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生电影 » 电影丹麦女孩好看吗

电影丹麦女孩好看吗

发布时间: 2023-01-23 23:20:05

⑴ 《丹麦女孩》, 不一样的奥斯卡

男主人公 Einar Wegener 本是已小有名气的丹麦风景画家,妻子Gerda Wegener 专注于人物画像,却还未收到青睐。

夫妻俩原本甜甜蜜蜜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一切都改变了。

因为Gerda的芭蕾舞模特没有出现,赶进度的她让丈夫穿上了丝袜和高跟鞋,好让她完成部分绘画。

这时候,男主人公Einar看着蕾丝裙摆,看着柔软的丝袜,内心好像有悸动的感觉,就这样一股力量被唤醒了。

从那以后,他渐渐地发现了自己对女性世界的着迷,内心唤起的那股力量他叫她为Lili。

Lili梳妆打扮后,穿起时髦的女装,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虽然小心翼翼,Lili似乎很享受这个过程。

从那以后,Einar再没有办法控制心中的Lili出现。

他也做过尝试,压抑自己的本性,但是他做不到。

人的本性是不受控制的,如果强迫自己去抑制它,可能失去的就是“自我”。男主人公最后找到了一位医生帮他做变性手术,第二次手术因为失血过多,性命攸关。Einar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

说完之后,他含着笑去世了。

这一段对我感触很大,只要可以做自己,Einar情愿笑着离开这个世界,也不愿悲伤地度过不属于自己的一天。

有人可能只会评论说:“他心理脆弱,这点事都承担不了。谁不是有难事扛过来的吗?”

他不是矫揉造作,因为这是他对自己个体的认识问题。Einar 在影片中说过:“上帝把我变成了女生,医生只是帮我改变上帝不小心弄错的伪装。” 那么多的生命个体,上帝不是完人,总有不完美的地方。当我们看到连体婴儿,我们为他们悲伤;当我们看到唐氏综合症的孩子,我们为他们悲伤。难道就没有孩子是出生时,就生错了性别的吗?

国内普遍的把“跨性别者”归为一种心理疾病,认为诱导因主要是幼年时的经历和教育方式。实际上在国外的很多官方强调“跨性别者”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只有为此而产生的焦虑和困惑才属心理疾病范围。医学上除了环境因素以外,认为大部分“跨性别者”都是出于性染色体异常,荷尔蒙异常或者大脑结构异常,所以有很大的几率,他们都是上帝不完美的杰作。

期望变性的“跨性别者”就像是被判了无期徒刑的无辜罪犯,想要不惜一切逃出束缚自己的牢笼。要不然作为一个正常人为什么要去忍受变性手术的痛苦和风险呢?我们只看到金星的“毒舌”或者她的蜕变后的光鲜亮丽,我想在她作为男人生活的那些日子应该都是充满了痛苦和挣扎的。

林语堂描写过《孤崖一枝花》,花无论艰苦、肥沃,万人赞赏或是孤芳自赏,都是要绽放的,因为那是花的本性。人的本性不也是如此吗?无论艰苦还是肥沃,排除万难也是要做自己,然后绽放。

(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但不是最确切的记载。上文图片来自电影)

看了电影,除了对“跨性别者”人性的思考外,里面的艺术作品也是深吸我的眼球。电影镜头中出现的画,为了和演员相貌吻合,全部由影片艺术总监Eve Stewart 和英国壁画艺术家Susannah Brough创作。作品风格保留了女主人公Gerda Wegener的前卫大胆。

Gerda的画在20世纪初太过前卫,甚至被称不可登艺术大雅之堂,所以并没有在丹麦本土得到过认同。相反,二战后的巴黎,人们经历了苦难,想要及时行乐,任何社会的限制和世俗的束缚都烟消云散了,艺术也是一样。

一直到20世纪,女性画家少的可怜,即使历史上有其人,也未留其名。女性的肖像画并不是Gerda一个人的专利,也是所有男性画家互相追捧的美,和她同时期的画家有毕加索和马蒂斯。毕加索是把女性几何化,野兽派的马蒂斯则是把女性线条化,在两位的画中,女性只是变成了为完成艺术的道具。Gerda则以她女性的视角,最大的展现了女性的妖娆和性感。

一个不经意的回头,目光却不直视,多了些高冷的妩媚。厚厚的妆容和新潮的发型无一不在诉说那个年代巴黎女人的时髦和不羁。(下图)

同样也是慵懒的眼神,性感的唇,一个仰头,一个摆弄,都是一个女性画家在展示给观者一个女人的性感可以多么淋漓尽致。(下图)

