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琴家跪着的女人
❶ 钢琴家电影简介
《钢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电影,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钢琴家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
钢琴家电影简介
《钢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电影,该片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
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
剧情简介
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在纳弊困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撑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钢琴家电影幕后花絮
布洛迪影片获金棕榈奖后接受采访时说,这个故事有导演波兰斯基亲身受纳粹迫害的体验,他拍片时很清楚自己要表现什么,拍摄手法写实又纤细,很高兴和导演一起合作。拍片当时完全没有想到得奖。
阿德里安谈到自己揣摩钢琴师一角的经过时说,自己是在伦敦的报纸上看到此片的广告去应征,选角的条件是要会弹钢琴,安得烈本来就会弹琴,在大学还上过钢琴课,没想到居然有机会担任此片的主角。
阿德里安为了演这个角色,将房子、车子都卖掉,只身到法国拍片,在拍片的七八周内,每天要练四个小时的钢琴,而且为了符合角色形象还要节食,身高一百八十三公分的他,减去三十公斤,体重最后只剩六十一公斤。
有个男人在街上等候过马路的时候,抱怨在犹太区竟然建了一条非犹太人街道,这个声音正是罗曼·波兰斯基的。
在伦敦超过一千四百位男演员为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的角色试镜,导演都很不满意,最终罗曼·波兰斯基找到了演员阿德里安,就在巴黎他们两人第一次会面的时候,波兰斯基就认为他是最佳人选。
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从集中营里逃出来并被告之“不要跑!”这段场景,来源于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一段类似的真实经历。
这是第一部获得恺撒最佳电影大奖(法国国家电影奖项)而没有任何一句法语在其中的电影 。
钢琴家电影幕后制作
关于故事
《钢琴家》根据符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它是波兰斯基26年拍片生涯中,首度借以折桂戛纳“金棕榈奖”的作品。席皮尔曼是上世纪30年代纳粹占领期,在波兰电台和咖啡厅圈子中非常着名的钢琴家。1939年9月,当华沙遭受野蛮轰炸时,波兰电台没有了播音员的声音,只有一个年轻钢琴家弹奏着肖邦的夜曲。六年之后,广播恢复,演奏的是同拦卜虚一曲目,表演者是同一位钢琴家——席皮尔曼。其间席皮尔曼逃脱了去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命运,而是流落在华沙街头,在犹太人聚居区挣扎求存,用琴声抚慰每天生活在恐惧中的同胞。在一名富有同情心的德国军官的帮助下,席皮尔曼终于等到了纳粹被赶走的那一天,而那个军官自己却死于战俘营。
关于电影
《钢琴家》再现了原作的简明冷静。没有哀歌,没有颤抖,却拍出了那个时代深刻的荒谬。被纳粹处死的女人奇怪扭曲的身体,曾是波兰斯基亲眼所见;犹太人藏身之处的黑色窗户,是波兰斯基的亲身经历;席皮尔曼的生存箴言“走路,不要跑”(Walk,don'trun)是当年波兰斯基的父亲亲口告诫儿子的话。表面上电影是在说另一个人的故事,里面却处处透露出波兰斯基的个人回忆与感情——69岁的波兰斯基有过类似的经历,简燃他的父母也均被抓入纳粹集中营,母亲不幸死于其中。少年时期的波兰斯基即是在影片所描述的环境中到处流浪成长起来的。
关于演员
《红色警戒》的主演29岁美国男演员阿德里安·布洛蒂(AdrienBrody)是影片成功的关键。按照他的说法,自己是勒紧了裤带来扮演茨皮尔曼的。“这部电影的本性让我觉得有巨大的责任要演好他。导演让我饿一段时间,坚持要我减掉大量的体重,那样我们就可以从那几场饿肚子的戏开始拍。用了六个星期,我才减掉了30磅,”布洛蒂补充说,这还不是他为了这部电影放弃的惟一东西——为了拍这部电影,他失去了曼哈顿的一套公寓、车,还有恋人,因为他从来没有那样充满激情地投入扮演过一个角色 。
钢琴家电影影片评价
