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纯真年代里的第一幅油画女人
㈠ 有关于电影纯真年代里面的一幅画的意思,请较高人!
这个问题好高深啊,的确也是,像波提切利笔下的女神就没见有画mao。
大约是更能体现纯洁高尚。
㈡ 有一幅油画,我记得好像是个半裸的女人手持武器,背景是好多人跟着她向前冲。她是个女英雄
作品赏析
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引导人民》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本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
画上展示的巷战场面,是画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画面。图中那位在硝烟中一手高擎三色旗,一手提枪,奋勇当先,正在召唤群众前进的青年姑娘,既是起义参加者的真实写照,又是自由女神的象征。她旁边的少年鼓手正挥动着手枪,急速向前奔跑。另一边头戴高帽的大学生正意志坚定地注视着前方。他身后有两个工人挥舞着尖刀,表情刚毅,显示出愤怒的神色。在他们后面还有许多起义群众。前景右侧有两名政府军的士兵倒毙在地上,左侧躺着一位为自由而献身的起义者。一名受了重伤的青年工人正抬头仰望自由女神的三色旗,期待着自由的来临。他的上衣、露出来的一角衬衣和腰带正好是三色旗的颜色。如果仔细观赏,还可以隐约看到北塔楼上飘扬的一面共和国旗帜。
作品背景
这幅画取材于1830年法国7月革命事件。1815年拿破仑下台后,逃亡国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国当国王,这就是“波旁王朝”的复辟,封建势力重新猖獗。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继承人查理十世企图进一步限制人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宣布解散议会。巴黎市民闻讯纷纷起义。他们拿起武器,走向街垒,为推翻这个复辟的波旁王朝浴血奋战,最后占领了王宫,查理十世逃亡英国。《自由引导人民》这幅画所展示的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正是表现了巴黎市民英勇战斗的情景。引导他们前进的是一个“自由女神”的形象,她一手拿枪,一手高举大革命时期的三色旗,成为画面构图的中心。紧跟她前后左右的是工人、市民、孩子、学生等。他们手持武器,踏着血迹和尸体奋勇前进。硝烟弥漫的背景中隐约出现巴黎圣母院教堂的轮廓。整幅画气势磅礴,色彩与明暗对比强烈,结构紧凑,用笔奔放,充分展现了浪漫派绘画的风格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自由引导人民与酷玩乐队专辑、Google主页的相关内容英国摇滚乐坛进入新世纪之后崛起的最受欢迎摇滚乐队之一的Coldplay,在出道10年来第四张专辑《Vivalavida》的封面中,引用了德拉克罗瓦的这幅《自由引导人民》,并颇受好评。Google网站在离开中国市场前,曾有“我的个性主页”版块。其中有一个模版,就是有以《Vivalavida》为主题,《自由引导人民》做背景的。
㈢ 是一幅画,画中有个女人,头上缠着头巾,好像是幅名画。貌似不是中国的。女人也很清秀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于1665年创作完成的一幅油画。是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代表作之一。
该画描绘了一名身穿棕色衣服,佩戴黄、蓝色头巾的少女,气质超凡出众,宁静中淡恬从容、欲言又止的神态栩栩如生,看似带有一种既含蓄又惆怅的、似有似无的伤感表情,惊鸿一瞥的回眸使她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光彩夺目,平实的情感也由此具有了净化人类心灵的魅力。
(3)电影纯真年代里的第一幅油画女人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7世纪中期正是荷兰的文化艺术逐渐失去其本来的文化特色的特殊时期,在荷兰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赋予人民更多的民主和自由,好像春雨复苏大地,万物觉醒。
这也使得美术摆脱了宗教和宫廷的束缚,更加广泛地面向世俗生活。新兴资产者和市民阶层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美化生活环境和附庸风雅,大量订购油画。
基于这样的创作土壤,画家们也不再关注社会重大题材的表现,而是更多地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以迎合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
“荷兰小画派”在这样的氛围中便应运而生了。维米尔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即正是画家在这个时间段内所作,并于1665年创作完成的,据说,画面里的女主人公是以他当时年仅14岁的长女玛利亚为模特儿的。
㈣ 以前有一幅着名油画,内容是战争中一个女性裸露上半身,举着步枪领导众人战斗,这画叫什么
《自由引导人民》。