电影的再制作中,Lili变成了红发女郎。电影里的画同样是浓妆艳抹和新潮时尚,可能为了表现男主人公的内心戏,这幅画的神态是低沉和忧郁的。和 Gerda 的原画想比,神态更类似古典画派,比较安详端庄的感觉,少了20世纪放肆的感情,所以略有些陈旧。

有人说,相比20世纪的艺术大变革,各种奇思妙想的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席卷而来,Gerda的画并不能成为众多异类中的一朵奇葩。我觉得不然,艺术又不是攀比谁更异类,追根到底还是“有没有感情”和“美不美”才是评判艺术的基准。

这幅画(下图)无疑是美的,三位女人毫不忌讳,形态各异,一位拿着书做白日梦,一位侧躺了闻闻花香,一位随意地拨弄着手风琴。此情此景,简简单单插入几束阳光,让人都觉得这是一个美好的午后。这幅画无疑也是有感情的,这感情还非常的摩登。波西米亚的画风显示着这些女子无疑也是过着波西米亚的生活——不循规蹈矩,打破常规去享受生活,尽情地展现给我们法国30年代的张力。

又有人质疑过Gerda作品的深度何在。其实,虽然主题都是女性张扬的美,但是这位画家描绘的不仅仅是洋娃娃,而是一个个有个性的人,有生命的人。

(见下图)乍一看画中的女子是望向了我们,有些挑逗的意味。实际上她是在深深注视着镜中的自己。那这挑逗就变得不是那么单纯了,仿佛是带些讥讽与不屑,镜中叼着香烟的手慵懒着摆着,性感中又加了份个性。镜中的男人看着女子S型的背影,却显得有些忧虑。仿佛在这对关系中,女子的地位高于男子,她明明知道男子的存在,却不屑于看他一眼。这样强烈的女人性格,也只有Gerda这位女性画家,才能捕捉再放大。

同样的如镜像般的场面(下图),虽然故事性没有Gerda的画作强烈,但是在电影中却表现了男主人公喜欢自己的形象,却又内心挣扎的感情戏,这个场面我还是很喜欢的。

虽然电影中的画作并不是Gerda本人的原作,但是在影片中个个镜头以画为景,还是非常的有冲击力。这样的艺术情怀让我不知不觉地就爱上了这部电影。感谢这部电影,Gerda的画也第一次在丹麦本国得到了承认。

(哥本哈根的ARKEN现代艺术博物馆以GredaWegener为主题,从电影上映开始,举办着一场为期六个月的展览,直到2016年5月16日。)

⑵ 《丹麦女孩》:忧郁男人,快乐女子!评分为什么那么高

《丹麦女孩》讲述了一个性少数者的蜕变经历,没有浮夸的台词和表演,导演汤姆·霍珀用画一般的镜头语言细致地呈现出整个过程,从艾纳到莉莉。我相信其得分甚高源于每一个看过电影的人都被人物的转变所征服了。

⑶ 发生于百年前的惊世之举,如何评价《丹麦女孩》

⑷ 《丹麦女孩》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这部电影是由汤姆·霍珀执导、“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艾丽西亚·维坎德联袂主演。

但是以前从没有这样的电影,以真人真事为例,如此完整、细致、全方位展现了一位艺术家从变装到变性,从心理到生理,从懵懂到迷茫到挣扎到觉醒的全过程,并且是由直男奥斯卡影帝主演。选择这样的题材,先期已经在颁奖季成功了一半。

《丹麦女孩》剥离了变装的戏谑色彩,由表及里深入人物内心,以情动人,展现了世界首位变性人“敢为天下先”所面临的迷茫与惶恐,无论是当时是医疗条件还是世俗认知,都是横亘在他未来人生面前的巨大考验。这样一来,《丹麦女孩》就有了点同志电影或经常获得奥斯卡奖的“罕见病”题材的优势,当然,变性人既不是狭义的同志,也当然不是罕见病。

所以对于变性者或者反串艺术,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我们不能不尊重别人,因为别人努力了,就没有我们说三道四的权力!

⑸ 影评《丹麦女孩》

好久没有被一部电影感动得如此了。

开篇,丹麦某处河岸上,五棵高大,瘦削,只有枝干而没有树叶的树,孤零零地站着,在冬天的,迷茫的晨雾里,倔强地,执着地,突兀地站着,就这样站着。

这一次,小雀斑在为他夺得影帝的《万有引力》之后,演绎的难度再度加码,从霍金的只有食指尖可以动,到这一个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变性人。你会说,他竟是如此的勇敢,敢来挑战这么有难度的角色。

其实,他要演绎的这个角色本身,才是最勇敢的,富有先驱精神,不怕牺牲自己的人吧。或者。并没有存在所谓牺牲和大无畏的某种高度,他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要去做的事情,不过就是很简单,再简单不过的:做自己。