《钢琴师》的人物众多,在战争中表现出各种行为,深刻表现了人性在战争中的复杂表现。战争摧毁了世界,但人性的复杂和变化都在这种绝境中凸显出来。(搜狐网评 )
《钢琴家》是在没有人性的年代寻找人性光芒。《钢琴家》在二战中华沙的废墟上徘徊了两个半小时,全是悲剧,没有喜剧。罗曼·波兰斯基使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制造节奏,甚至直到结尾,波兰斯基也不肯温暖一下。(京华时报 )
罗曼·波兰斯基使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制造节奏。他先来一点悲惨的东西,跟着再展示一点恶劣环境中的人性,然后再来点更惨的。甚至直到结尾,波兰斯基也不肯温暖一下。在波兰斯基看来,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灭绝人性的地方,所谓人性,只是天知道什么时候灵光一现,当不得真的。(网易网评 )
《钢琴家》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把所有这些都远远地放到了布景深处,只留下一个卑微的生命在前面的舞台上独自彳亍。尤其是当这个生命还被赋予“钢琴家”的身份时,整部电影就更具深意了。波兰斯基太急于把自己的感觉传达给观众了,从而忽视了必要的铺垫和气氛。观众还没有进入状态,银幕上的灾难已经一幕幕呈现。我们不知道陷入灾难的是谁,因此对他们的同情,最多只能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人道。(人民网评 )
❷ 电影《钢琴家》
影片一开始的画面是钢琴家西皮尔曼在演奏,突然的爆炸声,终止了眼前的平静。波兰沦陷了。
作为犹太人的一家人,由原来生活中还有音乐,沦为难民,甚至因为是犹太人,被限制了很多自由。
影片中笼罩在灰色暗淡的气氛中。当跟着家人和其他犹太人队伍被驱赶到火车上,他被一个认识的德国人硬拉回来,而家人走向死亡的列车,他走在满地尸体,炮火纷飞的回家路上,崩溃的哭着,那种无助,让人痛恨战争。
虽然活下来了,却是苟延残喘,虽有朋友相助,可是,战争的残酷,谁都自顾不暇。在饥饿已经逼到悬崖时,又慧册一次得到一位德国军官的相助。那是德国快要败退的前夕,他躲在德军驻地顶楼的隔层里,在寻找食物时,一位德国军官发现了他,请他弹奏一曲。这个时候,钢琴家摸着久别重逢的琴,弹奏了一首饱含全部反战、对纳粹一腔怒火的曲子,这是影片的高潮。
由电影《钢琴家》,认识了艾德里安·布洛迪。带有一丝忧郁的眼神,瘦瘦的高个,刚刚好,俊朗的外表掘碧凳,精湛的演技判旅。他传神地再现了钢琴家在白色恐怖时期所经历的一切,悲苦无助的眼神,饥饿濒死的残喘,钢琴支撑着精神的萎靡。每一个镜头似乎都不浪费,没有过多的战争场面,只是从钢琴家的一幕幕躲避的画面,更显战争的残酷。人的心灵在被摧残,德国军官的救助,另一面,也透露出,人性并没有被战争完全泯灭,超乎种族、国籍,在上帝面前,人还是平等的,希望自由的活着。
❸ 被称为人生必看电影的《钢琴家》,是否讲述的是一个真实故事
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ładysł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斯皮曼生于1911年,从小就显露出钢琴天赋,几年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奏会在欧洲音乐界得到高度评价。回国后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曼苦撑到二战结束。他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死亡的城市》,于 1946年出版。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这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一举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❹ 如何评价电影《钢琴家》
这部电影最可贵的是他的真实和其中反应的在迫害犹太人浪潮中的人性。
电影是由钢琴家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斯普尔曼作为犹太人,虽然是一名如此有名气的钢琴家,在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浪潮中也不能幸免。他为了生活卖掉了钢琴,为了生存东躲西藏。在华沙被占领的前夕还在电台录制钢琴曲,波兰犹太民族不断受到各种没有尊严、没有生活权利的要求,不能走人行道,搬到犹太特区,赶到集中营,携带现金有限制,生活物资没有任何保障,路上随时可见饿死的人。还没有搬到犹太特区前,他不能带多萝塔去咖啡店,不能在公园散步,不能坐公共长椅,只能在街上站着聊天。电影中被打死的穿越墙下下水道的孩子,发疯的找丈夫的女人,一排趴在地上等待脑袋被打个洞的犹太人。纳粹在街上任意戏耍犹太人,没有理由的枪毙任何人,把轮椅上的老人推出窗外摔死。犹太人充当犹太警察迫害犹太人,高价卖给犹太同胞生活用品。
