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四十电影对女主的建议
⑴ 《女人四十 》电影的女主角是谁扮演的
萧芳芳
萧芳芳(Josephine Siao,1947年3月13日-),MBE,香港一代电影巨星,在香港电影界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原名萧亮,祖籍江苏苏州,出身中产家庭。萧芳芳从影四十年,演出电影300多部,是一个不断以努力实现梦想的超凡女性。童星时期一度被港台影迷誉为是中国的秀兰·邓波儿。她演唱的电影主题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日后被引入台湾电影,成为两岸三地广为流传的歌曲。1995年,凭借电影《女人四十》中的出色表演,荣获了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及柏林国际电影节影后。2009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授予其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殊荣,以表扬她善用天赋才华,为香港电影界做出的杰出贡献。第一任丈夫秦祥林(1975年-1977年),现任丈夫香港浸会大学传理系教授张正甫。
⑵ 电影《神奇女侠》广受好评,如何看待大女主类电影
神奇女侠,是DC女英雄的一个亮相电影,介绍她的前史,现在及未来可能性。这部影片设定在一战时期,飞行员史蒂文不经意间闯入了神的圣地——亚马逊天堂岛,见识了守护宙斯神奇的女神部落。神奇女侠作为人类守护者,对人类浩劫充满同情,认为是战神阿瑞斯挑起了战争。然后,神奇女侠和史蒂文一起来到文明社会,最终用神力对抗了阿瑞斯。
整部电影不仅仅描述了神奇女侠对于战争与人性的女性角度理解,也在行进中理解了英雄的意义与最终要付出的代价。
首先,这部电影用女性视角来思考存在的普世问题,这个全新的视角是被全世界所接受的,不仅在欧美市场口碑票房双赢,在中国也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与票房。这个英雄人物一经推出,就迅速得到了大众认可。也正因如此,电影市场中向女性角色倾斜,不断的让女性角色承担剧情,逐渐成为商业大电影的主流趋势。这是一种大众审美中对于以往花瓶般女性角色的集体背叛。
其次,这部电影引起的广泛讨论,开始向现实延伸。尤其是在奥斯卡提名中,几部成功的女性电影,让大众见识到了,在电影这个大产业中,男女同工不同酬问题。片酬差距甚至是一个沟壑般的存在。神奇女侠扮演者盖尔·加朵,为了角色健身并努力付出,但是片酬仅为30万美元,而超人亨利卡维尔出演《超人:钢铁之躯》时片酬已经为1400万美元。即使在最顶级女性演员和男性演员的片酬比较中,女性片酬都远远落后于男性。
这些电影让全世界都开始谈论男女之间存在的巨大不公平,让大家深刻意识到男女平权的道路还很艰难。但是从神奇女侠开始,一切都算是开了一个好头。这部电影的成功激励了更多人继续去关注问题,解决问题。
⑶ 远离老年痴呆,饮食预防不可少。盘点“健脑”和“伤脑”的食物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阿尔茨海默病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老年痴呆症。年轻人很喜欢用这个词来开玩笑或者自嘲,他们没有真正了解过这个病的可怕,才能轻松说出这个病的名字,忽略了这个词背后包含的痛苦与心酸。
香港有部获奖无数的电影《女人四十》,女主的公公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病人不单单是健忘,整个大脑功能都会衰退。怪异的行为举止给整个家庭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很差,还成为亲人沉重的负担,压得家里每个人都喘不过气。
随着全球老龄化,老年痴呆症的人数每年都在增长,有预测认为2050年全球老年痴呆的人数会超过1.5亿。
老年痴呆症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年龄、遗传基因、性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饮食不 健康 、烟酒……
