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被女人挣扎的镜头
① 性女暴力日记的幕后花絮
《Thriller - en grym film》瑞典1974年拍摄的一部融合了限制级和暴力的CULT片。导演Bo Arne Vibenius据说曾经是费里尼的助理导演。整部电影的镜头风格很是另类,大量的主观特写和慢镜头,钩织出了一部很鲜明的邪典之作。
女主角Madeleine的扮演者Christina Lindberg是一位瑞典籍美女,1950年出生,之前一直是**的当家花旦,本片自然也没有浪费她的诱人身材。三点全露不说,甚至真枪实干。Lindberg拍摄这部《性女暴力日记》的时候已经24岁,电影中扮演角色的年龄设置是个15岁的少女。这个拥有魔鬼身材、天使面孔的瑞典美女胜任有余。娇小的身材、稚嫩的面庞、清澈的双瞳、柔顺的长发……没有人会想象的出这个女人已经过了二十四岁。
无奈的是,这部CULT片的主要噱头还是围绕着限制级、暴力,所以上映后也并未给Lindberg带来期待中的转型。其后不久,她便正式退出了影视圈。
导演对镜头的表现手法太另类了,从画面颜色到镜头走位都很有实验风格。比如被暴力捶打者嘴角流出(或者说是喷出)的血都是用慢镜头来表现,可以看到从嘴中打出来,飞到半空中的牙齿。血流如注,却缓慢的倾泻出去。子弹射入人体,血在惯性力的推动下,呈现某个有迹可循的角度喷溅出去。可以看清任何挣扎的瞬间,加深死亡的表现力度。
有的人不喜欢这部电影,认为无非是一部借助复仇为电影主题的限制级片,且人物变化、性格强弱转换不合逻辑。对于一部诞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CULT之作,后世看来,本就可以大胆设想和猜测其用意的。那个时期的电影无章法可循,况且所谓邪典就是亦正亦邪,没有标准的。简单拎出电影的故事去理解整部电影,还是不够客观。电影是浓缩了文学、戏剧、音乐、雕塑、绘画和建筑之外的第七门艺术。并没有人规定导演只能遵循其中一个元素去拍摄电影,反之亦然。
影片后半段为Madeleine的复仇之旅,很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女孩制服并摆脱了警察的围捕,驾驶着他们的警车去阻击另外的仇人。也就是说,每一次犯案都是驾驶着警察前往的。电影最开始,就是一辆警车缓缓驶进画面,而在这个城市治安巡逻的过程中,幼年的Madeleine却在开放的公共场合遭到性侵害,兇手最后因为精神诊断免于刑法。开始的受害者Madeleine在电影的后半段扮演了“执法者”的责任,她驾驶警车行驶在郊区的小路上,警灯闪烁,看似代表着公证(巡逻),可光天化日之下又有多少罪恶是被掩盖的呢?徒有其名的不仅仅是责任,还有正义。
Madeleine终于抓住了当初诱拐自己的男人,她给他设计了一个颇具黑色幽默的死亡方式。把男人埋在瓦砾中不得动弹(之前用手枪已经打断了男人的两条腿),然后脖子勒上绳索,绳索的另一头绑在马匹的马鞍上面。日头炎热,Madeleine把一桶水放在马匹前一米多的位置,只要马口渴,便会挪步上前喝水,男人脖子上的绳索就会拉紧,然后窒息而亡。
Madeleine把一切安排妥当,便坐在男人面前,等着马的挪步。阳光下,她面无表情的看着这个毁掉她生活的男人。或者说,Madeleine的生活早在她幼年时候的性侵害中就被破坏了,她不会说话,丧失了表达的能力。对于**她一开始是躲避的,躲避在农场。但是罪恶无时无刻不是在潜移默化中浮现,以暴制暴成了唯一救赎的手段。
电影结尾,Madeleine驾驶着那辆警车缓缓离去。
《杀死比尔》的蓝本!不知昆汀《杀死比尔》是否从中获取灵感,有还是没有?值得大家思考。
② 为何电影中受刑的镜头中那些坐老虎凳的女烈士在受刑时不会挣扎,好像很老实一样
