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毕业生的英文观后感
Ⅰ 有谁知道好莱坞经典影片《毕业生》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我想你不应该局限于好莱坞影片,有某些其他国家的电影业是值得一看的。下面放7.《毕业生》 (THE GRADUATE )(1967 )这是一部为一个时代作出定义的影片
Ⅱ 电影《毕业生》的英文评价和社会背景
The Graate is a 1967 American comedy-drama film directed by Mike Nichols. It is based on the 1963 novel The Graate by Charles Webb, who wrote it shortly after graating from Williams College. The screenplay was by Buck Henry, who makes a cameo appearance as a hotel clerk, and Calder Willingham. The film tells the story of Benjamin Braddock (played by Dustin Hoffman), a recent university graate with no well-defined aim in life, who is seced by an older woman, Mrs. Robinson (Anne Bancroft), and then proceeds to fall in love with her daughter Elaine.
A.D. Murphy of Variety and Roger Ebert of the Chicago Sun-Times praised the film upon its release, with Murphy describing it as a "delightful satirical comedy-drama" and Ebert claiming it was the "funniest American comedy of the year".
For the film's thirtieth anniversary reissue, Roger Ebert retracted some of his previous praise for the film, noting that he now felt its time has passed and he now had more sympathy for Mrs. Robinson than Benjamin, whom he considered "an insufferable creep."He, along with Gene Siskel, gave the film a mediocre review on the television program Siskel & Ebert.
Ⅲ 电影毕业生生存指南的观后感
《毕业生生存指南》感悟: 一部低成本的温馨小品,轻松有趣,让人看起来挺舒服。主演Alexis Beldel有着蓝色的大眼睛,看起来无辜又纯情。故事讲述了一个刚毕业的女孩面临工作和爱情的选择的故事。Alexis饰演的Ryden毕业成绩优异,自信满满地去找工作,但是在面试中却屡屡受挫,而在爱情方面,她的好友adam一直在她身边支持她,鼓励她以及默默地爱着她,但她却没有珍惜。直到Adam离开后她才发觉对方的重要。而在终于得到了一直梦想的工作后,面对爱情,她还是选择了放弃了工作去追寻自己的幸福。 电影不会让人感到沉闷,讲述了美国毕业生的求业经历,多少有点新鲜感。 懒得叙述剧情,所以借用网友的叙述. 和这位网友感受相似,片子很轻松,感受到美国的民主和年轻人不服输的朝气.
Ⅳ 毕业生观后感
《毕业生》观后感
情节突出,角色分明
本恩的父母忙着筹备庆祝他毕业的家庭晚会,但本恩却对未来生活感到茫然。来客中的鲁宾逊太太对本恩很感兴趣并不断挑逗他,但被拒绝。可是日子如此无聊,不久后他开始了同鲁宾逊太太幽会,同时他也爱上了她的女儿伊莱恩。鲁宾逊太太知道真相后坚决反对,并想尽办法拆散两人的交往。本恩终于找到机会向伊莱恩表白了爱意,并坦承了自己的堕落,只是没说出那个夫人的名字。伊莱恩原谅了他,但鲁宾逊太太的震怒使伊莱恩猜到了一切。她伤心地决定与别人结婚。本恩得知这一消息,不顾一切向教堂冲去,他要尽最后力量挽回爱人的心,当两人成功私奔坐在公交车上时,却又对未来充满了迷茫。
看了影片内容后,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也不会想到会有这么一种情节:主人公先后与母亲和其女儿搞上关系。不过吸引人的还不止一处:本恩与罗宾逊太太之间的畸形爱情;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刚毕业对未来充满迷茫,又折射出当下毕业生的共同心声;父母安排好的工作与婚姻也让年轻人不知所措;还有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坚持不懈的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主人公本恩是一个刚刚毕业的优秀大学生,可以说,演员达斯汀·霍夫曼演得很到位,把一个刚毕业的还留有学生样的本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荧幕上:当鲁滨逊太太第一次勾引他时,他是如此的排斥与拒绝,认为他们不应该发生这样的事情,但随着生活的无聊与迷茫,于是他以询问的语气打电话给鲁滨逊太太;当他第一次开房怕被人知道时,他是如此的胆怯与滑稽;当他最终明白伊莱恩才是他的真爱时,又是义无反顾的去追求,即使被拒绝。
