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封建社会女人的电影
A.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剧情情节,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从《老井》开始,到《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屡获国内外各大电影奖项,“张艺谋”也成了教科书一般的存在,他的电影成为后来者的学习对象,尤其是初期描述一些民俗、礼教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成为模范。
这部电影体现了大院墙里女性的悲哀,最致命的就是矛盾冲突的本质主要集中在了对封建体制的抨击上,以“红灯笼”为形象符号和“点灯”、“灭灯”、“封灯”的仪式把决裂以及封建体制完全真实具体地表现给了观众,让观众更深刻地体味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B. 恣女木的介绍
《恣女木》是韩国导演郑镇宇1985年拍摄的一部电影。对白语言: 韩语。上映日期: 1985年。
导演 Director:郑镇宇 Jin-woo Jeong;
编剧 Writer:Sang-hak Chi;
制作人 Proced by:郑镇宇 Jin-woo Jeong ....procer;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Sang-ki Han;
摄影 Cinematography:Seong-chun Lee;
美术设计 Art Direction by:Yong-woo Dou。
剧情介绍:
《恣女木》描述的是封建社会时代的朝鲜,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贵人和庶人的社会地位也相差甚远,而且对女人的贞洁也要求甚严。
有破坏门风者将在一棵名为“恣女木”的树上处死。贵族冯家三代单传,到了第三代就没有生育能力了,可被封建思想深深毒害的冯家始终不肯承认这一点,认为是夫人方面出了问题。
C. 巩俐是优秀的女演员,大家喜欢巩俐的哪些电影呢
巩俐是优秀的女演员,大家喜欢巩俐的哪些电影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讨论一下。
D. 几个女人死在寺庙的电影名字
几个女人死在寺庙的电影名字:悲惨人生,这部电影讲述了封建社会女性受到压迫时无奈和心酸,想挣脱又不能实现,最终因忍受不了现实的残酷而在寺庙里自杀而亡。
E. 张艺谋和巩俐的经典之作,揭开了封建社会的女人被压制的情与欲
普通家庭出身的巩俐,凭借着出色的演技,一路披荆斩棘,不仅成为国内顶级的女演员,在国际上也颇具影响力。 曾经,她出席戛纳电影节,戛纳官方特意为她清场,30米的红毯上只有她一个人,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她的身上,可以说是极高的礼遇。
巩俐的成功,自然离不开发掘她的伯乐——张艺谋。张艺谋总是能精准地捕捉到女演员身上独特的美。 他欣赏巩俐身上那种原始而野性的美,虽然她脸蛋小小的,但整个人散发着一种蓬勃的生命力。
两个人合作过多部作品,从《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到《秋菊打官司》、《活着》,每一部都直击人心,带给观众心灵的震颤!