你是看国产电影么?那这太正常,我觉得国产电影比起欧美大片,在体现痛苦时太过函蓄。比如说外国的一些战争片,有人中弹,那种痛苦是撕心裂肺的,而你反观国产那些打仗电影,中了几枪比没中抢还神勇。毕竟拍电影是拍电影嘛,对不对
③ 血肉之花的影片评价
总的来说是一部血腥的科教片。一个穿着日本古代武士服、涂脂抹粉的男人,以制造一件艺术品的严谨态度,把一个女人麻醉后,用大大小小的刀和剪刀按各部分进行肢解并分类归档,手归手,脚归脚,胳膊归胳膊,腿归腿,很整齐的排排放好,就放在那个女人光秃秃的躯干两侧;然后切下了那个女人的头;最后挖出她的眼珠子,还很柔情地舔了一下。 说是科教片,是因为我以前一直以为要肢解一个人,只要有一
把刀就可以了,如今才知道仅仅有一把刀是不完美的,锋利的剪刀可以轻松地剪断筋键、神经、血管等等诸如此类丝丝拉拉的东西,不同的部位也需要不同长度的刀来完成,以保证切口的整齐,因此其实这项工作的技术含量是很高的。
另外,一项科学的肢解显然应该就象片中所演示的顺序那样,从末端到主体,从零到整,层层推进,有序进行。记得肢解手和胳膊的时候,每一刀下去,那个女人的头都会挣扎着转动,一个微启的红唇的特写。
片子的最后,那位仿日本武士向摄影镜头公开了他的全部收藏:一大群早已腐烂的、爬满了白蛆的、交错着悬挂在植物上的人头和残肢。
描述分割人体的该集作品虽然是最令人反感和震惊的作品,但其在日本B级恐怖片发展史上可说意义重大,其后的日本喷血片经典《切肤之爱》《杀手阿一》等等都是直接承袭此类分割特色而发扬光大。
本部作品同样采用加以改进的伪鼻烟胶卷的宣传手段,宣称片子是导演日野日出志以前得到的不能轻易公开的真实杀人录像,片尾又加上罪犯继续在大街寻找下一个受害人的镜头,并加以注释:以上内容为8mm摄像所得,按照内容分析,兇手至少有行兇与拍摄两个人,相信遇害的女性已经有相当的数量,据称警方已极其秘密的展开搜查,不远的将来日本犯罪史上空前的猎奇杀人事件就要被揭晓云云。
该部作品作为相当重口味的喷血片也成为日本影视史上第一部限制指定影片,片头明确标有本片含有大量残酷虐待的镜头,禁止向不满15岁的人销售和租赁等话语,也是当时反而更加吸引人眼球的一点话题。
该集影片拍摄完毕后,工作组“故意”把影片中沾满血肉粘粘糊糊的床非法丢弃在河中,造成附近警署以为发生血案造成一定轰动效应,更是系列狂热支持者嘴边的话题。
当该集影片之后流传并在欧美非公开发行时,观看此片的美国着名演员、喜好喷血重口味的坏男孩查利.希恩(Charlie Sheen)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坚持认为这是一部真正的鼻烟胶卷,之后传出他曾向美国FBI汇报事件并有所调查之事,此传闻的真实性当时已不可考,只是成为系列狂热支持者嘴边的又一经典话题而已。
PS:演艺家庭出身的查利.希恩是《野战排》《华尔街》等片的男主角,由于绯闻、吸毒等的残害,最终回到B级恐怖片之路。
有很多朋友说,电影《血肉之花》拍得是一个女孩被活生生的肢解的全过程的,而且内容是真实的。也就是说,真的有一个女孩在摄影机前被肢解了。听的我毛骨悚然。
可当我看完后,我得出的结论是:这绝对不是真的。
原因1:直到被砍头女人都是活着的,这绝对是不可能的。女人被砍下了手和腿,手和腿上的动脉血管肯定被割断了,女人会很快血竭而亡,绝对不可能撑到最后。
原因2:血浆的颜色呈鲜红色,这也是不可能的。献过血的都知道,血液是暗红色的,而片中的血液是鲜红色的。当然,动脉血管的血是鲜红色的,但是动脉血管的出血方式是喷射,不可能像片中那样平静的流出。