罗宾逊太太,因生活充满乏味而酗酒成性,于是不顾伦理勾引了本恩,还自私的让本恩不要和他的女儿见面,但最终她自私的想法终究没有实现,百般阻挠后仍没效果,于是想以告诉所有人真相来威胁本恩,当影片最后看着本恩声嘶力竭的呼喊着在教堂里的伊莱恩时,鲁滨逊太太面目狰狞的对要走的女儿说:“太迟了”时,自私,嫉妒之情溢于言表。
拍摄到位,剪辑高超
一部优秀的影片,不仅与它的故事内容有关,而且与它的后期拍摄与剪辑也很有很大关系,显然《毕业生》很合理的处理好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罗宾逊太太和本恩一一对话场景中,本恩处于镜头中的弱势地位,或者是背光处,或者是坐立不安(鲁滨逊太太却坐得稳如泰山)。显然通过这样的拍摄角度,让主人公很显然的处在不利的位置上,看出年轻人在成人世界面前的弱小;胯下借位的造型也让人回味无穷:前景是罗宾森太太穿着丝袜的'大腿,后景是目不转睛盯着她的本恩,这样的拍摄角度很好的营造出一种焦虑,压抑的气氛,也感受到此时本恩内心的折磨。
此外,片中蒙太奇的运用也值得称叹。当本恩穿着衬衣躺在宾馆床上时候,鲁滨逊太太为他解开扣子,然后给脸部特写,再拉开镜头,移物换景到了本恩自己的卧室,他起身关上房门,然后坐在电视机前,再次先给特写再拉开,又回到宾馆,鲁滨逊太太穿着内衣在他面前走来走去。接下来他在泳池里一扑,切到在宾馆他扑向鲁滨逊太太,然后画外音响起他回头,场景又回到泳池。这一段眼花缭乱的蒙太奇非常完美的拼接起来,且其流畅制造出的时间流逝,把二人偷情由激情冲动继而转为无聊的重复。表现出本恩沉湎于“水”与“性”的世界中,为我们展现出他空虚的精神世界。
内涵深刻,发人深省
看完后不是激情澎湃,而是认真反思,首先想到的就是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是否也会向片中本恩那样由于深感前途渺茫又觉得生活无聊,最终经不住爱情,权利或金钱的诱惑而逐渐堕落?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问一个出租车司机:“开车时什么时候最危险?”他回答道;“没有乘客时。”确实,当你没有目标,心中茫然时就是最危险的时刻。于是我试着问我自己:“我是个有目标的人么?”经过这几天的反复思考,我觉得自己现在虽然目标不是很明确,但已有一个大致的方向了,相信自己一定会逐渐摸清自己内心深处到底想要什么的。我想,大学四年不是白念的,这四年,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虽然在未来的道路中,有人会短暂的迷失自己,但我相信他总会迷途知返的,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就想本恩一样,不顾一切的追求自己的真爱。
当片中本恩的父母把他们自认为好的的安排强加在本恩身上时,也让我想到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都是为了我们好,从上大学到包办婚姻,父母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既定的,规划好的路线走,却从来没有过问此时孩子心里的感受。最近看了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当看过挑战者李云龙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时,他的爸爸老是给他施加压力,通过玩魔方,超强训练来增强脑力,从而牺牲了儿时大量本该玩耍的时间,当评委问他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时,他却怎么也不知道了,这是社会的悲哀。
本片的总体结构是很清楚的前后两段,前面是Mrs Robinson,后面是她的女儿。这两段结构中推进故事用了好莱坞电影不常见的的叙事手法,即对话段落和表意段落截然分开,相互交叉。这特别在前半段Mrs Robinson里有很明显的体现。
具体来说,对话段落里的台词每段都非常有意思,基本是本杰明和成人之间的对话。而这些对话,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的谈话内容,而是对话模式处处都在体现着成人世界的潜规则。在Mrs Robinson和本杰明一一对话场景中,导演总是安排本处于镜头中的弱势地位,或者是背光处(Mrs Bobinson在明处),或者是坐立不安(Mrs Robinson坐得稳如泰山)。在这些段落里,导演利用了一切电影语言就是要安排主人公处在不利的位置上,说明年青人在成人世界面前的弱小。
表意段落,即Simon And Garfunkel的配乐。这时场景与MTV没什么不同,与故事的主体发展是无关的,重点是主人公内心感觉的写照。从开场的The Sound of Silence(打字幕时就是个表意段落),后来的April Come She Will,Scarborough Fair,所配的画面,不是游泳池,就是房间里的鱼缸(这里都是借用“水”来表示成人世界,本杰明对待“水”的态度也有很有意思的转变)。
