。寄人篱下的生活本来就是凄惨的,再加上残酷的战争让人的心灵也变得冷漠。终于,兄妹俩再也忍不住白眼和责骂,选择离开那里自己生活。看着一唱一跳离去的兄妹俩,我真的感到命运的不公,为什么善良的人总是没有美好的结局。也许这一切都是早就安排好的,我能做的,除了为他们默默哀悼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了。
独立的生活是自由与快乐的,但同时也要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最简单的吃饭却成了他们最大的难题。看着瓶子中越来越少的米,我似乎也看到了他们越来越少的生命。
米吃光了,但人还饿着。没办法的哥哥诚田只好四处去借,甚至去偷。但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别说借,就连偷来的食物也少的可怜。看着他们,再想想自己,我突然为我这样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安逸的生活而感到惭愧。
在饥饿的不断折磨下,妹妹小节终于因营养不良病倒了,哥哥诚田为小节四处求医。他甚至愿意自己不吃,来让小节吃得好一点。其实,我早就知道小节死定了,我想诚田也一定知道,但他还是为了妹妹能多活一会儿而竭尽全力努力着。同样是亲人,他的姑妈对他们的态度和他对妹妹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兄妹俩间的亲情让我十分感动。
影片最后的结局是小节死了,就如同命运安排的一样死了。诚田在为妹妹火葬时犹豫了,他不敢相信那微笑着的小节已离他而去。就连我也不相信,以往那活泼可爱的小节,现在却冰冷不动地躺在那里死去了。小节死的那晚,天空中飞满了萤火虫,它们似乎在为小节送行,似乎在安慰着诚田,又或者,只是飞过罢了。飞过,留下无尽的凄凉——
“昭和20年9月21日晚,我死了。”
这是影片的第一句台词。在日本的一个小车站里,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倒了下去,他死之前口里还喃喃着一句:
“小节,你在哪里?”
诚田死了,但我更愿意相信他是去找小节了。现在,诚田与小节应该还在天堂里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吧!
④ 再见轮椅,再见世界的读后感
1995年1月21日,在“共和国儿女——‘老三届’”综艺晚会上,史铁生和梁晓声、王刚在一起
史铁生总梦想自己是一个田径运动员,最好有“一米九以上的身材”,并且跑起百米来要超过“九秒九几”。他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田径比赛,他甚至能说出“所有田径项目的世界纪录”。
但因为瘫痪,这个病人已经在轮椅上度过了整整38年。2010年12月31日,在距离自己60岁生日仅仅4天的时候,因为突发脑溢血,史铁生带着永不能实现的梦想和未完成的书稿,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个一直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男人,终于“辞职”了。
从21岁那年开始,史铁生就一直没有逃过病痛的折磨。他把身体比喻成一架飞机,先是作为“起落架”的两条腿瘫痪了,然后像是“发动机”般的两个肾也“一起失灵”,患上了尿毒症。他不得不每周接受三次透析,全身的血液先被抽出来,再被输回去。
经历过1000多次的针刺,手臂间肿胀的动脉和静脉就像“3条大蚯蚓”。他的身体已经虚弱到“甚至就连喝汤时呛了一口,都可能感染肺炎”。就在2010年秋天,他为了和朋友聊上一个小时,甚至不得不提前一天整日卧床、养足精神。
评论人潘采夫记得,2005年,他前去接史铁生参加一个活动,看见他“那么瘦弱”,就提出要把他抱进车里。但这个提议却被拒绝了。
直到现在,潘采夫仍然记得这个作家“努力地抓着把手,靠臂力把自己一点点挪进车座”的样子。回程时,史铁生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费劲地举着个小垫子,想挡住西晒的阳光。
“这一趟可能透支他好几天的精力,我看着揪心极了。”潘采夫说。
可是,在朋友们的眼里,史铁生乐观得“根本不像一个被重病缠绕的病人”。几乎所有采访过他的人都提到,他很少一脸愁容,恰恰相反,他“太爱笑了”,黑镜框后的“小眼睛眯成一条缝,有时还透着几分孩子般的狡猾”。
现在已经是一家杂志主编的许庆亮还记得,2003年,自己曾去采访史铁生。这个轮椅上的作家从容地谈论着死亡,身体却处在极度虚弱之中。在接受采访一个多小时后,他叹了一口气,说:“对不起,我累了,觉得喘不过气来。”
许庆亮试探地问,病情是否有好转,有没有哪一天可以摆脱透析。史铁生却回答道:“肯定有这么一天,那一天我就死了嘛。”说着,他哈哈大笑起来。
当然,并非从一开始,这个病人就能笑着面对他无法摆脱的梦魇。21岁时,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朋友们还记得,那时,如果有人嘲笑他的腿,“他恨得想抱着炸药包冲过去”。
当年,史铁生住在一座大杂院的最里面,屋子不到7平方米,“除了床和写字台,剩下的空间仅够他的轮椅转个小弯儿”,就连轮椅推出去时,“还擦着门”。
这个年轻的病人最常去活动的地方,是离大杂院不远的地坛。每天,他都摇上还吊着用来接尿的黄色塑料瓶的轮椅,在这座荒废的园子里,“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为什么要出生”。
作家徐晓也正是在这里认识了史铁生。那时,她还只是一个20岁的姑娘,因为住在附近,每天上下班超近道穿过地坛。她注意到,那里总是有个年轻人,“黑色的皮肤,厚厚的嘴唇,明显残废的双腿,总是捧着本厚厚的英文词典”。
有时,他也带着本子和笔,到园中找一个少人的角落,“偷偷地写”。如果有人无意中闯进这个空间,他就“把本子合上,把笔叼在嘴里”。
最终,这个古园里诞生了一篇15000字的《我与地坛》。这部探讨生与死、荒废与生长、绝望与希望的长篇散文,打动了无数读者,以至于作家韩少功评价道,“《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
作为写作者,史铁生获得了盛名,但作为一个随时都可能离开人世的病人,他却开始失去宝贵的时间。
⑤ 电影星空 观后感,跪求。。。
反正很好看就是了,你与其有这些时间在这里等待答案,还不如就自己去看一下,每个人都觉得很好看,帅气的男主角,漂亮的女主角,感人至深的剧情,谁有理由不喜欢呢?以下