原因3:兇手将大量尸体藏在家里,尸体的恶臭肯定“十里飘香”邻居肯定会因为恶臭而报警,事情很快就会败露,不可能连杀那么多人。当然也可能是兇手住在郊外弄的荒郊房,那就另当别论了,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看,兇手应该迅速将尸块处理掉,绝不会大摇大摆的放在家里。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看,变态心理是有间歇性的,当他清醒的时候会自动转到犯罪心理学的范畴里面,是不太可能把尸体摆在家里的。把尸体当战利品摆在家里的这种事只有恐怖电影里的人才会干,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原因4:最后展现的在尸体嘴里爬出的粉红色长条蠕虫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那是蚯蚓。试想,尸体上的蛆是苍蝇的杰作是合情合理的,大量的蚯蚓是怎么来的呢,也像蛆虫一样是“空降兵”嘛?另外,蚯蚓吃尸体吗?这也有待考查。
原因5:如果是杀人全过程记录,那镜头肯定是纪录性质的居多:长镜头、全景。而本片的镜头分切的痕迹很明显,显然是事先有考虑的,导演的痕迹很重。而且譬如兇手拉开“藏尸间”的镜头组接痕迹很明显,而且剪辑点很明显,所以“实况录像”的可能微乎其微。
原因6:兇手用白布盖住女人的身体,整个肢解过程女人“三点”保护的很好,丝毫没有露点的镜头,这很让人费解。如果是女演员要求导演保护自己的私处,这可以理解。但请大家想想当时的情景吧,杀人肢解啊,怎么可能还考虑保护受害者三点呢?这很不可思议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是一部拍摄水平一般的恐怖电影,和《电锯惊魂》系列差不多的分级。不太可能是“实况录像”。以上意见纯属一家之言,各位聪明的网友根据影片肯定能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有愿意交流的,在下洗耳恭听!
④ 什么电影有女人被打晕或迷晕的镜头
很多了《李连杰之笑傲江湖》《十兄弟》《古惑仔之猛龙过江》惊悚片电影、喜剧片电影 这些类都有差不多
⑤ 求女人被掐住脖子然后慢慢提起且有脚部挣扎描写的电视剧或动漫电影
仙剑奇侠传三重楼掐紫萱
⑥ 一部暴力与性的比利时老电影,为何斩获戛纳电影节两奖
人咬狗》被称做禁片,但西方国家禁映的国家大概只有瑞典。
曾有新闻称美国校园枪击案兇手由于多次观看该影片,崇拜主角,所以枪杀他人。
影片开始,老火车声音围绕下,男主在绞杀一位陌生女人。女人的挣扎,男人的无情,黑白的影片,摇晃的镜头,清冷的色调。这似乎在诉说着它是一部暴力美学的cult film。
影片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展开,人工手持镜头的拍摄下,摇晃的镜头,角色的真实近距离感,讲述了一个摄像组拍摄一个艺术家般的连环杀手(男主),拍摄男主的杀人过程,然后一起犯罪的黑色幽默电影。
这部影片由比利时三名电影学院的学生完成,戛纳电影节获奖两次,欧洲电影节提名两次,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获奖一次。
这部影片能使人大笑,而笑后又叫人反思自己为什么看到别人被杀戮而能大笑。一部暴力和性充斥的影片却能叫人发笑,它能叫人反思自己的内心深处隐藏的性格。
影片的结构很简单,就是不断的杀人,然后走向毁灭。男主杀死火车上的女人,向镜头讲述如何跑尸;杀死邮差,向镜头讲述假扮邮差杀人;杀死无辜的过路人;杀死黑人,向镜头表示自己的极端种族歧视。杀死独居老人,向摄影组讲述如何找到藏的钱;无端与另一人发生枪战,摄影组一人被抢杀;杀死一家三口,向摄像组表示自己很少杀小孩,没有油水;取钱时遭遇枪杀,反杀对方并且杀死遇到的另一个摄像小组;杀死一对正在做爱的夫妻,并将其残忍解剖;男主生日时,枪杀自己的朋友;最终男主和摄像组死于他人枪下。