想要预防老年痴呆症,需要从行为和饮食两个方面着手:
行为上要保持 健康 的生活方式。社交、户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学习乐器等都有助于降低发病几率。
写这篇是想从饮食角度给大家一些建议和参考,通过饮食来增强脑 健康 ,提早预防老年痴呆症。
总体而言,要饮食均衡, 健康 ,避免肥胖和慢性病。具体来说:
1、DHA(w-3脂肪酸)
代表食物: 深海鱼(如三文鱼)、核桃、亚麻籽、磷虾、奇异果
DHA是大脑构成的重要脂肪酸。科学研究发现DHA能够改善认知下降,在小鼠模型中对认知衰退有改善。
2、姜黄素
代表食物: 姜黄粉、咖喱中的姜黄
大脑中淀粉样蛋白大量聚集,可能发生老年痴呆。用小白鼠做实验发现,姜黄素可以让这种蛋白分解,对预防老年痴呆有帮助。
3、类黄酮
代表食物: 绿茶、红茶、红酒、黑巧克力、柑橘类水果、银杏
食物中的类黄酮主要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抗衰老,可预防心血管疾病,对大脑 健康 有好处。
4、B族维生素
代表食物: 各种自然食物。水果、蔬菜、菌菇、肉、奶、蛋、未精制的谷物……
B族维生素有12种以上,存在于各种天然食物中,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素。
维生素B6、B12、叶酸(即维生素B9)对各年龄段的女性记忆力都有帮助。
5、维生素D
代表食物: 鱼肝、蘑菇、牛奶、鸡蛋
维生素D又叫阳光维生素。 晒太阳比从食物摄取更靠谱, 平时多晒晒太阳就能补充维生素D了。
维生素D对保持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有重要作用。
6、胆碱
代表食物: 蛋黄、大豆、肝脏、甘蓝、深绿色蔬菜
饮食胆碱可以减少记忆障碍的发生,能够提升记忆力。
7、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组合
代表食物:
维生素C——蔬菜水果,如青椒、苦瓜、番茄、柑橘、柠檬
维生素E——豆油、葵花籽油、松子仁
胡萝卜素——胡萝卜、红薯、玉米
这三种都具有抗氧化功能,能够抗衰老,延缓认知能力的下降,对大脑有益。
8、铜
代表食物: 牡蛎、贝类海产品、坚果、动物肝脏、豆类
研究人员发现血浆中铜浓度低和认知能力下降有相关性。
9、铁
代表食物: 红肉、动物全血
缺铁就会造成贫血。血液可是滋养着身体的各个器官。贫血对大脑可不好,会影响认知能力。
10、钙、锌、硒
代表食物:
钙——牛奶、奶制品、虾皮
锌——贝类海产品、红肉
硒——海产品、肉类
适量的钙、锌、硒能够调节大脑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对维持大脑的 健康 有利。
1、反式脂肪
代表食物: 氢化植物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用氢化植物油制成的糕点、饼干、奶茶等
研究认为血液中反式脂肪含量高的人比血液中反式脂肪低的人患老年痴呆的可能性增加50%到75%。
2、过多摄入饱和脂肪
代表食物: 过多的吃黄油、奶油、猪油、红肉
过多的饱和脂肪会加剧老年人认知能力的下降。不是不能吃,而是不能吃太多。
3、过多摄入多不饱和脂肪酸
代表食物: 各种植物油
多不饱和脂肪酸过多,会在体内产生过量自由基,加速衰老。
4、亚硝胺
代表食物: 加工肉制品
对人体有害的有毒物质也会伤害大脑。
需要提醒的是:
虽然罗列了一堆对大脑有益的食物,但是并非多多益善。保持饮食均衡、适量食用才是关键。
饮酒会伤害大脑,虽然红酒对大脑 健康 有好处,但切不可过量。
由于年龄层不同、身体情况差异,也不是每种健脑食物都适合大家,需要因人而异。
比如肝脏、贝类、蛋黄富含胆固醇,很多中老年朋友有高胆固醇血症,不宜食用高胆固醇食物,就要避开这些。
参考文献:
⑷ 豆瓣8.9,这不仅仅是一部神作,看许鞍华如何讲述女人四十的不易
许鞍华一直是我十分敬佩的导演,她总是能把一个一个严苛的题材拍得如此游刃有余。
小人物的辛酸历程、市井风味又不是很过。
想起了亦舒写的一篇小说,里面的女导演说自己是拍文艺片的,虽然孤独,也乐在其中。
是否许鞍华也亦如是?