今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去电影院看一部自己特别期待的电影(由几米画册改编的《星空》),本来打算自己一个人去看的,可是内心里那个怕孤单的自己还是忍不住拉了一个朋友一起去了,因为不是周末,而且又是中午的时间段,所以电影院里只是零星的座了五个人,但是这倒是满足了我想安静的看场电影的愿望吧。
几米的《星空》这本画册是我两年前买的,他是我最爱的画册之一。常常没事的时候我就会翻翻看看,好像永远看不厌。每次看完后会感觉自己有很多无法诉说的感慨!所以后来当听说画册被翻拍成电影时,我真的好期待!这本画册,我想它最感动与我的应该是女主人翁在她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的烦恼、忧伤、迷茫和叛逆吧,因为在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过去的自己!
进场一会儿电影就开始,看的时候,说实话,我的心情很复杂,一边看着一边哭着,另一边还一个人纠结着剧情的发展,其实我都搞不清自己到底是怎样的情感!然后就这样无厘头的看完了我人生中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吧!
多年以后,我看台湾电影,也爱看台湾电影,写过很多台湾电影的影评,大三那会儿窝在家看杨德昌,看蔡明亮,看侯孝贤,也看郑文堂,阅读了很多关于台湾电影发展和现状的书籍,却没有办法用理论去直接往台湾电影上套,我一直觉得,看电影的人,你跟他说再多理论都没用,感受最重要。所以,我觉得很多人也应该不喜欢《星空》,因为触及不到他们的神经,于是证明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海角七号》,而我,完全没feel。如果说《海角七号》是现代台湾电影的一个转折,那么,我想这之后或者那期间的电影就不用谈电影语言了,我讨厌理论,对于一个学电影的人,情结、感知和想象力大于一切理论知识。但基础当然需要具备,要不然再拍出一部《夏天的尾巴》,也真够折腾观众的,当然,郑文堂老师的《深海》仍然算是佳作。
所以,在魏德圣先生的《海角七号》各种卖座叫好以后,我开始怀疑我看的台湾电影是不是好的电影,或者说,我看的《海角七号》是不是魏导的那部。当然,之后的好电影当然是有的,我想《父后七日》、《停车》、《带我去远方》是一定能挤进台湾好电影前十的,至于说《九降风》,其实我真没什么印象了,除了海报上的天空和少年,似乎电影语言太容易混淆在一大批台湾电影中,抽离不出,对于没有像《艋舺》这么高辨识度的电影真的很容易淹没在台湾电影浪潮里,傻傻分不清楚。这部《星空》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突破。
我到电影院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20分钟了,我很庆幸我能在20分钟以后看懂片子,并且没有被搞晕菜,导演没有玩浮夸,没有玩悬念,平铺直叙,自然而言。原本我以为内部观摩活动不会有那么多人,殊不知确实就有那么多人,大放映厅座无虚席,我就只好坐在旁边走道上,这也算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在虽然铺着地毯但也极不舒服的台阶上看完整场电影。其实《星空》不难理解,讲述的就是两个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因为家庭、学校、懵懂的感情而拉扯出来的成长的故事,老百姓的,平民化的,就像你弟弟或侄子的故事。
可能是因为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就把我整个吸引住了,这更像是一个被工作、社会压迫太久的上班族内心迫切的念想一样,朴实的一句话却能量十足。“私奔”的情感总是吸引我的,没有挥一挥手带走云彩的惆怅,多的却是更加直接的内心需求。于是他们就去了,在脱轨的火车上穿越星空,然后开启了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内心挣扎欲求的秘密旅行。我觉得人总是希望更强烈的活着的,这在小美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家庭的即将破碎,爷爷的离去,而真正有一个更贴近自己了解自己和懂自己的人对于小美来讲变得很珍贵,小杰便是这个人。当然,在小杰身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电影里,小美问小杰,你觉得两个人之间的爱会消失么?小杰答:会。坚决得像个经历丰腴的成年人一样,而那种表现也恰恰只是年少的假成熟,对于一个13岁少年来讲,或许他并不明白,爱并不是最重要的,探索爱和需求的过程才最重要。其实这套用在二三十岁的人身上也依然成立,所以原则上,《星空》更多的,是给那些因为压力和周遭纷繁琐事无法自处的人看的,让他们更有勇气说出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当然,可以不用是原句,也可以换成“我们私奔吧,现在!”“我们搞一下吧,晚上!”“我们不要再挣扎了,爱谁谁去。”之类的。重要的是放开各种束缚,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和感受。
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在火车起飞以及翱翔在星空中的那些时间小杰是睡着的状态,如果把这个伏笔理解为小美的内心世界或者每个人内心的差异化而变得有距离感是不是正确的。一开始的旅程是全新的旅程,是了解对方、了解自己的旅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才是消除这种内心差异、情感距离的一个靠近的过程。在这个旅程中,每个人看风景的眼光都不同,但最重要的,是当迷雾退散以后,是否可以一同仰望星空,去寻找更坚定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
其实这部电影也是极具符号化的,拼图、折纸,这些小孩子玩意儿其实本质上也映射了现代人内心的渴望,渴望拉近与别人距离,渴望被援溺振渴,渴望更纯真的情感,而本质上,每个人都是缺了角的拼图,只看你走过那段看星空的旅程,有没有找到更妥帖的那一块人格,拼凑上去,完善自己,也更懂得与人相处。虽然说教,但不是没有道理。
