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枪杀犹太女人电影
⑴ 求一电影名,电影背景是二战时期,在布达佩斯一名犹太女人,被控告叛国罪处死
《希望与反抗》 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
⑵ 关于二战中杀犹太女人的电影有哪些
安妮日记,被杀时仅十五岁
⑶ 谁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党用毒气室杀犹太人的电影名字叫什么,有能看到杀人画面的
电影《灰色地带》和纪录片《奥斯维辛集中营:被遗忘的证据》
中文片名 灰色地带
原片名 The Grey Zone
影片类型 剧 情
片长 108 min
国家/地区 美国
剧情介绍
1944年,在德军的第一焚化厂,又一批犹太人被无情地送进了毒气室,几分钟后,虽然隔着厚厚的铁门,仍能听到他们撕心裂肺的呼喊、无助的敲打和绝望的 呻 吟。在铁门的另一边,霍夫曼和其他几个等待着搬运尸体的犹太人却都木讷地站着,脸上早已没有任何表情,因为几个月来,这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都曾无数次地谴责自己这种帮助德军 屠 害同胞的行为,然而面对被屠杀和继续 苟 活,他们选择了后者。 铁门打开了,几十具尸体横七竖八地布满了毒气室的每个角落,他们开始机械性 地将尸体扛起扔进焚尸炉。突然,霍夫曼发现了一个还有微弱 喘 息的小女孩,因为地上的一滩水,小女孩还侥幸活着,霍夫曼和同伴们动了恻隐之心,他们偷偷将小女孩送到了焚化厂唯一的犹太医生那里,小女孩活了下来。然而,几个人还没来得及考虑怎样安置小女孩,德军就发现了他们的秘密,一个同伴被当场击毙,幸而医生以拒绝给德军看病威胁德军放过了小女孩。 前线,盟军加快了进攻的速度,这里纳粹也加快了 屠 杀的速度,面对随时都可能丧命的 处 境,焚 化 厂里的犹太人决定奋起反抗。 在距离焚化厂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德军的兵工厂,霍夫曼等人联合起在那里劳役的犹太女人,偷偷将火药藏在即将运到 焚 化厂的尸体的衣服里,没多久,当他们积累了分量不少的火药,便发起了 暴 动。然而在德军超强火力的压制下,暴 动很快便被镇压,参与的犹太人被一个个残忍地 杀 害,但他们并不恐惧,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即将到来,只是他们没有机会看到了而已。
⑷ 德国奸杀犹太人的电影有那些片名
《辛德勒的名单》里面对犹太人被种族清洗已经有了最大层面的表达。其他的电影没有展现这么清楚的了。
《辛德勒的名单》是18禁的影片,有很多删减,因为有些内容包括焚烧,用枪爆头等等这些对青少年心理会有很大影响。无删减180分钟,3个小时。片中有个红衣小女孩扮演者当年拍摄电影时3岁,斯皮尔伯格建议她到18岁之后再看,结果她在11岁那年观看了这部电影,据她自己讲,对她造成的心里阴影至今没消去。所以这部影片对人的震撼很大。
其余电影基本是旁敲侧击,像《钢琴家》,只是说犹太人被屠杀,但是第一视角始终在主人公身上,你感觉不到犹太人排队进入焚尸炉的那种震撼场景。
⑸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欣赏
当我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这个电影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无尽的黑白,影片从开头和故事的背景就预示着讲述的这个故事将是悲壮的,而看完本片在脑海里只出现了这几个词,杀戮、生存、人性,最后回归到一个词,救赎。
在我们欢声笑语的现在,已经早早远离了战争的喧嚣和恐慌,或许我们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去身在那样一个惨绝人寰的战争年代。即使没有了那种生活,我们也不可能忘记了那段黑暗的历史。比如二战时期中国的南京大屠杀,比如二战时期德国的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整个影片我看下来没有哭过一次,但是我却是湿着眼眶看下来的,并不是因为感人,而是感到了愤怒,看到了电影里的犹太人,我总能不自然的想起来中国的南京大屠杀,但是又开心于犹太人的幸福,战争真会让人露出最狰狞的面孔,也会激发出人内心最深处的善良,开心于他们所幸还有奥斯卡辛德勒。