回忆《女人那话儿》里面的许鞍华,当问到家庭儿女的时候,她脸上那份掩饰不住的黯然与落寞。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空白,她才把家庭生活拍得那么有声有色,那么温情脉脉。
前几天重看了许鞍华的《女人,四十》。这部片子是她的后期代表作,也可以说是许鞍华作品以来拍得最好的一部文艺片。
第一次接触许鞍华导演作品的观众可能会觉得她的电影“阵容缺少偶像,定位不太商业,海报趋于朦胧”...
归根结底,许鞍华的电影太过生活化。没有那些生活经历的人,又怎么会看懂许鞍华
《女人,四十》恰好是一部可以让你“速补人生”的电影之一。
1991年,许鞍华拍摄的《极道追踪》和《上海假期》双双遭遇票房惨败,这让许鞍华的电影生涯跌入谷底。
失望之余,许鞍华只能远走日本学习,蛰伏四年。
《女人,四十》便是她返港之后的初试牛刀之作。
许鞍华大概是香港白描功力最强的导演了。
影片中可以看到许鞍华导演对于香港 社会 变迁的一种敏锐观察和体会。
80年代以来,香港 社会 转型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中产阶级成为城市人口的主体。
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快,以至于许多正在被中产阶级化的普通市民一时无法适应自己身份的更迭。
通篇看下来感觉《女人,四十》的风格比较贴近于《天水围的日与夜》与《桃姐》
同样是市井生活,同样的苦中作乐
所以电影常常令人看着看着,笑着笑着,不觉间已潸然泪下。
《女人,四十》由萧芳芳、乔宏、罗家英、罗冠兰等香港老戏骨参演。
豆瓣评分8.9,好于98%的剧情片,IDMb评分7.8,烂番茄新鲜度97%
《女人,四十》围绕一个四十岁主妇的日常生活展开,娓娓讲述着人生细碎的无奈与亲情的聚合悲欢。
这部拍摄于95年的电影,已经过去20余年。
虽然这是讲述女性生活的电影,但是从一个男性的视角和 情感 去欣赏这部电影,并以此作为对香港电影的一种纪念,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非常生活化,电影所表现的一切艺术都活化于生活琐事内。
其要表达的丰富内涵也都悄然无声的浸淫在细微不起眼的吃喝拉撒睡、油盐酱醋茶中。
影片讲述了香港典型的职业妇女如何在家庭和事业之间争取平衡的故事。
故事的重心为剧中的女主角阿娥(萧芳芳饰)在婆婆意外过世后和患上阿兹海默症的公公(乔宏饰)的相处过程。
如果静下心来看看身边的你和我,他们的倒影也许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仿佛就是自己。
在这部平凡而感动的电影里,不仅仅只有尽孝那么简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萧芳芳饰演的阿娥是一个年过四十的中年女性。
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媳和为佣工,她在不同的人生角色中转换着,尝到了作为一个女人常态下几乎所有的滋味。
她出现在影片中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在市场鱼摊前买鱼
阿娥在贩鱼摊边趁鱼贩接电话的空档,一掌拍死一条正在翻肚吐气的鱼,一条活蹦乱跳的活鱼渐渐死去,一条原本售价150元的活鱼,变成了一条只值50元的死鱼。
即便是她这样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主妇,天有不测,如此的大负担就这样不期而至地摆到了阿娥一家面前:
阿娥一家是典型的 社会 转型时代的中产家庭。
这场变故,使得阿娥原已不堪重负的双肩,再次遭遇一次生活的重压。
由此,阿娥便被置于职业女性和家庭主妇这两种身份之间挤压,开始了一场漫长而艰难的人生挣扎。
双职工的家中没有多余的人手来看护老人,中产家庭的收入虽不至于拮据,但也无力承担雇佣一个全天候的看护。
于是他们陷入了将老人送去环境不如人意的公立养老院和将老人留居家中长时间无人看护的两难境地。
阿娥先后将公公送至两家公立养老院,相继面临公立养老院资源紧张,很多老人无法登记入住;
有出现职能不全,老人常常走丢,以及环境恶劣,老人受到伤害等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这些都表明, 社会 转型期的养老问题,事实上无法全权由 社会 公共承担,儿女、家庭根本不可能完全抽身。
面临如此难题,阿娥的内心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眼下的情况,只有她作出辞职的牺牲,才能解决。
