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传电影英语简介
‘壹’ 介绍几部奥黛丽赫本的经典电影
1、《窈窕淑女》(My Fair Lady)是华纳兄弟影业于1964年出品的歌舞片,由乔治·库克执导,奥黛丽·赫本、雷克斯·哈里森、杰瑞米·布雷特等主演。
2、《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是1953年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拍摄的浪漫爱情片,故事讲述了一位欧洲某公国的公主与一个美国记者之间在意大利罗马一天之内发生的浪漫故事。
3、《蒂凡尼的早餐》是由布莱克·爱德华兹执导,奥黛丽·赫本、乔治·佩帕德、帕德里夏·妮尔、巴迪·艾布森、马丁·鲍尔萨姆等主演喜剧片。该片于1961年10月5日在美国上映。
4、《修女传》是由弗雷德·金尼曼执导,奥黛丽·赫本,彼得·芬奇主演的电影。该片于1959年6月18日在美国上映。
5、《盲女惊魂记》是由特伦斯·杨导演,由奥黛丽·赫本、艾伦·阿金等主演的美国剧情惊悚犯罪片,于1967年上映。
拓展资料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英国电影、舞台剧女演员。
1948年,赫本在一部时长仅39分钟的荷兰风光纪录片《荷兰七课》中出镜,开始电影生涯。
1953年,她在影片《罗马假日》中第一次出演女主角,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同年,她因在舞台剧《美人鱼》中的表演,获得托尼奖的最佳女主角。
1961年,她主演了电影《蒂凡尼的早餐》。1964年,她主演了歌舞片《窈窕淑女》。1989年,息影多年的奥黛丽客串出演最后一部电影《直到永远》。
晚年时,奥黛丽·赫本投身慈善事业,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代表人物,为第三世界妇女与孩童争取权益。1992年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93年获奥斯卡人道主义奖。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因患癌,病逝于瑞士,享年63岁。
赫本一生中共获得五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三位。2002年5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其纽约总部为一尊7英尺高的青铜雕像揭幕,雕像名字为奥黛丽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以表彰赫本为联合国所做的贡献。
‘贰’ 寻求 奥黛丽赫本 的简介 要英文的
姓名:奥黛丽 赫本
出生:1929年5月4日
忌日:1993年1月20日,因乳腺癌病逝于瑞士
家庭: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身高:五呎七吋 (170公分)
体重:110磅 (50公斤)
三围:32-20-35
奥黛丽·赫本1929年5月4日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父亲是一位银行家,母亲是苛兰的男爵夫人,当奥黛丽还是孩子时他们便离婚了。奥黛丽曾在伦敦的女子私立学校学习,但后来便与母亲回到腊轮了荷兰。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纳粹军队的配链占领的日子里,奥黛丽患上了忧郁症和营养不良,奥黛丽那瘦削的身材便来源于此。战后,奥黛丽到英国学习了芭蕾,并成为一名模特。此后她又成为一名演员,并来到百老汇演出。她在舞台剧上小有成就,于是好莱坞的制片人邀请她拍电影,她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着名的《罗马假日》。在这部经典的电影里,奥黛丽扮演了美丽顽皮的安妮公主,这位在国事活动中开小差的公主,迷倒了世界各地的影迷,她在影片中俏丽的短发,风麾世界。她的表演如此出色,与她合作的大明星格里高利.派克在影片未公映前就预见到了她一定会成功。果然奥黛丽第一次拍片就拿了奥斯卡金像奖。从此奥黛丽成了五六十年代最走红的大明星。她主演的喜剧片轻松幽默,她的银幕形象美丽动人,深受观众喜爱。《蒂凡尼的早餐》、《窈窕淑女》、《龙凤配》(莎布琳娜)等都是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的着名影片。晚年的奥黛丽积极参加人道主义活动,她曾是联合国派往非洲慰问灾民的亲善大使。
1989年她拍摄了她的最后一部电影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直到永远》,在片中她是下到凡间点化凡人的天使。
1993年一直受癌症折磨的奥黛丽离开了人间,这位被认为是女人与孩子的混合体的美丽女性始终是人们心中完美的明星,她的31部影片几乎都是经培局孙典之作,部部令人难忘。
奥黛丽·赫本生前作品:(好莱坞部分)
1953《罗马假日》(RomanHoliday)
1954《龙凤配》(Sabrina)
1956《战争与和平》(WarandPeace)
1957《甜妞儿》(FunnyFace)
《黄昏之恋》(LoveintheAfternoon)
《绿厦》(GreenMansions)
1959《修女传》(TheNun`sStory)
1960《恩怨情天》(TheUnforgiven)
1961《第凡内早餐》(BreakfastatTiffany`s)
1962《孩子们的时刻》(TheChildren`sHour)
1963《谜中谜》(Charade)
1964《巴黎假期》(ParisWhenItSiaales)
《窈窕淑女》(MyFairLady)
1966《偷龙转凤》(HowtoStealaMillion)
1967《丽人行》(TwofortheRoad)
《等到天黑》(WaitUntilDark)
1976《罗宾与玛丽安》(RobinandMarian)
1979《血统》(Bloodine)
1981《哄堂大笑》(TheyAllLaughed)
1989《直到永远》(Always)
‘叁’ 想看修女传1959年上映的由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百度云资源
链接:https://pan..com/s/1P-jCw1OzAeol8tqpLiOJ7Q
提取码:dqad
《修女传TheNun'sStory(1959)》
导演:弗雷德·金尼曼
编剧:RobertAnderson
主演:奥黛丽·赫本、彼得·芬奇、伊迪斯·伊万斯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1959-06-18
片长:149分钟
又名:艳尼传
《修女传》由四度夺得奥斯卡金拆昌像奖的导演弗雷德·金尼曼执导,是奥黛莉·赫本的代表作之一,曾荣膺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八项提名。
女主角嘉颤租比雅(奥黛丽·赫本AudreyHepburn饰)投身修道院,学习教会的戒律变成璐克修女。其后被送茄御兆到医学院学习当护士,毕业后派到非洲的比属刚果服务。在那儿她认识了无神论的医生福图纳提,引起了她对宗教信仰的质疑。
不久璐克生病,病后被送回比利时,当时正值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医院旁炮声隆隆,修女们却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工作。比利时沦陷后,璐克参加了敌后工作,爱心使她无法保持修道者的沉默和自制。当她听到父亲被杀害的消息时,撤去了她修女的誓愿,请求还俗退出了修道院。
‘肆’ 特蕾莎修女的英文简介
Mother Teresa: A Biography
特蕾莎修女传
In this new biography, students will follow Agnes Gonxha Bojaxhiu from her humble Albanian birth to worldwide celebrity as Mother Teresa. The nun who attended to the dying and diseased in Calcutta, India, and established her Missionaries of Charity around the world is revealed to have a singular determination from a young age. As a woman in the patriarchal Catholic system, she had to prove to the hierarchy, even the Vatican, that she was capable of handling each project she proposed. Her vision to live and work among the "poorest of the poor" as one of them led to the founding of a new order that tended to society's outcasts. The narrative chronicles the expansion and success of the order and the eventual attention that was showered on her efforts. This increasing attention led to scrutiny and criticism of ideology, methods of care, and financing. Why did she reject better medical equipment for her patients yet receive the latest treatment and best care when she herself was ailing? Why did she take money from and try to help Charles Keating, a major player in the savings and loan scandal of the 1980s? The accusation of hypocrisy, among others, are discussed as is her controversial beatification. Readers will be challenged to consider for themselves whether Mother Teresa deserves to be sainted. Mother Teresa is characterized as being ordinary and her life as mundane. The biography suggests that she transcended her ordinariness with a singular belief that she was called to life's work. When this work brought fame, which she never sought, she used it to further her causes. In a global age, celebrity worship allowed her to work the system. She became an icon of service and selflessness, but her human flaws remained behind the saintliness.