镜头没什么好说的,四平八稳,没有耍花腔没有各种晃动到让人发指的所谓的“情感表达手法”,要看晕眩的台湾电影可以选择《阳阳》,要看浮躁的台湾电影可以选择《爱的发声练习》,《星空》有的,就是那些带着小幻想、小冲突和小羞涩却让你更加勇敢的自我更新,轻松又有想象空间。
一部电影,怎么可以没有缺点,对于只独立执导过两部电影的林书宇先生而言,更是如此,以下观点纯属个人感受,敝帚自珍,若有相左意见,望请点拨指导斧正。
整部片子顺下来,发现情感的高潮和爆发点似乎少了一些,一直稳扎稳打,却忘记电影本身的起伏,如果有更加强烈的情绪渲染,可能会更有记忆点,让看客更加深刻和感动。桂纶镁的出现我对此持保留态度,不予置评就是最好的表态。其他演员都非常好。
最后,如果结尾法国小巷子的那间拼图店,只有那副《星空》的地图是缺了一块,或许会更完美,更有想象空间。
在放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让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读懂小孩的语言,让每一个小孩,都用自己的方式让成年人知道,他们活得多不强烈。
⑥ 求电影观后感一篇。。。
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李小龙跟叶问有着很深的渊源,也明白了中国武术之伟大。咏春拳术从一套女儿家的自卫术发展到实战技击之上,并在数十年间急速发展,将咏春拳从佛山发展到世界每个角落,成为国际间享负盛名的中国武术,亦是现今最多外国人研习的中国武术。咏春拳的起源与发展一致被认定为:‘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
看了这部电影,很容易就和我们国家目前的形势联系起来。当前经济危机阴云散不全球,我国的实体经济受到强烈冲击。国内腐败日益严重,社会动荡现象时有发生。可以说当前的经济形势有些当年政治形势的味道,毕竟经济是政治的延续嘛!
此时,我们应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全民一心,抗击经济危机,国家才能持续高速发展。我觉得这部篇子推出的时机非常好,在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的时候上映,无疑将唤醒一部分中国人的爱国良知。希望国家和人民,都能像叶问一样,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勇敢的迎接挑战。
⑦ 10部励志电影的观后感(多悬赏)
Forrest Gump (1994) 阿甘正传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肖申克的救赎
Fight Club (1999) 搏击俱乐部
dancer in the dark 黑暗中的舞者;
Big Fish (2003) 大鱼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Meet Joe Black (1998) 第六感生死缘
Schindler's List (1993) 辛德勒的名单
The Green Mile (1999) 绿色奇迹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Le (2001) 天使爱美丽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飞越疯人院
Scent of a Woman (1992) 女人香
Vita è bella, La (1997) 美丽人生life is beautiful
Cast Away (2000) 荒岛余生
The Truman Show (1998) 楚门的世界
Hotaru no haka 萤火虫之墓/再见萤火虫;
Lola rennt (1998) 劳拉快跑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e.t.外星人
American History X (1998) 美国X档案
Crash (2004) 撞车
Philadelphia (1993) 费城故事
The Man From Earth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21 Grams (2003) 21克
K-PAX (2001) K星异客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2001) 人工智能
Lars and the Real Girl 充气娃娃之恋;
I Am Sam (2001) 我是山姆
Charlottes Web 夏洛特的网;
Good Bye Lenin! (2003) 再见列宁
Gattaca 千钧一发;
Mystic River 神秘河;
dog day afternoon 热天午后;
dead poets society 春风化雨/死亡诗社;
Being John Malkovich (1999) 变脑
⑧ 求一篇电影观后感 800字左右
《魂断蓝桥》在美国电影史上不算出众,却是美国电影在中国成功的典型范例。成功指的不仅仅是票房,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深远影响。但凡喜欢看电影的中国人,一提到美国经典电影,很难忽略掉《魂断蓝桥》,而它也是我爱上好莱坞电影的原因。电影以二战作为序曲,由罗伊的回忆带我们回到一战的伦敦。同样的滑铁卢桥,伊人已逝,战争却还在继续,不禁令人唏嘘。
那是在空袭时,罗伊偶然帮助了美丽的芭蕾舞演员马拉,两人相谈甚欢。影片前半部分洋溢着爱情片惯有的浪漫主义传奇色彩。罗伊看马拉演出、之后甜蜜约会、次日即在雨中求婚……不知有多少女孩对这一幕印象深刻,即使许多年后,杰克和罗丝在泰坦尼克号上飞翔,也没有像罗伊的求婚那样打动我。费雯丽像小猫一样害羞迷人,好像一点拨就会融化,当她既惊喜又紧张地穿上衣服奔向雨中的罗伊时,又像一只不知所措的小鹿在乱撞;罗伊像小熊一样可爱阳光,好像拥着爱人就是拥着全世界,白马王子既纯真又成熟的心灵,既温柔又霸道的求婚,让观众和马拉都一起兴奋不已。当他们接吻时,那幸福的神情,让还在童年的我,就似乎明白了,情人的吻应该是很温暖、很美妙的吧。
可是,当部队提前开拔,两人还来不及结婚,甚至来不及告别后,整个故事就倒向了悲剧的一面。先是失业,后是马拉以为罗伊阵亡,接着是沦为应召女郎。看着一个清纯女孩成了妓女,观众的心都揪紧了。但最大的悲剧却在于,陷入肮脏的泥潭后,那个昔日的纯洁爱侣,那段纯真年代的最佳见证--罗伊回来了!