这个决定简单到可能要旁人都嗤之以鼻,这根本就不算个事儿。人不做自己还能做别人吗。

是这样吗。暂且不论他要做的是一个对于世俗观念和舆论多么具有挑战意义的自己。

可能,诚实的来讲,许多人,无论在100年前,还是现在,其实都搞不大清楚自己是谁,自己想要做的到底是谁,没有任何时候敢去认真面对自己的内心。

大多数的我们,只是迷茫在社会主流的价值观里,懵懵懂懂,亦步亦趋,不求甚解,惶惶终日,迷迷糊糊,遮遮掩掩,匆匆忙忙地陪伴着太阳的升起与落下,庸庸碌碌这一生,罢了。

更何况,他决定要去做的,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自己,而是一个全新的人。尤其从社会的认识角度,他的身份地位,因为性别的转换,都会完全不同。

即使在今天,在对LGBT的认知,宽容和理解慢慢在世界上扩张开来的年代,这也绝不是一件可以和“容易”二字沾上边儿的事。那么,在将近100年前的那个时代里,前无古人,闻所未闻,挑战社会。那时的他,该是有多么的先锋,另类,格格不入。

他原本是一个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社会主流价值观里,标准的成功男人。和爱人同为画家,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爱到深处,那浅色艺术小公寓里流淌着的,全都是温暖的阳光,默契的爱慕,和满满的甜蜜。

直到偶然的机会,他的夫人调皮地央求他给她迟到的模特做替身,来穿上丝袜和舞鞋,临时客串一下画里的美丽芭蕾舞女演员。

他禁不住软磨硬泡,只好应承下来。可是,当他第一次认真地抚摸,丝袜的柔滑,丝质舞鞋的柔软和纱裙的华丽,全都让他欲罢不能。起初他羞涩难却,继而全身心沉醉地享受这种温柔质感。从那好像少女般细腻的情感和表情里,我们知道,他身体里的另一个自己,似乎开始被慢慢唤醒了。

他无数次地怀疑,无数次地否定,又无数次想要逃避,躲藏,放弃。却也在痛苦挣扎和欣喜若狂中,无数次地发现了更多的真实,更多的坚定。

最后,他终于决定,诚实地面对镜中的自己,那在儿时已经初露端倪却又被压抑了太久的另一个自己。

是的,他越多次地想要试探,想要了解,就越多次地更加肯定自己的感觉,所以他决定要相信自己,要勇敢,要忠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于是,他想要改变上天已有的安排,因为这个安排在他看来是一个彻底的错误。他这样的决定,在主流社会强大的隐形精神统治里,败下阵来。各个医生们最终的诊断,都是跟精神失常或分裂有关。

仅仅是因为他和大多数的我们不一样,和幸运的没有被强加了难以改变的错误的我们,不一样,他就要承担所有人的否定,不屑,议论,拒绝,嘲讽以及无情。没有人可以接受他,因为他们觉得他叛逆,他想做的事情,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人们甚至仅仅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女人,想要把他抓起来,关起来,让他因为一个离经叛道的想法,而失去自由。

上天一早的安排,必须毫无条件地接受,必须忍耐,必须克制,必须压抑,即使那必须选择沉默的,其实是最真实的自己。为了和大多数人保持大多数的一致,他必须做大家觉得他应该做的事情,否则,就会被无情地质疑,然后坚决地抛弃。

其实唯一没有抛弃他的,是他的妻子,他的爱人,他的战友。说她一点儿没有纠结,那是不可能的。她也是一个活在那个时代里的人,她也是一个妻子,一个女人,她也曾经拥有自己认为最最幸福的爱情和家庭,曾经拥有一个爱的非常深的灵魂伴侣的丈夫,相互扶持,相濡以沫。

也正是因为爱得深,她渐渐地在眼泪中,克服了自己的情感需要,克服了自己的难过崩溃,她为了他而勇敢,她为他站出来,她为他寻遍名医,她为他作证说,他真的没有疯,他只是想做真实的自己。她帮助他,照顾他,陪伴他,不离不弃。当所有人都扭过头去,转过身去,离他而去,她,一直都在。如果她不这样做,还有谁呢。他如此孤立无援,她必须为他守护。

这无关她到底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无关他在手术以后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无关社会对于他们夫妻俩前前后后的各种离奇评论和异常眼光。

这,仅仅是关于,爱。

什么是爱。到底,什么是爱。

这是一个每个人答案各异的开放式问题。可是,在这里,答案如此清晰。爱,可以很大,可以很宽容。爱,无关性别,无关身份,那些外在的评判标准,完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爱的是他或她的内核,这内核,就是本真的自己,并不会因为性别或是别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改变。