“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特蕾莎传》
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住的地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在这个世界上,古往今来有不少富豪,对穷苦人慷慨解囊,有不少慈善家,开办了不少孤儿院养老院……然而,她不是富豪,因为她没有留给自己一分钱,甚至她不去挣钱,不去募款;她也不是一般的慈善家,因为她的目的,不是仅仅为穷人和鳏寡孤独者提供衣食住处,不是仅仅为病人和遭灾遭难者提供医疗服务,而是要在这一切之中,这一切之外,给这些人带去爱心,让他们感到自己有尊严、感到自己被人爱!为此,她愿意向这些人下跪;她立志要服侍穷人,所以先变成了穷人;她放弃了安适的修女和教师生活,穿上穷人的衣服,一头扎进贫民窟、难民营和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人之中,五十年如一日;她的追随者们为了让服侍的对象觉得有尊严,也仿效她的榜样,过着穷人的生活,以便成为穷人的朋友。这种远远超过一般慈善事业的宗旨,体现在她的这句话中:"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所以,她的一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怀大爱心,做小事情"。她,就是被称为"贫民窟的圣人"的特蕾莎(亦译德肋撒或特雷莎修女)。她也被世人亲切地称为"特蕾莎嬷嬷"。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从包括促成埃以和谈的美国总统卡特在内的56位候选人中,选出了她,把诺贝尔和平奖这项殊荣授予了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修女。授奖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公报还说:"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所以,把这笔巨额奖金全部用来为穷人和受苦受难的人们办事,这对她来说是最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一向克己的她还向诺贝尔委员会请求取消照例要举行的授奖宴会。诺贝尔委员会当然答应了这一请求,并且把省下来的7100美元赠予了她领导的仁爱修会。与此同时,瑞典全国掀起了向仁爱会捐款的热潮。自此以后,她的事业得到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支持。
从"印度伟大女儿奖"到美国总统自由勋章,从卡内基奖到史怀泽奖,全世界至少有八十多个国家的元首、首脑、政府和各大领域的机构以及各个方面的国际组织,都向她颁发过崇高的荣誉和奖项。她的态度从以下两例可见一斑:1964年,罗马教皇赠给她一辆白色林肯牌轿车,她将车作为抽彩义卖奖品,用所得款项建了一座麻风病医院;1992年,美国哥伦布骑士团将"喜乐与希望"奖牌授予她,获奖后她立即打听在哪里可以出售奖牌,以便将出售所得和奖金一起交给修女会,和于救助穷人的事业。
特蕾莎1910年生于南斯拉夫境内的一个阿尔巴尼亚族农家,本名阿格尼丝。她的家乡位于现在脱离南联盟独立的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那一带至今还为贫穷、混乱和民族矛盾所困扰,她小小年纪就开始思索人生,12岁时感悟到自己的天职是帮助穷人,这决定了她被称为"活圣人"的一生。17岁时,她发了初愿,到爱尔兰的劳莱德修女院学习,随后到印度大吉岭受训,27岁时发终身愿成为修女。结业后在加尔各答修会办的圣马利亚女校教授地理和历史。加尔各答的贫民窟又多又脏,在世界大城市中是出了名的,以至被印度总理尼赫鲁称为"恶梦之城",特蕾莎所住的修院就位于其中最贫穷最肮脏的地区。在这位在女子学校和修院高墙内过着优雅的欧式生活的欧洲女子看来,周围那个凄惨破败、可怕肮脏的环境,那些瘦骨嶙峋、皮肤黝黑、衣不蔽体、臭气薰人的乞丐、孤儿、老弱、病人和穷汉,不但是不应逃避的,而且是不能漠视的;不但是不能漠视的,而且是必须帮助的;不但是必须帮助的,而且是值得去爱的!于是,出于对受苦受难者的爱,出于帮助他们的愿望,她退出了劳莱德修会,成立了一个专门无偿地服侍受苦人的修会,即"仁爱传教会"。她身无分文,只有两名志同道合的修女作帮手,先是到一个美国医护修女会学习医疗护理,然后向加尔各答市政府申请到一间旧神庙中的两个房间,收治被遗弃的危重病人,给予细心的护理,让孤苦的濒死者在修女们的爱抚中得到临终的关怀,最后还按死者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办理后事。这是仁爱传教会创办的第一个机构,被称为"纯洁之心"。随后,她又设立了一所露天学校,收容失学儿童和流浪孤儿,一面给予教育,一面为他们寻找愿意收养的人家。不久之后,她又开始关注麻风病人的境况,这种已可治愈的疾病被人们视为瘟疫,致使病人被周围的人遗弃,心灵的痛远胜于身体的病痛。
特蕾莎为此开办了许多麻风病人收容诊疗中心,多年后竟使孟加拉大城市吉大港的麻风病汉愈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当艾滋病开始被人们视为新瘟疫,一般人对病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时候,特蕾莎又奔走于欧美各国,设立了多家艾滋病患者收容所,在医生治疗的同时,她和她的修女们则给予护理。在所有这些事情中,特蕾莎不仅仅表现了罕见的组织才能,更重要的是表现了本真的爱心。她细心地从腐烂的伤口捡出蛆虫、亲切的抚摸麻风病人的残肢……所有这些深深地感动了全世界的人们。靠着这种爱心,也仅仅靠着这种爱心,她赢得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在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近千个类似的机构,把食物、衣服、住房、药品、医护、教育……送到了千百万穷人、孤儿、灾民、病人和被遗弃者的身边,使他们感到有人在爱着他们。