马拉和罗伊太相爱了,这是好事,但好事在某些情形下,也会造成悲剧。深爱一个人,会看不见对方的缺点,认为对方是完美的,而自己又恰恰是不足的,需要完善的。所以,许多人在爱人面前会紧张,这很正常。互相深爱,则意味着双方皆是如此情绪,紧张到箭在弦上,不该说的话会说,不该做的事会做,简直处处自摆乌龙,所以相爱至深的两人如果不想最后闹到互相伤害的地步,就一定需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见多识广、经历生死的罗伊做得很不错,但温柔敏感的马拉在这方面就有明显欠缺了。
我们设身处地为马拉想想:如果你深爱一个人,一定希望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是完美的,但你自己清楚,其实你不完美,而且好像更糟;如果他也深爱你,你看出他也把你看作完美典范,但你自己明了,如果他有一天发现了你的过去,他会失望,甚至可能会轻视你。你能忍受吗?一个你深爱、曾经也深爱你的人,看到了你最坏的一面。然后,他赞赏的、爱慕的、渴求的目光演变为鄙薄的、后悔的、漠视的……任何人想到这儿,都会寒气阵阵袭来。
在爱情中,有一种情绪叫“先发制人”--“我知道这人一定看不上我,所以我要先装出一副也看不上他(她)的样子。”在马拉的这种情形中,我想有些自尊心强、好面子的人会采用差不多的方式--“我知道这人迟早看不上我,所以我要更早装出一副看不上他(她)的样子。”这是一种以伤害对方为结果,达到保护自己最终不受伤的方式,但马拉不是这种人,如果她会的话,她就不是她了。
假如马拉不那么爱罗伊,只是单纯地想自己的生活会由此发生好的转变,而不去想自己在罗伊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她根本不会离开。而离开罗伊的马拉又能到哪去呢?之前沦为妓女,一是由于生活所迫,二是以为爱人已死,心如死灰,贞洁也毫无意义。而现在,罗伊回来了,自己那颗纯洁的心灵也跟着回来了,可不纯洁的经历却刻在她身上,她自己认为怎样也抹不去。没有退路了,只有一死。战争造成了悲剧,性格也决定了命运,马拉是柔弱的,惹人怜爱的,令人同情的,所以她的不幸赚来了无数观众的眼泪。
看到这儿,我们是不是会幡然大悟,为什么《魂断蓝桥》在东方受到的追捧远比它的故乡美国来得热烈。因为故事中的贞洁观念、门第观念、一见钟情、一生痴恋,简直同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毫无二致。《魂断蓝桥》在中国的成功,不是因为它输出了美国人的价值观,恰恰相反,是因为它迎合了东方人的价值观
⑨ “SchoolDays电视剧观后感”
[“SchoolDays电视剧观后感”]
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诚的心理剖析
二、 我眼中的女主角们:世界、言叶和刹那
三、 悲剧的根源: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一、
伊藤诚,在故事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说是个品学兼优的模范学生,当然看看AV这样的小事是很正常的,在日本不看的话才有问题,“SchoolDays电视剧观后感”。总的来说,他是个比较天真、比较消极(害羞、缺乏决断)、比较偏向感性的人,没有尝到过生活的艰辛,对爱情很向往,但完全没有经验,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那些不太靠谱的书(这书好像还毒害了泰介的说)。。。
如果没有被世界看到言叶的照片的话,他可能会一直默默关注着同样害羞的言叶,然后两人擦肩而过,留下一段让人回味也让人惆怅的暗恋回忆。。。然后,到了一定的年纪,他可能会遇到一个比较主动的女生,如果这个女生还算符合他的口味,他会半推半就地交往下去,成家立业,就像现实世界中每天发生的事情那样。。。可是,可是世界,西园寺世界改变了我。。。
像诚这样闷骚的宅男,如果不是世界推他一把,他是没勇气去接触言叶的。。。他是软弱的,潜意识里害怕失败,宁愿保持现状留着梦给自己,也不要为美梦成真而去冒连梦都破灭的险,这样性格的人,真是不适合那种轰轰烈烈、爱的死去活来的爱情啊。。。真正伟大的爱情,都是坚强者和勇敢者的游戏,没有必死的信念和破釜沉舟的决心的话,还是不要轻易尝试了。。。(本人年轻时是爱情至上主义者,经历的爱情真是让人死去活来,还好熬过来了,不过也没有精力和勇气再去尝试了。。。)