这种爱,需要勇气。无论在什么年代,这种爱,不可多得。看着她泪水里的坚强,你就会懂得。看着她违背他的意愿,最后又出现在他的病床前。看着她抱着他,听他娓娓诉说,我做了什么,值得你这样的爱。

她说,这早已成了我的习惯。

如果,我跟你说,现实版本里的故事,其实是另外的样子呢。现实里的她更加的前卫先锋,她并没有对男人版本的他过多地留恋,而是更加爱上了女人版本的更本真的他呢。

可能编剧在改编时,刻意让故事里突出的爱,更加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我反而觉得,那个真实的故事,会更加的动人。他们是如何在开始和最后,选择坚强,选择勇敢,不怕与众不同,无惧别人眼光。

去爱吧。自由地去爱吧。自由得就像影片结束时,那一条与风为伴,头也不回地飞向广阔天空的柔美丝绸。

做自己吧。即使这是世界上最疯狂的一件事。不要放弃,不要害怕,就做自己吧。这可能真的是世界上最疯狂的一件事。

记得她说的最后一句话吗:她做了一个最美的梦,梦里她的妈妈对婴儿时的自己叫着她的名字:Lily。

其实这可以不仅仅是梦境。只要。学会宽容。学会打开眼界。学会接受不同。学会欣赏不一样的美。 那么,我们一定会在一个更好的世界里相见。

See you there. See you then.

摘自《极地晴天抹茶馆》

⑹ 影评-《丹麦女孩》

转 好朋友高二的女儿的作品

 王乐

前言:《丹麦女孩》是根据世界上第一个变性人莉莉的故事改编拍摄而成的电影。

     长云漫天,一望无际的平野,湖泊和沼泽在地平线上无限延伸,沼泽地里枯树稀疏有致的倒影和水草的浓绿相交映,寒风呼啸而过,成片成片的野草晃动身躯,雪山之巅上风起云涌,层层叠叠的山峦涌动,沼泽地在原野上稀稀落落地分布,有几棵枯树排列在湖畔旁,黑色的躯体在这风景中显得那么突兀,稀落,却又那么执着。

     这是电影开头的风景,有着像油画般浓厚的色彩和文艺的气息,故事就从这里开始,遥远的19世纪20年代的丹麦。

     艾纳和她的妻子格尔达都是画家,过着像其他夫妻般正常的日子。格尔达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一次偶然格尔达的模特不在,格尔达便让艾纳换上女装为她做模特完成画作,艾纳却因此发现自己对于女装的痴迷,此后艾纳常常偷穿格尔达的睡裙。一次舞会格尔达作为游戏将艾纳装扮成女郎莉莉同行,从舞会后艾纳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灵魂深处竟住着一个女人并无法克制地想成为莉莉,他和格尔达在经过崩溃,自我矛盾,以及压抑后决心要让莉莉变成现实。遗憾的是,艾纳经过手术后身体出现排异离开了人世。

     影片中,舞会回来后格尔达为莉莉在舞会上和结识的男子亲吻而崩溃:“我希望莉莉不再回来是好事,你知道那是你吗?”“桑达儿他可能知道我是谁(指莉莉而非艾纳)但是我并不一直都是我,有那么一刻,我感觉自己是莉莉,我觉得他看到了这一面”莉莉就这样说着,眼神里饱含着痛苦和矛盾。事实上,莉莉真的矛盾,莉莉曾对着镜子将自己的里里外外的衣服脱干净,看着赤裸裸的自己,灵魂也赤裸裸地显现,他发现,自己男人的躯体下住着的,是莉莉。

    敬佩的是莉莉的勇敢。在那样一个年代,即使是比东方开放的西方,莉莉这样的“异类”会遭受各种异样的眼光。莉莉看过很多的医生,那些医生,说他性变态,同性恋,甚至判定他患有精神病,即使这样,莉莉依然坚定的想要成为完整的莉莉,甚至不惧死亡的风险。说到这,某些感人至深的片段又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莉莉对他的手术医生说:“请您把它带走,这躯体不属于我”眼神中那种复杂的情绪直叫人心疼;“你有小宝贝了”莉莉看着年轻妈妈拱起的肚子,“你呢”(因为莉莉装扮成女郎)然后我看见莉莉脸上划过的失落,那是一种饱含着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成为母亲,成为完整女性的渴望的情绪,似乎是莉莉灵魂深处的呐喊。

     或许我们缺乏的就是莉莉这种敢于正视自己灵魂的心。人生于世,似乎就要顺应这个社会,因为这牵系着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命运,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然当自己的内心与大数人的想法发生冲撞,许多人会选择随大流,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更别说灵魂。布乳诺为了维护日心说,不惜献出生命,是因为在他的心里,真理是他的魂是他的根。每个人的灵魂都是被身躯裹挟着的,有的人干脆让他同身躯烂死,有的人让他变得越发圆滑世故,有的人敢于正视他,坚定地让他散发出来,不受外物的干扰。敢于正视自己的灵魂,我们不才变得更加完整吗?