《自由引导人民》(法语: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是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一幅油画。
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
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4)电影纯真年代里的第一幅油画女人扩展阅读:
《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1830年七月革命事件,该画又名“1830年7月27日”,是纪念1830年7月27日巴黎市民为推翻波旁王朝的一次起义。
1815年拿破仑下台后,逃亡国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国当国王,这就是“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封建势力重新猖獗。
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继承人查理十世企图进一步增强皇权,限制人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并宣布解散议会。
1830年7月26日,巴黎市民闻讯纷纷起义。他们拿起武器,走向街垒,为推翻这个复辟的波旁王朝浴血奋战,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最后占领了王宫,查理十世逃亡英国。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
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自由引导人民
㈤ 纯真年代的人物介绍
纽兰·阿彻尔
纽兰在婚姻问题上的矛盾是他内心最激烈的挣扎。在19世纪70年代的男权社会中,婚姻对于女人来说,就是取悦男人,服侍男人;而婚姻于男人来说,可以是为了利益的扩充(如两大家族的联姻),可以是为了虚荣心的满足,也可以是为了责任,总之无关真爱。纽兰在与梅的婚姻中,深知梅的幼稚无知,但梅满足了他所期待的一切,可以说是满足了男性极大的虚荣心。几千年来让人因循守旧的习俗,梅背后的坚固的封建世俗束缚着纽兰,压抑着纽兰内心对自由,对新事物的冒险。最终,纽兰情不自禁地追求艾伦,那种对真爱的向往的狂热是无法压抑的。然而纽兰似乎已经把遵循那个社会阶层的道德风尚视为他的第二天性,他胆怯地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二者的矛盾就像是天杆两边的砝码一样深深的纠缠着他。当梅告诉他,她怀孕了。纽兰顿时感觉这一重磅法码压向了天杆责任的一边。多年后,梅去世了,纽兰和儿子受到艾伦的邀请来到巴黎,但最终纽兰没有上楼,纽兰最后的放弃,可以说是他的一种复杂的心境的体现,可能是他的锐利的视角,潜在的反抗意识在长期与梅的婚姻中被完全的湮灭,他已恐惧去接受任何新的事物;可能是他对艾伦的真爱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回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已经完全的屈服于这个社会的强大压力下。
梅·韦兰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之一梅·韦兰是一个典型的“家中天使”。她美丽纯洁,富有活力。华顿夫人在书中不止一次地将地比作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狄安娜:“身穿银白色服装。头上戴着银白色花朵的花环,那位身材高挑的姑娘(梅)看起来就像刚狩猎归来的狄安娜女神。”在纽兰的眼中,梅就是纽约上流社会训练出来的完美淑女的典范:“作为他归同并信奉的这个社会制度的令人惊叹的产物,这位年轻姑娘对一切都全然不知,却又期待着得到一切。”和纽兰的结合得到了双方家庭的祝福和他们所属的社会阶层的赞美,真正可以称为“金玉良缘”,注定有一个童话般的完美结局。
除了纯洁优雅,梅似乎乏善可陈,至少纽兰是这样认为的:“假如优雅,到了最高境界竟变成其反面,帷幕后面竟是空洞无物,那将怎么办呢?”带着智力上的优越感,他将梅归类为肤浅狭隘的旧时代女性。直至梅提前告诉埃伦她怀孕的消息而成功将埃伦放逐,她更被贴上了“工于心计”的标签。
事实上,梅在整个故事里是处于一种失语状态的。在接受了传统家庭的教养和上流社会的熏陶之后,梅已然成为—个完美的“他者”,永远生活在一个被观察、被要求、被评判的氛围里。梅纯真但绝不无知,优雅但绝不缺少勇气。在纽兰恳求她将结婚日期提前时,梅敏锐地察觉到他的焦虑不安。她意识到可能纽兰正为另一份情感困扰,因此说出了这段让他惊异非常的话:“我一直想告诉你,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他们的做法会违背公众舆论,那也可能是对的。”连纽兰都承认“这种置传统全然不顾的态度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东西”,只可惜他没有深究罢了。
梅纯良友善的天性不允许她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因此她支持纽兰摆脱社会习俗的羁绊去寻求真爱,即使这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的,她也在所不惜。在这一点上,梅确实像她所酷似的那位女神,充满勇气和高贵。