电影中也有暖意。帮助他出逃的犹太人,在登上集中营的火车上最后一刻救他的人,全家分享的那一块糖,波兰人给他的安全的生活地点,还有最后一幕里救他并给他食物的德国军官。犹太人和波兰人也开始反抗。。。
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内心很震撼,我相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故事一定不比电影中少,期待中国能出现这样一部影片。
这部电影的确令人感动。
所有制作精良的 历史 题材战争片都对衣着和武器相当考究,《钢琴家》也不例外。因为你可以看到在华沙大街上踢正步行军的德国军队,有铁丝网内各式各样被俘的德国军人,还有最后解放华沙的苏联军队。
本片除了大家都熟知的有关反战和人性的一些东西外,我第一次开始关注美国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但是从后来的观察中并未发现他有多么大的突破。
除了上边的东西外,最重要的就是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德国军官专业户托马斯·克莱舒曼。他在后来的《刺杀希特勒》,《帝国的陷落》,两版《斯大林格勒》都有参演,都是德国军官。镜头时间并不多的T.K.最终博得了很多中国观众的青睐,他也渐渐成为了我们对德国军官的一个典型形象。
《钢琴师》——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钢琴师》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真实自传改编(有兴趣的可以看小说原着),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主演,影片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如蝼蚁般艰难生存的故事,于2002年9月25日在法国上映。
这部电影我看了三次,每次看完,内心依然震撼,整部电影没有过于让人不适的血腥镜头,但是却真实的还原二战期间波兰犹太人的悲痛遭遇。导演罗曼·波兰斯凭借此片拿下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罗曼·波兰斯本是一位法籍犹太人,但是这部影片导演在隐忍自己的感受,是以一个中立的态度来揭露那段 历史 。
人性的光辉在战争中不分国籍,不分种族地闪耀着,可人性的自私与丑陋也是深不见底的枯井。
男主斯皮尔曼是由美国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饰演,因为他特有的外形,高挺的鼻子,深陷的眼窝,特别符合犹太人的特点再加上本就扎实的演技,与这个角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成就了奥斯卡 历史 上最年轻的影帝。
斯皮尔曼,波兰籍犹太人,在当地电视台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也是家喻户晓的钢琴家。在战争来临之前,一家人幸福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可是炮火毁灭了这一切,毁灭了男主的家庭,爱情,包括他的尊严。影片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军要入侵波兰的时候,男主一家准备逃亡,但是在广播中听到英美有计划对德宣战,而放弃了逃亡的计划。当晚母亲还准备了丰富的晚餐来庆祝,却不知道这个不切实际的希望给他们带来了支离破碎的家庭。德军入侵波兰后,要求所有犹太人必须贴上标志性袖章,妹妹一开始拒绝,可最后也被迫屈服,这似乎象征了当时大部分的犹太人,认为退后一步,会换来海阔天空,却不知道每一步妥协的背后,是离深渊越来越近。
户口登记到袖章到隔离区再到集中营,大批大批的犹太人就像慢慢被圈养的牲畜,越来越无处可逃。影片中可以看到犹太人当街无辜被戏虐,被枪杀,甚至于晚上安静地在自家吃饭,都有可能随机被德军挑中扔下高楼活活摔死,这样的纳粹德军固然可恨,但是在隔离区内大批犹太人却没有任何反抗意识,甚至还听着音乐,数着手中金币,片中在大批送往集中营的等候广场上,一个犹太老人表示这是去往死亡的路,我们应该抵抗,反击,我们人数不少,我们会有赢的机会,但是却有人反对,德国人需要劳动力,他们不会白白浪费这样的人力,只要我们好好工作,会活着的。谁对谁错?导演把问题留给了我们的观众。