     敬畏的更是格尔达的伟大。面对丈夫的失常,格尔达也有过崩溃,但更多的,她选择的是和莉莉一起面对,她和莉莉的关系,就像是夫妻蜕变到姐妹的一个过程。莉莉曾说:“你听到了我的心声,格尔达,当所有人对我听而不闻”如果没有格尔达,可能世上就不会有完整的莉莉。知乎上有言:“莉莉固然勇敢,格尔达可谓伟大”,甚是赞同。

    而我们的社会中,缺少的就是这样的“格尔达”,缺少这样能够尊重他人灵魂的群体。

   莉莉又让我想起了金星,曾看过一些网友对于金星的攻击,言语实在令人心寒,在那些网友的眼里,变性是一种恶心的,令人不耻及鄙夷的做法,甚至可以随意用来作为茶余饭后的冷嘲热讽。我们的社会有太多的不尊重了,难道我们不该深深地思考,为什么要给一个人的灵魂设限?

  试想,如果莉莉的故事放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故事的走向又会怎样?莉莉会受到更加激烈的攻击,极有可能没有人会像格尔达那样支持她。这种设想的结果之所以会不同,其根本在于同一时期中西方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性质和长期的文化传统不同。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讲究一种伦理,这种伦和理造成了长期以来部分国人意识形态中死板的一部分,可是究竟何谓伦?何谓理?我以为,正真的伦,是社会大的秩序和道义的不相违背,真正的理,是“仁”和“道”的有机结合。所以超越躯体,超越性别,超越社会大同并非有失伦理,你并非损害了他人和国家的利益,只是尊于内心,尊于灵魂,对于灵魂的设限,才是一种有失伦理的行径。

     第二遍看《丹麦女孩》,我才发现影片中有多处伏笔。在莉莉还是“艾纳”的时候,艾纳的画作总是一幅他的家乡瓦埃勒的风景画,浓厚的油画描绘的总是这样的图景:雪山之巅上风起云涌,层层叠叠的山峦涌动,沼泽地在原野上稀稀落落地分布,五棵枯树排列在湖畔旁,躯体用黑色的颜料填充,在这风景中显得那么突兀,稀落,却又那么执着。

  “有时候我觉得你会滑入画里,沉入沼泽里,想你朋友小时候的风筝”

     “不用担心,我不会沉入沼泽中,沼泽在我心里”

     事实证明,沼泽确实在艾纳,不,莉莉的心里。莉莉的女性情愫,来源于他的家乡瓦埃勒,在那里,他与童年伙伴汉斯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也是那个时候,莉莉的女性灵魂滋生,只是长久以来一直隐而未现,包括莉莉自己也没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才会有片尾这样的一幕:莉莉去世后,格尔达跟随汉斯来到瓦埃勒,那里长云漫天,群山涌动,湖泊和原野在地平线上延展,有那么几棵枯树,整齐地排列在湖畔旁,黑色的躯体在这风景中显得那么突兀,稀落,却又那么执着。

     格尔达登上群山之巅,俯瞰着瓦埃勒的一切,被这似乎可以宽容万物的景象深深震撼了,在那一刻她似乎明白了莉莉为什么那么执着。北欧的寒风呼啸而过,卷走了格尔达脖子上莉莉最爱的丝巾,那绸缎在苍穹中自由飞舞,就像莉莉的灵魂,从此不受拘束……  

⑺ 回首《丹麦女孩》

        最近看了《神奇动物在哪里》后,主演埃迪 雷德梅尼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因为一脸雀斑的缘故,所以人们戏称他为小雀斑。搬家的缘故,网络一直有问题,所以脑海里一直留着小雀斑的女装形象挥之不去,好不容易有了网络,赶紧找了小雀斑2015年的片子,《丹麦女孩》出来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世界上有记录的最早的一例变性人,丹麦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画家艾纳 韦格纳也是后来的莉莉 艾尔比,他的妻子格尔达也是一名画家,他主要画风景而他妻子主要画的是人物,夫妻两人一直感情很好,直到有一次格尔达的模特有事不能前来,而赶着创作的格尔达让丈夫艾纳穿上女装,当作自己的绘画模特,艾纳从此体内的女性人格被召唤而出,莉莉 艾尔比从此诞生,他一直以莉莉的身份参加各种场合的聚会,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竟然难以穿上男装,他找到医生帮助他做当时还处于试验阶段的变性手术,最终手术失败莉莉艾尔比离开人世。