生命的颜色:黑与白之间的那一抹红色
影片的开头便是一个微弱的烛光,那红色的烛光在黑与白之间的背景燃烧着,伴随着犹太人低声吟唱着的圣咏曲,烛光渐渐熄灭,一丝白烟缓缓升入空中,拉开故事的帷幕。这并不是除了结尾电影中出现的唯一的颜色,在山头上与情人骑马驻足的辛德勒的脚下,在犹太人“自由区”中,在黑白世界里,有一名穿红色裙子的小女孩在其中漫无目的的穿梭在街区中。镜头跟随着小女孩的脚步穿越过一个个街区,在这充满哀嚎的地狱里,小女孩像是一个旁观者,又像是一个诉说者,天地之间唯有她才是这场屠宰场的主角。¹她是一个穿鲜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她的出现绝对有她的意义,或者说,是一种符号。红色,鲜血的颜色(在这里当然不是性欲),但又代表着生命与希望。辛德勒的眼神在随着小女孩移动的同时,内心的某种东西似乎也在悄悄的变化着,辛德勒的内心同样燃起了救赎的火焰。此时电影响起低沉的童声合唱,伴随着小女孩被纳粹党无情的杀害一同消失了,消失的那条生命,仅仅是那样的脆弱,仅仅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完美的和弦:法西斯的死亡催眠曲
影片最大的看点之一就是其音乐的运用,电影自开头就加入了犹太人祝福祷告的音乐,这首乐曲预示着电影的悲惨,也不乏带有生命的希望。²影片中最为动听的无疑是主题曲main theme了,这首曲虽然不长,但却有着电影配乐的完整结构,长笛的简洁序曲之后,帕尔曼的小提琴演奏出了主旋律,那琴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忧伤的旋律仿似倾诉犹太人的悲惨命运,但细听之后,流畅的旋律中又有一些亮色和希望,并非是完全的悲伤,正如片头中黑暗的一点烛光,这是善良如辛德勒之人给予这些曾经灾难深重的人们,在这里,帕尔曼的琴声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时而明亮;时而低回,但都充满激情,让人感动不已,这当然是和帕尔曼身为犹太人,对这段历史感同身受的缘故。
在电影的中期,纳粹军官焚烧犹太人尸骨的那个场景,在黑白的电影里却拍出了别样的画面:被焚烧的尸骨灰尘飞扬好似寒冬腊月时空中飘着的鹅毛大雪,如若不是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或许就真的当做了影片中的季节已经进入了冬天,纳粹军官命令那些活着的犹太人去焚烧、掩埋自己的族人,一个个尸骨在地上被随意抛弃。电影虽是黑白色,但是一堆堆被死人堆成的小山、半掩埋的人头骨在影片当中却是如此的乍眼。而此时片中所配的音乐是一首合唱曲,前半段是弦乐为主的铺陈,其后则是气势非凡的一段合唱,歌声此时却显得有些超然,像是在做弥撒,愿逝者安息。
接着的故事发展,则是我最震惊的场面。纳粹军在居民区里搜查侥幸活下来的犹太人,他们用听诊器来着这些无辜的人们,听诊器是医生专用,原本是世界上最神圣的用来救死扶伤的器具,而在这里却是用来传达灭绝犹太人生的希望的信息。聪明的犹太人钻到了钢琴里想要得此生存,残酷的纳粹军冲着钢琴就是一阵扫射,⁴此时在一个房间里居然想起了巴赫的《平均律赋格曲7号》,这是一个德军军官在演奏,技法很娴熟,旋律在流淌,而另两个士兵则在争论这是巴赫还是莫扎特,此时漆黑的城市到处都是火光和枪声,这场戏是那么的荒谬,又如此的真实,纳粹对巴赫、贝多芬,莫扎特们的喜好是确定无疑的,令我震惊的则是他们在作恶的同时,还有闲情逸致演奏和欣赏美妙的古典音乐,这是怎样的一种性情?后来我看了《发条橙》、《现代启示录》才明白,其实音乐并不是 “好人”的专利,所谓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之类的说法根本就是扯淡。
在电影下期的时候,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女人和孩子们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未来。⁵Auschwitz-Birkenau(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影片中最为阴郁的乐曲,出现在奥斯维辛犹太女人洗澡的那场戏,小提琴在中低音区反复游走,营造出一种极其不安和恐慌的气氛,配合画面上女人的尖叫和惊恐的表情,产生极其沉重的效果。