在这些事情中,特蕾莎和她的追随者的爱心已达到自我牺牲的程度,否则我们就不会看到,越是人们的自私自爱之心阻挡人们前往的地方,他们越是要去:大城市里的贫民窟,荒凉贫瘠的高寒山区,饥荒和瘟设流行的穷国,随时有生命危险的震区和战区……为了这些,有时她甚至得冒险犯难去克服一些政治上的障碍,例如,为了帮助海湾战后的伊拉克人民,她曾同一位神父两位修女前往巴格达;为了到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地区帮助受害者,她曾到当时禁止宗教团体办慈善事业的苏联去提出建立工作站的愿望,并终于在两年后得到批准……特蕾莎也曾经上法庭打官司。1984年,她同一个名叫"赞助特蕾莎修女基金会"的组织对簿公堂,目的是要向全世界宣告:她反对任何人以她的名义募捐筹款;她希望人们不要关注她而只关注她要去帮助的那些人。确实,她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慈善事业及其资产,都来自她个人的奉献和人们自愿捐献。她要求手下的人只为受苦的人们服务,绝不要操心金钱的问题,因为,要让人感到被爱,需要的只是充满爱心的行动,其余的事听凭上主的安排。她经常对手下的人说:"你们不必注重成果数字。凡是有益于穷人和被弃者们的爱的行动,不管怎样微小,在耶稣看来都是重要的。"1969年,被这种精神感动的人们成立了"特蕾莎嬷嬷合作者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workers of Mother Teresa),现有会员数十万人。这个组织不要求会员缴会费,也不筹集资金,只是通过"祈祷、克己和为穷苦人服务"来支持仁爱传教会的工作,被称为"世界上最无组织的组织"。
特蕾莎从少年立志到弥留之际,几十年如一日奔波操劳,身患重病时依然毫不停歇,只是为了世界上最底层、最悲惨的穷苦人们。所以,在另一位以慈爱之心感动千百万人的妇女,英国王妃戴安娜的葬礼正吸引世人目光的时候,特蕾莎去世的噩耗传来,引起了全世界更大的震动:在印度,成千上万的普通上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悼念他们敬爱的"特蕾莎嬷嬷",政府宣布为她举行国葬,全国哀悼两天,总统为此宣布取消官方活动,总理亲往加尔各答敬献花圈、发表吊唁演说;从新加坡到英国,从新西兰到美国,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纷纷发表讲话,为这位"仁慈天使"的逝世感到悲痛;联合国都教科文组织专门发表声明向她致敬,罗马教廷专门举行弥撒为她追思;菲律宾红衣主教梅辛称她为"代表和平、代表牺牲、代表欢乐"的象征,甚至印度最大的清真寺的伊斯兰教长布哈里也说,她是一位"永生的伟大的圣人"!
‘伍’ 奥黛丽.赫本简介_奥黛丽赫本英文简介_怀念永远的奥黛丽赫本 简介
姓名:奥黛丽·赫本
英文名:Audrey Hepburn
原名:艾达.凯瑟琳.凡.荷音斯塔.赫本勒斯顿(Edda Kathleen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
籍羡并稿贯:比利时
出生地:布鲁塞尔
性别:女
生日:1929年5月4日
星座:金牛座
发色: 棕色
身高:五呎七吋 (170公分)
体重:110磅 (50公斤)
爱好:芭蕾
最喜爱的颜色:白色
最难忘的景色:瑞蔽首士的白雪
最难忘的事情:获得奥斯卡奖
家庭情况: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有二个同母异父的哥哥:大哥亚历山大(Alexander)和二哥伊恩(Ian),分别大她八岁和四岁。
代表作:
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1953
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1956
修女传(The Nun's Story)1959
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64
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
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生于1929年5月4日奥黛丽.赫本简介,死于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的血统是比利时人奥黛丽.赫本简介,是50~60年代好莱坞着名舞台剧与电影演员。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晚年曾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 特使。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本名奥黛丽·凯萨琳·赫本-鲁斯顿 (Edd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
身为好莱坞最着名的女星之一,奥黛丽兄孝·赫本 (Audrey Hepburn) 以高雅的气质与有品位的穿着而着称。生前主演的多部电影如《罗马假日》、《蒂凡尼早餐》和《窈窕淑女》等至今仍为多数人眼中的经典巨作。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也是着名法国品牌纪梵希(GIVENCHY) 的缪斯。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式的优雅传递至今,仍然是时尚圈最怀念的优雅典范,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也是最多当今明星争相模仿的偶像明星。
高贵、优雅与礼仪……
就是这么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她的不朽,是一个崭新的典范,创造了一个新时代的经典。<...