这样概述来显得粗暴简单,但是影片的镜头处理,情节的戏剧张力,动作的美感,黑白的冷色调,使暴力变得艺术化。
还有一个贯穿电影的性,男主喝醉时的赤裸裸地说着生殖器官,匍匐在垃圾堆上做着做爱的动作,看四个女人裸舞的老电影,强奸别人的妻子。
这被人们遮住的性就直接了当的被他拿到明面上来讲,他表达着原始的如同动物般的性,未开化的文明状态的感觉。但电影中男主的狂放和肆意,以及自己在强奸别人时说要像鸟儿回巢一样温暖,使得影片中的性的无节制表达也不那么羞耻。
这部影片中使得一切艺术化的根源在于男主的艺术灵魂。他会钢琴,弹奏时向为上流社会的绅士,他会作;,喜欢歌白兰地,会穿西装,会梳优雅的头发;会谈自己喜欢的画家,喜欢的演员,痴迷的画,会唱歌。
这一切多像个上流的艺术家。可是他又是一个满嘴都是性的杀手。
这部电影能使人大笑,原因可能在于它能够减轻观众内心深处由阴影原型所激发的嗜血冲动。毕竟,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内心深处确实有一种对暴力的迷恋,人们似乎喜欢看到别人受到伤害而自己安然无恙的场面。
也能从移情的角度来说,把死亡焦虑转移到他人身上,逐渐接受人终将要死的这一宿命。欣赏人受难时的场面的兴趣超出了犯罪和暴力本身的吸引力,可以肯定的说,只要有机会,人们就会驻足观看一个受难人或其它灾祸。
整部影片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所描述的是服从快乐原则的本我,本我即是放纵原始的欲望,原始的欲望包括性本能和死本能,恰好是影片的两大元素。死本能不是表现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派生出种种破坏力和攻击力。
影片通过电影释放死亡焦虑,而观众则通过看电影释放这种焦虑,这正是暴力美学存在的心理机制。
影片中的摄像组从观众到帮凶,既说明了他们的本我被激活,引诱,也表明他们看多了杀戮也对杀戮的麻痹。这值得我们反思如何能更好的做到超我。
影片中男主的性格过分的自我和偏执的骄傲,当服务生告诉他,他点的餐不是最明智的,他一口回绝,并将其狠狠的嘲笑一番;当摄影组的人问他为什么不敢杀大人物,他生气的说不是不敢,只是不想惹麻烦,他杀小人物,赚大钱;当朋友抢走他的风头,亲他的女人,他杀了他;男主责怪摄像组的过失而导致抓孩子时费了大力气;约摄像组去吃饭时,遭到婉拒,他便连他们的顺风车也不坐了。这也许和他随意杀人一样,他的想法不能更改,一切顺着心意来。
影片中有个让我很难忘的片段,摄影组的音频师被杀,他的伙伴在兇手被男主杀死后,使劲的踢兇手的尸体。男主劝住了他,并说怨怨相报何时了。是的,在他看开,生命之间没有怨恨情愁,向是物品一般。或许这和男主的艺术观一致,自由自在,随心而动,有了恩怨,便有了牵扯。
但当喜欢的女人和母亲被残忍杀害时,他哭了,他似乎也是有感情的。是的,他应该是要有感情的,他毕竟是热爱艺术的。
影片中有一个男主裸身跑在无垠的沙滩,他奔向泳浮的大海。裸身表明了他不受世俗和道德的束缚,随意的轨迹诉说着随心随缘的混乱人格。
从男主在越狱时,醉酒时,失去爱的人是会作诗的。醉酒时,他的诗描绘了明亮的海景;越狱时,他作诗,千片树叶夹杂在微分中落下,熟透的栗子掉在地上,而我却安然无恙……
男主失去爱的人时,他对着天空的鸟说,穿着灰色的斗篷,飞翔在地狱般的城市天空,转眼之间就不见了,你的高雅……男主诗未做完,便死在了枪下。
总的来说,《人咬狗》是一部现实感与艺术性结合的更好的影片,里面几段男主对爱情的看法,对建的廉价楼房的批评都是这部影片的附加内涵,使男主的价值观与艺术性更加的复杂和多元化。
这是一部能给人带来很多心理感受的电影,值得观看!