而对于深陷家庭繁忙事务的阿娥来说,工作恰恰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
但是对于公公,媳妇身份的亲情却是无法置换的,同时也让阿娥深刻体会到公公作为一个老人,面临经济价值丢失后改朝换代的心情与感触。
他们需要家人与 社会 贴心的关怀和爱护。
于是,阿娥选择了辞职,公公也最终在阿娥的尽心照顾下,安详辞世。
影片的片尾,谭倩红的歌声响起,略显凄美的调子吟唱道:
对于阿娥这样的中产家庭职业妇女,辞职回家照顾老人,是一次传统价值的回归,也是一次对亲情与事业的再思索、再定位。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许鞍华对于香港 社会 变迁的一种敏锐观察和体验。
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快,以至于许多正在被中产阶级化的普通市民一时无法适应自己身份的更迭。
阿娥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位。
一般来说,中产阶级女性很难兼顾职业和家庭。
她们要么以牺牲职业为代价,来换取家庭的平稳与和谐;要么用家庭职能的重新分配来维系主妇和事业之间的平衡。
除此之外,便是那些无法适应上述角色和身份变化的人群,她们不得不深陷家庭与事业的双重危机之中。
阿娥自然是这样陷入矛盾的人。
影片中有一处细节,恰好反映了阿娥两种 社会 身份之间的微妙冲突。
在公司上班的阿娥突然接到丈夫电话,说她公司楼下的超市正在出售打折的大米,要让阿娥下班时买两袋回家。
阿娥不胜其烦,没好气地指责丈夫宁愿在家游手好闲,也不愿意为她分担家务。
镜头的快速转换营造出的既是一种幽默和反讽,也带有对阿娥身份快速切换的无奈和慨叹。
许鞍华利用这点,透露出独立女性角色的不易与艰辛。
私营养老院由于价格昂贵,让阿娥这种中产阶级家庭无力负担。
于是她只能选择条件相对较差的公营养老院。但是老人在这些 社会 机构中又不能得到妥善的照顾。
显然,这不符合中国人的孝道传统。
无奈之下,阿娥只能重新把公公接回家里,用传统家庭养老来为老人提供一种人生的“善终”。
于是,家庭与事业的双重挤压便使阿娥的中年生活变得格外沉重起来。
她的这份沉重,其最终原因并不在于她的个性或家庭因素,而是由 社会 整体发展与变化所导致的。
但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影片显示了许鞍华面对此类 社会 疑难杂症的一种睿智与超脱的态度。
换言之,对待《女人四十》这样一个原本不无沉重的题材,许鞍华完全摒弃了某种愁眉苦脸式的悲剧美学。
相反,她采用了一个积极、乐观的观察角度来体现。
力图在阿娥艰辛而沉重的生活中去发掘一些更为超脱、更为浪漫的人生况味。
正是许鞍华的这种积极态度,为《女人四十》沉重的剧情带来了一抹喜剧的亮色。
很多人应该都还记得那段漫天飞絮仿似下雪的场景可算是情绪的升华,因为本片的英文名“Summer Snow”正是此景的描述。
但是我不觉得这是影片的高潮,因为它的分量太轻,没有激起观众的心灵波涛。
“夏雪”是对于他们公媳关系水到渠成的抒情和赞叹,并不是各种矛盾集中到一起的大爆发,也没有将观众的 情感 推向高潮。
最后公公的死,也被及时拉上黑幕,清淡处理,更谈不上“高潮”。
这样看,一个没有“小高潮”的文艺片确实不讨喜,但《女人四十》绝不是散文化电影。
它的戏剧冲突还是十分明显,情节的可看性也没那么弱。
它还是在讲故事,而且提供了有血有肉,相对完整的发展脉络。
试想,当两人走过一片树林,轻盈起舞的漫天飞絮悄然而至。
这在一个智力正常的 健康 人眼里,未必不是一个令人生厌的场景,
公公因而兴奋地大叫起来,阿娥也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
此时此刻,人生所有的沉重、悲凉、无奈,都从阿娥眼前消逝无踪。
剩下的唯有浪漫的情怀,唯有对人生苦难想象性的超越。
以及人心与人性在完成这种约束之后的舒展与快意。
我想,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一个镜头,应该是阿娥不意走上天台,却发现了成群的鸽子在天台地板上。
公公在罹病住到阿娥家来后,曾经说过在天台看到整群的鸽子,但是都不曾相信。
阿娥脱下拖鞋,慢慢走近这群忙着啄食米粒的鸽子,呼喊着先生到天台来看这个原本被当作是疯言疯语却是真实的奇景。
这种由悲到喜的感动,恰恰是我们所需要承受的。
对生活缺乏勇气的平庸丈夫,精打细算的小市民生活,青春叛逆的孩子,老年痴呆的退伍公公,带着电脑技术侵入的漂亮秘书...