        看完电影,心里一阵阵的不适隐隐传来,电影中诸多场景有些挑战男性观众的观感和性别立场了,首先说一下,我并不是什么大男子主义,也并非直男癌患者,但是当小雀斑脱光衣服站在镜子前用大腿隐藏了男性器官并照着镜子搔首弄姿的特写还是令人不适。但是作为电影《丹麦女孩》确实是一部好的作品,画面剪辑的恰到好处,色彩的运用上,没有大红大紫的出现,仿佛是应和年女主人公的油画家的身份,而特意设计出的各种高级灰的搭配,使人第一眼看去柔和而舒适帧帧效果就像是古典油画,还原了一战前欧洲的美丽。强烈的对比出现在电影即将过去三分之一处,就是艾纳化身莉莉,前往在聚会中一面之缘却倾慕于他的“男朋友”的住处,白色的房子,色彩鲜明的黄色屋顶甚至让人觉得刺眼,影片唯一的一次强烈的对比色正是第一次女装约会的艾纳心中的矛盾。艾纳如白色的墙,是他作为一个人的基础,但是却是灰暗的,而莉莉作为鲜明的黄色屋顶,正在慢慢被唤醒。服装方面更是复原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生活场景,写实而毫不做作。该片更是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艺术指导、最近服装设计以及最佳女配角等奖项。

        人物刻画方面,小雀斑的演技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万物理论》中把霍金刻画的入木三分,但是限于电影的时长,和剧本的倾向性,留给小雀斑的内心戏显然不多,只能通过浮夸的肢体动作和面目上的浓妆艳抹来表现了。再看看妻子格尔达,反而更好的演绎了作为一个妻子发现丈夫的性别问题后应有的表现,可能是没有那么多的剧本篇幅的缘故吧,反而给了演员更多的发展空间。不管怎么说,小雀斑和和艾丽西亚携《万物理论》和《机械姬》的余威而来,演技方面自然是无需多疑了。

        故事叙事上,个人觉得故事叙事估计就是本片的硬伤了。说到故事叙事,就得看看故事的来源了,电影《丹麦女孩》算是四手的故事了,这怎么说呢?故事本身,也就是原型人物的实际算是一手资料,主人公莉莉的自传《变成女人的男人》算是二手资料了,而大卫 艾贝尔舍夫又根据自传创作了小说《丹麦女孩》算是三手资料,再到电影,只能是四手资料。所以各种的越来约美化的故事,越来越艺术化的加工,使得电影美丽动人,平淡中不失温馨。做为艺术叙事片毫无争议,但是既然说到了变性人的问题,只停留在艺术叙事,无疑是十分可惜的。

        我查阅了一下关于莉莉的资料,显然故事并不如电影中体现的那么唯美,在如今,变性人依然是个敏感的问题,何况是一百多年前莉莉的时代。1882年12月28日,艾纳在丹麦出生,艾纳喜爱艺术,热爱绘画,更是考入丹麦皇家美术学院,他的妻子格尔达正是他在学校时的同学,1940年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二人的艺术成就在整个欧洲都得到了认可。既然电影是根据书改编的,那我找来了原着《丹麦女孩》,大卫艾尔贝舍夫描述到第一次穿女装的艾纳:“穿上女伶的芥黄淑女鞋、系上吊带袜、套上白色洋装,望着自己柔滑如丝缎般的小腿,艾纳不禁头晕发热,身体里住着的女孩莉莉被唤醒。”

电影基本忠于原着小雀斑的表现相当到位。艾纳事实上却是开始比较抵触的,但是模特一做就是好几年,于是艾纳慢慢的习惯,并从心里认可了莉莉,开始主动起来,扮作女人上街,参加大小活动等。

1912年夫妇两人移居巴黎寻求画作上的更大的发展,不久他发现自己住的竟然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王尔德死去的房间,于是花了好长时间来翻看朗读王尔德的作品,为其作品中的悲剧故事和性别混淆的禁忌爱情打动,深深的产生共鸣。

格尔塔的人物插画尺度颇大,使她在巴黎快速的火了起来,人们发现她的多数作品中都有一个穿着别致的杏眼女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这个出现频率颇高的女郎竟然是她的丈夫。从此艾纳便消失了,莉莉艾尔比正式的出现在了公众的视线里,从1920到1930年中莉莉在巴黎出席聚会、上街购物,甚至在家。

埃尔慢慢的消失了,艾尔甚至停止了他热爱的绘画,原因就是让莉莉彻底摆脱艾尔的身份。1930年,莉莉找到了一名德国医生,准备远赴德国进行全球首例变性手术,因为没有钱来支持莉莉的手术,他们回到哥本哈根,筹备画展,准备卖画来挣钱,可是世俗的眼光和当时的人们怎么容得下他们?所有的努力收效甚微。体现了当时他们不与认可的还有丹麦国王亲自废除了莉莉和格尔达的婚姻关系,从这两点看出他们当时被人们定为异类,被整个社会所排斥,生活因该十分的艰难。个人觉得如果在电影中添加了世俗的排斥,生活的艰辛,以及莉莉的毅然决然会不会更加的饱满一点呢?