查看全文
‘陆’ 奥黛丽·赫本的电影及主要内容
Roman Holiday (1953) 罗马假日
【剧情简介】
奥黛丽.赫本一名惊人的处女作,不但当选金像奖影后,并且以其清秀典雅气质在五十年代掀起了“赫本热”,不少女孩模仿其发型服装。就影片的娱乐效果和艺术价值而言,本片也是叫好叫座的经典作。剧情描述英国公主到古都罗马访问,对繁文褥节视为苦事,晚上偷溜到市区欣赏夜色,巧遇善心的美国记者,两人把臂同游,暗生情愫。但英官访问团发现公主失踪,都捏一把冷汗。最后公主为了本身的职责而忍痛牺牲爱情,令人黯然神伤。导演威廉.怀勒以罗马的名胜风光生动地溶入剧情之中,英俊潇洒的格利高里.派克亦与奥黛丽赫本十分登对,将一部浪漫爱情喜剧拍得十分温馨悦目。
Sabrina (1954) 龙凤配
【详细剧情】
萨布丽娜是长岛富有的拉腊比庄园司机的女儿,从小在这里长大。虽已成年,可她缺乏社交经验,充满了幻想,不谙世事,对主人家的的漂亮小伙子戴维产生了恋情。父亲将萨布丽娜送往巴黎学习烹饪,临行前,她深感爱情无望,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没想到却被戴维的哥哥莱纳斯救起。和风流倜傥的戴维不同,莱纳斯是个敬业的商人。
在巴黎学习期间,萨布丽娜渐渐变得成熟,成了一位漂亮干练的独立女性。在长岛,莱纳斯和父母正极力撮合戴维与一家公司老板帕特里克.泰森的女儿的婚事,因为两家产业合并有利可图。不久他们宣布订婚。萨布丽娜从巴黎返回长岛,这时的她充满自信,魅力四射,戴维几乎没有认出她。在舞会上,她和戴维跳了舞,戴维立刻爱上了她,邀请她到网球场会面饮酒。为了阻止戴维做出不利家族的事,大哥莱纳斯提出以高价收买萨布丽娜,遭到断然回绝。于是,莱纳斯给意外受伤住院的弟弟服了镇定剂,然后佯称要萨布丽娜和他一起观看产业,以斩断他们的情缘。可未曾料到的是,这次行动却使一向不露声色的莱纳斯堕入情网,他深深为萨布丽娜的魅力所折服,向她表白了爱情。大感意外的萨布丽娜长久的沉默着。
War and Peace (1956) 战争与和平
【剧情简介】
根据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名着改编拍摄的美国版,论艺术成就虽不及苏联版,但灿灿巨星和好莱坞式叙事手法则更能让本地观众接受这部通俗剧化的208分钟长片。气质高雅的奥黛丽.赫本饰演娜塔莎和文质彬彬的亨利.方达饰演皮埃尔都是不错的选择,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剧情的焦点。但其他有如八国联军的演员组合却难以忠实地重现拿破仑挥军进攻俄国时的大时代动荡故事,导演金.维多显然大幅度简化了原着的情节和内涵,但战争大场面还是拍得相当认真可观。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 黄昏之恋
【剧情简介】
柴弗西先生是巴黎名侦探,受托侦查的婚外情不计其数,爱女艾莲却视这些为爱情的象怔,对偷情者的下场不胜唏嘘,并期望自已也能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其中以美国单身富豪法兰肯,在世界各地的绯闻最令她动容。在受害人X先生持枪报仇之际,艾莲再也无法袖手旁观,设法替代X夫人与法兰肯约会,使X先生安然离开不再疑心。只是他仍是个"爱了就跑,为爱而活"的情场浪子;排斥真爱,言明只玩情场游戏。
艾莲借着从父亲档案中得知的情场种种,对他诳言自已的浪荡生活,以掩饰自已的真情。然而法兰肯却对艾莲日久生情,反而为情所困。只有委托侦探查访芳踪;未料竟找上柴弗西,老爸才知女儿行径,求法兰肯放过痴情女,法兰肯怅然离开。两人月台送别时,仍装成一切将如过眼云烟,并无情可恋状。只是火车飞逝的一霎,艾莲真情流露。情场浪子终于……
The Nun's Story (1959) 修女传
【剧情简介】
奥黛丽.赫本主演电影中比较严肃的一部,对修女生涯的学习过程和修女对宗教信仰的内心矛盾都有深刻的描述。女主角嘉比儿投身修道院,学习教会的戒律变成璐克修女。其后被送到医学院学习当护士,毕业后派到非洲的比属刚果服务。在那儿她认识了无神论的医生福图纳提,引起了她对宗教信仰的质疑。不久璐克生病,病后被送回比利时,当时正值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医院旁炮声隆隆,修女们却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工作。比利时沦陷后,璐克参加了敌后工作,爱心使她无法保持修道者的沉默和自制。当她听到父亲被杀害的消息时,决定请求还俗。
The Unforgiven (1960) 恩怨情天
【剧情简介】
1850德州牧场扎克立家族来了一位流浪汉称扎克立家女儿是印第安凯欧族孤儿,引起凯欧族来此要人,整个问题是因为上一代白人与印第安相互寻仇,白人抱走印第安婴儿回家抚养,而该流浪客的儿子亦被印第安人掳走,向扎克立家族要求以女婴交换其儿子被拒而遭杀害,使其四处追踪迫害,最后水落石出,引起白人和印第安人的交战。
‘柒’ 奥戴丽赫本的英译汉生平简介
奥黛丽·赫本
目录·童年
·踏入影坛
·转型
·晚年
·奥斯卡奖
·影响
·时尚·情绪
·主要作品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知名舞台剧与电影女演员,晚年曾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特使。
英文姓名:Audrey Hepburn
出生:1929年5月4日
忌日:1993年1月20日,因乳腺癌逝于瑞士
出生地:比利时布鲁塞尔
家庭: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身高: 五呎七吋 (170公分)
体重: 110磅 (50公斤)
三围: 32-20-35
发色: 棕色
爱好:芭蕾
最喜爱的颜色:白色
最难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难忘的事情:获得奥斯卡奖
身为好莱坞最着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气质与有品位的穿着而着称。生前主演的多部电影如《罗马假日》、《第凡内早餐》和《窈窕淑女》等至今仍为多数人眼中的经典巨作。
童年
奥黛丽·赫本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本名奥黛丽·凯萨琳·赫本-鲁斯顿(Edd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奥黛丽的父亲约翰·维克特·赫本-鲁斯顿(John Victor Hepburn-Ruston)是一位英国银行家,母亲艾拉·凡·辛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是荷兰贵族后裔,袭有女男爵的封号,家族谱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爱德华三世。
赫本六岁开始就读位于英国伦敦的贵族寄宿学校(1935年至1938年间),但旋即遇到父母离异、父亲离开了家庭(1935年),之后赫本离开英国跟随母亲一或宽培起回到荷兰的娘家。1939年时她进入安恒音乐学院(Arnhem Conservatory)学习芭蕾舞,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宣称中立的荷兰被纳粹占领。为了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国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烦,她母亲窜改了自己的身份文件替她制造了一个荷兰假名艾妲·凡·辛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与Ella在字母上只是一笔之差,有利于变造),但是这个名字从未合法正式登记过。