⁶Making The List出现在辛德勒和他的秘书策划挽救犹太人的“辛德勒的名单”场面,此段音乐是比较典型的好莱坞式交响配乐,起伏很大,具有极其强烈的戏剧感。曲中反复出现了主题的变奏,歌颂这人性最为光辉的时候。这也是约翰·威廉姆斯专门为影片作了一首曲子,我能够想象出演奏者演奏这首曲子时的神态表情——一个守望者站在被战火、哭泣、死亡包围的黑色的天空下无语哽咽。
辛德勒的名单:凡救一个人,便是救了全世界
这里才讲到了辛德勒,他是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个纳粹党员,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商人,是一个爱好美色的人,同样,也是一个救了一千多条生命的人。
他的开场华丽但是并不光芒四射,他风度翩翩,善于交际,与纳粹上层人士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看重的更多的是个人奋斗下来的商业利益,这让他做起因为战争而获取利益的事情来毫无愧疚,但是同时也让他对纳粹的反犹价值观不以为然。⁷斯皮尔伯格并没有因为辛德勒此后的伟大举动,而刻意掩饰他的道德缺陷,在犹太人被驱逐的时候,此时的他并没有帮助他们什么,倒是更乐于趁机榨取些商业价值。他让犹太人进入他的工厂也更多看中的是其低廉的成本,甚至只要他愿意可以任意处置的权力,这是一桩多么完美的买卖,一场多么残酷的“圈地运动”,夺去犹太人的一切财产,在此基础上建立工厂,再让这些一无所有的犹太人进入工厂工作,辛德勒显然也很享受自己超越父亲的业绩。 然而依扎克史登既是影片中或缺不少的角色,也是辛德勒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辛德勒内心改变的过程离不开史登,史登努力在德国人和犹太人之间周旋,给了辛德勒一个发财的机会,无意间同时也让辛德勒开启了一道挽救犹太人生命之门。辛德勒是自私的,最起初的他只想着自己谋利,但是史登的一次次的请求、纳粹党军人一次次惨绝人寰的举动渐渐影响着本欲置身事外的辛德勒。人的举动源自于一种习惯,辛德勒这个习惯来源于因为一块手表而让一对老夫妻远离了死亡的喧嚣,他或许是尝到了拯救的满足,但是我觉得他得到了本身的释然。辛德勒渐渐地让拯救犹太人变成了自己的一种习惯,以至于到影片的末尾处,辛德勒还在懊悔没有因为一辆车、一个领针去换取十多个人的生命,他大声痛哭着,像个孩子一样,工人们抱住了他,紧紧的抱住了他。
很多时候。人类善和恶的一面都会潜伏在内心里,影片中不仅仅在辛德勒身上体现,同样有这种善良的还有阿蒙·葛斯。辛德勒交给了他救赎,同样也窥视到了阿蒙心里的那一点点没有泯灭的人性,但是这一点点没有泯灭的人性很快的就随着阿蒙给的里谢克那一枪结束了。他对犹太女子海伦的爱无可奈何,当他见了海伦第一面的时候,他因为感冒并不想传染给海伦让我看到了他内心其实也存有怜爱,他在酒窖里对海伦施暴,呐喊的表白,在我的眼中当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愤怒的、坠入爱河的一个年轻人,当黎明再次升起的时候他便又变回了那个冷酷无情以射杀犹太人为乐的阿蒙了。
辛德勒被犹太人尊为"义人,""辛德勒的名单"上在册的犹太人亦把自己称为"辛德勒的犹太人"。名单,在辛德勒的墓碑上成为不被遗忘的记忆。犹太人至今每年仍以诵读名单的方式悼念在二战中死难的同胞,在特定的场合许多人轮流诵读一读就是好几天。名单,在他们的记忆中成为不被遗忘的墓碑。出身为犹太人的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将他族的故事以电影的方式讲述给我们,不仅仅让我们记住了这历史性的一段黑暗,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有好多“更应该”!我们就应该不只着眼于眼前的富贵与贫困、成功与失败、悲伤与喜悦……我们就该鼓起我们的勇气,给自己信心去面对我们现在或以后要面对的困境与挫折!