今天想说的,是《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该片获得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1992年3月,该片在北美上映,以260万美元的票房创下当时华语电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纪录。而且这部电影,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成为继《菊豆》后第二部提名该奖项的中国电影。
《大红灯笼高高挂》就像片名那么热闹喜庆,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然而,看完这部电影才发现,它讲述的却是一个悲剧。
在电影里,灯笼不再喜庆、温暖、给人光亮,而是成了飞蛾扑火的诱饵;大气的中国红,也不再是喜庆吉祥的象征,而是成了吞噬人心的血舌。
巩俐饰演的19岁女大学生颂莲,被迫嫁入陈家做妾,不到一年,就在隐秘而残酷的勾心斗角中,变成一个疯子。而她却不是最惨的。
女性的悲歌,在陈家的深宅大院里屡屡上演。具有绝对权威的陈老爷却司空见惯似的,一个接一个地娶年轻漂亮的姨太太。
电影开场,是颂莲跟继母的对话,她答应嫁人,而且主动选择嫁给有钱人,因为继母喜欢钱。“女人不就是那么回事吗?”说着,两行清泪从她黑亮的眸子里汹涌而出。
嫁到陈家做四姨太,是19岁的颂莲面对残酷的现实,做出的半主动式的妥协。
她是接受过新思想的大学生,即使是妥协,也带着反叛的清高。成亲那日,她没有穿喜服,而是穿着白衫黑裙的学生装,提着行李,独自去陈家。在半路上,与敲锣打鼓的接亲队伍擦肩而过。
一边是喜庆的红色花轿,一边是宛如丧服般的白衫黑裙。热闹与凄怆,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下,显得分明。 颂莲没有选择坐上花轿,而是一个人孤寂地走向人生的转折点。踏进陈家院门的那一刻,她悲剧也就瞬间拉开了帷幕。
陈家有个规矩,傍晚时分,所有太太必须到各自门口等着,陈佐千晚上到哪房过夜,就会把大红的灯笼放在哪房的门口。这房的太太不仅可以享受仆人捶脚的服务,还可以在第二天有单独点菜的权利。
颂莲第一次被捶脚时,还很不适应。老仆人说,慢慢就习惯了。到了第二次,颂莲显得很享受,再后来颂莲一听见其他太太的捶脚声,就有一种强烈的渴望。
颂莲在点灯——捶脚——老爷留宿——灭灯这一仪式中,彻底被同化。
这个繁琐的仪式,是老爷权威的体现,无论它合不合理,女人们必须遵守。
最惊人的是,老爷就是通过这一套象征着恩宠和权利的仪式,来驯服自己的女人。
这让我想起巴甫洛夫的一个实验,每次给狗狗喂食物的时候,同时摇铃铛。很长时间以后,巴甫洛夫发现,即使不给食物,只要摇铃铛,狗狗也会分泌唾液,产生进食的欲望。
而陈老爷对待他的女人们,就像巴甫洛夫对待狗狗一样。他通过点灯笼和捶脚,来激起女人们对他的渴望,再通过点菜拳进行强化刺激,让女人们彻底臣服于他。
毋庸置疑,陈老爷成功了,不仅驯服了具有反叛精神的颂莲,连丫头雁儿也会在听到捶脚声时,偷偷意淫。
陈家的历代老爷,或许都在以这种方式豢养和驯化自己的女人。而颂莲只是其中的一个,但绝不是最后一个。
正如颂莲后来说的那样:“在这个院子里,人是什么呢?像猫像狗像耗子,就是不像个人!”
封建 社会 里的女人,哪里有作为人的尊严,只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像被玩弄的宠物,更像随时被丢弃的衣服。
颂莲的情欲,在陈老爷仪式化的刺激下,变得异常旺盛,不知不觉间在和其他太太的勾心斗角中越陷越深。
已经年迈的陈老爷,有四房太太,他不可能满足颂莲的欲望,更不可能专宠她一个人。