影片中最具矛盾的角色应该是男主斯皮尔曼的朋友伊扎克,家里是做钻石生意的,为了生存成为了一名为德军服务而残害同胞的犹太警察,知道男主在隔离区温饱困难,还特意送去了食物,希望男主斯皮尔曼为了家人的生存和他一同加入,但是被男主的弟弟羞辱一番后愤然离去,即使这样伊扎克还是冒险救过一次斯皮尔曼的弟弟,甚至在犹太人被大批送上死亡火车的时候在德军眼皮下将斯皮尔曼拽下,给了他再次活命的可能。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闪耀过,但是当他拿起棒棍伤害自己同胞的时候,他的人性是自私的吗?导演同样把这个问题留给了我们。
男主斯皮尔曼本是生活一帆风顺,受人尊敬,自信,幽默有魅力。正常发展下去可能还会有一段唯美的爱情,但是老天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让这一切遥不可及,男主为了活下去,在集中营被鞭打的时候抱住德军的裤腿求饶,只为活命。最后在犹太朋友协助下逃出来,也只能借助波兰朋友,到处东躲西藏,如蝼蚁一般。可生命毕竟是顽强的,求生的欲望一次次刺激着男主,也一次次帮助他逃离死亡。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深邃的眼神完美的演绎了这位钢琴家跌宕的人生,剧情我不过多的透露,有兴趣的可以欣赏影片。
一首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成了拯救男主生命的高歌,斯皮尔曼像过街的老鼠一样东躲西藏寻找食物的时候,正好碰上了德国高级军官,影片中透过的一丝光明就像人性的光辉,照亮了,打动了军官的心,将影片的剧情带向了高潮。最后在德国军官的帮助下,斯皮尔曼顺利地等到了德国战败,波兰被苏联解放了,可是这位德国军官却以纳粹战俘的身份死在了苏联劳动营里。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我想这个也是导演留给我们自己思考的,没有唯一的答案,也没有正确的答案。
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9.2,网上各种剧情分析的都有,有人控诉纳粹,有人批评犹太人,有人批评那个时代,但是我觉得这些应该都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因为太表面,太简单,也太肤浅。就像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样。
只是希望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因为战争太丑陋,人性也经不起战争的摧残。
电影的剧情我并没有透露太多,希望留给大家空间,自己去评。
这部电影的细节非常多。其原因是这部电影改编于一部真实的纪实作品。你如果有心地关注一下人物的对话,就会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对二战时期欧洲人民的众生相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部电影非常实在。说他实在,是说给那些认为这部电影过于ridiculous、平淡和践踏人的尊严的人听的。这类人之所以会对这部电影产生这样的看法,我私心地以为是没有认清世界和人性的本质。
生活本身就具有ridiculous的一面。人性本身就具有自私的一面。当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奔波的时候,他是可以不顾尊严的。
当纳粹轻描淡写地叩响扳机把犹太人的脑浆、额头上打出窟窿的时候。当小孩子被打断脊椎骨死掉的时候。当母亲把自己的孩子捂死而精神失常的时候。当轮椅上的老头被活活丢下阳台摔死的时候。
当犹太人反抗德国人,德国人屠杀犹太人,犹太人迫害犹太人,犹太人拯救犹太人,波兰人迫害犹太人,波兰人反抗德国人,苏联人迫害德国人的时候。
当主角从一个光鲜的钢琴家,最后成为了一名只为生存而有些麻木的亡命者的时候。
你会惊奇地发现,很多时候,现实是复杂的,战争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纳粹也会有尊敬艺术帮助犹太的军官,为纳粹卖命的犹太人在迫害自己同胞的时候也会救下主角,同是被德国人奴役的波兰人却大声叫嚷着要抓住犹太同胞,在德国人穷途末路之际隐忍胆小的波兰人也开始反抗起来,上层阶级的犹太人整天去酒馆闲聊不顾外面同胞死活。
你必须得承认,你所见的,都是事实。没有额外的东西来渲染,亦或是添加些别的作料来让你继续认为——啊,纳粹就是残忍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希望永远大于失望!