生命不以缅怀得到升华,却以一个人名而得以提升价值所在。辛德勒先生,我也愿在你的墓碑上放上一块石头。
⑹ 二战时期枪口下人性的光辉,美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 【梗概】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辛德勒本是一名纳粹党徒,喜爱金钱与美女。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精明的辛德勒看到商机,他找到犹太人史登帮他经营,雇佣犹太人当工人,把一个废弃的小厂办成一座颇具规模的军需厂,大发战争横财。 随着战事的进展,希特勒加快屠杀犹太人的步伐。党卫军把所有的犹太人赶到克拉科夫,然后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刚好这一幕被辛德勒和他夫人看见了。辛德勒良知被震撼了,他决心尽力营救更多的犹太人。 二战结束前夕,辛德勒开出了1200个犹太人名单,名义上是军工厂需要熟练工人,通过行贿纳粹军官将他们留在工厂内。直到战争结束,辛德勒一共保护了1100多名犹太人生命,他们后代被称为“ ”辛德勒犹太人”辛德勒的义举被犹太人世代赞颂。辛德勒名字百世流芳。 【鉴赏】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根据1982年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肯尼利长篇小说《辛德勒方舟》改编而成。《辛德勒方舟》素材来自当年被辛德勒解救的波德克·菲佛伯格亲身经历。导演斯皮尔伯格是犹太后裔,辛德勒故事深深吸引了他。“ ”《辛德勒的名单》具有如此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如此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应该说,是与斯皮尔伯格身上流着犹太人的血液,以及童年时代亲身体验过犹太人遭受歧视的痛苦;以及源于他乌克兰的大家族中竟有17位成员在波兰纳粹集中营中被谋害;以及他的内心深处对辛德勒--这位犹太人的大恩人怀有虔敬感恩的心态等一系列无法逃避的事实分不开的。”1983年斯皮尔伯格采访了波德克·菲佛伯格,经过10年筹备,于1993年终于拍成了举世瞩目的《辛德勒的名单》。 反映二战希特勒屠杀犹太人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迄今为止,拍的最好,影响最大,评价最高的当数《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让世界感到震惊——这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于1994年3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看过此片后印象很深,以至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疾呼:‘我迫切要求你们去看看这部影片’”。 在1994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评比中,《辛德勒的名单》荣获11项大奖的提名,最后荣获奥斯卡最佳电影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电影剪辑奖,最佳配乐奖等6项大奖。此外,该片还荣获第51届美国金球奖,第47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第18届日本电影学院奖,第20届法国凯撒奖等多种多项大奖。可以用“ ”精彩绝伦,誉满全球”八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主题非常明确:控诉二战时期纳粹丧心病狂地屠杀犹太平民的罪行。影片最大的特色是拍摄的真实感。整部电影真实地还原了当年战争时期的场景。包括当时的街道、酒馆、舞厅、车站、集中营、工厂、住宅、家具、以及成千上万的犹太人的服装、饰品、 用具等等。其真实的程度不亚于看一部纪录片。一下子把观众带入到当年的战争中的德国。 斯皮尔伯格按照两条线的结构方式:一条线是围绕辛德勒如何办厂赚钱,如何周旋纳粹军官,如何拯救犹太人活动进行的,此线的核心人物是辛德勒,人物集中,目的明确,脉络清晰。