虽然大太太人老色衰,整日吃斋念佛,与世无争,不是威胁。但二太太卓云却是个厉害的角色,表面慈善温和,实际上笑里藏刀,心思歹毒。三太太梅珊,长得娇媚动人,曾经是个戏曲名角儿,最受老爷宠爱,颂莲新婚夜,就是她明目张胆地把老爷叫走。
再加上,丫头雁儿也不是省油的灯,跟陈老爷勾搭不清,还总是顶撞颂莲。
正如张爱玲所说:“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
颂莲咽不下这口气,想要在这深宅大院里立足,就必须依靠老爷的宠爱,最长久稳妥的办法,是生个儿子。
颂莲想了一个计策,假装怀孕了。这一招很管用,从此,她的院子里点起了长明灯,陈老爷每天都会到她这里。她想着,如此以来,她总能怀上,到时候假怀孕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变成真怀孕了。
然而,雁儿在洗衣时,发现颂莲的裤子上有一大片血迹。颂莲来月经了。
雁儿偷偷告诉了二太太,二太太假装关心颂莲,请高医生来诊治。谎言就这样被戳破了。
陈老爷知道真相后,勃然大怒,封了颂莲院里的灯,这就意味着颂莲彻底失宠了。
想起刚进陈家时,颂莲还是那个受过新思想熏染的女学生,她不屑于陈家繁琐的仪式,但不到一年,她已经彻底失去了自己,像其他太太那样用尽手段,争风吃醋。最可悲的是,她是这场斗争中的失败者。
表面看,她败给了二太太。实际上,她败给了内心深处的欲望,败给了腐蚀她的陈家,败给了对女性极尽倾轧的男权 社会 。
颂莲被失败和愤怒蒙蔽了理智。
在得知是被雁儿出卖后,颂莲便公然揭开雁儿的秘密。她知道,雁儿妄想做陈家太太,偷偷在屋子里点旧灯笼。
当着其他三房太太的面,颂连把雁儿的旧灯笼一股脑都扔在院子里。鲜红的灯笼在火苗里瞬间化为灰烬,将洁白的雪地染成一片恐怖的黑色。
按照规矩,雁儿被罚跪了。仆人告诉她,只要她认个错,就可以起来了。可雁儿宁死不认,被冻晕在雪地里,最后不治身亡。
雁儿死的那天,碰巧是颂莲的生日。颂莲要下人给她买了一瓶酒祝寿,还没开始喝,便听说了这个惊人的消息。她心灰意冷地想,雁儿死了也好,省得活着受苦。
颂莲借酒浇愁,一杯又一杯地灌下肚。仆人劝不住,就请大少爷去劝。颂莲含情脉脉地喊大少爷的名字,可还没等颂莲吐露心声,大少爷便理智地离开了。作为陈家未来的继承人,大少爷不会为一段不可能的禁忌之恋,而打破陈家的规矩。
无论是在陈老爷那里,还是在大少爷那里,颂莲都失去了希望。她膨胀的情欲无处安放,借着酒劲撒泼:“梅珊有高医生,我有什么呀?”
颂莲知道三太太梅珊和高医生有私情,醉酒后说漏嘴,恰巧被二太太卓云听见。
酒醒后,颂莲看见一群人托着梅珊从外面回来。原来是卓云去旅馆捉奸,抓了梅珊一个现行,要交给老爷处置。
不一会儿,颂莲看见一群人绑着梅珊,把她拖进楼顶的死人屋里。
那是一个大雪天,天刚蒙蒙亮,颂莲等人走后,偷偷去死人屋看了一眼,然后便惊恐地尖叫:“杀人了,杀人了!”
而洁白的大雪,掩盖了所有的罪恶。
雁儿被罚跪,是大雪天;梅珊被吊死,也是大雪天。雪不再是纯洁的象征,而变成罪恶的帮凶,让人感觉到一股肃杀之气。
陈老爷来看受到惊吓的颂莲,问她:“你看见什么了?你到底看见什么了?胡说八道,你什么也没看见!你疯了,你已经疯了。”
短短几句话,陈老爷就把自己的罪恶抹得干干净净,也顺手宣告了颂莲的 社会 性死亡。
电影的最后,颂莲悄悄地在梅珊的屋里点亮了许多灯笼,她还播放着梅珊生前的唱片。不知情的下人们,被吓坏了,以为是梅珊冤魂不散。
颂莲也扯掉了自己院里封灯的黑布套,点亮屋里屋外所有的灯笼。 在橘红色的灯光下,那被扔了一地的黑布套,宛如鬼魅一般阴暗可怖。
转眼到了第二年夏天,陈老爷又娶了年轻漂亮的五太太。在一片红彤彤的喜庆中,颂莲穿着刚入陈家时那身白衫黑裙,在院门口疯疯癫癫地走来走去。
五太太揭开盖头,问:“那是谁?”
看着这个青春逼人的五太太,不由得想对她说:“那就是未来的你呀!”