当纳粹侵占安恒后,由于谣传母亲的家族带有犹太血统,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视为帝国敌人,不但财产被占领军没收,赫本的舅舅也被处决,母女俩被迫过着贫困的生活:据说在1944年荷兰饥荒期间,她常以郁金香球根维食,并靠喝大量的水填饱肚子。长期的营养不良促成她日后瘦削的身材。虽然如此,赫本仍然不断锻炼她最爱的芭蕾舞,即使穷到要穿上最难捱的木制舞鞋也没关系。
踏入影坛
战后,赫本与母亲带着省吃节用存下来的100英镑到伦敦。她在这边打工边寻找深造机会。1948年,赫本进入着名的玛莉·蓝衫唯伯特芭蕾舞学校(Marie Rambert`s)学校学习芭蕾舞,期间曾因没钱缴学费返回荷兰,并在部荷兰片中饰演跑龙套角色。经过数月训练后,赫本被告知她不适合当名芭蕾舞者。为了面对家庭的经济压力,她转而成为兼职模特儿,并参与歌舞团演出;这年赫本击败多数应征者,成为音乐剧《高跟鞋》(High Button Shoes )的合唱团员。由于表现突出,她正式参与了另一部音乐剧《鞑靼酱》(Sauce Tartare)的演出。1951年,赫本首次在英国电影《天堂的笑声》露脸,正式成为电影演员,并在一些电影中演出较次要的人物。之后她在电影《双珠艳》里施展舞技,同时接演另一部电影《蒙地卡罗宝宝》(Monte Carlo Baby)。为了拍摄后者,奥黛丽到法国出外景,期间意外被相中成为音乐剧《金粉世界》(Gigi)的女主角,进而开启她到美国发展的机缘;同时,她还被《双珠艳》导演推荐给威廉·惠勒,参加了其新影片《罗马假日》试镜,获得非常好的赞誉,从而得到这部电影的女主角角色。
1952年奥黛丽·赫本到美巧孝国正式参与舞台剧GIGI的演出。她在其间十分出色,广受人们的欢迎,并因此获得托尼奖最佳女主角。但为赶拍《罗马假期》,她在《金粉世界》里的演出被迫在巡回八个月演出后结束。这年因无法兼顾事业与婚姻,她取消与未婚夫詹姆士·汉森(James Hanson)的婚约,但两人日后仍保持良好的友谊。
1953年,并与好莱坞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电影《罗马假日》正式上映。由于成功刻画剧情,这部片在世界各地掀起风潮:其中赫本在片中表现出公主的高雅气息,以及剪成赫本头表现出的天真无邪,使她成功赢得多数人的赞赏。许多报纸评论称赞赫本说:“一位新嘉宝诞生了!”。该片风靡世界,她扮演的楚楚动人的安妮公主一头黑色短发,外貌优美脱俗,体态轻盈苗条,在金发性感女郎风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赫本不仅俘虏全世界亿万青少年的心,同时连评论家们也都不知不觉被她吸引。1954年3月25日,赫本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三天后,因《翁蒂娜》中的精彩表演再荣获托尼奖殊荣。
1954年她与亨佛·莱鲍嘉、威廉·荷顿一同演出比利·怀德拍摄的爱情片《龙凤配》。由于《翁蒂娜》的演出加上抽烟过量,赫本在医生的建议下到瑞士修养,不久接受一同参与《翁蒂娜》演出的演员梅尔·法利尔(Mel Ferrer) 的求婚,两人于9月24日步上红毯。
1955年奥黛丽·赫本再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可惜未获奖,同年因意外首度流产。之后几年,她主演的《战争与和平》、《甜姐儿》、《巴黎之恋》等片都获得不错的评价,声势扶摇直上。但丈夫梅尔的演艺却遭遇挫折,逐渐转到幕后。1959年赫本三度怀孕,为防半年前的流产再度发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约,直到生下第一个儿子尚·赫本·法利尔(Sean Hepburn Ferrer)后才同意主演《第凡内早餐》。
转型
虽然《第凡内早餐》的作者原属意玛丽莲·梦露饰演女主角赫莉·葛莱丽(Holly Golightly),拍摄过程赫本也一度为了主题曲是否采用亨利·曼西尼与强尼·莫瑟的月河而与电影公司起冲突,是事后证明她的演出与坚持是对的:1961年奥斯卡金像奖获得两项音乐性奖项,奥黛丽·赫本第四度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这部片她的演艺生涯再创高峰,但她开始挑战更有演技难度的作品。
同年年底,赫本接下《双姝怨》的演出,但评价平平;之后的《谜中谜》试图挑战悬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还是1964年主演的《窈窕淑女》:这部改编自同名音乐剧的歌舞片获得8项奥斯卡的奖项,但主演的赫本却因由别人幕后代唱的关系无法获得提名。
晚年
1980年冬赫本遇见了罗伯特·沃德斯,这个后来被她称为“灵魂伴侣”的男人影响了赫本原已经出现危机的婚姻。在赫本与安德烈·多蒂离婚后,两人最后成为永久的人生伴侣。
1989年,赫本在其生涯最后一部电影——《直到永远》中饰演天使一角。1988年至1993年间,赫本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帮助拉美和非洲的孩子们,亲赴不少国家和地区,为孩子们呐喊、呼吁和募捐。为表彰她为全世界不幸儿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将该1988年度奥斯卡人道奖授予了她。她的爱心与人格犹如她的影片一样灿烂人间。1993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蕾莎修女获悉奥黛丽·赫本病危的消息时,命令所有的修女彻夜为奥黛丽·赫本祷告祈使其能奇迹般地康复,祷告传遍世界各地。同年1月20日,赫本在瑞士托洛谢纳(Tolochenaz)的住所,因结肠癌病逝。
奥斯卡奖
因主演《罗马假日》,赫本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依照惯例,凡获该奖提名者,全得出席该奖的终评颁奖仪式。此届颁奖仪式1954年3月25日在洛杉矶和纽约同时举行。全美广播公司电视网将两地联成一个有机整体。通用汽车公司出资27万美元买下了在颁奖仪式过程中做电视的权利。
这一天,赫本在纽约刚演出完《美人鱼》,谢幕完毕她就一头钻进一辆出租车。在一名警察护送下直奔颁奖现场——世纪剧院。她感到体力不支,加上希冀、盼望、焦虑、恐惧,那天晚上的一切对她都好像是一场梦,一切印象都是模模糊糊的。
在出租车上,她换掉了戏装,一下车,她穿过剧场外庞大的影迷群,她一路小跑,后面跟着男爵夫人。穿过门厅,那里簇拥着大批记者和倾慕者,闪光灯不断地发出耀眼的光。她马上躲进化妆间去洗脸上的油彩。那些性急的记者和摄影者们等了五分钟便不耐烦了,把门拍得震天响。无奈,赫本只好先放他们进去拍上几张。赫本步入会场时,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远在墨西哥的主持人贾莱·古柏宣读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名单。赫本找了个位置坐下来,接着看到古柏拆开一只信封,抽出一张什么也没有的纸条,做出宣读获奖者的样子,赫本内心怦怦直跳,她紧咬指甲,紧张地期待着最后的结果。只见世纪剧场的司仪走上舞台,宣布道:“获奖者:奥黛丽·赫本。”