《毕业生》某种意义上来看,不仅是商业制作的产物,而且是按照类似艺术电影的标准来制作的。导演有意运用的大量镜头语言,其实并不通俗,比如多处使用突然变焦来表现主人公孤零零的状态、和他人的距离感,比如前后景之间的强烈对比(包括海报中最着名的那双腿),等等。特别是表意段落中关于水的意象,如果画面时间再长一些,如果再删去所有配乐,画外音只有沉重的咕咕咕的水声,就非常类似于艺术电影的表达了。
音乐的作用在本片中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使影片更加通俗。
3 影片剧本很考究。主体的对话只是在表现成人世界的对话模式,大量的深意其实是含而不露的,我小时候看就没能完全理解。
比如Mrs Robinson不让本杰明和她女儿约会。为什么?如果单看宾馆里一场戏,剧中人的解释是很含糊的,按照对话来理解 ,大约就是“本杰明配不上这姑娘”。其实抛开对话,非常容易想明白:如果你和她有性关系,当然就不能再和她女儿有性关系了!成人世界的潜规则就是:婚外情虽然不提倡,但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谅解的(Mrs Robinson和丈夫已经分开睡了,达成了某种妥协);但是绝对不能先后和母女两人发生关系(台湾就因为本杰明的这一举动,禁演《毕业生》20年,可见约定俗成的伦理极限)!!但是对于本杰明这一不懂成人规则的年青人来说,唯一的规则就是要“真”。所以和Mrs Robinson的关系对于他来看只是“一次握手”,而与她女儿的感情才是“真”情,没有理由不去追求。
本片的大量对话就是这种虚假对话,能指和实指是分裂的,这就是成人世界的对话习惯。本杰明第一次约女孩子出去时也想采用这种对话,当女孩子问他:“你是不是讨厌我”时,本杰明故作轻松的说不是。但看到她的眼泪后,真情开始浮现,成人世界的虚假对话模式也就完全抛开脑后了。
4 影片的对话有大量双关。我大约听到了六七处,记下的有两处:
一处是宾馆前台第一次问本杰明:“Do you come to have an affair?”听到"affair",本杰明猛吃了一惊。
另一处是本杰明到处问人婚礼在哪里进行,说 “I'm supposed to be at the wedding”。知道了最后抢亲,就觉得这句很好笑,本杰明其实是说“新郎应该是我”!
5 影片的置景很讲究。特别是本杰明的房间布置,背景中的海报,照片等都很细致地在提示人物心理。
本杰明母亲的造型也刻意地和Mrs Robinson完全一样。这为故事的主题又加上了一层深意。
6 影片的结尾抢亲是很激动人心的。但是上车以后,随着和开场一样的The Sound of Silence响起,本杰明又开始迷惘了。影片拒绝像一般商业电影一样用完全的光明和大团圆做结局,也说明导演当时的创作姿态是很先锋的。
Ⅳ 电影《毕业生》的主题是什么,用英文写,急求!!!!!500字左右的
我只要分数,给我吧!
Ⅵ 纪录片毕业生观后感
纪录片毕业生观后感:
春暖花开,在这个季节就要来一片轰轰烈烈的光后感而不是影评,一个热血沸腾的大头写的观后感。这是一部60年代的美国电影,那时美国的社会是动荡的,像极了青春期的少年,而这部《毕业生》就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毕业生》根据查尔斯·韦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迈克·尼科尔斯执导,达斯汀·霍夫曼、安妮·班克罗夫特等主演。该片于1967年12月21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通过描写大学毕业生本恩的爱情经历,体现了青年人的成长以及对成年人社会的奋起反抗。该片的基调是喜剧,但是主题确沉重且严肃,正是在这种"严肃的搞笑"下,影片体现了一种辛辣的讽刺感,并且让这种讽刺力度得到了增加。
刚刚走出学校大门的男主正迷茫之时,不缺吃穿不缺学历,一切都被家里安排妥当的他不知道自己毕了业是否还要这样安逸生活,这时他遇到了风流的鲁滨逊太太。这个青年不知道到底是该拒绝还是接受,来自一个半老徐娘的诱惑。可在约会中他遇上了太太的女儿,并被她的青春和纯真所深深吸引。被蒙在鼓里的罗宾森先生还极力撮合男主和他的女儿,这让同龄的他们开始了他们正常的恋爱关系。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东窗事发,女儿知道了她男朋友和他妈妈偷情的事后与另一男订婚,男主抢婚的过程,从男主问询结婚地点到抢婚的过程,不论剪辑手法,摄手法还是演员的演技都是一流的,把整个紧张的过程拍摄的淋漓尽致,就好像观众们更希望男主能更快的见到接新娘,可不管他怎么着急赶到现场时两对新人都已完成了那最后一吻,在男主呼唤他心中的新娘时他得到了回应!
那时的他们已经不顾传统仪式,凭着青春的热血抢婚成功,并且顺利的逃到了公交车上,一阵像孩子一样的狂笑后。车上的人回头看着他们,慢慢的他们嘴角变平,再也笑不出了。当激情冷静下来,他们陷入了沉思。
逃婚的意义是什么?偷情的意义又是什么?是不是只是为了填补青春期该有的激情和毕业的迷茫罢了。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在背景音乐《寂静之声》中弥漫开来。
这部电影是那个躁动时代的缩影,他们活在父辈"制定好"的未来里,终于在《毕业生》中奋起反抗。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父辈们的限制,关于工作,生活,理想甚至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