很可惜,现实并不是这样。影片结尾没有什么很大的希望,主角的家人或许已经惨遭不幸,那位恩人德国军官也死在了苏联人的手里。这个时候,主角重新成为了光鲜亮丽的钢琴家,在辉煌的音乐厅里奏起了肖邦的波兰舞曲。
很多时候,一部电影不需要主题,尤其是在涉及到 社会 文化民族状态下的题材,由于为现实过于复杂,那些火急火燎想要宣示主题的电影往往会给人“假”的感觉。
整篇看下来,主角是软弱的,是被某些具有崇高信仰的阶级所鄙视的“没有骨气的艺术家”。而我很欣赏主角,因为他具有绝佳的运气和顽强的生存渴望,最后重新坐在了辉煌的音乐厅内,演奏起波兰民族的肖邦舞曲。在他背后,是死去的亲人,远去的情人和失踪的恩人,以及无数二战时期死于非命的犹太人。
无需带有意识形态的阶级批判,无需故作高深和矫揉造作的煽情,光就这一点,很多电影无法望其项背。在华沙深夜的废墟里,一个衣着褴褛的亡命之徒,在德国纳粹的陪伴下弹奏肖邦的叙事曲。
谢谢您的邀请。这部电影改编一部真实的纪实作品,反映了当时 社会 。犹太人反抗德国人,德国人屠杀犹太人,犹太人迫害犹太人,波兰人迫害犹太人。苏联人迫害德国人的时候,主角从一个光鲜的钢琴家,成为一名只为生存而有些麻木的亡命者的时候。纳粹也会有尊重艺术家的军官,他在纳粹卖命的犹太人在迫害自己同胞的时候救下主角。影片的结局没有很大的希望。主角的家人或许已经惨遭不幸,那个恩人德国军官也死在苏联人的手里,这时候主角重新走上辉煌的音乐舞台,奏起肖邦的那首舞曲,成为光艳亮丽的钢琴家。这部电影中,主角是个没有骨气,软弱的艺术家,它有着顽强的生命渴望。重新走上舞台的那一刻,在他的背后是死去的亲人,远去的情人和失踪的恩人,以及无数的死于非命的犹太人,战争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
《钢琴家》讲述了二战时期,华沙被入侵后,电台着名的犹太人钢琴家在各界人士甚至德国中校的帮助下生存到战争结束。
真人真事的加持让这部反战影片无需什么剧作技巧来帮助讲故事。只遵循时间线,围绕主人公的事件,辐射出各种人在战争中的表现,就足够给人诸多思考。所以电影的呈现上,在其他电影中所忌讳的没有铺垫的转折,主人公缺乏的主动性推动力在这部电影都反而不是问题。
这是一部伟大的二战反思电影。
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导演没有将主角塑造成一个伟大的反抗战士,而是用一个极其普通的犹太人视角,平静客观地讲述了他逃生的故事。往往正是冷淡的残酷才最冲击人心,带给人深深的震撼。在电影中看主角的逃生历程,仿佛置身于彼时,亲身体会到纳粹的残暴,用独特的视角去冷静地观察这场人类浩劫,去细细体会绝境下的生存之艰。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很快首都华沙沦陷。
主角犹太裔波兰籍钢琴家,席皮尔曼便是在华沙电台工作。纳粹德军的血统政策在此时还未完全暴露,他们强制要求所有犹太人在右臂佩戴醒目的犹太臂章,以便隔离。
席皮尔曼一家也跟着命令,住进了临时划定的隔离区。在这里,生存是一件奢侈的东西,因为他们的性命在纳粹眼中毫无价值,可以以任何借口随时随地被剥夺。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次极其普通的晚餐中,纳粹突然在席皮尔曼对面楼进行检查,通过窗口看到对面有一家人也正在吃晚饭,纳粹让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站起来,老人挣扎无果后竟被直接扔出了窗外。
没有多余的镜头和音乐,就是平淡的像普通录像一样,一条生命结束了。
后来德军政策开始野蛮化,所有占领区的犹太人被有秩序的送进集中营进行大规模屠杀。席皮尔曼一家也跟着隔离区的所有人准备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