⑦ 盘点电影中最让人绝望的镜头:真的是看不到一丁点的希望啊
绝望的情绪在电影中时常可见,作为讲故事的艺术,电影要讲的精彩,最重要的便是得有发展和变化,细化到情绪层面上来说,正是有了失落和失望,后面情绪的回涨才会更值得期待和激动。
所以,电影中常见的套路就是英雄在和反派的对抗中一定先摔一个跟头,打一场败仗,或失去搭档,经过一定程度上的绝望,然后蜕变,才能在电影末端给坏人一次致命,酣畅淋漓的打击。爱情片里也是如此,男女主角的爱情也必须经过诸多考验(绝症,车祸之类的),才显得弥足珍贵感人至深,绝望神马的情绪都是来烘托爱情的伟大的。
总之,大部分电影中,绝望情绪只是一种底色。
但也有一类电影,从头至尾彻底透着绝望气息,整部电影看完,也不曾给人一些拨云见日的阳光和温暖,所有人物、所有故事便在那种绝望的情境下要么结束或沉沦,要么继续无望的战斗,电影总是戛然而止,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故事里的一切会将好起来。
今天四哥就为你带来这类影片中的一些经典镜头,来感受一下这些令人欲哭无泪、顿足捶胸的瞬间,关注和思考一下那些情绪背后的深层问题。
1、《熔炉》
2011年的韩国电影《熔炉》总是会与2013年的《素媛》相提并论,同样作为讲述儿童性侵案的片子,两者是有很多相像之处。
但和素媛将视角放在灾难过后的心灵重建不一样,《熔炉》更加具有 社会 性,关注整个案件和事件走向,也深深透露出一种小人物想要通过法律在灰暗的现实中维系自身权益的无力感。
看这部电影,总让人出离愤怒和绝望。直到结局,整个事件仍旧不明朗,只留下悲情的一句台词: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2、《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这部上映于2008年的影片改编自一部儿童小说,却是一部不太适合儿童观看的电影,它是一部给成年人看的童话故事。
讲述的是二战期间,八岁的布鲁诺是集中营德国司令官的儿子,他与集中营围栏的另一边的一个犹太男孩结下了友谊,从而发生了许多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
影片最震撼之处是让人难以平复心情的结局。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关闭的铁门、男主的永远消失……没有血腥的场面,却让人毛骨悚然。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不足以评论战争,唯有好好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3、《七宗罪》
天主教教义所指的人性七宗罪,人人无法避免,极端变态杀人狂以这七种介质制造一系列连环杀人案。兇手将这一系列的谋杀称之为“伟大杰作”,正当杀人案件进行到第五桩时,警探威廉和大卫一筹莫展的时候,兇手竟然自己来投案了,并且他自信自己的“伟大杰作”必将实现,因为他深谙人性的本恶。
这部电影,让人绝望的是故事结局真的掉入兇手的预言之中,并且电影时刻透露出的那些人性恶的地方是真正存在着的。抓捕兇手最终酿下仇恨和绝望,悲剧收尾,警探威廉只留下了那句心碎的话, “世界很美好,值得你为之奋斗,但我只同意后半句。”
4、《追击者》
《追击者》是一部动作剧情片,但却掩盖不了其绝望的故事本质。
电影讲述了一个变态杀人狂的故事,因为生理原因,他专门虐杀女人。故事的重点放在已退位的警察和变态杀人狂的追击上,辅以表现韩国警方的不力和愚昧,瞎猫乱撞的追捕犯人,最终让人质死于非命。
影片最让人难忘的地方就是美珍在第一次逃脱恶魔手掌后的第二次绝望,血迹斑斑的镜头骇人,从头部缓缓流出的鲜血染红了地板,最后的挣扎也只是手指微微的做了一些动作,完全惨无人道的绝望四处弥漫,令人窒息。
5、《海边的曼彻斯特》
这是一部关于生活与痛苦的电影,它有关惩罚与自我放逐,讲述了无法自拔的痛楚与意外降临的救赎。
影片冷感的色调贯穿始终,从惨白的雪景,到雾蒙蒙的口中呼气,都将海边曼彻斯特的冷冽展露无遗,与影片故事的气质不谋而合。而在某些闪回片段中,又有着洒满阳光的金灿波澜,预示着曾经美好的生活。