        1931年莉莉远赴柏林接受世界首例变性手术,全球震惊。在之后的两年内,莉莉接受了多次手术,1930年,莉莉去德国做变性手术,这在当时尚处于实验阶段。莉莉·埃尔伯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两年时间内,莉莉接受了四次系列手术。第一次手术在柏林完成,由性学家马格努斯·赫希菲尔监督下切除睾丸。余下的手术由德累斯顿市妇女诊所的医生科特·沃尔纳克洛斯操刀。第二次手术是在她腹部植入卵巢,第三次手术去除阴茎和阴囊。第四次手术是移植一个子宫,构建一个阴道。莉莉与法国艺术经销商克劳德·勒杰内相恋。她想嫁给他,给他生孩子。因此她对最后一次手术寄予厚望,是子宫移植手术。1931年6月,第四次手术,移植子宫、构建阴道,这样的手术在当时是世界上首次尝试。当时并没有抗器官排斥的药物,所以术后莉莉并没有康复,于三个月后即1931年9月13日去世,死因是由于她的免疫系统产生了感染引起子宫排异反应,最终导致心脏骤停。

格尔达当时也嫁给了一位军官,搬到摩洛哥生活,在得知莉莉去世那天和意大利军官离了本就摇摇欲坠的婚。1938年格尔塔回到丹麦,39年办了她人生中的最后一次画展,但是她的画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最终靠手绘卡片度日,于1940年7月离开人世。 影片如果加上惨淡收场的夫妇二人,那估计不止是煽情的效果了,影片的立场和影响将会是十分巨大的,所以估计是导演对电影的定位不同吧。

        影片总体上是成功的,只是有了现实的原型,就有了对比,现实远比剧本精彩,这也是常事。唯美的油画色彩画面,小雀斑的淋漓尽致的表现,使得电影更具有美感,这是毋庸置疑的。也许是个人问题,我觉得既然是传记类的电影,就应该交代的清楚一点,电影只是站在了主人公的立场上,仿佛出现在电影中的人,全部都支持她,只有在快结尾处的两个混混调戏莉莉的戏份中看出来了一点世俗的不认可,但毕竟是混混,倒像是两个导演刻意编排的跳出来破坏唯美形象的调皮孩子。电影那么多奖项也不是白拿的,大多数还是完美的,总体算得上近年来的优质电影了,只是剧情略显的可惜了。