他们不知道即将面对什么,心中充满着希望与绝望,都期待着下一个地方比这里好,能够生存下去。
在即将登上火车的时候,一个犹太警察救下了席皮尔曼,他躲过了一劫。
但他漫长的如乞丐蝼蚁般逃亡由这一刻正式开始了…
呵呵,没看过!
从小到大,我看过许多的 历史 战争片,可是没有哪一次像这次的 历史 战争片给我这么大的震撼。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曾经年少,所以不能感知影片中战争的残酷,还是这部影片的导演和编剧太能抓住我的心。《钢琴师》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影片的开头是复古的黑白影像,音响中渐渐传来悠扬的钢琴曲。影片是战争类型,优雅的钢琴声被炮声掩盖,弹着钢琴的优雅男主角不得不逃离逐渐坍塌的广播室。此后,影片便开始了战争带来的无尽的压抑。才能将看电影的我们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这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天才犹太人钢琴家瓦列迪克•席皮尔曼在二战期间,为躲避德国纳粹的追杀在朋友的帮助下而四处躲避、逃跑的经历。他面临着一次次的纳粹分子的猎杀,总能幸运的逃脱,最终从战争中存活下来。
忍受着影片带来的无奈 压抑 和忧伤将它看完。
影片中的萧邦的乐曲在脑中回荡。
永远不能忘记影片开头拉提琴的女孩深情的望着史标曼。他说“请叫我史标曼”
还有在集中营史标曼和家人一起将糖果分为了六块。那糖果我觉得含在嘴中并非是甜而是苦涩。
它在无奈下用手指弹奏无声的钢琴,那曲在回荡······
最伤心时是看他用似骷髅般的手弹奏着乐曲。
和旁边静静聆听德国军官。
音乐的震撼让人不再畏惧同样也不再残忍。
影片结束后发现下雨了。
想起曾在下雨时用钢琴弹奏的忧伤曲目。苦涩是让艺术升华的最佳途径。因为只有抽经断骨的经历才能弹奏出让人心中为之震撼的乐曲。影片最后是史标曼的原声录音
❺ 电影《钢琴师》里有两个女人是什么来头
电影《钢琴师》里的两个女人是多萝塔和海勒。
多萝塔是一名大提琴音乐演奏家。质朴阳光的一个清纯女孩。她被钢琴师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演奏的肖邦进行曲所吸引,并成为了他的追随者,陪伴他度过了在华沙的犹太区轰炸的一段岁月。
海勒是珠宝商之女,本是犹太人,因为活命,加入了犹太区警察组织,为了增加犹太区警察的数量,她决定来瓦拉迪斯劳家中劝说瓦拉迪斯劳和他的弟弟加入他们的队伍,但是最后却被他们拒绝。后来她成为了犹太区警察组织的一个头目,却良心发现般的救了瓦拉迪斯劳一命。
(5)电影钢琴家跪着的女人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阿德里安·布洛迪饰)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
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
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❻ 钢琴师电影里的女演员
Dorota
演员 艾米丽雅·福克斯
质朴阳光的多萝塔,一个清纯的女孩。钢琴师瓦拉迪斯劳的追随者。
❼ 电影钢琴家深度解析
如果是作为一个虚构的作品,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冲击力其实没那么强,当然电影的环境,细节,对战时波兰的还原,人物的刻画都是很不错的,但是我在看的时候,会对作品的核心思想有那么一点点的迷茫。