对于灾难给一个人造成的创伤有很多种写法,《海边的曼彻斯特》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它把最煽情的部分小心翼翼地折叠、隐藏,近乎舍弃,这种故意留白的叙述方式正暗合主人公自己的心境——他同样故意忘记那一段。但越是如此避而不提,人们越能自己脑补出那些难以描摹的痛苦。
省略和留白成就了这部电影,它用克制的方式写出了原本就难以言传的绝望。
6、《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松子》的导演在2010年的时候又推出过一部《告白》,同样是一部直面悲剧的片子。不同的是,《松子》讲述的是关于从小缺乏父爱的松子的悲惨一生,她不断渴求被人爱,不断靠近、讨好一个个男人,将自己的幸福托付给一个个男人,却一次一次被抛弃,最终将自己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松子始终觉得再坏的两人关系也比一个人的孤独要好,宁愿被骗、被鄙夷、辱骂、殴打,也不要一个人,这样的价值观是将她自己送入绝望生活的深刻缘由。
7、《狩猎》
这是一部寒冷彻骨的电影,不温不火的叙事和冷静理智镜头之中酝酿了近乎绝望的压抑、狂躁与寒冷,就像北欧的冬天一样寒冷,在颤栗中毫不留情的在人性与 社会 道德划上深入骨头的一刀。
电影讲述的是刚和妻子离婚的卢卡斯在一家托儿所工作,一个名叫卡拉的早熟女孩对卢卡斯尤为的亲近。面对女孩幼稚而单纯的示好,卢卡斯只能婉转的拒绝,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举动将他的生活推向了风口浪尖。卡拉报复性的谎言让卢卡斯背负起了性侵女童的罪名,一时间,这个好好先生成为了整个小镇排挤和压迫的对象。
好友的愤怒,前妻的不信任,爱犬的死亡和陌生人的恶意让卢卡斯几近崩溃,当观众以男主角为第一人称带入故事时,这种慢慢酝酿而来的恶意和仇恨近乎可以演化成反 社会 的暴戾情绪,一股积郁的愤怒迟迟无法爆炸最终竟成了彻骨的寒意。
8、《迷雾》
《迷雾》是一部可以让人冷到发汗的恐怖寓言电影,一场科学实验,打开了通往另一个空间之门,结果从另一个空间散发出了一阵迷雾,将整个世界包围,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空间的各种恐怖生物。主人公带着自己的孩子受困于一个巨大的超市里,人们犹豫,要不要走入迷雾。
《迷雾》深刻透出的是一种对于生命无常的无力感,由于一切都弥漫在迷雾里,故事的发展也就是片中这一群人的命运被完完全全笼罩在一种无法预知的走势中。
9、《活埋》
主人公保罗是一名建筑承包商,在伊拉克工作。突然一天,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被活埋于沙漠中的一口棺材中,四周没有一点动静。狭小的棺材内,只有一个打火机,一把刀和一个手机。
整部电影的故事讲述几乎就没有离开过这地底下的小小棺材里,持续的封闭黑暗空间是最令人绝望的,然而整部电影直到结局也未能见到阳光。
10、《黄海》
2009年的一部《追击者》让罗宏镇和河正宇 、金允石成为了令人瞩目的金三角。
而一年之后的这部《黄海》,没有粉饰的温情和矫揉造作,贯穿到底冰冷绝望的奔逃风格,两条不同的买凶杀人的线索相互纠缠,主人公久男去杀人逃亡跟寻找妻子的欲求互相穿插,透过一个阴暗冷酷的故事,折射了一个没有尊严的群体是如何在这个无情的世界中挣扎着生存,虽然面对屈辱也会燃起愤怒,但终究无力反抗现实的强大力量,最终不得不接受命运的捉弄,在冷眼的包围中自暴自弃,把自己彻底沉堕于黑暗里。
影片最让人心痛的地方就是当看到久男在树林里,一边笨拙的给自己包扎被警察枪击的伤口,一边痛苦的摇着脑袋欲哭无泪的时候,突然就被剧烈的心疼攫取。
11、《暴裂无声》
《暴裂无声》最终呈现的效果是“令人意外”的,因为导演忻钰坤在《心迷宫》这样的荒诞幽默电影之后,拍了这样一部让人背后发凉的现实作品。
但“意外”归意外,这部黑色犯罪电影的水准是令人满意的,散发着冰冷刺骨的现实内涵。
当结尾之处,张保民看着抱着孩子,一言不发而离去的律师,那种眼神,无边的绝望,也是剧烈的心痛。比无声的呐喊更令人绝望的,就是失语。
在印象中你还有哪些记忆深刻的镜头值得铭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⑧ 哪部电影有女人被抓住脚或抱住腿的镜头
《预见未来》后面有女人被抓住脚但挣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