另一条线展现德国纳粹如何屠杀犹太人的残酷镜头。这条线基本没有贯穿人物,没有贯穿事件,只是选取许多典型的屠杀桥段进行拍摄。辛德勒活动线在情感上比较温和,纳粹大屠杀那条线却十分残忍,“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两条线相互交织,相互映村。在视觉上给观众起到一种心理调剂的作用。 《辛德勒的名单》最震撼观众的地方是影片中纳粹军官随意屠杀犹太人的那些桥段。这些桥段看过一辈子不会忘记,它会深深地印记在观众脑海里,挥之不去。下面略举几例说明。 桥段1,下雪天,纳粹党卫军强迫一大群犹太人在雪地里铲雪,党卫军发现其中有一个断臂老人,单手铲雪行动不便,两个党卫军把他拖出来,无需言语,对着脑袋就是一枪,鲜血顿时染红雪白的大地……。镜头定格在老人一双慈祥的眼睛……。 桥段2,建筑工地上,一个中年犹太妇女急匆匆跑过来,向纳粹指挥官葛斯报告:“ ”指挥官,这样施工要出问题,应该重新灌装。我是学建筑工程的,为了工程质量,我不得不说。”葛斯听完,沉吟片刻,然后命令手下军官:“ ”把她拖出去当众毙了,然后按她说的重新施工。” 一位敬业的犹太女工程师就这样被枪杀了,应声倒地,活象一条野狗……。 桥段3,一天深夜,克拉科夫大屠杀开始了。全副武装的纳粹士兵凶神恶煞地扑向犹太人住宅,一家一家的敲门……。镜头展现一个犹太家庭六、七口人惊恐的眼神。母亲急忙打开柜子,取出一包黄金饰品,发给每人一个,有老人,也有孩子,大家平静地夹在面包里吞食……。没有一句台词。一家人安详地选择集体吞金自杀……。 桥段4,克拉科夫大屠杀的医院里,外面传来阵阵吆喝声,狗叫声,枪击声……。一名医生急忙调制一瓶毒药,然后倒进一只只小杯,送到每一个床前,喂病人喝下……,期间没有一句台词,只有病人对医生感激的微笑,有尊严地从容死去……。几分钟后,纳粹士兵冲进病房,用冲锋枪对着每一个病人疯狂扫射……雪白的被子打成一个个枪眼,枪眼里渗出汩汩的鲜血……。 桥段5,在克拉科夫大屠杀的黑白镜头中,出现一个身穿红裙子的小女孩。在黑白片中突然出现一点红色,显得特别醒目。红裙小女孩大约3、4岁左右,在混乱杀戮的街道上慢慢行走,她的身边不时有中弹倒下的人……。她走到一个房屋门口,拐了进去……上楼……躲进一个床底下……露出稚气的小脸蛋。观众看到这里都松了一口气,庆幸红裙小女孩逃出了魔掌。 可是在后来“ ”焚尸”镜头中,观众在一辆运送尸体的板车上,竟然看见那个红裙小女孩直挺挺的尸体,顿时涌出一种难言的悲哀……。这个红裙小女孩是斯皮尔伯格精心的设计的银幕形象,虽然没有一句台词,出镜也仅几分钟,但是一直让人牵挂,让人担忧。她的死比成人的死更加令人伤心,令人悲愤! 桥段6,火车站上,大批大批犹太人被赶着上火车。纳粹士兵用喇叭大声叫喊:“ ”大家不要带行李上车,每人在行李上写上姓名,我们会替大家妥善保管……”。许多犹太人在行李箱上认真地写着名字……。镜头转换另一个仓库场景,所有行李箱里的物品全部倒出,有人在分门别类地清理着金银、珍宝、手表、钻石……等等。无需解释,观众明白了一切。 桥段7,一天清晨,党卫军中尉葛斯 *** 着上身,抽着烟,横挎着狙击枪,站在别墅阳台上不知是监视,还是欣赏他手下人强迫犹太人劳动的场面……。他发现有一个人因劳累坐在地上休息,然后举起狙击枪瞄准,那神态就像玩打靶游戏……。坐地休息的人站起的瞬间,枪响了,那人中枪倒地,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人游戏般地消灭了。接着,在葛斯家做家务的小男孩,因没有擦干净浴缸上的污渍而求饶,被葛斯“ ”赦免”,走在广场上,突然听见枪声,是葛斯向他射出了罪恶的子弹,一枪,两枪,第三枪击中了男孩,可怜小男孩无声无息地躺在广场上,甚至没人敢靠近看上一眼……。 诸如此类的杀人桥段在《辛德勒的名单》中比比皆是。在克拉科夫大屠杀中,本来把6个犹太人列成一列横排枪杀。临刑前,纳粹士兵又把横排改成纵排,枪声响后,倒下4人,还剩2人,纳粹士兵用手枪对准没死的脑袋直接射击,一枪一个,干脆利落。还有葛斯把几十个犹太人排成一个4排方阵,然后隔一个射杀一个,全是用手枪对准脑袋,平静地就像是玩杀人游戏……。葛斯一口气射杀25人,然后扬长而去……等等等等。 德国是个文明素养很高的国家,历史上涌现过许多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享誉世界的着名人物。