接触到梦中的女神之后,偶像破灭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人不可能完美,完美的东西只存在于你的想象之中,美女不但和你一样要吃喝拉撒,也一样有喜怒哀乐,她不会完全迎合你的需要,因为除了你以外,她也还有她的生活和坚持。。。满怀憧憬的诚,遇到了挫折,原来就很脆弱的信心受到了打击。面对这样的挫折和打击,软弱的诚选择了逃避:不是我不好,是言叶太难相处了,看,世界就很主动很宽容(主动的吻、特训),还是世界最好了。。。这里,大多数的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更不用说诚只是个十六岁的懵懂少年,因为他们没有坚强到可以剖析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的缺陷,那样会让他完全对自己丧失信心,导致意志崩溃而自暴自弃,就像他后来一样。。。
世界的爱,让诚受到打击的信心得到恢复,他感到轻松、愉悦,同时,自欺欺人的特训说,让他完全没有要负责的压力,这时的诚,应该是最幸福的诚吧。。。责任,这是爱情的沉重的另一面,为了责任,你就得做出痛苦的抉择,为了一棵树放弃整个森林。。。女孩子没有这样的痛苦吗?我想也一样是有的,只是在这个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痛苦更加被漠视罢了。。。
渐渐的,诚也意识到了和世界的弄假成真,但面对慢慢调整了状态的言叶,他实在是难以取舍。。。这段的心理我真的很能够理解,如果你是他,你会冷酷到去拒绝言叶吗?他只是个十六岁的少年,而言叶又是那样的优秀,他能做到若即若离,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时,他开始对自己的人品产生了疑问: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啊?一边占着世界,一边想着言叶,泰介、刹那的几次询问更让他感到压力。。。
终于,摊牌的时刻要到了。。。学园祭、民族舞,你选一个舞伴吧!这里不得不说,三人组和篮球社的女生们是悲剧的罪魁祸首,没有她们的推波助澜,诚可能会一直逃避下去,他是个消极的人,因为不想承担责任,所以不肯主动做决定。乙女逆推很轻易地成功了,如果言叶没有被缠住,主动约他的话,他也会和言叶做同样的事情。。。如果这样发展,那么最后三女和他的关系是比较平等的,出现诚在各方维持平衡的可能性很大,脚踩几只船维持很久的实例在现实中很常见,这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冷静下来总会不了了之。。。
篮球社的偷拍录像,把一向善于逃避的诚逼到了死角,他崩溃了,就像言叶得知他选择了和世界一起跳民族舞的时刻一样。。。他崩溃的结果,是自暴自弃,原来我就是个人渣啊,那就做个人渣吧,做好人多累啊,那么多烦心的事情。。。所以,就变成了大家的诚,这里,偷拍录像的另一个功劳,是为诚做了免费宣传,原来这个家伙只要主动上门,他是不会拒绝的。。。
世界的怀孕,更让他感到责任这东西的压力,世界越逼迫他,他越反感:我想轻松一点才和你在一起,如果早知道你也那么麻烦,我就不选你了。。。这时,他众叛亲离,却遇到了同样崩溃的言叶。。。言叶的心理在那时已经严重扭曲了,她对诚的心态已经不是纵容可以表述的了,完全是无条件服从的奴隶心态了:只要和我在一起,你想干什么我都赞同你。。。在已经变态的言叶的身上,他又找到了那份轻松:原来,即使我是个人渣,也有人爱我的,于是,他又倒向了言叶。。。把这一幕说成是言叶的救赎,是不客观的,因为诚并没有因为言叶接受了他而调整心态,他依然在逃避责任。。。如果他因为言叶而真正醒悟了,他就不会对世界那么漠不关心,导致最后的被杀。
诚最后的那声:世界。。。真是太精彩了,给人的回味,简直可以和林黛玉临终的那句相比:宝玉,你好。。。这两句,都让我泪流满面啊。。。是忏悔、是顿悟、是怨恨、是解脱。。。总之,一切结束了。。。对于没有堕落、不想自暴自弃的诚来说,这,也许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因为,这不用他再作那些沉重的选择了。。。世界再次帮助他作出了选择。。。
二、
不得不说,女主角们都塑造得很成功:完全不同的性格,却都让你欲罢不能,相信你也能体会诚的痛苦了吧。。。看着论坛中大家为自己心中的最爱而战,也说明了选择的艰难,怎么都是错啊。。。
世界是最像普通少女的:外表开朗活泼,内心却脆弱而缺乏自信。。。世界是现实和平凡的:她没有富贵的家世,成绩也算不上优秀,容貌还不错,但也没有像言叶那样火爆的身材。。。这一切,她自己也很清楚。所以,刚开始她发现诚喜欢言叶的时候,她选择了帮助诚实现愿望。她是爱诚的,觉得自己和言叶相比,差距很明显:言叶相貌好身材棒、成绩优秀(班长)、性格温柔,怎么看诚也是应该喜欢她而不是自己。
第一集的末尾那个吻,是我爱上她的原因,不过我想不是诚爱上她的原因。这一吻的性质,其实和刹那在诚睡着时的那一吻是一样的:再见,我的爱,去追寻你的梦吧,她会代替我更好地爱你的。。。