赫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一片欢呼声中,她从座位上一跃而起,跑到舞台侧翼,由于过度兴奋,本应向右,她却向左跑去,司仪赶紧把她招呼到舞台中央来,在抓住奖品的当儿,她差点和司仪撞个满怀。她接过金像说了一句话:“这真有点让人受不了。”又说了几句官样的感激话后,她就逃离了舞台。
然后是到记者招待会去。赫本由于乐极发呆,竟把金像给弄丢了。她记得是放在什么地方来着,但谁也找不着它。这样,她拍照的时候就没法拿着金奖了。有人拿出另一个让她拿着。最后,她的那一个竟在女厕所里找到了。可惜的是,10年后的一天,赫本在外地排戏期间,小偷溜进她的家,偷走了这一座金像。
此刻,赫本兴奋得发抖,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完全没有了平日的冷静。她吻学院院长琴·赫肖特时,本应吻面颊,赫本却吻了她的嘴唇。不过还算幸运,总算平安地回到了家。她不能入睡,一夜出神地摇来晃去,闹得她母亲男爵夫人也一夜没睡好。
几天以后,赫本又听到一个好消息:她荣获美国戏剧年度奖——托尼奖。从此以后,荣誉对她纷至沓来。事实证明,此时赫本已处于事业的顶峰。自1948年她拍第一部40分钟的短片以来,仅仅五六年时间内,她就获得如此殊荣,实在是很了不起的,简直成了荣誉“暴发户”,也的确“真有点让人受不了”。
赫本荣获第26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标志着好莱坞进入了新秀辈出的时代,人们为影坛出现这样一个清新隽永、纯洁可爱的形象而欣喜若狂,世界各地纷纷向她表示祝贺,赫本也十分愉快,她用各地发来的贺文装饰她的房间,以此来庆祝她的成功。之后,她一帆风顺,成为欧美影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影响
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位美丽善良的“安娜公主”,在赫本去世10周年,美国邮政总署发行了她的的纪念邮票。去世11年后,有“时装圣经”之称的时装杂志《Vogue》2004年的时尚名人投票中,赫本以29%的票数,荣登女性榜首。《Vogue》杂志发言人表示:“大家觉得奥黛丽·赫本高贵又有气质,她的美丽永恒不变!一讲到Style,人人都会立刻想起她!”
时尚·情绪
不盲从流行
奥黛丽·赫本是二十世纪最受到崇拜与争相模仿的女性之一,她鼓励女性去发掘与强调自己的优点,不仅改变了女性的穿着方式,也改变了女性对自我的看法。“她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她了解自己的容貌与身材,优点与缺点。她知道要穿着削肩的晚礼服遮住自己嶙峋的锁骨。我为她设计的款式终于变成广受欢迎的时装,我将之命名为‘萨布丽娜露肩洋装’。”纪梵希如实评价他的好搭档———奥黛丽·赫本对于时尚的领悟和把握能力。赫本了解自己的缺点与优点,她发展了属于她自己的风格。她引领的风潮,前卫的风格几十年来风行不坠,历久弥新。可能她唯一的规则就是不要盲目地跟着流行走,趋之若鹜。事实上,她总是遵循着自己的趣味,坚持着自己的步调。任何衣服穿在她的身上,绝对不会显得喧宾夺主,这就是时尚界所说的“是奥黛丽穿衣服,而不是衣服穿在奥黛丽身上”。
不迷信性感
奥黛丽·赫本正出现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乐观主义盛行、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是美国乃至世界的充满光荣与梦想的鼎盛时期。女性也正在这一时期得以纷纷步入职场,接受大学教育,经济独立,寻求自己的梦想。此时她们全身心追求的角色楷模,已经不是男性心中幻想的那种理想女性,而是女性自我的理想样貌。奥黛丽·赫本正是应社会潮流和时代女性的需求而生。她以其欧洲人的优雅与美国人的活力、成熟世故与天真清纯复杂交织的特质,以其与生俱来的对时装的敏锐、识见与体悟,建立了现代美学的新标准。在20世纪乃至今天,是奥黛丽·赫本以激进的姿态和绝对的勇气,改变了世人所公认的美女定义。她特立独行的扁平身材、短发、平底鞋、剪裁合体的简洁裤装、衬衣等等,将女性从简·罗素式的蓬松卷发、紧身毛衣、紧身窄裙和高跟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女性从对丰满的胸部或身体的近乎偏执的或自虐般的自我预设中解放出来———“她是第一位不以性感取胜的人”。
主要作品
直到永远 Always (1989)
罗宾汉与玛莉安 Robin and Marian (1976)
盲女惊魂记 Waut Until Dark (1967)
丽人行 Two for the Road (1967)
偷龙转凤 How to Steal a Million (1966)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1964)
巴黎假期 Paris - When It Sizzles (1964)
谜中迷 Charade (1963)
双姝怨 The Children's Hour (1961)
第凡内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1)
恩怨情天 Unforgiven, The (1960)
翠谷香魂 Green Mansions (1959)
修女传 The Nun's Story (1959)
黄昏之恋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
甜姐儿 Funny Face (1957)
战争与和平 War and Peace (1956)
龙凤配 Sabrina (1954)
罗马假日 Roman Holiday (1953)
‘捌’ 有部电影叫《女传》
修女传 The Nun's Story (1959),美国剧情片
烈女传 Pepi, Luci, Bom y otras chicas del montón (1980),西班牙喜剧片
雍女传 The Story of Ong-nyeo (2014),韩国剧情片
‘玖’ 奥黛丽 赫本 的简介 要中英文对照的~
奥黛丽·赫本
个人档案
英文姓名:Audrey Hepburn
出生:1929年5月4日
忌日:1993年1月21日(因结肠癌病逝于瑞士)
出生地:比利时布鲁塞尔
家庭: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身高: 五呎七吋 (170公分)
体重: 110磅 (50公斤)
三围: 32-20-35
发色: 棕色
爱好:芭蕾
最喜爱的颜色:白色
最难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难忘的事情:获得奥斯卡奖
奥黛丽·赫本的档案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于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她出生时的名字是Edd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她的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Hepburn实实在在有贵族血统!)