笔者也曾去过德国,对德国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社会进步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为什么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会在欧洲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屠杀无辜犹太平民达600多万人,手段极其残忍。 德国出现了一个希特勒这样的战争疯子,但是那几百万纳粹军人难道全都疯了吗?全都失去理智了吗?问题在于当年德国民众把希特勒当做“ ”神”一样敬奉,喊出了“ ”一切权力归元首”的口号。全国上下只听一人指挥,又缺少对权力监控,导致灾难降临。这个教训值得全人类警惕! 与上述桥段相比,斯皮尔伯格还拍出一些“ ”黑色幽默”的桥段,在感伤的氛围中揉进幽默的因素: 例一,一位中年犹太人在克拉科夫大屠杀中冒死逃命,东躲 *** ,不料遇见一队纳粹士兵列队跑来……。他急中生智,赶忙搬移堆积在路面上的行李……。随即双脚并立,两指举在额前,“ ”啪”地一个纳粹敬礼:“ ”报告,我奉命在这里清扫道路,请指示!”那神情那囧态极其好笑……。以致杀红眼的纳粹士兵都逗乐了。 例二,葛斯带着几个纳粹军官到辛德勒工厂检查,命令一个犹太工人做铰链给他看,那个犹太工人很熟练地几分钟就做好了。可是葛斯诬陷他窝工,立即拖出去枪毙。葛斯掏出手枪对准工人脑袋,一连开了几枪就是不响,换了一把枪依然卡住了……。气得葛斯狠狠地踢那个犹太工人……。观众看到这里本来十分紧张,一个意外救了工人一条命,不禁由衷地庆幸,心酸地一笑……。 例三,一个纳粹军官手拿着一只鸡,对着一群犹太人追问是谁偷了鸡。他举起步枪随意对准一个犹太人就是一枪,那人应声倒下……。军官威胁说“ ”如果你们不揭发,我就一个个都枪毙!”突然一个小孩向前走一步,观众顿时很紧张,以为小孩要遭遇不测……。军官立即上前对小孩:“ ”是你偷的?”小孩摇摇头,然后指着地上的刚被枪毙的人说:“ ”是他——”。观众哑然了。 上述“ ”黑色幽默”桥段比起那些残酷杀人镜头当然要轻松一些,但是观众依然笑不出来声来。那是枪口下的幽默,是劫难中的意外,是勇敢者的智慧,观众中即使有笑声,那也是苦涩的笑,庆幸的笑,无奈的笑……。 《辛德勒的名单》采用黑白影像进行拍摄。究其原因,大屠杀场面太多,黑白影像既能造成阴冷、凄惨的氛围,又能避免视觉上的血腥造成呕心的 *** 。此外,纳粹元首希特勒亲自设计的党卫军军服、军旗、胸章、臂章均是由红白黑三色搭配,这在美术上属最佳配色,导演不想给刽子手军服以鲜艳夺目的色彩。用黑白影像更贴切犹太人黑暗时代,显示历史的厚重感。 《辛德勒的名单》唯一主角就是辛德勒,他的举动以克拉科夫大屠杀为界,之前他是一个玩世不恭、贪图钱财的纳粹党徒,之后他良知萌发,尽力营救犹太人。影片用几个典型镜头展现辛德勒的善心:一个犹太女人找到辛德勒,哀求辛德勒把她年迈的父母亲招到工厂做工,一个劲说辛德勒是个大好人,被辛德勒严厉拒绝并赶出门。事后又让史登用自己一块手表去贿赂纳粹,把那位女人的父母亲招到了工厂。 一个炎热下午,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象畜生一样被赶进闷罐车厢,辛德勒假意玩恶作剧,用水龙头给每节车厢洒水,在纳粹军官取乐的嬉笑声中,辛德勒用智慧解决犹太人干渴之苦……。在车间里,史登向他汇报,说生产炮弹不合格,军需部要查问,工厂要亏损。辛德勒明确回答:炮弹不合格我很高兴,工厂亏损的事你不必担心……。 二战结束了,犹太工人纷纷取出自己牙齿中的金箔,给辛德勒打制了一枚金戒指。上面用希姆文刻上:“ ”救人一命等于拯救全世界”,送给辛德勒。没想到的是,辛德勒接过金戒指竟然哭了起来,嘴里喃喃地说:“ ”我本来可以救更多的人,一个胸章可以救2人,一辆汽车可以救11人……”。这个完全出人意料的细节,一下子把剧情推向 *** ,把辛德勒形象推向一个更高层次。令多少观众潸然泪下……。 《辛德勒的名单》采用史诗风格与纪实手法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讲述辛德勒在二战时期办工厂,营救犹太人的经历为主线,穿插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种种骇人听闻的片段。电影采用一个纳粹党徒的觉醒来拯救犹太人比抵抗组织来拯救犹太人更有思想意义。 影片因其极高的真实性而震撼人心,将作为二战时期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一部鲜活影像将永载史册。同时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流传下去。 《辛德勒的名单》