特训是她的性格的必然,换了刹那,就不是这个结果。。。她是个普通的女孩,没有那么冷静和理智,而且,作为同桌,朝夕相处,要彻底了断这份感情,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和诚尝试做爱这件事,如果是在国内,还有些可以商榷,毕竟国内是很看重这事情的后果的;但在日本,这事没那么严重,要不学园祭也不会有像休息室那样离谱的事情了。。。(同样,也可以解释言叶被强推后的反应,虽然当时她已经不正常了。。。)
她意识到诚态度的改变后,反应也是很普遍化的:对言叶有负罪感(言叶打她一巴掌她也忍了),但认为诚其实喜欢自己时,也不会放弃争取他的心,真爱总是没有错的。当时在她的心目中,诚还是完美的,所以既然说喜欢的是她,那她认为诚对言叶一定已经是放弃了,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来。所以学园祭要求诚共舞,也是委婉地推动诚表明态度,让言叶死心。而诚和乙女的录像,打破了她对诚的美好幻想,之后诚自暴自弃,她算是看清了。。。刹那的离去对她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她终于得知刹那其实也是爱诚的,但为了她放弃了的时候。这时,世界的心理崩溃了,如果没有怀孕的话(在这里不用讨论她实际是否怀孕的事情,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相信自己是真的怀孕了),她也许会在消沉一段时间后,选择离开,但她认为自己怀孕了。
孕妇对孩子的感情,尤其是对自己喜欢的男人的孩子的感情,是无法理喻的。这是自然对人类的最大束缚,也是母爱之所以最伟大的原因。所以,她对诚的期望变成了孩子母亲对父亲的期望:你可以花心,但你不能不管你的孩子,观后感《“SchoolDays电视剧观后感”》。当诚和言叶当着她的面热吻时,她绝望了,诚建议她去言叶推荐的医院堕胎,更让她愤怒难忍:抢了我的男人,还要夺走我的孩子,太过分了吧!而她理智的另一半—刹那,已经远在法国。杀死诚之后,她没有自杀,也是为了孩子。如果要女人在孩子和丈夫之间选一个活下来,我想大多数女人会选孩子(我问过老婆,她很肯定地说选孩子),呵呵,其实孩子才是男人最大的情敌啊。。。
再说言叶。她简直是完美的化身:天使面孔、魔鬼身材,成绩优秀、性情温柔,家境优越就更不用说了。可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德高于行,人必毁之。女生是嫉妒心很强的生物,她一直受到孤立和冷落。所以言叶的内心是矛盾的:她知道自己的优秀,但对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没有信心;她习惯忍让,但对自己真正看重的东西非常执着,绝不肯妥协;她做决定很犹豫,但下定决心就不会回头。
言叶知道自己的身体对男生的诱惑有多大,所以一开始对诚的急切不适应,是很正常的。毕竟,她是很认真地看待这段感情的,肯定不希望诚仅仅是因为想得到她的身体而和她交往。这是男权社会中,男女对待爱情的很大不同之处。诚的行为在日本其实也不是很过分,不过对言叶这样的女孩来说,也可以说过分了点。两人都是太不善于沟通,如果没有世界的话,可能诚也早就退缩了。这里言叶和诚一样犯了理想主义的错误,都认为对方应该是自己想象中的那种完美的对象。如果世界就此放手,可能是最好的时机,总之言叶和诚不是理想的一对,他们爱的是自己理想中的对方。
言叶在确认自己的感情之后,是很执着的。比如,乙女和三人组在平时欺负她,她都忍了,但说到诚是自己男友的问题,她毫不含糊、针锋相对。看到世界从诚家里出来时,她会愤怒地扇了世界一个耳光,然后恳求世界放手。她很容易陷入自我的执念,宁可催眠自己,也不肯面对残酷的现实。
学园祭的夜晚,是最残酷也最美丽的一幕:世界和诚在欢快地跳舞,崩溃的言叶在被泰介强推。。。这好像也有点宝玉成亲、黛玉死去的凄美。。。当时的言叶,已经是行尸走肉了,对于泰介的行为,她是催眠了自己(口中一直叫诚。。。),可怜的言叶,就在这时已经疯了。。。看到这里我发现其实泰介也并不讨厌,他也挺可怜的。。。
这之后的言叶,完全被自己的执念控制,已经丧失自我了(其实就是疯了)。。。看她那无神的双眼、自言自语的行动,让人感叹爱情真是有害健康啊。。。可是,如果没有了爱情,我们的青春和人生,还有什么东西那么绚烂、那么美丽呢。。。她的执念就是夺回诚,和他一起过两人世界。所以,她砍下诚的头颅带在身边,又去杀了世界,最后在船上抱着诚的头,终于如愿了。。。
言叶是珍贵的,诚没有好到能配上她,至少他不够成熟,当然这也有年龄的问题。。。可是,比诚好的男人,又能有多少呢?言叶们注定是孤独的,所以,等待吧,祈祷吧,因为和你一样优秀的男人也是孤独的,至少在遇到你以前。。。