⑻ 如何评价《丹麦女孩》

我知道许多人看这片子会被触动到哭。我也泪目了两回。一次是在Lily和男人接吻后回家,Gerda见他哭了,关切地握住他的手。真正的爱人就是这样的,比起诧异,比起责怪,更先想到的是关心,怕你在哪儿受了委屈,遭了欺负,而将自己的感受放置一边。还有一次是第二次手术做完,Lily终于在从高烧中醒来,苍白得像一只鬼魂,她哭着说她终于成为完整的自己了,眼泪里带笑。我不得不为Eddie的演技心折,这哭很难让人不动容。
Eddie的演技又精进了。不光是体现在那场镜前的裸戏。他自恋地欣赏自己的躯体,幻想自己是个女人该有多美,然而悲哀地看见自己的器官,自欺欺人地将它藏起来,继续幻想自己是完美的。这个设计确实精妙。但我想夸的是他在影片中所有的眨眼。他仍是Einar时,是个比较内敛的男性,更多的像个男孩子,眨眼后腼腆地微笑。变身Lily后,刚开始是因为羞怯,后来是因为自我的释放,他的睫毛颤抖,然后轻轻垂下,同时嘴角含着一抹自然的笑,那神态实在是妩媚。他低头的幅度令他像一朵娇花,又或者一只逆风风行的蝴蝶,脆弱得让你不堪碰,正如本老师那角色所说,仿佛吻他之前要先获得允许。Eddie令这一角色成为了女人。每一个坐姿,每一次行走,换上新衣的旋转,抽烟时的自怜,都是真正的女人所为。不论他的女装扮相美或不美,他在他的周身散发出一种气场,那气场便叫做美丽。(身为女性我自愧不如)
Alicia真的很棒。其实之前看UNCLE或者机械姬时都没有很喜欢她。但是在这里她成功了。她成功地演绎了一个善良的妻子、一个贴心的朋友、一个求爱不得却甘于付出的女人、一个真善美的人。这个角色受的折磨并不比Einar少,所需要的勇气甚至比Einar多。他们在一张床上,隔着一张纱幔,她伸手去触摸Lily,她曾经的丈夫。多让人心酸。她爱他,无论他怎样变化,直到他死去。她的哭泣都是他带来的,看见他痛苦,她便痛苦。
感动除了是被演技打动之外,还因为完美的配乐,出自《模仿游戏》、《坚不可摧》、《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配乐的作者Alexandre Desplat。婉转动人,精致,弦乐一层层堆叠,把神经软化,把情绪推到一个宣泄的边缘。
摄影亦很美。主角都是画家,画面便也像画一样,况且是在丹麦这么个童话梦幻的地方。他们竭力抓到主角们最美的模样。
但是光有美是不够的。
前几天看《电子云层下》时,我便是这么评价,此时还是这一句。现在的导演们都善于营造一个美丽的场景,创造一个美丽的意境,他们精心设计过细节,让人觉得赏心悦目。人总是爱看美的东西的。但是美是不够的。
这个故事本身是如此独特,如此不寻常,如此冲击心灵。你想,一个人拥有美满的婚姻、蒸蒸日上的事业、正常而愉悦的生活,他突然间意识到自己真实的灵魂,没人逼他,选择权在他自己手上,要牺牲什么,会失去什么,他都一清二楚。然而他做出了选择,一个在此之前无人敢做的选择。他真正为自己而活。光是想想就知道这里面有多少复杂的感情,多跌宕的转折,该有多荡气回肠。然而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影片大概开始十分钟,Einar便表现出对女装的爱好。完全没有铺垫,并且那爱好十分强烈,这实在令人莫名。虽然他之后有说自己年轻时便知道自己有女性的一面,但一句话便想作为背景,是远远不够的。再说Gerda刚开始发现他将女性衬裙穿在衬衫下时,竟然完全不感到奇怪。这也就罢了,Einar开始不断地穿女装出门这一情节也是突如其来的,片中没有交代他转变的过程,他与妻子就这一事的争执亦没有多少笔墨。直接就进入了最大的矛盾点——他的身体和心理的不相符。导演却仅仅用他不断地换装、照镜子这些重复的段落来演绎,看得多便觉得乏味。
影片进入后半段,观众一开始对于他性别的好奇心已经逐渐淡去,此时该拿出最大的矛盾来,把最深层的东西剖出来。但导演只是继续让情节快速地走下去,第一次手术之后,和妻子争吵,然后是第二次手术。件件事都是点到为止,走马观花地把他的一生走完,影片的节奏便变得奇怪,其实没必要剪成两个小时。
我们都知道Einar和Gerda,甚至Lily和Gerda彼此是相爱的,然而我们不知道这爱是如何维系下去的。Lily总是在问她美么,然而我们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我们是如此想感同身受,却做不到。剧本写得太浅。
如果不是这两位演员来演,这电影恐怕会成为一个轻飘飘的花瓶。真爱不是艺术品,真爱应该更有重量,沉甸甸得叫你拿不出简单词语来形容。美是不够的。
现在有许多人想为LGBT人群发声,想让社会拥有更多的宽容和同理心。这都是很好的出发点。更多此类题材的电影出现是件让人欣慰的事。但是确实其中大多数的质量都不高。它们更多的是为了同志而同志,或者是没有理解真正理解他们的心态,只是出自编剧或导演自己的想象。有时候噱头越大,越容易不切实际。总归还是觉得挺可惜的。

热点内容
日本综艺中国电影完整版 发布:2023-08-31 22:05:04 浏览:1616
日本污电影推荐 发布:2023-08-31 22:03:58 浏览:588
北京电影学院有哪些小演员 发布:2023-08-31 22:01:10 浏览:1572
日本电影女主割下男主 发布:2023-08-31 21:58:33 浏览:1292
一个法国女孩剪短头发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7:38 浏览:1308
日本电影主角平田一郎 发布:2023-08-31 21:54:07 浏览:951
电影票为什么抢不到 发布:2023-08-31 21:52:52 浏览:1254
电影院眼镜吗 发布:2023-08-31 21:50:27 浏览:683
港剧晓梅是哪个电影 发布:2023-08-31 21:50:15 浏览:703
书生娶个鬼老婆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3-08-31 21:49:25 浏览: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