陈家,宛如一个吸血的魔窟,吞噬着一个又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
而这个魔窟只是男权 社会 的一个缩影,一个腐朽而恐怖的存在。它有自己的一套方式让女人臣服,像对待动物一般,残酷地阉割她们的情欲,压制她们正常的需求,桎梏她们蓬勃的生命力。
深陷其中的女人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同性不该是她们矛戈相向的敌人,争取自由平等和作为人的尊严,才是她们要做的事情。
F. 有没有关于封建社会的电影
如果你喜欢这个类型的 你可以看看 为奴隶的母亲
G. 求《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导演1991年的作品,这部作品在国内外获得很多奖项。影片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比如,在刻画人物上,画面上都是显而易见的,影片是根据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在继承和发扬原着的主旨和风格上,又贯穿了张艺谋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在‘‘一夫多妻制’’下的封建家庭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算计,暗斗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
女主人公颂莲是该影片的核心人物,影片一开始便看见颂莲那张泪眼婆娑的脸,那缓缓滑落的泪与哀伤的神情似乎隐喻那她悲痛的命运,我的心也随之沉了下去,这泪眼奠定了全片哀痛悲伤的基调。
本来受过教育的她,在陈府这样阴森恐怖、勾心斗角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能有一席之地,颂莲的个性逐渐的的扭曲和变形,而最终导致颂莲和其他太太们一样的悲惨境地,造成她们这些变化的罪魁祸首就是陈家的老规矩,这是一群被规矩束缚的女人,这也是一群牺牲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女人。我很庆幸我生活在新时代,能够追求自己的幸福、自由美好,而在影片中这种想法或许是天真的甚至是幻想。在某一个方面来说造成这种悲剧也是由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所影响的。
整个影片的拍摄环境非常单一,就是陈家的大宅院,但是拍摄环境的单一并没有埋没了这部影片细腻的情感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所以说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成功的影片。
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色彩的渲染淋漓尽致,在张艺谋的影片中,色彩无疑是带给了观众最直接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在这部影片中,红、黑、白三种颜色在影片中被运用的恰当自如。红色,本色是喜庆,大吉大利,而在这里却成了一种束缚一种压迫,因为一旦你穿上了大红色的嫁衣也就注定你要待在陈府一辈子。黑色,最深沉安全的颜色,在这里却上演了世间的悲剧。另外,大宅院里那灰灰的墙,似乎也在预示着一个有生气、没有活力的院子。影片从头至尾也没有发现一个小孩子,孩子代表了希望,有孩子的地方总是充满生机、活力、欢笑,而在陈家大院里没有。所以说,虽然宅院里的日子还是要一天天的过着,但是这里没有幸福,没有欢乐,没有希望,有的只是对人性的压迫,对思想的束缚。夸张一点说,即使是一个神经正常的人待在这里,时间长了,心里也会扭曲变形,环境对人的影响太大了。
四个太太之间的微妙关系,造就了这部精彩的电影,不得不说这四个人物,张艺谋给刻画的有血有肉。大太太看似老态龙钟,不谙世事,其实她是最清楚地那个人。二太太呢,外表温柔贤淑,但是内心却狡诈、嫉妒,是一个十足的口是心非的人,这种性格注定了在这场无烟无声的战争中,她是占了上风的,而且取得最终胜利。三太太是一个戏子,在当时是一个很出名很红的明星,竟然也沦落到和这些女人“抢饭”,她的心里肯定不满,但是一旦红色嫁衣一穿,宿命已沉,无能为力。她直爽、好胜,表面上看她很有优势,其实她是一个很笨很笨的女人,这种人没有心眼,让人家一眼就能望到底,这种性格也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H. 中国第一部获奥斯卡提名的电影,《菊豆》究竟有何魅力