最后说说刹那。关于刹那的感情,故事中是用了倒叙的手法,刻画得也非常成功。刹那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酷!至少看前几集你一定会有这样的印象。刹那是理性的化身,她真正坚强、理智,所以对爱情的问题上,刹那是冷酷的,无论对自己,还是对言叶,或是对诚。刹那个子矮小,更没有胸部(无良翻译对言叶、世界、光和刹那的评价:从大到小,从有到无),但她内心很强大,拥有最强烈的自信,所以当班长是很合适的(言叶也是班长,根本没她那样的气场)。。。
刹那在发现世界也暗恋诚以后,决绝地把诚让给了世界,显示的不仅是她对世界深厚的感情,也是理智和果断的表现。她认为自己是可以独立的,而世界没她那么坚强,所以诚应该给世界。而且,相对于虚无缥缈的诚,和世界那么多年的感情是更应该珍视的。在对言叶的态度上,她是理智和冷酷的,作为世界最好的朋友,她的行为完全是应该受到表扬的。
她对自己和诚的酷劲,在偷吻诚和最后机场的离别这两个场景表现地淋漓尽致。她不像世界那样控制不住感情,而是在诚睡着,无人察觉的情况下,偷吻了诚。她对自己的感情控制得太好,诚在最后她离去前根本没有意识到。离去的一幕,诚在机场大叫她的名字,试图找到她,而她,根本置之不理,毅然决然地走了。她肯定在担心,诚这个见一个爱一个的家伙,如果舍不得她,会影响世界的。再见吧,我的爱人我的好友,为了你们的将来,我还是避开比较好。。。
刹那是个好姑娘。世界上的女孩如果都像刹那,诚也不会死。刹那是现实版的好妻子,她爱你,但有理智,不会不顾一切。虽然她的爱不那么火热疯狂,但可以细水长流。刹那更是爱人生活和事业的好助手,有这样聪明的老婆你想不当好男人都不行啊,难怪刹那的粉丝也那么多。
另外简单说说乙女吧。乙女的爱是一种更为初级的朦胧好感,毕竟从初中就开始了。乙女心中的诚的形象,在和诚交往后迅速幻灭了。这和乙女的性格有关,也和她和诚真正相处的时间不多有关。所以在她发现她认识的真正的诚不是她所想要的那种人的时候,她能够最后离开诚。乙女是很现实的,也是坚强的,她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为了目标可以主动出击,失败了也能接受事实。谈恋爱的女生最应该学乙女,勇于尝试,也勇于接受失败,相信自己最后一定能找到称心的伴侣。
三、
看完了这个悲剧,大家都会想一件事: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是谁的错?是诚?还是世界?或者言叶、刹那?还是。。。在这些之前,我们得先有个判断对错的标准。离开了标准,对错是无法争论的。可是,数理化的答案好像比较清楚,牵涉到实际的生活和感情,真的有那种简单明了、不容置疑的标准吗?
先看看女主角们的感情。她们对诚的感情无疑都是真诚的,但这段感情在她们心中的分量,是有所不同的。相对来说,乙女的感情是最浅的,她对待感情的态度最像普通人:有,是好事,没有,也不必强求,生活中还有一些比爱情更重要的事情。刹那次之,毕竟她和诚从未正式交往,而相对和世界的友情,对诚的爱情也是次要的。世界和言叶就比较难以分辨了。有人会说,言叶的感情明显更加深,一直不离不弃,完全无条件包容诚。男同学们大概都想自己的情人像言叶一样吧,但这是种很可耻的想法,除非你能像言叶包容你一样包容言叶,你能接受言叶脚踏几条船吗?如果你真的能,那么,这种感情也就不是现在说的意义上的爱情了。。。
其次,诚真的清楚自己最爱谁吗?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来说,他的思想还远未成熟,他甚至不了解自己,因为他本身就还在成长中,变化中。面对那么一群爱慕自己的美少女们,即使他觉得必须做出选择,那他能以什么为标准呢?是她们对他的爱,还是他对她们的爱,还是选择之后可能造成的后果?说诚摇摆不定的女生还情有可原,男同学们扪心自问,你十六岁时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能拒绝谁呢?
如果诚生活在原始社会,他是个幸福的男人,根本不会有这样的烦恼,更不会有那么悲惨的结局。可是,我们改变了世界,一夫一妻的制度慢慢成形了,对一直处于男权社会的大部分女性来说,也许是件好事。而世界也在改变我和你,原始社会那种只要大家两厢情愿,就可以和谐相处的观念被改变了。我们认同的爱情,已经必须是独占和排他的了,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道德沦丧。。。可是真正优秀的男女都是那么少,在适合的时候遇到的几率更是小的可怜,那么,在和其他人分享一个你好不容易很喜欢的人和继续等待两者之间,你如何选择呢?等待是有时间限制的,毕竟你的青春只有那短短的一段。或者到了等不下去的时候,找个能忍受的结婚生子算了,这些哪种才是真正对自己负责的选择?