生活的一切,仿佛都与她为敌。
人到中年的女子,早上一睁开眼,没有任何关于自己的思考,全盘关联的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窘迫。
而萧芳芳纯然的演出则把中年女性的困惑、坚强、无奈和坦然地心理波折表达得淋漓尽致。
想起《方世玉》里无厘头的她,还真是天壤之别。早年香港影星的演技,在岁月的洗礼中,打磨得自然生动。
要知道,就连奥斯卡得过大满贯的电影也就三部:《一夜风流》《飞越疯人院》《沉默的羔羊》
《女人,四十》口碑与票房的成功,1400多万的票房不说,又为香港女演员多添一个柏林影后。
萧芳芳在台湾先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后获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95年最佳女演员,呼之欲出声望最高地成为第1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影后。
她就像每一个天皇级巨星的演出,如许冠文、周星驰一样出色。
萧芳芳在银幕前和银幕后完全吻合,表现一个现代女性的形象,她在生活上与电影中一样非凡地演出自己。
如果是非要找到一个萧芳芳式的表演瑕疵,就是她一直没有摆脱“阿娥”这个角色。
真的很喜欢萧芳芳的表演风格。
在影坛根深蒂固的萧芳芳,由粤语长片开始就不断蜕变。
由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不论拍戏还是不拍戏,她的表现都是一贯的不平凡。
她在银幕和现实,由粤语片到新浪潮电影,她都担任一个非凡的女性形象。
她由国语片童星,粤语片青春偶像, 过渡成一个最优秀的九十年代演员。
她是视演戏为一种长期奋斗,不断向目标迈进的演艺人,向她致敬
另外除了女主萧芳芳的精彩表现,片中其他几位演员也是游刃有余。
乔宏痴呆得可爱,严肃得煞人;
罗家英一改往常的“癫痫”状态,正经起来也能触摸人心的敏感之处 ;
最欣慰的是看到两个TVB的资深绿叶演的是真好:
疯疯癫癫自恋十足的罗冠兰,戏剧出身的她素以夸张见长;
默默无闻但却在关键时刻令人掉泪的夏萍,看着她对失忆老伴的照顾和怜惜,我不禁也黯然叹息 。
就算是戏份不多的丁子峻,那种青涩也弥足珍贵。
《女人四十》以极其写实的态度,描绘了香港中下层小市民的琐碎生活。
它们分散在情节的各个阶段,从未碰撞出彩,也许这就是导演所追求的效果。
材料的堆砌足以使故事发光,不需要刻意安排和表现。
许鞍华给观众一个平凡可靠的世俗生活本身,而不是给出自己的太多偏爱和看法。
叶德娴凭《桃姐》在威尼期影展封后已经足见许鞍华的优秀。而《女人,四十》想该是延续许鞍华这几年对女性的思考。
桃姐的形像不单叫人《女人,四十》中的“阿娥”,更叫人回味她三十年电影事业中的女性世界。
《疯劫》思考香港在新旧交替之时,女性如何卡在传统压制和现代之间艰难。
李纨纨代表着旧世界,戏初跪拜长辈的动作已说明她压抑生活的郁闷。
戏在旧区拍摄,画面暗黑,除更强诡异感外,还带有压抑和暴力的色彩。
电影最为血腥的,是戏末李快死的时候,老妇剖肚取儿的片段,而本该代表新生命的婴儿在片中并没有带来希望。
另一个女角阿明在整部戏中,扮演查案和见证人的角色,虽是李纨纨的好友,却带着一份冷静的抽离。
可以看成是许鞍华要表达的——观察世情、显露真相,并见证一切。
从《疯劫》到《客途》,香港风雨飘摇,许鞍华透过电影思索作为女性,如何在这地上扎根,