最主要的是,这也是一部真实故事改写的影片,这一点很重要,便是这一点,让叙述和剧情上的一些关键点都不值一提,作为一个真心实意的人,能保证这样的事情,就要一切都变得很杰出,就这一点就足够使我们都赞叹不已。
没有单独和抵抗的工作能力,就只有看他人情绪好好活着,我国强劲是确实关键。
❽ 钢琴家电影里的女演员
姓名:Mélanie Thierry
生日:1981年7月17日
性别:女
地区:法国
身高:160 CM
职业:演员
1981年7月17日出生于法国的圣杰曼-昂-雷
1996年从影至今共出演影视剧20余部陵培
2001年12月在巴黎的卡琳戏院进行了首次舞台剧败大(Crime et Chatiment)演出
梅兰妮·蒂埃里(Mélanie Thierry)参与的影片:
有教养的人 Des gens si bien élevés
海上钢琴师 The Legend of 1900
1900海上钢琴师 / 声光伴我飞 / 一九零零的传奇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 La
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 on the Ocean
现代美女与野兽 Quasimodo d'El Paris
爱欲旋律 Canone inverso - making love
八月十五 15 ao?t
15 août
August 15th
脑网追兇 Chrysalis
天神下凡 / 蝶蛹
Avatar
Chrysalis - Tödliche Erinnerung
1.生死新纪元 Babylon A.D.
巴比伦纪元 / 巴比伦密码
Babylon Babies
Misión Babilonia
2.决战豪门 Largo Winch (演员)
拉戈·温奇 / 黑色豪尺枯唯门 / 神鬼猎杀 / 特攻阔少爷
Largo Winch - Tödliches Erbe
1.上路前来一杯 Dernier pour la route, Le
2.你会想念我
1.另一个大仲马 L'autre Dumas
Dumas
Signé Dumas
2.蒙庞西埃王妃 La princesse de Montpensier
蒙庞西耶的公主
The Princess of Montpensier
❾ 求《钢琴家》电影英文原版,清晰资源
《钢琴家》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钢琴家][2020][类型/剧情、战争],主演: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
影片简介: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
❿ 大家觉得《钢琴家》这部影片怎样
《钢琴家》是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标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犹太裔钢琴家史标曼正在波兰电台弹奏钢琴,德国军队的炮火打断了他的节奏。德军侵占了波兰,波兰犹太人的浩劫从此开始。史标曼不得不变卖钢琴,以保全家六口人活命。他们戴上标志着犹太人的臂章,搬到德军划定的犹太人居住区。在那里,史标曼目睹着犹太人忍饥挨饿,遭受各种屈辱和死亡。但最终他们和所有犹太人一样,没有逃出被闷罐车送往集中营的命运。就在上车的人群里,史标曼被充当犹太警察的邻居,拉了出来,但从此他与家人生死两隔。 史标曼离开家人后,在犹太劳工队里做苦力,并暗中帮助波兰地下抵抗组织传递武器。这个曾经衣着光鲜与艺术接触的史标曼岂是做苦力的人?一次他不小心肩上背的砖掉在了地上,他跪着求着才从德国兵的枪托下活了过来。