在她的双亲离婚后,她跟随母亲去了伦敦,并在一所私立女子学校上学。她的母亲随后回到荷兰,她在假期也和她的母亲一起到了荷兰的Arnhem。当纳粹进入Arnhem后,赫本经常会营养不良,心情郁闷。(这也许是她这么瘦的原因之一^0^)解放后,Hepburn进入伦敦的一所芭蕾舞学校学习,并获得奖学金。毕业后,她成为一名职业模特。作为一名模特,她便显得很优雅高贵,而且她似乎已经找到了最适合她的工作。直到1948年一位制片人发现了她,并让她在一部欧洲电影《Nederlands in 7 lesson》中担任一个小角色。 1951年她又在电影《Young Wives' Tale》中为Eve Lester配音。当赫本开始对电影感兴趣时,她决定去美国。
在美国,赫本迅速显示了她的实力,她先在百老汇出演了音乐剧《Gigi》,在1953年在电影《罗马假日》中扮演安妮公主。这部影片好评如潮,并让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这使她获得了巨大的知名度,并且片约不断。她巨大的知名度有一部分是因为她举止高贵,具有一种古典美,完全不同与同时代的女明星们的性感女神的定位。1954年9月24日,她和Mel Ferrer结婚。1957年她的经典电影《Funny Face》也取得了类似《罗马假日》的成功。1954年她的《Sabrina》获得了奥斯卡提名,1957年《Love in the Afternoon》也好评如潮。1959年《Nun's Stroy》获得了另一项奥斯卡提名。1961年她主演的影片《第凡尼的早餐》使她到达了她电影生涯的顶峰,并且又赢得一次奥斯卡提名。
赫本亮丽的容貌和风度在1964年的《窈窕淑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至当在影片中扮演Professor Henry Higgins的Elisa Doolittle. Rex Harrison有一次被问道给他心目中的美女下一个定义,他丝毫没有迟疑,回答说:“《窈窕淑女》中的奥黛丽·赫本。”1967年影片《Wait Until Dark》又为她赢得了一次奥斯卡提名。1968年12月赫本和Mel Ferrer离婚,并打算引退。1969年1月她又嫁给了精神病学家Dr. Andrea Dotti。1976年她又出演了肖恩·康纳利主演的影片《Robin and Marian》。1982年她和Andrea Dotti离婚。
1988年至1993年,赫本作为联合国的亲善大使,帮助拉美和非洲的孩子们。她当选为《People's Magazine》评选的世界上最美丽的50位女性之一,更被评为男人们的最佳梦中情人!1989年她主演了最后一部影片《Always》(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1993年1月21日,赫本因为结肠癌病逝于瑞士Tolochnaz。赫本一生共拍摄了31部影片,她的优雅和风度永远留在这些影片中……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于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逝于1993年1月20日。她是美国好莱坞以演技卓越、艺术生命长久而着称的女演员。她出生时的名-Ruston。她的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她自幼勤习芭蕾舞,1951年,她在百老汇公演《金粉世家》,为威廉·惠勒赏识,启用她担任《罗马假日》女主角,为赫本带来了好运及一座奥斯卡金像奖。《罗马假日》虽然是黑白片,但已是当年电影收入的第一名。自葛丽泰·嘉宝以来,令人等候多时的明星,终于在好莱坞诞生了。
在她的双亲离婚后,她跟随母亲去了伦敦,并在一所私立女子学校上学。她的母亲随后回到荷兰,她在假期也和她的母亲一起到了荷兰的Arnhem。当纳粹进入Arnhem后,赫本经常会营养不良,心情郁闷。解放后,Hepburn进入伦敦的一所芭蕾舞学校学习,并获得了奖学金。
毕业后,她成为一名职业模特。作为一名模特,她便显得很优雅高贵,而且好像她已经找到了最适合她的工作。直到1948年一位制片人发现了她,并让她在一部欧洲电影《Nederlands in 7 lesson》中担任一个小角色。 1951年她又在电影《Young Wives\'Tale》中为Eve Lester配音。当赫本开始对电影感兴趣后,她最终决定去美国。
赫本的眼睛,存在于超越所有常识可及的地方。那个时期在好莱坞有许多所谓女神的存在。特别是对男性而言,确实有许多“触感极佳”的女神们存在着:性感小猫、艳妇、邻家女孩、贵妇等等。而她们都如出一辙地忠实于当时的审美眼光:细细的眉毛、整齐的牙齿,甚至还有拔掉臼齿而整修过的纤细下颚,赫本在其中只不过是个其貌不扬的女人而已,但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女人将好莱坞对美的基准,在一瞬之间全部改写了。
她与法拉的感情亦跌入了谷底,在她演出由丈夫制片的《盲女惊魂记》之后,他们13年的结婚生涯画上了休止符。赫本身心有如四分五裂般疲惫不堪,体重又掉到只剩42公斤。想要从人生中如此的惨状里逃脱出来,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再婚。赫本自己也说,在那个时候她无论如何都想再结婚的。1968年6月,她接受友人的招待开始了两周的观光船的旅行,在那里她和小她9岁的精神科医生安德烈·杜提相识了。杜提向赫本告白说,当赫本因拍摄《罗马假日》外景而进入罗马的当时,他还是青少年,但他前去看拍外景时就爱上了她。母亲艾拉也很中意杜提。1969年1月,他们结婚了。然而,她那英俊又过于轻浮的丈夫,在赫本怀孕期中出了轨,往后也风流名声四溢,还传到了赫本耳朵里。想建筑一个安乐家庭而从电影界引退的赫本,被丈夫的这种行径又伤得不轻。赫本曾说:“我终于得到幸福了。我不再拍电影了,今后我要专心演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然而她这样的梦想,竟被轻易背叛了。
赫本以《罗宾汉与玛丽安》一片,在息影9年后重新东山再起。过去曾经在服饰上穿着华丽、千变万化的她,在这部电影中只穿一套衣服演到底,对男人而言,她演出了他们心中永远的情人。往后她也只演出了《朱门血痕》,她对共同演出的班·盖查拉非常倾心。赫本倒向盖查拉,迷失了她身为明星的身份,她与盖查拉于 1981年又共同演出《哄堂大笑》,在名声不佳的情况中,断送了自己的电影生命。