从第三者的冷静,到第一人称的自我反省,无不透露出她无论如何也掩藏不了的知性气质。
《女人,四十》中的“阿娥”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庭主妇︰
她有自己的事业,但却同时支撑整个家庭,因着男性退场使女性进到家庭的中心,撑过平凡女人所能遇到的苦难。
许鞍华倡导的女性主义就是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取男女平等。
不仅仅是作为女导演,这也是从反面说明了,那种以为女性作家的作品就是女性主义的最好代言人的想法是从头错到脚的。
所以许鞍华通过这部电影在敲打着 社会 的良知和警示众人。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和《天水围的日与夜》正是她思考中年后生活的最出名代表作。
两部电影异常成功在于以香港导演之姿拍半百女性的人生经历。
在急速变化的上海,曾是知识份子的女人并未能跟上时代的节奏,日复日怀念老上海的旧,怀念自己曾有的光辉。
但她最后不得不承认,她再不是属于上海了,于是黯然回到东北丈夫身边。
而这,或许正正是那一代中国女性特殊的悲哀︰大概是上山下乡的缘故,知识份子嫁给了农民,错配一生,了了结束。
至于在世纪末过后的香港,许鞍华重新把眼光调到基层女性身上。
鲍起静的角色骤眼看来与萧芳芳在《女人,四十》中的相似,但在阶层上却有根本的不同。
导演选上基层,表示着她改变认同,而《得闲妙饭》的失败和《桃姐》的成功更确定这个改变。
另一方面看,《女人,四十》又有着许鞍华迄今最强烈的中年情怀。
就像《今夜星光灿烂》中的林青霞犹对已逝的青春恋恋不舍。
此外,丈夫罗家英与朋友买醉于卡拉OK,感叹话题总是环绕生老病死;以至唱“小李飞刀”被人拆台,不无时不我予的自嘲意味。
公司电脑故障阿娥得以大展神威,但追不上时代又不避阿Q之嫌的中年狂想。
怀旧粤曲的加插虽配合影片情节发展,其乐此不疲却反映了一点 社会 老龄化的倾向。
阿娥在与公公相处中,慢慢学会了用只属于公公的言说方式与之沟通。
公公幻想出飞机来袭的场景,在屋顶平台大声喧哗,引起邻居不满。
阿娥急中生智,以一种长官下命令的口气让他进入“防空洞”躲避“空袭”,顺利地将公公引入室内,避免一场即将爆发的邻里纠纷。
另一个画面,公公拿着雨伞模仿跳伞动作,从房顶坠落楼下的垃圾车内,竟然安然无恙。
一场虚惊之后,原本令观众扣人心弦的紧张场面竟以一种喜剧噱头收场。
这些场面无不显示出许鞍华面对危机与困境的豁达与从容。
以相对诙谐轻松的笔调勾勒出来,没有制造太多的伤痛,始终透露出一种乐观向上,战胜困难的积极精神。
在影片最后的春游场景中,公公对阿娥说,他就要到山那边去与美女幽会去了。
然后在满怀对这一人生美景的憧憬与期待中轰然倒地,走向了自己的生命终点。
夏萍饰演的霞姐也很令人感动,得知自己身患晚期胃癌不久于人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疗养院的丈夫鹏哥。
鹏哥瘫坐在轮椅上,霞姐最后一次去看他,说了一段极为感人肺腑的话:
“我以为是你会来接我,没想到最后是我来接你。”
看到这里,真的感动到要哭
用不刻意煽情的结局,没有大喜大悲,只是顺着意料之中的线索走着。
生活里随处可见的人和事,拿来做成好的剧本,让好的演员演出来,就是最好的作品。
还记得公公临终前和阿娥说的那句话么?