求生的本能让他知道必须离开这里,趁外出买食物的当口,他联系到了一位曾经的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他辗转藏匿到了德军医院对面的一幢楼里,靠着朋友偷偷送来的食物存活着。虽然房间里有一架钢琴,可他的手指只能在空中幻想着弹奏——他不敢发出任何声音。 在房间的窗口,他看到了窗外进行的殊死战斗。当德军大势已去的时候,他所处的大楼也遭到了全面的轰炸,史标曼不得不东躲西藏,甚至扑倒在地,佯装死在遍街的尸体中。为了躲避搜查,他躲藏在封闭狭小的阁楼中,而为了活着,他又惶恐而孤独地游走在一片废墟的城市中,寻找着可能残存的食物。当他发现一老枝个罐头的时候,正试图打开,一位德国军官出现在他面前。当迟疑至而惊心动魄的肖邦《第一号叙事曲》,从他的手指间流出来的时候,音乐打动了这位德军,并得到了他的帮助和保护,一直捱到了波兰的解放。 《钢琴家》只是隐忍地甚至是克制地还原了一个人、一个艺术家在二战时期的真实生活,在二战这个宽广的社会背景中,我们看到的钢琴师只是一个为活着而活着的人。它让我想到,史标曼首先是个人,他需要活着,其次才是个钢琴师,是个艺术家。如果仅仅认识到战争让一切艺术走开,好象还不到位。人与战争之间的唯一联系便是活命,至于他是个音乐家毫无关联。史标曼从主动求生转变到动物本能般地活着,这中间只有卑微。也许,当一个人被罩在死亡的恐惧下而逃亡时,尊严变成了一个奢侈的字眼,活着才是第一要素。而艺术更是毫无用处的奢侈品了,可望却不可即。所以,史标曼面对着钢琴,只能让手在空中挥动,而不敢在琴上弹奏出声音来。可是艺术有时就是这样呈现出不可思议来,或者在某个点上起着扭转的作用。当德国军官把史标曼带到钢琴边示意让他弹奏时,史标曼短暂的战兢与生涩后,精神顿时回归自由,手指在琴键上敲击、跳跃,音乐在流淌奔泄,这个枯槁如鬼魂的钢琴家被他的音乐重新焕发了光彩,他如此动情投入,琴声诉说着他自抑的苦难和悲鸣。仿佛是音乐唤起了丢失的人性,德国军官被音乐打动,继续让他在相对安全的阁楼里生存着,并给予衣食相助。德国人并非人人作恶的,主角能生存下来也是靠着几侍薯敏位德国血统的朋友。友谊在这部影片中尤为重要!再到最后的时候,那位德国军官救了他,而当我们正手袭在关心那位好心的军官的命运之时,影片却只淡淡地描述了一句:XX死于1952年——没有复仇,就这样淡淡地过去了。。。 影片中实在有太多的情节另人回味:一个在躲藏纳粹搜捕中不慎闷死自己孩子的母亲在犹太人集中的广场上反复哀号:“Why did I do it ?(我为什么要那么做) ”导演用长镜头以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将这一幕置于屏幕的一角,并没有用特写来放大这对年轻父母脸上的悲痛,你甚至看不清他们的表情。知情者用一种淡淡的口气描述了整个悲剧的经过,隐隐的是那个女人绝望的哀号,镜头中心的人表情木然没有眼泪。也许在观看这一段时你什么也感觉不到,但剧终当你开始回味开始思考整部影片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却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震撼。悲剧中的人们对于悲痛的反应往往不及旁观者那样敏锐,就像在小提琴上切开的那粒全家人凑钱买来的糖果,它不代表希望,更不代表甜美,它只是作者和导演共同的回忆,也仅仅只是他们自己的回忆。你可以说出自己的理解,但你仍是个局外人,无法体味分食这粒糖果的人内心沉重而麻木的心酸。 要说二战中人类的残暴和杀戮,二战期间造访中国的诗人奥登的诗句说得好:“目前生命诚属邪恶的地方/南京/达豪(纳粹集中营)。”我们中国何曾不是白骨累累、满目疮痍?也许民族的伤痛在我心中已血凝结痂,一旦撕开,依然血迹斑斑,触目惊心。 NO WAR!!这也是我最终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