对这个问题,我没有很好的答案。对于我个人来说,颠覆现有的婚姻制度是个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这明显是很难在短时期内实现的,或许在人类灭亡以前都难以实现。所以唯一比较有现实意义的建议,就是不要去尝试你无法控制后果的事情,尤其是让女方怀孕这种要命的事情。“panli代购观后感”
/blog_7b8e103d0100vn3x.html
“menofhonor观后感”
/blog_7b8d8c6d0100wdhv.html
“HP电影观后感【?】”
/blog_7b6558d70100tnqo.html
“Hp7观后感”
/blog_7b8e103d0100vn3b.html
〔“SchoolDays电视剧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⑩ 电影观后感作文
《叶问观后感》
叶问,我本对这人毫无知晓,但是我通过电影《叶问》后,对这人有些了解,我是一个生活在90年代后的,我们现在的生活跟以前相比,真是差距千里,《叶问》这一部电影充分的体现了旧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与遭受到国外人的侵略痛苦。这一部电影,我是带着愤怒而又高兴的心情看完的,愤怒的是当时的旧社会不公平与侵略者的野蛮,开心的是我们中国人团结,坚强,有骨气。
叶问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有着妻儿,他热爱武术,生活过的很平常,常常还会为了炼功而忘记陪自己的妻子与他那可爱的儿子,在电影里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我不是怕老婆,我是尊重老婆”。这充分的体现了当时叶问对他的妻子是多么的尊重。
然而。就在1937年的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了,可恶的日本人大举侵入我们的土地,令我们中国人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在1938年10月,佛山沦陷,日军大肆破坏厂房,设备和楼宅。拥有30多万人口的佛山,仅仅只剩下七万余人,全市亦保存十多个作坊继续生产。。而叶家大豪宅亦遭日军霸占,用作日军总部,叶问一家三口无家可归。生活苦困。
叶问一家三口找了个简陋的房子住了下来,而此时家里没有米了,叶问于是拿着他那心爱的怀表拿去换成米,在卢沟桥事变还未发生前,叶问在当地已经有相当高的名声了,因为他为佛山人打败了外来踢管的人,所以米铺老板就多给了他些米。生活简朴的过着,他为了帮助家里能有点经济来源,于是到一家煤矿帮助挖煤,在挖煤厂他碰到了以前要好的朋友,也是习武之人,但是这个好朋友始终永远都再见不到他了。。因为被当时黑暗的日本人拉去比武,被日本人活活的打死。可恨的是廖家拳法的创始人挑战他们日本人三个,但是没有打过那三个可恶的日本人,当他拿起日本人给他的米后,“碰”的一枪。。。。他也永远的离世界而去了。。 虽然输了,但是他为我们中国人赢回了尊严。就在叶问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一骨怒气从他身上散发出来,大声的喊着:“我要挑战十个。”不堪一击的日本人被叶问打的满地爪牙,一个个狼狈的躺在地上。而当时日军领头人物“佐藤将军”见叶问武艺精湛。想要他继续再来比武,佐藤将军让翻译给叶问他的话。而翻译正是当年崇拜叶问的一个地方治安队队长。叶问很有骨气的说:“我不是为这些米来的。”而佐藤继续追问他的名字后,他说:“我只是个中国人”。而此时翻译跟佐藤说:“他说他会再来的,他说他叫叶问”。其实这个翻译也是很有骨气的,只是在当时的局势下,他不得不这么做,也许他会被人说成走狗,但是他始终是个中国人,在继续观看后。佐藤因为找不到叶问,把翻译打了个半死,而翻译却帮助叶问找藏身地,帮助他们一家人,摆脱日本人的搜查。但是始终躲不过日本人的搜查,日军在一家绵织场找到了他,而这个绵织场是他以前一位非常友好的朋友开的。他的名字叫:“周清泉”
叶问被日本人带走后。周清泉帮助叶问把他的妻子和儿子都带到台湾去,而就在此时,叶问的妻子哭着喊着说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比武了,周清泉又回到了比武现场。
在比武的前一天,佐藤旁边的一个助手威胁叶问,如果这场比武你赢了,我就一枪毙了你。切切相反叶问在比武的时候把佐藤将军打死了,而佐藤将军的助手拿起枪一枪打中叶问胸部上前方,就在这一幕。。。我惊住了。仿佛我当时就在现场,不愿意看到这一幕发生。幸好的是叶问的好友与妻子在现场,急时把他救走。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取得胜利,结束了长达8年的抗战。
1949年叶问宗师居住香港,并在九龙饭店职工总会开办第一个咏春拳术班,开展了宗师人生新的一页。
1967年叶问宗师终完成其晚年最大心愿,创办了咏春体育会,集合一众同门齐心发扬‘咏春拳’,咏春拳发展至今已是世界知名拳术,叶问的徒子徒孙,累计超过了200万人,咏春弟子人才辈出,当中就包括了一代武打巨星----- 李小龙。
写下此篇观后感是为了纪念旧社会的恶劣,国外军人的野蛮与霸道。我虽是出生在90年代,但是我拥有一颗爱国的心,拥有中国人应该有的骨气!最后希望各位中国人能平平安安,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