“人生是很有趣的。不需要做过分解读,我们至终都会明白。”
⑸ 想找部关于中国女性自强不息之类的电影
推荐一部,女人本色,梁咏琪主演。
英文名: Nui yan boon sik
中文名: 女人本色
导 演: ( 黄真真 Chun-Chun Wong )
主 演: (梁咏琪 Gigi Leung) (薛凯琪 Fiona Sit) (林子祥 George Lam) (郑嘉颖 Kevin Cheng) (聂远 Yuan Nie) (Xiaoming Fu)
上 映: 2007年07月07日
1997年,成在信,积极乐观且要求严格之女强人,于大集团任职财务总监,结婚一年,刚诞下儿子,事业在香港回归前夕更上一层楼。但于同一集团工作的丈夫杜林却因浓厚英资背景而失去CEO职位,其棒子移交到拥有广阔中国人脉关系的程必聪手里。杜林遂决定独自移民新加坡找寻新出路。
新任CEO程必聪十分欣赏成在信的能干和拚劲,但在信难免忽略了家庭和在新加坡拼搏的丈夫。在没有丈夫陪伴的日子中,除了工作外,和她一起打发寂寞的好朋友,既是她下属,亦是她好姐妹——宋晓彤。宋晓彤任在信助手已有一年,性格率直做事经常撞板,只有以加倍勤快补足。
晓彤把她初相识的男友振华介绍在信认识,振华是位帅哥,教晓彤驶钱装扮一身名牌,但在信却暗暗怀疑这位帅哥为人不正派。果然振华恃机向在信多番挑逗,更恶人先告状,告诉晓彤说在信不甘寂寞来挑逗自己。晓彤气在心头,终于向在信递辞职信。在信叫晓彤冷静,并告诉她先查清楚一身名牌是否A货。
香港回归之后就发生了亚洲金融风暴,风暴使香港经济跌落谷底。在信工作的大集团只有以裁员减省成本,被裁的员工却发起了抗议罢工的工潮。程必聪与成在信携手,冷静的采取了行动,更由在信出面,把工潮制止了,过程中在信渐发觉必聪对自己有爱意,在信虽然对必聪有好感,但她在逃避。
宋晓彤发觉振华其实是骗财骗色,振华最后还使出恐吓勒索这种无赖招数。幸而在信突然挺身而出把这无赖赶走。与此同时,在信却收到杜林在新加坡失踪的消息,原来单人匹马闯天下的杜林,生意一败涂地,一天喝酒驾车导致意外身亡。
在信非常悲伤,而与此同时突然被大老板要求引咎辞职。原来镇压工潮引发了一连串舆论对大集团不利。程必聪为了自保,把一切责任推到在信身上,为了事业男人绝不会手下留情。
失了丈夫,失了事业,这时更失了孩子,在信的孩子感染了SARS病菌而去世,医治其孩子的医生学枫是在信一同成长的好友,暗恋她多年未果,终于亦感染了SARS而不治。在种种打击之下,在信考虑放弃生命,正要割脉之际,一个很久没见的好友毛毛找上门来,及时救了她一命。
毛毛、晓彤与在信三人都是好朋友,毛毛一直在外创业,初时次次都蚀到血本无归,但在信还相信毛毛,一直投资在她身上。这次毛毛上门来告诉好消息,因为她做口罩,在SARS期间赚了大钱,要分利润给在信,因而鼓起了在信重新做人的信心。
至于晓彤,她不值程必聪所为亦愤然辞职。但经济不景下,她只得去做啤酒妹、派传单,最后还到香港迪士尼公园扮女巫,终于在迪士尼碰上了在信与毛毛。三姐妹重逢开心不己。这时,因“自由行”开放,许多内地人来港买化妆品,结果在三姐妹合作搅化妆品生意,分店愈开愈多……
⑹ 电影《女人四十》的影评
《女人四十》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1995年许鞍华的一部《女人四十》轰动华人影坛,年底,第3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把数项大奖都颁给了该片。片中,许鞍华以女性特有的视角,用舒缓的语调娓娓道来一个寻常家庭的寻常故事,细腻而富有亲和力。全片以生动活泼的手法来处理一个其实很沉重的题材,因此能引人共呜。影片展现了香港市井小民的生存现状以及种种无奈与悲欢;格调极其柔和平稳,人情味十足,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安谧,而影片所表现的一位中年女人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乐观精神也深深地打动了所有观众。片中的很多细节,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里面的人物,就是我们自己。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会心而笑中,我们渐渐感觉出生活的甘美和人生的温情,就像走在午后秋阳照耀的林阴小道上。