这部获奥斯卡提名的电影《菊豆》是张艺谋早期拍摄的,他很好的表现出了当时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生活有多么的受压迫。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在诉说着女主人公菊豆的悲惨与当时封建势力的强大和根深蒂固,同时这部电影又让女主角与寻常的女性有所不同,她懂得反抗并且用尽浑身解数,虽然最后失败,但是也成就了这部电影的经典。
后来杨金山中风瘫痪,这对于菊豆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就在她觉得自己可以翻身逃跑的时候,天青打了他一巴掌,菊豆从中彻底明白,原来杨天青和杨金山都是一样的人,她根本没有办法逃出他们的魔爪,她根本没有办法反抗他们。整部电影都给人十分压抑的感觉,也表现出了封建社会下一些女性的悲哀。
I.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表达了什么思想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导演张艺谋1991年的作品,影片是根据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在继承和发扬原着的主旨和风格上,又贯穿张艺谋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算计,暗斗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女主人公颂莲是作品的核心人物,本来受过教育的她,在陈府这样一个阴森恐怖、勾心斗角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能有一席之地,个性逐渐扭曲和变形。
整部影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手法,整部影片中一直没有出现春天这个季节。导演或许想要告诉我们,这些女人没有春天,她们永远活在萧煞的季节里。没有阳光,只盼望着红色的灯光,永无出头之日,从开头就预示着,这是一个会以悲剧作为结束的故事。
J. 《湘女萧萧》:是什么造成了封建社会女性反抗无果的悲剧命运
文:宿夜花
电影《湘女萧萧》作为第四代导演谢飞的代表作,对传统女性命运的揭露、对封建陋习糟粕摧残人性的鞭挞,是具有很强的批判性的。
相较《湘女萧萧》,谢飞导演更广为人知的作品是——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本命年》(姜文主演)、获金熊奖的《香魂女》(斯琴高娃陈宝国主演)。值得注意的是,《湘女萧萧》中的女性命运关怀,可以与《香魂女》形成一种有趣的对照。
作为童养媳的萧萧,反抗失败后,成长为另一位童养媳的婆婆,她放弃了对知识的憧憬、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自由的向往。从封建礼法、陋习、糟粕的受害者与殉道者,变成甘之如饴、不再反抗的维护者与传承者,被压迫者与施害者的身份与角色的置换、女性残酷命运的延续与循环,仿若无法摆脱的宿命轮回。
封建陋习的顽固性与糟粕思想的同化力,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话语暴力,它无形之中禁锢每一个人的思想,使其屈服、麻木并放弃反叛与抗争。那一闪而过的人性之光,在这种泯灭天性的畸形礼法规训之下转瞬即逝,所有的美好理想、诗性憧憬均成幻影。
01
在沈从文的原着小说《萧萧》中,纵然不乏对封建礼法吞噬人性的鞭挞、对愚昧荒蛮的童养媳制度的斥责,但“湘西世界”这一空间意象,更多寄托着一种顺应人性、合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世界——是未经工业时代与现代都市物质文明侵染的“田园”世界,富有理想色彩,带有一定的抒情性与幻想性。
这与沈从文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密切相关,他亲历了工业文明对人性异化、侵染。纯粹、美好、诗性、空灵的田园文化,是一种原始生命之美、自然人性之光的彰显。“湘西”这一原始、封闭的乡土空间,在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交融互渗中,底层的水手、童养媳、士兵等任何形式的生命,他们的生平遭际与命运忧虑,都成了作者“生命意识”的载体。深受其影响的台湾电影大师侯孝贤及其代表作《悲情城市》中静观生命、悲悯万物的电影美学,可以看作是对其“生命现象”关怀的延承。
相较之下,第四代导演的“寻根”情结,是带有一种批判与反思传统糟粕、思考民族命运的 社会 责任感。
因此,电影《湘女萧萧》作为第四代导演谢飞的代表作,与同期另一位第四代导演翘楚——黄健中的《良家妇女》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是带有强烈讽世性的民族寓言——小农经济、封建礼法、宗族观念,对女性命运的摧残、对自然人欲的压迫、对美好人性的泯灭。