埃伦·奥兰斯卡
与梅的天真单纯相比,埃伦·奥兰斯卡显然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她美丽自信、成熟坦率,有着更多的经历和阅历。她充满艺术气质和异国情调,正如纽兰深切感知的那样,她更像黄玫瑰,太绚丽太浓烈。这样一个人物在19世纪70年代的纽约上流社会很明显是一个“异类”。仿佛一个外来世界的“入侵者”,她介入了人们如一潭止水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话题。
埃伦的父母是欧洲大陆的漫游客,在经历了幼年的漂泊之后,她失去了双亲,被具有吉普赛气质的姑妈收养。她从小接受了昂贵但很不连贯的教育,包括艺术和音乐方面。后来她与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波兰贵族结了婚,而这位伯爵,据说“他不是跟女人在一起,就是去收集瓷器。而且他对两者都不借任何代价”。在对自己的婚姻彻底失望之后,埃伦回到了纽约,寻求离婚。
在纽兰的眼里,埃伦无疑是与众不同的:“她身上散发着美的神秘力量,在她毫无做作的举目顾盼之间有一种自信。”而且,不幸的经历给她留下了烙印,“她异常地沉静——她的动作、声音、低声细气的语调都异常沉静。”甚至在范相卢顿夫妇举行的宴会上,尽管她是唯一一个年轻女子,但她的眼神却似乎比纽约那些高贵的老年人还要成熟。而造就这种成熟所付出的代价,也是一般人所无法想象的。
埃伦回归纽约是追寻自由而来的。她渴望在纽约这个她服里“像第五大街那样直来直去…一切都贴着诚实的大标签”的美好世界里重新出发,摆脱残忍霸道地囚禁她的丈夫,忘却所有难以言说的苦难,在家人温暖的怀抱里,重新变成一个彻底的美国人。但是她没有料到的是,“心地单纯而又善良的纽约上流社会——她显然对它的仁爱抱了过高的期望——恰恰是一个她休想得到丝毫宽容的地方。”埃伦的回来在她的家族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她所诉请的离婚更是一个不能提及的字眼,那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丑闻。为了家族的名誉,他们情愿牺牲埃伦的个人幸福。
㈥ 谁知道一部国外的电影,爱上了油画中的女人
是这一部:Somewhere in Time (1980),译名《时光倒流七十年》。
㈦ 一幅一个女人抱着一个白色动物的油画
看你的回答我觉得应该是
这个叫《抱貂女郎》
楼上说的有出入
是达芬奇的
㈧ 记得看过一部外国电影,内容关于一幅油画,画的一个女性,围着蓝色的头巾,金色头发,侧脸,上半身。谢啦
片名: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英文名:GirlwithaPearlEarring(2003)
你看看是不是这幅画
㈨ 纯真年代的幕后花絮
《纯真年代》的原声由《我的左脚》的配乐大师、埃尔默·伯恩斯坦担任配乐,为表现19世纪末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大量的弦乐笼罩在古典乐怡人的气氛当中。 斯科西斯花了七年时间研读原着,当他决定将它搬上银幕时又耗费两年进行前置作业,由于背景为十九世纪的上流社会,故举凡服装、佳肴、豪宅装潢、人物举止谈吐皆十分考究。 原定在1992年秋天发行,但马丁·斯科西斯又对片子剪辑了一段时间,于是影片推迟了一年时间。 导演客串:(马丁·斯科西斯)在梅的婚礼拍照片的摄影师。 影片献给马丁·斯科塞斯的父亲查尔斯·斯科塞斯,他在影片即将完成时去世。斯科塞斯双亲的浮雕像在片中车站那场戏的场景中出现。 片中的三个主要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米歇尔·菲佛和维诺娜·赖德都是马丁·斯科塞斯考虑其各自角色时的第一人选。 穿帮镜头 时代错误:当埃伦向纽兰表白心迹的时候,可以在她身后的墙上看到一幅油画“The Art, the Caresses, the Sphynx”,是由Fernand Khnoppf 在1896年创作的。影片设置的时间是在1870年代。 连贯性:在波士顿公园长凳上,纽兰和埃伦坐着。当他坐下来的时候,他脱下了手套,我们可以看见他的婚戒。镜头转向别处然后又回来,此时他戴着手套。然后他又把手套脱下。 时代错误:电影发生在1870年代。电影开始于一场“浮士德”的演出。这出歌剧第一次在纽约上演的时间是在1883年10月22日。 时代错误:在那个巴黎的长镜头里,可以看到后方的万神殿和圣路易斯岛,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建筑屋顶上的电视天线。 时代错误:Beaufort挂在红色绘画室里的两幅画:Le Printemps和《春的诞生》(The Birth of Spring),其作者是Bouguereau,实际完成于1886年,而影片反映的年代却是19世纪70年代。 事实错误:纽兰特和梅的孩子受洗礼时,牧师为孩子念的祈祷词是:“圣父、圣子和圣灵。”(the Father, Son, and the Holy Spirit,而不是the Father, Son and the Holy Ghost)。实际直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圣公会修改了祈祷书后牧师才会在洗礼时说:“The Father, Son, and the Holy Spirit。”
㈩ 电影《纯真年代》看后感
结局很伤感,也没演到底见到面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