主演萧芳芳不着痕迹地完美演出,将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下的四十岁女性的悲喜与甘苦刻画的淋漓尽致,其对情绪控制之游刃有余,让人叹为观止,更凭此片继张曼玉后再夺柏林影后。演痴呆老人的乔宏同样精彩,此外,谭倩红、罗家英、罗冠兰等角色搭配得宜,日籍配乐家大友良英和台湾摄影师李屏宾都有出色贡献。
⑺ 香港电影《女人四十》,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的是女人到了四十岁,还是有无限可能的,可以有自己的梦想,不应该只能是家庭主妇。
⑻ 双女主影视剧已然成为当下新趋势!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发展趋势
随着双女主影视剧《了不起的女孩》和《流金岁月》的热播,双女主影视剧成为当下新趋势,这一趋势打破了双男主影视剧和单女主影视剧的局面,并且后面还有很多部双女主影视剧待播。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发展趋势呢?双女主的设定很吸引人,能够引起观众兴趣,女性独立意识觉醒,对女主影视剧有所需求,影视剧发展有轮回,双女主设定能够吸引投资人。
一、双女主设定很吸引人,能够引起观众兴趣。影视剧里面一般女主都是一个,双女主的设定非常吸引人,观众对这类影视剧很感兴趣,双女主一般都是用一些演技到位,并且颜值比较般配的两个女主角,她们在剧中非常养眼,并且互动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因此双女主剧播出之后,吸引了很多观众观看。
大家对此有什么其他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⑼ 电影 :麻雀飞龙 里面 那个 漂亮的女主角的资料!
名字: 萧芳芳 体重:
身高: 国籍: 中国香港
出生地点: 上海 出生日期: 1947年
别名昵称: 婚姻状况:
电影 电视剧 详细资料:
中国香港影视女演员、制片人、导演。原籍苏州,生于上海。幼年随母移居香港。七岁从影。八岁演出《孤女》,获1955第三届东南亚影展最佳童角奖。1975年主演《女朋友》获第十二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70年代转向制片、编剧。与梁普智共同执导了《跳灰》1976。1980年与许鞍华合作编剧、并亲自制片主演了《撞到正》The Spooky Bunch。后主演电视剧《秋水长天》,获1980年金钟奖最佳女主角奖后再度赴美深造。1984年回香港。1987年主 《不是冤家不聚头》获第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1995年主演《女人四十》Summer Snow获第三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演员奖、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女演员银熊奖;第32届台湾金马奖文艺电影百年殿堂大奖。该片送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
演员作品
草台戏爱 (2004)
女人四十 Nu ren si shi (1998)
麻雀飞龙 Mahjong Dragon (1996)
虎度门 Stage Door (1996)
方世玉Ⅱ万夫莫敌 Fong Sai-Yuk II (1993)
漫画威龙 Fist of Fury 1991 Ⅱ (1992)
两个女人,一个靓,一个唔靓 Leung goh nuijen, yat goh leng, yat goh m leng (1992)
不是冤家不聚头 The Wrong Couples (1987)
八彩林亚珍 Ba cai Lin Ya Zhen (1982)
女朋友 Nu peng you (1974)
Dragon and the Bat, The (1964)
Little Prime Minister, The (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