影片的镜头语言朴素、简练。一方面,导演用大量的空镜头、大全景,水稻梯田、耕牛水车,再现湘西世界的空灵、浩渺、纯净、质朴;另一方面,古朴、厚重的深院高檐包裹下幽暗、逼仄的压抑空间,令人难以喘息,成了 历史 积聚下的群体意志的体现,压迫、监禁着个体的自由生活。
02
影片将重心聚焦在萧萧(饰演者娜仁花因此提名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的悲剧命运之上,并通过巧秀娘、花狗等主要人物形象,凸显畸形的婚配制度对一个群体命运的摧残。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叙事手段,而是注重视听语言的 情感 张力,融声、画、情于一体。
巧秀娘与萧萧,同命不同运,童养媳的身份使得她们的命运,形成了一种参照与互补。共同成为“湘西”这一与现代文明半隔绝的乡土世界其道德伦理约束、驯化的对象。
萧萧从天真无邪、懵懂无知、不谙世事的“自然之女”,开始对残酷现实有了“觉察”、对自我处境有了自发审视,相似处境的巧秀娘的命运遭际对她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哭丧”时的悲惨、凄厉、肃穆,让萧萧直观地感知到守寡女性的荒凉世界;“戴孝”期的沉默寡欲、形容枯槁,让她看清了“三从四德”、“女性贞操观”是如何毁掉一个天真少女本该具有的生气与活力。
让萧萧从内心感到绝望的,是巧秀娘“事情败露”后的“沉潭”,这让她担忧自己与花狗的命运。乌漆墨黑的夜晚、一望无际的深潭、冷漠暴戾的众人,如此富有仪式感与神圣感的庄严场面,成了威慑个体的“集体暴力”,也是封建礼法强迫个人意志、使之屈从的手段。
如果说现代教育的理性之光——“五四文化”女大学生的自由精神,对萧萧来说,尚且是个触不可及的遥远的梦;那么最直接却又是最深刻唤醒萧萧的,是人的本能——生存意志、爱情的欲望。
萧萧与夫家的长工花狗之间的爱情,虽然有悖伦理纲常却合符人性人情,因此却具有顺应自然、生命的正义性。萧萧的“青春韶华”,花狗的“强健壮硕”,彼此之间的 情感 张力,是不言而喻的。
正直妙龄的萧萧,面对乳臭未干的“弟弟”(丈夫),与夫家长工——孔武有力的花狗,这种对比之下显示出的“畸形”与“扭曲”,是具有很强的感官冲击力的。
萧萧与花狗清风朗月下的“自然之合”,与几年后张艺谋的《红高粱》中姜文与巩俐饰演的“我爷爷”和“我奶奶”高粱地中的“野合”段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极度寓言性与仪式感的场面,是对自然神话、原始生命力的尊崇,人性之光的自然散发、人类本能欲望的张扬,被赋予一种神性。
突如其来的雷雨,叽喳作响的石墨,湍急的水流,沉闷、焦虑、躁动的情绪,充斥在两个压抑的青春男女之间,那种挣脱锁链、冲破桎梏的潜在欲望,呼之欲出。
萧萧震撼、自我察觉、觉醒、反抗,到最终失败、麻木、接受、认同封建礼法的过程,是一个传统女性的无奈,面对遥远的现代文明与启蒙精神,困顿于乡土礼法之内的女性,是无奈且无力的。
03
贯穿全片的“石磨”,是农耕文明下的一个符号,小农经济的封闭性造就了封建礼法绵延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状态,它以各种形式蔓生、壮大、无孔不入,吞噬着每一个个体的命运。
萧萧对命运的抗争,以失败告终,于是她便接受了、麻木了。生下男孩的她,成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观念下包容的对象。这种极其荒诞的命运,给她的精神带来了转变。她转向认同这种封建礼法,并自觉维护这种畸形的民俗糟粕。
封建制度绵延数千年,已经形成足够封闭、稳定的价值体系,以经济方式、乡绅秩序、宗族制度、集体话语暴力等多种层面“禁锢”一代又一代新生命、使之成为这种价值观的传递者。个体的本能反叛与情绪对抗,无济于事。
是故,结尾处,一个童养媳成了另一个童养媳的婆婆,少年牛儿赢取青年新娘,与当年春官赢取萧萧的场景,如出一辙,是悲哀又无奈的。
看似一切没什么不同,但终究时代在发展,一切又不尽相同。
萧萧的儿子牛儿叫嚷着“不要新娘”,成年后的丈夫春官在即将圆房之际,逃了出来。
春官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是经过理性之光、启蒙思想的浸染。五四文化的启蒙精神,无法跨越地理空间的隔绝,改变萧萧一群人的命运,却终究给了更多青年人抗争的可能,这种反抗并不只是出于感性层面的本能,是建立在对 社会 、 历史 、文明发展理性的宏观认知之上的。
文明取代原始,是一种必然,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鲜活的生命、美好的理想被碾碎。幸而,阻碍人性的陈规陋习与思想糟粕,终究会成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