⑺ 看过<<午夜看门人>>的请进
本片绝对没有,被禁是因为丑化了犹太女人的形象,
午夜守门人 Portiere di notte, Il
其它译名: Night Porter, The
类 型: 爱情 / 犯罪 / 剧情
导 演: 莉莉安娜·卡瓦尼 Liliana Cavani
编 剧: 莉莉安娜·卡瓦尼 Liliana Cavani
Barbara Alberti
主要演员: Marino Masé
Nino Bignamini
Isa Miranda
Giuseppe Addobbati
Gabriele Ferzetti
Philippe Leroy
夏洛特·兰普林 Charlotte Rampling
德尔克·布加德 Dirk Bogarde
上映日期: 1974-10-1
国家地区: 意大利 / 美国
本片描述一九五七年的维也纳,一名身为前纳粹军官的茶房,在饭店巧遇他以前的集中营性爱玩伴,二人开始大感意外,但逐渐旧情复发,秘密同居,最后被茶房所属的纳粹组织射杀。
⑻ 求一部电影名:有一个犹太女人把一朵花放在纳粹士兵的枪口上,然后枪响了。求这部电影名字。
是 守望者 Watchmen (2009)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972698/?suggest=%E5%AE%88%E6%9C%9B%E8%80%85
⑼ 二战时一个犹太女人逃亡的电影
《无辜者逃遁》是由Leone Pompucci执导的剧情片,肯·杜肯、杰丝敏·特丽卡等参加演出。该片讲述了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在逮捕犹太人时,一群孩子在年青的犹太教师约瑟夫的带领下开始了危险的逃亡之旅的故事。
本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感人至深的故事。德国纳粹在逮捕犹太人时,有一群孩子在各自父母和德国犹太人组织的保护下逃脱了被送往集中营的厄运,他们被迫与父母分离,年青的犹太教师约瑟夫受到父亲的最后委托,担负起转移这些孩子的重大使命。孩子们整日躲躲藏藏,在他的带领下开始了危险的逃亡之旅。
在一个叫做蒂莱姆组织的帮助下,约瑟夫和年轻女子莎瑞带着孩子们辗转来到意大利,并在路上收留了一个落难的中年妇女和一个商人。当地的纳粹军官法耶利是一个心存善念的人,在他的保护下,孩子们在一处残破的古堡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安全时期。但是一支带有伤员的反法西斯游击队的闯入却打破了这短暂的平静,他们需要在古堡里稍作休息,在争执中两名意大利士兵中弹身亡。这让约瑟夫陷入两难境地,如果这件事让意大利军方知道,那么孩子们这个唯一的避难所也将失去。
⑽ 一个电影,讲的一纳粹军官爱上一犹太女人,那女人和军官在一起后却还是站在犹太人那边,要杀他!这是什么片
黑皮书 黑皮书一般指代商业摄影年鉴,但在欧洲许多国家也有商业摄影年鉴或供检索的商业摄影黄页,有另外的名称。黑皮书也是荷兰 / 德国 / 比利时2006年合拍的一部电影。 简介:在二战快要结束的时期,在荷兰战场上幸存下来的德国犹太女孩蕾切尔·斯坦恩(卡里斯·范·侯登饰),加入了荷兰地下抵抗组织想找出那个背叛的人,她所有家庭成员在解放南部的斗争中由于此人的出卖而全部被害。刚刚从战场中逃脱出来的她为了藏身,当了一名出色的歌手。但,当这位漂亮的犹太女歌手藏身的地方被炸后,她无路可走,便随另一群犹太难民去逃亡。但是,他们的船在中途被德国的巡逻人员发现,难民们都被杀害了,只有蕾切尔活下来。她进入到德国队伍当中,化名爱丽丝,以使和德国人相处。一位德国军官(赛巴斯汀‧柯赫饰)对爱丽丝很好,还为她安排了个工作。荷兰抵抗组织要营救自己被俘的人,让爱丽丝帮助,但是,这个计划被叛徒得知了。德军方面与荷兰抵抗组织都把她视为敌人,她又一次陷入绝境。一直爱护她的那位德国军官与她一起逃离并躲了起来,等待着战争结束。而结束了战争,却并没有给爱丽丝带来自由,因为每一个幸存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罪的,而她,而必须找出那个叛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