赫本开始跌落谷底。她的朋友想安慰她而为她开了一个宴会。在那里她又与极度英俊的劳勃·华特斯邂逅了。数个月前爱妻——也是女星的梅尔·奥伯朗才刚刚过世的华特斯,遇见了遭遇和自己相同的赫本,对她有感同身受的爱意。当时的赫本早已对恋爱心灰意冷,但华特斯仍旧追求她,1985年他搬到赫本住的瑞士托洛许那村,他和赫本的儿子共同照顾赫本。
赫本一直到人生的晚年才遇见和自己爱对方一样爱着自己的一个对象。1981年,她与杜提离了婚,她得到了一段最后的幸福。在这段幸福日子中,她成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持续给世界上不幸的孩童们灌注她不啬惜的爱。1989年她演出最后一部电影《直到永远》,就像她本人,在银幕上她亦扮演一个天使。1993年1月20日赫本去世的时候,伊丽莎白·泰勒就说:“天使已经回天国去了。”
晚年的赫本作为联合国的亲善大使多次赴非洲开展慈善与救助活动,她不但以其光彩的银幕形象,也以其高尚的情操,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为了表彰奥黛丽·赫本对世界电影艺术的贡献法国政府于1987年授予她法国最高褒奖——骑士荣誉勋章。
赫本就埋葬在她晚年格外喜爱的托洛许那村,在墓碑上的只有“奥黛丽·赫本,1929-1993”这样简单的文字而已。爱与悲伤、名声与失意,喜悦与背叛,绝望和希望……这些侵袭过她的所有感情的体验,像似被吞没了似的,那墓碑永远安静。站在幕碑前,彷佛可以听见赫本的声音说:“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拥有信念,至少我曾努力的想去拥有过。”
演员作品
直到永远 Always (1989)
罗宾汉与玛莉安 Robin and Marian (1976)
盲女惊魂记 Waut Until Dark (1967)
丽人行 Two for the Road (1967)
偷龙转凤 How to Steal a Million (1966)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1964)
巴黎假期 Paris - When It Sizzles (1964)
谜中迷 Charade (1963)
双姝怨 The Children's Hour (1961)
第凡内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1)
恩怨情天 Unforgiven, The (1960)
翠谷香魂 Green Mansions (1959)
修女传 The Nun's Story (1959)
黄昏之恋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
甜姐儿 Funny Face (1957)
战争与和平 War and Peace (1956)
龙凤配 Sabrina (1954)
罗马假日 Roman Holiday (1953)
赫本主要作品:
《Always》(1989) 饰演 Hap
《Love Among Thieves》(1987) (TV)饰演 Baroness Caroline
《They All Laughed》(1981) 饰演 Angela Niotes
《Bloodline》(1979) 饰演 Elizabeth Roffe
《Robin and Marian》(1976) 饰演 Lady Marian
《Wait Until Dark》(1967) 饰演 Susie Hendrix
《Two for the Road》(1967) 饰演 Joanna Wallace
《How to Steal a Million》(1966) 饰演 Nicole Bonnet
《My Fair Lady》(1964) 饰演 Eliza Doolittle
《Paris - When It Sizzles》(1964) 饰演 Gabrielle Simpson
《Charade》(1963) 饰演 Reggie Lampert Vass
《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 饰演 Holly Golightly (Lulamae Barnes)
《Children's Hour, The》(1961) 饰演 Karen Wright
《The Unforgiven》(1960) 饰演 Rachel Zachary
《Green Mansions》(1959) 饰演 Rima
《Nun's Story, The》(1959) 饰演 Sister Luke (Gabrielle van der Mal)
《Love in the Afternoon》(1957) 饰演 Ariane Chavasse
《Funny Face》(1957) 饰演 Jo Stockton
《Mayerling》(1957) (TV)
《War and Peace》(1956) 饰演 Natasha Rostov
《Sabrina》(1954) 饰演 Sabrina Fairchild
《Roman Holiday》(1953) 饰演 Princess Ann
《Laughter in Paradise》(1951) 饰演 Cigarette girl
《Lavender Hill Mob, The》(1951) 饰演 Chiquita
《Monte Carlo Baby》(1951) 饰演 Linda Farrel
《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1951) 饰演 Melissa Walter
《One Wild Oat》(1951) (uncredited) 饰演 Extra
《The Secret People》(1951) 饰演 Nora
《Young Wives' Tale》(1951) 饰演 Eve Lester
《Nederlands in 7 lessen》(1948) (uncredited) 饰演 Bit Part
‘拾’ 求文档: 特雷沙修女传
《修女传》是由弗雷德·金尼曼执导,奥黛丽·赫本,彼得·芬奇主演的电影。该片于1959年6月18日在美国上映。影片主庆瞎要讲述女主角嘉比儿的修女生涯塌尺及其后期对宗教信仰质疑的故事。
链接: https://pan..com/s/1dmMoTvFKIFQurrw7XUycVA
《修女传》是由弗雷德·金尼曼执导,奥黛丽·赫本,彼得·芬奇主演的电影。该片于1959年6月18日在美国上映。誉衫空影片主要讲述女主角嘉比儿的修女生涯及其后期对宗教信仰质疑的故事。
《修女传》是由弗雷德·金尼曼执导,奥黛丽·赫本,彼得·芬奇主演的电影。该片于1959年6月18日在美国上映。影片主要讲述女主角嘉比儿的修女生涯及其后期对宗教信仰质疑的故事。